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举报
开通vip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2010年第 10期 广州十三行 兴与衰 的 ■王树恩 17世纪末, 广东广州有一片 对外开放的商馆区, 由总揽外贸 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 统购 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 这就是 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 令中 外商贾八方云集的 “广州十三 行”。 “广州十三行” 名义上虽称 “十三”,但它是洋货行的统称,其 实并无定数。 纵观中国的历史, 那时的对 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 除明以来的禁海令, 实行开海通 商政策,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 沿门户,海外贸易始盛。1685年,伴 随着日益频繁的...

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
2010年第 10期 广州十三行 兴与衰 的 ■王树恩 17世纪末, 广东广州有一片 对外开放的商馆区, 由总揽外贸 的专业组织接待远方商户, 统购 进口洋货,营销中华物产。 这就是 在中国外贸史上显赫一时、 令中 外商贾八方云集的 “广州十三 行”。 “广州十三行” 名义上虽称 “十三”,但它是洋货行的统称,其 实并无定数。 纵观中国的历史, 那时的对 外贸易时开时禁。 清康熙盛世,撤 除明以来的禁海令, 实行开海通 商政策, 广州作为对外开放的前 沿门户,海外贸易始盛。1685年,伴 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 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 它是 清政府设在广州的特许经营进出 口贸易的洋货行, 是具有半官半 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 1757年, 自认为 “天朝物产丰富, 无所不 有,不需与外夷互通有无”的乾隆 皇帝,面对蜂拥而至的外国商船, 一改前帝的开放思想, 断然在全 国实行防范洋人、 隔绝中外的闭 关锁国政策, 仅留广东的粤海关 一口对外通商。 作为粤海关管辖 下的中外交易场所, 广州十三行 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 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 此。 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造就了 南国历史上令世人瞩目的经济文 化的辉煌时代。 从此,广州十三行 的命运便与清王朝的兴衰紧密相 连。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 后,十三行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 来不绝。 来自英、美等国的船队, 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 西方的工业品、工艺品,在十三行 商馆卸货交易后, 带着中国华贵 的丝绸、 典雅的瓷器和芳香的茶 叶,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 这就 是十八、 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 易景象, 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 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雏 形。 从清宫档案中我们可以看 到, 清帝每年都要亲自过问洋船 到粤及海关税收情况。 一口通商 之后, 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 速增长。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 银仅52万两。 1790年,洋船增至83 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19世纪中 期,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 180万两,是广东地方财政收入的 60%、清政府年关税收入的40%。