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举报
开通vip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要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全省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我省"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和既不...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要在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任务将更加突出。因此,加快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全省供水安全、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是我省"十一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十五"水利发展和改革回顾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利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的时期。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的要求和既不怕旱又不怕涝的治水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不断推进各项改革,水利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相继开工建设,至2005年南水北调东线东平湖至济南段已具备通水条件;建成了一批城市、开发区供水工程和乡村供水工程,全部解决了1768万农村历史性在册缺水人口的饮水困难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九五"末的40%提高到50%;新建了一大批平原水库、拦河闸坝等工程,增加蓄水能力4.2亿m3;完成30余处灌区配套改造示范和180多个节水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0多万亩。   (二)防洪除涝能力明显增强。"十五"期间共开工建设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8项,有28座水库已通过主体工程竣工验收,防洪能力达到部颁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增加防洪库容近4亿m3,兴利库容5亿m3;基本完成了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期工程,整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对东鱼河、洙赵新河等55条大中型骨干河道进行了治理,防洪能力达到了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3-5年一遇;完成了东平湖、恩县洼滞洪区及黄河滩区部分安全建设任务,滞洪避洪能力有了较大提高;新建、加固防潮堤及入海河口复堤320km,防潮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   (三)水环境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按照生态省建设要求,转变治水思路,突出抓好生态水利和水污染防治工作。一是城市水利建设取得了新突破。结合城市防洪、蓄水和沿河两岸生态环境建设,对60多处城市河道进行了综合治理,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城市防潮堤工程。美化了城区环境,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二是水土流失治理步伐加快,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134km2  ,累计治理3.84万km2,占总流失面积的60%,生态环境逐步得到改善。三是新建城市污水处理厂70处,新增日处理能力337万吨。   (四)水利改革取得新进展。一是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有所突破,各级基本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统一调配,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提供了体制保障。二是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初步形成了政府投资、社会投入、利用外资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入新格局。三是积极推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大胆探索水利工程所有制的多种形式,为加强工程建设管理、发挥工程效益积累了经验。四是调整供水结构,加快水价改革步伐。全省有200余处水利工程实现了向城市和工业供水,部分灌区调整了供水价格,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五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取得进展。制定和出台了纺织、冶金、化工、电力等行业用水定额,在21个市、县(区)开展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对建设节水型社会进行了探索。   (五)水利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先后颁布了《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山东省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山东省节约用水办法》等水利法规规章和省级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的水法规体系,水利建设与管理逐步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尽管水利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水利发展和改革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水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和建设的需求,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环境总体状况没有根本好转,水利发展还面临着体制性障碍,这些问题应通过发展和改革逐步予以解决。   二、"十一五"水利面临的形势   (一)面临的任务和有利条件   根据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要把解决关系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饮水和水环境改善问题放在突出位置,统筹考虑区域、城乡水利协调发展,不断提高政府对水资源的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加强对生态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支撑,保障饮水安全、经济用水、防洪、粮食和生态环境用水安全;为实施生态省建设、山东半岛城市群、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实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等重大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及区域经济开发格局,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水资源调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强化政府对涉水事务的社会管理,实现科学、民主、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各项水利改革。完成上述任务,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水利高度重视,水利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发展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良好。二是科学发展观为水利发展和转变治水思路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治水方略由区域型向全局型转变,工程建设由强调单一功能向注重综合性功能转变,防洪除涝由抵防洪水向管理洪水、给洪水以出路转变,实现人水和谐。三是"十五"期间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为"十一五"大发展奠定了基础。南水北调、东调南下、水库加固、大型灌区、农村饮水等工程已纳入国家规划,工程投资有了较为可靠的保证。