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举报
开通vip

书法家的故事书法家的故事 1、程邈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

书法家的故事
书法家的故事 1、程邈创隶书 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   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   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 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 2、蒙恬与毛笔 公元前223年,秦国大将蒙恬带兵在外作战,他都要定期写战报呈送秦王。当时,人们用竹签写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没写几下又要蘸。一天,蒙恬打猎时看见一只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迹,心中不由来了灵感。他立刻剪下一条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试着用它来写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试了几次,效果还是不行,于是随手把那支“兔毛笔”扔进了门前的石坑里。    有一天,他无意中看见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笔。捡起来后,他发现湿漉漉的兔毛变得更白了。他将兔毛笔往墨盘里一蘸,兔尾竟变得非常“听话”,写起字来非常流畅。原来,石坑里的水含有石灰质。经碱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变得柔顺起来。传说这就是毛笔的来历。 3、偶创飞白 蔡邕(yōng)字伯喈(jiē),不但是东汉著名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汉灵帝时,皇上下旨让蔡邕写《圣皇篇》。写好后,蔡邕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 4、掘墓学艺 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的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韦诞也是当时一位书法家,据说他手头东汉大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因此他的书法水平非常高,当时人都推崇他的书法,认为是当朝第一书法家。钟繇想向韦诞借阅这本“笔论”,但韦诞就是不肯,三番五次的拒绝,钟繇气得捶胸呕血,幸亏曹操用五灵丹救了他一命。等到韦诞过世后,钟繇便派人从坟墓中挖出那本书,反覆研究,终于了解用笔的奥妙。 5、王羲之与鹅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王羲之有他特殊的癖好。他很喜爱鹅,白鹅昂首的姿势,性格高洁,鹅的脖子细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喜欢白鹅,传说也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清代有位书法家包世臣,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一天,王羲之乘船出门访友,忽见前面清清的池水上,一群白鹅在戏水,互相嬉逐,它们是那样的矫健俊美。王羲之目不转睛地观赏着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景,一时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于是他便向艄公打听,养鹅的主人是谁。艄公说:“这群白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你要是喜欢白鹅的话,何不将它买下。”王羲之听了艄公的话,随后找到那位道士的家中。道士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后,心中暗暗高兴,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若右军大人一定想要,请抄写一份《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    回家后,王羲之当即就写了起来,几天后一本《道德经》就写好。王羲之就用这闻名于世的《道德经》换回了山阴道士的一群白鹅。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趣事呢!“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黄庭》即指《道德经》)。 6、王羲之错把墨汁当酱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王羲之有他特殊的癖好。他很喜爱鹅,白鹅昂首的姿势,性格高洁,鹅的脖子细长,并有弹性,当鹅的脖子摆动时,自然形成一幅曼妙的舞姿。王羲之喜欢白鹅,传说也与他钻研书法有关。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王羲之模仿它的形态,挥毫转腕,所写的字雄厚飘逸,刚中带柔,既像飞龙又像卧虎。清代有位书法家包世臣,对此种情状作诗曰:“全身精力到毫端,定台先将两足安;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齐难。   一天,王羲之乘船出门访友,忽见前面清清的池水上,一群白鹅在戏水,互相嬉逐,它们是那样的矫健俊美。王羲之目不转睛地观赏着白鹅的种种姿态和戏水的情景,一时被这景像迷住了,久久不愿离去。于是他便向艄公打听,养鹅的主人是谁。艄公说:“这群白鹅的主人是一位道士,你要是喜欢白鹅的话,何不将它买下。”王羲之听了艄公的话,随后找到那位道士的家中。道士知道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探明了王羲之的来意后,心中暗暗高兴,却不露声色地说:"我这鹅是不卖的,倘若右军大人一定想要,请抄写一份《道德经》来换吧。王羲之欣然同意。    回家后,王羲之当即就写了起来,几天后一本《道德经》就写好。