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康德的_自由_物自体_及其他

康德的_自由_物自体_及其他

举报
开通vip

康德的_自由_物自体_及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年第 1期 康德的“自由”、“物自体”及其他 叶 秀 山 作者在研读康德《判断力批判》过程中,对康德未多作解释但确是很重要的 思想作了发挥, 把康德论及的“自由”、“物自体”思想加以引伸,探讨了“自由”与 “物自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作者认为,对“物自体”的“思”不同于经验的 知识和科学,是最为理性的、纯粹理性的。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从理性 的“自由”出发, 努力克服康德的“物自体”,把“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  ...

康德的_自由_物自体_及其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7年第 1期 康德的“自由”、“物自体”及其他 叶 秀 山 作者在研读康德《判断力批判》过程中,对康德未多作解释但确是很重要的 思想作了发挥, 把康德论及的“自由”、“物自体”思想加以引伸,探讨了“自由”与 “物自体”、“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作者认为,对“物自体”的“思”不同于经验的 知识和科学,是最为理性的、纯粹理性的。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从理性 的“自由”出发, 努力克服康德的“物自体”,把“本质”与“现象”结合起来。   与清华大学彭冈君一起读康德《判断力 批判》,他用一个新的英译本, 我用过去对照 德文原文读过的中译本。我们逐句地研读、讨 论,读到“导论”第二节“哲学的一般领域”中 有一段话:“然而, 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固然不 在它们的立法中, 但却在它们关于感觉界的 诸效用中不断地相互掣肘, 不构成·一·个领域,原因是: 自然概念固然在直观里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述它的对 象,但不是作为物自体, 而是作为单纯的现 象;与此相反,自然概念固然在它的对象里表 述一个物自体, 却不能使它在直观里表现出 来,所以两者中任何一个都不能从它的客体 里(甚至于从思维着的主体里)获得一个作为 物自身的理论认识, 或者,如物自身那样, 成 为超感性的理论认识,人们固然必须安置这 个观念作为一切经验对象的可能性的基础, 却不能把这观念自身提高扩大成为知识。” (中译本,第 12 页,译文无大误) 这段话的总体意思是康德常强调的基本 思想, 并不难懂,说的是自然和自由、现象和 本体(质)之间的非立法性制约关系。康德先 说自然作为对象固然可“直观”, 但不是“物自 体”,只是“现象”, 这个意思也好懂,但他接着 说“与此相反,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对象里表 述一个物自体,却不能使它在直观里表现出 来”,这句话的前半句, 如何理解?“物自体”不 能在“直观”里表述出来,这是康德常说的基 本意思, 好懂; 可是那句一带而过的“自由概 念固然在它的对象里表述一个物自体”却要 费点思考,而康德在这里似假定读者已经很 懂得的样子,未多作解释。我在这句话上,作 了一些发挥,彭冈君觉得有些意思,建议把它 写出来,于是就有这篇短文。 有什么说:“自由概念固然在它的对象里 表述一个物自体?”“自由”与“物自体”为什么 关系? 当然,我们都知道,康德的“物自体”不 可知,不是“知识”的事,——“因为”它不是知 识的事,“所以”它就是“实践”的事;“知识”讲 “必然”、“自然”, “所以”“实践”就讲“自然”、 “道德”——过去的理解,似乎就是这样的“推 论”出来的。显然, 这种“因为”、“所以”的关 系,不能平息我们的问题。为理解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叫“自由”。 康德意义上的“自由”, 首先是一个“否 定”的力量, 不是那种“随心所欲的? 矩”的怡 然自得的“境界”。“自由”是要“摆脱”些东西, —32— 从那些东西里“解脱”出来, 那末,“摆脱”、“解 脱”些“什么”? “自由”是“摆脱”、“解脱”那眼 前的、现成的东西,“自由”就是对那眼前、现 成的东西(现实)说:“不”、“不对”、“不行”。这 是“自由”的基本的、哲学性的意义。从这里, 我们可以引伸出一些有意义的意思来。 首先,这个意义上的“自由”, 说明了、显 示了一个更高级的“理性”领域在。“自由”不 仅是“随心所欲”, 不仅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它只是表明: 支配人(的行为)的,不仅仅是眼 前的、当下的现成的“事实”。譬如说,人饿了 要吃东西,如果眼下有面包,那末,拿起来就 吃;如果没有,就去找,就去买, 总之, 我们受 “饥饿”的支配。