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

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

举报
开通vip

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 阐教刍言   古来阐教大士,莫不以佛经为宗,横说竖说,皆不违经意。余与真宗教士往还有年矣,而未知其旨趣所在。顷因北方上人自日本来,建立本愿寺于金陵城内,欲将祖书刊板流行。爰取《选择本愿念佛集》阅之,觉其中违经之语甚多,已略加批评,复取《真宗教旨》详览一遍,逐细辩论,归之北方君。请其转致同人,商榷弥缝之道,并进以刍言曰:  今日所期于真宗者无他,惟在乎阐教之言,不背净土三经耳。夫菩提心为净土正因,今欲往生净土,而唱言舍菩提心,是南辕而北其辙也。  尝观南条上人《航西诗稿》有“断章...

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
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 阐教刍言   古来阐教大士,莫不以佛经为宗,横说竖说,皆不违经意。余与真宗教士往还有年矣,而未知其旨趣所在。顷因北方上人自日本来,建立本愿寺于金陵城内,欲将祖书刊板流行。爰取《选择本愿念佛集》阅之,觉其中违经之语甚多,已略加批评,复取《真宗教旨》详览一遍,逐细辩论,归之北方君。请其转致同人,商榷弥缝之道,并进以刍言曰:  今日所期于真宗者无他,惟在乎阐教之言,不背净土三经耳。夫菩提心为净土正因,今欲往生净土,而唱言舍菩提心,是南辕而北其辙也。  尝观南条上人《航西诗稿》有“断章取义大师眼,三经之要二三策”等语,可谓深知本宗教旨者矣。南条之意,欲将本宗教旨,译布天下万国,美则美矣,而未尽善也。夫所谓断章取义者,果与全经意旨不相违乎?若与全经不相违,则不得谓之断章取义;若相违,则不得谓之释迦教,即谓之“黑谷教”矣。  然则若之何而可也?一切教规,概不更动,但将舍圣道之语隐而不言,不过少小转移之间,便成契理契机之教。或以违祖训为疑,而不知非也。且以世法论之,五伯之子孙,岂不能学三王?三王之子孙,岂不能学二帝?以出世法论之,声闻之门徒,岂不能学缘觉?缘觉之门徒,岂不能学菩萨?此理不待辩而明矣。若必守成法而不许变通,则地球各国,亦不能有维新之气象矣。  或曰:其如正、像、末三时所限何? 答曰:今时正当末法之初分,非其中分、后分也。若初分即将经意抹尽,则中分、后分,将如之何?末法尚有七千余年,此时不将经意昌明,岂能延至如许长时耶?且三时有互摄之义,于末法内亦摄正、像,是在根器不同,亦因时无实法耳。 或曰:真宗之教,重在难易之分。其断章取义者,舍其难而取其易也。 余应之曰:非也。西方净土,佛力所成。顺佛意则往生易,违佛意则往生难。若说法不顺经义,则是舍易而就难矣。岂有谤法之人,而能生净土者哉?  近代以来门户之见,牢不可破。支那境内,禅宗一派,空腹高心,西来大意,几成画饼。台教一派,尚能讲经,惟泥于名相,亦非古法。且诸方名蓝,向无学堂造就人才,所以委靡不振也。真宗既有学寮讲肆,又开普通学馆,是世出世法,兼而习之,人才辈出,何可限量!惟愿善学者不为成法所拘,则妙契佛心,允为如来真子矣。  鄙人护持正法,过于身命,故不避忌讳,冒昧陈言。倘不以为然,笑而置之可也。向后学徒研究净土三经,精通其义,必有与鄙意暗合者,将拭目俟之。 (随文辩论,书于《选择集》及《真宗教旨》内者,兹不重出,请阅批本为盼。)   ⊙评《真宗教旨》    十余年前,获《真宗教旨》一卷,悉心研究,觉与经意不合处颇多,遂参注行间,以备刍荛之采。真心论道,不避忌讳,所谓个中人方谈个中事也。近时泰西各国办理庶务,日求进益,总不以成法为足。贵宗广布佛教,势将遍于地球,伏愿参酌损益,驾近古而上之。故不惮繁言,阳似辩驳,阴实资助,祈大雅鉴之。  极乐净土,由弥陀愿力所成。弥陀既发大愿,勤修圣道,方得圆满。