王羲之就用这闻名于世的《道德经》换回了山阴道士的一群白鹅。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还写了一首诗来叙述这件趣事呢!“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黄庭》即指《道德经》)。 王羲之是中国享有盛名的书法家,最有名的作品是兰亭序。唐太宗以后,兰亭序已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兰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为古今之冠,更有不少人写文章专门讨论这帖。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如此受到重视的。 7、行书之冠兰亭序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反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兰亭的得名,相传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草,汉代又在此设过驿亭。而帮助兰亭出名的是王羲之。兰亭在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沉寂和没落,现在的兰亭,系明代嘉靖年间重建,1980年全面修复的。   中国古来就有“修褉”的风俗。每逢春花三月,兰蕙送香的时候,古人就采取百花香草,洗澡洁身,祭神欢宴,以避灾祸。“修褉”原来在每年三月上巳(ㄙ)日举行,魏晋以后,固定在三月三日,从洁身祭神,洗除不祥的原意,又逐渐转变为玩赏景物,饮酒作诗,临流聚会的“野宴”大会。参加的高人雅士坐在曲折的溪水两旁,司令的人斟酒一杯,放入溪水漂流,看溪水把酒杯冲到那个人的面前,他就拿起杯来喝酒,喝完后要作诗一首。从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诗中,可推想当时热闹的情景了。如果你现在来到兰亭的流觞亭前,就会见到一弯溪水,逶迤流淌。水深不盈尺,水面宽不及一米。两岸皆块石为坡,且间有突起的石块,显然是作石凳用的,可以坐人。话说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三十三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和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等父子辈四十一人,就列坐曲水两旁,装有酒的“觞”(酒杯)就在弯弯曲曲的水上漂流,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各咏四、五言诗。赋不出诗便罚酒一杯。据说游戏中有11人各赋诗二首,15人各赋诗1首,雅集行将结束时,众人公推王羲之作一兰亭序雅集的序文。王羲之当时已有几分醉意,拿起鼠须笔,在蚕繭纸上面,顷刻写就,文章和字均为一时之冠,人们推为千古杰作。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字字“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王羲之酒醒后,连日再写几十本,总觉不如第一次写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里不轻易示人,并且嘱咐子孙,妥善保存,做为传家之宝。   过了流觞亭,前面还有右军祠和御碑亭。右军祠建筑结构奇巧,周围环水,水上建堂,堂中有廊,廊旁有池,池中有亭,亭旁过桥。房子里可见天、地、日、月、星五景,墙壁上书法可读唐、宋、元、明、清五代。那御碑亭内,陈列着一块高6.8米,宽2.6米的大石碑,据说净重达1.9万公斤,是我国最大古碑之一。当然碑的价值关键不在大小,这块碑的价值在于正面为康熙皇帝手书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皇帝游兰亭写的一首七律《兰亭即事》。祖孙两代皇帝的作品刻于同一石碑,绝无仅有,堪称国宝,俗称“祖孙碑”。   兰亭里也有一“父子碑”。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拿着毛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朝庭的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王羲之只好停下笔来,整衣出去接旨。在一旁看的王献之,他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接着写了一个"池"字。两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成就了这块“父子碑”。   兰亭因王羲之出名,王羲之因书法出名,故而进得兰亭,都围绕书法布局设计。御碑亭西南,新建了一座兰亭书法博物馆,犹如一处世外桃园,环境十分幽静雅致。   此外,还有一处叫小兰亭的,“兰亭”二字为康熙所书,因无数游客抚摸而碑文渐平,有文人称之为“君民碑”。 8、戒珠寺  绍兴市区东北隅昌安门内的“戒珠寺”,陈列着“书圣”王羲之的文物。这里原是王羲之的老宅,“戒珠寺”是王羲之终生的内疚。   相传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是爱鹅,一是癖珠。王羲之为了让十指灵活有力,增加书写的气势,他随身都佩带一颗晶莹剔透、珠润玉圆的明珠,不时握在手掌中,来回摩挲。一天,王羲之手搓明珠站在池畔观赏白鹅戏水,忽然家僮通报一位僧人前来造访,王羲之随手将明珠放在桌上,与这位僧友叙谈。其间,又有人来见王羲之,王请僧人稍候,出去会另一客人。回来后,桌上的珠子却不见了,王羲之就怀疑是这位尘外之人,欲心未净,虽不便明言,但脸上流露出鄙夷之色。僧人见状,顿感冤屈,却有口难辨,只好怏怏而去……这位僧人无端遭此不白之冤,伤心过度,竟然茶饭不思,没多久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没想到,王羲之家中的一只大白鹅突然也病怏怏的不吃不喝,没几天死了。家人感到奇怪,剖开鹅的肚肠,竟发现了那颗明珠。原来那天大白鹅误把明珠当饲料吞进肚里了。王羲之非常难过,深感自己错怪了那位僧友,悔恨交加,十分悲痛,自己竟然为了一颗俗物,而怀疑、伤害自己最真挚的朋友,实在太卑鄙了。