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与文学

举报
开通vip

弗洛伊德与文学弗洛伊德与文学 目录 3一、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引) 4二、弗洛伊德文学思想 6三、弗洛伊德对于文学的影响 7(一)对西方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7(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71 、注重描写人的无意识和梦 82 、正面地刻划人物的性心理和变态心理 83 、运用本能升华说解释历史文化现象 84 、逼真地展示了人的灵肉冲突的世界 9四、局限与价值 9总结: 弗洛伊德与文学 一、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引)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

弗洛伊德与文学
弗洛伊德与文学 目录 3一、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引) 4二、弗洛伊德文学思想 6三、弗洛伊德对于文学的影响 7(一)对西方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7(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71 、注重描写人的无意识和梦 82 、正面地刻划人物的性心理和变态心理 83 、运用本能升华说解释历史文化现象 84 、逼真地展示了人的灵肉冲突的世界 9四、局限与价值 9总结: 弗洛伊德与文学 一、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引)  (一)、精神层次理论   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潜意识和三个层次,好像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性欲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肛门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乳头摩擦口唇粘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欲。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肛门粘膜产生快感,叫做肛门期性欲。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性爱而非生理上的性爱。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欲。成年人成熟的性欲以生殖器性交为最高满是形式,以生育繁衍后代为目的,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此时,生命不再有焦虑和抑郁,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终目标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击、破坏、战争等一切毁灭行为。当它转向机体内部时,导致个体的自责,甚至自伤自杀,当它转向外部世界时,导致对他人的攻击、仇恨、谋杀等。   (四)、释梦理论   弗洛伊德是一个心理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通过释梦可以治疗神经症。   (五)、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亲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防卫功能,很多时候,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它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人类在正常和病态情况下都在不自觉地运用,运用得当,可减轻痛苦,帮助度过心理难关,防止精神崩溃,运用过度就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 二、弗洛伊德文学思想 西格蒙·弗洛伊德,原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著名的心理学家。他生于奥地利弗赖堡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885年师从著名的神经学家让·夏尔科,随后开设了专门治疗精神病患者的私人诊所。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对病人使用“自由联想”和释梦相结合的“讲述疗法”(即精神分析法),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他创立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弗洛伊德自幼就酷爱文学,特别喜爱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歌德以及19世纪的浪漫主义诗歌。在这些古典名著的熏陶和影响下,弗洛伊德自觉地对文学进行了接受,并逐渐通过鉴赏、归纳和概括等形式,零零散散地提出了一些见解。当弗洛伊德建立了精神分析体系之后,很自然地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去看待文艺现象,进行文艺批评,并且他的文艺思想对现代中西方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格结构里所说的的内在冲突,最强大的是无意识潜流,自我与之相比是可怜的,它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影响本我,而且时时处处要受本我的限制和支配。