经云:“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此即圣道之极则也。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良有以也。    以净土为入圣道之门,生净土后,则一切圣道,圆修圆证。若在初修时,唱言舍圣道,便是违背净土宗旨矣。净土门以三经一论为依,切须体究经论意旨,方名如来真子也。    《真宗教旨》第一号云:第一祖龙树菩萨。祖其作《易行品》,而不祖其讲布《华严》、《中论》。  存上句,删下旬,可免埽拂圣道之弊。  龙树作《易行品》,只分难易,不显立埽。今真宗立净土而埽圣道,与《论》意不符。  龙树说难行、易行二道是活法。于圣道中开出净土一门,接引后学,此为同中别也。利根于现生中得念佛三昧,即证入圣道门;钝根于往生后花开见佛,亦证入圣道门。此为别中同也。阐扬圣教者,须将死法说成活法,不得将活法说成死法。佛教命脉,仅如悬丝,可不惧哉! 又第二号云:本宗名净土真宗,据念佛成佛,是真宗之语。以亲鸾上人为始祖,大织冠镰足公之裔,而藤原有范公之男也。夫人玉日氏,摄政关白兼实公之女也。初,源空大师倡净土宗,海内风靡,门人三百余,上人实为其上足。关白归大师为大檀越。一日曰:“大师持戒而念佛,弟子啖肉畜妻而念佛,无乃有胜劣耶?”大师曰:“同一念佛,何差之有?”曰:“弟子有女,屈一上足为婿,以断天下后世之疑。”大师以上人应,上人辞不可,是为开宗之缘由。  于佛教门中专重净土,于净土门中,专重他力信心,可谓简而又简,捷而又捷矣。  此法在家二众行之相宜。出家五众,自有清规,若一概效之,则住世僧宝断矣。末法万年仪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不可废也。    又第三号云:以圣道、净土二门判一代教。大小、半满、权实、显密,为圣道门,是系此土入圣之教。《大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系往生净土之教。又圣道门中有竖出、竖超,法相、三论为竖出,华、天、密、禅为竖超。净土门中有横出、横超,以诸行往生为横出,是系自力;以念佛往生为横超,是系他力。  圣道为十方刹土解脱之门径。生西方净土之人,亦由圣道而证妙果。  修诸行者,若不念佛回向,亦不得往生。  又第四号云:方今系佛灭度二千八百二十五年,人劣才暗,不能践圣道而登大果,是所以圣道不振也。以不可行之法,强于不能行之人,迫鸡入水,岂理哉?  道绰逼鸡入水之喻,为留形秽土之人而说,非为修圣道者说也。 迫鸡入水,即遭淹没。未闻修圣道而堕落者。盖圣道虽难速证,亦作净土资粮。与弥陀因地同一修途,自然与果位光明相接也。  专修净土之语可说,不修圣道之语不可说。盖净土亦是圣道无量门中之一门,修净土,即摄一切圣道入一门。所谓他力信心者,废自显他也。不许自他相对,即成绝待圆融法门矣。克实论之,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所见之他力也。除却现前一念,复何有哉! 自他皆是假名,废假名之自,而立假名之他,妙用无方。以龟毛易兔角,幸勿执为实法也。    又第六号云:于四十八愿中,以第十八愿为真实,其所被之机为正定聚,生真实报土。十九、二十为方便。十九之机,回向诸行,止至化土,故为邪定聚。二十之机,或进入第十八,或退坠第十九,故为不定聚。开说第十八为《大经》,开说第十九为《观经》,开说第二十为《小经》。《大经》机教俱顿,《观经》机教俱渐,《小经》教顿机渐。  生净土者,盖入正定聚,绝无邪定及不定聚。经有明文,处处可证。若以《观经》所摄,判为邪定聚,则是聚九州铁,铸成一大错矣! 《观经》被大机,最极圆顿。一生可证初住位,与善财、龙女齐肩,于观中蒙佛授记是也。何得判为机教俱渐?    又第七号云:《大经》系真实教,无隐显义。《观经》系方便教,故有隐显。以显见之,为日想、水想之观,以隐取之,为观佛本愿之观。一文两义,是为隐显。  