自此他戒绝了玩珠之癖,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僧人,于是就把整座住宅和田园的山林一并捐给了佛门建寺庙,并亲笔为寺庙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写横匾“戒珠寺”,悬挂门上,用来悼念僧人也告诫自己。   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不能轻易怀疑人家,使人家蒙受不白之冤。后王羲之西归,其子遵乃父遗命,将尸体涂以火漆,继续尽其职守,奈火漆难以防腐,后遂以塑像代之,故与他寺独特。而寺起名为“戒珠”,一是取《法华经·序品》中“精进持净戒,犹如获明珠”之禅意,二是阐明舍宅之本意。 9、坦腹东床  东晋时,王家和谢家都是大的家族,社会地位高,时人称他们为“王谢”。我们看羊土谔的诗:“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就可相像出来,王、谢家的地位是多么崇高了。   正因为王谢是大家,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郗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疙瘩,得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只是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装模作样的循规蹈距;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此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现在我们流传的“东床坦腹”、“东床快婿”的成语,就是指这个故事。   郗鉴为什么会选中王羲之呢?他大概认为这个青年纯真,不矫饰做作,而且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精力集中于其书法事业上,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10、吃饺子的感悟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喧嚷,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的赖字,也配写匾?又一琢磨:“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好家伙!这里到底是什么人的买卖,竟能如此夸口?   走近一瞧,见铺内有口开水大锅,设在一道矮墙旁边。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一只只白色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一锅下满,不用招呼,“小鸟”就停飞了。等到这锅饺子煮好,捞完,“小鸟”又排队一样飞来,准确无误。    王羲之十分惊奇,就顺手掏出一些散碎银两,要了一大碗饺子,然后坐下。这时他才发现,饺子个个玲珑精巧,好象浮水嬉戏的鸭儿,真是巧夺天工的奇货!他用筷子将饺子夹起,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清香扑鼻,鲜美满口。不知不觉间,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吞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对自己说:这鸭儿饺子果然不错!只是门口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太差,与这美味饺子实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机会为他们另写一副对联,也不辜负我来此一场——想到这里,他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先生,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个人擀饺子皮,又包饺子馅,转眼即成,动作麻利极了。更令人惊奇的是,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婆便随手将饺子向矮墙那边抛去,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的高超技艺,使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象您这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听了这话,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好象在品尝这句话的滋味。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先生有所不知,并非老身不愿意请,只是不好请啊!有的人写字刚有了点名气,就眼睛向上,哪里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其实,照我看,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听了,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为老人题写了招牌、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家, 贴在门上。这以后,老人的饺子铺名气更大,生意也越发兴隆了。王羲之也更加虚心,刻苦地练习,后来成为名扬天下的大书法家。  11、王徽之雪夜访戴  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子,官至黄门侍郎。性爱竹,尝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晋书·王徽之传》里记载着一则他“雪夜访戴”故事,历来为文人所称道。   王徽之在山阴县住的时候,一天晚上突降大雪。他看到皑皑白雪心生感慨,马上叫下人斟了酒来,一个人在屋里踯躅彷徨,吟诵左思的《招隐诗》。忽然,王徽之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戴逵。戴逵(?~396年):字安道,东晋学者,著《释疑论》反对佛家因果报应说,擅雕塑、书、画、鼓琴。屡征不仕,《晋书》卷94有传。戴逵当时在剡县,离王徽之这里还有很远的距离。