首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课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课件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课件null《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文社科学院 潘坤导论 导论 第一节 创立和发展一、创立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一、创立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1、历史背景: (1)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确立统治地位,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 (2)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滞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欧洲三大工人起义); (3)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各种矛盾交织,历史环境特殊,德国工人运动更加迫切地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null 2、理论来源: (1)资产阶级古典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课件
null《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人文社科学院 潘坤导论 导论 第一节 创立和发展一、创立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一、创立的历史背景与理论来源 1、历史背景: (1)19世纪初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确立统治地位,生产力获得飞速发展; (2)生产关系相对生产力滞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欧洲三大工人起义); (3)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各种矛盾交织,历史环境特殊,德国工人运动更加迫切地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导;null 2、理论来源: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合理理论——理论基础(主源); (2)优秀的德国本土哲学思想和优秀的英国本土经济学思想(次源)。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什么是“与时俱进”: (1)来源:江泽民2002年16大报告“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2)概念:科学理论会随着时代、实践和具体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null 2、是否“与时俱进”: (1)马克思主义理论自创立后在苏联时期由列宁推动发展,在我国形成两次中国化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 (2)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任何科学的自然理论一样都会向前发展,是否“与时俱进”是检验一种理论是否科学的重要标志null 3、为什么“与时俱进”: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开放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具有发展性 null4、怎样“与时俱进” ? 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江泽民 2002年十六大报告第二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对象 马、恩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 1、狭义: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科学,即研究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的学科。 2、广义:研究人类各种社会进行生产和交换并相应进行产品分配的条件和形式的学科。null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1、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 2、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3、物质资料生产三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劳动手段(劳动资料),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于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思考:为什么说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劳动手段? (3)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为两类,一类是未经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中的自然物,如地下的煤层、矿石、天然水域中的鱼类、原始森林中的树木等;二类是已经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称为原材料null注: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统称生产资料null4、物质资料生产的中心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三要素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物质资料生产结果的最优化 (1)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归谁所有;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生产资料采取什么方式归谁所有; (3)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可以对应多种实现形式,反之亦然。null5、物质资料生产的四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1)完整意义上的物质资料生产决不单单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同时还应该是一种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 (2)完整的物质资料生产应包括以下环节: ① (直接)生产: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同时人与人产生生产合作、分工关系的社会过程; ②分配:人与人之间形成产品分配关系的社会过程; ③交换:人与人之间形成商品交换关系的社会过程; ④ 消费:人与人之间形成商品消费关系的社会过程; 其中,生产环节为决定性环节,其它三环节反作用于生产环节,分配、交换环节为中间环节。null6、在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力。 (1)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 (2)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基本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手段、劳动对象 渗透性要素:科技、信息、管理null7、在物质资料生产四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为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人类社会关系。 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二、生产关系及其系统二、生产关系及其系统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狭义:生产环节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合作关系 (2)广义:在四环节中所形成的生产合作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四环节)null2、生产关系系统(三要素) (1)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2)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地位与关系 (3)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系统的基础,它决定其它两个方面,同时还是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重要因素。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要求三、研究对象与研究要求1、研究对象: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物质利益关系) 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可以概括为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与经济体制两个层面(二层次): (1)经济制度: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 (2)经济体制: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具有灵活性与可变性 (3)一种经济制度可以对应多种经济体制null2、研究要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1)联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2)联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null 第三节 研究任务一、研究任务:揭示客观经济规律一、研究任务:揭示客观经济规律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创造、消灭、废除或改造,但能够认识、运用。