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针灸学(重点)

针灸学(重点)

举报
开通vip

针灸学(重点)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以脏腑、手足、阴阳而命名的,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十二经脉的分布: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的内侧,手三阳循行于上肢的外侧,足三阴循行于下肢的内侧,足三阳循行于下肢的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其排列为厥阴在前,...

针灸学(重点)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十二经脉 1十二经脉的名称:是以脏腑、手足、阴阳而命名的,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痉、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 十二经脉的分布:手三阴经循行于上肢的内侧,手三阳循行于上肢的外侧,足三阴循行于下肢的内侧,足三阳循行于下肢的外侧。手足三阳经在四肢的排列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三阴经在上肢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足三阴经在小腿的下半部和足背,其排列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处足厥阴经同足太阴经交叉后,循行在太阴与少阴之间,便成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3一分钟记住十二经脉分布的绝招(颜之推敲) (一)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见书本) 不需记忆,只要知道头痛就行了,如: 阳明头痛在头额,少阳头痛在耳两侧,太阳头痛在后头枕部,厥阴头痛在顶。 举例;A头额部 B面颊部 C侧头部 D头后部 E巅顶部 1手阳明经分布于( ) 2足少阳经分布于( ) 解释:阳明在头额,故1答案为A 少阳在耳两侧,故2答案为C (二)十二经脉在上肢的分布(内容见书本) 记住六个字足矣:太厥少,阳少太 考题中看到阴经用前面三个字:太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太阴、在前;厥表示厥阴、在中;少表示少阴、在后。 看到阳经用后三个字:阳表示阳明、在前;少表示少阳、在中;太表示太阳、在后。 分布在内侧还是外侧呢? 只要知道阴阳属性就行了,阴内阳外,即阴经在内侧,阳经在外侧。 举例: 1手厥阴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厥阴是阴经,用前一句三个字“太厥少”,阴经在内侧,厥在中,答案应是C 2手太阳经分布在( )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后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外侧后缘 解释:因为手太阳是阳经,用后三个字“阳少太”,阳经在外侧,太(太阳)在后,答案是E (三)十二经在下肢的分布(内容见书本) 1看到阳经同上肢分布一样用“阳少太”。 举例: 循形于下肢外侧中线的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下肢外侧肯定是阳经,用“阳少太”,少在中即少阳在中线,答案应为A 2下肢8寸下:厥太少(厥阴、太阴、少阴) 3下肢8寸上:太厥少(太阴、厥阴、少阴)——这和上肢阴经一样。 理解同上肢阴经 举例: 在内踝8寸以上,循形于下肢内侧前缘的是( ) A足少阳胆经 B足少阴肾经 C足厥阴肝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阳明胃经 解释:内踝上8寸用“太厥少”,下肢内侧肯定是阴经,“太”(太阴)在前。答案应是d 3 表里络属关系: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 4十二经脉循行走向及交接规律: 1)手三阴从胸走手交手三阳,手三阳从手走头交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足交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胸交手三阴。 2)十二经脉流注次序顺口溜(颜之推敲) 肺经食指连大肠,与胃相交鼻翼旁。 下接脾经大趾端,再行心中在心上。 小指小肠内眦膀,小趾肾经胸包鑲。 无名三焦外眦胆,大趾接肝回肺乡。 释:手太阴肺经 >食指端<手阳明大肠经> 鼻翼旁 <足阳明胃经 >足大趾端< 足太阴脾经> 心中< 手少阴心经> 小指端< 手太阳小肠经> 目内眦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小趾端<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无名指端 < 手少阳三焦经> 目外眦< 足少阳胆经 >足大趾< 足厥阴肝经> 肺中 <手太阴肺经 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二,奇经八脉 1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趼脉和阳跻脉的总称。 2分布特点:督、任、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然后分道而行,称“一源三歧”。督脉行于腰背部的正中,上达头面;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冲脉与足少阴肾经相并行,环绕口唇。带脉起于胁下,环行腰部一周。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腿股内侧上行,至咽喉与任脉会合;阳跻脉起于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和阴趼脉会合,沿足太阳经上额,于项后会合足少阳。 3功能:加强了十二经脉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三,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中表里经的联系;补充十二经脉的循行不足;沟通腹、背和全身经气。 四,十二经别: 是十二正经离、人、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而深人体腔的支脉。作用:加强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加强了经脉所属络脏腑在体腔内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的循行不足。 五,十二经筋 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六,十二皮部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指导辨证归经 2指导针灸治疗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和任、督脉循行线上的腧穴,具有固定的名称、部位和归经,是人体穴位的主体。 2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些穴位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 3阿是穴:是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一,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即所有腧穴可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及临近组织、器官的病证,这是一切腧穴的最基本主治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十四经脉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而且还能治疗本经脉所联系的远端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证。 