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醉翁亭记》要点

《醉翁亭记》要点

举报
开通vip

《醉翁亭记》要点《醉翁亭记》要点  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

《醉翁亭记》要点
《醉翁亭记》要点  文学常识    1、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兵部尚书等职。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3、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推行的“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受到诬蔑陷害,被迫辞去参知政事的职务,出任滁州知州。他到滁州的第二年,自号醉翁,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著名散文。 语音  环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é) 岩穴瞑(míng) 伛偻(yǚ lǚ) 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觥筹(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蔚wèi  潺chán 辄zhé  霏fēi  一词多义 归:①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乐:①山水之乐    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     秀:①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形容词         ②佳木秀而繁阴     发荣滋长,动词     谓:①太守自谓     称谓      ②太守谓谁    是,为     而: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     “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重点词语解释    1、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2、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3、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4、临于泉上者:靠近。    5、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儿清。冽,清。    6、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7、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8、觥筹光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    9、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10、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的意思。    11、醉翁之意不在酒: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意:情趣。    1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    13、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14、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15、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驼背,这里指老人。    16、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17、辄:就    18、弈者胜:下棋    19、太守谓谁:为,是。    20、 蔚然:茂盛的样子。     21、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22、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3、苍颜:脸色苍老。     24、风霜高洁: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5、水落石出:水落下去了,石头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26、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 朗读节奏    1、佳木/秀而繁阴,    2、山行/六七里 理解性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5、概括描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16、文中描写“山间四时”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分清春夏秋冬) 17、奠定全文抒情基调的句子是: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18、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重点语句翻译    1、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块快乐,醉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5、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6、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7、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9、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10、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1、翻译描写春夏之景的句子: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1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 ,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十三、课文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理解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富弼、杜衍、韩琦等推行“庆历新政”失败,相继被贬职。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欧阳修到滁州任上的第二年,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全文以“环滁皆山也”五字领起,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紧接着,作者将“镜头”从全景移向局部,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从大山深处引出一亭,仅用几十个字,可见文笔之简练。醉翁亭既出,写景也暂告结束,转而为叙事抒情。作者用两个短句,自问自答,道出亭的来历:“作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前一问答,明白无疑;后一问答,隐约其辞,为进一步解释说明留有余地。行文至此,“太守”闪现,却不言明身份,成为全篇的一个悬念。下文讲“醉翁”雅号的由来,也言简意赅。“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两者合璧,遂有“醉翁”之号。“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第2段写山中景色及出游之乐。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四时景物的不同。用对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一写早,一写晚,各尽其妙而又互为照应。在写景中,又蕴含着事理的逻辑关系:因为“日出”,所以“林霏开”;因为“云归”,所以“岩穴暝”。这样,静态的描写又体现了动感,丰富了表现力。“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同样的句式,却又同中有异,节奏由二三变成了三二,形成错落之美。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典型特征,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刻画出来。如“野芳发而幽香”写春,“佳木秀而繁阴”写夏,“风霜高洁”写秋,“水落石出”写冬,句句落实,一字不虚。最后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写朝暮四时的游赏,照应前面的描写,总归为“乐亦无穷”,余韵不绝。