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现在大学生的悲哀

现在大学生的悲哀

举报
开通vip

现在大学生的悲哀现在大学生的悲哀! 标签:生活随记  应届毕业生我对你不满!(转载)   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

现在大学生的悲哀
现在大学生的悲哀! 标签:生活随记  应届毕业生我对你不满!(转载)   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任职人力资源总监以来的第5年,而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5倍,06年将超过360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3、5个队伍中,去投3、5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研究生:全部都是说“4000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2000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WEB开发),相对偏高,在3000-3500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研究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去年我是在5月份以后,才陆续通知一些人到公司面试)。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天主要都是来自广东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2500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1200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照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有几个技工类的大专生,都是说800元,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同学,他们说“是”。“为什么你提这个数字呢?”,他们说:“因为我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大概就是800元”。这种对学生“批量生产,统一价格”的指导方针,令我为他们感到悲哀。老师的这一句“指导”,足以给全面摧残他们3年来的系统教育和信心,也足以毁灭这个学校——不可否认,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市场上是按照这个价格去招聘的(特别是销售)。但是,学生不是纯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以做这种统一的指导呢?为什么不会有个别人更加有自信的提出1000、1500?我今天感受到的“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最大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差别。我偶尔被邀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优秀,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优秀。”学生的自我意想,自我心理定位,会永远的影响他一生。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发给这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值800块的老师400块的工资,但是我不是给他4张纸币,我会换成400个1分的硬币,然后一个个往他脑袋上砸,直到他清醒过来,或者被硬币埋葬。因为他摧残了一批学生。 今天的面试,我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有一个人我只和他谈了3分钟,留下他的简历,他后面的同学用一种没有希望的眼神看着他,说:“这么快?” 我说:“你会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两句话描述你的优点,我就招你,1分钟”。可惜他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显然他心理的“谱”,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绍,我“打乱”了他的部署。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的问下学期还有没课并看简历,却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为什么没写学校名?”,“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写错?” “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打钩)。