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举报
开通vip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02-03-26 作者简介 :刘太祥 (1959- ) ,男 ,汉族 ,副编审 ,《南都学坛》副主编 ,主要从事汉文化和编辑史研究。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刘太祥 (南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 :汉代画像石的最早研究是对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 ,随着汉代画像石墓的大量发掘 , 画像石的数量日益增多 ,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高水平论著不断面世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汉代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 会...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02-03-26 作者简介 :刘太祥 (1959- ) ,男 ,汉族 ,副编审 ,《南都学坛》副主编 ,主要从事汉文化和编辑史研究。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刘太祥 (南阳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 ,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 :汉代画像石的最早研究是对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 ,随着汉代画像石墓的大量发掘 , 画像石的数量日益增多 ,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高水平论著不断面世 ,这些研究成果涉及到汉代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反映了汉代人的鬼神信仰和理想追求 ,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 会风俗、书法绘画和雕刻艺术诸方面提供了丰富而又重要的实物资料 ,弥补了文献记载的缺漏。 关键词 :汉代 ;画像石 ;政治经济 ;思想风俗 ;文化艺术 ;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 :T93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6320 (2002) 03-0008-11   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最早是从古代对图像的著 录开始的 ,随着金石学的兴起 ,南宋洪适在《隶续》 中首开摹录汉墓画像的先例 ,清代乾隆以后著录之 风更盛。民国时期 ,汉代画像石的搜集与著录在清 代的基础上 ,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出现了一批研 究文章和著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随着汉 画像石墓的科学发掘 ,画像石数量不断增加 ,迄今 为止 ,已发现和发掘汉画像石墓超过 200 座 ,汉画 像石总数已超过 10000 块 ,汉代画像石的研究成果 丰硕。据不完全统计 ,自清代至今发表汉代画像石 研究方面的发掘报告、论述、考释文章近 1000 篇 , 出版画像图录 50 多册 ,出版研究画像石的专著 50 多部。主要的代表著作有 :瞿中溶的《汉代武梁祠 画像考》[1] ,关百益的《南阳汉画像集》,孙文青的 《南阳汉画像汇存》[2] ,容庚的《汉武梁祠画像石考 释》[3] ,傅惜华的《汉代画像全集》(初编) [4] 、《汉代 画像全集》(二编) [5] ,常任侠的《汉代绘画选集》[6] , 王子云的《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7] ,山东省博物馆 等的《山东汉画像石选集》[8] ,徐州博物馆的《徐州 汉画像石》[9]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的《南阳 汉代画像石》[10] ,阎根齐的《商丘汉画像石》[11] ,山 西省博物馆的《山西石雕艺术》[12] ,陕西省博物馆 的《陕北东汉画像石》[13] ,高文的《四川汉代画像 石》[14] ,顾森的《中国汉画图典》[15] ,韩玉祥、李陈 广的《南阳汉代画像石墓》[16]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 辑委员会的《山东汉画像石》(第 1-3 卷) 、《江苏汉 画像石》(第 4 卷) 、《陕北山西汉画像石》(第 5 卷) 、 《河南汉画像石》(第 6 卷) 、《四川汉画像石》(第 7 卷) 、《石刻线画》(第 8 卷) [17] ,常任侠的《汉画艺术 研究》[18] ,吴曾德的《汉代画像石》[19] ,萧亢达的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20] ,信立祥的《汉代画像 石综合研究》[21] ,王建中的《汉代画像石通论》[22] , 蒋英炬、杨爱国的《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23] ,长广 敏雄的《汉代画像 の研究》[24] 和《南阳 の画像 石》[25] ,土居淑子的《古代中国 の画像石》[26] 等。 汉代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历史和中国古代美术史 的第一手资料越来越为学界所珍重 ,王玉金、孙宗 文[27] 和黎明剑[28] 等人都发表了研究汉画像石史 料价值的 论文 政研论文下载论文大学下载论文大学下载关于长拳的论文浙大论文封面下载 。王玉金认为南阳汉画为研究汉代 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政治方面既反映了汉代 贵族阶层的奢侈生活 ,又反映了汉代奴婢的生活情 况 ,还反映了汉代的等级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经济上有表现汉代 生产的耕耘图、牵牛图、捕鱼图、狩猎图、武库图等 , 还有大量表现汉代田庄经济的画像 ,思想方面反映 了汉代的儒家思想、阴阳观念、神仙思想、谶纬迷信 思想等 ;文化艺术方面反映了汉代舞蹈、音乐、杂技 的繁盛情况 ;科技方面表现了汉代天文学、建筑学 等的发达情况[29] 。著名历史学家剪伯赞先生说 : 第 22 卷第 3 期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Vol.22No 13 2002 年 5 月   AcademicForumofNanDu (Journalofthe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 )  May.  2002 “我以为除了古人的遗物以外 ,再没有一种史料比 绘画雕刻更能反映出历史上的社会之具体的形 象。”