3特殊作用:是指许多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某些相对特异性的治疗作用。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1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或相应脏腑等的病证。 1)手三阴经: 手太阴经:肺、喉病。手厥阴经:心、胃病、神志病。手少阴经:心病、神志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胸部病。 手三阳经: 手阳明经:前头、鼻、口、齿病。手少阳经:侧头、胁肋病,耳病、目病。手太阳经:后头、肩胛、神志病,耳病,目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咽喉病和热病。 2)足三阴经: 足太阴经:脾胃病。足厥阴经:肝病。足少阴经:肾病、肺病、咽喉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前阴病和妇科病。 3)足三阳经: 足阳明经:前头、口齿、咽喉、肠胃病。足少阳经:侧头、耳病,胁肋病。足太阳经:后头、背腰病(背俞并治脏腑病)。三经的相同主治为眼病、神志病和热病。任脉: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督脉: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有醒脑开窍作用。两经的相同主治为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 2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头面部:眼区穴治眼病;鼻区穴治鼻病,督脉该区穴具有醒脑开窍作用;颈区穴治疗舌病、咽喉病、喑哑、哮喘、食管病;颈部病;前头和侧头区穴治疗局部、眼、鼻病;后头区穴治疗神志病、局部病;项区穴治疗神志病、喑哑,咽喉、眼、头顶病。 胸膺胁腹部:胸膺区穴治疗胸、肺、心病,任脉该区穴治疗胸、肺病;腹区穴治疗肝、胆、脾、胃病,任脉的鸠尾、巨阙治疗神志病,上脘至下脘区治疗胃肠病,水分治疗水肿病;少腹区穴治疗经带、前阴、肾、膀胱、肠病;任脉该区穴治疗经带、肾、膀胱、肠、前阴病,可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 肩背腰尻部:肩胛区治疗局部、头项病;背部膈俞以上主治肺、心病,督脉至阳以上主治发热、神志、肺病;背腰区肝俞至三焦俞主治肝、胆、脾、胃病,督脉筋缩至悬枢主治睥、胃、神志、腰脊病;腰尻区肾俞至会阳主治肾、膀胱、肠、后阴、经带病,督脉命门至长强主治肾、经带、后阴、腰脊病。 腋胁侧腹部:胸胁区主治肝胆病、局部病;侧腹区主治脾胃病、经带病。 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作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位 置的方法。 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是根据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人体体表解 剖标志可分为固定的标志和活动的标志。 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根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包括中指同身寸、 拇指同身寸和横指同身寸。 4简便定位法:是临**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 5针灸骨度分寸法归纳(颜之推敲) 一,3寸: 1,眉间(印堂)——前发际。2,第7颈椎(大椎)——后发际。3肩胛内缘——后正中线。 二,5寸: 脐——耻骨联合上缘(曲骨)。 三,8寸: 1,脐——胸剑联合中点(歧骨)。2,肩峰缘——后正中线。 四,9寸: 1,前额发骨(头维)——前额发骨(头维)2,乳突(完骨)——乳突(完骨) 3,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4,腋纹头——肘横纹。 五,12寸: 1,前发际——后发际。2,腋窝顶——第11肋(章门)。3,肘横纹——腕横纹。 六,13寸: 胫骨内侧髁下缘——内踝尖 七,16寸: 腘横纹——外踝尖 八,18寸: 1,眉间(印堂)——第7颈椎(大椎)。2,耻骨联合上缘——胫骨内上髁上缘。 九,19寸: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第(六——二十)单元:十四经穴、奇穴 1、手太阴肺经  肺系疾患,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尺泽(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肺系实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纺上1.5寸 主治:肺系病证;头痛、牙痛、项部强痛、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 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的桡侧凹陷中 主治:肺系疾患;无脉症;腕臂痛。 鱼际 (荥穴) 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折肉际处 主治:肺系热性病(失音);小儿疳积。 少商 (井穴) 拇指桡侧指甲根解旁0.1寸 主治:肺系实热证(热病、昏迷);癫狂。 2、手阳明大肠经 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 (井穴) 食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五官疾患;热病、昏迷等热证、急证。 合谷 (原穴) 主治:头面五官诸疾;外感;热病;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 手三里 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上肢病证;腹痛、腹泻;齿痛,颊肿。 曲池 (合穴) 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主治:上肢病证;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等胃肠病;五官热性病;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患。 臂臑  曲池与肩髃连线,曲池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主治:肩臂颈病;瘰疬;目疾 迎香 主治:鼻塞,鼻衄,口眼歪斜;胆道蛔虫症。 3、足阳明胃经 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主治:局部病证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 主治: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歪等局部病 下关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闭口取穴。 主治:面口病;耳部疾病。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 天枢 (大肠之募穴) 脐中旁开2寸。 主治: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妇科病。 