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互联网与话语空间问题

互联网与话语空间问题

举报
开通vip

互联网与话语空间问题我们认为互联网不仅为原来的参与者提供了另一个话语空间,也吸引了新的参与者。在论述此问题上,我们首先将参与者对话语空间的参与现状分为能否参与、愿否参与和参与深度三个维度。 我们定义参与话语空间的条件是与空间中的其他主体交换信息。 其中能否参与为客观条件,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前后其对话语空间参与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使用互联网之前,参与话语空间往往受到呈现方式使信息不易于被关注和记住、无法进入其他参与者的圈子(人际壁垒)、时间与空间不允许等因素影响,在较大范围内的主体不一定能参与话语空间。而当一个主体具备使用互联网的条...

互联网与话语空间问题
我们认为互联网不仅为原来的参与者提供了另一个话语空间,也吸引了新的参与者。在论述此问题上,我们首先将参与者对话语空间的参与现状分为能否参与、愿否参与和参与深度三个维度。 我们定义参与话语空间的条件是与空间中的其他主体交换信息。 其中能否参与为客观条件,在互联网被广泛应用前后其对话语空间参与性的影响最为显著。在使用互联网之前,参与话语空间往往受到呈现方式使信息不易于被关注和记住、无法进入其他参与者的圈子(人际壁垒)、时间与空间不允许等因素影响,在较大范围内的主体不一定能参与话语空间。而当一个主体具备使用互联网的条件时,相对于传统媒介(报纸、电视、广播)创造的话语空间,互联网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与很高的信息共享度,不受时间、地点等限制,平民化使其准入门槛也降低,从而各个主体都能够更自由和直接地获得和表达更多信息。这就意味着互联网的普及增加了更多主体参与新的话语空间的可能性。 愿否参与是一种影响互联网话语空间参与现状的主观条件,决定于主体通过互联网参与话语空间的体验,而由互联网广泛使用而引起的体验变化,取决于互联网相对传统媒介在信息传递和用户体验上的优势:极强的时效性、更大而系统的信息量、匿名参与、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信息发布过程简易,运营成本低,尤其进入web2.0时代以来,互联网赋予参与者更多主动性选择是否接受信息和创造、表达信息等。根据TAM技术可接受模型,当主体对这些优势感知易用且有用时,更倾向于愿意使用互联网。 参与深度反应了参与主体在互联网话语空间的参与频率,时间,以及与这一空间交换信息量等。 以下,在电子政务情境中讨论互联网对参与者的影响。 如图,在互联网广泛使用之前的话语空间中,当政府对于一项政策通过传统媒介了解民意时,首先由于传统媒介的普及范围有限,且有一定的准入限制(民众的投稿、意见会经过筛选再被纳入考虑范围,民众之间不能大范围开放地交换信息和交流看法)缺乏合适的表达空间,使得很多人不能参与话题讨论。与此同时,由于信息形式往往单一,民众被动地接受有限甚至过期信息,此外,很多民众感到单个人的看法对政府额决定毫无影响,于是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到话题讨论中。在此情况下能够并且愿意参与这一由传统媒介构成的话语空间的主体往往是一厢情愿的政府、不得已的大企业等上得了台面的主体,这导致许多真正受到政策影响的人不能且不愿表达民意,意在了解舆论的政府也无法获得真正有用的信息。如此,真正在话语空间占有一席之地的主体只有图1中灰色部分。 图1 假如互联网只是为原有话语空间参与者提供了另一个话语空间,那么在互联网得以普及以后,抽象的互联网话语空间使用情况也应如图1所示。 然而,当我们画出新的图形后,l1和l2发生了移动,灰色区域扩大,说明有更多人参与到互联网的新话语空间中。即互联网的话语空间确实有吸引新的参与者。那么这部分参与者为什么会增加呢?他们的构成主体是谁? 先解释l1的移动,同样以政府政策征求民意为例,在互联网普及以后,政府通过互联网在公民最常接触的平台的发布信息,多数人都具备了使用互联网的能力,也具备了通过互联网上的一些平台获取和表达信息的能力,介于互联网比起传统媒介的优势,比起图1所示将有更多公民能参与对政策的评价与讨论。同时政府也能进一步挖掘和获取民众意见,并解释疑问。于是l1向坐标轴原点发生移动。 再解释l2的移动,互联网使得信息公布更为及时,有关政策动向与政府有关人员的信息传播形式多样且容易传播,同时,更多人参与到讨论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对政府反应起到监督和督促作用,若政府方面对群众舆论作出更开放的回复,民众参与热情将受到激励,在良性循化下更多人愿意参与到这一话题中。从而l2向坐标轴原点移动。 换句话说,互联网话语空间所吸引的新的参与者为,原来愿意却不能参与话语空间的人,原来能参与话题空间却不愿意的人,以及原来不能也不愿参与话题空间的人,而互联网在此的作用是,以其区别于传统媒介的优势改变非参与者的参与能力与意愿。 然而需要补充的是l1和l2不可能与坐标轴完全重合,因为互联网在信息真实性和安全性等方面的缺陷使得其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媒介,这也就意味着互联网并不可能凭其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优势完全克服非参与者在能力和意愿方面的壁垒。 图2 我们组在讨论这一问题上还提出参与深度的问题,主要用于评价参与者的路径依赖等问题,毕竟原来话语空间的参与者也有可能在互联网普及以后退出话语空间,在此只提出想法,不做详述。模型如下: 图3
本文档为【互联网与话语空间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00262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2KB
软件:Word
页数:3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09-07
浏览量: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