王徽之根本就不管这些,他命令下人备船,深夜冒雪向剡县前进。      经过一个晚上的水陆跋涉,第二天早晨来到剡县。到了戴逵家门前,王徽之突然停住了,他告诉下人,不和戴逵见面了,原道返回。下人很是不解,就问他原故。王徽之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见不见戴逵根本就无所谓。”   王徽之的行径,任性随意,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因而“雪夜清兴”之事历来很为后人称道。  12、王献之擦壁易书 当年,王献之经过几年的学习,书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常常得到父亲王羲之和长辈的称赞。被夸多了,不禁自大起来,以为自己的功力已深,可到处替人题诗写字,因此就不再下工夫临池练帖了。    有一天,他父亲王羲之宴请友人,杯盏交错,一时书兴勃发,提起笔来在墙壁上题了一首诗。然后乘兴和客人一起出去赏玩风景了。待父亲走后,心高气傲的王献之,面对墙壁的书法并不服气,他就照着墙上的字临摹几遍,然后他偷偷的把墙上的字擦掉,在原来的地方模仿父亲的字迹重新写过,左看右看,自认为无人能分辨真假。    哪知王羲之回来后,看到墙上的字不禁纳闷,细细的看了好久,竟搔搔头叹口气说:“莫不是老酒喝多了,竟写出这么拙劣的字,唉!”王献之在旁边听了,顿时脸红心跳,十分不安。从这以后,他才明白,不下功夫是不可能超过父亲的。从此,他不再盲目自满,而是更加刻苦练字。  13、十八缸水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们都尊称他为“王大令”。王献之从小跟父亲学书法,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爸爸,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 决心 进疆决心书决心书范文决心书工作决心书范文工作决心书 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14、题扇桥与躲婆石  “题扇赠老姥”事,《晋书.王羲之传》本传载:“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头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   一天傍晚,王羲之在绍兴城里的一座石桥上散步,走到桥头的时候,看见一个老婆婆愁眉苦脸地提著一篮子竹扇,拄著拐杖,站在桥头叫卖。王羲之看到没人买老婆婆的扇子,十分同情,就走上前去问他怎么回事?老太婆说:“天冷了,扇子卖不出去,几个本钱都花在芭蕉扇上面了,现在连吃饭都成问题了。”   王羲之听了,想了想,就说:“老婆婆,我给你的扇子写几个字,你再拿去买好吗?”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但是觉得他很热心,就把扇子都交给了他。王羲之就叫书童拿来笔墨,在老太婆的扇子上龙飞凤舞的写上几个大字。老太婆一看,他那乾净漂亮的芭蕉扇,被王羲之写得一塌糊涂,恐怕卖不出钱来,就哭着要王羲之赔他新扇子。王羲之就安慰她说:“老婆婆,你不必着急,更不要生气,我问你,你这扇是卖几个钱一把?”老太婆说:“三个钱一把。”王羲之,哈哈一笑说:“那很好,你现在就卖三百钱一把。你赶快拿着扇子到城里去,对人说:‘这些扇子都是王逸少写的’,准会有人肯花钱买的。” 梁 楷 山阴书箑图 那老太婆不肯相信,还缠着王羲之不放。大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很多,看到老太婆拉着王羲之争吵,就都围绕来看热闹。有些认得王羲之的人,一看这是王羲之亲笔题的扇子,就马上掏出三百钱来,跟老太婆买扇子。一传十,十传百,这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都抢着跟老太婆买扇子。转眼间,这百十把扇子都卖光了,老太婆一下子就得到四十多吊钱,乐得他嘴都合不拢来。现在绍兴市内有一座石拱桥,叫做"题扇桥",据说就是王羲之为老婆婆题扇的地方。   老婆婆非常感谢王羲之。她尝到这个甜头以后,就常常拿着百十把扇子在路边等着求王羲之题字。王羲之一看,这不是办法,每次外出见到老太婆,就躲到石头背后藏起来。到兰亭的路上,现在还有一块“躲婆石”,据说就是当年王羲之躲老太婆的地方。 15、入木三分 做生意的一般都要给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然后总要挂上招牌。 据说绍兴城有一家店铺好不容易生意好了一些,扩大了门面,于是就想换个新的招牌。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一时也没有找到好木材,凑巧,有亲戚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 16、妙书春联 王羲之移居到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对联是:    “春风春雨春色, 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付,让家人再贴出去。这付写的是:    “莺啼北星, 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付,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    “福无双至, 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付对联写得太不吉利。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付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挂啊。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 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17、王羲之卖“当” 王羲之很爱游山玩水,走进自然景物之中。那年春天,他去杭州探访好友,走到苏州地面,步上一座石桥,举目四望,见前边有一座小村庄,飘扬的酒旗在落日的余辉中闪光,袅袅的炊烟从茅屋顶上缓缓升起,三三两两的农人向村庄走去,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呀,他有些流连忘返,在桥边停下,月亮升起的时候,村庄一片朦胧,更是一番景致,沽来一壶清酒,买了几盘小菜,自斟自饮起来,夜半时分,带着几分醉意,渐渐睡去。    