四是多年来不断建立和逐步完善的水利规划体系、依法行政、制度化建设、管理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提高水利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四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促进水利各项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主要制约因素   1、水资源紧缺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全省当地水资源总量为306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44m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需要以不足全国1.1%的水资源,承担全国7.3%的人口、7.4%的耕地、8.4%的粮食生产、9%的国内生产总值的供水任务。黄河来水是我省重要的客水资源,但随着气候变化和上中游引水的大量增加,近年来黄河来水量呈减少趋势;除水资源总量不足外,水质性问题也非常突出,高氟水、高碘水和苦咸水等饮水安全问题亟待解决;我省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水的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由于供水价格偏低,农业水价只占供水成本的40%,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农业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45%左右,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发达国家的5-10倍,平均吨水GDP产出仅为世界水平的1/5,城市自来水管网的漏失率在20%左右。   2、洪涝灾害依然威胁着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防洪体系薄弱,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防洪保安全的要求,区域性洪涝灾害经常发生。一是病险水库多,除险加固任务重。已鉴定为病险水库的约20座大中型水库还没有安排除险加固,5400多座小型水库,一半以上亟需除险加固。二是河道淤积严重,泄洪排涝能力锐减。鲁西南、鲁西北地区的骨干河道经过多年的运行,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淤积,有的防洪排涝能力大大降低,一遇暴雨洪水,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多数山丘地区重要河流未系统治理,主要易涝地区排涝能力严重不足。三是沿海风暴潮地区防护标准低,防洪任务艰巨。全省沿海筑有防潮堤657km,尚有229km未筑堤。四是城市防洪标准低、能力弱。全省17个大中城市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五是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蓄滞洪区内有52万人还存在安全避险问题,且蓄滞洪工程设施薄弱、预警预报设施不足、管理落后。六是非工程措施滞后。防洪预报与调度指挥系统不完善,洪水管理等工作尚未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相同规模的洪涝和风暴潮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可能会越来越大。   3、水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遏制。一是水污染严重。全省污废水年排放总量约30亿吨,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污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造成水体严重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Ⅴ类水和劣Ⅴ类水质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70%以上,水库、湖泊水功能区达标率不足40%。二是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了以城市和农村井灌区为中心的地下水漏斗区。全省目前共有17个地下水超采区,总面积达12180km2,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5580km2。三是水土流失严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2.51万平方公里,年流失土壤总量7000多万吨。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造成河道、湖泊淤积,加剧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   4、水利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由于认识不到位,许多改革没有落实,远远不能适应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存在许多制约水利发展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水价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投资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口头上宣传的多,具体细化落实的少,缺乏操作性强、有具体要求的政策和办法。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配的体制机制尚未理顺,影响了对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   5、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仍十分突出。与水利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目前的投资规模和来源还有很大的差距。水利建设投资稳定增长的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中央和省级水利投资远不能满足水利建设需求,市县水利投资更显不足,水利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投资约束。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推进和农村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小型水利农田工程建设的投入逐步减少,田间工程老化失修、功能衰减的问题十分严重,对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生极大的威胁。   三、水利发展与改革总体思路和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把解决水资源和改善水环境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突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加大水利改革力度,靠改革推进体制和制度创新,逐步建立灵活多样、充满活力、良性循环的水利产权制度、建管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好地发挥水利在保障供水、防灾减灾和改善环境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水平和支撑能力。   (一)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善生活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供水和防洪安全的需求。   2.坚持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原则。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处理好水利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和区域统筹发展的原则。根据不同流域、区域和城乡水利发展的特点和需求,统筹考虑水资源条件和生产力布局、经济结构,合理确定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和规模。   4.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原则。继续把水资源的节约、保护、配置放在突出位置,节约保护并举,把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作为水利的一项长期性任务,提高全社会节水防污意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5.坚持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原则。