归来 脐中下4圤,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小腹痛,疝气;妇科病。 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棘外1横指。 主治:胃肠病;下肢痿痹;癫狂;乳痈肠痈;虚劳 上巨虚 (大肠下合穴) 犊鼻穴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肠鸣,腹痛,泄泻,便秘,肠痈;下肢痿痹。 丰隆 (络穴) 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 (荥穴) 足背第2、3趾间 主治:齿痛,咽喉肿痛,鼻衄五官热性病;热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4、足太阴脾经 脾胃病,妇科,前阴病 隐白 (井穴) 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出血证;癫狂、多梦;慢惊风;腹满;暴泄。 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 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脾胃肠腑病;心烦失眠,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主治:脾胃虚弱诸证;妇产科病;泌尿系统病;高血压;中风;下肢痿痹;阴虚诸证。 阴陵泉 (合穴) 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主治: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膝痛。 血海 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主治:月经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5、手少阴心经 心,胸病;神志病 少海 (合穴) 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心病,神志病;头项痛,腋胁部痛;瘰疬;肘臂病。 通里 (络穴) 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主治:心悸、怔忡等心病; 舌强不语,暴喑;腕臂痛。 阴郄 (郄穴) 腕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 主治:心痛、惊悸等心病;骨蒸盗汗;吐血衄血等血证。 神门 (原穴,输穴) 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主治:心与神志病;高血压;胸胁痛。 少冲 (井穴) 小指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热病;心及神志病;胸胁痛。 6、手太阳小肠经 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 少泽 (井穴) 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主治:乳痈、乳汁少等乳疾;急症热证;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 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 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主治:耳聋,目赤;癫狂痫;疟疾;头项强痛,腰背、手痛 养老 (郄穴) 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主治: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 主治:肩胛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取穴。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7、足太阳膀胱经 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神志病 睛明 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主治: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攒竹 眉头凹陷中,约在目内眦直上。 主治:眼部疾病;呃逆。 天柱 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 主治:后头痛,项强,肩背腰痛痹证;鼻塞;癫狂痫;热病 肺俞  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肺疾;盗汗,骨蒸潮热等阴虚病。 心俞 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心与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 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呃逆,气喘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 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痛、黄疸等肝胆病;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 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腹胀,纳呆,呕吐,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肾俞 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肾虚病证;泌尿生殖系统病;妇科病 大肠俞 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胃肠病证。 次髎 第2骶后孔中 妇科病;小便不利;遗精阳痿,疝气;腰骶痛;下肢痿痹。 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腘横纹中点。 主治:腰及下肢病证;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承山 委中与昆仑连线之中点。 主治:腿痛拘急,疼痛;痔疾。 昆仑 (经穴) 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 (八脉交会穴能于阳蹻脉) 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癫狂痫,失眠等神志病;腰腿酸痛。 至阴 (井穴) 足小趾外侧趾甲根角旁0.1寸。 主治:胎位不正、滞产;头痛,目痛;鼻塞,鼻衄。 8、足少阴肾经 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及咽喉病、舌病。 涌泉 (井穴) 足底前1/3凹陷处。 主治:急症及神志病;头痛,头晕,目眩,失眠;咳 血、咽喉肿痛、喉痹肺系病;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足心热。 太溪 (输穴,原穴) 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中。 主治:肾虚证;阴虚性五官病;肺部病;腰脊痛,下肢厥冷;消渴,小便频数,便秘;月经不调。 照海 (八脉交会穴能于阴蹻脉) 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癫痫;五官热性病;月经不调带下阴挺;小便频数;癃闭。 复溜 (经穴) 太溪直上2寸,当跟腱的前缘。 主治:水肿,汗证;腹胀腹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阴谷 (合穴) 腘窝内侧,当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肌腱之间。 