二、经济规律的特点二、经济规律的特点 相对自然规律而言,绝大部分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另外,经济规律的作用离不开人的经济活动,经济规律的认识与发现具有阶级性。三、经济规律类型三、经济规律类型1、一般经济规律 2、共有经济规律 3、特有经济规律nullnull二、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三、研究要求: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生产关系 四、研究任务: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第一章      商品与货币 第一节 社会经济制度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 1、什么是社会经济制度?所谓社会经济制度,就是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总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2、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表现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演变,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出现了五种社会形态,也有五种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经济制度。 3、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二、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1、经济体制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经济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采用哪一种经济体制取决于是否更有利于现有经济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2、两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1)计划经济体制: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2)市场经济体制: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体。 null 第二节 社会经济的两种基本形态 一、自然经济 一、自然经济 概念: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自己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不是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态,即自给自足的经济。 null自然经济的特点 : (1)基本特征:生产目的是自给自足。 (2)自然经济是与分工不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 (3)自然经济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 null 自然经济存在至今,在原始社会中,是纯粹的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中也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二、商品经济二、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主要内容包括商品生产、商品交换以及货币流通。其中,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是基本内容。 2、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以交换为生产的目的。 3、商品经济的产生:源于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 null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商品经济的两个发展阶段 : (1)简单商品经济:原始社会末期——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在这一时期处于次要和补充地位,社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不是为了交换,而只是为了自给自足:市场仍然不是资源配置的主体。(“家天下”统治模式) (2)发达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初期至今,商品经济已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市场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故又称“市场经济”阶段。 null 第三节 商品 一、商品与价值 一、商品与价值 1、什么是商品? W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null注意:并非一切经过交换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1)使用价值:有用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具有如下特点: null①对不同商品而言,使用价值不能量化比较其大小,而对相同商品而言,使用价值的量与商品的数量成正比。null ②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null③同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唯一的。因为任何一种商品的自然属性都不是唯一的。 ④必须是对他人的有用性,才能吸引别人用其他商品与之交换,形成社会的使用价值。 ⑤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⑥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 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往往会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展开交换:100斤谷子=1只羊 null(2)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null (3)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内容与基础,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null 思考: 为什么说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 与价值?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二者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① 如果只有有用性,而不投入人类劳动,不能形成商品。例如:天然的阳光、空气、水等等。 ②  如果没有相应的有用性,即使投入再多的人类劳动,也不能形成相应的商品。例如:朽木不可雕 null(2)二者又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 ① 如前所述,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 使用价值与价值对于商品的生产者与购买者而言,二者只可占据其一。null ③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一旦交换失败,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不能实现,使用价值不能进入消费,由此,商品的内在矛盾暴露。而商品的内在矛盾就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根源所在。 ④ 任何物品都有有用性,所以任何物品都有使用价值,而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4、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4、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生产不同商品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具体形式的劳动,是可以看的见的、鲜活的劳动动作、工序和过程。等同于日常意义上的劳动。 ① 具体劳动与自然物相结合形成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所以,具体劳动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 ②具体劳动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了生产力。 null(2)抽象劳动:抛开了具体劳动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体力和脑力的付出。 ① 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所以,价值在本质上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② 抽象劳动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 注意: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并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null(3)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① 劳动二重性学说使得劳动价值论奠定在牢固的基础之上,推动其真正走向科学化。 ② 劳动二重性学说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 5、商品的价值量: 5、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与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绝对指标。 