根据投资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确定水利发展的重点、建设规模和投资规模,优化配置水利建设资金,有所为有所不为,保续建保投产,坚持扩大能力与巩固完善相结合,提高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坚持以改革促发展的原则。加大水利改革力度,逐步消除水利发展中的体制性障碍,完善机制,转变政府职能,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行政,强化水利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总体思路是: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与质量提高对水的需求为中心目标,推进水价形成机制、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水资源管理体制、工程建管体制和农村水利六项改革,实施黄河治理、南水北调、胶东调水、东调南下、水库加固、大型灌区、农村饮水和河道治理八大工程,加大节水型社会、水生态环境和农村自来水建设三方面的工作力度,力争实现经济社会用水、饮水、防洪、粮食和生态用水五个安全。水资源方面,"十一五"期间,在搞好面上拦、蓄、供、灌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南水北调、胶东调水等重大项目的续建和配套建设;在防洪减灾方面,重点实施东调南下二期、黄河和海河流域河道治理,以及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在水生态环境方面,重点实施城乡水源地保护及水环境治理工程。同时,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工作,以改革促发展,用改革的思路,解决目前存在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加快各项水利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争取水利建设投资有明显增加,预计完成投资600亿元。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2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和适当的环境用水。水利工程供水保障和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高,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水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   建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和胶东调水工程;建设一批城镇、工业供水和农村通自来水工程,城镇和工业供水量和保证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00万亩,扩大、恢复各种节水灌溉面积1000万亩;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基本实现农业用水总量零增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以上,城市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75%,管网漏失率降至15%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以上,回用率达到20%以上。   黄河治理基本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东调南下主要工程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主要骨干河道重要保护段达到50年一遇以上,一般河段治理达到20年一遇,重要支流和中型河道达到10至20年一遇;大型水库防洪标准达到2000年一遇以上,中型水库达到1000年一遇;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重点城市争取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搞好平原涝洼地治理,新增除涝面积100万亩,粮食主产区排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新建和加固防潮堤300公里,达到20~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0km2;主要调水工程沿线汇水区水质达到规定标准;主要湖泊、水库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80%,其中城市主要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在95%以上;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为50%;地下水漏斗区和海水入侵区面积有一定程度的减少。   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多元化的水利投入保障机制、科学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   四、水利发展主要任务   (一)总体布局   全力打造覆盖全省的以调配水资源和防洪减灾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水利工程网,建设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调度和水事服务为主要目标的水利信息网。   借助南水北调东线和胶东输水干线工程建设,构建起以南水北调东线和胶东输水干线"T"型输水动脉为骨架,以"八纵八横"骨干河道为经纬("八纵"为沂河、沭河、泗河、弥河、潍河、大沽河、胶莱河、大沽夹河,"八横"为黄河、大汶河、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小清河、东鱼河、洙赵新河),以"两湖(南四湖、东平湖)、三库(山丘水库、平原水库、地下水库)、四小(闸坝、机井、泉池、谷塘)"为节点的,集蓄、滞、泄、排、调、供、节于一体,水系联网、多库串联、城乡一体、配套完善的全省水利工程网络。   以水利工程网为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优化调度和水事服务为目标,建成联接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覆盖全省,集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决策和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水信息化系统,实现水利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和现代化,全面提升水利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二)主要建设任务   1、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全面完成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开工建设干线以下配套工程。基本形成贯穿全省的"T"字型跨流域调水格局,实现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平原水库、地下水库、拦河闸坝等地表水拦蓄工程。沿黄地区新建一批平原水库,并对现有部分平原水库实施衬砌扩容等续建配套工程,增加蓄水能力3亿立方米。在胶东地区和东南沿海河道入海口,兴建部分地下水库,在全省大中型河道新建、改建200座拦河闸,增加拦蓄和调节利用地表径流,提高雨洪水资源化程度。   当地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抓紧沂沭河流域洪水利用工程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工建设。建设日照西水东调、潍坊引牟入白等市级调水工程,实现区域性的水系联网、多库串联、联合调度,优化当地水资源配置。   加强海水利用技术研究,建设一批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工程。   2、防洪减灾工程   黄河治理。按照"稳定主槽,宽河固堤,调水调沙,政策补偿"的治黄方略,基本完成已确定的标准化堤防建设,通过调水调沙、控导工程和淤填堤沟河等措施,逐步塑造和稳定中水河槽,缓解"二级悬河"趋势;实施东平湖大堤除险加固和洪水排泄工程;搞好黄河入海流路治理,全面提高黄河防洪能力。   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二期工程。在理顺工程管理体制和全面完成一期收尾工程的基础上,按照东调与南下同时实施的原则,先期建设南四湖湖东堤和沂河刘家道口枢纽工程。同时加快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全部完成9个单项工程,达到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河道治理。开工建设马颊河等大型骨干河道治理工程,续建西加河、孝妇河等重要边界河道治理工程;完成已纳入全国治淮规划和利用外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的重要支流和平原涝洼地治理工程,加强粮食主产区排涝设施建设,加快中小河道治理。   