本我的冲动若想得到表现和满足,只有通过各种玄妙的无意识过程和改装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文学、艺术等等。 对弗洛伊德而言,文学作品就是被压抑的未得到满足的欲望以升华的方式得到实现。在人的潜意识里充满了各种动物式的本能欲望,由于受到代表社会道德法律的潜意识或超我的监视,不能得到宣泄、满足。它们一旦试图冲过道德的栅栏就会被强行镇压下去;因而它们必须伪装自己、改头换面让其乱伦本质逃脱被发现的命运。就作家而言,他们在创作时,其潜意识里的某些非道德本能冲动也期待得到释放、宣泄、满足,且不能以一种卑劣而应是一种表面上高尚的方式得以体现,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文学创作过程本身。这一过程由于采取了文学形式,可以说是本能欲望的升华。换言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自己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得到了满足,而这种期待本能欲望得以满足的冲动就是作家创作的强大驱动力。 如自古便有“诗人不幸诗歌幸”!又言“悲愤出诗人”。纵观我国历代诗人、词人的作品,也着实发现不少是在抒发不平之气,发泄郁闷之怨。例如司马迁在《报任安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就说过:圣贤写作都因“意有所郁积” 。汤显祖也说:“ 士不穷愁不能著书” (《王生借山斋诗峡序》) 。尼采认为:由于希腊人内心的痛苦和冲突故有希腊艺术的繁荣(《悲剧的诞生》)此便可得关于创作的动因是:“ 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或者说是愿望受到了压抑。 再比如由于力比多构成无意识领域中活动能力最为强盛的性冲动,现实中不可能容忍它为所欲为,于是受节制,被压抑。但其动力与能量守恒,不会消逝,而是转向另一种途径,即采取其它社会道德或审美等允许的形式一一文学和艺术即是里比多的转移形式之一,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受他们“本能的欲望”的驱使。艺术家也和常人一样,由于欲望长期受到压抑而得不到满足,便试图在文艺创作中得到情感的宣泄,以获取快乐,因此,他们的创作动力就是“性欲的种动”。弗浇伊穗认为,文艺本质上是被压抑的性本能冲动的一种“升华”。经过升华作用,受压抑的里比多就可以通过社会道德允许的途径或形式得到满足。这就是弗洛伊德的“升华说”,按照这种观点,文艺的功能就是一种补偿作用,作家和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可以通过创作或欣赏文艺作品得到变相的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性欲的升华作用不仅给文艺,而且给整个人类文化和文明带来了巨大的能源,他在1912年写的论文《性无能-一一情欲生活里最广泛的一种堕落》里说: “伴随文明而来的种种不满,实乃性本能在文化压力下崎形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性本能一旦受制于文化,没有能力求得全盘的满足,它那不得满足的部分,乃大量升华,缔造文明中最庄严最美妙的成就。为果人类在各方面都能满足其欲乐,又有什么能催促他把性的能源转用在其它地方呢?他会只顾着快乐的满足,而永无进步。" 在这里弗洛伊德把性欲看作是文学艺术创作的源泉,把人的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愿望与人的本能欲望联系在了一起。 在弗洛伊德看来俄狄浦斯情结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他把这种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在卷峡浩繁的世界文学名著中,弗洛伊德找出了三个例子: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指出这三部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他的梦的理论。文学艺术与梦具有许多共同的特点:首先,梦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欲望,是无意识的创造,而文学作品也是被压抑的本能冲动的升华,具有梦境的象征意义;其次,梦的出现与文学作品躲过书检,最终出版相类似;再次梦的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之间的关系犹如文学作品的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它们都是通过压缩、移置,采取伪装或象征的手段,经过深刻的修饰等策略来表现其意义,因此,文学与梦实质上都是一种替代物,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 弗洛伊德在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艺创作与白日梦相类似的观点。他在《诗人与白日梦》一文中指出,白日梦就是人的幻想,它源自儿童时代的游戏。儿童最热爱、最全神贯注的活动是游戏。游戏中的儿童恰似一个作家,它创造了一个自己的世界,或者更确切地说,他是用一种新的方式,重新安排了他那个世界的诸事诸物,以便得到更大的快乐。这正是艺术创造的方式。