洋 船增多, 洋行亦有添设,1757年的 洋行数目创下历史最高, 达到26 家。 从世界商贸的眼光看, 独口 通商实际是一种贸易上的束缚, 但它在客观上造就了盛清时期著 名的中西贸易中心和广州十三行 繁荣的商贸历史。 清政府规定, 洋货行商人必 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者,为 的是保证对外贸易的信誉和洋行 经营的底蕴。 十三行商人经常被 认为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 人群体之一, 而在这些豪商巨贾 中 ,以潘 、卢 、伍 、叶四大家族为 最。 据记载,潘家的豪华别墅临广 州珠江而筑,堂皇气派。 伍家豪宅 与潘园交相辉映, 是一处大型的 园林建筑。伍家资产在1834年约有 2600万两白银,被当时的西人称为 “天下第一富翁”。2001年,美国《亚 洲华尔街日报》 将伍氏商人评为 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之一。 十三行商馆内也是金山珠海,堆 满银钱。 1822年的一场大火,烧毁 了商馆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 “火之大者, 烧粤省十三行七昼 夜,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 ” 由此我们可以略见十三行商馆的 奢华。 有位广东官员在上奏皇帝 时说, 由广东销烟引发的中外鸦 片战争,其战火之所以绕开广东, 与十三行商馆中囤积着大量外国 公司的财富不无关系。 十三行行商与两淮盐商 、山 西陕西商人一同, 被称为清代中 国的三大商人集团。 十三行商人 从垄断中西贸易中崛起, 他们的 成功, 除了精明过人和能财善贾 的商业才能之外,更有交通官府、 取悦朝廷、迎合外商的手段,在激 烈的商场竞争中求得自身发展, 成为左右中国外贸市场的风云人 物。 清宫“粤海关”档案记载,每 四 海 沉 钩 28 2010年第 10期 当洋船到港投行卸货之后, 行商 总会私下赴海关衙门行贿送礼, 以获得官府对其把持行市的许 可。 雍正年间,行商每年缴送这种 买办银两达3—5万, 相当于粤海 关正税的1/3。为了讨好朝廷,求得 外贸特权的稳定,每遇国家大事, 行商都会不失时机地向朝廷捐输 报效。 自1787到1820年,行商以军 需、河工、万寿(皇帝生日)等名目 共捐银350余万两。 他们还通过当 时官吏品级商品化的捐纳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以捐输报效的巨款换来许多官衔 和职务。 潘、伍两家族都曾捐得三 品顶戴, 这是商捐所能得到的最 高官阶, 由此, 他们成为通达朝 廷、既富且贵的官商。 为了从中西贸易中获得巨大 利益, 行商亦千方百计地笼络外 商。 十三行的早期行商首领潘振 承为垄断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 易, 曾出面促成清政府取消约束 外商的“生丝出口禁令”和十三行 的“公行制度”。 英公司大班十分 赏识潘振承的作用, 一直保持着 东印度公司与潘氏家族最大的交 易额。 伍家行商也是借夷起家的 经营者, 他们与美商关系最为密 切,伍家出口的茶叶,通过美国旗 昌行远销欧美各地。 十九世纪中 期, 在美国凡带有伍家图记的茶 叶,就能卖出高价。 嘉庆年间,行 商卢观恒为了与英国公司建立长 期合作的利益关系, 不惜违反清 朝禁令,帮助偷运白银,卢家由此 独占了东印度公司对华的棉花交 易。 近代以前, 闭关自守的大清 帝国从不允许官员及百姓与洋人 直接接触, 广州十三行被划为外 国人在中国的合法居留地, 中外 的商务与外交事务, 均由熟悉夷 务的洋行商人出面交涉管理。 另 一方面,外商一经登陆广州港,便 视善于传译语言、 沟通商情的行 商为唯一靠山。 在长期的涉外活 动中, 行商与西人建立了千丝万 缕的联系, 成为连接清政府与洋 商关系的正式媒介, 在清前期中 外关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十三行造就了一批中国最早 的兼涉商务与外交的洋务活动 者。据档案记载,1793年,英国进京 贡船途经浙江沿海, 准备上岸采 购置货, 因考虑到浙江从无经营 外贸的专业商人, 乾隆帝特令广 东速派通晓西语的洋行熟手赴 浙。 行商骨干蔡世文等被委以重 任, 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清政府与英贡使交涉贸 易事务。 嘉庆年间,由于清廷缺少 外语翻译人才, 行商曾被招至京 城礼部衙门,负责处理外来公文。 行商在中外重大事件中也曾发挥 过特殊作用。