这是我唯一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让我大打折扣。 如果我是负责教育的,我有一把足够大的铁锤,我会抡起来把所有的中国学校都砸掉,因为现在不会有一个学校敢站出来说:我们学校是“教做人的”——全部都是“教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的。 当然,也有些学生非常善于销售自我,比如,有个应聘网页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的学生,因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在学校的内部网,没法把作品展现给我看,他和我说:“我把作品放到一个叫职友集的网站上,你可以看。”还有一个应聘文案助理的,也是将她的文章传到自己的BLOG上。晚上我回去打开他们的主页,觉得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很充实,比如应聘文案助理的学生,上面有很多她的随笔作品,我看到她不错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水平,我决定明天通知这两个人上班。他们都是来自那些被人看成“差学校”的学生,但是,他们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优势。比如善于利用“职友集”、BLOG这种新的免费工具,的确成为他们赢得我的信任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感受,我认为: 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 你可以认为我摆谱、摆资格,但是,作为毕业生,我相信你还是愿意听听一个5年人力资源总监、有过1万人次面试经历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你的如下“不满”: 不要递给我花里胡俏的简历,给我一点简洁(不是简单)而能突出你自己的表达——面对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你真的以为HR会去看你那封100个人有99个差不多的求职信、和装订得像书本一样的简历模板内容吗? 不要对我说太多的自我介绍,我不敢说3、5分钟我就准确判断了你,但是30秒之内我就定格了你的第一印象;我之所以很快结束你的面试,是因为你的后面排队的人真是太多,我也曾经作为毕业生这样苦苦的等待,我只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而后我会挑选请你到我办公室复试;你认为我给你的时间太少,而流露出失望(自己是不是没被看中了?)眼神的那一刹那,你就丢失了再次获得复试的机会。我永远坚持:你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你的岗位机会不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不要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这样给我一种“卖身”的感觉,我请你是因为你会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不是你“求”职,而是我“请”你。这不是叫你抬到姿态,而只是希望你抬起胸膛。 不要对我拒绝收你的简历,报以晦气的脸色或失望的情绪。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适合我的公司;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想给你根本不存在的期待(如果我收了,你会等待着我通知你);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我不想浪费你和你父母的血汗钱——尽管每一份简历只有1、2元,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属于你的1分1厘,何况你还是一个纯消费者;我是在帮你节约,让你能够将它投给属于你的机会。我从不想当我拿不了那么多简历回公司的时候,把你的希望孤伶伶的留在招聘场地里;我更不希望,当招聘会结束以后,你的简历会在冷清的场地,像其它被丢下的简历一样,雪花般漫天飞舞,任人践踏——我决不加入这样的行列,而宁可以拒收给你打击(你也必须开始懂得直面这样的打击),因为你熬了多少个夜晚做出来的那个简历,代表的就是你,上面写着你的价值,和你的尊严。我始终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狠狠的批判教育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但是绝对不可以否定你的价值,更不可以践踏你的尊严!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她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英雄莫问出处,如果你是一个狗熊,哪怕你从天堂走出来,也还是狗熊。 不要给我罗列一大堆你的学习成绩和从事的所谓实习(因为很多毕业生也曾经到我这里来兜一圈,参观一下,盖个章名曰“实习”),你只需要挑选一件特别的事情,要点式地说明过程和结果,让我知道你是怎样做事的。 不要不敢用眼睛看着我,你不敢瞧我的时候我也瞧不起你。 