第二天醒来,忽觉头上沉重,回到馆舍躺下就病了,书童请来了苏州的名医  为王羲之诊治,王羲之整整病了一个月。出门时身上所带的盘费也已用光,要到  杭州看朋友也不能了。这怎么办?他想了想,忽然记起,在他住的旅馆对面有一  个当铺,他记得那个“当”字已经破旧不堪了,我何不写个当字去当了?这是个 好主意,于是就叫书童铺纸磨墨。他写好一个当字,叫书童拿 去当了,价格是30 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当。    书童来到当铺,展开王羲之的字,老板一看,果然是个好字,就问当多少 钱,书童说30两银子,少一个子儿也不行。老板端详着,说:“好字是好字,只 是带着病容,不值不值。”    书童回来把老板的话说给王羲之,王羲之说:“嘿,我看得起你你倒牛起来 了,好!我就再写一个。”王羲之又写了一个字,让书童拿去,老板一看,说 道:“这个当字比那个有力多了,只是带着孤气和怒气。就这吧,我要了。” 交给书童30两银子。    王羲之有了钱,又可以上路了。    他来到杭州,见了朋友,朋友设了一桌好酒招待王羲之,在座的有一位朋友 的亲戚,开着一个当铺,想求王羲之写个当字,当做招牌,王羲之说:“我已经 写好了一个当字,你去取回来就是了。”王羲之把当票掏出来,交给那人。那人 带着银两就望苏州而去。    到了苏州,见了当铺老板,就要回当。老板听他不是本地人,跑这么远要回 当,以为他是个疯子。一看当票是真的,老板想坑他一家伙,算盘子一拨拉,连 本带利开口要他40两,那人掏出40两给了老板。老板有点纳闷,明显是坑他,他 却喜滋滋地掏出40两银子赎当。就问他:“请问,这个字有什么珍贵的?”    那人说:“这是当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你老先生有眼不识金镶玉, 哼!再会!”    老板急了。喊道:“你回来,我拿50两银 子要了你的当字,要不100两,100 两!”    那人听都没有听,回到杭州,见了王羲之,交出了那个当字。    王羲之接过来看都没看,“嚓嚓”两下把那个字撕了个粉碎。那人可惜得不 得了,一步晚了,没能救出那个当字。    王羲之笑笑说:“生意人最重要的是一个‘和’字,和气生财么,这个字是 我病好后心情不好的时候、在发脾气的时候写的,带着几分怒气,不好,我现在 再给你写一个,包准你挂出去能发财。”    于是,杭州的朋友展纸磨墨,王羲之运气着力,挥笔写下一个很大的‘当’ 字。在场的朋友们无不称奇,人人都夸这个当字极好极好。    这个当字经高级工匠刻制,挂在杭州城的通衢大道处,非常显眼,生意也非 常热闹。从此以后,杭州城的当铺成了全国最出名的当铺。 18、爱竹子的王徽之  很多文人都喜欢竹子,有各种理由。但有一个人是不问缘由地热爱竹子,这个人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王徽之,史书上说他“卓荦不羁”,他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时,几乎天天翘班,只知蓬头散发地饮酒应酬,一开始桓冲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遇见他醉醺醺的样子,忍不住问道:“你在我这里具体管什么?”王徽之说:“经常看到有人把马牵来牵去,大概是管马的吧。”“管多少马啊?”王徽之的回答很气人,“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怎么知道有多少马?”桓冲接着问,“那你知道你来了以后马死了多少吗?”王徽之则答:“‘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说的“不问马”是《论语·乡党》里的话,马厩着火了,孔子只问死没死人,不问马的情况。“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是子路问询死亡时孔子的回答。王徽之断章取义,用这些话应对桓冲,桓冲差点气翻,想想既是名士风流,我也不能不解风流被人耻笑啊,只好尴尬地笑了两声,心想以后慢慢教化吧。   有次,王徽之和他一起出游,半道上忽然下起暴雨来,王徽之立即翻身下马钻进车里,湿漉漉的身子挤着桓冲指责他:“这么大的雨,主公你怎么能独自享用这么大一辆车子呢,你太自私了!”桓冲忍气吞声地讪笑道:“你在我府里这么多日子了,也该管管事情了吧。”王徽之半天不回答,后来直起身子向远处看,最后用手托腮望天:“你看你看啊,西山上早上的空气多爽啊!”桓冲终于口吐白沫跌下马车。   王徽之不喜欢工作,惟独喜欢竹子。他听说有个读书人家里有一片好竹林,就前去观看。读书人早就知道王徽之大名,赶紧洒扫屋子,准备了饭菜,在厅里恭候。王徽之来了以后,也不和主人打招呼,径直来到竹林边观赏,边看还边发出啸咏声。啸咏也是当时的时尚,名流们聚会时激动了,就会吹口哨,发出尖利的嗓音,称为啸咏。   王徽之就这样边赏竹子边啸咏。主人觉得冷落了自己,有些失望,不住对自己说,他啸咏完了就会来问候了。没想到的是,王徽之赏够了竹子,招呼也不打就要坐着轿出门。主人出离愤怒了,命令下人关上大门,不许他们出去。主人的这一举动倒让王徽之很欣赏,马上下轿,和主人一起喝酒去了。   还有一次,王徽之临时借别人的房子住,刚安顿下来,他就让仆人在院子里种竹子。仆人说就住那么几天,何必麻烦。王徽之又是啸咏了良久,然后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性情中人,和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王徽之弃官不做不久后就得病而且病得很重。这时候王献之也一样病倒。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弟的生命,“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又怎么代替别人呢? 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拿出王献之的琴弹琴以慰弟弟,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他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长叹道,“呜呼子敬(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哀伤痛苦的晕倒好多次。此后不到一个月,王徽之便怀着悲伤和遗憾也死去了。 (文:刘有林) 19、“买王得羊,不失所望”  很多文人都喜欢竹子,有各种理由。