1807年英军染指澳门 进犯广州,及1841年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兵船围攻广州城, 洋行众商 出面疏通调停, 促成交战双方和 谈与英国撤兵。 近代,广东是办理 外交的重地, 在华洋之间享有特 殊影响的伍家商人,被视为“通达 夷情”的官绅,成为历任两广总督 倚赖的“洋务委员”。 十三行商人在商馆区内 ,既 是外贸经纪人, 又是钤束洋人行 为活动的责任者。 乾隆年间,寓居 十三行的西洋人向外传播天主 教,清廷指责洋行商人稽查不严, 行商首领潘文岩不得不缴银12万 两赎罪。 1755年,商馆内英法水手 械斗,在行商蔡廷助的主持下,平 息了这场混乱。 1784年,乾隆帝革 退了商馆内的洋人代理, 坚持责 成行商管理一切。 由此可见,十三 行曾是中外商贸与外交事务的大 本营,是早期洋务活动的基地。 盛清皇帝素以西学和洋货为 奇, 广州十三行因其特殊的商贸 地位, 成为宫廷所需西方人才的 中转站和奇异洋货的供应地。 十三行曾为宫廷输送过大批 有才华的西洋使者。 从康熙年间 开始,一些西洋传教士、手艺人、 科学家、医生、画匠等,因仰慕神 秘的东方文明, 纷纷搭乘本国商 船远度重洋,从广州港上岸,希望 以自己的才华, 取得进入皇宫的 通行证。 他们首先要由广州行商 引见,方能得到官府的保送,以至 皇帝的批准。 在得到进京旨令之 前,十三行就是他们休整、学习的 场所。 1701年,康熙帝曾指示两广 总督赵弘烂, 安置新到的西洋人 在商馆内的8所天主教堂学习汉 语,并叮嘱“不会汉话,即到京畿 亦难用他。 会话之时,尔等写奏折 奏闻”。 名噪康、雍、乾三朝的宫廷 洋画师郎世宁,就是在1715年他27 岁时随商船到粤地, 此后他在宫 廷终生供职。 可见,对于到华的西 洋人来说, 十三行是他们走向京 城天街的桥梁。 作为对外贸易的物流中心 , 十三行为皇家生活提供了大量的 珍奇洋货。 清代帝王的宫廷生活 无不奢靡铺张, 地方大吏每逢佳 节都要进献当地物产给天子,以 博皇帝的欢心与信任, 达到加官 晋爵的目的, 这在清代实际已衍 成一种制度。 皇帝后妃对舶来品 的欲望,刺激了广东督抚、粤海关 监督依靠十三行这一洋货市场竞 相采购进口货之风, 从而带来宫 廷内的洋货热。 特别是限定广东 一口通商之后, 十三行便成为皇 家唯一可以倚赖的特殊商品供应 地。 广州外贸洋行每年为宫廷输 送洋货,多为紫檀木、象牙、珐琅、 鼻烟 、钟表 、仪器 、玻璃器 、金银 器、毛织品及宠物等等。 洋行商人 根据帝后的具体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 按照内廷 出具的式样,逐件从洋船上采买。 翻阅清宫《进单》、《贡档》便可以 发现,乾隆年间,十三行货栈每年 进口洋货千余件, 广东官员作为 贡品进呈的达到数百件。 一口通 商之后, 皇宫享用的洋货几乎全 部是由广州贸易洋行输送的。 皇 帝还经常下旨索要洋货,1758年, 四 海 钩 沉 29 2010年第 10期 乾隆在谕旨中要求“买办洋钟表、 西洋金珠 、 奇异陈设或新样器 物”,“皆可不必惜费”, 以至在这 时期, 广东洋货贡品数量之庞大 和质量之上乘达到颠峰, 堪称奢 靡已极。 广州十三行与清代帝后生活 结下了不解之缘,被誉为“天子南 库”,是华南商贸繁荣的源头。 这 也是清帝在全国实行闭关锁国政 策, 而惟有广州一口例外的重要 原因。 十三行曾是在华外国人的集 散地, 通商贸易自然地带来中外 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使最初的贸 易货栈发展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 重点场所。 行商们较为开阔的视 野、广博的见识,他们从商务与时 代的需求中, 最早地接受了外面 的世界, 成为吸纳西方科学文化 的先行者。 1772年,同文行业头潘 振承在与英商交易时首次采用伦 敦汇票支付货款, 这对在当时只 知以白银作为支付手段的中国商 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鸦片战争 期间,为改变广东水师装备,增强 作战能力, 洋行众商率先捐资引 进西方先进技术,行商伍敦元、潘 仕成等出资购买和仿制美式夹板 船, 这是我国最早购置欧美兵船 的一大创举。 1842年,行商潘世荣 曾寻求仿制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火轮船。 道光帝得知后,在廷寄谕 旨中说:“广东造得火轮船, 亦颇 适用,着即绘图呈进。 ” 十三行也曾发挥了中国文化 的对外辐射作用。 乾隆时期,人们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金发碧眼的西 洋人,操着中国的官话、土话和方 言出入于十三行商馆, 英商洪任 辉便是当时影响最大的 “中国 通”。 在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丝 织品以色泽滑润、 华贵高雅而成 为西方上流社会的服饰之荣。 