然而,如果在一些条件下。譬 如,是敌人给的面包等等,那末,我宁可饿死 也“不”拿来吃,于是有伯夷、叔齐的故事。这 个故事,说明人受一个比“饥饿”更高级的“律 令”支配。“饥饿”是“自然”的,但那更高级的 “律(令)”则是“非自然的”——“理性”的。所 以,我们说,恰恰是人们在说“不”字时, 最为 清楚地显示了人不仅是“自然”的,而且是“理 性”的。 其次,我们还看到,“自由”这个“否定”的 力量, 还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因而是“无限 的”。“无限”不是 1, 2, 3, 4, 5⋯⋯的“无限”, 所以不是“无限膨胀”, 为所欲为; “自由”( 理 性)的“无限”, 是说“不受任何限制”, 就是人 们“可以”对一切现存的、眼前的事实(事物) 说“不”——虽然人并不总是说“不”, 但它天 生就是“被”许可(可以)对一切现实、现有的 东西说“不”的。“不”( 否定)是人作为人的天 赋的权利,所以“自由”也是一种( 理性) 的力 量( pow er) 、权力( right )。人,只有人,保留了 对一切现成的东西说“不”的权利,尽管他并 不总是在用这种权利,或者甚至说, 多数人、 在多数的时候,并不使用这种权利。 那末,这种对“自由”的理解,和“物自体” 又有什么关系? 当人们运用这个“自由”权对现存的东西 说“不”字时,蕴含了这样一个意思:这个现存 的东西“不对头”,“不合适”,总之“不行”。“不 对”、“不行”, 乃是说, 它——这个现存的东 西,“本不该(不应)是这个样子”,它——这个 现存的东西,“本该(应)”是“另一个”样子的。 这样, 我们就贴近了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了: 这个“现存的东西”,原来只是“现象”; 那 个由“自由”显示出来的“本该”、“本应”“另一 个样子”,乃是“物自体”—Ding an sich。Ding an sich 就是那个“本”, 那个“该”, 那个“应” “是”的东西。 所以,从“自由”的角度来看, 那些既成 的、当下的事实、事物, 不过是一些“现象”,是 一些表层、表面的东西,而还“应”有一些深层 次的、“本来”的东西在“现象”的背后; 那末, 这些在既成事物(现象)的“背后”的“应是”的 东西又是些“什么”东西? 康德告诉我们, 这些“应是”的东西, 是 “不可知”的。在康德看来, 我们希望知的,只 是那些“现象”。这里所谓“知”,是“对象”提供 感性的直观,人“接受”过来,按照必然的规则 来加以综合,因而一切的“知识”,必须要有感 性把 材料 关于××同志的政审材料调查表环保先进个人材料国家普通话测试材料农民专业合作社注销四查四问剖析材料 提供出来,形成“直观”;但那“应是” 的东西,源出于( 理性) “自由”,它只是提供对 感性、现存的东西说“不”的权力,至于具体倒 底“应是”些“什么”,它并不过问。当然,康德 也承认, 人们可以从对现存事物的知识中推 测——预见到事物——现象变化发展的前 景,或者可以有一个合乎科学知识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方 案,以自己的劳作,将其实现出来,这时这些 “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前景”可就是“知识”的产物,自然是 可以“直观”的。不过, 这些在康德看来,都属 于“科学知识”、“现象”的范围里, 而并非“物 自身”, 理由是:一旦这些方案、前景“实现” 了, “自由”的“理性”仍然有权对它们说, “不”,仍然可以说“不对”、“不行”。所以这些 比较而言更为“完满”的现实事物,仍不是“物 自体”。“物自体”仍在它们的“背后”,不能得 到“直观”。“物自体”不是“比较出来的,因而 —33— 不是“相对”的,而是“绝对”的。 “本应是些什么”, 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一 种“理想”,但它们不是一些具体的、可以直观 的观念——设计方案、前景,因为“自由”要保 留它那不受限制的“否决权”, 所以它并没有 具体的、可以实现的“理想”,而是坚持着对现 实事物说“不够理想”。在这个意义上, “自 由”永远是“理想的”,不是“现实的”。 “自 由”的“理想”, 也不 可 “想 象” ( Imag ine)为一个“大而无益”(或通常意义上 的“至大无外”)的“全( 体)”,不可“想象”为无 限“膨胀”的“气球。”“自由”的“理想”( ideal ) , 不是“意象”( image) ;因此, 它的“无限性”, 也 不仅仅是“无限大”, 而只是“不受任何限制 性”。按照通常“理想”的“模型”制造出来的任 何东西, 同样也“限制”不住“自由”的理性和 理想。这样, 严格意义上的“自由”的“理想”, 不可能是一个经验的“概念”, 因而永不能转 化为经验的“对象”, 不可能提供经验的“直 观”。“自由”的“理想”性,不可“想象”, 没有 “意象”。