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这一段的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事上。先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在这幅图画中,有“负者”,有“行者”,有老人,有小孩,前呼后拥,往来不绝,十分热闹。这个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就更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这里,太守又一次闪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作者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醉在其中,是因为乐在其中。 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这一段有描写,有叙事,更融入抒情和议论,托出全文的主旨。“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接下来写“乐”的几种情境:一是“禽鸟之乐”。大自然是禽鸟的家园,游人的到来,惊扰了它们的正常生活,所以当人去山空后,它们又和鸣林间,唱出欢乐的歌。“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它们的乐更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二是游人之乐。游人之乐怎样,前文已有描述,故此处略而不谈,只说“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显然,这种“乐”已综合了自然和人事两种“情趣”,有了“自觉”的成分,但还缺少理性的认识。三是太守之乐。太守之乐的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那么太守是谁呢?及至文末,“太守”已出现九次,方才道出姓名,解开全篇悬念。文章也自然而止,且饶有余味。 这篇记游佳作一出,盛传不衰。滁人唯恐失之,于庆历八年(1048)请人把全文刻在石碑上。后来又嫌字小字浅,怕日久磨灭,又请苏轼用真、草、行三种字体书写重刻,往来文人墨客乃至商贾都争相摹拓,可见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主题探访   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 句段品味     ①环滁皆山也。     品味:简洁洗练地将滁州的地理环境一笔勾出,总领全文。     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品味:写醉翁亭的环境。作者先写“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后写琅琊山“蔚然而深秀”, 再写酿泉,最后推出醉翁亭。这样层层递进,托出主景,引人入胜。“水声潺潺”“峰回路 转”“有亭翼然”数语,写水,写山路,写亭,都神形兼备,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③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 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品味:写命名的缘由。“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是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醉”和“乐”是表象和实质的关系,“山 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就是将游玩观赏之乐融化在宴饮之中。   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 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品味:作者用分述总收之法,先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后写 四时景物的不同,最后用“朝而 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作总结陈述,条理分明。在语言上,作者以对 偶句描写,用散句收束,在整齐中寻求变化,抑扬顿挫,音韵谐美。   ⑤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品味:作者简笔勾勒的“醉翁”自画像,醉在其中,乐亦在 其中。   ⑥夕阳在山,人影散乱。   品味:寥寥八个字,写出了醉罢晚归的情景,笔调闲散,淡雅而有情致。   ⑦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品味:点出全文主旨。二、问题研讨 1.本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 这是一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但读罢却又让人觉得不仅仅是在记山记水,而是融入了作者许多的思想情感。作者自己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么,怎样理解这“醉翁之意”呢?它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还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只有结合本文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醉翁之意”。如前所述,“庆历新政”的失败,使北宋丧失了一次变法图强的机会。范仲淹向宋仁宗所陈“十事”,包括改革官制、选贤任能、严肃法纪、强兵富民等,都无法实现。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所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更在乎“乐民之乐”。这样理解才算把握了本文的主旨。 2.本文的层次与脉络怎样? 本文采取叙事说明的笔调,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织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3.本文在艺术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都言简意深,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意精警含蓄,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在欧阳修的基础上翻新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即“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4.本文的句子是如何骈散结合的? 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却大量地运用了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与《岳阳楼记》不同的是,本文运用骈句,除了句中自对、两两相对外,还注重大量运用虚词。全文用了21个“也”字,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样齐整的句子断开,让它带上散文的韵味。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境,又有散文的美感。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 学习这篇山水游记,着重把握以下内容: 1.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本文写景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味“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滁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串,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亦有景。 2.体会本文虚词运用的特色。本文21个“也”字煞句自然相连,所描绘的画面层层展开,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情绪与这舒缓的语气互为表里,令人回味无穷。25个“而”字用在句中,调节节奏,读时有轻有重,与“也”字配合使用,让读者吟诵之余感受到心旷神怡之乐。 3.学习本文巧妙清晰的构思。 本文的构思如下: 先交待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与命名由来。 1 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醉翁亭(由远及近) 2 命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山水之乐 再观赏醉翁亭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乐趣。 ①景:朝→暮;变化无穷;春→冬,景色各异。 ②赏景:朝往暮归,其乐无穷。 3 描述太守与滁人、众宾游山同乐的情景和乐趣。 