他认为汉代石刻画像“几乎可以成为一部绣像 的汉代史”,“当然是一种最具体、最真确的史 料”[30] 。应用画像石资料 ,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研究 汉代历史的著作主要有岳庆平、尚峥的《中国秦汉 艺术史》[31] ,岳庆平的《中国秦汉习俗史》[32] ,孙机 的《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33] ,刘敦桢的《中国古 代建筑史》[34] ,夏亨廉、林正同的《汉代农业画像砖 石》[35] ,王克芬的《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36] ,刘秉 果的《中国古代体育史话》[37] ,大村西崖的《支那美 术史雕塑篇》[38] ,王子云的《中国雕塑艺术史》[39] 等。然而 ,对汉代画像石研究情况介绍的论著却为 数不多 ,主要有深圳博物馆的《中国汉代画像石画 像砖文献目录》[40] ,沈颂今的《汉画像石研究概 述》[41] ,李发林的《山东汉画像石概述》[42] ,周到的 《河南汉画像石考古四十年概况》[43] ,李陈广、金康 的《南阳汉画像石研究述评》[44] ,杨爱国的《山东汉 画像石研究的历史回顾》[45] ,武利华的《徐州汉画 像石研究综述》[46] ,吴曾德、闪修山、肖湄燕的《汉 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47] ,周到、王晓的《汉画 ———河南汉代画像研究》[48] 等。大多是地域性汉 画像石研究情况介绍 ,即使是全国性的汉画像石研 究情况介绍也比较简略不详。本文试图对汉代画 像石的分区、分期和分类 ,艺术特色 ,天文学 ,舞乐 百戏 ,民风民俗 ,政治经济 ,思想观念 ,建筑学等方 面的研究情况作一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综合论述。 一、汉代画像石的分区、分期和分类研究 汉代画像石的分布相当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 , 北京、天津、河南、湖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 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浙江等 14 个省市、数十 个县市都出土有汉代画像石刻。王建中在《汉代画 像石通论》中分为河南南阳鄂西北区 ,山东、苏北、 皖北、豫东区 ,陕北、晋西北区 ,四川、重庆区 ,河南 郑州、洛阳区 , 各个区内的画像石分布又划若干小 区[22] (P38-45 ) 。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 书中把汉代画像石的分布划为五个区域 :一是山东 全境、江苏省中北部、安徽省北部、河南省东部和河 北省东南部 ;二是以南阳市为中心的河南省西南部 和湖北省北部 ;三是陕西省北部和山西省西部 ;四 是四川省和云南北部 ; 五是河南省洛阳市区周 围[21] 。米如田则将山东和苏北分作两个区域[49] 。 蒋英炬、吴文祺认为山东汉画像石主要分布在鲁南 及其以北的鲁中地区[50] 。 两汉长达 400 余年的历史 ,出土的汉代画像石 墓达百座之多 ,为了把同一时期的汉代画像石加以 排列组合 ,以利于对比和分析研究 ,必须对汉代画 像石进行分期。王建中在《汉代画像石通论》中将 汉代画像石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西汉晚期、新 朝时期、东汉早期、东汉中期、东汉晚期等六期 ,并 对每个时期画像石的产生和特征作了详细的论 述[22] (P52-57 ) 。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 书中将地下汉代画像石墓室的画像石分为二期 , “滥觞期的画像石墓及其画像”、“成熟期的墓室画 像石”,对两期的墓室形制和画像石的配置规律作 了深入的探讨[21] (P190-288 ) 。还有不少对区域汉代 画像石分期进行研究的论文 ,周到、吕品在《中原文 物》1982 年第 2 期发表的《南阳汉画像石简论》一 文认为 ,早期为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中期为东汉 早期 ,晚期为东汉末期。萧亢达在《汉代南阳郡与 南阳汉画像石墓》一文中认为早期为西汉昭宣至新 莽时期 ,中期为东汉建立到安帝时期 ,晚期为安顺 以后[51] 。赵成甫在《南阳汉画像石分期管见》一文 中认为 ,汉画像石分为四型十四式[51] 。王恺在《苏 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一文中将画像石 墓分为三期 :西汉晚期至王莽时期、东汉初期至东 汉中期 (安帝) 、东汉晚期 (安帝以后至献帝初平四 年) [52] 。杨伯达把山东汉代画像石分为三期 :西汉 中后期至两汉之际为前期 ,两汉之际至东汉中叶为 中期 ,东汉中叶至魏为后期[53] 。 汉代画像石的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材、内容极其丰富 ,几乎涉及 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李发林在《山东汉画 像石研究》一书中将汉代画像石的内容分为四类 : 1. 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图像 ;2. 描绘历史人物故事 的图像 ;3. 表现祥瑞和神话故事的图像 ;4. 刻画自 然风景的图像[54] (P25) 。蒋英炬和吴文祺把汉代画 像石内容分为描绘社会生产、表现社会生活、描写 历史 故 事、表 现 神 话 传 说 和 鬼 神 信 仰 四 类[55] (P4-5 ) 。日本土居淑子将汉代画像石内容分 为 : (1)具有故事情节的画像 ; (2) 关于祭祀礼仪的 画像 ; (3)关于天象及自然现象的画像 ; (4) 关于仙 人及神怪的画像 ; (5) 关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的 画像 ; (6)描绘怪兽等空想动物的画像 ; (7) 各种装 饰图案[26] 。俞伟超、信立祥在《中国大百科全书· 考古学》的汉画像石条中将汉代画像石分为八类 : 1. 生产活动 ;2. 墓主仕宦经历及身份 ;3. 墓主生活 ; 4. 历史故事 ;5. 神话故事 ;6. 祥瑞 ;7. 天象 ;8. 图案 花纹[56] 。信立祥在《汉画像石的分区与分期研究》 一文中认为汉代画像石的内容可分为九类[57] 。王 建中在《汉代画像石通论》中将汉代画像石的内容 分为人间和冥间二部分 ,生产、生活、故事、神话、天 文、符瑞、图案七大类[22] (P386) 。信立祥在《汉代画 ·9·2002年第 3 期              刘太祥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将汉代画像石内容分为天上 世界的内容、仙人世界的内容、人间现实世界的内 容、地下鬼魂世界的内容四大类[21] (P62) 。 