不要在回答“你的薪酬要求”的时候,多了那么多废话。我不想听每个人都重复着“因为我是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如果公司觉得这个要求太……我也可以……”,我的钱也许也是刚刚从人民银行印出来的,但是它们不会因为还没有被流通转手,而减损它的价值。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估劳动力价值的权利(但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但我喜欢干脆利落的同事,干脆利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做事风格,也是一种做人态度。我会固执的认为:你说出这个数字前后带了多少个字符,就表示你做事有多拖泥带水;或者你的自我认识和自信是多么摇摆不定。 人生简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最近毕业生招聘的专场,开始在全国“铺开”。 我很少直接去毕业生专场招人。今天广东的一个综合场,是我第一次参加的毕业生现场招聘会。 今天我是以多重身份,参与这个招聘会的:作为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我希望为公司招到一批合适的储备人才;作为一个职业规划研究者,我要深入一线接触准备投身社会就业大军——应届生的特点;作为广东省劳动学会、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的理事,我想藉此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态、以及他们的所想所思。 到了招聘场,我感到的不是一种兴奋,而是一种压抑。这是我任职人力资源总监以来的第5年,而5年来,中国的毕业生整整翻了5倍,06年将超过360万。进场的时间还没到,售票点外已经排起了多条百米“人带”。这时,我的心中不禁掠过一丝淡淡的伤感。很多年以前,我也曾经这样在茫茫人龙中,带着满怀的期待排队,每天只能排到3、5个队伍中,去投3、5份简历,而后开始了更加漫长的心里等待……而现在,人龙的规模远远超越我作为毕业生的那个时候。现在是更多的人可以读大学了,但我无法分清,眼前的这种景象,该是用壮观来形容,还是用悲壮来形容,无法说清,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做了一些统计,也思考了一些细节。 大学生自提的薪酬水平大致如下: 研究生:全部都是说“4000元以上”。 本科生:2000-3500元。 大专生:基本都是提2000以下。 其中,技术类的(如WEB开发),相对偏高,在3000-3500之间。 这些数据,除了研究生略有下降,其它比去年偏高(去年我是在5月份以后,才陆续通知一些人到公司面试)。一方面也许现在是刚刚开始,大家把握不到竞争线的准绳,另一方面,我希望是因为就业市场在转暖(但是看不到这种迹象)。 而其中,有不少细节值得一提。 一般情况下,我接过简历的时候,不会问也不会看应聘者是来自那个学校(我从不以学校论学生)。但是当他们回答薪酬要求的时候,却的确体现了一种差别。今天主要都是来自广东学校的学生,本科线上,暨南大学、华师大、华工、华农提的要求都比较高,要求在2500元以上;而普通一点的院校,则提2500元以下;专科线上,则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所谓“非正规院校”,比如什么技工类学校、民办学校。他们提的要求,全部都是在1200元以下——问了一轮之后,我就开始对号入座的猜他们是来自那个学校,然后对照简历,我发现几乎达到“问价格则知学校”的地步。敢情是学校给了他们一个“宏观指导”?有几个技工类的大专生,都是说800元,我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同学,他们说“是”。“为什么你提这个数字呢?”,他们说:“因为我们老师说,我们现在的竞争力大概就是800元”。这种对学生“批量生产,统一价格”的指导方针,令我为他们感到悲哀。老师的这一句“指导”,足以给全面摧残他们3年来的系统教育和信心,也足以毁灭这个学校——不可否认,他们中的不少人,的确市场上是按照这个价格去招聘的(特别是销售)。但是,学生不是纯粹的产品,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可以做这种统一的指导呢?为什么不会有个别人更加有自信的提出1000、1500?我今天感受到的“好学校”和“差学校”的差别,最大和最根本的差别在于学生自信心的差别。我偶尔被邀去学校做讲座的时候,我经常会对学生说一句话:“你优秀,是因为你认为自己优秀。”学生的自我意想,自我心理定位,会永远的影响他一生。如果我是校长,我会发给这个认为自己的学生值800块的老师400块的工资,但是我不是给他4张纸币,我会换成400个1分的硬币,然后一个个往他脑袋上砸,直到他清醒过来,或者被硬币埋葬。因为他摧残了一批学生。 今天的面试,我给每个人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 有一个人我只和他谈了3分钟,留下他的简历,他后面的同学用一种没有希望的眼神看着他,说:“这么快?” 我说:“你会更快。如果你不假思索的用两句话描述你的优点,我就招你,1分钟”。可惜他断断续续,说了一大堆——显然他心理的“谱”,是他彩排好的自我介绍,我“打乱”了他的部署。 