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举报
开通vip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考古与自然科学编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 泓 在北朝隋唐时期,许多从西域来华的民族人士,从寓居华土,直到融人中华社会,甚至后来融人中华民族 大家庭之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进展,一些寓居关中和关东的西域来华人士的墓葬, 逐渐被发现。1955年西安发现了祆教徒苏谅妻马氏(849~874)的坟墓,虽然墓葬遭破坏,但墓内随葬的墓志 保存了下来。这件汉文和中古波斯文合璧的墓志,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经初步研究...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考古与自然科学编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 泓 在北朝隋唐时期,许多从西域来华的民族人士,从寓居华土,直到融人中华社会,甚至后来融人中华民族 大家庭之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田野考古的进展,一些寓居关中和关东的西域来华人士的墓葬, 逐渐被发现。1955年西安发现了祆教徒苏谅妻马氏(849~874)的坟墓,虽然墓葬遭破坏,但墓内随葬的墓志 保存了下来。这件汉文和中古波斯文合璧的墓志,引起中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经初步研究,认为墓志使用的 书体是“婆罗钵行走体”。后来又有人将其改释为巴列维文,即以一种阿拉美字母拼写的中古波斯文。原来 当萨珊王朝被阿拉伯人灭亡后,有些王室或贵族等流寓长安,后来有的人被编入左右神策军中,马氏的丈夫 苏谅就是那些人的子孙。这方墓志的出土,也使人重新注意唐长安城中的火祆祠宇等问题。同时还陆续在 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附近发现有西域来华人士在唐朝为官者的墓葬,诸如突厥人阿史那忠、安国人安菩、 安国人安元寿等人的坟墓。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在北周都城长安附近发现一些当时曾担任萨保的人士的 墓葬,有北安伽墓和史君墓,最近又发现了原康国王族康业的坟墓。此外,还在隋唐晋阳附近发现隋朝的虞 弘墓。由于安伽、史君和虞弘等三墓内的石葬具上都分别雕有西域色彩浓郁的图像,于是将一些学者的目光 引向其中显示有关火祆的部分,强调所谓“粟特文化”特征,从而无法全面地去观察这些墓葬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露的完整的 信息,甚至去其他北朝墓中搜寻袄教的影响。目前对于有的学者依据石葬具图像所作的类比与考证,已有人 指出应规避以图证史的陷阱。因此对这些西域来华民族人士的墓葬,从墓葬形制、葬具规制、墓志等方面进 行全面、认真的考古学考察,应是十分必要的。 一、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的墓葬形制 目前所知经正式清理发掘的西域来华人士的墓葬形制,除形制不明的苏谅妻马氏墓等外,在建造时毫无 例外地都是遵从当时中国墓葬的一般规制。关于西域诸国原有的葬制,史书记载颇为简略。以康国为例, 《隋书·西域传》谓康国“婚姻丧制与突厥同”。同书《北狄传》记突厥丧俗为“有死者,停尸帐中,家人亲属多 杀牛马而祭之,绕帐号呼,以刀划面,血泪交下,七度而止。于是择日置尸马上而焚之,取灰而葬。表木为茔, 立屋其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经战阵之状。