二、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研究 汉代画像石吸纳了商周青铜器造型、纹饰以及 战国绘画之长 ,用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手法 ,创造 了一种不是绘画 ,而似绘画 ,不是雕塑 ,而似雕塑 , 即拟绘画、拟浮雕的石刻艺术品 ,可以说在美术史 上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各是由构图 的方式、造型的手段、雕刻的技法以及彩绘的特点 来体现的。 对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的研究论著较多。 常任侠在《汉画艺术研究》一书中认为 :就汉画的技 法说 ,它比之先秦时代确有飞跃的发展。到了汉 代 ,绘画的方法与基础才算确立 ,不再局限于图案 的成就。石刻画像更从汉代开始 ,为后世作了很好 的典范[57] 。刘铁华认为 ,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 ,简 洁质朴 ,深厚雄健 ,纯而不琐碎 ,有一定概括力。结 构处理也很巧妙 ,在同一画面上可以把许多不同的 内容、情节处理在一起。各地画像石刻的雕刻技法 各有特色 ,但有一共同之处是其线条呈现出一种弹 力性 ,给人们一种动律的感觉[58] 。王良启认为 ,汉 代画像石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 :以线刻为主的雕 刻技法 ;巧妙合理的构图 ;开写实艺术之先河 ;浪漫 幻想的王国 ;传形与传神的统一[59] 。董旭认为汉 代画像石的形式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汉代画像中 “线”的规律运用 ;二是汉画像的形体块石 ;三是永 恒性的创作观念[60] 。他还认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 格从纵向分析是云气纹的运用 ,多而大胆 ,激情多 变 ,既增加了画面层次、动感与旋律 ,又协调构图 , 走一条追求写实的道路 ;从横向看汉画像石的艺术 风格可分为粗犷型、古朴型、稚拙型、装饰型等类 型[61] 。沈颂今认为 ,汉画像石艺术不仅继承和发 展了西周以来造型艺术的优良传统 ,而且开启了魏 晋时期雕刻、绘画艺术的发展道路 ,是研究佛教雕 刻艺术传入中国之前 ,中国雕刻绘画艺术的唯一实 物资料[41] 。王建中在《汉代画像石通论》中论述汉 代画像石艺术风格时说 :“汉代画像石的构图主要 继承了传统的以平面的散点和分层布局的法则 ;汉 代画像石的造型 ,具有线描表达和摄影观察的特 点 ;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有“拟绘画”、“拟浮雕”多种 技法 ;汉代画像石的彩绘 ,则强调了轮廓与形象的 修饰功能。汉代画像石构图、造型、雕刻与彩绘的 统一 ,本质地反映了汉代、汉民族、汉文化、汉艺术 家的思想观念与审美意识等内在特性的外部印证 , 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2] (P494) 1989 年 ,中国 学者巫鸿在美国用英文发表了《武梁祠研究 ———中 国早期的绘画艺术观念》,对汉代画像石的绘画艺 术作了全面的研究[62] 。顾森[63] 、谢昌一[64] 、吴曾 德[65] 、廖国柱[66] 等人也对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 进行了专题研究。 对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术最早进行分析和研究 的是日本学者关野贞[67] 。滕固在 1937 年就把雕 刻技法提到了研究汉代画像石的首位 ,认为这是汉 代画像石的决定因素 ,他把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分为“拟绘画的”(孝堂山和武梁祠的刻像)和“拟浮 雕的”(南阳石刻画像) 两大类[68] 。《南阳汉代画像 石》一书认为 ,南阳画像石的雕刻技术主要有平面 阴线刻、剔地凹面阴线刻、剔地浅浮雕、浅浮雕兼阴 线刻四种[10] 。李发林《略谈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 及其分期》一文 ,把汉画像石雕刻技法分为阴线刻、 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凹入平面雕、凹入雕、高 浮雕、透雕、阳线雕等八种 [69] 。阎文儒 [70] 、蒋英 炬、吴文祺 ,杨伯达[71] 都把山东汉画像石的雕刻技 法分为六类。蒋英炬、吴文祺将汉画像石刻分为线 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浅浮雕、高浮雕和透雕等 六种[72] 。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一书中 把汉代画像石雕刻技法分为二大类。一是线刻类 : 阴线刻、凹面线刻、凸面线刻 ,表现重点是物象轮 廓 ;二是浮雕类 :浅浮雕、高浮雕、透雕 ,表现的重点 是物象的质感[21] (P27-39 ) 。信立祥还认为汉代画像 石的构图方式主要有二种 :一是等距离散点透视构 图法 ,二是焦点透视构图法[21] (P39-59 ) 。 由于各地区的民俗、生活、传统观念和情感等 各种因素的不同 ,各地区的汉代画像石也各具独特 的艺术风格。闪修山、王儒林等 ,王良启 ,曹东坡 , 王今栋[73] ,李宏[74] ,一平[75] 等人对南阳汉代画像 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探讨。闪修山、王儒林认为南 阳汉画像石画面单纯饱满 ,主题突出 ,每幅画面只 有一个内容 ,与山东等地的构图绵密相比 ,为我国 后来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76] 。王良启认 为 ,南阳汉代画像石蕴藏着原始活力的、浪漫与幻 想的内容很多。在透视处理上为了表现空间采用 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和“心理印象”为基础的“散点 透视”,也就是许多视点的组合和象征性的手法 ,符 合人们的审美需要[77] 。曹东坡认为南阳汉代画像 石刻具有深沉雄大、粗犷劲挺、古朴稚拙、单纯厚 重、简洁明豁等独特的艺术风格 ,显现出它今天特 有的艺术魅力和无法替代的现代价值[78] 。谢昌 一[79] ,何正璜[80] ,高文、范小平[81] 分别对山东、陕 北和四川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研究。中国 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对山东、江苏、陕西和山西、 ·01·                       南 都 学 坛                  2002年第 3 期 河南、四川的汉代画像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全面的 论述 ,代表了当今各地画像石研究的水平[17] 。宋 广伟对南阳和山东的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进行了 比较研究[82] 。 