有一个学生,本来我觉得不错,她只用一页的简历,就表达了她的优势和特点,当我决定招她的时候,习惯的问下学期还有没课并看简历,却看不到她的学校名字,“为什么没写学校名?”,“因为……我的学校不怎么样……”。我还是问了她的学校,然后拿起笔,在她的简历中帮她写下她的母校,然后在她眼前竖起简历:“有没写错?” “没有。” 我今天对所有留下的简历,只是做一个动作(在认为特别适合的,打钩)。这是我唯一写字的简历,我不知道她明不明白,我是在告诉她什么。她的做法让我大打折扣。 如果我是负责教育的,我有一把足够大的铁锤,我会抡起来把所有的中国学校都砸掉,因为现在不会有一个学校敢站出来说:我们学校是“教做人的”——全部都是“教书”的。 当然,也有些学生非常善于销售自我,比如,有个应聘网页设计的学生,因为他做的东西都是在学校的内部网,没法把作品展现给我看,他和我说:“我把作品放到一个叫职友集的网站上,你可以看。”还有一个应聘文案助理的,也是将她的文章传到自己的BLOG上。晚上我回去打开他们的主页,觉得他们放在网上的内容很充实,比如应聘文案助理的学生,上面有很多她的随笔作品,我看到她不错的写作思路和思维水平,我决定明天通知这两个人上班。他们都是来自那些被人看成“差学校”的学生,但是,他们善于利用多种途径,来表达他们的优势。比如善于利用“职友集”、BLOG这种新的免费工具,的确成为他们赢得我的信任的关键。 总结今天的感受,我认为: 未毕业,先失业,不是因为没有工作机会提供,而是就业能力结构失衡;就业难的关键,也不是因为毕业生多,教育水平下降,而是自我认知的能力模糊,就业信心和自我价值期望的下降。天之骄子的高傲姿态消失,是好事,但取而代之的不是平衡心、平常心,而是一种自卑、浮躁和茫然。 你可以认为我摆谱、摆资格,但是,作为毕业生,我相信你还是愿意听听一个5年人力资源总监、有过1万人次面试经历的人力资源工作者,对你的如下“不满”: 不要递给我花里胡俏的简历,给我一点简洁(不是简单)而能突出你自己的表达——面对成千上万的求职者,你真的以为HR会去看你那封100个人有99个差不多的求职信、和装订得像书本一样的简历模板内容吗? 不要对我说太多的自我介绍,我不敢说3、5分钟我就准确判断了你,但是30秒之内我就定格了你的第一印象;我之所以很快结束你的面试,是因为你的后面排队的人真是太多,我也曾经作为毕业生这样苦苦的等待,我只是为了给更多的人一个和你一样平等的机会,而后我会挑选请你到我办公室复试;你认为我给你的时间太少,而流露出失望(自己是不是没被看中了?)眼神的那一刹那,你就丢失了再次获得复试的机会。我永远坚持:你的信心就是我的希望。你的岗位机会不是我给你的,而是你自己争取的。 不要一副“只要你招我我什么都肯做”的姿态,这样给我一种“卖身”的感觉,我请你是因为你会为公司创造价值,所以不是你“求”职,而是我“请”你。这不是叫你抬到姿态,而只是希望你抬起胸膛。 不要对我拒绝收你的简历,报以晦气的脸色或失望的情绪。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你不行,而是不适合我的公司;我不接收你的简历,不是不给你机会;而是不想给你根本不存在的期待(如果我收了,你会等待着我通知你);不是我不给你面子,而是我不想浪费你和你父母的血汗钱——尽管每一份简历只有1、2元,但是我没有任何理由,去浪费属于你的1分1厘,何况你还是一个纯消费者;我是在帮你节约,让你能够将它投给属于你的机会。我从不想当我拿不了那么多简历回公司的时候,把你的希望孤伶伶的留在招聘场地里;我更不希望,当招聘会结束以后,你的简历会在冷清的场地,像其它被丢下的简历一样,雪花般漫天飞舞,任人践踏——我决不加入这样的行列,而宁可以拒收给你打击(你也必须开始懂得直面这样的打击),因为你熬了多少个夜晚做出来的那个简历,代表的就是你,上面写着你的价值,和你的尊严。我始终认为,任何人都可以狠狠的批判教育制度,但是绝对不可以否定你的价值,更不可以践踏你的尊严! 不要不敢说出和写下你毕业的学校,无论她是如何的差,你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因为我绝对不会要这样的人:看到他父母的时候,因为他们的背景不好而不敢认他们;或者有一天离开我的公司,去到一个更大的公司面试的时候,不好意思说我是来自一个不是500强的公司。对公司来说,你的价值和价值观,决定了一切。英雄莫问出处,如果你是一个狗熊,哪怕你从天堂走出来,也还是狗熊。 不要给我罗列一大堆你的学习成绩和从事的所谓实习(因为很多毕业生也曾经到我这里来兜一圈,参观一下,盖个章名曰“实习”),你只需要挑选一件特别的事情,要点式地说明过程和结果,让我知道你是怎样做事的。 不要不敢用眼睛看着我,你不敢瞧我的时候我也瞧不起你。 不要在回答“你的薪酬要求”的时候,多了那么多废话。我不想听每个人都重复着“因为我是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如果公司觉得这个要求太……我也可以……”,我的钱也许也是刚刚从人民银行印出来的,但是它们不会因为还没有被流通转手,而减损它的价值。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我尊重每个人都有自估劳动力价值的权利(但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但我喜欢干脆利落的同事,干脆利落是一种自信,是一种做事风格,也是一种做人态度。我会固执的认为:你说出这个数字前后带了多少个字符,就表示你做事有多拖泥带水;或者你的自我认识和自信是多么摇摆不定。 人生简短,价值无限,告诉人家你是独一无二的,你就是你,你成就你 应届生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       虽然寒冬还未到来,但是,“火爆”的招聘会上,却早已充满入骨三分的寒意:       今年普高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将突破360万,这个数字并未累计数百万中专和职高技校应届生!       