null(2)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① 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个别价值量。 ②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正常的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于各个个别劳动时间的算术平均数。 null(3) 比较不同种类商品价值量时应注意区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将复杂劳动还原为简单劳动后再进行比较。 思考:生产一款应用软件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5小时,生产一只竹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为5小时,是否可以说这款软件的社会价值与这只竹筐的社会价值相同? null ①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②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例如:现已知生产应用软件的劳动为100倍简单劳动,而生产竹筐的劳动为2.5倍的简单劳动,所以,生产软件的一小时劳动相当于生产竹筐的40小时劳动;那么,当竹筐的社会价值为10元时,该软件的价值应该为400元。 null(4)衡量商品价值量的相对指标是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的数量来衡量。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null ① 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企业生产的商品数量/个别企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 ② 部门劳动生产率=部门生产的商品数量/部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思考:单位时间内,无论是部门劳动生产率还是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商品价值总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商品使用价值总量(即商品总数量)的变化?是否会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 null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三、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它是简单商品经济其他矛盾的根源。 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四、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性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劳动价值论作为理论基石,劳动价值论不容否定。 2、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必须不断向前发展,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根本原因: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现实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一,分析的出发点不同;其二,分析的环境不同;其三,分析的生产力基础不同。null3、劳动价值论的与时俱进必然客观要求我们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即扩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种类和领域的认识。 (1)服务型劳动比重上升 (2)科技型劳动对经济发展作用重大 (3)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重要null 第四节 货币 一、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的起源 1、价值形式的发展 (1)什么是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外在表现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交换由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形式会随着商品的生产与交换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 null(2)价值形式发展的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 一只羊 = 100斤谷子 (相对价值形式) (等价形式) 主动要求把 像一面“价值镜”用自己 自己的价值 的使用价值去表现羊 表现在谷子上 的价值,起等价物作用。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简单偶然的交换由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 null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只羊=100斤谷子/3把斧头/10斤茶叶/1两黄金等 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可通过和多种商品的交换由多种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对反映出来。 思考:这一价值形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否隐含了严重的矛盾?请思考一下是什么矛盾?如何解决? null第三阶段:一般价值形式 3把斧头/100斤谷子/1两黄金/10斤茶叶等=1只羊(一般等价物) 即众多商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和某一种商品的交换由某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集中反映出来。 null第四阶段: 货币形式 1只羊/3把斧/10斤茶/100斤谷子=1两黄金 货币形式是指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众多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与黄金、白银的交换,由黄金、白银的使用价值集中地反映出来。 思考:黄金白银本身有什么特点使得其成为固定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本质 二、货币的本质 1、货币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的特殊性体现在哪里? 3、货币出现后,整个商品界分裂为两极,一极是货币,它们直接以等价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另一极是商品,它们是特殊的是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这样,商品内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内在矛盾,就表现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了。 三、货币的职能 三、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基本职能):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职能。即卖商品时的要价 。 (1)为什么能够衡量?——因为货币在本质上是商品,有价值。 (2)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一般只需要观念货币,而不需要现实货币。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将商品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某种商品的价格=该种商品的价值/货币的价值 (4)注意:价值尺度不等同于价格标准。 null 2、流通手段(基本职能):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即买商品时的付款 (1)只能是现实货币,但并不一定要求是足值的现实货币。 (2)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过程中,货币的外在形态不断演变: 贵金属块——铸币——纸币——无形货币 思考:纸币出现的必然性何在?为什么说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null 3、储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储藏起来。即存钱。 (1) 执行储藏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足值的贵金属货币或者是流通状况稳定(即币值稳定)的纸币。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可以起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null 4、支付手段:货币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的延期支付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职能。 (1)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源于商品的赊购赊销,后超越流通领域,用于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经济危机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债务链的形成) null 5、世界货币: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货币就在执行世界货币职能。