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一化学总复习提纲

高一化学总复习提纲

举报
开通vip

高一化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从实验到化学 1、化学实验安全(A) ⑴如何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①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容器与反应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及常见的计量仪器(量筒、容量瓶等)。 计量仪器:温度计、天平、量筒、容量瓶(注:量器不可加热和用做反应容器。) 酒精灯的使用(自己总结) 试纸的使用(自己总结) ② 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 ③ 气体收集及尾气处理 气体收集:排水法、排气法 ...

高一化学总复习提纲
第一章 从实验到化学 1、化学实验安全(A) ⑴如何正确的完成实验操作 ① 常用仪器的使用 容器与反应器: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需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 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试剂瓶、启普发生器及常见的计量仪器(量筒、容量瓶等)。 计量仪器:温度计、天平、量筒、容量瓶(注:量器不可加热和用做反应容器。) 酒精灯的使用(自己总结) 试纸的使用(自己总结) ② 加热方法:直接加热、水浴加热 ③ 气体收集及尾气处理 气体收集:排水法、排气法 尾气处理:吸收式、燃烧式、收集式 ⑵各种危险化学药品图标的识别(看课本) 2、几种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C) ⑴ 过滤 原理: 除去液体中的不溶性固体 主要仪器: 漏斗,滤纸,玻璃棒,烧杯,铁架台(带铁圈)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一贴: 将滤纸折叠好放入漏斗,加少量蒸馏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滤液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 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烧杯的尖嘴应靠在玻璃棒上; 玻璃棒的底端应靠在三层滤纸一边;漏斗颈的末端应靠在烧杯上。 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看课本) 。 ⑵ 蒸发 原理:加热使溶剂挥发而得到溶质 主要仪器: 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坩埚钳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液体的量不得超过蒸发皿容量的2/3。 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以免液体局部过热而使液体飞溅。 当有较多固体出现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⑶ 蒸馏 原理:利用加热将溶液中不同沸点的组分分离。 主要仪器: 蒸馏烧瓶,酒精灯,冷凝管,接受器,铁架台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①蒸馏烧瓶保持干燥,加热需垫石棉网。 ②在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止液体暴沸。 ③蒸馏烧瓶中所盛放液体占总体积的l/3到1/2,最多不超过2/3。 ④温度计的水银球应置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⑤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从上口出。 ⑷ 萃取 原理: 利用同一溶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溶剂中溶解度的差异来分离物质。 主要仪器: 分液漏斗 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 ① 检漏 ② 将要萃取的溶液和萃取溶剂依次从上口倒入分液 漏斗,其量不能超过漏斗容积的2/3,塞好塞子进行振荡。 ③ 两个溶剂互不相溶、存在密度差且不发生化学反应。 ④ 静置分层。 ⑤ 分液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 3、几种离子的检验(D) ⑴SO42-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HNO3后,再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Ba2++ SO42-= BaSO4↓ ⑵Cl-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稀HNO3 后,再加入AgNO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 Ag++ Cl—= AgCl↓ ⑶CO32- :向待测溶液中加入BaCl2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盐酸或稀HNO3后,生成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a2++ CO32-= BaCO3↓ BaCO3 + 2H+== Ba2+ + CO2↑+H2O 4、多种离子共存时,如何逐一除尽,应把握什么原则(B) 分离提纯时,先考虑物理方法(一看,二嗅),再考虑化学方法(三实验),后综合考虑。 