《观经》从第三观以去,皆是极乐妙境,无一非佛愿力所成。不待隐取,方为观佛本愿也。    又第八号云:方今居大丛林,称大和尚,外标贤善,内实贪吝,被绸缎,坐氍毹,尊大养望,瞒人自欺,岂称君子?  不但此等人非正修行,即终身修苦行,衲衣一食,叩头跣足,昼夜不眠,或处禅堂,或居山洞,自负修行,不肯虚心看经学道,但以除妄念为功,日久功深,一念不起,便谓证道。殊不知恰成就一个无想外道,离佛法悬远矣。功行浅者,命终之后,随业轮转,岂不哀哉! 又第九号云:信心从他力而发,名他力信心。佛力为他力,明信佛智为信心。祖师曰:归命之心,非从我生,从佛敕生,故名他力信心。自力之徒,修杂行杂修,他力之徒不修之。自力之信有九品,所生之土亦有九品,经曰胎生。他力之信,一相无别,所生之土,亦一无量光明土,经曰化生。  经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发此三心者,仍系自力也。若云从他力生,他力普遍平等,而众生有信不信,岂非各由自力而生信乎?倘不仗自力,全仗他力,则十方众生皆应一时同生西方,目前何有四生六道,流转受苦耶?  能领佛敕者,自心也,故仍从自心生。  所云不修者,如禅宗之无修无证乎?抑如世俗之随波逐流乎?下文俗谛,非杂行杂修而何?  九品之中,上品上生者,立刻见佛,得忍受记。以下诸品,均无胎生之事。《大经》所说之胎生,以疑惑无智所感,与上品之超越、中品之纯笃,大相悬殊矣。    又第十号云:真俗之名,有重重之义。本宗假以安心门为真谛,以伦常门为俗谛。本宗既开许畜妻,不能无五伦。既有五伦,不能不履其道,是为俗谛。凡夫之罪虽大,较诸愿力,不啻沧海一粟,所以不问啖肉畜妻也。众生之善为有漏,弥陀之报土为无漏,有漏之善,不可以生于无漏土。  《第十号》所说,尽是杂行杂修。何以前文力埽诸行,岂所埽者是出世行,而不埽者是世间行乎?夫世间行长生死业,而出世行逆生死流。孰正孰反,必有能辨之者。  伦常门是世善。世善尚不废,何为偏废出世善耶?一切世善,均在菩萨万行中摄。但能回向净土,则成往生业,否则人天果报而已。  发菩提心者,一切世善皆成无漏;不发菩提心,虽修五度,总属有漏。    又第十一号云:诸式入社之后,口授面禀。    华地时有外道邪宗,秘密传授,不令他人得知。贵宗卷尾有“口授面禀”之语,令人见而生疑。似宜编辑成书,入社之人各领一册,以便遵行。  贵宗所奉者《大经》第十八愿。今先录愿文,随后解释。经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惟除五逆、诽谤正法。”此中有“乃至”二字,可见七日持名,减至一日,又从一日减至十念,是最少最促之行也,向下更无可减矣。《大经》下辈生者,正是此机。其上辈者,是十九愿所被之机。今云十八愿为正定聚,十九愿为邪定聚,此即大违经意。十八愿未言五逆谤法不得往生。凡与经意相违者,均是谤法。《观经》下品下生,十恶五逆回心即生,未收谤法。盖谤法者,与弥陀愿光相背也。今判十八愿所被之机,生真实报土,十九之机,止至化土。此等抑扬,未知何所依据?请将经文确证,一一指出,以释群疑。   ⊙评《选择本愿念佛集》   贵宗道友惠赠《七祖圣教》,已将《往生论注》、《安乐集》、《观经疏》刊板流行。顷承心泉大师嘱刊全书,因逐一检阅,见得此集与经意不合处颇多。略加评语,就正高明。倘不以为然,请逐款驳诘可也。    《本集》第一云:道绰禅师立圣道、净土二门,而舍圣道正归净土。  此一“舍”字,龙树、道绰皆不说,说之则有病。盖圣道与净土,一而二,二而一者也。    《本集》第一又引道绰《安乐集》上云:当今末法,现是五浊恶世,惟有净土一门,可通入路。故《大经》云:“若有众生,纵令一生造恶,临命终时,十念相续,称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纵令一生造恶”,经文中无此六字。  《本集》第二引《善导疏》云: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此说是比量,属依他性。  