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原理1

马克思原理1

举报
开通vip

马克思原理1null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

马克思原理1
null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同学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3、对立统一规律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null 哲学(Philosophia )的字源学含义   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由Philos (爱)和Sophia(智慧)词组成,意为爱智慧。中国古代的哲字,就是智慧的意思,因此,经日本的学者西周的翻译,古希腊的爱智慧的学问就叫哲学。在亚里士多德的知识分类中,哲学又被称为形而上学。 null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概念null 世界观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整个世界 (1)null  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世界观建立于一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和精神的科学的、系统的、丰富的认识基础上,它包括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世界观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且还包括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行动。例如,共产主义世界观就不仅仅包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和知识,而且包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精神和积极地行动。 null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null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水利枢纽(2)null例如:孔子对求知的方法有所阐发。他强调学思并重,明确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注重知的后天来源。他主张“博学”、“多闻”、“多见”。但反对满足于获得众多杂乱无章的知识,要求用“一以贯之”的原则把所有的知识贯穿起来。“一以贯之”是通过思的功夫达到的,也是思的方法论原则。根据这一原则,孔子还提出了“举一隅而以三隅反”、“叩其两端而竭”等方法。 null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包含和体现世界观。 例如:1,世界观(以下略):自然界是客观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以下略):这要求我们在改造自然界的同时要尊重自然界的客观性为前提.   2,辨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null (4)世界观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5)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的关系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5)世界观、方法论与哲学的关系null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思索(1)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思索 ◆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都涉及到客观和主观、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是哲学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也是人们现实生活所面对的基本问题。 null(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 格 尔null 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费 尔 巴 哈null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 格 斯null(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nullA.这是由哲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B.这是由人自身的存在及其特点决定的。 C.这是由人的认识和实践的本质决定的。 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派别斗争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规定和制约着对哲学中其他问题的解决。 null(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null唯物主义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 为第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理论将在物质观中阐述)null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看作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的本体,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形式。null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陆九渊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存在就是被感知null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null慧能的故事旗动!风动!心动null客观唯心主义朱熹黑格尔“绝对观念”是世界的主宰理在事先毕达哥拉斯:“数”是世界的本原;柏拉图:理念论列宁的批判列宁的批判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是魔鬼,只不过一个是红鬼,一个是绿鬼罢了。 虽然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同时也展示了一种超越常识的哲学思考的魅力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思维和存在有没 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 不可知论 null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物之理也;可以知,人之性也。荀子null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休谟康德彻底的不可知论者不彻底的不可知论者null 休谟把洛克和贝克莱的经验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它的逻辑终点。他指出:“由于这种哲学必须完全地依赖于经验,以致在知觉而外我从不能观察到任何东西。”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者。 康德主张:外部世界——物自体只是感觉的素材,是不可认识的。物自体不在空间或时间中,它不是实体,空间和时间是主观的,是我们知觉的一部分。但是正因为如此,可以确信,我们没有经验到的物自体。康德哲学 null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觉,则遽遽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庄子与惠子问答庄子与惠子问答《庄子·秋水篇》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矣,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Dialect),原意指在辩论中揭示并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的方法。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有两种含义null广义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周易》之《系辞》 一以贯之谓之道狭义的形而上学null辩证法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 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形而上学 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牛顿黑格尔null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有了社会存在,才有了社会意识null社会存在是指构成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包括人、社会组织、社会活动、各种财产、知识等。与自然界一样,社会存在也有三种表现形式,即物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财产;运动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社会组织活动;思维形态的存在,这就是各种思想理论、知识体系等。对社会存在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社会存在量。各种社会存在可以相互转换。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人们的政治、法律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意识形态和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null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根据对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社会历史观可划分为: 柏拉图马克思、恩格斯(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1、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null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泰勒斯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泰 勒 斯德 谟 克 利 特“原子论”的代表德谟克利特认为, 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null“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曼德“空气”是万物的始基阿那克西米尼null火金水土木元 气 说王 充柳 宗 元张 载王 夫 之nullnull(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培根洛克爱尔维修拉美特里物质=原子null 原子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由原子构成,原子的特性就是物质的特性。原子图原子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null霍布斯的机械论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人是机器? 