尝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至千百者。”《隋书》记述的内容,因 作者自未曾身临康国,仅转录他人著述,故不明那些葬俗流行的确切时期,是民族古俗?还是隋代近俗?又 《通典》引韦节《西蕃记》则云康国“国城外别有二百余户,专知丧事。别筑一院,其院内养狗。每有人死,即往 取尸置此院内,令狗食之,肉尽收骸骨,埋殡无棺椁。”但无论何说,总表明西域诸国的埋葬习俗与汉地有明显 的区别。遗憾的是在那些古代民族居住和生活的中哑地区,目前缺乏较全面的考古勘察和发掘工作,有些人 在文章中总提的“粟特人葬俗”的典型墓例到底什么样?在哪一地点有经科学考古发掘获得的典型标本?可 用来与在华“粟特人墓葬”进行类型学对比研究,至今仍然缺乏实证。 目前经考古发掘所见到的来华西域人士的坟墓,无一例外地都是构筑成当时中国普遍流行的形制,不论 死者先祖是突厥人还是“昭武九姓”中人,概莫能外。现将上举诸墓例,按下葬年代为序分列于下。 269 吐鲁番学研究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康业墓,方向面南坐北,前有斜坡墓道,已被破坏,长度不详,推测应有天井。甬道 南窄北宽,顶已塌毁,长2.16米,甬道前口用砖封到砌,后设石门。穹隆顶土洞墓室,平面近方形,边长3.3~ 3.4米,壁高1.6米。在甬道和墓室壁面原绘壁画,但发掘时仅能见到每屏画面的界线。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安伽墓,方向面南坐北,前有带五个天井、五个过洞的长斜坡墓道,长8.1米。甬 道平面呈长方形,砖砌,拱顶,前设石门,门外封砖两重,长2.56米。墓室砖砌,穹隆顶,平面近方形,边长 3.64~3.68米,顶高3.3米。在墓道第1至第4天井两侧壁,过洞、甬道进口上方原均有壁画,天井两侧绘拄 剑武士,过洞上方绘莲花等图案。现多已残毁。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史君墓,方向面南坐北,前有带五个天井、五个过洞的长斜坡墓道,长16.3米。甬 道平面呈长方形,拱顶,设石门,门前封砖,长2.8米。土洞墓室,平面方形,顶已塌毁,边长3.5~3.7米。在 墓道过洞上方和侧壁、墓室壁面原有壁画,均已残损,仅见分栏残迹。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方向偏向东北,为205。,前有残斜坡墓道,残长8.5米。甬道砖砌,顶已 残,长1.25米。墓室砖砌,顶残,平面呈弧边方形,内边长3.8"--3.9米。 唐永徽四年(653年)至上元二年(675年)阿史那忠墓,方向基本面南坐北,前有带五个天井、五个过洞的 长斜坡墓道,长19米,第1、2、3过洞为砖筑,第4天井两侧各有一小龛。甬道砖砌,平面呈长方形,顶残。墓 室砖筑,平面近方形,边长3.7米,顶残。墓道、天井、过洞两壁均有壁画,自墓道口向内依次绘龙或虎,马、驼 或牛车及步行仪卫。第1天井绘门戟,每侧六戟。第1过洞上方绘门楼建筑,其余天井、过洞两壁均绘男女 侍从。门戟壁画从残缺处可看出有上下两重,其他地方亦多处发现两重壁画,说明上元二年阿史那忠下葬时 重绘过。列戟12戟,也正与其死后赠镇军大将军、荆州大都督、上柱国官职相符。 唐光宅元年(684年)安元寿墓,方向大致面南坐北,方向172。。前有带五个天井的长斜坡墓道,长17米。 甬道平面长方形,前段为土洞,长1.82米;后段砌砖,长2.15米,在距甬道北口1.35米处设石门。墓室砖筑, 有前后两室,中间以长5.96米的砖砌通道相连,前室平面近方形,穹隆顶,四壁微向外弧,边长2.64一--2.74 米;后室亦近方形,边长4.1~4.4米,顶已塌陷。墓内壁阃残损较甚,仅第5过洞和甬道两侧尚有保存,均绘 男女侍从。 唐景龙三年(709年)安菩墓,方向168。。墓道已遭破坏,可能为斜坡墓道。甬道土洞,顶残,前设石门,长 0.94米。土洞墓室,弧顶,平面近方形,边长2.95~3.55米。 