《本集》第二又云:众生口不称佛,佛即不闻之;身不礼佛,佛即不见之;心不念佛,佛即不知之。众生不忆念佛者,佛不忆念众生。彼此三业常相舍离,故名疏行也。  如是翻对,是世俗见,即是非量,属遍计性。以彼此之界,揣度如来,十万亿佛土,如何得去?  佛以无缘大慈摄化众生,平等普遍,无亲疏之别。而言亲疏者,属众生边事。若佛因众生而有亲疏,则亦众生而已矣,焉得称为佛耶? 《本集》第三云:《无量寿经》上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观念法门》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往生礼赞》同引上文云: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两段引文,皆作“下至十声”。可见十念是至浅之行,而《真宗教旨》,反以此行驾九品之上,何也?    《本集》第三又云:《寿经》云:(中略)于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粗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睹见。超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著。一切世间无能及者。具足五劫,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中略)经意亦有选择义,谓云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是也。选择与摄取,其言虽异,其意是同。  摄取专属取而不言舍,选择则有取有舍,语意不同。“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从上文“思维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语来。法藏比丘当时闻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一时融入心境,迨永劫修行之后,一时发现。非如世俗造作,须选精美者作模样,方能成就也。譬如春蚕食叶,大小老嫩,一概食尽,及其吐丝,变为一色,非复桑叶形样矣。    《本集》第三又云:夫约四十八愿一往各论选择摄取之义者,(中略)乃至第十八念佛往生愿者,于彼诸佛土中,或有以布施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持戒为往生行之土,(中略)或有以般若为往生行之土,或有以菩提心为往生行之土,(中略)及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等种种之行,各为往生行之国土等。或有专称其国佛名为往生行之土。(中略)如是往生之行,种种不同,不可具述也。即今选舍前布施持戒乃至孝养父母等诸行,而选取专称佛号,故云选择也。    以选择取舍之心,测度弥陀因地。弥陀因地,果如是乎?    般若为诸佛母,般若现时,命根意根俱不相应,即证无生忍,不但不起净秽二见,即佛见法见,亦不起也。    菩提心为因果交彻之心。诸佛极果,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集》并菩提心而舍之,不知以何为佛也?    《本集》第三又云:“念”、“声”是一,何以得知?《观经》下品下生云: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今依此文,声即是念,念即是声,其意明矣。    “念”者,心念也;“称”者,口称也。今云“声即是念,念即是声”,误矣。《观经》之文,明明可考。经曰:“此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可见念与称有别也。