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举报
开通vip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李 帆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5) 摘 要:戴震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产生较大影响。不过当时学者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 其义理学。今日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则是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 人大力阐扬的结果。在这方面,章太炎有首倡之功,刘师培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 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可以说,正是经由他们的不懈努力,戴震在中国思 想、学术史上的完整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李 帆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875) 摘 要:戴震学术在清代即已引人瞩目,产生较大影响。不过当时学者大都只看重戴氏考据学,轻视 其义理学。今日戴震广为人知的学术大师和思想家之完整形象,则是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 人大力阐扬的结果。在这方面,章太炎有首倡之功,刘师培有完善之力,民初梁启超等人借纪念戴震诞生 200周年之机所掀起的研究高潮,促使戴学渐成显学。可以说,正是经由他们的不懈努力,戴震在中国思 想、学术史上的完整地位才最终得以确立。 关键词: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戴学复兴 中图分类号二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一605X(2003)03一0053一05 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上,戴震具有非常重要 的地位。此地位的确立,除靠自身成就奠定外,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代学者对他的大力阐扬, 特别是清末民初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等人所 做的开创性工作,方使得其形象完整起来。对 此,有关论著注意不够,故本文拟略加梳理,以 有助于完善清代以来的思想史、学术史研究。 一、清末以前戴震学术的际遇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 自幼起遍览诸经及小学之书。青年时从学于经 学大师江永,尽得其学。30余岁人京,获交钱 大听、纪咱、朱箔、王/V等学界名流,一时声名鹊 起。后又识惠栋于扬州,论学大合。晚年人四 库馆为纂修官,被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 士。55岁时卒于四库馆任内。 戴震一生困顿,但著述甚多,达40余种。 这些著作包括小学、测算、典章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地理、义理 等领域,亦涉及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辑佚诸 方面。其治学次第基本是由小学训话到上求义 理,或可说其所治之学大体为两类:考据之学与 义理之学。在其心目中,考据之学固然十分重 要,义理之学则为最终目的,所谓“经之至者,道 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 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①无 论是在追随江永求学时,还是在与惠栋相见后, 由考据进而上求义理都是其一生追求不懈的目 标。故而对生平著作,自认是以考据求义理的 ,’(孟子字义疏证》为第一”②。 戴震是公认的考据大家、当时学界中心人 物之一,友朋、弟子及再传弟子甚多,知名者除 钱大听、纪峋、朱摘、王和等人外,尚有金榜、洪 榜、程瑶田、段玉裁、任大椿、孔广森、王念孙、王 引之诸人。受戴氏影响者亦不少见,尤其是扬 州学者,如汪中、焦循、李悼、贾田祖、刘台拱、凌 廷堪、阮元等人。他们或推崇戴氏考据学成就, 传播其学;或循戴氏考据学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从事经史考证, 成绩斐然。经过他们的努力,戴氏考据学逐渐 发展为蔚为大观的一派之学,成为乾嘉时期与 惠栋吴派并行的学派,即皖派。且余风流被,迄 于清末。 不过,必须指出,戴震考据学之被重视并进 而形成为一派,绝非戴氏全部学术的被光大,他 ① 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戴震集》,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版,第183页。 ② 段玉裁:《戴东原集序》,《戴东原集》卷首,宣统二 年渭南严氏成都刻本。 万方数据 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心目中更为重要的义理之学①,却因知音寥寥, 相对被冷落。章学诚曾指出:“凡戴君所学,深 通训话,究于名物制度,而得其所以然,将以明 道也。时人方贵博雅考订,见其训话名物有合 时好,以谓戴之绝诣在此。及戴著《论性》、《原 善》诸篇,于天人理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时 人则谓空说义理,可以无作,是固不知戴学者 矣!”②可见当时俗尚“博雅考订”,重训话名物 之学,谈义理则被视作“空说”,遭到排斥,像朱 箔、钱大听诸人之“推重戴氏,亦但云训话名物, 六书九数,用功探细而已,及见《原善》诸篇,则 群惜其有用精神耗于无用之地。”③这可说是 当时第一流学者对戴震的一种普遍的评价。此 种情形之下,戴震《孟子字义疏证》之类的义理 著作“当时读者不能通其义,惟(洪)榜以为功不 在禹下。”④即门人中仅洪榜认可并推崇戴氏 义理学的价值。为此洪榜还与朱箔有过争论。 在为戴氏所作《行状》中,洪榜全文照录了较集 中体现戴氏义理思想的《与彭进士尺木书》,这 一做法受到朱箔反对,认为《行状》中不必载此 书,“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何图更于程、朱之外 复有论说乎?戴氏所可传者不在此。”⑤洪榜则 上书与朱箔辩论,坚持己见。朱箔在乾隆朝倡 导汉学风气最力,最维护考证的观点,在他眼 里,程、朱之论性与天道已属空谈,戴震不必重 蹈覆辙,“何图更于程、朱之外复有论说乎?”而 戴震所当传者应在其考据之学。朱绮之见在当 时具有代表性,引发广泛共鸣,所以戴氏考据学 一直传人甚盛,义理学却遭人忽视。 当然,也不是戴震之后的学者都轻视其义 理学,自认私淑戴震的焦循就表示“最心服其 《孟子字义疏证》”⑥;同样,早岁私淑戴震的凌 廷堪也认为“理义固先生晚年极精之诣,非造其 境者,亦无由知其是非也”⑦。此外,汪中、阮 元、孙星衍等人亦对戴震义理思想有某种程度 的继承。尽管如此,比起考据之学的兴盛,戴震 义理学清末之前始终处于边缘状态,甚至可以 说,戴学后续者大都只承继了一半的戴学,戴震 的完整形象已不甚清晰了。 这已是今天人所共知的事实。但在清末以前, 戴震在人们心目中主要还是考据大师,其地位 是学术史上的,而非思想(哲学)史上的。今日 戴震在学术、思想上完整地位的确立,与清末学 者对他的阐扬密不可分。 在这方面,钱穆、侯外庐都认为章太炎有首 功。钱穆说:“近儒首尊东原者自太炎”⑧。侯 外庐也说,章太炎“是近代首先评论戴学的 人。”⑨从时间上看,钱、侯之说颇有道理。从 190()年的《学隐》到1902年的《清儒》,章太炎确 是近代学者中最早阐发戴震之学的。不过这一 阐发过于简略,且《学隐》是带有政治意图的文 章,全文借题发挥,以魏源攻击戴震等乾嘉考据 学者的话为由头,斥责魏源媚清,目的却是斥责 康有为等媚清;((清儒》则非专论戴震之文,只是 在纵论清代学术时表彰了戴震及其后学,并对 吴、皖两学之分际有精辟考论。也就是说,章太 炎在近代只是开论戴震之先声,但未及深论。 从现有证据看,真正对戴震之学做出较全面系 统的论述与估价,从而推动了戴学复兴的,是继 之而起的刘师培。1905至1907年间,刘师培通 二、章太炎、刘师培对戴震之学的阐扬 戴震在清代思想、学术史上占有关键地位, 54 余英时先生指出:“我们了解了东原在撰述义理文 字时的心理背景,就立刻可以承认,他虽然同时从 事于义理和考证两种性质不同的工作,但是他对 前者的重视和偏爱则远超过了后者。”见余氏:《戴 东原与清代考证学风》,《论戴震与章学诚:清代中 期学术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105 页。 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二《书(朱陆)篇后》,仓修 良编《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第76页。 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三《答邵二云书》,仓修良 编《文史通义新编》,第553页。 ⑤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卷六《洪榜》,中华书局 1983年版,第98页。 焦循:《寄朱休承学士书》,《雕慕楼集》卷十三,仪 征阮亨道光刻本。 凌廷堪:《戴东原先生事略状》,转引自张寿安:《以 礼代理— 凌廷堪与清中叶儒学思想之转变》,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34页。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 版,第396页。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生活书店 1947年版,第384页。 万方数据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过《东原学案序》、《戴震传》、《南北学派不同 论》、《近儒学术统系论》等一系列专论或通论性 著述,系统地阐释了戴震之学,使戴学面貌一下 子清晰起来,为后人研究戴学开辟了道路。