从上列诸墓例可以清晰地看出,不论所葬死者原来的民族为何,不论是来自突厥,还是“昭武九姓”中的 康国、安国、史国,或是还不知其处的“鱼国”,所有的墓葬形制均是北朝至唐时中国的典型样式,主要是前设 带有天井和过洞的长斜坡墓道,设有石门的甬道,基本是方形的砖筑和土洞墓室,死者身分或官职较高的墓 内绘有壁画,北周时规制不严,而到唐代规制严格,更是按官品绘制符合规制的画面,阿史那忠墓列戟图像是 典型标本。在墓葬最重要的墓葬形制方面,丝毫看不到这些来自西域的不同古代民族的死者,在构筑墓葬时 显示出表明族属特征的任何暗示。这也表明,他们入居华土以后是怎样力图融入主体社会中去的。 二、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的葬具 如前所述,文献中记载的突厥及“昭武九姓”诸国死葬不具棺椁,也没有用任何石质葬具的记录。而且对 尸体的处理,最后烧骨成灰,不存遗骸,自然地不需构筑宏大的墓室设置大型葬具。但前引诸墓例,除构筑宏 大的中国样式的墓室外,还均安置有大型的石质葬具或棺椁,有的尸体还保存得颇为完好。分述于下: 北周天和六年(571年)康业墓,在墓室内横设青石质的石床,床的左、后、右以石立屏围护。石床的床面 呈长方形,长2.38米、宽1.07米、厚0.16米,下设5足,前沿3足蹲狮形,后沿2足靴形。石屏板共4块围 成,后部2块,左右两侧各1块,宽与床面齐,高0.82~o.84米。屏面共线刻10幅屏板画,左右各2幅、后面6 幅。画面内容此节从略,在后面详述。床上陈放康业尸体,仰身直肢,面朝上,头西足东,骨骸保存完好,所着 丝绸衣物尚存。 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安伽墓,在墓室内横设青石质的石床,床的左、后、右以石立屏围护。床面呈长方 270 考古与自然科学编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形,长2.28米、宽1.03米、厚0.14米。石床下沿与床足呈壹门状,前沿四足,后沿三足,前沿呈3个壹门,左 右两侧各呈1个壹门,足高0.34米。石屏板共三块围成,左、后、右各一块,宽各与床面齐,高0.68米。屏面 共浮雕12幅屏板面,左右两侧各三幅,后面六幅。画面内容此节从略。床上未见死者遗骨,而在甬道中墓志 东侧和后部有杂乱的遗骨,局部遗有火烧烟熏痕,但无明显的动物牙齿咬痕,经鉴定属一老年男性个体,死亡 时超过50岁。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史君墓,在墓室内横置歇山顶殿堂状石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屋顶、四壁和底 座三部分构成,东西面阔2.5米、南北进深1.55米、通高1.58米。在南壁门楣上有汉文粟特文合璧题铭,石 棺自铭“石堂”。石棺屋顶为一整石,四壁共用12块石板构成,底座以两块石板拼合。石棺外壁满布浮雕图 像,并施彩贴金,画面内容此节从略。内壁原绘壁画,现仅见朱砂分栏及图案残迹。因遭盗扰,在石棺内外有 散乱骸骨,杂有人骨、兽骨,人骨可分辨出男女两个个体,无火烧痕迹。 隋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在墓室内横置汉白玉质歇山顶殿堂状石棺,面阔三间,通高2.17米,由屋 顶、四壁和底座三部分构成。屋顶由三块石材拼成,面阔2.95米、进深2.2米、高0.51米。四壁高0.96米, 共用9石。底座由四块壁板组成边框,上架两根石梁,其上再铺六块面板,座下有八个卧狮座垫。在四壁外 壁有浮雕和彩绘图像,内壁左、后、右壁有浮雕图像七幅,左右各二幅,后壁三幅。画面内容此节从略。因遭 盗掘,人骨散于墓内各处,经鉴定分属男女两个个体。 唐永徽四年(653年)阿史那忠墓,在墓室西侧纵置砖砌棺床,正(东)侧壁砖刻壹门,长3米、宽2.1米、高 0.3米。棺床上原安葬木棺,因遭盗扰,棺木已毁,仅余铁棺钉。 唐元宅元年(684年)安元寿墓,在该墓后室西侧纵置砖砌棺床,长2.7米、宽1.8米、高0.3米。棺床上 原安葬木棺,因遭严重盗扰,仅余棺灰和零碎人骨。 唐景龙三年(709年)安菩墓,在墓室东、西两侧各纵置石条包边土棺床,各长2.4米、宽约1.3米、高0.35 米。