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

举报
开通vip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
一、教育的定义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 在现代,我们根据教育外延的大小,将教育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的本质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单选】中外教育史上对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这个基本点是( )。 A.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B.教育是增长人的知识的活动 C.教育是培养人的能力的活动 D.教育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活动 【正确答案】A。 四、教育起源的学说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苏联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教育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判断】相对于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更能反映教育起源的本质。( ) 【正确答案】√。 五、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一)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适应自然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教育,分为原始教育和古代学校教育两个阶段。 1.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经历了漫长的时期,虽然期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征并没有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此时期的教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生产劳动服务。一致的教育目的,也决定了平等的教育权利。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2.古代学校的教育 学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条件可归纳为以下几点:其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其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其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 (1)古代中国 学校萌芽的传说:五帝时代已有大学,名为“成均”,最早见于《国礼》、《礼记》。董仲舒第一个指出其为五帝之大学,可被认为是古代学校的萌芽。 早在4 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提到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成均”和“庠”、“序”、“校”虽还不是正式的学校,但已开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为以后专门教育机构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西周时期,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和“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一时期的典型特征是“学在官府”和“政教合一”,教育与国家政治事务密不可分。 【单选】我国学校最早产生于( )。 A.夏 B.商 C.周 D.秦 【正确答案】A。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人讲学之风大兴。当时,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同时,顺应私学的潮流,在齐国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由齐国官方创办的一所集讲学、著述、育人为一体并兼有政治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很重要的贡献,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突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直接促进并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盛况。稷下学宫也成为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 【单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这句话反映出古代教育的典型特点是( )。A.严格的等级性 B.教育目标明确 C.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D.鲜明的阶级性 【正确答案】D。 秦朝,是按照法家的思想模式建立起来的。因此,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颁“挟书令”、“焚书坑儒”,推行“吏师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百家争鸣从此结束。 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思想专制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的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学制系统已初具规模,为以后的学校教育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同时,这一时期的中央太学和地方官学的设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办学校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私学中的书馆和经馆也成为后来私塾、书院的历史渊源。 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在地主阶级内部“严士庶之别”,对学校教育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东汉时传入中国的佛教、新崛起的汇合儒道佛的玄学、史学等,形成“魏晋经学”,对学校教育影响很大。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对于改变“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体裁,文章的内容和形式都受到很大限制。一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废除科举,兴办学堂。 (2)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的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该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教中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佛教比较关心大众,表现在教育上主要是广设庙宇,使教育面向更多的群众,形成了寺院学府的特色。 (3)古代埃及 埃及在古王国末期已有宫廷学校,它是法老教育皇子皇孙的场所。中王国以后,出现了职官学校,这些学校都是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招收贵族和官员子弟,也兼负文化训练和业务训练的任务。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但是,农民子弟、奴隶子弟和学校是无缘的。 (4)古代希腊、罗马 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也比较严厉。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几乎为教会所控制,因而这一时期的主要教育是以培养僧侣人才为目的的教会教育,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主要是培养僧侣和统治阶级的接班人,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教区学校主要对普通贫民子弟进行教育。这一时期的世俗教育主要是通过骑士教育和宫廷学校进行的。骑士教育是一种综合宗教精神与尚武精神为一体的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是“骑士七技”(骑马、击剑、投枪、游泳、下棋、吟诗)。宫廷学校是设在宫廷之内专门为王族子弟提供教育的学校。欧洲封建社会的僧侣教育和骑士教育都脱离生产劳动,为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 纵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从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形态的活动。 第二,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所控制,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教育的等级森严,处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接受不同的教育。 第三,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辩论和死记硬背。 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 A.阶级性 B.道统性 C.功用性 D.专制性 E.刻板性 【正确答案】ABDE。 (二)近、现代学校 1.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2.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计划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有充分的反映。 (1)教育对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说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所以他的弟子中既有贵族,也有被称为鄙人的下层人士,也有像颜渊那样的贫穷的人。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对我国教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使不少处于下层的人士也能有受教育的机会。 (2)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君子,这是德育方面的要求。《论语·子张》中说“学而优则仕”,则表现了孔子教育目的的另一个方面,为社会发展培养政治家。 (3)教育作用 《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很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教育和学习的结果。 (4)教学原则和方法 ①乐学与立志 孔子认为只有把学习当作乐趣,才能取得最好的学习成效。他认为学习的成败与立志有着密切的联系,认为学习必须有恒,必须立志于学,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 ②学、思、行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说明孔子不仅重视学习,而且也重视思考,而且看到其中的辩证关系。同时孔子也看到了实践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 ③启发诱导 《论语·述而》中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④因材施教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5)教学内容 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 (6)德育的原则和方法 孔子关于德育的主张主要有:立志乐道、自省自克、改过迁善。 (7)论教师 孔子关于教师的看法主要有: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循循善诱、严宽结合。 (8)孔子思想的历史贡献 孔子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建树了丰功伟绩,许多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教育思想和经验,大多可以追溯到孔子。他的贡献有: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 【单选】教育史上提出“有教无类”口号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夸美纽斯 D.荀子 【正确答案】A。 2.孟子 (1)教育作用 提出“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提出“四善端”: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恭敬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教育的作用在于“求放心”。 (2)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君子,即“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3)道德教学 孟子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有:持志养气、反求诸己、改过迁善、意志磨练。 (4)教学思想 孟子提出的教学思想有:深造自得、盈科而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 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篇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全文仅一千二百余字,对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题都有精辟论述,对指导今天的教学实践,仍具有现实意义。 (1)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意为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和促进,都得到提高。这深刻地揭示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检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也可以从教学反馈中,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完善教学。 (2)尊师重道 《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高度评价教师的作用,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又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技能技巧。 (3)长善救失 在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问题上,《学记》提出了“长善救失”的原则。教师要全面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缺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4)藏息相辅 对于学生的学习,《学记》中的思想认为: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联系必须统筹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5)相观而善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自身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互相切磋,尤为重要。 (6)“豫”与“时” 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的重要原则。“豫”就是预防,防患于未然。“时”,就是及时,抓住适当的时机,及时施教,这样的教学效果可以事半功倍。 在本书中,我们主要讲解孔子、孟子和《学记》的教育思想。此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先秦时期荀子的性恶论、儒墨显学、道家的“道法自然”等教育思想,也对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单选】教育理论届公认的世界上最早论述教与学问题的著作是先秦时期思孟学派的( )。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中庸》 【正确答案】C。 (二)古代西方的教育思想 1.苏格拉底 (1)教育目的和教育任务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2)教学法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苏格拉底教学法,亦称“产婆术”。这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讽刺的方法,使得学生认识到自己答案的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它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 2.柏拉图 (1)《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之中。柏拉图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他认为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重视早期教育,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对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2)学习观——回忆说 柏拉图强调理性思维,他说人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已有的知识被遗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集中表现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昆体良 古罗马的昆体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又译《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三、教育学的创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英国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了出来,与其他学科并列,为教育学的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1.夸美纽斯与《大教学论》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该书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也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有:第一,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第二,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原则、方法等;第三,提出了“泛智”思想,主张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2.卢梭与《爱弥儿》 卢梭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其教育代表作《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因而教育应该是自然的,即顺应儿童的本性,运用自然的方法,培养自然人。 3.裴斯泰洛奇 瑞士平民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使受教育者脑、心和身体都得到发展,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 4.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白板说”和“绅士教育”。“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教育使心灵丰富多彩;“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甚至反对资产阶级的子弟同劳动人民的子弟共同在学校里接受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中实施。这一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代表作《教育漫话》之中。 (二)规范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1.