与 之相较,章太炎最主要的论戴著作《释戴》作于 1910年,其它一些有关论述也都是在刘师培之 后。可以说,章太炎有首倡之功,刘师培有完善 之力。遗憾的是,现有的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史 著作基本看不到刘师培在这方面的贡献,仅把 目光盯在章太炎身上。 在清代学者和学派中,刘师培最推崇的便 是戴震和皖派。他自“予束发受书,即服膺东原 之训。”①认为戴震之学“探绩索隐,提要钩玄, 郑、朱以还,一人而已。”②相对而言,顾炎武、 惠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等清代考据学的中坚 人物都未受到他这样的重视和得到类似评价。 除对戴震和皖派考据学的强烈认同与称誉外, 刘氏还是戴震义理之学百年后的知音。他不仅 对其以《孟子字义疏证》为代表的义理学成果给 以充分肯定和多方阐释③,而且用学术实践发 扬其义理学,他的《理学字义通释》实为仿《孟子 字义疏证》之作。刘氏有这种看法与作为,显然 与他的学术传承、学术体验密切相关。作为扬 州学派殿军,他一向认为扬州学者之学是继承 戴震之学而来,且自认本身学术也是承这一传 统而来。他曾数次征引戴震《与是仲明论学书》 中的话:“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 渐。”表示认同和遵循,并在学术实践中作为基 本方法加以运用。可以说,他之推崇戴震,是出 于自身的学术追求,而非受到章太炎的影响。 1906年,章太炎发表((悲先戴》,强调戴震 义理学“悉推本于晚周大师,近校宋儒为得真”; 戴氏反对宋儒义理之说,实针对清廷帝王之暴 虐而发④。1910年,章氏又发表((释戴》,进一步 阐发戴氏义理学,仍主张戴氏之说有针对清廷 帝王之意,且认为其学名虽托诸孟子,而其根 源,则当上溯于荀子;其理欲之论与程朱之说相 异者,在于二者之范畴不尽相同⑤。这样,在 《清儒》论述戴震考据学的基础上,章氏又对戴 震义理学有了新解,加之刘师培对戴学的全面 阐扬,戴震的形象不再单薄,从“一半”到达“整 体”。当然,相对而言,章氏在学术界的影响更 大,他之看重戴震义理学,使得“戴学在哲学方 面始被人所注意”⑥,所以在戴学走向复兴的进 程中,他所起的作用更大一些。 此外,王国维清末对戴学的阐发亦颇引人 注意。1904年,王国维撰《国朝汉学派戴阮二 家之哲学说》,指出戴震之《原善》、《孟子字义疏 证》,阮元之《性命古训》等,“皆由三代、秦、汉之 说以建设其心理学及伦理学。其说之幽远高 妙,自不及宋人远甚。然一方复活先秦之古学, 一方又加以新解释,此我国最近哲学上唯一有 兴味之事,亦唯一可纪之事也。”⑦可见他虽认 为清人的义理学不如宋人,但对戴震派的义理 学并不轻视,甚至目之为“我国最近哲学上唯一 有兴味之事”。这样的看法,对戴学特别是其中 的义理学在近代走向复兴,是相当有益的。 三、清末民初梁启超对戴学认识的转化 在对戴震之学的评价上,梁启超的认识前 后不同,即清末时的评价相对较低,民初则转而 有了特别高的评价。 在1904年发表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近世之学术》中,梁启超谈及吴、皖考据学 时,基本依据章太炎《清儒》一文以立论,故对戴 刘师培:《东原学案序》,《左庵外集》卷十七,《刘申 叔先生遗书》,民国二十五年宁武南氏排印本,江 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重印,第1763页。 刘师培:《戴震传》,《左庵外集》卷十八,《刘申叔先 生遗书》,第1823页。 戴震本以考据学为学界瞩目,刘师培之《东原学案 序》却基本不谈其考据学,而以其超迈宋儒的义理 学为阐释对象,指出:“近代以来,鸿儒辈出,都县 万氏、萧山毛氏渐知宋学之非,或立说著书以与宋 孺相桔难,而集其成者实帷东原戴先生。东原之 书,以(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为最著。”见(左庵 外集》卷十七,《刘申叔先生遗书》,第1759页。 章太炎:《说林》上,陈平原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 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年版,第562 页。 章太炎:《释戴》,《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 第535-538页。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第387页。 王国维:《国朝汉学派戴阮二家之哲学说》,《静庵 文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5页。 55 ? ? ? 万方数据 安徽史学2003年第4期 震考据学成就是认可的。但梁氏所论有个大前 提,即是在总体上否定乾嘉学派的情形下评论 戴学的,认为考据之学“敝中国久矣”,学者“销 其脑力及其日力于故纸之丛,苟以谊死而 已”①,丧失了经世致用之志。有了这一大前 提,即便在具体论述时采纳了章氏之论,梁氏对 戴震考据学自不会像章氏那样评价之高。 同样,在谈及戴震及义理之学时,梁氏既承 认戴震《孟子字义疏证》、《原善》“持之有故,言 之成理”,但又说戴震之理欲论弊害甚多,“人生 而有欲,其天性矣,节之犹惧不及,而岂复劳戴 氏之教揉升木为也。