根据《中国大学生》提供的数据,过去三年国家公布的数字,毕业生就业率在70%以上。但是国家的“就业率”和“失业率”的概念一样,都不是市场概念(例如“待岗”不是“失业”),事实上,就业率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根据“职友集”提供的工作职位搜索统计数据,春节前,职场上要求“有经验”的岗位占到95%,而求职者中,应届毕业生却占到65%以上!       《大学周刊》资深记者杨艾祥走访的数据显示:近期的招聘会北京、天津、广州等地统计的不完全数据,不少本科生希望的薪酬在2500左右;而一些人才机构的调查数据显示,企业的平均预算水平在1700元左右。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企业接收毕业生存在政策性障碍、就业市场不适应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和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肤浅,成为导致首都大学生就业难的四大重要原因。       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360万应届毕业生,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作为力量单薄的一个HR工作者,我无法为你们提供面对“供需矛盾”、“政策性障碍”等宏观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意见,但是,要了解“就业市场”、要弥补“高校就业指导内容肤浅”,毕业生首先要听听HR的声音,要知道企业和企业的HR在想什么。我也仅能从HR的角度,谈谈大学生如何帮助自己。       HR为何沉默不言?       1、沉默原因之一:少惹这帮“爷们”       我因为是广东人力资源协会的理事,HR的活动参加多了,就和不少人力资源经理认识。在广州参与第二场毕业生招聘会时,中午我和几个不同公司的HR坐在一起聊,并动员他们到网上作个论坛。其中有一位来自国有企业的HR总监,去年曾和我一起受某校邀请,主持《毕业应聘前瞻交流会》,那次他非常活跃,但是,今天却不作声,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你没看到你的文章(他指《HR声音1: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后面的回帖吗?你一开口就有人当你是仇人。要不被人骂,我得要扮官方语言说:事实上,我们的大学生,98%都是优秀的,自信的,有能力的,只有少数人是什么什么的。我们提点看法,仅仅作为各位天之骄子的参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海涵……然后才说话!——要帮人家提意见,还得像主子一样伺候他,这事我不干。       的确,HR一开口,就有少数的声音让他们闭嘴,比如,我曾在网上看到一篇某HR给大学生的信,后面的一些跟贴是(引号内容): “HR都不是什么东西,他们都凭自己的主观选择人”       应届生,你何曾不是凭自己的主观选择就业?只不过此时此刻你没得选择而已。毛主席就不主观,不分学历背景,不分高矮胖瘦,两个字:“下乡”——全部有活干。你肯吗?这好吗?你不照样也想按自己喜好挑活干!如果HR说:行,别选了,位置3个,先到先得!这行吗?如果先到的不是你呢?       “HR就是我们进入企业的一道屏障,除此之外,他们不是什么东西”       高考就是你进入大学的一道屏障,除此之外,它也不是什么东西。但是你不冲过去,你今天也不是“大学生”。       “你们别指指点点了,站在大学生的立场考虑吧。想想当初你们是什么狗模样!”       喂,买东西的,别这么挑剔,你站在我们产品的角度考虑吧,看你那狗样也想买我们产品!——有对客户这样说话,而成功把产品卖出去的吗?       我在发出《HR声音1:应届毕业生,我对你“非常不满”》后收到的上百封邮件中,也有个别比较偏激的回应:“虽然我认同你说的道理,但是你何必一杆子打死一船人?”(我倒成了‘杀人犯’了?)“难道我们在你眼中就那么差吗”(他认为我提出的“8不要”,是认为学生都那样)。难道我下次真的像那位朋友说的:首先98%的大学生都是具备“8要”的而不是“8不要”的?       当然,这种偏激的人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往往就是因为这少数声音,让得一些HR不说话了——因为说好了自己没什么收益,说不好还给人骂,还要花时间精力,这不是自讨苦吃?       2、沉默原因之二:夹板的无奈       “先就业,再择业”——这已经是普遍的高校在无奈之后,几乎异口同声对学生作出的指导。作为HR,也完全理解和支持。但问题在于:所有的老板,最怕的就是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调查报告: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的达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0%,一些单位接收的大学生流失率高达70%,企业普遍认为他们为大学生高流失率“交的学费太高”。       