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其教育思想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后来,他的学生将其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付诸实践,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在教学上,他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能够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赫尔巴特强调系统的教育,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 【单选】近代社会标志着教育学成为初步独立学科的著作是( )。 A.《民主主义与教育》 B.《教育学理论》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正确答案】D。 2.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杜威和他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杜威的主要观点有:“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即生活”是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根本命题,即教育是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是在生活中进行的,学校应成为儿童生活的场所。“教育即生长”是从生活的过程来说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带来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认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必然带来生活经验的改造和重组。杜威的教育观点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活动课程、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思想。 杜威吸取了西方以往的教育思想以及哲学、社会学、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对20世纪的教育和教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代以来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马克思主义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前苏联一批教育家在确立和建立社会主义教育科学事业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阐述教育问题,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教学理论,代表性著作有: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加里宁的《论共产主义教育》、马卡连柯的《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育诗》。其中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了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1930年)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四、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一)教育学派别的形成 1.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其代表著作分别是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和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德国教育家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和利特的《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是主要代表作。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其代表作分别是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4.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强调运用批判理论的研究方法进行教育研究与分析。美国鲍尔斯和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的《教育与权力》和吉鲁的《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都属于批判教育学。 (二)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来,出现了很多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主要有美国教育家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特别是来源于认知主义学说,以及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思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我国的素质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单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思想是由( )提出的。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苏霍姆林斯基 D.凯洛夫 【正确答案】B。解析:“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 (三)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第一,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 第二,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范式呈现多样化; 第三,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教育学科体系; 第四,教育学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第五,教育学加强了自身的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认了( )。 A.教育的科学属性 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 D.教育的艺术属性 2.《学记》提出“学不躐等”,“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揭示教学中应贯彻(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3.“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观点的提出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庄子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创立的教育学说是( )。 A.实验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批判教育学 D.科学教育学 5.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是( )。 A.商务印书馆编的《教育学》 B.凯洛夫的《教育学》 C.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 D.钱亦石的《现代教育理论》 二、多项选择题 1.西欧中世纪把“七艺”作为教育内容,以下不属于这七艺内容的是( )。 A.音乐 B.骑马 C.修辞 D.击剑 E.宗教 2.赫尔巴特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理论,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经历的四个阶段是( )。 A.注意 B.明了 C.方法 D.联合 E.系统 3.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 A.以儿童为中心 B.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独立发展观 C.学校即社会 D.以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 E.教育即学生经验的不断增长 4.下列曾提出过“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的教育家有( )。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赫尔巴特 D.洛克 E.卢梭 5.科举考试的主要考试内容是( )。 A.《大学》 B.《中庸》 C.《诗经》 D.《论语》 E.《孟子》 三、填空题 1.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曾显出的新特点有教育的终身化、 、民主化、 、多元化。 2.教育构成的基本要素中,居于教育主导地位的是 。 3.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质的规定性是 。 4.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是 ,其作者为 。 5.“教育即生活”是教育家 的观点,他强调教育以 为中心。 四、简答题 1.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2.简述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五、论述题 1.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2.请你谈谈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将教育视为一种生物现象,将教育过程归结为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的传授活动。教育的心理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两者都认为教育是无意识获得的,否定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2.【答案】C。解析:“学不躐等”的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学生已有发展顺序。“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意思是教师杂乱地施教,学生不按顺序学习,会使学生头脑混乱不知所措。这两句话对教育的启示是教师应该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学中循序渐进。 3.【答案】B。解析:在孟子的教育思想中,他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求放心”。