同时,儿童游戏的态度是极其认真的而且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这同艺术家的创作态度,又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更重要的是,儿童尽管聚精会神将全部热情交付给他的游戏世界, 却非常清楚地把它同现实世界区分开来。当儿童从真实世界的可见事物中攫取游戏的想象世界,那么,他的“游戏”便更接近“白日梦” 了。当人长大后,不再做游戏了,但不会放弃那种快乐,而只是换了一种形式一一幻想。所不同的是儿童并不掩饰他们的游戏,而成年人的幻想由于都是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羞于启齿的愿望,因而必须加以掩饰。弗洛伊德认为,睡眠中的梦也是幻想。由于“幻想的动力是未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所以“夜间的梦与白日梦一一我们已十分了解的那种幻想一一一样,是愿望的实现”,总之,梦是无意识的一种叙事方式和具体表现方式。幻想是生命的欢乐之源,是自由的形式之一,也是成年人目的性的想象,是意愿世界的实现空间。 弗洛伊德把作家与梦幻者、作品与白日梦相提并论。他把作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像写英雄史诗的古代作家那样,他们采用现成的素材,其作品是史诗与悲剧;另一种则是创造性作家,他们创造自己的素材,作品的主人公即是作者无意识中自我的化身。这一点在自传体小说中表现得尤为充分。作家在写自传时往往受无意识的支配,千方百计寻找各种看似合理的理由美化自我,从而在得到读者赞许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愿望,即理想世界中的自我的完善。弗洛伊德指出,文学作为白日梦都有一个处在视线交点的主人公,作者掸精竭虑为他争取读者的同情,并且把他放在天佑神助之下。在分析了大量文学作品后,他认为“小说中所有的女人总是都爱上主人公”,故事中的人物总是“明显地分为好人和坏人”,都不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白日梦的一个必要成分”;他还认为许多英雄故事的主人公其实就是白日梦的主角。因此,他认为一篇作品就像一场白日梦一样,是幼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也是它的替代品。 关于读者——共同升华 人的潜意识中压抑着各种各样的本能式欲望冲动,它们蠢蠢欲动,随时待机释放自己,并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入意识领域,有的方式(如病态行为)是社会伦理道德所不能接受的,其他则无明显的叛逆情绪。这一过程用精神分析的术语来说也就是被压抑的欲望的宣泄过程。由于伦理道德的影响,宣泄的方式可分为病态的和符合社会道德的(即升华)。就作家而言,他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无意识的宣泄过程,而读者的阅读和产生共鸣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宣泄行为,只不过这两种宣泄行为都是在文学创作或欣赏的光环下以升华的方式完成的。文学作品何以打动读者并产生心灵的震撼呢?人的潜意识中那些不合伦理道德的欲望或本能冲动有相当的相似性。当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他可能爱不释手,内心激起强烈共鸣。按照精神分析理论,这一过程就是读者潜意识中的某些欲望在欣赏作品时可以充分而愉快地得到满足。虽然隐藏着的欲望可能是忤逆的、有伤风化的,但是读者为何没有任何羞愧之情呢?又或者他的那些不可告人的狼子野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成功的,而在小说中为何可以实现呢?精神分析认为,这是由于读者体验了作家的创作过程,和作家一样获得了升华。经过升华作用,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经过伪装(优美的文学作品)而混进意识层面,披上了美丽的面纱,表面上看起来合情合理、冠冕堂皇。因而弗洛伊德在评价《俄狄浦斯王》所达到的悲剧效果时说:“……命运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们内在也有某种呼声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鸣……” 三、弗洛伊德对于文学的影响 虽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充满了争议,并一直受到攻击和驳斥,但其对中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这方面,它超过了以往的任何心理科学。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精神分析主要研究人的无意识动机,而文学本身就特别要写人的性格和心理,二者共同关心着一个对象一一人的心灵。精神分析作为系统的理论,其合理因素就被许多文学家运用于创作和批评;即使其中一些比较片面的观点,也因与当时西方社会关系紧密而对文学产生影响,例如20世纪初西方社会及其文艺和娱乐活动中,逐渐放宽了对性的限制,因此弗洛伊德对性的问题的强调和研究,自然使得一些文艺家从他的学说得到启示和触动。二是弗洛伊德及其众多信徒后来都纷纷跳出心理学、精神病学圈子而涉足文坛,直接对文学艺术的创作和批评、民间传说神话的起源和形成等等,发表精神分析学派的独特看法,从而更加密切了精神分析与文学的关系。 (一)对西方作家和文学流派的影响 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经过弗洛伊德本人及其弟子的不断修正,逐步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几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主要作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他们纷纷从不同角度,各取所需,并在文学创作中留下了浓淡不一的痕迹。 