三个必须:加试剂必须过量;过量试剂必须除去;必须采用最佳实验方案。 四个原则:不增(新杂质); 不减(被提纯物); 易分(被提纯物与杂质); 复原(被提纯物)。 除杂要注意:为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的操作中便于除去。 5、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 ⑴ 物质的量(n)的单位是摩尔(mol)。 把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粒子的集体定义为1摩尔(1mol)。 ① 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 N = n·NA (N:微粒数) ② 摩尔质量(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 m = n·M (m :物质的质量) ⑵ 气体摩尔体积(Vm):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所占有的体积。单位是L/ mol。 ① 单位物质的量的任何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占有的体积相等。 推论1 在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状况下,任何1mol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相等,约为22.4L。 推论2 在相同条件下,任何等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有的体积相等,但不一定是22.4L。 ②气体摩尔体积(Vm)与物质的量(n)的关系: ※ V == n ·Vm (V:气体的体积) ⑶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应用 ①定义: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这就是阿伏加德罗定律。 ②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应用 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体积比等于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即V1/V2 == n1/n2 同温同压下,任何气体的密度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即ρ1/ρ2== M1/M2 ⑷ 物质的量浓度(c) ※ cB == nB / V 注意:⑴ 物质的量的科学表达,它的计算对象是微观粒子。 ⑵ 气体摩尔体积22.4L/mol是适用于标准状况下的气体。 6、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C) ⑴配制步骤 a、计算:算出固体溶质的质量或液体溶质的体积。 b、称量(或量取):用托盘天平称取固体溶质质量,用量简量取所需液体溶质的体积。 c、溶解:将固体或液体溶质倒入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蒸馏水,用玻璃棒搅拌使之溶解,冷却到室温后,将溶液引流注入容量瓶里。 d、洗涤(转移):用适量蒸馏水将烧杯及玻璃棒洗涤2-3次,将洗涤液注入容量瓶。振荡,使溶液混合均匀。 e、定容:继续往容量瓶中小心地加蒸馏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m处,改用胶头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与刻度线相切。把容量瓶盖紧,再振荡摇匀。 f、装瓶 g、贴签 ⑵误差分析(自己总结) 7.溶液的稀释:溶质在稀释前后其物质的量不变。 c1V1=c2V2(c1、c2为稀释前后的摩尔浓度,V1、V2为稀释前后溶液的体积)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1. 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A) ⑴ 物质分类的方法 ① 纯净物与混合物的区别 纯 净 物 混 合 物 ①有固定的组成和结构 ②有一定的熔、沸点 ③保持一种物质的性质 无固定组成和结构 无一定的熔、沸点 保持原有物质各自的化学性质 ② 物质分类的多种角度 例: ⑵ 化学反应分类的方法 ①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反应类型 举 例 表 示 式 化合反应 C+O2 CO2 A+B=AB 分解反应 CaCO3 CaO+CO2↑ AB=A+B 置换反应 C+CuO Cu+CO↑ A+BC=AC+B 复分解反应 AgNO3+NaCl=AgCl↓+NaNO3 AB+CD=AD+CB ② 根据化合价是否变化 —— 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 ③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或非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④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与 —— 离子反应和非离子反应 2. 分散系及其分类(B) 分散系 ⑴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 ⑵ 组成:分散质——被分散成微粒的物质 分散剂——微粒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⑶ 分类: 分散系 溶液 胶体 悬(乳)浊液 分散系粒子的直径 <1nm 1~100nm >100nm 分散质粒子的组成 小分子或离子 大分子或分子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外观 均一、透明 大多均一、透明 不均一、不透明 能否透过滤纸 能 能 一般不能 能否透过半透膜 能 不能 不能 实例 食盐水、糖水 Fe(OH)3胶体 泥水 ⑷ 胶体 ① 胶体的本质特征: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 ~ 100nm之间。 ② 胶体的性质 现象 定义 解释 应用 丁达尔现象 光束通过胶体时,形成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胶体分散质的粒子比溶液中溶质的微粒大,使光波发生散射 区别溶液和胶体 电泳现象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向电极做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粒子具有相对较大的表面积,能吸附离子而带电荷 分离蛋白质、氨基酸;血清电泳用于诊断疾病;电泳电镀 聚 沉 中和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长大,形成颗粒较大的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 胶体粒子带电,加电解质或带相反电荷的胶体,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从而使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沉淀析出 制豆腐、果冻等 ③ 胶体的分类 类 型 分散剂状态 实 例 固溶胶 固态 有色玻璃、烟水晶 液溶胶 液态 淀粉溶液、Fe(OH)3胶体 气溶胶 气态 烟、云、雾 ④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法 将胶体放入半透膜袋里,再将此袋放入水中,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从而使杂质分子或离子进入水中而除去。 ⑤ 胶体的应用: 土壤的保肥作用、制豆腐的化学原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明矾净水等。 3. 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B) 电离、电离方程式 ⑴ 电离:酸、碱、盐等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离解成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 ⑵ 电离方程式:表示电解质电离的化学方程式。 4.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B) 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反应的实质 多种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不同离子之间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等。 ①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化学反应。 ②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规律)—— 物质之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生成难溶物或微溶物:如Ba2+与CO32-、Ag+与Br-、Ca2+与OH-、Mg2+与CO32-、OH-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生成气体或挥发性物质:如NH4+与OH-,H+与CO32-、HCO3-、HSO3-、SO32-等之间发生离子反应。 生成弱电解质:如H+与CH3COO-、CO32-等生成弱酸;OH-与NH4+等生成弱碱;H+与OH-生成水(水也是种弱电解质)。 ⑵.离子方程式 ①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写离子方程式的步骤 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拆:将化学方程式中易溶解于水且能完全电离的物质拆写成阴、阳离子符号;而难溶于水的物质、气态物质和水仍用化学式表示; 删: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重复的离子; 查:检查是否满足元素原子守恒、反应前后电荷守恒等。 ② 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方法 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要正确,其规律是:一般易溶于水的强酸(H2SO4、HNO3、HCl、HBr、HI)、强碱(NaOH、KOH、Ba(OH)2、Ca(OH)2)、大多数可溶性盐均写成离子符号(拆);而单质、氧化物、弱电解质、非电解质极难溶于水的物质均写成化学式(不拆)。 判断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注意两守恒: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数、电子数必须守恒。 5. 离子共存题易错点:(B) ⑴ 在题目中告知是无色溶液,应排除具有颜色的离子 Fe2+(浅绿色)、Fe3+(黄色)、Cu2+(蓝色)、MnO4—(紫色)等离子。 ⑵ 多元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H+、OH—大量共存 HCO3— 、HSO3-、 6.元素化合价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B) ⑴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凡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⑵ 氧化还原反应特征(判别方法):化合价发生变化。 