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4.【答案】A。解析:梅伊曼和拉伊创立了实验教育学派。 5.【答案】C。解析:我国教育家杨贤江以李浩吾为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BDE。解析:“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2.【答案】BCDE。解析: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是“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3.【答案】ABCDE。解析:以上都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观点。 4.【答案】ABE。解析:赫尔巴特强调教师为中心、洛克提出“白板说”,没有提到“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5.【答案】ABDE。解析: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程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三、填空题 1.全民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2.教育者 3.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4.《雄辩术原理》;昆体良 5.杜威;儿童 四、简答题 1.【答案要点】 (1)“学而不厌”,这是为师的条件。 (2)“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的从业道德。 (3)“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将以身作则作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式。 (4)以严宽结合、爱护学生作为促使学生成才的具体保障 2.【答案要点】 第一,重视学前教育,并强化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第六,各国教育交流日益频繁,教育国际化凸显。 五、论述题 1.【答案要点】 (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 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第一,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 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3)贡献 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答案要点】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学习教育学可以使我们逐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育观,提高我们投身教育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和预见性,也能使我们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教育实际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2)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有教的规律,“学”有学的规律,各门学科自身又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要形成高水平的教学“双边活动”,需要对许多因素进行综合、协调,使其发挥整体效应。 (3)有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并且把两者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及对不良影响的抵御与防疫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实现培养目标。 (4)建构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是提高教育理论水平与技能技巧,适应教师职业需要的必要条件,又是教师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焕发创造精神的根本保证。 第二章 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的含义; 2.各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功能及其表现。 本章一般不单独出考题,而是和第三章、第四章结合起来考查。但有些内容很重要,比如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特别是负向功能,可以结合案例来考查和分析,要求考生重点掌握。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单选】“教育能够干什么”是指( )。 A.教育属性 B.教育目的 C.教育功能 D.教育效应 【正确答案】C。 二、教育功能的类型 (一)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派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教育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基础;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工具功能。 (二)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对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教育来说,正向和负向的功能都存在,只不过比重不同。 【单选】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 )。 A.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B.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C.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D.显正向功能和隐负向功能 【正确答案】A。 (三)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指教育活动依照教育目的,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吻合的结果。如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等,就是显性教育功能的表现。隐性功能指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的区分是相对的,一旦隐形的潜在功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可以转变成显性教育功能。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身体和心理两大方面,前者指有机体的自然形态和组织器官及其技能的发展、完善,后者指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各种高级社会性的发展。教育就是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参与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一员,不存在脱离人类社会的所谓“纯粹”个人。“个体从自然生物体到社会活动主体的变化,就是通过个体社会化过程来实现的。”社会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凡是体现个体发展的社会性要求及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以及各种思想观念等,都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容。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个体的社会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学习生活技能,主要包括个体所处时代和社会所要求的日常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二是内化社会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三是完善自我观念,即对自身的生理、心理状况,对自我和他人以及社会的相互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四是学会承担社会角色,就是通过角色学习和角色实践,能够自觉按照社会结构中所规定的规范办事,这是社会化的本质和最终体现。 学习是个体社会化的场所,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为: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个体的思想意识本质上是社会价值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教育代表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教育影响,学生就易于形成与主流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教育促使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特别表现为个体的政治化。 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规范。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人们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人的行为,防止个体行为偏离社会的轨道。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它授予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教育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职业是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基础教育作为一种全面的素质教育,也负有职业指导和职业定向的重要职责,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结合国家的需要,确定自己的未来理想,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主体意识是人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自觉意识,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主体能力是主体认识、改造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获得都要通过教育。