霍布斯力图运用他的机械唯物主义来解释人。人和自然并无本质的区别。人似钟表,心脏即发条,神经乃游丝,关节似齿轮,生命是肢体各部分的和谐运动。 null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机械性 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霍布斯人是机器null(2)形而上学性 如盲人摸象。 片面,孤立, 静止地看问题。null(3)不彻底性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自然观历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null(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null 恩格斯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 null物质是标志客观 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 人通过感觉感知 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 在,为我们的感 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物质”的判断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物质”的判断标准1、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 2、能否独立地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 3、在文明、科技条件足够的条件下、在人脑机能充分挖掘和发挥后,能否有“反映”。 物质定义: 具有客观实在性,它独立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课堂讨论课堂讨论1、“梦”、“理想”是物质吗? 2、气功师的“意念”是物质吗? 3、“道德”、“法律”是物质吗? 4、“信息” 、“能量”是物质吗? 5、反物质、暗物质是物质吗? 6、“道”、“佛”是物质吗? 7、“规律”是物质吗?null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马克思主义物质范畴的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null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null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物质的对立面物质的对立面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反物质”; 有人说,物质的对立面是“非物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 精神(意识)与物质相对立。 那么,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如何产生的? 意识有何特性?意识与物质有何关系?null2、意识及其起源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动物的感觉、心理3人的意识4(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null岩石风化现象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1桂林象鼻山水滴石穿null 指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作用的应答能力。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闻歌起舞现象null葵花向日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null动物的感觉、心理3(视频大猩猩)狗追来,人吓跑人捡石,狗吓跑null人类意识4有意识的活动:劳动、社会实践、创造null劳动是意识产生的最主要推动力 ◆劳动对意识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劳动使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不断完善。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产生创造了重要条件。  (2)意识的本质(2)意识的本质其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null 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就是说,意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其二,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null东汉人王符说:“龙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第43卷,龙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故不同主体有不同反映,因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造成)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null “天才们无论怎样说大话,归根结蒂,还是不能凭空创造。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了神思,所谓‘天马行空’ 似的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也不过是三只眼、长颈子,就是在常见的人体上,增加了眼睛一只,增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3)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3)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1.意识产生发展的动因,不是人脑的生理活动,而是社会存在。 2.意识反映的对象,不是纯粹的自然存在,而是社会存在。 3.意识的反作用大小,主要取决于社会存在的需要。(4)意识的内容和分类(4)意识的内容和分类内容: 知:知识,人类对世界一种真理性的追求。 情: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热爱、仇恨及喜怒哀乐等。 意: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null分类: 从意识的自觉性看,分潜意识(非理性意识)和显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 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分从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和未来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分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null非生物反应特性机械反应长时间拍球时的 节律性、无意识性人类无意识的机械节律活动人的无意识机械节律活动4人的无意识机械节律活动4案例1:学院四六级英语考场中,少数大学生考试时周期性的转笔绝活; 案例2:学生在电影院看电影时,那个旁若无人的有节奏的、但并非打摆子的颤抖; 案例3:在老师讲课中,很多句话后多出来的“那么呢,”、“啊”这几个字。 null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 1、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 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2、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 3、而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null(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含义 所谓世界的统一性指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null 自然界是物质的(1)微观粒子、宏观物体、宇观天体是物质的null上帝在哪里呢? 宇宙空间到处是物质世界,没有上帝居住的天堂。null(2)生命现象是物质的null(3)人类社会是物质的null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的活动(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 2、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2、世界是在时间空间中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着的物质世界null(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鳄鱼出壳火箭升空null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如季节交替永无休止(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凡物质都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喜玛拉雅山缓慢的长高null 太阳正带领着8大行星(06.8.25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众多卫星、小行星以及慧星和流星体等围绕银河系中心以每秒250公里的速度旋转。 庞大的银河系正在以每秒600公里的速度在广漠无垠的宇宙中疾驰。太阳系全图银河系null 泰山也在运动变化之中。100万年以来,它已经长高了几百米。泰山日出 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经历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生物进化图null ◆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两种错误倾向两种错误倾向割裂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的关系,就会导致两种错误倾向: 唯心主义: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牛顿上帝之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设想不运动的物质。null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 董仲舒形而上学不变论 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外力,只有外力才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唯一原因。 —— 牛顿董仲舒牛顿(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的含义(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null◆没有发生位移(空间的相对位置) ◆没有发生质变(事物的根本性质)静止的表现形式宁静的校园长大的西红柿null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联系:在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即静中有动;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即动中有静.