棺床上原均安葬木棺,但棺木已朽,仅余铁棺钉。尸骨已朽,但仍可看出头向朝南。 综上所述,唐以前葬仪规制不严格,所以多用石质葬具,带围屏石床和殿堂形石棺各两例。入唐以后,全 国一统,中央集权更盛,葬仪规制严格,使用石质葬具必须具有特殊身分,或皇帝特赐,因此所举3墓例均按 规制筑棺床安葬木棺。 带围屏石床和殿堂形石棺,都属中国传统葬具。至迟在北朝早期,已在墓室内安置带围屏的石床,如北 魏太和八年(484年)郄琊康王司马金龙墓,在后室西侧纵置石棺床,由六块浅灰色细砂岩石板组成,即四侧各 一块侧板,上平托两块床板,正(东)侧板雕纹精致,床下正侧有三足承托,浮雕作承托姿态的力士像,足间雕 成壹门形状,床长2.14米、宽1.33米、高0.51米。原在石床三侧用石础漆画木屏风围护,因遭盗扰,木屏风 已散乱,抛于墓内各处,但四个石础中的一个还保留在床面上。木屏板较完好的尚存五块,高约0.8米、宽约 0.2米,厚约0.025米。板面以朱漆为底色,上下分栏以彩漆绘图,并有黄底墨书榜题,绘图内容为列女孝子 等故事,画风颇近传世东晋顾恺之画作摹本,明显是受江南绘画新风影响的作品。司马金龙系北逃的东晋皇 族司马楚之嗣子,带围屏石床或亦为受南方影响之葬具。北朝时带围屏石棺床的围屏也用石材制作,图像改 用浮雕或线刻。河南沁阳北朝晚期墓的墓室中,横置有石棺床,正面下设三足,形制沿袭司马金龙墓石床,床 面上左、后、右围护由四块石材组成的屏风,屏面及床侧、床足分别线雕墓主画像及持如意、环首刀等物的男 女侍从,飞天、神兽、博山炉等图像。北周康业墓带围屏石棺床及围屏上线刻图像,正是沿袭司马金龙墓带围 屏石棺床以来中国式葬具的传统。北周安伽墓带围屏石棺床,其形制及围屏屏板画的分栏布局,也是沿袭司 马金龙墓带围屏石棺床以来中国式葬具的传统。屏板画所用粉本应源于西来作品,但经中国化政改造,有关 情况将在后节详述。 殿堂形石棺,从其模拟的建筑物形制,从屋顶、斗棋、窗、门等形制上看,均为典型的中国建筑。自魏晋以 来,北方墓葬多有殿堂形石棺出土。北京石景山八角村魏晋墓的屋形石棺,内壁彩绘墓主坐像、牛车、牛耕等 图像,是其中年代较早的标本。进入北朝时期,至迟在北魏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时期,墓葬中已使用殿 堂形石棺。大同曹夫楼村北魏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的殿堂形石棺,是其中较早的实物。还有缺乏纪年 271 吐鲁番学研究 的大同智家堡北魏屋形石棺。宋绍祖墓殿堂形石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有由四檐柱上托一斗三升斗棋 承托的前廊。石棺顶东西长3.48米、南北长3.38米,石棺自底座至棺顶鸱尾通高2.34~2.4米。石棺外壁 满饰乳钉和衔环铺首,内壁左、后、右壁都有壁画,可看到后壁绘高士弹琴画像。在棺内有倒凹形石床,上有 两个陈尸的石灰枕。因墓遭盗扰,尸骨散见于棺顶及墓室内。与之近似的北魏屋形石雕,还有过去在洛阳被 盗掘出土的永安二年(529年)宁懋石室。在北朝墓中,除石质的殿堂形棺外,也有的殿堂形棺用木材制作,可 以说是一座微缩的木构建筑物。由于易于腐朽,不如石制品能保存下来,只有山西寿阳贾家庄北齐厍狄洛墓 保存殿堂形木椁残迹,经复原亦为面门阔三间、进深两间的歇山顶殿堂建筑形貌,其内置有内殓三人的木棺。 迟至隋代的标本,有西安梁家庄发掘的大业四年(608年)李静训(李小孩)墓,墓室内中央纵置由17块青灰色 石材构成的长方形石椁,椁内安置殿堂形石棺,长1.92米、宽0.89米、通高1.22米,由底座、四壁和棺盖组 成,底座用整石板构成,四壁共用六石,棺盖用整石雕成九脊歇山顶,顶脊两端雕出鸱尾,中央雕宝珠。棺正 面当心间雕两扇板门,左右次间雕直棂窗。左肇亦雕有门,门两侧各线雕男侍。右壁及后壁没有雕门。棺内 壁原彩绘女侍及花卉图像,已残泐不清。李静训尸体安葬石棺内,头南足北。进入唐代,使用殿堂形石葬具 的规制日益严格,一般官员也无权使用。如安元寿为右威卫将军仁柱国、阿史那忠为右骁卫大将军赠荆州大 都督上柱国薛国公,均获陪葬昭陵,但不能使用石质葬具,只按常规在棺台上置木棺。 