例如,茨威格就是明显受精神分析影响并与弗洛伊德有着密切交往的一位作家,他特别关注妇女命运,把妇女的情欲心理,包括无意识心理,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作品蒙上了十分浓厚的精神分析色调。创作于1921年的《一个陌生女性的来信》和《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等都对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细致入微,动人心魄。 在文学流派方面,受精神分析影响最大的应数意识流小说。弗洛伊德创建精神分析学,对人的价值的重新认识产生了一些新观念,摒弃了传统的朴素的乐观的人道主义。人之所以在弗洛伊德心目中并不见得多么高尚神圣,充满理性,是因为他发现人的心中是一座“黑暗的地狱”,一口“沸腾的大锅”,里面充满盲目、原始而又遵循唯乐原则行事的本能欲望,这就是无意识系统蕴含的丰富复杂的内容,由此他再联系到人生与社会,得出了性恶论。意识流小说家根据自己对西方现代社会的认识,肯定了弗洛伊德这一关于人的价值的认识,为了如实写出人的无意识本能欲望,自然要将笔锋伸展到梦、歇斯底里症、变态性欲以及各种各样的想象和幻觉的无意识领域。弗洛伊德在临床治疗中发明的自由联想法,是为了让病人克服抗拒而把隐藏心底的各种无意识欲望说出;意识流小说要具体表现人物这种心理历程,从表现手法上,自然需要采用自由联想法,在描写人物言行事件发展时,打乱时空顺序,让人物意识流动的轨迹显现于读者眼前,总之,精神分析与意识流小说的关系,既有观念上内容上的联系,又有临床治疗方法与小说表现手法之间形式上的联系。 (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1 、注重描写人的无意识和梦 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梦的理论,启发了中国现代作家通过对人的无意识和梦的描写来发掘人物的的深层心理,揭示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多层次性;如鲁迅、杨振声、汪敬熙、王鲁彦、许钦文、许杰、王以仁、郭沫若、郁达夫、叶灵凤、施蜇存等一批作家在其作品中都有意识地对人的梦和无意识进行了描写,而且,他们在描写梦和无意识时都受到了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和梦的理论的启发。鲁迅的小说《弟兄》里的主人公张沛君,他在白天表现出对自己的弟弟非常关心,可在晚上却梦见自己在弟弟死后虐待其孩子,他在梦中所做的事情都是他没有意识到且不愿意承认的,但那些事情却又都是他真的想做的事情,小说通过对其梦的描写揭示了其真实的心理,同时,又揭露了其虚伪的本质。鲁迅在其他一些作品如《狂人日记》、《明天》以及《野草》中的部分篇章中,也有意识地对人物的无意识心理和梦进行了描写。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里的主人公那个留日学生理智上尊重自己贤慧的妻子,可又为街头卖糖食的姑娘的美貌所倾倒,以致于对之如醉如痴,产生幻觉、出现心理变态,小说中那位姑娘的美实际上是一种深藏在主人公无意识之中的幻美。郭沫若象这样描写无意识和梦的小说还有一些,如《月蚀》等。它们通过对人物的无意识和梦进行描写,逼真地揭示了人物的心理面貌,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鲜明而又丰满。 2 、正面地刻画人物的性心理和变态心理 在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和变态心理理论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都在其作品中对人物的性心理和变态心理进行了正面刻画;这些作品或把性欲作为人的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进行正面的描写,如郭沫若的《喀尔美罗姑娘》、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等,或正面描写人物的变态心理,叶灵凤的《浴》描写自恋,张爱玲的《心经》描写父女恋、《金锁记》描写母亲嫉妒儿女的婚姻,王以仁的《神游病者》、郁达夫的《沉沦》等描写窥体癖,田汉的《湖边春梦》、郁达夫的《过去》等描写受虐癖,施蜇存的《宵行》等描写臆病心理或恐惧心理,黎锦明的《白里帆的疑症》描写多疑心理……这些作品通过对人物的性心理或变态心理的描写,一方面表现了封建思想僵死的社会规范、秩序对人的自然情感和正常欲求的压抑或后者对前者的反抗,另一方面也过分渲染了人的性心理或变态心理,从而,不恰当地冲击了正常、合理的社会规范和秩序。 3 、运用本能升华说解释历史文化现象 不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在描写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都自觉地运用了弗洛伊德的本能升华说,试图以此来对一些历史、文化现象作出新的解释,象鲁迅的《不周山》、郭沫若的 《Lobenicht 的塔》、《司马迁发愤》、施蜇存的《黄心大师》等就是这样的。鲁迅的《不周山》描写女娲从梦中惊醒,因性能量过甚、正常的性欲得不到满足而感到懊恼、无聊;为了排遣这种懊恼、无聊,她便“抟黄土作人”,并在这种活动中感到了过去“未曾有的勇往和愉快”、“长久的欢喜”。郭沫若的《Lobenicht 的塔》描写德国哲学家康德因性欲得不到满足而感到苦恼,于是,发愤著书,写出了《第一批判书》和《第二批判书》;后来,又在新产生的性欲的推动下萌动了《第三批判书》的创作,他的哲学成就的取得实际上是由他那被压抑的性欲升华转移所致。有意识地运用弗洛伊德的升华说对有关历史、文化现象进行解释。 