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行的列车旋转的地球null河外星系行 星 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猫猫null无静止的绝对运动 绝对静止(飞矢不动)错误倾向null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无静止的绝对运动) 人不能 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呀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 庄子null (4)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null时间的特性: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null 古人云:“时乎时乎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些都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null 空间的含义: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null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一是表现为一定的体积 二是表现为一定的位置null 测量时间的单位通常有年、月、日,它们都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null秒: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null空间也是用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度量的。 光年是光在一年时间里所行驶的距离,约为1013公里。null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对米的定义作了如下更改:“米的长度等于氪-86原子的2P10和5d1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在真空中波长的1650763.73倍”。这一自然基准,性能稳定,没有变形问题,容易复现,而且具有很高的复现精度。我国于1963年也建立了氪-86同位素长度基准。米的定义更改后,国际米原器仍按原规定保存在国际计量局。   1983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第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上又通过了米的新定义:“米是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长度”。这样,基于光谱线波长的米的定义就被新的米定义所替代了。   实际上,米是被定义为光在以铂原子钟测量的O.000000003335640952秒内走过的距离(取这个特别的数字的原因是,因为它对应于历史上的米的定义——按照保存在巴黎的特定铂棒上的两个刻度之间的距离)。同样,我们可以用叫做光秒的更方便更新的长度单位,这就是简单地定义为光在一秒走过的距离。现在,我们在相对论中按照时间和光速来定义距离,这样每个观察者都自动地测量出同样的光速(按照定义为每0.000000003335640952秒之1米) 。null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性小 资 料1979年最后一分钟为何多了一秒???答案:地球自转速度变慢了!!!2.7~3.5亿年前,一年是385~390天 3.5~4.0亿年前,一年多达410天 20亿年以前,一昼夜相当于现在8小时null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实在性,它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null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的客观具体性,它因物质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的不同而不同,其具体特性又是可变的和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null时间空间无限性与有限性null“整个宇宙之外再没有别物存在, 所以它没有什么外边, 因此它也没有终点。 ………… 一个人无论站在任何地方, 在他周围总会有那无限的宇宙 向各方面伸展,……” 卢克莱修 哲学家卢克莱修在其著名诗篇《物性论》中,曾经用绚丽的语言描述过宇宙的无限性。null 无限由有限组成,并通过有限而存在。宇宙中的每一个具体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有限的,但是,各种具体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它们的转化、发展也是无穷的。正是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了无限的物质世界。时间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null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1、实践概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null2、实践的特征 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 实践的基本特征null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结果都是物质的、可感知的)null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贯穿人的目的和意志。具体实践受物质条件限制。) null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的人处于社会共同体中。科学家的知识、材料,受限于社会需要和社会条件。) null实践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3. 实践的基本形式null(1) 物质生产劳动实践null(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外交农民起义商贸洽谈null(3) 科学实验null4、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从人类的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来看,制造工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成为了“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 从人类的劳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别来看,制造工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劳动,正是这种劳动成为了“人猿相揖别”的根本标志。动物的本能活动null(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物质世界 人类社会自然界(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定义(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定义 自然界是独立于人的活动或未被纳入到人的活动范围内的客观世界,其运动变化是自发的。 人类社会是人们在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基础上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联系 自然界与人类世界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世界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不断地影响、制约和改变自然界。null 人和自然、社会与自然界之间,不断通过实践特别是生产活动发生相互作用,进行着物质变换、能量交换和信息交流;null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社会 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 类 世 界 人类社会 null 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null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null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其意识的关系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null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null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实 践物质生产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历史主体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动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剧中人”、“剧作者”null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特点 3、联系观点的意义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实质 2、新生事物的不可战胜性 3、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①联系的客观性①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客观世界自身固有的,不是臆想出来强加给事物的。 2、联系的特点 ②联系的普遍性②联系的普遍性(1)每一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着(2)每一事物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3)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null③联系的多样性苹果熟透了要掉到地上,这是苹果与地球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恰好掉在某人的头上,则是苹果与人的偶然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null与住房问题相联系的其它问题3、联系观点的意义普遍联系的观点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二)事物的永恒发展(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运动、变化、发展的区别 运动: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主要标志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说明事物不会永远固定在一点上。 变化: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运动的多样性。主要指事物内部和外部联系的演变。 发展:指前进的变化或进化,特别是指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中从低级到高级、从无序到有序、从简单到复杂的上升运动。null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3、新事物的不可战胜性①新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如新物种的产生. ②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如新文化的产生.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所谓过程,就是事物发展在时间上的持续和空间上的延伸,表明事物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null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这里的“矛盾”是逻辑矛盾,而不是唯物辩证法所说的辩证矛盾。