所以,哲学上所说的“无限”,绝不是 “想象”的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 “理性”赋予“人”以“自 由”,这种“理性”和“自由”, 在“人”对现存事 物说“不”、“不行”里, 显示出来, 因为在“理 性”看来, 现存之万物, 都“本不应如此”,“原 本可以不是这个样子”的; 至于“应( 该) 是一 个具体的什么样子”,则是人类不断的努力劳 作的过程,是人类生活、生产、科学、技术不断 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是无限的,但人类 劳作、人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 的过程。这个过程当然是无限的,但人类生 活、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无限的可能性, 正 说明人的理性的自由是不受任何限制的, 人 的自由和理性赋予自己的生活、生产、科学、 技术发展无限发展的权力。 人的自由的理想, 不会在那一天完全“实 现”,作为“自由”的“目的”( 目标) ,只是悬设 的“目的”,而不会是现实的“结果”,因而就是 那个“目的”之所以为“目的”那个东西, 是为 “目的性”。这个最为根本的“目的性”,因其不 会成为“结果”, 而永远“悬设”在那里, 它是 “思想体”—noumenon,不会成为“现实体”— phenomenon. “思想体”因其“非现实性”而成 为“理念”( idea) , “物自体”是一个“理念”。 “理念”因为没有一个相应的“对象”而永远被 “悬设”在那里, 因而是“悬念”stutat ion。所 以,“物自体”固然也是一个名字( name) , 也 有“意义”,也有“所指”,但“指”的不是具体的 现实的事物; 但也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 abst ract concept ) , 不是从具体事物中“抽” ( abst ract ) 出来,或“(综)合”( con—)起来的。 在这个意义上,“物自体”这名字,就像“自由” 的意思那样, 原本也是“消极的”,而不是“积 极的”, “物自体”意味着“现象”的“否定性”。 “理念”、“思想体”意味着“经验概念”和“现实 性”之“否定”的方面。“是什么”总是意味着 “本不该是什么”,而对于“该是什么”,似乎在 科学知识上没有一个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康 德并且还指出,如果要为“本该是什么”这个 问题给出正面的、肯定的回答,则一定会出现 “矛盾”。“物自体”——“本应是什么”以在理 论知识上的矛盾性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 性,并“防止”说“本不应是什么”这种“自由” 权力被“剥夺”使之“不受限制”, 不受“侵犯。” “矛盾”性使“物自体”这个“理念”变得 “玄眩”起来,它不可能完全“透明”,在理论上 它始终是一个“问题”, 而它又是结结实实的 “物(自己)”,而不是一个“幻影”。 不仅如此,“物自体(自己)”不仅不是“虚 无缥缈”的, 而且是居于“支配”地位的。也就 是说,“物自体(自己)”的“理念”,“保证”了人 类的“自由”权不受侵犯, 从而促进——吸引 着人类不断地努力劳作,努力奋斗,在这个意 义上,竟是“物自体(自己)”“支配着人类作为 “自由者”的“族类”的历史“命运。” 这就是说,“物自体(自己)”的问题,只有 “自由者”(不受限制者)才提得出来。“饥饿的 —34— 人”在填饱肚子之后,不再追问“食物”, 只有 “自有者”才会保持住“否定”的权力, 才会有 “本应是什么”的“理念”(理想) , 才会永远“悬 设”一个“目的(目标) , 而不至于放弃对现存 事物的追问。 “物自体”向“自由者”“显现”出来, 表明 它不会成为“现象”的一个部分, 不会被人的 经验概念体系而“把握”,也不受运用于经济 世界的法制的支配,“人”无权为“物自体”“立 法”, “物自体”不是“人”的经验世界的“居 民”,不服从为这个世界制定的法则。人,即使 作为“自由者”,有充分权力说“本不应这个样 子”,而并无充分权力说“本应”何种“样子。” 康德说,“物自体”不可“知”er kenen, 但 可以“想”( denken)。因为“物自体”不能成为 一个经验的对象来“提供给予”人的感官; 而 “想”则不需要有这个条件。当然, “知”要 “知”些“什么”,“想”也要“想”些什么。但, 这 两个“什么”( was, w hat ) 是不同的, “物自体” 作为“什么”不向人的“感官”“显现”, 而只向 人的“理性”“显示”( sign, mark)。 不仅如此, “物自体”似乎只有人在发现 “自己”无知时,才“显示”出来。“物自体”, 在 康德的意义上,是“知识”的“限界”,是“知识” 的“终止”,但却不是“思想”的“限界”,恰恰相 反,“物自体”是“思想”的“开始”。 对“物自体”的“思”,在康德那里已经有 所指示。“物自体”对“自由”显示,而“知识”、 “科学”只把握“必然”的领域。由“自由”指示 的“物自体”不是知识和科学的“对象”, 但它 却是“理性”的“对象”, 而倒也不是一种朦胧、 神秘的“感觉”;恰恰相反, 它是纯粹理性的, 即不杂存任何感觉经验的。这样, 对“物自 体”的“思”,不同于经验的知识和科学, 但却 是最为理性的,是纯粹理性的。这种“思”, 不 是从感觉经验所给予的“材料”出发,而是从 纯理性的“自由”出发。 