二百年来学者,记诵日博, 而廉耻日丧,戴氏其与有罪矣。”②可见在此时 的梁启超眼里,戴震之学,无论是考据学,还是 义理学,虽有一定成就,但皆存在弊端,不能给 予过高评价。 梁启超一生以多变、善变著称,在对戴震的 评价上亦如此,在发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 大势·近世之学术》十六年后,梁氏在《清代学术 概论》里再论戴震时,态度发生了根少变化,从 当初的低调评价一下子转到热烈颂扬。《清代 学术概论》在论及清学“正统派”(考据学)时,基 本立场出现了转换,不再指斥它的种种弊端,反 而认为考据学之“无用”体现出更纯正的学术精 神,“凡真学者之态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 ⋯⋯为学问而治学问者,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 用无用之可言。”归根结底,“就纯粹的学者之见 地论之,只当问成为学不成为学,不必问有用与 无用,非如此则学问不能独立,不能发达。夫清 学派固能成为学者也,其在我国文化史上有价 值者以此。”③种种迹象表明,梁启超晚年有回 归清学“正统派”的意向④,所以他能在此时改 变立场。有了肯定考据学这样的大前提,他对 考据学主将戴震及其学术的评价自是一下子拔 高了许多,认为“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 树立,盖未可知也。”“震之所期,在‘空诸依傍’。 晋宋学风,固在所低斥矣,即汉人亦仅称其有家 法,而未尝教人以盲从。”故“戴学所以异于惠学 者,惠仅淹博,而戴则识断且精审也。”⑤ 对戴震考据学评价如此,对其义理学梁启 超更是不遗余力地赞颂。《清代学术概论》不仅 详细摘引《孟子字义疏证》,而且认为“《疏证》一 56 书,字字精粹”,“实以平等精神,作伦理学上一 大革命”,“实三百年间最有价值之奇书也。”⑥ 与当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的有关 议论相比,不窗天上地下。之所以出现这种转 变,有人认为是因当年梁氏对戴震思想很隔膜, 甚至怀疑他当时还未将《原善》、《孟子字义疏 证》从头至尾地认真读过一遍,而到写《清代学 术概论》时,“他对戴震的思想学说已有了较为 系统的研究。”⑥也许有这种因素存在,但另一 因素不能不提及,即梁氏在学术上受惠于章太 炎、刘师培,章氏《释戴》、刘氏《东原学案序》、 《戴震传》等论著(均发表于《论中国学术思想变 迁之大势·近世之学术》之后),都会给他带来启 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转变立场。 四、梁启超与戴震研究高潮的到来 1924年1月19日,是戴震诞生200周年纪 念日,以此为契机所展开的各种活动,使对戴震 的研究达到了高潮,戴学由此渐成显学。在这 一事情上,梁启超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23年10月10日,梁启超倡议发起“戴东 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主张在戴氏生日那一天 于北京举行“东原学术讲演会”,并列出所要讲 的大致范围:“一、戴东原在学术史上的位置; 二、戴东原的时代及其小传;三、音声训话的戴 东原;四、算学的戴东原;五、戴东原的治学方 法;六、东原哲学及其批评;七、东原著述考;八、 ②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 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36年版,1989年影印, 《饮冰室合集》之七,第92,93页。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 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 页。 关于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回归,可参考周国 栋《论梁启超向清学正统派的复归》,《文史哲》2000 年第4期。 ⑥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 种》,第28-31,34-35页。 许苏民:‘戴震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年版.第316,317页。 万方数据 ·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 东原师友及弟子。”①而且梁打算写五篇文章 纪念戴,一是《东原先生传》,二是《东原著述 考》,三是《东原哲学》,四是《东原治学方法》,五 是《颜习斋与戴东原》。这一写作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已把他 所倡之学术讲演会的主要内容包容进去,可见 他对纪念戴震与传播戴学之热心。后“因为校 课太忙”,他仅作出三篇:《戴东原先生传》、《戴 东原哲学》、《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且据他 的自述,《戴东原哲学》“是接连三十四点钟不睡 觉赶成”的②,这在别人是难以想象的事,足见 他之热情与毅力。