三、汉代画像石的思想观念研究 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社会 意识。赵成甫在《汉画中儒道佛思想初探》一文中 认为 ,儒道佛思想是汉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 容 ,儒家思想表现在汉画的讲经图、忠孝和祥瑞图 , 道家思想表现在汉画的升仙和辟鬼图 ,佛教内容表 现在大象的图像[83] 。乔宝同、苏磊在《汉画像石中 太阳的形象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一文中认为 , 汉画像不仅表现太阳形象的形式多种多样 ,也体现 了当时所盛行的阴阳五行、谶纬迷信思想和升天、 成仙、长生不老等社会意识[83] 。赵建中认为 ,那虚 无缥渺、漫无际涯的幻想中的龙凤、飞廉、虎车、鹿 车等都是墓主人生前迷信思想的反映[84] 。赵超认 为汉代画像石在汉墓中的布局是有规律的 ,就是表 现生活与经史故事的内容在前、中、后室及耳室 ,描 写神话、天象和祥瑞的内容在墓室顶部和墓门 ,这 反映了汉代人们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是汉人企图在 墓室中重视天地宇宙与社会人生模式的体现[85] 。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的《汉代的鬼神世界》,第一次对 汉代画像石中的鬼神信仰内容作了系统的考 察[86] 。李宏认为 ,从汉代丧葬中画像砖石的内容 来看 ,多着重祈福禳灾 ,着重于死之归宿 (升仙) 和 生之安宁 (打鬼) ,依照孙作云先生之观点 ,汉代画 像石的宗教内容可一言一蔽之就是打鬼升仙。对 疫鬼的祛祓和对天界神祗的向往 ,几乎囊括了当时 民间信仰的全部。《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认 为该墓四组画像表现了墓主人生前的“伟大功绩”, 安富尊荣的生活 ,死后丧祭之仪的隆重 ,并希望墓 主人长眠墓室 ,有山神、海灵的护持 ,千年永固[87] 。 孙作云在《评“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谦论 汉人的迷信思想》一文中认为 ,沂南汉画像石中羽 人、傩戏、乐舞百戏等图像都和汉人主要迷信思想 有关 ,反映了汉人的升仙思想及与此相关的打鬼辟 邪思想[88] 。而曾昭橘认为 ,在汉代上层社会里的 主导思想是阴阳五行家学说[89] 。陈江风认为 ,汉 画所表现的世界 ,反映了墓主所追求的死后生活以 及他们的思想观念。汉代人把死人当活人对待 ,以 为活人需要的 ,死人也需要。这种思维方法正是 “集中表象”的反映。但汉画像对死亡者阴间生活 的假设与表现囿于人类认识与思维规律的局限 ,其 理想图景的创造只能以现实生活为蓝本。围绕亡 灵这一主题 ,构成了汉画像“神鬼世界”的三个子系 统 :灵魂升天及天界诸神形象系统、死者躯体身后 生活形象系统、冥界鬼魅形象系统。夸张、象征等 重要表现手段的应用 ,均与汉画创作者的思维观 念、思维形式有些许联系[90] 。日本学者曾布川宽 对汉画像石中升仙内容图像的由来、产生、发展作 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91] 。朱国火召在《汉代画像中 所见牛、鹿、羊车及其反映的社会意识》一文中认 为 ,汉画像石中的鹿车、牛车、羊车图像与当时人们 崇信神仙方术有关 [92] 。孙重恩《浅论升仙汉 画》[92] ,顾森《汉画中的“西王母”的图像研究》[83] , 李陈广的《南阳汉画像的河伯图试析》[93] ,李晓松 《汉代人与神话画像》[94] ,吴曾德、周到的《南阳汉 画像石中的神话与天文》[95] 等文章都研究了汉画 像石中的神话内容 ,认为龙、西王母、虎车、鹿车、河 伯等神仙画像都反映了汉代的升天成仙的道家思 想。李卫星《略谈儒家思想对山东汉画像石的影 响》[94] 、孙怡村《从南阳汉画看汉代崇尚名节之 风》[94] 、杨爱国的《汉代的忠孝观念及其对汉画艺 术的影响》[96] 等文章论述了汉画像石反映的儒家 思想。罗松晨、王春玲在《从汉画看汉代的吉祥文 化》中认为汉代画像石中以神灵祈求兆示吉祥、以 动物寓意吉祥、以植物象征吉祥、以文字直接表达 吉祥、以图符暗示吉祥、以田园生活反映吉祥[94] 。 王玉金认为 ,南阳汉画像石从神仙思想、祥瑞思想 和辟邪思想三个方面表现了汉代的谶纬迷信思想 ; 他还认为汉画像石中大量熊的形象反映了汉代的 辟邪和吉祥思想[97] 。陈江风认为汉画像石的“羲 和捧日、常羲捧月”画像应更名为“伏羲捧日 ,女娲 捧月”,它不仅含有“天下大明”的吉祥意义 ,更重要 的是表现汉人的阴阳意识[98] 。胡新立的《鲁南地 区汉画像中的佛教图像考》[94] ,俞伟超的《东汉佛 教图像考》、曾宪波的《浅析汉画中的佛教图像》[99] 等文章认为 ,汉画像石中有大量的佛教图像 ,佛教 已影响到了汉代的葬制葬俗。刘绍明、王春玲的 《从汉画看两汉时期的生殖信仰》[83] 、张德水的《远 古图腾的遗绪 ———汉画像所反映的图腾生育信 仰》[94] 等文章认为汉画像石受到两汉民间生殖信 仰的深刻影响 ,反映了民间生殖信仰的内容。 四、汉代画像石的民风民俗研究 汉代画像石反映了汉代的礼俗、节俗、饮食、丧 葬、辟邪祈福、祈雨、祭祀、婚姻等习俗。岳庆平在 《中国秦汉习俗史》一书中用大量的汉代画像石的 资料 ,论述了汉代的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姻、 丧葬等民风民俗[32] 。王清建、王玉金在《河南南阳 画像石中的民俗初探》一文中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反 映的民俗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认为南阳汉画反映了 ·11·2002年第 3 期              刘太祥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汉代拥慧和拜谒等礼俗 ,门户上画神茶、郁垒以辟 邪的节日风俗 ,宴宾陈伎的饮宴习俗 ,墓室画像布 局原则、送葬墓祀的葬制葬俗 ,大傩、门上饰铺首衔 环、画虎、熊等的辟邪祈福习俗 ,风雨、雷神、河伯等 祈雨风俗[100] 。杨爱国[101] ,牛天伟、李真玉[102] ,魏 仁华[103] 等人论述了汉代画像石中的饮食风俗。 牛天伟、李真玉认为 ,汉代画像石中反映汉代饮酒 风俗的画像主要有酿酒、酤酒、饮酒等 ,出现在画像 石中常用的酒具有壶、樽、勺、耳杯等 ,酒令有投壶、 六博、猜拳等种 ,酒的用途主要有自娱、待客、祭祖 祀神、逐疫驱鬼等数种。魏仁华、韩玉祥认为 ,汉代 画像石刻中画有形象生动的庖厨图 ,反映了汉代丰 富多彩的饮食生活。从食品构成上看 ,主食仍是五 谷杂粮 ,肉食有牛、猪、羊、狗、鸡、鸭、鹅、鱼鳖 ,瓜果 疏菜俱全 ,在原料加工、饮食模式、烹饪技艺等方面 已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山东诸城出土了目前见到的最完整最全面的一 幅关于汉代人庖厨活动的画像石 ,有宰牲、炊爨、酿 造等。厨房中人数最多的、最忙碌的 ,就是烧烤羊 肉串[104] 。黄宛峰的《儒家丧葬观与汉代葬俗之关 系》一文认为画像石墓与厚葬并无直接关系[94] 。 曾宪波在《从汉画试析汉代的丧葬礼俗》一文中认 为 ,汉代画像石中的丧葬出行汉画像、殡车出行画 像、墓地坟丘图、墓祠上冢图、伏羲女娲和日月合璧 画像、墓门神画像、二龙交尾画像反映了汉代的葬 制葬俗[94] 。