主治:癫狂;阳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漏;膝股内痛 9、手厥阴心包经 心、心包、胸、胃病,神志病 曲泽 (合穴)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 主治:心系病;热性胃病;暑热病;肘臂挛痛。 郄门 (郄穴) 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胸病;呕血,咳血;疔疮;癫痫。 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能于阴维脉) 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疾;胃腑病;中风;失眠、郁证,癫狂;眩晕 劳宫 (荥穴) 掌心横纹中,第2、3掌骨之间。 主治:中风昏迷、中暑;神志病;口疮,口臭;鹅掌风。 10、手少阳三焦经 头、目上、耳、颊、咽喉病;胸胁病,热病 中渚 (输穴) 手背,第4、5掌骨小头后缘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肩背肘臂酸痛,手指不能屈伸。 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于于阳维脉) 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 主治:热病;头面五官病;瘰疬;胁肋痛;上肢痿痹不遂。 支沟 (经穴) 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便秘;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热病 肩髎  肩峰后下方,止臂外展时,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不举,上肢痿痹。 翳风 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面风,牙关紧闭,颊肿;瘰疬 丝竹空 眉梢的凹陷处。 主治: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眼睑瞤动;齿痛。 11、足少阳胆经 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胸胁病 听会 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聤耳等。齿痛,面痛,口眼歪斜,口噤 阳白 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前头痛;目痛、视物模糊,眼睑瞤动等。 风池 胸锁乳突肌与余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内风、外风所致的病证。颈项强痛。 环跳 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点处。 主治:腰胯疼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等腰腿疾患;风疹。 风市 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上7寸。 主治:下肢痿痹、麻木及半身不遂;遍身瘙痒。 阳陵泉 (合穴) 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肝胆犯胃病证;膝肿痛,下肢痿痹及麻木;小儿惊风 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髓海不足证;颈项强痛,胸胁满痛,下肢痿痹。 丘墟 (原穴) 足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主治: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颈项痛,腋下肿,胸胁痛,外踝肿痛;足内翻、足下垂。 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足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主治:偏头痛,目赤肿痛,胁肋疼痛,足跗肿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 12、足厥阴肝经 肝、胆、脾、胃病证,妇科、少腹、前阴病证大敦 (井穴) 大敦 足大趾外侧跟上甲根角旁约0.1寸。 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月经病及前阴病;癫痫,善寐。 行间 (荥穴) 足背,当第1、2趾间趾蹼上方纹头处。 主治: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痛,青盲,口;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疝气;遗尿,癃闭,五淋等;胸胁满痛。 太冲 (输穴,原穴) 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主治: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肝经风热病;妇科经带病;肝胃病;遗尿,癃闭;下肢痿痹,足跗肿痛。 期门 (肝之募穴) 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呕吐,吞酸,呃逆腹胀等肝胃病;奔豚气;乳痈。 13、督脉 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 腰阳关 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男科病证;腰骶痛,下肢痿痹 大椎 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热病,疟疾,外感病;骨蒸潮热;神志病;项强脊痛;风疹,痤疮。 哑门 第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暴喑,舌缓不语;癫狂痫,癔病;头痛,颈项强痛。 百会 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 主治:神志病;头风,头痛,眩晕耳鸣;下陷性病证。 神庭 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癫狂痫,失眠,惊悸;头痛,目眩,目翳,鼻渊鼻衄 水沟 人中沟的上1/3与下2/3交点处。 主治:急危重证;神志病;面鼻口部病;闪挫腰痛。 14、任脉 腹、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病。 中极 (膀胱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 主治:泌尿系病;男科病;妇科病。 关元 (小肠之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主治:元气虚损证;少腹痛,疝气;肠腑病;泌尿系病;男科妇科病。 气海 (肓之原穴) 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主治:气虚病证;肠腑病;疝气;妇科男科病;泌尿病 神阙 脐窝中央。 主治:元阳暴脱;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 (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主治:脾胃病;黄疸;癫狂,脏躁。 膻中 (心包之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噎膈、呃逆;乳少、乳痈、乳癖 廉泉 微仰头,在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口舌生疮等 承浆 颏唇沟的正中凹陷。 主治:口眼歪斜,齿龈肿痛,流涎等;暴喑,癫狂。 15、常用奇穴 四神聪 头顶部,百会前后左右处1寸,共4穴。 