8.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B) ⑴ 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实质:化合价升高,该元素原子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化合价降低,该元素原子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⑵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反应过程中有电子得失(或偏移)。 9. 氧化剂和还原剂(C) ⑴ 定义: ① 从化合价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② 从电子转移角度定义: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到电子(或电子偏近)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离)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⑵ 记住一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⑶ 价态与氧化剂、还原剂的关系: ① 元素为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I-,S2-等。 ② 元素为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Fe3+,H+等。 ③ 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如S、SO2 ,Fe2+,I2,H2O2。 ⑷ 一般来说,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1.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B) ⑴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 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密度小,ρ(Na)=0.97g/cm3,比水的密度小;熔点和沸点低,熔点97.81℃,沸点882.9℃;硬度小,可以用小刀切割。 ⑶ 钠的化学性质: ① 钠与水的反应:2Na + 2H2O = 2NaOH + H2↑ ② 钠与氧气的反应: 钠在空气中被氧化:4Na + O2 = 2Na2O(白色固体) 钠在空气中加热或点燃:2Na + O2 Na2O2(淡黄色固体) ⑷ 钠的保存及用途 ① 钠的保存:钠很容易跟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起反应,因此,在实验室中,通常将钠保存在煤油里,由于ρ(Na) >ρ(煤油),钠沉在煤油下面,将钠与氧气和水隔绝。 ② 钠的用途:钠钾合金(室温下呈液态),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制备Na2O2 作为强还原剂制备某些稀有金属。 ⑸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比较 名 称 氧化钠 过氧化钠 化学式 Na2O Na2O2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 淡黄色固体 与H2O反应 Na2O+H2O==2NaOH 2Na2O2+2H2O==4NaOH+O2↑ 与CO2反应 Na2O+CO2==Na2CO3 2Na2O2+2CO2==2Na2CO3+O2 生成条件 在常温时,钠与O2反应 燃烧或加热时,钠与O2反应 用途 —— 呼吸面罩、潜水艇的供氧剂,漂白剂 ⑹ 钠盐 名称 碳酸钠 碳酸氢钠 俗名 纯碱或苏打 小苏打 主 要 性 质 色态 白色粉末 白色晶体 水溶性 易溶,溶液呈碱性使酚酞变红 易溶(但比Na2CO3溶解度小),溶液呈碱性(酚酞变浅红) 稳定性 稳定 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与酸反应 2H++CO32— == H2O+CO2↑ H++HCO3— == H2O+CO2↑ 相同条件下放出CO2的速度NaHCO3比Na2CO3快 与Ca(OH)2反应 Ca2++CO32— == CaCO3↓ 反应实质:CO32—与金属阳离子的复分解反应 Ca2++HCO3—+OH— == CaCO3↓+H2O 与OH—反应 不反应 HCO3—+OH— == CO32— + H2O 与CaCl2反应 Ca2++CO32— == CaCO3↓ 不反应 与H2O和CO2的反应 CO32—+H2O+CO2 H CO3— 不反应 主要用途 玻璃、造纸、制皂、洗涤 发酵、医药、灭火器 转化关系 ⑺ 碱金属元素(A) ①化学性质: 单质的化学性质相似,都具有强还原性,能跟卤素、氧气、硫等多数非金属直接化合。由Na 到Cs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单质能跟水反应,生成相应的碱和氢气。 ② 焰色反应:是指金属或其化合物在灼烧时使火焰显现出特殊的颜色;属物理变化。 2. 从海水中提取镁 步骤:① 将海边的贝壳煅烧成石灰,再制成石灰乳,加到海水沉淀池,得到氢氧化镁沉淀; ② 将上制得的氢氧化镁沉淀与盐酸反应生成MgCl2·6H2O晶体,并使其在氯化氢气流中加热脱水得到氯化镁。 ③ 电解熔融的氯化镁即可得到镁。 化学方程式: 3. 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B) ⑴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 物理性质: 密度小熔点较低,硬度较小,银白色金属; ⑶ 化学性质 ① 跟O2及其它非金属反应 常温下,在空气中都因生成氧化膜,具有抗腐蚀能力。 