总之,上列西域来华人士的葬具形制,一概为中国传统的葬具,无任何域外色彩。 三、西域来华人士的墓志或墓铭 在墓中放置墓志,盛于西晋,北朝时已形成较固定的规制,一般是方形志石,上覆蠡顶志盖。这是中国特 有的葬俗,自非西域来华人士所固有的礼俗。令人感兴趣的是上举两域来华人士的墓中均按当时葬仪习俗 在墓中有用汉字书写的墓志或墓铭,而且康业、安伽、虞弘、阿史那忠、安元寿、安菩诸墓中所葬入的墓志,从 形制、志文内容到写刻规范,完全按中国墓志通例。志文虽追述其祖先的国别和族属、家世,但志文中最强调 的还是当时中国朝廷授予的官职,以之为荣。这足以显示他们力图融人中国主体社会的势头和期望。只有 史君的墓铭有些特殊,没有采用中国墓志的规范形制,而是刻于殿堂形石棺正壁门楣上,并且是汉文粟特文 合璧,较多反映出对故国的回忆。除t述墓例外,其余地区发现的西域来华人士墓葬中,同样放置中国规制 的石墓志。宁夏固原发掘的隋唐时期的史射勿、史诃耽、史铁棒和史索岩、史道德两支来自史国的史氏墓地, 五墓均有墓志,并有史索岩妻安娘墓志,均为方形志石、盏顶志盖,汉字志文。志文并不强调其原来国别族 属,甚至籍贯只记在中国的居住地,而着重叙述在北朝隋唐的官阶地位。且固原史氏家族诸墓的形制、壁画 内容和葬具,皆依中国规制。此外,从过去被盗掘出土的唐代墓志的拓本中,人们也捡出一些属“昭武九姓” 康、安、石、米等国人士的墓志,在《从撒马尔干到长安》一书中即收录有近三十方,可惜已无法得知这些志主 的墓葬形制和葬具等情况,十分令人遗憾。 四、西域来华人士石葬具图像学问题 西域来华人士墓葬出土的石葬具中,康业墓、安伽墓出土的是带围屏石棺床,史君墓、虞弘墓出土的是殿 堂形石棺,这些石葬具都浮雕或阴线刻有图像。在这四人中,安伽、史君、虞弘生前均曾任萨保(萨宝)官职, 康业则没有担任过萨保,但原为康居国王后裔,出身最高,曾历任车骑大将军、大天主等职,或许因此其葬具 图像与其余三个曾担任过萨保者不同,人物皆中国装,内容与通常北朝石葬具图像相同。而安伽、史君、虞弘 诸墓石葬具图像则明显带有西域图像特征,不过三墓显示的程度和特征又各不相同。 安伽墓石棺床的围屏上的浮雕,共十二立幅(左壁三幅、后壁六幅、右壁三幅),每幅画面多上下分为两 栏,其内容在发掘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中被认为是反映生活内容的图像,包括出行、狩猎、野宴、乐舞、家居宴饮、宾主相会、商 旅等。所绘人物,从面貌须发看多胡人面貌,也有汉族面貌;服装多胡服,也有中华装束者。建筑物有帐篷穹 幕,也有中国木构殿堂及小桥园林,可谓中西合甓。石床板侧则分栏内雕联珠纹圆环,环中雕各种动物头像, 据云“与墓主人的宗教信仰有关”。床足均雕肩带羽焰的神兽。除石葬具雕刻的图像外,最富宗教色彩的图 272 考古与自然科学编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像雕在墓的石门额上:中央是三立驼背承仰覆莲形火坛,两侧各雕鸟体人躯祆教祭司及放祭品的三足圆案。 其上方各有持乐器供养的飞天,鸟体祭司后下侧各跪一胡装供养人。 史君墓殿堂形石棺表面雕刻的图像, 简报 工程竣工验收简报对口支援简报控辍保学的简报义务教育法简报棋类比赛简报 作者概括为“四臂守护神、祆神、狩猎、宴饮、出行、商队、祭祀和 升天”。“雕刻内容与风格带有十分明显的西域色彩。”石棺前壁中央为两扇设四列门钉的石门,门两侧各有 地鬼承托的四臂守护神立像,外侧各雕直棂窗,窗以上雕坐姿伎乐,窗以下各雕方形火坛、旁立鸟体人躯袄教 祭司。四臂神像明显不是祆教神像。在左右两侧的画像中,也有一些明显与袄教无关的图像,如坐于莲台上 有背光的老者像、背生巨大翅膀的飞仙、带翼的飞马,等等。都足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去探寻根源。 虞弘墓殿堂形石棺的浮雕,将袄教火坛雕在前壁门的下面居中处,火坛是下有覆碗形座,上有细柄承托 的仰莲座,再上托两重仰莲瓣坛体,上燃圣火,烈焰升腾。两侧各立有鸟体人躯祆教祭司。对于其余图像,或 认为表现墓主人坐帐宴饮观舞乐、乘马出行、乘驼骑象猎狮,还有酿酒的图像。