康兰英的《汉画像石中的田猎风 俗》[105]和艾延丁、李陈广《试论南阳汉代画像中的 田猎活动》[92] 对汉画像石中的游猎习俗进行了研 究。信立祥在《东南文化》1999 年第 1 期发表的 《汉代画像中的车马出行图考》一文对画像石的车 骑出行图进行了研究。李建、金桂莲在《从汉画看 汉代祈雨风俗》一文中认为 ,汉代画像石的女魃、雨 师、龙、虹、河泊、雷神等画像都反映了汉代的祈雨 风俗。周汛、王强[106] 等人论述了汉代画像石中汉 代人的冠、衣裳、袍服等服饰和头饰习俗 ,不同等级 的人服饰是不一样的。牛天伟在《试论汉画中的北 斗星画像》一文中认为 ,北斗星画像反映了汉代崇 拜和祭祀北斗神的社会风俗[94] 。程健君在《南阳 汉画中的“伏羲女娲”考》一文认为 ,人首蛇身的伏 羲女娲被普遍刻画在南阳汉墓中 ,既表现了汉代人 意识中对自己以蛇为“图腾”的祖先崇拜与敬仰 ,也 反映了汉代人崇敬人类始祖 ,希望后世人丁兴旺和 百代昌荣的祈子风俗。同时伏羲女娲图像也渗进 了汉人儒家正统的非兄姝婚观念 ,由此产生了婚配 有“神人”作媒等婚姻习俗[107] 。陈长山在《高祺画 像小考》一文中也论述了汉代画像石中的婚 俗[108] 。吕品《河南汉画所见图腾遗俗考》认为 ,河 南汉代画像石不少神话故事可追溯到远古的图腾 , 图腾崇拜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演化为祖先神、吉祥 神、保护神或宗教仪式及风俗习惯保留下来[109] 。 五、汉代画像石的乐舞百戏研究 汉代画像石刻绘了许多宴饮时观赏的音乐舞 蹈和角抵百戏的图像 ,给我们研究汉代的音乐、舞 蹈、杂技、戏剧、体育等提供了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萧亢达[20] ,周到[110] ,刘云峰[111] ,岳庆平、尚峥[31] , 对汉代画像石的舞乐百戏进行了综合性研究。周 到考证了河南汉画像中反映乐舞百戏的主要内容 : 打击乐器有建鼓、鼗鼓、铙和石磬等 ,吹奏乐器有 埙、笛、竽、排箫 ,还有手指拨弦的瑟 ;舞蹈有建鼓 舞、踏鼓舞、长袖舞、七盘舞 ;百戏有杂技、角抵、游 戏等。李荣有[112] ,李真玉 ,李幼馨[113] 等人考证了 汉代画像石中的乐器的种类。李荣有对汉画像石 中的音乐资料兼及乐舞百戏做了全面的辑录、整理 和解释 ,从音乐史学和音乐文化学的角度作了宏观 的把握和分析 ,阐释了汉代音乐文化的若干特征和 规律。李真玉在《浅谈汉画中的乐器》一文中分析 了汉代画像石反映的乐器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 色[94] 。李幼馨认为汉代画像石的乐队可分为吹打 型乐队、管弦乐队、混合型乐队、特殊的小型乐队。 苏磊、秦青、赫玉建[94] ,陈峰[114] ,周到[115]等人考证 了汉代画像石的舞蹈的种类和特征。赫玉建等人 在《试论汉画中舞蹈的形式美》一文中 ,认为汉画像 石的舞蹈的形式美表现在观念的程式、独特的风 格、超绝的技巧、妙肖的摹态四个方面[94] 。赵建 中[116] ,吴曾德、周到[117] ,魏仁华[118] ,孙世文[119] , 孙景琛[120]等人对角抵戏进行了论述 ,认为它是继 承前代的技击和手搏而形成的武术。赵建中认为 , 汉画中角抵可分为人与人斗、人与兽斗、兽与兽斗 三种形式 ,它奠定了中国武术套路的基础 ,开创了 畜兽、斗兽、驯兽等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业。吴曾德、 周到认为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人与人斗、人与兽 斗、兽与兽斗的角抵场面 ,已有剧名、情节、角色、戏 词、表演动作等条件 ,它是中国戏剧的鼻祖。魏仁 华认为 ,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手搏图和技击图 ,既 没有化装 ,也没有音乐伴奏 ,而是纯粹的武术对打 , 其动作和长拳类中的少林拳非常相仿 ,为研究我国 长拳的渊源以及少林武术的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 的资料。论述汉代画像石中的杂技艺术的有吕品、 周到[121] ,傅天正[122]等人 ,他们认为汉画中的杂技 艺术包括杂技、马戏、车戏、幻术四类 :杂技类有倒 立、弄壶、耍杖、冲狭、飞剑、跳丸等 ;马戏是马术表 演 ;车戏是汉代盛行、后世绝迹的大型杂技节目 ;幻 ·21·                       南 都 学 坛                  2002年第 3 期 术即魔术 ;俳优是表演中的滑稽演员。杂技的表演 技艺高超 ,惊险动人。庄申在《汉代的马戏》[123] 、 永明在《略谈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俳优》[124] 、廖奔在 《论汉画百戏》[92] 中分别论述了汉代画像石中的马 戏、俳优和百戏表演艺术。论述汉代画像石的体育 的论文主要有王玉金《试论汉画中的体育运 动》[125] 、刘秉果《汉画像石在体育史研究中的价 值》[126] 、李陈广、韩玉祥、王仲伟《河南汉代体育活 动》[127]等。李陈广等人认为汉代画像石中的体育 活动有以下几种 :一是武术 ;二是摔跤 ;三是斗兽 ; 四是射箭 ;五是蹴鞠 ;六是马术 ;七是杂技。汉代的 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主要渊源 ,汉代的蹴鞠是足球的 先奏。张清华[128]和周到[129] 论述了汉代画像石对 我国戏曲艺术的影响。张清华认为 ,汉代画像上的 乐舞百戏图有歌有舞 ,有说有唱 ,有表演队伍 ,又有 乐器伴奏 ,已经具备了戏曲有唱、念、做、打、舞、伴 唱的基本雏形 ,说明汉代已经产生了戏曲艺术。 六、汉代画像石的政治经济研究 汉代画像石中反映汉代政治情况的图像较少 , 研究的文章也比较少。王玉金研究了汉代画像石 中反映的汉代等级制度 ,他认为汉画中的冠饰 ,车 骑出行画像 ,拜谒场面 ,持节、执笏、执金吾、执钺、 持剑、执盾、执刀、拥慧、端灯侍女、捧奁侍女、执扇 箸、阙等具体画像反映了汉代的等级制度 ,是研究 汉代阶级关系的重要文物资料[130] 。尤振尧《江苏 泗洪曹庙东汉画像石》一文认为 ,画九下格的县令 及僚属图 ,皆有榜题 ,应是县令的僚属。刻有游徼 一人在县署门口 ,而文献记载游徼是乡官 ,不是县 的属官 ,是研究汉代官制的重要资料[131] 。蒋英炬 《汉画执棒小考》一文 ,考定汉画像石中的执棒图为 执金吾[132] 。而黄运甫认为 ,汉画中的执棒形具有 圆柱体和扁圆体之分 ,扁圆体的棒可用作兵器 ,圆 柱体的棒多用作刑具和仪仗[133] 。罗伟先[134] ,瞿 益锴[135] 、林木[136] 、孙忠家[137] 、山下志保 (日) [138] 等人对汉代画像石中反映的汉代政治情况作了不 同侧面的探讨。 汉代画像石的经济研究 ,主要是对画像石中反 映的汉代农业和工业的研究 ,表明了中国汉代科学 技术水平的鲜明特色和高超技艺。对汉代画像石 农业经济研究的专著有中国农业博物馆的《汉代农 业画像砖石》[139] , 陈文华的《中国农业考古图 录》[140] ,夏亨廉、林正同的《汉代农业画像砖石》[35] 等。王玉金[141] ,包明军[94] ,姚振英[83] ,蒋英炬、尤 振尧[142]等人对汉画像石中反映的农业经济的各 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王玉金从四川、山东和陕西出 土的农业画像石的图像的不同 ,分析了三个地区农 业的发展状况。