十 三行作为令人称羡的 “海上丝绸 之路”的起点,将这些财富装上开 往西方的航船, 向世界各地传播 着东方的文明。 1762年,乾隆帝特 许十三行贸易的外国商船各夹带 2,000斤丝织品出口, 洋行货栈的 外商不禁“欢呼感戴”。 在举国上 下一片封禁的时代, 十三行是中 国走向世界的枢纽。 十三行也曾创造出中西合璧 的商贸文化。 为了便于外商开展 商务,洋行商人在行栈区另辟了 一片供洋人经营、 居住的商馆, 被称为“十三行夷馆”。 各国夷馆 在外观建筑、室内装饰及生活方 式上都带有各民族风格。 这里俨 然是一个世界商务机构的博览 会, 与十三行商馆遥相对映,构 成了一幅中西合璧的人文景观。 广州行商在中西文化交融方面 的另一个贡献是,把欧洲的绘画 艺术运用在中国的外销瓷器上, 独创出一种具有浓厚欧洲风格 的中国艺术品“广彩瓷”。 这种中 西结合的外销商品,由于符合欧 人的品味 ,在十八 、十九世纪曾 畅销欧美大陆。 十三行创造的商 贸文化,也给自身带来了繁荣的 文化商贸。 然而, 伦理风俗迥异的中外 文化, 也曾产生不可避免的撞击 与磨擦。 从乾隆朝开始,以“天朝 礼法”为重的清政府,对进入广州 十三行的外国人制定了严格的条 规, 只允许他们做生意或进京效 力,严禁传教活动。1784年,发生了 寄居十三行的西洋人与华民私 通, 在内地秘密传习天主教的事 件。 此案波及10多个省,是前所未 有的禁 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下载北师大版¥1.2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案关于坚持的教案初中数学教案下载电子教案下载 。 洋教不得在中国流 传, 洋人在华亦不得大行其道。 1830年英国大班私自携妇出入十 三行商馆,道光帝谕将“番妇”逐 往澳门的事件, 也充分显现出华 洋观念的冲突。 洋行存世一百多年, 在其历 史上, 能够保持长盛不衰的家族 极少, 大多数洋行都在开业后一 二十年间倒闭歇业, 例外的主要 为同文行的潘家与怡和行的伍 家, 只有他们的产业历经了祖孙 三代。 这是因为从十八世纪末开 始, 全体洋行商人在事业的维持 上都遭遇到很大的困难。 在国际上, 由法国大革命引 发的欧洲战争, 使许多欧陆公司 日益凋零,无力派船前往中国。 在 商场上, 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及美 国旗昌行为代表的西方商人,洋 行具有强大的资本作后盾, 资金 不足的行商根本不是他们的对 手。 清廷为了避免中外债务纠纷 及外商滞留中国, 绝不允许华商 拖欠外债,否则严加处罚。 相反, 洋人在欠下行商债务之后, 便可 以任意离去。 因此,洋行在经营上 面临着各种不测的风险。 在国内, 自乾隆末期开始,国势转衰,商人 以其富有,成为政府盘剥的对象。 政府以各种公益事业为名, 向行 商勒索摊派捐输报效银两, 再加 上贪婪的宫廷和官府的榨取,这 期间广东行商平均每年的负担超 过10万两白银。 在西方商人的钳 制及中国官方的桎梏下, 多数洋 行周转不灵,债台高筑,行商叠遭 破产、抄家、下狱、充军的厄运,所 欠夷债、 官饷均由全体行商继续 摊赔。 1815年,营业的10家洋行中 有7家欠英款。 1824年,丽泉等5行 相继闭歇,欠税200万两。 由于“夷欠”过多,中外债务 纠纷不断, 最终成为中英鸦片战 争的起因之一。 1842年,战败的清 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 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 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 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 1856年, 具有170年历史的商 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洋行商 人各奔前程, 广州十三行从此消 失于商业舞台, 它在经营对外贸 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也随之成为 历史。 四 海 沉 钩 30
本文档为【广州十三行的兴与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765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7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7
浏览量: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