在当时纪念戴震的学者当 中,他可说是著文最多最勤的一位。 梁启超不仅自己热心此事,还四处活动,组 织力量来操办,并去信邀请当时在上海的新文 化运动领袖胡适参加纪念会。胡于1923年11 月13日复函,欣然接受邀请③,并于12月开始 撰文,为赴会作准备。其所撰之文一为较短的 《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二为长达7 万言的《戴东原的哲学》。前者于12月19日完 成,后者“屡作屡辍,改削无数次”,直到1925年 8月13日方脱稿④。此后胡适又有其它一些著 作为戴震张目,晚年更倾力于《水经注》的考证, 为戴震辩诬⑤。他对戴震研究的热情和投人, 丝毫不亚于梁启超。 以梁启超、胡适当时在思想、学术界的地 位,他们热衷于推介戴震的思想与学术,自是一 呼百应。所以1924年1月19日在北京安徽会 馆所举行的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讲演会,开 得隆重热烈,梁启超、胡适、钱玄同、朱希祖等学 界名流出席,梁启超作了讲演。会后,将文章结 集为《戴东原二百年生日纪念论文集》出版,梁 启超的《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作为 该书“引子”)、《戴东原先生传》、《戴东原哲学》、 《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皆收人该书。此次会 议影响极大,“当时整个一年期间,报纸副刊与 杂志上几乎成为戴学的天下,在‘整理国故’的 风气之下,戴学最为出风头。”⑥以这次纪念为 象征,标志着戴震研究高潮的到来。 与写作《清代学术概论》时相比,此时梁启 超对戴震的研究不仅更系统深人,尤其在哲学 (义理)领域,而且评价也更高了,将戴氏誉之为 “科学界的先驱者”、“哲学界的革命建设家”⑦, 实则是认为他在传统考据、义理两领域皆取得 了至高成就。无独有偶,胡适也持大体相同的 看法,说戴震既是“清代考核之学的第一大师”, 又是“朱子以后第一个大思想家、大哲学家”⑧。 此外,蔡元培在写于1923年12月的《五十年来 中国之哲学》中,亦肯定戴震的哲学贡献,称《孟 子字义疏证》与《原善》两书“颇能改正宋明学者 的误处。”⑨此后,冯友兰、钱穆、侯外庐等均从 不同角度对戴震学术、思想予以阐发,虽见解各 异,评价不一,但都推动了戴震研究的发展,使 戴学在民国年间成为显学,迄于今日而不衰。 总体而言,清末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对戴震 及其思想、学术的阐扬,使戴学开始走上复兴之 途;进人民国后,以戴震诞生二百年纪念为契 机,在梁启超等人的大力倡导与推进下,戴学繁 盛起来,渐成显学。当然,由于戴震考据学成就 早为世所公认,所以近代的戴学复兴与繁盛,主 要是戴震义理学之价值被重新认识与开发,故 哲学层面上的探讨更多一些。 作者简介:李帆(1961- ),男,辽宁抚顺人,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后。 责任 安全质量包保责任状安全管理目标责任状8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幼儿园安全责任状占有损害赔偿请求权 编辑:陈 瑞 ① ⑦梁启超:《戴东原生日二百年纪念会缘起》,《饮 冰室合集》第5册,《饮冰室文集》之四十,第38- 39页。 ② 梁启超:《戴东原哲学》,(饮冰室合集》第5册,《饮 冰室文集》之四十,第77,78页。 ③ 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北京大学 出版社1996年版,第323页。 ④ 胡适:《戴东原的哲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 版,第138,144页。 ⑤ 在《水经注》研究中,所谓“戴袭赵”的“《水经注》学 术公案”一直引人瞩目,即戴震在校理《水经注》时 是否刹袭了赵一清《水经注》校本一事,始终众说 纷纭。胡适晚年重审此案,为戴震申冤,为时20 年之久。 ⑥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册,第387页。 ⑧ 胡适:《戴东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位置》,《戴东原 的哲学。附录》,第144页。 ⑨ 早在1910年,蔡元培在其编著问世的《中国伦理学 史》中,便把戴震作为中国伦理学近代转型的一位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来研究、论述,认为他在这方面 的贡献甚至要超过黄宗羲和俞正燮。可见蔡氏很 早就注意到了戴氏的义理学贡献并予以阐发。 万方数据
本文档为【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1816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5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05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