老板和就业者的立场,都是可以理解,但是,这几乎成为不可调和的对立矛盾。在这种情况下,HR成为夹板。HR不是老板,爱莫能助,只能沉默是金。何况在多数企业,员工流失率也是考核HR的重要指标。       HR沉默的原因很多,不一一列出,我所要建议的是:这个时候最迷茫的毕业生,其实最需要听到的声音,不是来自国家教育部门的宏观指导,不是来自老师的叮嘱,而是要知道“买家”(企业)、特别是买家的“采购专员”——HR的声音。你们应该想办法让HR开口,而不是叫他们闭嘴。       所以,“360万”拯救自己的第一招,就是请给你们做就业动员的学校领导走下讲台,想办法请来各行各业8-10个HR到讲台上去,学生们好好准备你心中困惑的问题,尽管10个HR不能代表职场,但这总比自己去招聘会“撞”好——如果你是学校行政人员,或者是学生干部,请马上做这件事情。说不定现场你就找到一份工作——我记得在今年6月份商学院一个交流会上,我们结束会议后,一个得不到提问的学生,非常恳切的跑到讲台,和主持人抢话筒,看到她那样子,我和主持人说,让她提吧。她首先很重点、简要的用两句话介绍自己,而后她提的“问题”是:请留下我的联系方式,我很需要一个实习机会——然后把临时写在4张纸上的姓名、专长、手机电话给我们。我们当场的一位来自广东省广告公司的营销总监就说:你明天就到我那里报到。接着很多学生马上也说我们也要(但是机会只有1个)。 “同学们,我给机会,是因为:第一,她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还争取,第二,主动决定一切。”请大家记住,这对咱们很重要!       HR和企业在想什么?       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63%的人表示“缺乏工作经验”成为最大困难。但普遍企业则认为,教育体制中过于注重理论模式,专业和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实际,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首先需要5大特质:       其实,多数的老板,多数的HR,都是知道、理解和接受“大学生缺乏经验的”——本来就是事实啊,这不能怪大学生。但是,与此同时,社会也没有理解企业——拿民营企业来说,社会要你快出效益,才能承认你;国有企业可以大把大把的亏,民营企业要是没一点关系,哪怕你潜力再好,到银行贷5块钱都困难;民营企业不论盈利,还是亏损,都要交税,直到你死掉为止(国企可以“病而不死”,国家不给死,给财政补贴),这些情况,迫使他们招聘有经验的人,他们耗不起——民企当初出来创业,在“社会”这个面试官面前,何曾不像是一个“应届生”?又有谁能扶它一把?还不是靠自己杀出血路求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或者还活着的,才可能今天在招聘毕业生。所以,他们对毕业生的态度,自然是希望看到那种充满“诚信、自信、拼搏、独立、踏实”的特质,具有这5大特质,“缺乏经验”不是问题,那些开口闭口就嫌咱们大学生“没社会经验”的老板、企业、老师,说这些话,都是幼稚的——人生下来,除了会呼吸和哭,谁还会有什么经验?谁生下来就有当总统的经验?       不信,你可以去试试:你告诉企业,我每学期都拿一等奖学金、我有N个证书,我专业知识扎实,我什么特质都非常好,就是这5项缺3,例如不诚信,不想拼搏,看谁会要你!而你如果有了这5项,找不到工作你找我!我们公司容纳不了的,大把企业等我推荐!       比如,我们看看最近的调查报告: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近期发布的调查结果:“大学生就业流失率高达70%,一半学生毕业后因不能吃苦被企业淘汰。”据北京晚报报道,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显示:企业接收大学生后一两年内流失率在30%以上,因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高达50%。       这段报告涉及到的,就和三个内容有关:1、缺乏拼劲(不能吃苦);2、不踏实。3、缺乏诚信,大学生签约后毁约,企业最怕,所以,除了强势企业(例如P&G),多数企业在此刻,只是“眼看手不动”,因为3月份前进来的大学生,多数都是“骑牛找马”,企业不得不自然形成一种“心理契约”——眼看手不动,让应聘者自己先来一轮价格大战,先紧张起来,先磨掉躁气,3、5月后再进人。有些企业索性等到7月份,再去捡“低价潜力股”,因为他们不怕好的苗子被人选了,中国这种教育模式,哪个学校的人出来都差不多。当然,现在是双向选择,学生“骑牛找马”也需要获得理解,但是,在企业看来,这就是诚信问题,所以,“双向选择”是双刃剑,学生自己要拿捏好。       老板们又怎么看待这5大气质的呢?“阿雅”的CEO马云,最近就在南京招毕业生,首先他这样定义:“中国的大学,只会教人知识,不会教人才能,根本不是什么精英教育。中国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无论是聪明才智,还是社会能力。”这说明,证书学历名校背景并不是最重要的(尽管这类强势企业最后选的多数是名校学生,因为他们挑选的空间大)。同时,马云又表示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应届生:“他们都没有受过委屈,太浮躁,一天三个主意,一年换三个工作。” 马云表示,这次他会多招一些应届生,只要他们够踏实。“如果一个年轻人今天和你说他要做什么,三年后依然说他要做这个,而且坚持在做,那你就一定要给这个年轻人机会。”       