但也有学者考定图像全是祆 教神祗,如以密特拉神为主审人员的“最后审判”、手持石榴之密特拉神、二天神接引正信者入天国、张弓的胜 利之神瓦赫拉姆、草原部族与胜利之神、善的天国:宴乐图、与萨珊波斯阿胡拉·玛兹达神乘骑像的比较、飞 鹅下的祖尔万神出行图、飞鹅下的祖尔万神接受供养图。但不论如何解读,我们观看虞弘石棺图像时,可以 明显地看出波斯萨珊艺术的强烈影响。 上面所见三位曾任职萨保的西域来华人士死后,为其办理丧事的家人为其中国式样的石葬具选用的装 饰图像,明显是分别选用了完全不同的粉本。图像中除祆教祭司形貌大致相同外,连火坛造型皆无共遵的规 范,其余主体图像更是各有特点且互无关联。只能认为这些图像依据的粉本,各有各的来源,而且有的在雕 造时经匠师改造,或重新组合,并在局部增人中国的图像因素。由于我们目前难以辨明其本源,也就不知道 原粉本创作的真正时间,因此将某些图像认为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态度恐怕是不够严肃的。究其原因,恐怕 现在流行的所谓“昭武九姓”诸国合成一个文化同一的粟特民族的假定,是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当年西域 那些小的政权和居民,本来就没有统一的民族文化,且宗教信仰各异,也绝不是一说“粟特人”就是祆教徒。 即便都拜火,也不像世界著名的大宗教那样有成熟、系统的宗教理论,以及规范的宗教仪轨。以致这些墓所 雕出的圣火坛的样式,也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规制。 综上所述,考古学所见西域来华人士的墓葬资料,其主流显示的是他们力图融入中华大家庭的势头,虽 然一些被中国朝廷命为管宗教兼管社区民众的小官,还要在中国式葬具上依一些外来的粉本制作装饰图像, 但在墓葬形制、葬具规制、墓志设置等主体方面,都与中华文明保持一致。这也就是后来这些西域来华人士 的后裔能迅速、完全地溶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原因。 273 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 作者: 杨泓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 刘朝晖 浅谈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期刊论文]-社会主义论坛2005(1) 2. 后藤键 吐鲁番地区青铜器文化的分析[会议论文]-2005 3. 李立红 写实主义与自由具象主义的区别[期刊论文]-大众文艺2009(23) 4. 夏朗云 麦积炳灵早期半偏袒袈裟西渐高昌——兼谈吐峪沟44窟的时代[会议论文]-2005 5. 施新荣 明代土鲁番地面兴起考述[会议论文]-2005 6. 刘国防 西汉比胥鞬屯田与戊己校尉的设立[会议论文]-2005 7. 田卫疆 关于明代吐鲁番史若干问题的探讨[会议论文]-2005 8. 许全胜 吐鲁番出土墓志札记[会议论文]-2005 9. 张国刚 西域出土文书所见中古时代的家产析分模式[会议论文]-2005 10. 张国华 抽象与具象——20世纪西方美术发展的二元对立与互补[期刊论文]-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09(8)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7048509.aspx
本文档为【北朝至隋唐从西域来华民族人士墓葬概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1532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22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27
浏览量: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