null 阴阳 日月。 山丘的北面和南面。河的南岸和北岸。 生死、天地、昼夜、寒暑、春夏和秋冬、雷电与雨雪、君臣、夫妇、男女、奇偶、动静、开合、依违向背、人间和阴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null矛盾的斗争性: 相互排斥、相互斗争null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鹤与湿地相存相容人与环境相生相长null 植物和动物之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动物正好相反,吸取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们就是这样相互利用、相互促进的。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事物存在的前提;矛盾双方的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null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斗争性促使矛盾双方的力量消长,推动事物不断地量变;矛盾的斗争性引起矛盾双方的转化,推动事物发生质变。*3、矛盾与和谐3、矛盾与和谐要正确理解与处理矛盾与和谐的关系。 矛盾与和谐既有不同的含义,不能等同,又有内在的一致性,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深。 不和谐 和谐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没有,这是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事事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的事物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 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一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指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个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首先,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有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之分。 其次,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 再次,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的双方而言,又可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null方法论: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1)二者相互区别。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特殊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二者相互依存。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二者相互转化。null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区别*null 世界上没有“水果”,只有桃、梨、苹果、桔子等具体水果形态。它们的共性是植物的果实,有较多的水分,美味可口,可以生吃。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依存*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是矛盾学说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毛泽东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null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三)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及其相互转化1、质、量、度(1)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的规定性 人之所以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是有语言、能思维、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的高级动物。(2)量(2)量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它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 ——恩格斯null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 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事物是质和量的统一 马克思指出:一门科学只有能够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成熟的地步。(3)度(3)度度是事物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范围或幅度。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null 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一定的尺度,超越这尺度就会招致沉沦和毁灭。 黑格尔 掌握适度原则 克服过犹不及2、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2、量变和质变及其辨证关系⑴量变和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的两种形式。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渐进过程的中断。 案例1:火车从石家庄站运行到北京站 案例2: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变成钻石⑵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⑵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 质变中有量的扩张部分质变又分为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两种形式 a) 阶段性部分质变:根本未变,次要性质变化, 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不平衡性变化。b) 局部性部分质变:全局未变,部分性质变化,事物内部各部分发展不平衡性的表现。a) 阶段性部分质变a) 阶段性部分质变封建社会三阶段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b) 局部性部分质变b) 局部性部分质变革命根据地延安革命根据地瑞金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质变中有量的扩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3、质量互变规律3、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进行新的量变。量变和质变如此交替循环。这就是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中,要把远大的理想和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 (四)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转化1、肯定和否定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遗传是肯定方面,变异则是否定方面; 同化是肯定方面,异化则是否定方面。2、辨证否定观2、辨证否定观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null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发展否定null第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null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时空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对牛顿力学的否定就是既克服又保留。null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形而上学的否定 是绝对的否定, 就是否定一切, 就是全盘抛弃和 一笔勾销,其中 没有任何东西值 得保留和继承。 3、否定之否定规律3、否定之否定规律⑴否定之否定过程: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麦粒麦粒植株null 社会发展过程:认识发展过程: 原始公有制私有制实践认识公有制实践 植物生长过程: 种子植株种子null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null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 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派别分歧孤立联系静止发展片面全面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目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1、唯物辩证法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客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包括: 主观辩证法 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2、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含义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辨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案例:载舟覆舟理论案例:载舟覆舟理论客观辩证法:水可载舟,水亦可覆舟。 主观辩证法: 以自然现象的规律喻指社会治理规律。 思维推理: 载舟:封建帝王行王道→社会与人安宁→封建统治稳固、长久; 覆舟:封建帝王不行王道→人心不平,社会动荡→封建统治受到威胁。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3、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辩证关系 二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但表现形式不同: ⑴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 ⑵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形式,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存在;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的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 ⑴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二者相互渗透: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唯物论包含着辩证法,辩证法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 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1、唯物辩证法和辩证唯物论⑵区别: ①二者所属的哲学问题不同 辩证唯物论回答世界是什么的“本体论”问题;唯物辩证法则回答世界怎么样的“状态论”问题。 ②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唯物辩证法则主张世界按照固有的规律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 ③二者的方法论意义不同 辩证唯物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唯物辩证法则要求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null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矛盾分析方法将来有将来的两点, 现在有现在的两点, 各人有各人的两点。总之,是两点而不是一点。说只有一点,叫知其一不知其二。 毛泽东 null 小平同志反复强调,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要学会说“两句话”,要注意“两手抓”。这些思想就是辩证法的一分为二、两点论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生动体现。矛盾分析法运用案例: 在治国手段上坚持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充分考虑两种手段各自利弊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四)本质和现象 (五)内容和形式 (一)原因和结果(一)原因和结果⑴含义: 原因:引起一种现象的现象。 结果:由原因引起的现象。 闪电之后必然伴有雷声,但闪电不是打雷的原因,闪电和打雷都是云层中正电与负电碰撞的结果。闪电和打雷不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⑵关系: ①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二者不能颠倒; ②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科技发展和生产关系; ⑶意义: 分析因果联系可以增强人们活动是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二)必然性和偶然性⑴含义: 必然性:事物发展一定如此的趋势。 偶然性:事物发展不一定如此的趋势。 ⑵关系: 对立: ①原因: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外部矛盾 ②地位:支配;从属 ③作用:事物发展的趋势;促进、延缓 ④表现形式:确定、持久;不确定、暂时null同一: ①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②偶然性的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③二者相互转化。 ⑶意义: 把握必然性;注重偶然性。 不存侥幸心理;(三)可能性和现实性(三)可能性和现实性⑴含义: 现实性:具有客观根据的现实存在。 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⑵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⑶意义: 要求人们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四)本质和现象(四)本质和现象⑴含义: 现象: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 本质: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⑵关系: 对立: ①形于外,感官感知;藏于内,思维 把握 ②个别;同类中的一般 ③多变易逝;平静稳定 ④丰富生动;单纯深刻 案例: 苹果落地是现象, 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null同一: ①任何本质都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②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⑶意义: 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五)内容和形式(五)内容和形式⑴含义: 内容: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方式。 ⑵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内容。 ⑶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又要运用形式,反对形式虚无主义。 1、商品的促销活动 2、应聘前包装自我 (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1.归纳与演绎 2.分析与综合 3.抽象与具体 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1.归纳与演绎1.归纳与演绎⑴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概括出一般性结论 ,是一种由个别性前提过渡到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形式。它包括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 高斯1+2+3+……+100=5050所有的草地上都有蚂蚱!我们班40个小朋友都喜欢捉蚂蚱!⑵演绎⑵演绎演绎是从一般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是由一般性原则推导个别结论的推理形式。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两类演绎推理。 归纳与演绎相互依存,相互补充。①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这个数是偶数, 所以,这个数能被2整除。 ②所有偶数都能被2整除, 这个数能被2整除, 所以,这个数是偶数。③如果朝鲜有1亿个丈夫,那么它就有1亿个妻子; 朝鲜没有1亿个丈夫; 因此,它没有1亿个妻子。 ④如果朝鲜有1亿个丈夫,那么它就有1亿个妻子; 朝鲜没有1亿个妻子; 因此,它没有1亿个丈夫。2.分析与综合2.分析与综合分析,就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要素,以便分别加以研究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在整体分解成各个因素的基础上,再组合为一个整体的思维活动。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 例一、关于光的认识 人们分析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认为光是微粒;人们又分析研究了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其他一些微粒说不能解释的现象,认为光是波。当人们把这些方面综合起来以后,一个新的认识产生了: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例二、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门捷列夫做了63个卡片,分别分析了63种元素的性质,探索它们的规律。最后,他把元素按原子量逐渐增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又按性质相似上下对应排列。这样,元素周期律被门捷列夫发现了。 3.抽象与具体3.抽象与具体抽象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反映,具体是指事物各方面的本质规定在思维中的有内在联系的完整反映。 从抽象到具体,就是从对象最一般的本质出发,运用综合方法,认识对象各个方面质的规定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在思维中再现出作为多样性统一的客观对象的整体。 例如,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从对“商品”的分析开始,经过“价值、货币、资本、剩余价值、工资”等中介环节,最后推演到“阶级”这个范畴,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各个环节都作了考察,从而形成了《资本论》的科学体系,从多样性的统一上把握了资本主义经济这个整体。 感性具体抽象思维具体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层次和关系等 ①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 ②反映客观实在的人类认识的历史 发展过程 (科学史、认识史、哲学史)建构科学知识和理论结构的主要原则和方法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4.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⑴历史的方法 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按照研究对象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进行研究并揭示其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 ⑵逻辑的方法 人们在研究事物时摆脱研究对象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行程,以理论的形式,也就是以范畴的理论体系研究和揭示对象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 。 逻辑方法 历史方法null①逻辑与客观事物的发展史相统一 ②逻辑与人类认识的发展史一致 现代科学方法现代科学方法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一方面,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 结构--功能法 模型化法和理想化法现代思维方法… …null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一)规律及其客现性 1、规律的含义 第三节、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就是关系”,就是“本质的关系或本质之间的关系。” 列宁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电流变化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电流变化。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null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规律的客观性荀子null规律的客观性 罗马教皇可以烧死布鲁诺,但它永远烧不死“日心说”。日心说3、规律具有普遍性3、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 宇宙间一切事物变化发展过程都遵循一定规律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二)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
本文档为【马克思原理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508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26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13-10-11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