下文具足十念之“念”字,是称名之时,一心专精,无他念间杂,惟有称名之念。十念相续,即得往生。此人苦极心猛,命根断时,前后不接,金莲明耀,忽然在前,心力佛力,皆不思议也。    《本集》第四云:上辈之中,虽说菩提心等余行,望上本愿,意惟在众生专称弥陀名。而本愿中更无余行,三辈俱依上本愿,故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也。一向者,对二向三向等之言也。(中略)虽先说余行,后云一向专念,明知废诸行,惟用念佛,故云一向。  此段所论“一向”之言,甚违经意。经中所说菩提心及诸功德,皆是念佛行门,良以一切法入一法,一法摄一切法,方见纯杂无碍妙用,即得名为“一向专念”也。若如此中所说,为废诸行归于念佛而说者,则经中有自语相违之过。何以故?经文明明一联说下,绝无废归之意也。且着衣吃饭,亦是杂行,便利睡眠,亦是杂行,必须不食不眠一口气念到死,方合此《集》引证“一向”之言也。佛经何等深妙,而以浅见测之,岂不贻误后人哉!  《本集》第十一云:凡九品配当,是一往义。五逆回心,通于上上。读诵妙行,亦通下下。十恶轻罪,破戒次罪,各通上下。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一法各有九品,若约品即九九八十一品也。 “五逆”以下三行解说,若约忏罪猛钝,修证浅深,则可以九品互通。此中说“解第一义,发菩提心,亦通上下”者,除非中途退堕,作诸恶业,临终回心,如经文下品中说。如此三行,未免令初心人无所适从,所谓矫乱论议也。    《本集》第十三引善导颂云:极乐无为涅槃界,随缘杂善恐难生。故使如来选要法,教念弥陀专复专。七日七夜心无间,长时起行倍皆然。临终圣众持花现,身心踊跃坐金莲。坐时即得无生忍,一念迎将至佛前。法侣将衣竞来着,证得不退入三贤。  善导此颂,重日夜精持,一心无间,下文得无生忍、入三贤位,皆是证圣道也。    《本集》第十四云:何故六方诸佛证诚,惟局念佛一行乎?    “局”字大错。盖佛法虽无量门,而修习者必从一门深入,方得遍通一切佛法。譬如一室四面开门,欲入室者,必从一门。若拟从东入,又欲从西,或兼南北,则终无入室之时矣。    《本集》第十六云:选择赞叹者,上三辈中,虽举菩提心等余行,释迦即不赞叹余行,惟于念佛而赞叹云,当知一念无上功德。故云选择赞叹也。  菩提心即正觉心也,成正觉方名佛。今重念佛而轻菩提心,大违教义。念佛有多门:念佛名号,念佛相好,念佛光明,念佛本愿,念佛神力,念佛功德,念佛智慧,念佛实相。随念一门,即摄一切门,方入十玄法界。若存取舍之见,则全是凡夫意想,与佛界悬远矣。 《本集》第十六又云:善导《观经疏》者,是西方指南,行者目足也。  《观经》所说十六法门,无一不是念佛,此文所判,似专局乎持名也。  此《集》专以持名为念佛,而观想等法,均判在念佛之外,非经意也。   ⊙评小粟栖《阳驳阴资辩 》   佛说接引往生,皆是显他力之教。三辈九品,皆仗佛力而得往生。若全仗自力,必至圆初住、别初地,始能十方世界,随意往生。故知净土三经,劝进往生,全仗他力,而仍以自力为阶降之差。我佛慈悲,所以诲人者至为圆妙。若以三辈九品为自力往生,则失经意矣。 《辩》云:闻贵国黄衣派挟天威而恣尊大,毫无学问之志。其青衣各派乃甘卑屈,而视国家之兴败,如秦人于越人肥瘠,故政府亦处之度外,弃而不顾也。  僧俗二众,佛有遗规。僧则守出家律仪,不干世务。俗则依在家道理,致君泽民。二者不相滥也。  《辩》云:龙树之开难易二道,非难中开易也,非圣道中开净土也。圣、净二门,井井区别矣。天亲之《净土论》,正明净土;而龙树之《易行品》,傍明净土耳。  不识佛法开合之妙,见圣道、净土,判然两途,不得不改变经意以合于自宗也。  天亲《往生论》,于依正庄严后,摄入一法句,明净土不外乎圣道也。昙鸾释之甚详。    《辩》云:同中别者,佛教中见二门也。别中同者,二门虽异,其所证之真如一也。  真如即是圣道,既知同证真如,奈何唱言舍圣道耶?  《辩》云:方今圣道之一门,不合时机。