但有一个人是不问缘由地热爱竹子,这个人就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   王徽之,史书上说他“卓荦不羁”,他做桓冲的骑兵参军时,几乎天天翘班,只知蓬头散发地饮酒应酬,一开始桓冲并不在意,直到有一天遇见他醉醺醺的样子,忍不住问道:“你在我这里具体管什么?”王徽之说:“经常看到有人把马牵来牵去,大概是管马的吧。”“管多少马啊?”王徽之的回答很气人,“我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管马的,怎么知道有多少马?”桓冲接着问,“那你知道你来了以后马死了多少吗?”王徽之则答:“‘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说的“不问马”是《论语·乡党》里的话,马厩着火了,孔子只问死没死人,不问马的情况。“未知生,焉知死”见《论语·先进》,是子路问询死亡时孔子的回答。王徽之断章取义,用这些话应对桓冲,桓冲差点气翻,想想既是名士风流,我也不能不解风流被人耻笑啊,只好尴尬地笑了两声,心想以后慢慢教化吧。   有次,王徽之和他一起出游,半道上忽然下起暴雨来,王徽之立即翻身下马钻进车里,湿漉漉的身子挤着桓冲指责他:“这么大的雨,主公你怎么能独自享用这么大一辆车子呢,你太自私了!”桓冲忍气吞声地讪笑道:“你在我府里这么多日子了,也该管管事情了吧。”王徽之半天不回答,后来直起身子向远处看,最后用手托腮望天:“你看你看啊,西山上早上的空气多爽啊!”桓冲终于口吐白沫跌下马车。   王徽之不喜欢工作,惟独喜欢竹子。他听说有个读书人家里有一片好竹林,就前去观看。读书人早就知道王徽之大名,赶紧洒扫屋子,准备了饭菜,在厅里恭候。王徽之来了以后,也不和主人打招呼,径直来到竹林边观赏,边看还边发出啸咏声。啸咏也是当时的时尚,名流们聚会时激动了,就会吹口哨,发出尖利的嗓音,称为啸咏。   王徽之就这样边赏竹子边啸咏。主人觉得冷落了自己,有些失望,不住对自己说,他啸咏完了就会来问候了。没想到的是,王徽之赏够了竹子,招呼也不打就要坐着轿出门。主人出离愤怒了,命令下人关上大门,不许他们出去。主人的这一举动倒让王徽之很欣赏,马上下轿,和主人一起喝酒去了。   还有一次,王徽之临时借别人的房子住,刚安顿下来,他就让仆人在院子里种竹子。仆人说就住那么几天,何必麻烦。王徽之又是啸咏了良久,然后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徽之性情中人,和弟弟王献之关系非常好。王徽之弃官不做不久后就得病而且病得很重。这时候王献之也一样病倒。徽之和他一向兄弟情深,得知消息后找到巫师情愿自己一死以延长弟弟的生命,“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巫师摇头苦笑,你自己也命不久长,又怎么代替别人呢?   王献之很快病死,徽之奔丧,却一滴眼泪也不流,只是在灵前拿出王献之的琴弹琴以慰弟弟,谁知哀伤得老是弹不出调子,他的眼泪终于流了出来,长叹道,“呜呼子敬(献之的字),人琴俱亡。”哀伤痛苦的晕倒好多次。此后不到一个月,王徽之便怀着悲伤和遗憾也死去了。 (文:刘有林) 20、铁门槛与退笔冢  智永是南北朝时代陈朝永欣寺的和尚,名叫法极,别号永禅师,浙江会稽县人。本姓王,是东晋王羲之第七世孙。大约生在梁武帝年间,死于隋炀帝即位初年。他身历梁、陈、隋三个朝代,活了将近一百岁的高龄。    智永的书法,以羲之、献之父子为宗师,笔力纵横,能综合各种书体的特色,尤其擅长草书。他建了一栋楼房,每天专心在楼上习字,他写字很勤,曾立誓:“学不成,决不下楼。”后来果然苦学有成,成了著名的大书法家。当时远近人士,慕名求书的很多,每天络绎不绝地从大门进进出出,连门槛儿都给踏穿了。于是智永在门槛上包了层铁片,这就是当时人人知晓的“铁门限”。    智永把写秃的笔头,放在大竹筐里,前后卅多年,日积月累的,居然装满了五大篓秃笔,后来他还特别把这些破笔埋起来,取名:“退笔冢”,并且写文章记叙这个因缘,由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可以想像他学习书法的毅力和专心。 21、智永与千字文 智永和尚传世的名作,是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手写的,但是内容杂乱而不成韵,到了梁武帝才命令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原文的一千个字,改编成有韵脚(押韵)的千字文,方便记诵。这一千个字和王右军所写的完全相同,只是文句改了;本来千字文的开头是“二仪日月,云露严霜……”经过周兴嗣的改写,也就是目前大家习诵的,已改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然这一件改编的工作是十分吃力的,所以听说他累得一夜之间须鬓全白呢!    智永和尚专心研究王氏家传的书法,一心想把祖先传流的典范,加以发扬光大,于是勤临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江淮各个庙寺,因为他曾将千字文以真体、草体两种书体并列来写,于是开了后世以不同的书体来写千字文的先例,到后来还有“篆、隶、真、草”四体千字文行世。    智永虽然写过无数的《千字文》,但目前流传于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仅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及现存日本的真迹本千字文。前两种临本笔划各有特色,但是比起真迹自然要逊色多了!如果要研究,当然以真迹最好了。    智永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到了他才画一了草书的写法,创下了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的规范。所以从智永以后,草书才能脱离了纷纭局面而归于一致,奠定了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来草书的笔法,这一点是智永不朽的贡献。 智永和尚传世的名作,是他写的《真草千字文》。千字文本来是王羲之手写的,但是内容杂乱而不成韵,到了梁武帝才命令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将原文的一千个字,改编成有韵脚(押韵)的千字文,方便记诵。这一千个字和王右军所写的完全相同,只是文句改了;本来千字文的开头是“二仪日月,云露严霜……”经过周兴嗣的改写,也就是目前大家习诵的,已改成“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当然这一件改编的工作是十分吃力的,所以听说他累得一夜之间须鬓全白呢!    