作者认为 ,四川出土的多为水上耕 作图和收获图 ,是以种植水上农作物为主 ;山东出 土的大量的牛耕图和纺织图 ,是以旱地农作物为 主 ;陕北出土的牛耕图、放牧图、狩猎图 ,反映了是 以农业、畜牧业、狩猎并存 ,农业落后于山东和四川 地区。他还对汉画像石反映的渔业生产进行了探 讨 ,认为汉画中反映的汉代渔业生产中 ,捕鱼有徒 手捕鱼、网捕鱼、叉鱼、钓鱼、罩捕鱼、鱼鹰捕鱼、水 獭捕鱼等多种方法 ,从中可以看出汉代渔业生产有 生产范围广、技术先进、鱼种较多等特点。显示出 了汉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包 明军在《从汉画看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初步形成》 一文中认为 ,汉画像石中反映的农业精耕细作技术 主要表现在牛耕图、播种图、耧播图、薅秧耕作图、 薅秧收获图、中耕锄草图、收获选种图等图像上。 姚振英在《试论汉画牛耕图》一文 ,以陕西米脂县、 山东滕县和陕西绥德出土的汉代农业画像石的牛 耕图像为资料 ,分析了汉代牛耕技术的改进 ,反映 了汉代农业的发达水平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汉画像石反映的汉代工业经济主要表现在纺 织、冶铁和酿酒等手工业。吴文祺对山东出土的反 映汉代手工业的图像进行了研究 ,主要从纺织手工 业、冶铁手工业、酿酒业、制车业四个方面详述了汉 代手工业的发展水平[143] 。宋伯胤、黎忠文[144] ,尤 振尧[131] ,王黎琳、武利华[145] ,高汉玉[146] 等人对汉 代画像石的织机图进行了研究。余德章对四川汉 代画像石的酿酒图进行了研究 ,认为成都曾家包酿 酒图 ,新都酒舍图 ,彭县酒肆图 ,成都宴饮图 ,彭县、 新都、德阳的宴饮图 ,成都宴饮观舞图 ,成都庖厨宴 饮图和舞乐百戏图 ,郫县宴饮舞乐百戏图等都说明 了四川酿酒手工业的发达[92] 。李伟男、王伟 ,叶照 涵[147] ,山东省博物馆[148] 等对汉代画像石的冶铸 手工业进行了探讨。李伟男、王伟认为汉代画像石 有大量的冶铁和铁器的图像 ,反映的铁器有六大类 99 种 ,发现有冶铁鼓风炉画像 ,主要代表有山东滕 县宏道院、黄家岭出土的东汉冶铁、锻铁的画像 石[83] 。谭旦同在《汉代制盐浮雕》[149] 、木子在《豆 腐的起源与豆腐制作图》[150] 中分别对汉代画像石 的制盐业和制豆腐手工业进行了探讨。 七、汉代画像石的天文学研究 天文图像是汉代画像石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 的主要著作有陈江风的《天文与人文》[151] ,韩玉祥 主编的《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152] 等。《南阳 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收集了有关汉代画像石的天 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 23 篇 ,从不同的角度 ,结合文 献记载 ,对考古发掘的实物天文画像石图像进行了 ·31·2002年第 3 期              刘太祥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历史地、全面地、深入地研究 ,代表了当代汉画像石 天文学研究的水平。王玉金的《浅论南阳汉画像石 在天文学研究中的价值》、李建的《从汉画看汉代天 文学成就》、曾宪波的《由汉画试析先民对太阳黑 子、日月食及慧星的认识》[152] 等论文 ,都充分肯定 了汉画像石的天文学成就 ,主要表现在慧星图、日 月合璧图、三足乌图、苍龙星座和白虎星座图、北斗 星图、牛郎织女图等图像。韩连武的《星象探微》, 魏仁华的《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中的天象图》,李 真玉的《浅谈汉画中天文图像的人文特色》,陈江风 的《南阳天文画像石考释》、《关于唐河针织厂汉画 像石墓的两个问题》、《“羲和捧日、常羲捧月”的画 像石质疑》、《嫦娥奔月画像考释 ———兼与史国强同 志商榷》[152]等论文研究了天文画像石的人文科学 价值 ,反映了汉代人的科学水平、文化信仰、民风民 俗和思想观念。韩连武认为星象图是当时的占星 图 ,反映了汉代人的占星习俗。他通过对星象图的 结构、日月运行规律及其位置的分析和对天象图的 考释 ,肯定了这些星象图不是装饰的图案画 ,而是 含有一定意义的占星图 ,有重要人文价值。而且这 些星象图不都是虚饰性的吉祥图示 ,而是实际的天 象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当然也可能包括历史的天象材料。魏仁华 认为 ,唐河针织厂画像石墓南北二主室的天象图与 西汉后期盛行的谶纬迷信、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思 想有关。墓北主室顶部刻太阳、白虎、长虹等 ,为白 昼之象 ,应是葬男墓主人的位置 ;南主室顶部绘月 亮和星辰 ,为夜晚之象 ,应为女墓主人的所在。阴 阳相和 ,孳生万代 ,反映了当时的阴阳思想。李真 玉认为汉代画像石具有神话的日月观、阴阳化的天 象观、天人感应的星宿观等人文特征。陈江风用人 文科学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天文图像 ,揭示了古代以 天象象征人事的许多事实 ,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他 认为 ,月亮和尾宿相处画像石之中 ,尾宿是代表女 性的星座 ,其在天为女性的保护神 ,在朝喻后妃 ,在 野指主妇 ,因而常与表示阴性的月亮同时出现。女 宿主布帛、裁制和嫁娶 ,在汉墓画像石上常在月亮 旁边 ,含有保佑后代婚姻嫁娶、繁衍昌盛的精神寄 托。日月合璧图像象征生存世界万物合谐 ,阴间的 夫妻关系和睦 ,以理想化的方式 ,建成一个天地人 三位一体的和谐实体。其它研究汉代天文画像石 的文章还有 :吴曾德、周到的《南阳汉画像石中的神 话与天文》,周到的《南阳汉画像石中的几幅天象 图》,张维华的《南阳汉画像石中的蚩尤旗》,韩玉 祥、牛天伟的《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前室墓顶画像考 释》,长山、仁华《试论王寨汉墓中的慧星图》,《南阳 王庄汉画像石墓墓顶画像考释》[152] 等论文也提出 了不少新的见解。 八、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学研究 对汉代画像石建筑图像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刘 敦桢的《中国古代建筑史》[34] 、刘致平的《中国建筑 类型及结构》[153] 等。梁玉坡《从汉画看汉代建 筑》[83] ,赤银中、王卫国的《南阳汉画像石砖中所体 现的汉代建筑形象》[83] ,杨爱国的《汉代墓室建筑 装饰的发现与演变》[83] ,杨焕成、吕品的《河南汉画 像中的建筑图像》、陈明达《关于汉代建筑的几个重 要发现》[154] ,蒋英炬、吴文祺《武氏祠画像石建筑 配置考》[155] ,李锦山《汉画像中的桥梁建筑》[156] , 徐建国《从两汉徐州画像石看两汉建筑》[157] ,雷建 金、万立新等《四川内江汉画民居干栏及大苍》[158] 等论文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汉代画像石的建筑艺 术。