主治:中风,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狂乱;目疾。 印堂 额部,当两眉头的中间。 主治:痴呆,痫证,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鼻衄;小儿急慢惊风;产后血晕、子痫。 太阳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夹脊 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穴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心肺、上肢病;胃肠病;腰腹及下肢病。 四缝 第2至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 主治:小儿疳积;百日咳。 十宣 手十指尖端 主治:昏迷,晕厥,高热,中暑,癫痫,癔病,小儿惊厥 膝眼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 主治:膝痛,腿痛,脚气。 胆囊 小腿外侧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直下2寸。 主治: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下肢痿痹。 阑尾 小腿前侧上部,犊鼻下5寸,胫骨前缘旁开1横指。 主治:急慢性阑尾炎,消化不良,下肢痿痹。 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 一刺前准备 1选择针具:针柄无松动,针身挺直、光滑、坚韧而富有弹性,针尖圆而不钝的毫针。要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形、针刺的部位,选择长短粗细适宜的针具。 2选择体位:选择体位应以医生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并能持久留针为原则。常用体位主要有: 1)仰卧位:适用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2)俯卧位:适用于取头顶、胸腰背、臀部和四肢下肢后面的部分穴位。 3)侧卧位:适用于取身体侧面的穴位。 4)仰靠坐位:适用于取头面、颈部、胸部和四肢的部分穴位。 5)俯伏坐位:适用于取头、项和背部穴位。 3消 毒:1)针具的消毒.2)医生手指的消毒3)针刺部位的消毒。 二进针方法: 1指切进针法:用左手拇指或食指指端切按在穴位上,以右手持针,紧靠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主要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以左手拇、食两指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入穴位的皮肤表面,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舒张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所刺穴位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右手持针,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进针。 4提捏进针法:用左手拇、食两指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提起,右手持针从提起的皮肤上端将针刺入。主要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的进针。 三行针法 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称为行针,包括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1行针的基本手法: 1)提插法。将针从浅层插向深层,再由深层提到浅层,反复上提下插。 2)捻转法。将针左右来回捻转。 2行针的辅助手法: 1)循法:用手指顺着经络的循行路线在腧穴的上下轻柔地循按。 2)弹法:在留针的过程中,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身轻微震动。 3)刮法: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食指或拇食、中指的指甲由下而上地刮动针柄。 4)摇法:用拇、食二指捏住针柄,像摇铃样轻轻摇动针柄,使其左右摆动。 5)飞法:手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 6)震颤法: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地提插捻转,使针身轻微震颤。 四补泻手法 1提插补泻 1)提插补法。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 2)提插泻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以上提用力为主。 2捻转补泻 1)捻转补法。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操作时间短;或拇指向前,食指向后,以左转用力为主。 2)捻转泻法。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操作时间长;或拇指向后,食指向前,以右转用力为主。 3疾徐补泻 1)疾徐补法。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 2)疾徐泻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 4迎随补泻 1)迎随补法。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顺经刺入。 2)迎随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的方向,逆经刺入。 5呼吸补泻 1)呼吸补法。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呼吸泻法。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6开阖补泻 1)开阖补法。出针后迅速揉按针孔。 2)开阖泻法。出针后摇大针孔而不按。 7平补平泻 进针得气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五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 1异常情况: 1) 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a原因 :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致针刺或留针过程中而发此症。 患者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b处理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 、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c预防: 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可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 2 )滞针: 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a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当针刺入腧穴后,病人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过,以致肌肉组织缠绕针体而成滞针。