水库加固工程。全部完成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其它小型水库完成70%以上的除险加固任务。新建枣庄庄里和威海泊于、莱芜金水河等大中型水库。争取启动大中型河道病险水闸的除险加固工程。   防潮堤工程。新建和加固沿海城市、工矿企业、旅游区和开发区等重要保护段防潮堤工程300公里,进一步提高防御风暴潮的能力。   蓄滞洪区建设。继续实施东平湖、恩县洼和黄河滩区安全建设项目,提高区内行滞洪能力和群众避洪能力,完善分洪、退洪设施,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3、农村水利工程   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 使85%以上的村庄用上洁净卫生的自来水。   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重点加大对全省48座大型灌区的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力度。加强田间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广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小畦灌溉、喷灌、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   着力解决水库库区、蓄滞洪区、引黄沉沙区群众的生活生产问题,采取多种扶持政策和措施发展"三区"经济。   4、城市水利工程   开工建设一批城区、开发区和工业供水工程,搞好水源地保护,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重点搞好5个全国节水型示范城市和21个省级节水型试点县。搞好城市供水管网改造,逐步推行分质供水,普及节水型器具。推广节水 工艺 钢结构制作工艺流程车尿素生产工艺流程自动玻璃钢生产工艺2工艺纪律检查制度q345焊接工艺规程 、技术和设备,加强污水处理和回用设施建设,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和中水的使用率。   按照城市防洪规划,加强防洪工程建设,重点是防洪任务较重的设区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争取尽快达到规定的防洪标准。   5、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中小型河道为重点,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与管理措施相结合,着重抓好以沂蒙山区为主的山丘区水土流失及平原风沙区综合治理。加强对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评估、治理和监督。加大因河道断流、湿地萎缩等引起的生态恶化地区的治理力度,恢复与改善生态环境。   6、水利信息化建设   重点建设、更新、改造报汛水文站、雨量站、水位站等设施,建成布局合理、自动化程度高、准确高效的水文测报系统。建立完善电话报汛传输网、卫星通信报汛网,完善抗旱防汛指挥系统、地下水监控系统、水质水量监测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等。   五、水利改革的主要任务   推进和加快水利改革,是"十一五"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水利发展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靠深化改革来解决。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相结合,充分吸收多年来改革实践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政策和措施,重点搞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水价改革   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循环利用的水价机制,推行阶梯式水价,对超定额用水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对不同水源和不同类型用水实行差别水价。按照《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规定的原则和标准,逐步将供水价格调整到合理水平。全面推行征收水资源费和污水处理费的制度,结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紧缺程度,合理制订和调整收费标准。积极探索农业用水权转让制度,建立城市和工业用水补偿农业用水的机制。抓紧制定中水和其它再生水的价格政策和促进使用政策,尽快提高使用率。   (二)产权制度改革   目前水利工程大多属于国家和集体所有,资产结构单一,所有者管理缺位,资产管理粗放,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要加强水利国有产权制度改革力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实现资产的良性运行。国有水利产权制度改革,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现有工程,属纯公益性的,进一步明确资产的国家所有权和出资人代表,明确主管部门和水管单位的监督、管理责任,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机构和人员编制。纯经营性质的,要在严格资产评估的基础上,通过拍买、转让等方式,转移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国有资产逐步退出;对一些重要的、关系社会安全的工程,合理确定允许社会资本投资的比例。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综合性工程,按照供水、灌溉、防洪等单项功能的比重,划分公益性资产和经营性资产,分别实行不同的产权制度。"十一五"期间,要制定政策,推进小型水利工程特别是小型水库、供水工程、河道等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搞好大中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为全面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三)投融资体制改革   按照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不同工程的性质和作用,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扩大社会资本投资领域。按照政府把握规划权、控制取水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保证水安全的原则,凡是能够由社会资金建设的水利工程,尽可能利用社会投资。对防洪工程、生态建设等公益性水利工程,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水利投资体制,建立起各级政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同时,健全项目决策机制,加快推行项目"代建制"和工程建成后的"管养分离"制度。对兼有公益性和经营性的水利工程,实行财政投入和社会融资相结合的投资体制,其中财政性投资,可以委托具有投资职能的国有公司为作为政府出资人代表,实行参股或控股,与其它投资方组建股份制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建设和建成后的运行管理,实行建管一体化。对以经济效益营性为主的水利工程,主要由社会资金投资建设。特别是对供水工程,各级政府要为社会投资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供水市场环境,通过向社会公布供水项目信息,对工程规模、投资概算、供水范围、收益预测等基本情况及时公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单独或联合参与竞争,择优确定投资主体。针对农村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新形势下,农田水利建设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建立起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新机制。   (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和我省实施办法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建立起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根据水利工程的功能和性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管理维护责任,搞好水利工程管理单位的改革。