梁玉坡认为汉画像石的建筑图像可分为住宅、 阙、仓房及武库、桥梁、城市、作坊等六种类型 ,反映 了汉代建筑的基本面貌 ,表现了汉代建筑的高超技 艺和水平。赤银中、王卫国认为 ,南阳汉代画像石 中住宅建筑的形象有单檐四阿式、重檐四阿式、高 层建筑、干阑式建筑、平民住宅等 ,还有园林建筑、 桥梁建筑及其他附属性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 着南阳两汉时期的建筑水平。杨爱国从装饰形式 和内容布局两个方面对汉墓建筑装饰进行了探讨。 杨焕成、吕品认为 ,河南汉代画像石的建筑图像已 有四阿、四角攒尖等建筑形式 ,有一斗三升的拱 ,有 柱和柱础 ,有基台 ,有阙 ,有观等 ,显示了丰富多彩 的建筑风格。 九、汉代画像石的文学、美学等方面的研究 李宏对汉代画像石的文学和美学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汉赋和汉画像石共同兴盛和衰落于西汉末 年和东汉末年 ,是同时代环境中的文化现象 ,呈现 的是不同切面的结构或整体。他对二者及其相互 关系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还认为 ,南阳汉代画像石 重视点、线、面的有机结合 ,形成了一个从多变中求 得均衡、对称的优美构图 ,是抒情意味的形式和包 罗万象内容的成功结合 ,有着十分重要的美学价 值[159] 。温革新在《从汉画看汉代妇女对汉文化的 贡献》中认为 ,从汉代画像石可以看出 :汉代妇女为 汉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特殊的物质条件 ,汉代妇女为 我国杂技舞蹈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94] 。 徐颖在《从南阳汉画看汉代民族关系》中认为 ,南阳 汉代乐舞百戏、瑞兽和人物形象的画像石从民族融 合和民族矛盾两个方面反映了汉代的民族关 系[94] 。李真玉、温革新《浅谈汉画中的民族文化融 合》[83] ,高现印《浅论南阳汉画中“胡人”特征及相 关问题》也对汉代画像石反映的民族关系进行了研 ·41·                       南 都 学 坛                  2002年第 3 期 究[83] 。刘敦愿《汉画像石上的针灸图》一文 ,结合 历史文献对汉画像石上的针灸图进行研究 ,他认为 画像石上的针灸图可定名为《扁鹊针灸行医图》,考 定图中的行医者为扁鹊 ,为正确认识汉画像石上的 针灸图提供了依据[160] 。 十、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几点想法 综上所述 ,汉代画像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 果 ,但要进一步认识汉代画像石的真正面目 ,正确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它的历史地位 ,还需要改进研究方法 ,开拓研 究领域 ,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周保平在 中国汉画学会第七届年会上提交了《对汉画像石研 究的几点看法》,蒋英炬的《将汉画像石考古学研究 再推进一步》[94] ,王继如的《汉画研究前瞻》[161] ,刘 道广的《汉画学刍议》[94] 等论文都对汉代画像石的 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景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我们认 为要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汉代画像石 ,首先是要改进 研究方法。不但从正史中找解释汉画像石的文字 , 更要从当时或去汉不远的方志、小说、笔记、诗赋中 找释文 ,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汉画像石反映的民风 民俗。还要正确认识画像石的艺术性 ,它不是墓主 人的生前的“生活写照”,而是对死后的企盼 ,这就 要求我们研究汉代画像石一定要紧密结合汉代的 葬制和葬俗进行研究 ,忽视了画像石是墓葬的材 料 ,就不能科学地研究。在做好考释画像研究的基 础上 ,广泛地吸收先进的方法 ,如比较研究法、系统 论的方法等 ,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应用 ,将有助于提 高汉画像石的研究水平。其次就是要开拓汉代画 像石的研究领域 ,全方位地探讨汉画像石在中华民 族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对待汉画像石实物资料 要进行认真的鉴别工作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推进 汉代画像石的考古基础研究和系列的建立。要尽 快建立汉画学 ,编写出《汉画学概论》、《汉画美学》、 《汉画文献学》、《汉画史》、《汉画美术学》、《汉画乐 舞学》、《汉画民俗学》、《汉画伦理学》、《汉画经济 学》、《汉画建筑史》、《汉画科技史》等专题性研究著 作 ,多角度地认识汉代画像石。要总结探索汉画像 石在中外美术上的历史地位。还要在研究汉代画 像石的普遍规律的同时 ,注重研究汉代画像石的区 域特征及形成原因 ,从文化、艺术、审美等多方面总 结其个性特征。 总之 ,我们期望文物考古界、史学界、美术界、 美学界、文学界等各个方面的学者都加入汉代画像 石的研究队伍 ,使汉代画像石的研究结出更加丰硕 的果实。 [参  考  文  献 ] [1] 瞿中溶. 汉代武梁祠画像考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82. [2] 关百益. 南阳汉画像集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30; 孙文 青. 南阳汉画像汇存 [M]. 南京 :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 , 1937. [3] 容庚. 汉武梁祠画像考释[M]. 燕京大学考古社 ,1932. [4] 傅惜华. 汉代画像全集 (初编) [M]. 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 究所 ,1950. [5] 傅惜华. 汉代画像全集 (二编) [M]. 巴黎大学北京汉学研 究所 ,1951. [6] 常任侠. 汉代绘画选集[M].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55. [7] 王子云. 中国古代石刻画选集 [M]. 中国古典艺术出版 社 ,1957. [8] 山东省博物馆等. 山东汉画像石选[M]. 济南 :齐鲁书社 , 1982. [9] 徐州博物馆. 徐州汉画像石[M]. 南京 :江苏美术出版社 , 1985. [10] 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 南阳汉代画像石 [M]. 北 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11] 阎根齐等. 