若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b现象: 针在体内,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病人痛不可忍。 处理 若病人精神紧张,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或于滞针腧穴附近,进行循按或用叩弹针柄,或在附近再刺一针,以宣散气血,而缓解肌肉的紧张。若行针不当,或单向捻针而致者,可向相反方向将针捻回,并用刮柄、弹柄法,使缠绕的肌纤维回释,即可消除滞针。 c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不必要的顾虑。注意行针的操作手法和避免单向捻转,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的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3 )弯针: 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称为弯针。 a原因 :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器官,或病人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压迫、碰击等,均可造成弯针。 b现象 :针柄改变了进针或刺入留针时的方向和角度,提插、捻转及出针均感困难,而患者感到疼痛。 处理 出现弯针后,即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针系轻微弯曲,应慢慢将针起出。若弯曲角度过大时,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起出。若由病人移动体位所致,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再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将针断入体内。 c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并要避免进针过速、过猛。选择适当体位,在留针过程中,嘱患者不要随意更动体位,注意保护针刺部位,针柄不得受外物碰撞和压迫。 4 )断针:是指针体折断在人体内。若能术前做好针具的检修和施术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是可以避免的。 a原因 :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进针前失于检查。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肌肉猛烈收缩。留针时患者随意变更体位,或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的正确处理等,均可造成断针。 b现象 :行针时或出针后发现针身折断,其断端部分针身尚露于皮肤外,或断端全部没入皮肤之下 处理 医者态度必须从容镇静,嘱患者切勿更动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部陷入。若残端部分针身显露于体外时,可用手指或镊子将针起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或稍凹陷于体内者,可用左手拇、食二指垂直向下挤压针孔两,使断针暴露体外,右手持镊子将针取出。若断针完全深入皮下或肌肉深层时,应在X线下定位,手术取出。 c预防 :为了防止折针,应认真仔细地检查针具,对认为不符合质量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的针具,应剔出不用。避免过猛、过强的行针。在行针或留针时,应嘱患者不要随意更换体位。针刺时更不宜将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应留部分针身在体外,以便于针根断折时取针。在进针行针过程中,如发现弯针时,应立即出针,切不可强行刺入、行针。对于滞针等亦应及时正确的处理,不可强行硬拔。 5) 血肿: 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称为血肿。 a原因 :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现象 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断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b处理: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c:预防 仔细检查针具,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 2注意事项: 1)过饥、过饱、醉酒、劳累过度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身体过于虚弱的患者,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用卧位。 2)孕妇腹部、腰骶部和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不宜针刺;月经期间如不是为了调经,也不宜针刺 3)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小儿不能合作,一般采用速刺不留针。 4)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5)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的部位,不宜针刺。6.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等部位,应掌握好针刺的角度、方向和深度,严格按要求操作,以免发生事故。 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 一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二灸法的种类和适用范围 (一)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1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2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二)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脱症,可用大艾炷连续施灸,不计壮数,直至汗止脉起,体温回升,症状改善为度。 4.隔附子(饼)灸:以附子片或附子饼(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约0.5cm,直径约2cm)作间隔,上置艾炷灸之。由于附子辛温火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用来治疗各种阳虚证,如阳痿、**以及外科疮疡窦道盲管,久不收口,或既不化脓又不消散的阴性虚性外证。可根据病情选取适当部位灸治,饼干更换,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近人有以附子,或其他一些温热、芳香药物制成药饼作间隔灸。灸时在药饼下衬垫纱布,以防烫伤,药饼灸后可重复再用。 (三)艾条是将点燃的艾条悬于施灸部位之上的一种灸法。一般艾火距皮肤有一定距离,灸10~20min,以灸至皮肤温热红晕,而又不致烧伤皮肤为度,此为悬起灸。悬起灸的操作方法又分为温和灸、回旋灸和雀啄灸。 1. 温和灸: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离皮肤2~3cm,进行熏烧,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如遇到昏厥或局部知觉减退的患者及小儿时,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生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 2. 