4 、逼真地展示了人的灵肉冲突的世界 在弗洛伊德人格说的影响下,中国现代文学的许多作品都相当注重通过对人物多重人格的刻划来达到对人的灵肉冲突的世界进行逼真地展示,如郁达夫的《沉沦》、施蜇存的《鸠摩罗什》就是这样的作品。《沉沦》“是描写着一个病的青年的心理,也可以说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里边也带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小说的主人公热烈追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但弱国子民的身份使其追求受到了嘲弄和轻视,于是他便感到孤独,产生了苦闷,并以变态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时而在被窝里犯罪,时而窥视房东女儿洗澡,时而偷听野外幽会男女的私语,最后走进了妓院,一步步地走向深渊,并于最后彻底沉沦;但他在沉沦的同时又不甘沉沦,他为自己的变态行为而感到惭愧、悔恨、痛苦,骂自己“下流”,打自己的嘴巴,下决心不再固态复萌⋯⋯在内心深处展开了灵肉的苦斗。作品通过对人的灵肉冲突的表现,进一步的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四、局限与价值 弗洛伊德过多地强调力比多是一切精神症的深层根源,并把几乎所有精神病都归咎于此种神秘的性本能;更有甚者,他把这一来源于治疗精神病的理论毫无保留地运用到文学作品的分析中去,这不能不招致其他学者、文学批评家的攻击,讥讽他的泛性主义本质。这些评论在一定程度上是切中要害的,提醒人们尤其是文学评论家们一定要客观分析各种因素从而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当然,我们也不能一票否决精神分析理论在某些方面的价值。正如李泽厚先生所指出的“弗洛伊德过分夸张了性欲,但包括性欲在内的人的许多生理本能在审美中是起作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提出一系列极富启发性的文学审美思想,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有益补充,丰富和拓展了文论的研究领域,是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弗洛伊德的文学理论带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其主要原因是他把文学艺术仅仅作为一种纯心理细想来研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念,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看上去像是洗漱架某种生物本能的,纯心理的组织活动,实质上一步是生物性的了,它渗透着千万人类实践造成的理性的成分,它本质上已是社会性的了,而已不是纯心理,纯生物行的了。可见弗洛伊德把文学艺术家的创作,比作是“力比多”的转移——“升华”作用,是片面的,他把潜意识,非理性的本能,性欲,欲望等等看做是文学艺术的起源创作过程的基础和唯一动力,而意识(理性)则被认为是次要的,这是片面的,过于主观。 尽管其文学理论存在着片面性,但是他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他的理论沟通了文学和心理学,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对于当代世界性的文学批判流派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而且在扩大文学的表现范围,是作品更加的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方面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当代世界不少作家都受到了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影响。 总结: 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是其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对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尝试性探究,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和同情基础之上的。他的文学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中西方文学,从而使20世纪初的中西方文学中带有了或多或少的精神分析色调。它们表现人的无意识领域,强调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欲本能的巨大力量,主张听其自然,不应强行压抑;突出本能欲望,主要是性欲与理智、与伦理道德、与周围环境的尖锐冲突,亦即灵与肉的冲突;描写变态性欲和畸形心理一-一恋母情结、淫虐狂等等,揭露人性的丑恶;总之,弗洛伊德的文学思想以及受其影响的作家作品都涉及到了人物隐蔽的性心理和无意识系统,与一般心理描写相比,对人的心灵的开掘更加进一层,更加深刻细致,这在客观上促使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层理解和关注。
本文档为【弗洛伊德与文学】,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5897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7KB
软件:Word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10
浏览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