商丘汉画像石 [M]. 郑州 :河南美术出版社 , 1992. [12] 山西省博物馆. 山西石雕艺术 [M]. 朝华美术出版社 , 1993. [13] 陕西省博物馆. 陕北东汉画像石[M]. 西安 :陕西人民美 术出版社 ,1985. [14] 高文. 四川汉代画像石[M]. 成都 :巴蜀书社 ,1987. [15] 顾森. 中国汉画图典[M]. 杭州 :浙江摄影出版社 ,1997. [16] 韩玉样 ,李陈广.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 [M]. 郑州 :河南美 术出版社 ,1998. [17] 中国画像石全集编辑委员会. 山东汉画像石 (第 123 卷) 、江苏汉画像石 (第 4 卷) 、陕北山西汉画像石 (第 5 卷) 、河南汉画像石 (第 6 卷) 、四川汉画像石 (第 7 卷) 、 石刻线画 (第 8 卷) [M]. 河南美术出版社、山东美术出 版社 ,2000. [18] 常任侠. 汉画艺术研究[M]. 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 ,1955. [19] 吴曾德. 汉代画像石[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4. [20] 萧亢达. 汉代乐舞百戏艺术研究 [M]. 北京 :文物出版 社 ,1991. [21] 信立祥. 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2000. [22] 王建中. 汉代画像石通论 [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 2001. [23] 蒋英炬、杨爱国. 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M]. 北京 :文物 出版社 ,2001. [24] 长广敏雄 (日) . 汉代画像 の研究 [M]. 中央公论美术出 版 ,1965. [25] 长广敏雄 (日) . 南阳 の画像石 [M].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 研究所研究报告 ,1974. ·51·2002年第 3 期              刘太祥 :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                   [26] 土居淑子. 古代中国 の画像石[M]. 同朋舍出版 ,1986. [27] 孙宗文. 略谈汉代画像石及其史料价值 [J]. 历史教学 , 1957(12) . [28] 黎明剑. 两汉石刻史料之应用[J]. 大陆杂志 [台 ],1985, 70(6) . [29] 王玉金. 南阳汉画与历史研究[J]. 南都学坛 ,1999(1) . [30] 剪伯赞. 秦汉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3. [31] 岳庆平 ,尚峥. 中国秦汉艺术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94. [32] 岳庆平. 中国秦汉风俗史[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33] 孙机. 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91. [34] 刘敦桢. 中国古代建筑史[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社 ,1980. [35] 夏亨廉 ,林正同. 汉代农业画像砖石 [M]. 北京 :中国农 业出版社 ,1996. [36] 王克芬. 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89. [37] 刘秉果. 中国古代体育史话 [M]. 北京 :文物出版社 , 1987. [38] 大村西崖[日本 ]. 支那美术史雕塑篇 [M]. 东京印刷株 式会社 ,1916. [39] 王子云. 中国雕塑艺术史[M].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 社 ,1988. [40] 深圳博物馆. 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文献目录. 北京 : 文物出版社. [41] 沈颂今. 汉画像石研究概述 [J]. 中国史研究动态 ,1993 (1) . [42] 李发林. 山东汉画像石概述[J]. 文史哲 ,1981(2) . [43]周到. 河南汉画像石考古四十年概述 [J]. 中原文物 , 1989(3) . [44] 李陈广 ,金康. 南阳汉画像石研究述评 [J]. 南都学坛 , 1990(5) . [45] 杨爱国. 山东汉画像石研究的历史回顾 [J]. 山东大学 学报 ,1992(3) . [46] 武利华. 徐州汉画像石研究综述 [J]. 汉画研究 ,1992 (2) . [47] 吴曾德 ,闪修山 ,肖湄燕. 汉代画像石的发现与研究 [J]. 中原文物 ,1996(增刊) . [48] 周到 ,王晓. 河南汉代画像研究 [M]. 郑州 :中州古籍出 版社 ,1996. [49] 米如田. 汉画像石墓分区初探[J]. 中原文物 ,1988(2) . [50] 蒋英炬 ,吴文祺. 试论山东汉画像石的分布、刻法与分 期[J]. 考古与文物 ,1980(4) . [51] 南阳汉代画像石学术讨论会办公室编. 汉代画像石研 究[C].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7. [52] 王恺. 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汉画像石墓分期 [J]. 中原文 物 ,1990(1) . [53]杨伯达. 论山东画像石的刻法 [J]. 故宫博物院院刊 , 1987(4) . [54] 李发林. 山东汉画像石研究[M]. 济南 :齐鲁书社 ,1982. [55] 蒋英炬 ,吴文祺. 山东汉画像石选集 [M]. 济南 :齐鲁书 社 ,1982. [56] 俞伟超 ,信立祥.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汉画像石墓 [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1. [57] 常任侠. 汉画艺术研究[M]. 上海 :上海出版公司 ,1955. [58]刘铁华. 两汉时代画像石的艺术特点 [J]. 中原文物 , 1983(特刊) . [59] 王良启. 试论汉画像石的艺术成就 [J]. 中原文物 ,1986 (4) . [60] 董旭. 汉代画像形式初探[J]. 河南大学学报 ,1987(2) . [61] 董旭.
本文档为【汉代画像石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3429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1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2-01
浏览量: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