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举报
开通vip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Ξ 吴征镒 , 周浙昆ΞΞ , 李德铢 , 彭 华 ,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 :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 116 个属被划分为 15 个类型和 37 个变型 , 用固 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 提出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Ξ 吴征镒 , 周浙昆ΞΞ , 李德铢 , 彭 华 , 孙 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 昆明 650204) 摘要 : 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的分布图式基本一致地再现。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是植物区系 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中国种子植物的 3 116 个属被划分为 15 个类型和 37 个变型 , 用固 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方法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进行了分析整理 , 提出 了世界种子植物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将世界种子植物的科划分为 18 个大分布区类型 ,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 用数字 1~18 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 , 其中 1~15 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完全一致 , 16~18 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除 1 , 11 , (16) , (17) , (18) 外 , 均有或多或少的变型 , 共 74 个。本文还提供了世界种子植物各科的 分布区类型表。这种划分对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有一定帮助 , 并为陆地植物分 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 种子植物 ; 分布区类型 ; 世界 ; 植物地理 中图分类号 : Q 94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353 - 2700 (2003) 03 - 0245 - 13 The Areal2types of the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WU Zheng2Yi , ZHOU Zhe2Kun , LI De2Zhu , PENG Hua , SUN Hang ( Kunming Institute of Botany ,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Kunming 650204 , China) Abstract : The areal2type means distribution map of certain plants always same or nearly same. Th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in floristic research to divide distribution into different areal2types. More than 3116 gen2 era of seed plants have been recorded in China. They have been classified into 15 areal2types and 37 sub2 types. The certain number represent certain areal type such as number 2 always means pantropic distribu2 tion pattern. After repeated to tests and uses ,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ionships of each areal type can be showen by such classification. A classification precept of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has been proposed at present paper. The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can classified into 18 areal types and 74 subtypes. Among these areal2types , areal2types 1 to 15 are coincidence with those of Chinese seed plants. Areal2type 16 - 18 are the kind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 which can not be found in China. A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is listed at present paper as well. This clas2 sification is a key to help us to understand development of flora of seed plants of the world and become a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003 , 25 (3) : 245~257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ΞΞΞ 通信联系人 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收稿日期 : 2003 - 01 - 25 , 2003 - 03 - 28 接受发表 作者简介 : 吴征镒 (1916 - ) 男 , 中国科学院院士 , 著名植物分类学和植物区系学家。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39930020)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base of regionalization of world flora. Key words : Seed plants ; Areal2types ; World ; Phytogeography 前言 植物分布区类型是指植物类群 (科、属、种) 的分布图式始终一致 (大致) 地再现。 显然 , 同一分布类型的植物有着大致相同的分布范围和形成历史 , 而同一个地区的植物可 以有各种不同的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分析整理某一地区植物的分布区类型 , 有助于了 解这一地区植物区系各种成分的特征与性质 , 如果这一地区是足够大的话 , 这种分析还是 植物分区的重要基础。 