教育过程对个体而言,是一个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我能力的过程。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教育作为有目的的活动,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发展特征,选择适合他的发展道路、设计他的教育。因此,教育能够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不同的学生充分开发其内在潜力,形成自己的优势区域和特长。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体的自主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人们在创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性不仅是个体独特的自我意识的体现,也是符合社会价值的,具有社会性。因此,创造性是自我性和社会性的链接,它虽是个人才能的最高体现,但其发挥受到社会的制约,要以社会的贡献来衡量。 二、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在性质上不同于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是着眼于主体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促进人身心和谐完善的发展,是成人的教育。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是成才的教育,是“人力”的教育。 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一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社会化,将社会文化行为规范传递给新一代,使他们获得未来社会生活或职业生活中相应的角色和意识,以便他们在进入社会生活时能尽快地适应新环境。另一方面,教育要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个体谋生的需要,要求教育必须教人“学会生存”,在当代,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整个终身教育的职责。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和个性化都是指个体的发展。教育在促进个体发展的同时,还能使受教育者进一步获得一些特殊的享受:个体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求知欲得到实现,精神世界得到充实,并进而获得幸福感。这是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人接受教育与获得幸福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首先,教育能够充分满足人的本能需要,奠定个体幸福的基础;其次,教育提升人的认知水准,丰富人的情感世界,给人以体验和感受幸福的功能;最后,学校生活本身是一种幸福生活,求真、向善、臻美是校园生活的主体价值,学校生活为人们创设了一种体验幸福、感知幸福的良好氛围。 三、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现代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 针对已经出现的负向功能,不是回避,而是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和矫正。改变我们的教育,克服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欣赏他们。 一、教育的人口功能 影响人口质量的因素很多,既包括来自上一代人的遗传素质,也包括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教育一方面可能对提高人的遗传素质、改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观念有所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教育对提高人口质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人口质量主要体现在人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修养和思想觉悟、道德水准等精神因素上,教育作为促进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活动,其直接的效果就是提高人口质量。因此,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基本途径。所以,国家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另一方面也要端正办学思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为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作贡献。 二、教育的文化功能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文化创造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对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具有文化传递、保存的功能;第二,教育具有文化选择的功能;第三,教育具有文化交流、融合的功能;第四,教育具有文化更新与创造的功能。 三、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随着社会生产技术、手段和方式的飞速发展,教育对社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在不断增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稳步提高。首先,教育将可能的劳动力转换成现实的劳动力,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单选】有关研究表明教育对当代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高。这说明教育具有( )。 A.政治功能 B.经济功能 C.科技功能 D.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B。 四、教育的政治功能 政治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现代社会任何领域的问题,很快都会从自己狭窄的地段中出来,上升成为政治问题。教育更是被人们赋予了深刻的政治含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政治资源,在影响社会政治发展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首先,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人才;第二,教育培养合格公民;第三,教育传播政治意识,倡导主流政治价值观。 一、单项选择题 1.“狼孩”的例子从反面说明了教育促进个体( )功能的重要性。 A.个性化 B.社会化 C.职业化 D.主体化 2.教育的固有功能是( )。 A.个体功能 B.社会功能 C.正向功能 D.隐性功能 3.教育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这属于教育的( )。 A.负向功能 B.社会功能 C.隐性功能 D.正向功能 4.使人成为自由、幸福的人,是教育的( )。 A.个性化功能 B.社会化功能 C.个体享用功能 D.人口功能 二、填空题 1.教育是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通过再生产 和 而推动经济的发展。 2.把教育作为一种生存的手段和工具,这是指教育的 功能。 3.青年社会化的主要场所是 。 4.通过“科教兴国”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成为我国教育 功能的基本方向。 三、分析题 分析我国中小学的现状,列举对学生发展起负向功能的表现,找出原因和解决对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解析:“狼孩”和在被隔离情况下长大的孩子一样,因为脱离人的生活环境,尽管有健全的躯体,却不能有人的思维、意识和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了社会化的重要性。 2.【答案】A。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教育的固有功能。 3.【答案】C。解析:隐性教育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一旦隐性的潜能被有意识地开发、利用,就转变成了显性教育功能。 4.【答案】C。解析:教育通过使受教育者人格的提升和完善,使他们体验到精神上的幸福。这是教育个体享用功能。 二、填空题 1.劳动力;科学知识 2.个体谋生 3.学校 4.社会 三、分析题 【答案要点】 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抑创造精神的力量。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也存在着太多让我们心酸的负向功能。 负向功能之一: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特别强调标准化教学。标准化教学、考试如同温柔的陷阱,过于追求客观化、规范化而束缚了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成为扼杀创新精神的最大杀手。 负向功能之二:管理模式。我们的教师有时候甚至在摧残孩子。我们时常从新闻媒体上看到,某老师让孩子顶着书本罚站;某老师强制学生用小刀刮自己的脸;某老师让全班学生轮流扇犯错误同学的耳光。太多太多的诸如此类的管理误区,显示着现实中的教育并非都是“善”的,它造成儿童太深、太多的心灵伤害。 针对已经出现的负向功能,不是回避,而是要认真分析原因,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和矫正。改变我们的教育,克服负向功能的关键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要把人看成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把学生的个性发展看做教育的唯一出发点和归宿。以人为本的教育,把人看做能动的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和生命,以积极的目光期待、欣赏他们。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学校文化及学生文化。
本文档为【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中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6655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10KB
软件:Word
页数:24
分类:教育学
上传时间:2013-09-17
浏览量: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