绘“与民同乐图” 滁人游: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太守宴: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众宾欢: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太守醉: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4 最终收束全文,点明主旨 ①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山间夕照全景) ②点明主旨: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醉”“乐”统一) 特色探幽     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分四段,第1段从大环境写起,一步步将读者的视线引向醉翁亭,在交代了亭名的由来后,下文用“若夫”“至于”“已而”领起,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面。     ②语言简练,意蕴丰富。第2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的景物变化,寥寥数语,言简意丰,景物历历如在眼前。“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则精警含蓄,一直沿用到今天,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③句法骈散结合,语词虚实相间。本文虽说是散文体裁,但文中采用了不少骈句,读来声调铿锵,节奏感强,像“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等。文中21个“也”、25个“而”,把诗一样的句子散文化,一向被视为创造性使用虚词的范例。 具体问题:    1、“醉能同其乐”这句话把“醉”与“乐”联系起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把“醉”与“乐”联系起来,点明了全文的主旨——与民同乐。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3、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5、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其余三幅俱是陪衬,为了突出“太守醉”,“醉”在与民同乐,体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旨意。    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8、本文主旨是“与民同乐”,写“滁人游”与本文的主旨有什么联系?    *“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这与太守的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分不开的。    9、第三段写了四种情况,从原文中找出最能概括每种情况的短句。其核心是什么?    *(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太守醉。    10、“太守醉”中的“醉”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喝酒醉了”,另一层意思是陶醉于山水之中了,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醉心山水的政治理想。    11、第③段写了哪些人?请用一个字概括他们共同的心情。    *写了滁人(游人)、太守、众宾。他们共同的心情是“乐”。 1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13、文中不仅写了太守与众宾客的游乐,还写了滁人的游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为下文写太守乐作铺垫,反映欧阳修治理有方,这里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业。   14、文中极力渲染了一个“乐”字,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一段: 1、文中哪句话概括描述了滁州地理环境的特征? *环滁皆山也。 4.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远景?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5.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近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6.文中表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的是哪句话?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文中借释亭名来抒情,道出了千古名句。这个千古名句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 8.“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向。 9.太守在文中的自号是什么? *醉翁。 第二段: 1、文中是这样描写春季的景色的:野芳发而幽香。 2、文中是这样描写秋季的景色的;风霜高洁。 3、本段文字中含有一个成语,请把它概括出来,再说说它现在的意思。 *水落石出。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就彻底暴露,真相大白。 4、“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山间朝暮、四时之景不同。 第三段: 1、文中能享受山水之乐的人有哪些?请用一个字概括出他们共有的心情。 *(1)滁州人、宾客、太守(2)乐 2、文中能表明本段文字内容核心的是哪个句子?*众宾欢也。 3、从文中找出描写“众宾欢” 的语句。*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4、“宴酣之乐”体现在哪里?*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 第四段: 1、“醉能同其乐”句中的“其”指的是谁?*滁州人、宾客 2、“醒能述以文者”中的“文”指的是什么?*《醉翁亭记》 3、文中能表达“太守之乐”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 4、文中哪句话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文章的主旨?*醉能同其乐。 5、这段话中写禽鸟之乐和游人之乐的用意是什么?*衬托太守之乐。 6、“醉能同其乐”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十四、开放性 试题 中考模拟试题doc幼小衔接 数学试题 下载云南高中历年会考数学试题下载N4真题下载党史题库下载    1、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2、依据文章内容,请对出下联。    上联:岳阳楼上范仲淹作文寄情,    下联:醉翁亭下欧阳修借景抒情(或醉翁亭里欧阳修与民同乐。)    3、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命”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上联:    下联:    *宽对即可,例如:“范仲淹以天下为忧”或“范仲淹先天下而忧”等。 4、《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 5、 醉翁亭现已成为安微省著名古迹之一,结合课文的阅读,假如让你当一名解说员,你该如何解说。(写要点即可)    我的解说:可以介绍“醉翁亭一目楼”“醉翁亭晨昏苑”“醉翁亭四时轩”“醉翁亭民俗图”等,可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 6、与《醉翁亭记》一样,《桃花源记》也是一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以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和美好情感的文章,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反映桃源人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 *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社会:其中往来耕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5 / 15
本文档为【《醉翁亭记》要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093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8KB
软件:Word
页数:14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3-10-02
浏览量: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