不过,他还说了一句在学生看来,很“玄”的话:“给年轻人最好的机会就是不给他机会。”       当然,在具备这5大特质基础上,企业还是会看重一些其它内容,大致如下:       各类优秀企业,重个性特质和潜力——包括和企业文化是否相容。       外资企业重气质和学历——包含大家觉得有争议的“身高、形象”等外在因素。       国有企业重品性和“证书”——包括你是否是党员和学生干部。       中小民营企业重实践能力——你的实习记录、以及给面试者的第一感觉也许更重要。       所以,“360万”拯救自己的第二招,就是找出自己在5大特质上的差距,进行调整,再寻找其它辅助优势,全力出击。       招聘中,HR在想什么?       每个面试官都是不同的,但是,一定相同的地方就是:面对应聘者,HR除了对比简历和学生们对自己劳动力的开价之外,就是在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围绕“5大特质”,寻找符合自己第一印象的人——大家又要骂了:每个HR都是主观的,都是凭自己的印象取人的、都是凭自己的喜好取人的——恰切的说,HR都是在凭自己的经验取人。这是客观现实,骂了也没用,就如“大学生毕业是没经验的”,挑剔这点也没用。HR就是“印象派”,没法像电脑程序选择你。除了部分先按学校背景和学历第一轮挑选的企业外,其它企业,决定你是否进入第二轮面试的,往往就是你给面试官的印象和感觉。而其中,踏实与自信的特质,占了很大的比分。       我们以“自信”来谈HR怎么取他们的“第一印象”的。我们借助“薪酬”这个问题来谈。有学生在回应我的“HR声音1”中提到:“你让我们自信,那我提5000,那不等于0?你不知道我们的无奈!”——因为我在“HR声音1”中,说到有学生在谈薪水上表现得不自信。但是,这样理解是片面的,我在里面很明确的说:“其实我不在乎你说的是5000,还是1500(公司自有它的薪酬制度,不会特殊对待你),我在乎的是你说出一个数字的那种语气、眼神。”不是叫高价格,就是自信,说800就是不自信。去年我们公司有一个新员工(应届),他进来的时候,薪酬是1800,3个月后过试用期重新和公司谈判,得到3000元,而且成了项目主管,因为他做出了超越公司期待的成绩。自信不是一种表象,一个环节,而是一种气质、一种过程。       在大家最关心的薪酬问题上,HR是怎么看的呢?在参与第二场毕业生招聘会时,我和几个不同公司的HR聊。说起来也许令不少毕业生无奈,我们在座的从国企到外资到民营都有,不同规模和性质的公司,却有一个共同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就是公司今年给出的预算,不会招聘超过2000薪酬的毕业生!在座的还包括某世界500强企业(外资连锁超市),他们的预算是招“稍微有些档次学校的本科生,预算薪酬是1200-1500”——这意味着,接下来几轮,应届生将有一个惨烈的“放血降价”过程。       当然,毕业生不必担心你提价高了,基本上,在讨论中他们都认同我的一个看法:毕业生作为个体,并不可能清楚职场的整体行情,所以,如果我们招的是2000元职位,就算面试的时候提3000的,只要是适合公司的人,我都会通知他/她愿不愿意接受(而确实优秀的,一些公司也是有一定弹度,例如我公司的一个技术职位,最高也是可以2500,特殊情况,HR可以有200元的弹性空间。但是,大家要注意,HR可以决定的这个“空间”是很有限的)。而不会因为他们提得太高,就不理他了,对那些提得低的,也不会乘机压榨。因为我们也曾经是学生,叫学生去把握这个“度”,的确太难,不能怪他们提太高或者太低。当然,“范围”也不能太大,多数经理会认为,如果公司预算2000,学生开价3500,基本就不会考虑了,因为落差太大。所以,这里也提醒大家——当然,我这些数据,只是来自6个公司的HR,不能代表整体。       当然,你不要嫌低,虽然我们是6人,但是我们每个人也了解其它一些公司和本行业,有些职位都是不高的,例如业务代表、前台文员,在不少公司,800-1000底薪的,比比皆是,最近3年都是如此。你也不要埋怨,决定薪酬高低的,并不是我们HR。       大家要记住,起点并不重要,未来的目标才重要。起点并不决定终点,薪酬上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谈话中你表现出不自信(并不是指表达能力),那么,你就没有机会,这点,就是HR决定的。       所以,“360万”拯救自己的第三招,就是围绕5大气质和你的优势,赢取HR的第一印象(你骂这个观点也没用,如果你是HR,你也是、也只能用你的主观经验去取人)。       看看时间,已经是凌晨2:33,本来今晚要OT,继续我的科研项目“JOB-KEY”的。因为大家即将毕业,叫大家去补充什么能力来拯救自己,已经是不现实,所以,只能和大家探讨这“三招斧头功”。但愿我今晚这几句话,能够对毕业生有丝些帮助,这时间也就花得值了。下周我还会继续写HR声音3、4、5……如果大家愿意听的话。       最后一句,希望各位,能够少一点“愤青”的埋怨,多一点“奋青”的行动——因为,“天助自助者”,此时此刻,只有你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本文档为【现在大学生的悲哀】,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43248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10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