独我真宗,何肉周妻,为国家奔走,不啻说出离之法,并亦说忠君爱国之事,毫不剩坐深山。   悉达太子舍金轮王位,入山修道,为后人榜样。我辈虽不能学,心常羡之。今知贵宗如是存心,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    《辩》云:弥陀本愿不取诸行,独取念佛。    四十八愿普摄诸行,何云不取耶?    念佛即是诸行中之一行。专修念佛,所谓一门深入也。而以世俗事务夹杂其间,欲得往生,不亦难乎?    《辩》云:本宗有二门:一学门,二行门。约学门则一切经可学也,不学一切经,则不可解净土之法门也。若约行门,则单据念佛之一行,岂攘排一代佛教乎?  学与行两不相干,则学成无用之学。  阅教典须一一销归自性,方为有益。栖君之言,以阅经为所学而非所行,则学与行两不相涉,所学即属无益。  “不学”下三十五字,恰合我意。  《辩》云:此土入圣为圣道门,他土得生为净土门,历历区别矣,不可一混也。圣道即净土,何用往生十万亿之西哉?  栖君非但不知圣道,亦复不知净土。大凡阐扬净土者,须知净土因何而成。既以《大经》为真实,岂不见法藏比丘白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非菩提心而何?发大愿后,修行文中,自行六波罗蜜,教人令行。经文彰彰可考,证知弥陀报土,皆因修行圣道而得成就。奈何定要舍圣道,判修行者为邪定聚,生于化土;不修行者为正定聚,生于报土?颠倒谬乱,莫此为甚!岂日日持诵经文,循行数墨,全不解义耶?    《辩》云:本宗以二门之判,判一代教:曰圣道门,曰净土门。于净土门有二门,曰正明净土教,曰傍明净土教。于正明净土教有二门,曰真实教,曰方便教。真实教者,《大无量寿经》是也;方便教者,《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是也。  从上诸师开宗判教,必将所依之经,全体透彻,方能破立自由,纵横无碍。未有将本宗之经任意掩抑,令前后文意不相联属者。如贵宗以《无量寿经》为主,而此经中三辈往生之相,则判为自力,弃而不取,以致全经血脉不能贯通矣。    《辩》云:本宗之释三聚,以顺本愿者为正,以不顺本愿者为邪。第十八不以诸行为往生之因,单以念佛为往生之因。善导曰:一心专念弥陀名号,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顺彼佛愿,必得往生,是为正定聚。《观经》定散诸行,不顺佛愿,是为邪,以邪而愿生,故为邪定聚也。  《观经》是佛说,何云不顺佛愿。尊善导而慢释迦,是何居心?  《辩》云:此邪之言,显非本愿之行,如天台之以小乘为邪见。小乘佛教岂邪乎?望之圆教,得邪名耳。  以小乘为邪见,《方等经》中破小显大之语,非天台臆说也。若经中无此语,天台断不敢杜撰。  《辩》云:作九铁铸错之大恶口,何不反省之甚?  若照此本判断,仅云大错,犹不足以尽之。  《辩》云:净土无九品为真实报土,有九品为方便化土也。定散诸行,非本愿之行。以非本愿之行,愿生净土,必得九品之化生也。从此化土一转,往生真土,故判《观经》往生为机教俱渐也。《净土蒿目》,仔细玩索,必觉妙味津津无尽焉。  不顾佛经之本意,强作一解以合于自宗,苦心思索而得之,此所以“津津有味”也。  非但释迦教中无此道理,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教中,亦无此道理。用凡夫意想,捏造一法以驾于佛经之上,罪过弥天。  《辩》云:报土也者,一种真妙而无九品之差别,往生即成佛,无一转入报之迂回也。  判他力信心者,驾于九品之上,往生即成佛,《大经》内无此义,犹如空拳诳小儿也。  《辩》云:依《观经》三昧,见净土依正,其所见之土非报土,是化土也。此化土亦愿力所成懈慢界。  释迦佛何故说此懈慢界,教人往生?此真可谓谤佛谤法矣。  《辩》云:以第十八愿为弘愿,以定散为要门,善导之释,皎如日星。定散非本愿,单念佛为弘愿。善导流通,照人颜色。  