4Al+3O22Al2O3 ②跟非氧化性酸的反应 2Al+6H+==2Al3++3H2↑(常温下,在浓H2SO4、浓HNO3中钝化) ③跟碱反应 2Al+2NaOH+2H2O == 2NaAlO2+3H2↑ 铝的化合物 化学式 Al2O3 Al(OH)3 属类 两性氧化物 两性氢氧化物 颜色状态 白色固体,天然产称为刚玉(红宝石、蓝宝石) 白色胶状沉淀 溶解性 不溶于水 难溶 热稳定性 稳定 加热分解为氧化物和水 与酸反应 Al2O3 + 6H+ = 2Al3+ + 3H2O Al(OH)3+ 3H+ == Al3+ + 3H2O 与碱反应 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 Al(OH)3 + NaOH == NaAlO2 + 2H2O 其他性质 强还原性,用于冶炼难熔金属 ———— 制备方法 2Al(OH)3 Al2O3 + 3H2O Al3+ + 3NH3·H2O == Al(OH)3 ↓+ 3NH4+ 4. Fe的性质(B) ⑴是一种变价元素,通常显示+2价、+3价,其化合物和其水溶液往往带有颜色。 ⑵ Fe与O2反应,随着外界条件和两者量的相对多少不同,生成的产物不同。 3Fe + 2O2 (纯) Fe3O4(黑色、有磁性) 4Fe + 3O2 2Fe2O3(红棕色) 生成Fe3O4的反应还有:3Fe+4H2O(g) Fe3O4+4H2 ⑶铁与酸的反应: 铁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Fe + 2H+ == Fe2+ + H2O(反应后溶液呈浅绿色) ⑷ 铁的氧化物 氧化物 FeO(碱性氧化物) Fe2O3(碱性氧化物) Fe3O4 颜色状态 黑色粉末 红棕色粉末 黑色晶体 溶解性 不 溶 于 水 磁性 无 无 有 与非氧化性酸反应 FeO + 2HCl == FeCl2 + 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3O4 + 8HCl == 2FeCl3 + FeCl2 + 4H2O 稳定性 不稳定,可被氧化 稳定 稳定 生成 2Fe(OH) 3 Fe2O3 +3H2O ⑸ 铁的氢氧化物 (C) 氢氧化物 Fe(OH) 3 (弱碱) Fe(OH) 2(弱碱) 颜色状态 红褐色沉淀 白色沉淀 溶解性 难溶 难溶 稳定性 2Fe(OH) 3 Fe2O3 +3H2O 极不稳定,在空气中易转化为Fe(OH) 3 (现象) 与酸反应 Fe(OH) 3 + 3HCl == 2FeCl3 + 3H2O Fe(OH) 2 + 2HCl == FeCl2 + 2H2O 其他性质 有氧化性(较稳定) 有还原性(不稳定) 制备方法 思考:用可溶性碱分别与Fe2+、Fe3+反应可制得Fe(OH)2和Fe(OH)3。通过哪些方法可避免生成Fe(OH)2中会有Fe(OH)3? 提示:关键在于无孔不入的O2及Fe3+存在。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①驱氧法:如用同煮沸过的NaOH溶液和亚铁盐溶液。 ②隔氧法:如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后插入亚铁盐溶液面下加入;又如在液面上加某些合适的有机溶剂液封。 ③还原法:在FeSO4溶液中加入Fe钉,或者用Fe与稀H2SO4反应新制的FeSO4溶液,生成的H2又可驱赶O2。 ⑹ 盐 ① Fe、Fe2+、Fe3+的相互转化 ② Fe2+和Fe3+鉴别 Fe2+ Fe3+ 水溶液颜色 浅绿 棕黄 加入NaOH Fe2+ + 2OH- == Fe(OH)2↓(白色) 4Fe(OH)2 + O2 + 2H2O == 4Fe(OH)3 白 →灰绿 → 红褐色 Fe3+ + 3OH- == Fe(OH)3↓ (红褐色) 加入KSCN 无色 血红色 通入Cl2 2Fe2++Cl2=2Fe3++2Cl—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 硅及其化合物 ⑴碳和硅的比较 碳 硅 物理性质 晶体硅是灰黑色、有金属光泽、硬而脆的固体。 化学性质 在高温和点燃下有强还原性 2C + O2 2CO C + O2 CO2 3C + Fe2O3 2Fe + 3CO↑ ①加热条件下,能跟一些非金属单质起反应。 Si + O2 SiO2 ②常温下,不能强酸、强氧化性酸反应,只能与氟气、氢氟酸(HF)和烧碱等物质反应。 工业制法 SiO2 + 2C Si + 2CO↑ (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粗硅提纯后,可以得到可用作半导体材料的高纯硅。 用途 作还原剂、吸附剂 作半导体材料晶体管、集成电路、硅整流器和太阳能电池等; ⑵. SiO2与CO2性质的对比: SiO2 酸性氧化物 CO2 酸性氧化物 物 性 熔点高,硬度大 熔点低,硬度小 化 学 性 质 共性 与H2O反应 不反应 生成H2CO3 与碱反应 2NaOH+SiO2===Na2SiO3+H2O NaOH + CO2=== NaHCO3 2NaOH + CO2===Na2CO3+H2O(注意:NaOH与CO2的量不同,则产物不同)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 + CaO CaSiO3 CO2 + CaO == CaCO3 氧化-还原性 SiO2 + 2C Si + 2CO↑(工业制硅) C+ 2CO 特性.:与酸 反应 SiO2+4HF=SiF4↑+2H2O 常温溶于HF,所以,盛放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应用塑料瓶。 不反应 用 途 ①水晶可用于电子工业的部件、光学仪器、工艺品 ②SiO2是制光导纤维的重要原料 ③较纯的石英用于制造石英玻璃 ④石英砂用于制玻璃的原料及建筑材料 ⑶. 硅酸和硅酸盐 〖1〗 硅酸 ① 性质:不溶于水,酸性比碳酸弱。 ② 制备:NaSiO3 + CO2 + H2O =Na2CO3 + H2SiO3(胶体) (说明碳酸酸性比硅酸酸性要强) 〖2〗硅酸钠NaSiO3 俗名泡花碱,水溶液俗名水玻璃。 〖3〗 硅酸盐及其工业 ① 性质特征:性质稳定,熔点较高,大都难溶于水。 ② 主要原料:黏土等。 ③ 主要制品:玻璃、水泥、陶瓷、砖瓦、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等。 ④ 水泥和玻璃的生产: 水泥 玻璃(普通) 原料 石灰石、粘土 纯碱、石灰石、石英 设备 水泥回转窑 玻璃熔炉 反应 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Na​2CO3+SiO2 Na2SiO3+CO2↑ CaCO3+SiO2 CaSiO3+CO2↑ 主要成分 3CaO·SiO2 2CaO· SiO2 3CaO·Al2O3 Na2O·CaO· 6SiO2 特性 水硬性 (加石膏调节水泥硬化速度) 玻璃态物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软化) 混合物非晶体 注意:硅在地壳中的含量排第二位,仅次于氧元素。 2. 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⑴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⑵ 氯气的物理性质 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有毒。 (闻气体方法:用手轻轻在瓶口扇动,使极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⑶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氢气等都是非金属单质,由此推测:非金属一般都能跟金属反应生成盐,非金属单质间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① 氯气与金属的反应 2Fe+3Cl2 2FeCl3(Fe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黄色烟)(不会生成FeCl2) Cu+Cl2 CuCl2(Cu丝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烟,溶于水后,溶液呈蓝绿色) 2Na+Cl2 2NaCl(产生大量白烟) ② 氯气与非金属的反应 H2+Cl2 2HCl(H2在Cl2中能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瓶口有白雾) 2P+3Cl2 2PCl3(在空气中形成白雾);2P+5Cl2 2PCl5(在空气中形成白烟) ③ 氯气与水的反应 Cl2+H2O==HCl+HClO(次氯酸) 氯气溶于水,在该溶液中: ①滴加酚酞溶液呈红色,说明生成了酸(H+); ②加入镁条,可观察到镁条表面有少量气泡产生,说明产生了酸(H+); ③放入红纸条,红色褪去,说明产生了一种具有漂白性的物质(HClO)。 ④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产生了Cl-。 次氯酸不稳定,见光易分解:2HClO 2HCl+O2↑ ④ 氯气与碱的反应 工业上制漂粉液:Cl2+2NaOH==NaCl+NaClO+H2O 工业上制漂白粉: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白粉的主要成分为:CaCl2、Ca(ClO)2,其有效成分为:Ca(ClO)2) 次氯酸盐跟稀酸或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次氯酸,起到漂白和消毒的作用。 NaClO+HCl==NaCl+HClO或NaClO+CO2+H2O==NaHCO3+HClO Ca(ClO)2+2HCl==CaCl2+2HClO或Ca(ClO)2+CO2+H2O==CaCO3↓+2HClO 3. 氯离子(Cl-)的检验 离子 检验试剂 主要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及说明 Cl- AgNO3溶液,稀硝酸 生成的白色沉淀不溶于稀HNO3 Ag++Cl-===AgCl↓(白色) SO 可溶性钡盐溶液,稀盐酸 生成不溶于稀HCl的白色沉淀 Ba2++SO ===BaSO4↓(白色) 注意:(1)辨清液氯和氯水的区别: 液氯:氯气在加压或冷却时变成液氯,液氯是纯净物,由Cl2分子组成,具有Cl2的化学性质; 氯水:即氯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久置的氯水,因HClO分解,可视为稀盐酸。 (2)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这是因为Cl2与H2O反应生成的次氯酸(HClO)具有漂白性。事实上,次氯酸盐也都具有漂白性。 4. 二氧化硫与硫酸 〖1〗二氧化硫 ⑴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易溶于水(1:40),是大气的主要污染物,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的燃烧。 ⑵ 化学性质 ①酸性氧化物通性: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SO2 + H2O = H2SO3 (可逆反应,H2SO3为中强酸) SO2 + CaO = CaSO3 (煤中加生石灰防大气污染) ②氧化性:SO2 + 2H2S = 3S↓+ 2H2O ③还原性: SO2使KMnO4(H+)、Br2水褪色也是SO2还原性表现,不是漂白性。 ④SO2的漂白性→SO2与某些有色物质(如品红)结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加热又恢复原来的颜色。 ⑶ SO2也有漂白性,注意与氯水的漂白性的区别 SO2 氯水(Cl2通入水溶液中) 漂白原因 SO2能与某些有色物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质 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氧化成无色物质 漂白效果 不稳定,加热能复原 稳定 与有机色质 作用实例 品红 褪色 红色 紫色石蕊 红色 品红 褪色 不显红色 紫色石蕊 先变红随即褪色 混合作用 SO2+Cl2+2H2O=H2SO4+2HCl 漂白作用大大减弱 〖2〗硫酸 ⑴ 硫酸的物理性质: 纯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难挥发,易吸水,能与水任意比互溶,溶于水放出大量热。 ⑵ 硫酸的化学性质: ①吸水性:将物质中含有的水分子夺去。 如:使蓝色的胆矾晶体变为白色固体。 浓硫酸的特性: ②脱水性:将有机物中的H、O按原子个数比2:1脱出生成水。 如:使蔗糖炭化 ③强氧化性: a) 活泼性在H以后的金属反应:(条件:Δ) 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 +2H2​O b) 与非金属反应:(条件:Δ) C + 2H2SO4(浓) CO2 ↑+ 2SO2↑ + 2H2O c) 冷的浓H2SO4使Fe、Cr、Al等金属表面生成 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而发生“钝化”; d) 与其他还原性物质反应: 2HBr + H2SO4(浓)== Br2 + SO2↑ + 2H2O H2S + H2SO4(浓)== S + SO2↑ + 2H2O “黑面包实验”中,硫酸体现出的性质:脱水性(使蔗糖炭化)、强氧化性(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 5. 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 放电化合:N2 +O2 2NO(无色,有毒,与血红蛋白结合) NO易被氧化:2 NO + O2 == 2 NO2(红棕色,有毒,刺激呼吸器官) NO2易溶于水:3NO2 + H2O ==2HNO3 + NO(NO2不是HNO3的酸酐) NO、NO2是大气污染物,NO2能造成光化学烟雾。 6. 硝酸、氨 〖1〗硝酸 ⑴ 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⑵ 化学性质——特性 ① 不稳定性——保存硝酸装在棕色瓶,放在冷暗处。 4HNO3 2H2O + 4NO2( + O2( ② 强氧化性 与金属(除Au、Pt)反应: Cu +4HNO3(浓)==Cu(NO3)2 +2NO2( +2H2O 3Cu+8HNO3(稀)==3Cu(NO3)2 + 2NO( + 4H2O 常温下,浓硝酸、浓硫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跟硝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浓硝酸。 与非金属反应——非金属主要生成高价的含氧酸 4HNO3 +C 2H2O + 4NO2 (+ CO2( 6HNO3 + S H2SO4 + 6NO2 (+2H2O 〖2〗氨 ⑴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易液化,液氨作致冷剂;极易溶于水(1:700)。 ⑵ 化学性质: ①与水的反应: NH3 +H2O NH3·H2O NH4+ + OH-(一水合氨的水溶液即氨水,显弱碱性) NH3·H2O NH3( + H2O(一水合氨不稳定) ②与酸的反应: NH3 + HCl ==NH4Cl;2NH3 + H2SO4 == (NH4)2SO4(不能用浓硫酸干燥氨气) ③与O2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接触氧化) 4NH3 + 5O2 4NO +6 H2O 〖3〗铵态氮肥——铵盐 ⑴ 物理性质:铵盐都是晶体,都易溶于水。 ⑵ 化学性质: ①受热分解: NH4Cl NH3 (+ HCl(; NH4HCO3 NH3 (+ H2O + CO2( ②与碱的反应:制NH3和检验NH4+ (NH4)2SO4+2NaOH Na2SO4+2NH3(+2H2O NH4NO3 + NaOH NaNO3+ NH3(+H2O 2NH4Cl + Ca(OH)2 NH3↑+ CaCl2 + 2H2O(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 ③NH4+的检验方法:加浓碱液,加热,放出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4++OH- NH3↑+H2O 注意:⒈ ①硝酸与任何金属反应无H2生成;②常温下,Fe、Al遇浓硝酸钝化,但在加热条件下,Fe、Al能溶解在硝酸中;③除Au、Pt外,硝酸能溶解大部分金属。 ⒉ 比较浓H2SO4与硝酸的氧化性,例如:与Cu反应的条件,浓度对氧化性的影响(稀HNO3能与Cu反应而稀H2SO4不能)。同时指出,尽管HNO3浓度越稀,被还原程度愈大,但浓HNO3的氧化性比稀HNO3的要强,因为氧化性强弱是指氧化其他物质的能力,而不是指本身被还原的程度,即不能以还原产物中氮的价态作衡量氧化性强弱的标准。 6. SO2和NO2对大气的污染 酸雨及其防治: ⑴ 成因:含硫化石燃料的燃烧以及化工厂排放出的尾气中含有二氧化硫,在氧气和水蒸气的共同作用下,形成酸雾,随雨水降落就成为酸雨。 ⑵ 危害:使湖泊的水质变酸,导致水生生物死亡;酸雨浸渍土壤、会使土壤变得贫瘠;长期的酸雨侵蚀会造成森林大面积死亡;酸雨危害人体健康。 ⑶ 防止方法:①从实际情况出发,对酸性物质的排放加以控制;②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EMBED PBrush ��� 氧化还原反应 非氧化还原反应 置换 反应 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点燃 高温 高温 点燃 点燃 △ 通SO2 通SO2 △ 通Cl2 通Cl2 PAGE 20 _1132577724.unknown _1060089996.unknown _1132577590.unknown _999428347.unknown
本文档为【高一化学总复习提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3565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85KB
软件:Word
页数:17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0-05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