智永和尚专心研究王氏家传的书法,一心想把祖先传流的典范,加以发扬光大,于是勤临千字文,分别赠送给江淮各个庙寺,因为他曾将千字文以真体、草体两种书体并列来写,于是开了后世以不同的书体来写千字文的先例,到后来还有“篆、隶、真、草”四体千字文行世。    智永虽然写过无数的《千字文》,但目前流传于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仅有三种,即:关中本,宝墨轩本,及现存日本的真迹本千字文。前两种临本笔划各有特色,但是比起真迹自然要逊色多了!如果要研究,当然以真迹最好了。    智永以前的草书体势,杂乱不一,到了他才画一了草书的写法,创下了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的规范。所以从智永以后,草书才能脱离了纷纭局面而归于一致,奠定了唐代以来,一千多年来草书的笔法,这一点是智永不朽的贡献。“臣书第一,陛下亦第一” 22、萧翼智取兰亭序 三难太宗    兰亭序七传到释智永,智永和尚将近百岁才去逝,圆寂前,将兰亭序交给弟子辩才和尚,嘱咐妥善保管。辩才把它当做至宝,在方丈屋的梁上,凿了一个大洞,来收藏兰亭序,世人难得见到。    唐太宗非常喜爱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共搜集二王真迹三千六百件。遇有闲暇就和宰相魏征讨论二王书法,魏征说:“右军活着时,最喜欢兰亭序,今天藏在辩才那里。”太宗惊奇地说:“真有这回事?我很想立刻把它拿到手。”魏征说:“辩才把兰亭序看得比他的脑袋还重要,要想索得,可不那么容易。”   太宗下了一道圣旨,召辩才和尚到长安,故意拿假的兰亭序给辩才看,辩才却装糊涂告诉太宗说:“右军写这篇序共三百二十四字。只恨王家收藏的真迹,已在乱中失落,今日再也看不到了。”太宗没办法,只好留下辩才,秘密派人搜查,结果只得到智永写的真草《千字文》,不久辩才假托有病,又回到永欣寺。    太宗三番五次派人追问,辩才始终守口如瓶,硬说不知道。皇帝一看没办法,就召集大臣商议,宰相房玄龄认为御史萧翼,聪明绝顶,能书会画,嘴巴伶俐,诡计多端,一定能达成任务。于是太宗召见萧翼,问他办不办得了这件事。萧翼对太宗说:“没有问题,不过请求皇帝给臣三帖二王的真迹,以便见机行事。” 诗酒忘年    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的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的书生,带着三帖二王的真迹,随着游客,搭船到了浙江永欣寺。这位面带书卷气的书生,每天一定进入永欣寺画壁题诗,经过辩才和尚的房前,就停留瞻仰一会。辩才起初不注意,看了几次,觉得这位书生气慨非凡,于是趋前问他:“请问这位施主,打从那里来的?”   “北方来的。”   “施主有此雅兴来本寺画壁题诗,文学艺术的修养一定很高。”   “岂敢,岂敢,贫道慕名而来,今得见住持,甚感荣幸。”   两人初见面就谈得很投机,辩才把萧翼请入寮房,下棋、弹琴、谈诗论文,情投意合,于是开新酿的酒待客。酒酣耳热,倡议赋诗,辩才抽到“来”字就作了一首诗:    “初醞一缸开,新知万里来。把云同落莫,步月共徘徊。夜久孤琴思,风长旅雁哀。非君有秘术,谁照不然灰。”   萧翼得“招”字,诗曰:    “解逅款良宵,殷勤荷胜招。弥天仪若旧,初地岂成遥。酒蚁倾还汎,心猿躁自调。谁怜失群翼,长苦业风飘。”   两人旗鼓相当,吟来对去,都觉得相知恨晚,直到清晨,萧翼才离开。 巧取兰亭    这样来来往往,过了十多天,萧翼跟八十多岁的辩才老和尚搞熟了,几乎是无话不谈,变成很知己的朋友了。有一天,萧翼故意逗老和尚说:“家父很喜欢二王的书法,收藏了不少二王的真迹;我从小就跟家父练习二王的书法,现在虽然流落他乡,还把二王真迹带在身边,舍不得出卖。”老和尚一听到二王的真迹,劲就来了,问他现在是不是带着,萧翼说搁在寓所里,明天可以拿来给老和尚看。    第二天萧翼果然带着几张王羲之的墨宝,去见老和尚。老和尚端详了好半天,才对萧翼说:“这几件东西,假倒不假,只不过不是王右军最得意的作品。”萧翼故意不肯认输,说老和尚不识货。老和尚笑了一笑对萧翼说:“年轻人,你太自负了!我比你痴长几岁,见的世面远比你多;就拿我收藏的东西来说,可比你这几件强多了。”萧翼追问老和尚,收藏的是甚么帖?老和尚回答:“兰亭序。”萧翼听了,哈哈大笑说:“老和尚骗人,兰亭序早就在兵荒马乱中烧毁了,现在哪儿还有兰亭?老和尚就是有,也一定是假的,绝不是真迹!”   这一激将,终于把老和尚激出了口风,就对萧翼说:“这是王氏门中的传家之宝,一代传给一代,绝不会有半点参差。我的师父智永禅师,是王右军的后代子孙;他在临死的时候,千叮万嘱的传付给我,怎么会有假?你不信,明天来,我拿给你看!”   第二天,萧翼按时前往,老和尚为了赌气,亲自登上木梯,从屋梁上的小洞里,把兰亭序真迹取下来,给萧翼看。萧翼当然没有话说了,就故意把他带来的那几件二流货,放在老和尚那里,请老和尚随时比较参看。    从此以后,老和尚就把兰亭序和萧翼拿来的几件王羲之墨宝,一齐放在书案上,没事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同时,老和尚对萧翼也很放心了,让他自由来往;老和尚的徒弟们,对萧翼也另眼相看,大家都把他当作朋友看待。有一天,萧翼得知老和尚去严迁家吃斋,趁机来到寺里,对老和尚的徒弟说,有两本书,搁在老和尚屋里,要取回去看。那些徒弟们,看到萧翼是来惯了的熟人,就叫他自己去取。萧翼就老实不客气的,把老和尚当作宝贝的兰亭序,和他带来的那几件墨宝,包成一包,大大方方的拿走了。    出了寺门,萧翼奔向永安驿站,对站长凌愬说:“我是御史萧翼,奉命抓拿私藏珍品的辩才和尚,圣旨在此,速派人拿辩才和尚来。”当时辩才还在严迁家,谈笑自如。听了圣旨,得知这位御史就是萧翼,兰亭序已被偷走,惊倒在地,很久才醒过来。  书归黄土    萧翼将兰亭序交由驿站,快马加鞭,传到京城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非常高兴,把萧翼升为员外郎。唐太宗起初很生气,因为辩才犯了欺君的大罪。后来想想兰亭序既然已经到手,谋财又害命,未免太不仁道了,于是赐辩才无罪,另加绸缎三千匹,稻谷三千石。辩才易物为钱,加建佛塔三层。可是辩才这一惊,过了一年多就去逝了。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的真迹以后,就请内廷供奉汤澈、冯承素、诸葛贞、赵模等人各临数本,颁送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唐朝的大书法家褚遂良和欧阳询,也都有临本;可是他们自成一派,不拘泥点画。