善导落笔时,不料后人有此等执见也。  善导施之是药,后人执之成病。  《辩》云:支那僧大抵不学佛书,多见坐禅或头陀者。一念不生,诚为佛果。然至此一念不生之域,难矣。若诚至此域者,非是无想外道。  判诚至一念不生者,非是无想外道,何其见之浅也!且不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外道生无想天,自谓证大涅槃,不知报尽决定堕落也。    《辩》云:名号之入众生心中,是为他力信也。得此信者,据宿善焉。宿善者恒值佛也,过去修习念佛也。缺此宿善,则不能得信。  此言成就我宗。宿善是自力所作,尊意只许前生之自力,不许此生之自力,诚不解其何义也?    《辩》云:《观经》之九品,系净土之化土。弥陀以方便之愿,成此九品之化土,以应九品自力之机。此机往生此化土,而后一转入一种真妙之报土也。  经中实无此语。或贵国所传之本,与支那现行本不同欤?  《辩》云:本宗释三辈菩提心有二门,一者,以为圣道自力之菩提心,是可废也,第十八不许自力菩提心故也;二者,以为他力之菩提心,第十八之三心是也。三辈之菩提心,即至心信乐所生也。  四弘誓如锭子金,三心如叶子金。乃谆谆诲人曰:锭子金不可用,必须用叶子金。岂知锭子金与叶子金,体本无二,用亦无二也。 《辩》云:本宗以第十八愿为真实愿,以十九愿为方便愿。十八愿不许诸行,是为真实;十九愿许诸行,是为方便。  第十八愿既为真实,佛又何故要说第十九愿之方便,令人舍易而行难,既往生而更须转进,方入十八之真实也。若方便易而真实难,佛则令人从易进难,岂有从难进易以为方便乎?总之以立异为高,不立异不足以动人也。    《辩》云:《观经》序、正,开十九愿也,至流通而废诸行单属念佛,始与第十八同其归也。贵君之眼,未能彻其纸背。一片之婆心,促君反省。  尊目力透纸背,所以能作反语。拙目不彻纸背,故只作正语。古人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彼此各坐一边病。若二边不着,则无病。    《辩》云:十九愿许诸行,非弥陀本意也。    既非本意,何得发此一愿?岂非违心之愿乎?此等判断,实属胆大!有识者决不敢出此语也。    《辩》云:见真大师之开净土真宗,以法然上人为师,法然依善导立一宗。善导五部九卷,并明观佛、念佛,使初心不知其所归。法然探知其意之所在,笔之于文章,使天下万世知惟念佛之可依焉。  此是不满善导之处,证知法然并非全宗善导,乃取善导之片言而文饰之耳。    《辩》云:第十八愿之十念,诸师误为观念、意念,善导楷定之为口称。法然依之,见真依之。  《小弥陀经》专主持名,岂至二千年后,法然始指出哉?  《辩》云:善导散善义,以别解别行,喻之群贼,据其以诸行障往生之行也。  经中以诸行资助往生,断无障往生之理。善导所说别解别行,退失往生之业者,喻之群贼。若以菩提心及诸功德,喻之群贼,则本疏中自语相违矣。  尝忆十年前上海传教西人,引我至讲堂,有本国演教者大声宣言曰:“基督教如杲日之光,儒释道等教,或如星月之光,或如流萤之光。杲日一出,诸光皆隐,君何不舍佛教而归我基督教乎?”予笑而不答,知其不可与言也。孔子云:“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尝见贵宗诸君子蔼然可亲,谓其可与言也。今阅辩答之辞,只树自宗之门庭,不顾佛经之意旨,前此一番狼藉,岂非堕失言之过乎?
本文档为【民国杨仁山居士批评日本本愿法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9201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6KB
软件:Word
页数:20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13-09-21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