世界货币的职能是随着国与国之间的商品交换以及其它贸易活动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黄金、美金) 四、货币流通规律四、货币流通规律1、关于确定流通中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以下三个要素: (1)待售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的流通速度 null2、可以用 公式 小学单位换算公式大全免费下载公式下载行测公式大全下载excel公式下载逻辑回归公式下载 表示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待售商品数量×商品的价格水平)/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例如:现已知某国来年待售商品数量为1000亿件,商品的价格水平平均为4元/件,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为每1元纸币平均每年流通10次,试问来年该国在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多少?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1)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是现代纸币条件下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 (2)通货膨胀是指货币流通量超过实际货币需求量,造成的币值下跌、物价上涨的现象。可按其产生的原因分成三种通货膨胀: ①“成本推动”型 ②“需求拉动”型 ③“结构失调”型 (3)通货紧缩是指货币流通量小于实际货币需求量,造成的币值上涨、物价下跌的现象。 ①良性通紧(伴随技术进步、成本下跌)②恶性通紧(伴随失业增长、有效需求不足) null 第五节 价值规律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一、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及作用是价值规律的基本问题。 null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应该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即等价交换。 null3、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的价格与价值保持一致。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1、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交换的价格受供求变化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nullnull思考:这样的表现形式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 null2、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并不违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客观要求的理由如下: (1)价格虽然受供求影响而变化,但总是在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恰恰证明了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2)从短期来看,价格可能与价值发生偏离,但从长期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应该保持一致。 (3)从局部来看,价格可能与价值发生偏离,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总价格与总价值应该保持一致。 市场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供求机制市场机制:价格机制(核心)、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三、价值规律的作用三、价值规律的作用 1、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各种社会生产资源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通过市场机制,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3、通过市场机制,促进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优胜劣汰。 nullnullnullnull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二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第一节 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资本与货币 (1)联系:资本的最初形式是货币 (2)区别: 简单商品流通总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 –G-W) 资本流通总公式:货币→商品→货币( G-W-G' )null 在简单商品流通公式中,先卖后买,“为买而卖”,为了实现取得自己消费所需的使用价值。 在资本流通总公式中,先买后卖,是“为卖而买”,是为了取得价值——为了取得更多的价值。 结论: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的单纯货币是为了追求使用价值,而作为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是为了追求更多的价值。所以,资本是追求更多价值的价值。null2、资本总公式矛盾——与价值规律之间的矛盾,即承认增殖与承认等价交换的原则 ①针对西方经济学家所提出的增殖出现于贱买贵卖的流通领域展开批驳。指出:总公式矛盾的解决条件在于增殖部分不可能在流通领域产生,又不可能离开流通领域。 ②矛盾解决的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依据以上条件,再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可知,方法只能是使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成为商品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①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出卖劳动力。 ②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的自由。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资本主义工资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即资本主义工资取决于: A、维持劳动者自身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训练等支出的费用。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① 劳动力的使用就是进行劳动; ②劳动力是劳动者的一种能力,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 ③劳动力发生作用的过程形成劳动,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④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其具体劳动与物质资料相结合创造了使用价值,其抽象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形成了价值; ⑤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三、剩余价值生产过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表现为资本家对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特点有二:其一,劳动隶属于资本;其二,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占有。 (2)价值增殖过程:nullnullnull所谓价值增殖过程,就是指资本家用货币购买来以商品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雇佣工人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凝结在所生产的商品中。资本家在出售该商品后,就能获得更多的货币,实现价值增殖。null2、剩余价值(m):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结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在生产领域中创造,但同时也不能脱离流通领域。资本是追求剩余价值的价值。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四、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1、不变资本(c):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2、可变资本(v):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会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多的价值。nullnull3、划分的意义: (1)确定了剩余价值并非是全部资本的产物,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 (2)根据这一划分,可得出m'=m/v; 剩余价值率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变化,并与之呈正比变化。 结论:资本作为追求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其中,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null 第二节 剩余价值一、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一、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1、工作日:劳动者在一个自然劳动日内的劳动时间。nullnull结论:工作日是一个有限可变量,由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构成。其上限为24小时,下限为必要劳动时间。null(1)必要劳动时间:劳动者补偿劳动力价值所耗费的时间。 (2)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所耗费的时间。 (3) m'=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null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而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具有相当的局限性,是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生产技术水平低下时期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方法。原来:m‘=6小时(剩)/6小时(必)=100%原来:m‘=6小时(剩)/6小时(必)=100% 现在:m‘=8小时(剩)/6小时(必)>100%现在:m‘=8小时(剩)/6小时(必)>100% null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概念:在工作日总长度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去创造更多剩余价值的方法。原来:m‘=6小时(剩)/6小时(必)=100%原来:m‘=6小时(剩)/6小时(必)=100%现在:m‘=8小时(剩)/4小时(必)>100%现在:m‘=8小时(剩)/4小时(必)>100% null(2)难点:如何缩短必要劳动时间null形成相对 剩余价值提高全社会 各部门劳动 生产率提高生产 生活资料部门 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 资料价值降低劳动 力价值缩短必要 劳动时间null相关知识点链接: 1、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能使得在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吗?有可能让资本家获利吗? 2、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取决于什么因素? 3、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能不能降低所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能不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力价值?nullnull(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条件:全社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null(4)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某部门的个别资本家通过率先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使得自己所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即个别价值)降低,却按照社会价值出售,赚取了超额剩余价值。本部门内的其他资本家势必争相效仿,努力提高自己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最终导致本部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所生产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null 原来领先的个别资本家不再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此类推,其它生产部门也会存在上述竞争现象,客观导致各部门的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所生产商品(既包括各种生产资料商品,又包括各种生活资料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由此获得降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各部门资本家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null结论:各个个别资本家在主观追求只能被个别领先的资本家获得的、会随着竞争而消失的超额剩余价值过程中,客观形成了会被全社会所有资本家获得的、会随着竞争而不断扩大的相对剩余价值。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4、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联系: 其一,二者都是在延长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时间; 其二,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任何资本主义生产都必须将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才能产生剩余价值。同时,只有将工作日绝对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之上后,即将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后,才能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相对剩余价值。null(2)区别:对应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同时采用上述两种方法。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资本积累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与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简单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再生产不仅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null null null2、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扩大重复进行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扩大的源泉是上一轮生产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nullnull null3、资本积累: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 结论: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剩余价值,方式是资本积累。null4、资本有机构成: (1)从物质形态上考察: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构成的,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2)从价值形态上考察:不变资本:可变资本 (3)资本有机构成反映了一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并与之成正比,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社会总体上呈不断提高的趋势。null(4)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以个别资本的增大为前提的,而后者又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 ①资本积聚:个别资本通过剩余价值资本化(即资本积累)而增大其规模的一种形式。 nullnull nullnull②资本集中:把分散的中小资本合并为大资本,主要通过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或组织股份公司的方式来实现。 ③二者各有优劣:资本积聚能使得实际资本量获得增长,但所耗费的时间较长;而资本集中能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大量资本,但不会造成实际资本量的增长。三、剩余价值的分配三、剩余价值的分配1、剩余价值向利润转化: (1)W=C+V+M W=K+P 其中,K=C+V,P=M。K是指成本价格或总资本,P是指利润。可见,利润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nullnull(2)剩余价值被视作由劳动力创造的,在价值形态上以可变资本作为源泉;而利润被视作是由全部资本即K带来的,所谓利润是资本家所投资的全部资本的增殖部分。 null2、剩余价值率向利润率转化 (1) m'=m/v>P'=P/K=m/(c+v)nullnull(2)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不反映。利润率主要反映资本家全部投资的增殖程度。null(3)影响利润率的几个因素: ①一切提高剩余价值率的方法均可用于提高利润率; nullnullnull思考:当利润率提高时,剩余价值率是否提高?nullnull②c:v的比例与利润率呈反比;nullnullnull③在c+v总量不变的前提下,c的节省程度与利润率呈正比变化; null④资本周转速度与年利润率呈正比。nullnull3、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 (1)资本主义社会投资原则:等量资本要求获取等量利润。null(2)根据等量资本要求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将会有部分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流向利润率高的部门,使得原本低的利润率部门由于资本流出导致资本总量减少,所生产商品的数量减少,直至出现供不应求,所生产商品价格上涨,使得原本低的利润率也开始上升,而原本高的利润率部门由于资本流入导致资本总量增长,所生产商品的数量增长,价格下跌,使得原本高的利润率也开始下跌。各部门利润率趋向一致,形成大致相当的平均利润率。实现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nullnull 三部门投入资本总量均为100万,但因利润率各不相同,获利则各不相同。根据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下一轮投资时,必然会有部分资本会从低利润率部门流向高利润率部门。nullnullnull(3)平均利润率形成过程的本质,实际上是各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在各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而已。 ①平均利润率=各部门生产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量 ②按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量即平均利润量 平均利润量=投入资本量*平均利润率null(4)当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大于其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而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所获得的平均利润量小于其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null4、商品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 (1)由于剩余价值转变为平均利润,W=c+v+m W=K+ P(即生产价格) null(2)当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商品价格从受到供求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变为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但这一变化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变化。nullnullnull5、商业利润null(1)商业资本: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商品买卖,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职能资本。 (2)产业资本之所以愿意让渡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的原因在于商业资本可以帮助产业资本提高其资本周转速度。 nullnull(3)商业利润:属于产业部门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在量上与平均利润大致相当。 null假设一年内,整个社会的垫支的产业资本为720亿元C+180亿元V=900亿元,剩余价值率为100%,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时,一年内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价值为720亿元C+780亿元V+180亿元m=1080亿元。平均利润率是180/900=20%。为了把1080亿元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在流通领域中需要追加商业资本100亿元。这样,社会预付资本总额增加为900亿元+100亿元=1000亿元,由于商业部门的纯粹买卖行为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剩余价值总额仍是180亿元。但是,现在商业资本参加分配剩余价值了,因此,平均利润率就应为180/1000=18%。按照18%的平均利润进行再分配,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亿元,商业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为100亿元×18%=18亿元。null表面上看来,商业资本拿走部分剩余价值,使得平均利润降低了,似乎对产业资本家不利。其实不然,假设没有商业资本家参加,完全由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业,那增加的流通资本往往会比100亿元更多。(分工越细,成本越低,生产者兼顾生产和流通的运营成本往往大于集中于生产运营的成本。)null6、利息 (1)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获取利息而暂时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来源于产业资本在循环和周转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null例:某资本家于3月份投资10万生产风扇,3个月后(即6月份)生产风扇1000台,每台价值150元,现经3个月销售后,于9月份收回资金共计15万。请问,该资本家会不会于9月份进行投资风扇的资本主义再生产?null(2)利息:借贷资本由于让渡资本使用权而获得的报酬。在本质上是借钱的资本家所赚取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3)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利息率的波动范围总是在0到平均利润率之间。null7、银行利润 (1)银行: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的企业。主要业务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 (2)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业务费用 (3)银行利润在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量上与平均利润量大致相当。null8、地租 (1)任何形式的地租都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2)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了取得土地经营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不同可以分为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null(3)级差地租是指由于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而交纳的地租。 ①级差地租Ⅰ: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Ⅱ: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造成劳动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null(4)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租种包括劣等地在内的任何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null9、股份资本和股息 (1)股息一般高于利息 (2)股票价格=股息量/利息率 (3)股票价格=股票面额*股息率/利息率null 第三节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阶段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一、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 资本主义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会引起垄断。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主要标志和基本经济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为巨型企业的增长、垄断组织的扩大奠定了基础;垄断组织的规模迅速扩大、垄断程度提高,出现许多混合联合公司,表明垄断统治的进一步加强 。null2、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 根据列宁的分析,垄断作为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五个基本经济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 (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 (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列宁概括的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表现形式上发生了许多重要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基本内容,仍然是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武器。 null3、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垄断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在竞争的目的、手段、范围和后果上,都具有新的特点。 null4、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指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是本国工人、小生产者和其他国家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null5、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指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 , 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的形成 , 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 只是进一步改变了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null总结起来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三种:即价格受供求影响,围绕价值、生产价格、垄断价格上下波动。null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最早出现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初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已进行了某些干预,并产生了一些国有或半国有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29-1933年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作为适应战争需要和反危机的应急措施,虽都有所发展,但时起时落很不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null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社会化与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矛盾的加深,具体表现有: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部门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之间的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固定资本投资的巨大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高科技的研究开发、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为争夺国际市场、加强国际竞争实力的问题更加突出等等。