雀啄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移动。 3. 回旋灸: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位置不固定,而是均匀地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地进行灸治。 (四)药条灸 是指用药物与艾绒卷成艾条。临**常用的有太乙针灸与雷火针灸。 1. 太乙针灸:施灸时,将太乙针的一端烧着,用布七层包裹其烧着的一端,立即紧按于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进行灸熨,针冷则再燃再熨。如此反复灸熨7~10次为度。此法治疗风寒湿痹、顽麻、痿弱无力、半身不遂等均有效。 2. 雷火针灸:其制做方法与“太乙针”相同,惟药物处方有异。 施灸方法与“太乙针”相同。 (五)温针灸 温针灸是针刺与艾灸结合应用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用艾灸的病症,操作方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纯净细软的艾绒捏在针尾上,或用一段长约2厘米左右的艾条,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烧完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方法,值得推广。 第二十三单元其他针法(略) 第二十四单元针灸治疗 一,针灸处方 穴位是针灸处方的第一组成要素,穴位选择否是精当直接关系着针灸的治疗效果。在确定处方穴位时,我们应该遵循基本的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 (一)选穴原则:就是临证选取穴位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和辨证对症选穴。 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定穴位的选穴原则。辨证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  1.近部选穴:就是在病变局部或距离比较接近的范围选取穴位的方法,是腧穴局部治疗作用的体现。如巅顶痛取百会;胃痛选中脘;面瘫局部选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  2.远部选穴:就是在病变部位所属和相关的经络上,距病位较远的部位选取穴位的方法,经络所过,主治所及"治疗规律的体现。如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等。  3.辨证对症选穴:辨证选穴就是根据疾病的证候特点,分析病因病机而辨证选取穴位的方法。临**有些病证,如发热、多汗、盗汗、虚脱、抽风、昏迷等均无明显局限的病变部位,而呈现全身症状,这时我们采用辨证选穴,如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另外对于病变部位明显的疾病,根据其病因病机而选取穴位也是治病求本原则的体现;如牙痛根据病因病机可分为风火牙痛、胃火牙痛和肾虚牙痛,风火牙痛选风池、外关,胃火牙痛选内庭、二间,肾虚牙痛选太溪、行间。  对症选穴是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而选取穴位的原则,是腧穴特殊治疗作用及临床经验在针灸处方中的具体运用。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落枕穴;崩漏选断红穴等;这是大部分奇穴的主治特点。  (二)配穴方法:就是在选穴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等,选取主治作用相同或相近,或对于治疗疾病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进行配伍应用的方法。临**穴位配伍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总体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经脉配穴法、部位配穴法。 1.按经脉配穴法:经脉配穴法是以经脉或经脉相互联系而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法、表里经配穴法、同名经配穴法。 (1)本经配穴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胆经郁热导致的少阳头痛,可近取胆经的率谷、风池,远取本经的荥穴侠溪;胃火循经上扰导致的牙痛,可在足阳明胃经上近取颊车,远取该经的荥穴内庭。 (2)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的配穴方法。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疾病时,取该经和其相表里的经脉腧穴配合成方。如风热袭肺导致的感冒咳嗽,可选肺经的尺泽和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灵枢五邪》载:"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另外,原络配穴法是表里经配穴法中的特殊实例,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将详细论述。 (3)同名经配穴法:是将手足同名经的腧穴相互配合的方法,是基于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如阳明头痛取手阳明的合谷配足阳明的内庭;落枕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足太阳经的昆仑。 2.按部位配穴法:是结合身体上腧穴分布的部位进行穴位配伍的方法,主要包括上下配穴法、前后配穴法、左右配穴法。 (1)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在临**应用较为广泛。如胃脘痛可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阴挺(子宫脱垂)可上取百会,下取三阴交;肾阴不足导致的咽喉肿痛,可上取曲池或鱼际,下取太溪或照海;八脉交会穴的配对应用也属本配穴法,具体配伍应用将在特定穴的临床应用中介绍。 (2)前后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前部和后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主要指将胸腹部和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在《内经》中称"偶刺"。本配穴方法常用于治疗脏腑疾患,如膀胱疾患,前取水道或中极,后取膀胱俞或秩边;肺病可前取华盖、中府,后取肺俞;临**常见的俞、募穴配合应用就属于本配穴法的典型实例。 (3)左右配穴法:是指将人体左侧和右侧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方法是基于人体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和部分经脉左右交叉的特点。在临**常选择左右同一腧穴配合运用,是为了加强腧穴的协同作用;如胃痛可选双侧足三里、梁丘等;当然左右配穴法并不局限于选双侧同一腧穴,如左侧偏头痛,可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左侧面瘫可选同侧的太阳、颊车、地仓和对侧的合谷。 以上介绍的选穴原则和常见的几种配穴方法,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掌握,因为一个针灸处方常是几种选穴原则和多种配穴方法的综合运用,如上述的左侧偏头痛,选同侧的太阳、头维和对侧的外关、足临泣,既包含了左右配穴法,又包含了上下配穴法,因此,选穴原则和配穴方法是从理论上提供了针灸处方选穴的基本思路。 