同一行政区划内的工程,由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跨行政区划的工程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将承担防洪、排涝等纯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定为事业单位;承担城市和工业供水等经营性水利工程,通过授权经营、国有资产转让等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明析产权和经营权,实行企业化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承担既有公益性任务又有经营性功能的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任务的水管单位,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为事业单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定为企业。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对水利工程的监督管理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对供水工程等经营性项目,既要保持合理、稳定的投资收益,又承担普遍服务、接受监督的义务,防止获取过高的垄断性利润,损害公众利益;既要保障供水安全,又要保证水资源合理利用,防止掠夺式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对小型水利工程,要继续按照"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原则,采取承包、拍买、租 赁、股份制等多种形式进行建设和管理。   (五)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   按照有利于城乡用水统筹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综合考虑,流域间、上下游全面兼顾,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各种水资源联合调度的原则,进一步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供水保障机制和水资源保护体系,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属国家所有,各级政府应通过控制水资源初始分配权,搞活水市场。要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依法确定河道、水库、湖泊的各行政区域的水量分配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和旱情紧急情况下的水量调度预案。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不同行业和部门进行再次分配,初步建立水权制度,加强对水权转让的价格形成和补偿机制的研究,逐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水资源配置。   (六)农村水利改革   创新农村水利建设组织形式,政府重点抓规划编制、宣传发动、补助扶持、技术服务。完善"一事一议"制度,鼓励农民群众增加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积极组织或引导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供水协会、合作社等用水合作组织,并规范其运作,引导用水户通过用水合作组织对工程建设维护、用水、交费进行自主管理,逐步建立用水户自主管理与水管单位专业化服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按照"谁受益、谁负担,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实行"民办公助",广泛吸收社会、集体和个人资金,利用户办、联户办、集体办、股份合作、利用外资、政府扶持等投资方式,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利益,有效解决一家一户或一村一乡干不了的工程。适合个人兴办的小型工程,放手让农民自己建设。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抓大放小"的思路,对灌排骨干工程进行统一管理,对田间工程明晰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采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和拍卖等多种方式,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流转,推动民营水利发展。 推进水库移民管理体制的改革,切实落实国家制定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形成分级负责、权责明确、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移民工作长效机制,真正解决好水库移民问题,使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六、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专项规划,指导水利建设和管理   继续完善以全省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全省防洪规划为基础、流域规划和专业规划为支撑的水利规划体系,强化水利规划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引导和鼓励公众积极参与、支持水利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产业规划和布局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尽量避免在缺水地区发展高耗水的产业和项目。做好重大水利建设项目规划论证,注重对建设项目的技术经济、环境影响、移民安置、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可行性论证,完善重大水利建设项目决策机制,依法规范水资源开发行为,根据需要和可能,合理安排水利工程建设。   (二)合理划分事权,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   合理划分省与市县的事权,明确各类水利工程的投资主体,要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利投融资机制,确保水利投入的总体规模有显著增加。省投资主要安排关系全局的大型水资源工程、防洪骨干工程、跨界河流、改善农民生活生产条件的基础设施等,省投资要向30个欠发达县和粮食生产区倾斜。市县负责辖区内水利建设项目投资。要加大各项水利规费的收缴力度,特别是水资源费和南水北调工程基金等,要确保及时足额征收,按规定使用。推进城乡供水工程、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等市场化进程,提高效益,增强融资能力。加强水利资金使用管理,健全财务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加强审计稽查,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健全水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   切实贯彻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管理办法、节约用水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配套完善法规体系,健全监督机制。完善水利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增强全社会的水患意识。规范水事行为,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建立起良好的社会水事秩序,提高水利执法水平和提高全社会的水法意识。制定出台有关水利建设的土地利用、移民安置、生态保护等政策措施,促进和保障水利发展和改革的正常进行。   (四)推进科技创新,注重培养人才   建立水利科技创新体系,以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加强水利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推广,重点抓好水资源保护、防洪、节水、水环境治理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加强大气水、微咸水、再生水等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完善水利质量技术监督体系和水利技术标准体系。大力实施和推进水利人才战略,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以人才能力建设为重点,以基层水利人才教育培养为基础,建立一支与现代水利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本文档为【山东省水利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6545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45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09-29
浏览量: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