这些矛盾的缓解必须凭借国家的力量。 null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属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维护和巩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借助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参与和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null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促进作用又有其局限性,并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范围内对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它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也不可能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固有矛盾和历史局限性。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 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它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日益社会化、国际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在经济、政治、国内、国际各个领域中体现出来。 null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有: 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null2、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达到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最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null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加深和激化,在现实中运动的形式是复杂的,时而激化,时而缓和,起伏交错。运动中有多种因素作用,科技革命、资本占有形式的调整、政策变化、革命条件成熟状况等都使基本矛盾运动呈现复杂性和曲折性。从而使得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曲折的历史过程,并具有长期性。 nullnullnull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第三章 资本的运行 第一节 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一、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一、什么是产业资本循环1、产业资本:投资于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是能够实现价值增殖的资本。 2、资本循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历三个阶段,依次改变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最终回到原来起点的运动过程。null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二、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1、货币资本(G资本) 2、生产资本(P资本) 3、商品资本(W资本)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三、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购买阶段 A G—W Pm 2、生产阶段 A W …P…W' Pm 3、销售阶段 W'—G'四、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四、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循环形式1、货币资本循环 2、生产资本循环 3、商品资本循环null五、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五、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 2、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nullnull G P Wnull3、并存性决定继起性,继起性保障并存性。null 第二节 产业资本周转理论一、产业资本周转速度一、产业资本周转速度1、产业资本周转:产业资本循环不断反复,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资本周转速度:n=U/u 其中:n表示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U表示1年。 3、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null4、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固定资本: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价值随每次生产分次部分转移,随每次商品出售分次部分回收。 (2)流动资本:物质形态上全部参加生产,随一次生产价值全部转移,随一次商品出售价值全部回收。null(3)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本不同的。 ①划分的依据不同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 ③划分的目的不同 (4)固定资本的磨损:有形磨损与无形磨损nullnull4、预付资本的总周转 (1)预付资本1年中的总周转速度=(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 其中: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固定资本额*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次数 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流动资本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次数null例:某资本家预付固定资本150万,其周转时间为10年,预付流动资本50万,其资本周转时间为三个月,求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nulln固=一年/u=1/10次每年 n流=一年/u=4次每年 (150万*1/10次+50万*4次)/200万 =1.075次/年null(2)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 ①其它条件不变时,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与总速度呈正比 ②其它条件不变时,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与总速度呈反比。null5、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节省预付资本,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剩余年价值率。 null 第三节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一、研究的假设前提一、研究的假设前提1、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第一大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 第二大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 只研究社会产业资产阶级和产业工人阶级 作为一种静态研究,排除储蓄对货币资金运动影响,假设再生产时生产技术水平不变,假设两大阶级之间不发生阶级转化。 2、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第一轮:第一轮:I4000c+1000v+1000m=6000 II2000c+500v+500m=3000 思考:两大部类在第二轮简单再生产时,是只要求(c+v)总量不变呢?还是要求c与v的量各自均不变化?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I(4000v+1000m) Ⅱ 结论: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所有资本家收入m与所有工人收入V都应该去购买生活资料 Ⅱ(2000v+500m)Ⅱ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三个实现条件)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三个实现条件)公式三:I(v+m)+ Ⅱ (v+m)= Ⅱ(c+v+m) 在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资本家与工人的收入都应该去购买生活资料,且刚好买完。 思考:公式左右两端各减去Ⅱ (v+m)再加上Ic,会得到什么公式?null公式二:I(c+v+m) = Ic+Ⅱc 在社会总资本简单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原有的生产资料都在第一部
本文档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考研课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36040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11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