二,特定穴记忆(颜之推敲) 一,十二原穴 心神脾白胃冲阳,肝冲肾溪肺太渊。 胆墟包陵焦阳池,膀京大合小肠腕。 注:(肺—太渊,大肠—合谷,心—神门,小肠—腕骨,脾—太白,胃—冲阳, 心包—大陵,三焦—阳池,肝—太冲,胆—丘墟,肾—太溪,膀胱—京骨) 或: 十二原穴牢记住,肺经太渊大合谷。 脾经太白胃冲阳,心经神门小腕骨。 肝经太冲胆丘墟,肾经太溪膀京骨。 二,十五络穴 络穴共有十五种,肺缺膀飞心里通。 任鸠督长脾大包,包内焦外脾孙公。 大偏小正胃丰隆,肝蠡胆光肾大钟。 注:(肺—列缺,膀胱—飞扬,心—通里,任脉—鸠尾,督脉—长强,脾之大—大包, 心包—内关,三焦—外关,脾—公孙,大肠—偏历,小肠—支正,胃—丰隆,肝—蠡沟, 胆—光明,肾—大钟) 三,八会穴 气会膻中血膈俞,脏会章门骨大杼。 筋会阳陵脉太渊,腑会中脘髓绝骨。 四,八脉交会穴(改写) 公孙冲脉胃心胸,(脾——公孙——冲脉——胃,心,胸) 内关阴维下总同。(心包——内关——阴维——同上) 后溪督脉内眦颈,(小肠——后溪——督脉——目内眦,项,耳,肩胛) 申脉阳跷络亦通。(膀胱——申脉——阳跷——同上) 临泣胆经连带脉,(胆——足临泣——带脉——目外眦,颊,项,耳后) 阳维外眦外关逢。(三焦——外关——阳维——同上) 列缺任脉连肺系,(肺——列缺——任脉——胸,肺,膈,喉咙) 阴跷照海膈喉咙。(肾——照海——阴跷——同上) 五,十六郄穴 大肠温溜肺孔最,三焦会宗包郄门。 小肠养老心阴郄,肾郄水泉膀金门。 胃郄梁丘脾地机,维阳阳交阴筑宾。 胆郄外丘肝中都,跷阳跗阳阴交信。 或: 肺孔肝都心阴郄,大温小养脾地机。 肾水膀金包门郄,胃梁焦宗胆外知。 阳维阳交阴筑宾,阳跷跗阳阴信起。 六,五输穴(改编) 肺经少商鱼际先,太渊经渠尺泽牵。 大肠商阳和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见。 胃经厉兑内庭闲,陷谷解溪三里连。 脾经隐白大都坚,太白商丘阴陵建 心经少冲少府前 ,神门灵道少海联。 小肠少泽前谷尖,后溪阳谷小海迁。 膀胱至阴通谷便,束骨昆仑委中点。 肾经涌泉然谷浅,太溪复溜阴谷陷。 心包中冲劳宫殿,大陵间使曲泽恋。 三焦关冲液门面,中渚支沟天井现。 胆经窍阴侠溪边,临泣阳辅阳陵辨。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曲泉遣。 如何巧记针灸五输穴:注:1,【】代表十二经脉。2,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编写。3.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循序编写。 1)【金】少商,买鱼远经赤水河。 1)【金】少商,买鱼渊经尺水河。 (肺——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2)【大】山羊,二三只,羊稀少,去吃草。 2)【大】商阳,二三只,阳溪少,曲池草。 (大肠——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 3)【胃】痛离内庭,仙姑解说住山里。 3)【胃】痛厉内庭,陷骨解说足三里。 (胃——厉兑、内庭、陷骨、解溪、足三里) 4)隐大都,李太白,上【土】丘,隐山林。 4)隐大都,李太白,商【土】丘,阴山陵。 (脾——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5)【火】烧冲,烧府中神灵,烧孩子。 5)【火】少冲,少府中神灵,少海子。 (心——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 6)【小】火烧着前后养孤和小孩。 6)【小】火少泽前后阳谷和小海。 (小肠——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 7)【防】止痛,速捆胃。 7)【膀】至通,束昆委。 (膀胱——至阴、通谷、束骨、昆仑、委中) 8)【水】涌泉,浪太稀,留阴谷。 8)【水】涌泉,然太溪,溜阴谷。 (肾——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9)中军冲劳宫,斯大林使人去则【保】护。 9)中军冲劳宫,斯大陵使人曲泽【包】护。 (心包——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10)心【焦】关夜门,家中住,只看天井。 10)心【焦】关液门,家中渚,支看天井。 (三焦——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 11)乔大侠降临,【但】辅杨林。 11)窍大侠降临,【胆】辅阳陵。 (胆——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 12)拿大盾,行山间,【敢】冲锋,去泉边。 12)拿大敦,行山间,【肝】冲封,曲泉边。 (肝——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七,十二募穴 肺募中府脾章门,大肠天枢焦石门。 心募巨阙包膻中,小肠关元肝期门, 胃募中脘胆日月,膀胱中极肾京门。 八,下合穴 胃经下合三里乡,上下巨虚大小肠。 膀胱委中胆阳陵,三焦下合属委阳。 第(二十五 ——二十八)单元针灸临床运用(颜之推敲) 1,外感头痛:(督脉、手太阴、足少阳) 百风太烈,(头外痛)。百风太列。(百会,风池,太阳,列缺) (1)阳明:庭堂合住。庭堂合竹。(内庭,印堂,合谷,攒竹) (2)少阳:率临外关。(率谷,足临泣,外关) (3)太阳:身后天柱。申后天柱。(申脉,后溪,天柱) (4)厥阴:内匆匆。内冲聪。(内关,太冲,四神聪) (5)风寒:风门 (6)风热:大曲。(大椎,曲池) (7)风湿:阴陵泉 2,内伤头痛:(督脉、足阳明、足少阳。) 【实证】百风微,(头内痛)。百风维。(百会,风池,头维) (1)肝阳:太太吓。太太侠。(太冲,太溪,侠溪) (2)痰浊:阴阳奉。阴阳丰。(阴陵泉,太阳,丰隆) (3)血瘀:膈内血。割内血。(膈俞,内关,血海) 【虚证】百风足。(百会,风池,足三里) (1)血虚:肝脾交。(肝俞,脾俞,三阴交) (2)肾虚:肾太悬。(肾俞,太溪,悬钟) 3,落枕:(阿是穴、手太阳、足少阳) 警钟外公后妻,(小心落枕)。井钟外公后溪。(肩井,悬钟,外劳宫,后溪) (1)风寒:合风。(合谷,风池) (2)气血瘀:内关 (3)肩痛:外遇。外髃。(外关,肩髃) (4)背痛:见天。肩天。(肩外俞,天宗) 4漏肩风:(手三阳) 阵前聊语(漏肩风)。贞前髎髃。(肩贞,肩前,肩髎,肩髃) (1)肩前部---手阳明:合谷 (2)肩后部---手太阳:后溪 (3)肩外侧---手少阳:外关 (4)外邪:风合。(风池,合谷) (5)气血瘀:内阁。内膈。(内关,膈俞) (6)气血虚:租期。足气。(足三里,气海) 5,腰痛:(阿是穴为主) (要)是伟大。(腰)是委大。或:是腰、胃(委)、大肠痛?(阿是穴,委中,大肠俞,) (1)寒湿:腰阳关 (2)瘀血:膈俞 (3)肾虚:只是申明。志室肾命。(肾俞,命门,志室) (4)足太阳证:申脉 (5)督脉病证:后溪 6,痹证:(阿是穴、局部经) 阿是穴,局部经穴 (1)行痹:割血。膈血。(膈俞,血海) (2)痛痹::肾元。(肾俞,关元) (3)着痹:足印。足阴。(足三里,阴陵泉) (4)热痹:大曲。(大椎,曲池) 7,中风 【中经络】:(督脉、手厥阴、足太阴) 沟内泉泽焦萎,(人急中经风)。沟内泉泽交委。(水沟,内关,极泉,尺泽,三阴交,委中) (1)肝阳:太太。(太冲,太溪) (2)风痰:丰谷。(丰隆,合谷) (3)痰热:曲庭丰。(曲池,内庭,丰隆) (4)气虚血瘀:租期。足气。(足三里,气海) (5)阴虚:台风。太风。(太溪,风池) (6)上肢不遂:肩手合。(肩髃,手三里) (7)下肢不遂:羊跳。阳跳(阳陵,环跳) (8)头晕:天风完。(天柱,风池,完骨) (9)足内翻:丘墟透照海 (10)便秘:(见便秘) (11)复视:求风静住。球风睛柱。(球后,风池,睛明,天柱) (12)尿失禁:观古迹。关骨极。(关元,曲骨,中极) 【中脏腑】:(督脉、手厥阴) 关水沟
本文档为【针灸学(重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6584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61KB
软件:Word
页数:48
分类:英语四级
上传时间:2013-09-30
浏览量: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