后世称褚遂良临的叫“唐绢本”,欧阳询临的叫“定武本”,二本都刻成石碑,存留在皇宫内苑里,民间的拓本很少;在当时每种拓本已值好几万钱,非常名贵难得。至于王羲之所写的兰亭序,在唐太宗临死的时候,遗命放在棺材里殉葬;从此王羲之平生最得意的杰作,就永远埋在黄土里,人间再也看不到了。  23、唐太宗的“戈”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把我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在我国书法史上,他也取得了非凡成就,他的书法笔画爽利,激越跌宕而又浑然天成,他还是第一个以行书写碑的书法家。   他常常在处理政事的空闲时间里,潜心研习书法。尤爱王羲之书法,曾下诏重金征求羲之遗墨,并自撰《王羲之传》。对王羲之的《兰亭序》更是着了魔似的喜爱,一直置于枕边,常于半夜把烛临之,甚至临死前立下遗诏,将这天下第一行书真迹陪葬自己葬入地下。   他也善于向当时的书家学习,经常与大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切磋书艺。被誉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虞世南,精通古今,文章书法下笔如神,唐太宗一向很尊敬他,也经常临摹学习虞世南的书法。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唐太宗深深感到虞世南字体中“戈”字最难写,不容易写出其中的神采。有一次,他练习“戬”,因怕写不好有失体面,于是便故意将“戈”字空着不写,而私下请虞世南代为填补。   随后唐太宗请谏议大夫魏征观看,并征求魏征的意见说:“你看朕的字是否像虞世南的字?”魏征恭恭敬敬地仔细看了一遍,始终含笑不语。这时,唐太宗有些焦急地问他:“是像还是不像,你怎么不说话?”魏征连忙说道:“臣不敢妄加评论陛下的书法。”唐太宗说道:“你直言无妨,朕恕你无罪。”这时魏征才奏道:“据臣看,只有‘戬’字右半边的‘戈’旁最似,其余的均相去甚远”。唐太宗听了这番话后,感叹不已,深深佩服魏征的眼力,从而也领悟学习书法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想学有所成,必须痛下苦功。   李世民身体力行地倡导书法,促使唐代书法成为我国书法史上辉煌的一页。 24、草圣张旭 传说,唐朝文宗皇帝曾向全国发出了一道罕见的诏书: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斐旻的剑舞可成为天下的“三绝”。    诏书一到洛阳城,顿时轰动了那些饱学之士。他们纷纷向张旭道喜,庆贺他以卓绝的努力夺得了最高奖誉。张旭作揖一一致谢,并设宴款待洛阳名流。席上,有人提议张旭谈谈草书到“绝”的秘诀,张旭推辞不过,谦虚的说:“各位见笑了,我自知浅陋,皇上奖掖,收之有愧。说到秘诀,无非在‘用心’两字。”    张旭沉吟片刻,他油然想起杜少陵曾写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一诗,便说:“少陵曾对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写过一首诗,其中四句‘烈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想必诸位是知道的。在邺县,我有幸见过公孙大娘的舞姿,每次看时,都引起我的联想:她将左手挥过去,我就立即触到这次姿态像个什么字 ;他跳跃起来旋转,我想草书中的‘使转’笔锋的驰骋应如此罢!他那整个起舞的姿态音容,给我一个全面的草书结构的启发。”  25、张旭判状得教 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他非常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有一年,他被派到常熟当县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个老人拿着状纸来告状。张旭了解案情后,作了判决,老人走了。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张旭生气地问老人:“你怎么能因为这样一件小事,再来麻烦我呢?”老人说:“其实,我不是来告状的。因为看到你写的字是那样美妙,想收藏它作为珍品!”张旭听了,觉得不寻常,就问他为什么这样喜爱书法。老人说:“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十分喜爱书法,留下了许多书法作品。”张旭请老人拿来作品观看,的确是天下难得的佳作。于是,他反复学习、研究,从中明白了许多书法的奥妙。 27、欧阳询“写”《朝闻日报》报头 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字信本,唐潭州长沙县(今湖南长沙)人,他练习书法很刻苦,博采众长,精通八种书法,自成一家,人称“欧体”。   欧阳询善于学习。有一次,他出使归来,骑马路过一处荒郊野外,在乱草丛中发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一块石碑,停马观赏了很久都舍不得离去。走出几里后,又返回来,下马坐在碑前仔细观看,体会索靖草书的妙处。当晚,他回到了住处,彻夜难眠,想着白天看到的石碑。第二天,天一亮,他又骑马赶到石碑前,反复揣摩,并铺开纸,一笔一画地临摹。就这样,他在碑旁呆了三天三夜,直到索靖草书的笔法融会贯通,了然于胸,才高兴地离去。   欧阳询的书法在日本也有很多崇拜者。《朝日新闻》是日本较有影响的报纸,刊名就是欧阳询“写”的。《朝日新闻》1888年在日本东京创刊,欧阳询死于641年,二者之间相差一千两百年,欧阳询如何替《朝日新闻》写报头呢?    原来《朝日新闻》在东京创办时,有几位筹备委员是当时的书法家,他们尊崇欧阳询的书法,因此找出欧阳询的《宗圣观记》,从中选出“朝”“日”“闻”三个字用双钩法描成“填本”,但帖中没有“新”字,他们就用“親”和“析”字分别剔除“见”和“木”,合成“新”字,就这样四个饱满瘦劲的《朝日新闻》四个字成报头字就出现在全日本的眼前了。  28、颜筋柳骨 在中国民间说起学习
本文档为【书法家的故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5355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M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10-01
浏览量: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