康德以后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发展, 都在努力克服康德的“物自体”,要把“本质” 与“现象”结合起来, 但其出发点不是康德的 知识性“必然”,而是理性的“自由”。他们都不 能不正视康德所指示出来的问题。费希特在 建立其主体先经验知识论体系时,首先提出 “A 是 A”同一性的优越性,因为不问“A”存 在( 实存)与否, “A 是 A”的这一命题都是有 意义的、对的,以此“摆脱”一切感性材料之必 然 性, 来 建立 他的 “知 识学”—— 他 的 Wissenschaft”, 已不是经验之科学知识, 而 为自由的、理性的“思”。 黑格尔努力要把握康德“物自体”的意向 是非常明显的,他要使“本质”在通过矛盾、斗 争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己显现出来, 使“自在 之物”( 物自体)转化为“自为之物”,从而可以 以思辨的哲学体系去把握自己, 但他的“哲学 思辨”和(经验)“科学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 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在克服了感性的限制之 后,“科学理论”才能提升为“自由理性”的“思 辨”, 而“自由的理性”或“理性的自由”正是 “精神”( Geist )之本性。 看来, 必然性之经验科学思维和自由性 之理性思维这之间的原则区分,在上述思路 下已被认定了确定无疑。在这个思路上,我们 看到了本世纪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胡塞尔 提出要“回到事物本身”,表面上看是针对康 德“物自体”不可知的, 但实际上他是主张把 一切的经验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都要 “括出去”,“悬搁”起来,“事物本身”——胡塞 尔用的是 Sach——才显现出来,所以他的以 “事物本身”为追求目标的“现象学”——一门 “严格的科学”仍是康德意义上的对“物自体” 的“自由”的“思”。 在本世纪把这个问题想得最清楚的是海 德格尔。正是海德格尔仔细研讨了不同于科 学性理论的历史性、时间性、自由性的“思”, 他有专门的论文——《什么叫思》讨论这个问 题;也正是海德格尔, 写了非常精练的短文 《对“事物”( Ding )的追问》, 在文中他用一种 平易的方式指出, 再没有“物自身”( Ding an —35— sich) 离我们更“近”的了; 说当代的科技发 展, 可以把最“遥远”(包括空间和时间的距 离)的事物,呈现到我们面前来, 但它们对“物 自体”却无能为力, 高科技的进步并无助于 “什么是物?”这个问题的回答。在这个意义 上,海德格尔说,“科学”不是“思想”。海德格 尔同样是将经验的自然的科学“悬搁”、“括” 起来, 严格划分“诸存在者”与“(存) 在”, 使 “悬”与“在”在“摆脱”“在者”(使“在”自由) 的 基础上,“同一”起来,仍是海德格尔的一个主 要思路。对Sein 的追问,实际就是对Ding an sich 的追问,而追问 Sein 的“思”, , 就不是抽 象概念式的( 经验)科学体系,而是历史的、具 体的同时也是“自由”的“思想”。“自由”在海 德格尔为“让(使)其存在”( Sein- lassen) , 而 不是“使”“诸存在者”存在, 就“诸存在者” ( Seiende) 言, “存在”Sein 为“什么也不是” ( Nichts) 。和“悬搁”、“括出”一样, 这里仍需 一种“否定”的精神, 没有此种“否定”精神, “物自体”、“理念”( Idea)、“存在”( Sein) 的问 题出不来;而“否定”精神,又蕴含着追问一个 “应该”和肯定答案, 尽管这个答案不是任何 经验科学在原则上即能给出的;而如果特别 着重从这个“应该”的角度来思考,那末又会 有另一个思路。 康德把“实践理性”置于“优越”的地位, 他所考虑的侧重点正是那个从纯粹的(形式 的) 理性出发的既有否定、又有肯定意味的 “应该”,但它因其“纯形式”而是空洞的;从积 极的“应该”出发, 把海德格尔 Sein 中的“应 ( 如何、如此)”着重地来考虑, 这似乎是法国 列维纳的思路, 他似乎认为既然 Sein—ilya 是因为自由的“应该”才显示出来的,那末研 究“应该”的“伦理学”( ethics)则要早于“存在 论(本体论, o ntolo gy )。 这里, 我们对于康德这句话的讨论可以 暂时搞一段落了。康德此处只概括地提到这 个意思, 因为他估计读者都已读过他前两个 《批判》。但这句话不是随意说的,它蕴含了康 德的一个基本思路, 而我们作为后人现在再 来读它, 更觉得这个思想是欧洲大陆的哲学 家、思想家所一直重视思考的。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 周勤勤 —36—
本文档为【康德的_自由_物自体_及其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008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4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9-03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