早在 1940 年 , 德国学者 Vester (1940) 就开展了科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工作 , 他将世界 分布的科分为 2 个类型并提供了科的分布区图。其后 Good (1974) 也进行了科属分布区类 型的划分工作。Good 将科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分布、温带分布、 间断分布、特有分布和不规则分布等 6 种分布区类型。并且提供若干科的分布区图。Good 同时还对属的分布区类型进行了划分 , 将属的分布区类型划分为世界及亚世界分布、热带 分布、温带分布 , 其它广布类型、间断分布和特有分布等 5 种分布区类型并在各大类之下 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正是在这些思想的启发下 , 第一作者利用当时 Engler 最新的科属概 念 , 在 1964 年全面分析了中国种子植物 2 980 个属的分布范围。他参考了影响分布的生态 因素 , 特别强调和注重了影响分布区形成的地质事件及属分布区形成发展的历史植物地理 的因素 , 将当时已有记载的中国种子植物 2 980 个属的分布范围概括为 15 个类型和 31 个 变型 , 用固定的格式代表各种分布区 , 并讨论了存在于各类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 形成了 最早的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 (吴征镒 , 1965) 。对一个国家全部的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进行 科学的划分 , 并用数字代表每种分布区类型 , 是第一作者的一个创造。这一结果在 1983 年 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吴征镒和王荷生 , 1983) 。嗣后第一作者又对这一分布区类型的方案 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 , 此时中国种子植物属已经到达了 3 116 个 (吴征镒 , 1991) 。吴征镒和 王荷生 (1983) 在其著作中还讨论了各种分布区类型的演变及相互关系。讨论中所应用的原 理和方法以及后来在生物地理研究中广泛应用的泛生物地理的学术思想十分一致。 类似的工作还有Balgooy (1969) 对太平洋诸岛的 1 511 个野生显花植物属做了区系学分 布的初步分析 , 而后又于 1969 年在进一步的野外考察和更新、更完备的分类文献研究之后 , 对 1 666 个野生属进行了分析。Balgooy 叙述了太平洋区次级分区和界线的演变 , 并厘定了地 理 单元 初级会计实务单元训练题天津单元检测卷六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教学设计框架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主题单元教学设计 , 实则是与太平洋有关的全球的地理系统 , 其中尤其是 II 欧亚 , III 东亚 , IV 东南 亚 , V 马来西亚 (包括斯里兰卡 , 印度大部 , 缅甸 , 中南半岛和海南 , 也包括尼可巴和安 达曼群岛) , VI菲律宾 , VII新几内亚以及与太平洋关系最深的 XIII 太平洋 , 用粗线画出 图界 , 内分 36 个小单元 , 从西北至东南排成三列 , 但以 (1 ) ~ (28) 为主 , (29) 夏威夷 岛至 (36) 胡安 - 费尔南德斯则处于新世界的边缘。他总共确定了 9 个分布区类型。 植物分布区类型划分的方法甚至在古植物学的研究中也被采用。Hickey (1977) 在研 究 Golden Valley Formation 的植物群时 , 将发现于该组化石植物划分为美国东部、墨西哥及 中美洲、印度西部、南美、中国和日本、东南亚、非洲、及不明分布区类型等 9 种分布区类 型。并对各种分布区类型在植物群中的比例进行了分析 , 通过分析证明 Golden Valley Forma2 64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tion 的植物和中国日本分布区类型亲缘关系最近、美国东北分布次之、东南亚分布又次之。 第一作者分布区类型的方案及其分析方法 , 被中国植物学家广泛采用 , 用于一些省 份、地区及某些山体的区系成分分析 (孙航和周浙昆 , 2002 ; 李仁伟等 , 2001 ; 王荷生 , 2000 ; 吴玉虎 , 2000 ; 朱华 , 2000 ; 李锡文 , 1995 , 1996 ; 陈文俐和杨昌友 , 2000 ; 李恒 等 , 2000 ; 彭华 , 1996 , 1997 , 1998 ; 张耀甲等 , 1997 ; 孙航和周浙昆 , 1996 ; 傅沛云等 , 1995a ; 傅沛云等 , 1995b ; 曹伟等 , 1995 ; 陈征海等 , 1995 ; 祁承经等 , 1995 ; 刘 勋等 , 1995 ; 方瑞征等 , 1995 ; 李锡文和李捷 , 1993 ; 李恒和武素功 , 1985 ; 吴征镒 , 1987) 。但 是由于 资料 新概念英语资料下载李居明饿命改运学pdf成本会计期末资料社会工作导论资料工程结算所需资料清单 的不足 , 在分析中种的分布类型套用属的分布区类型以至产生混乱和分析的不 科学性 ; 同时在不同的区系面积用相同的分析方法 , 也是不科学的。尽管如此 , 这种分析 方法把地理成分和发生成分的研究联合起来 , 经过反复检验 , 被认为是揭示各分布区类型 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行之有效的方法 , 并且为进一步的区系分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成为 中国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鲜明特色。 在第一作者学术思想的指导下 , 本文对世界所有种子植物的科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经 过分析整理 , 仍然参照影响分布区形成的生态因素和地质因素更加强调地质因素的思想 , 将世界所有科划分为 18 个大分布区类型 , 并沿用中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表现方式 , 用数字 1~18 代表不同的分布区类型。发现其中 1~15 种分布区类型与中国种子植物属分 布区类型天然相合 , 16~18 是中国没有分布的科 , 除 1 , 11 , (16) , (17) , (18) 外 , 均有 或多或少的变型 , 为更好的反映植物分布特色 , 在热带亚洲分布类型 7 中划分了 11 种变 型 , 使变型数达到 74 个。凡不见于中国或东亚的 , 都加上括号 , 以示区别如 (16) , (17) , (18) , (3d) , (5b) 等。在分布区类型的数字表示方面也有发展和创新 , 除沿用固 定的数字表示分布区类型外 , 在植物分布区类型下加括号 , 括号内的数字表示分布的中 心 , 并用箭头表示发展方向。这种划分为理解世界被子植物区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重要线 索 , 同时为陆地植物分区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方案 世界种子植物共划分为 18 种分布区类型 1. 广布 (世界广布 , Widespread = Cosmopolitan) ; 2. 泛热带 (热带广布 Pantropic) ; 3. 东亚 (热带、亚热带) 及热带南美间断 ( Trop . & Subtr. E. Asia & ( S. ) Trop . Amer. disjuncted) ; 4. 旧世界热带 (Old World Tropics = OW Trop . ) ; 5. 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Trop . Asia to Trop . Australasia Oceania) ; 6. 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Trop . Asia to Trop . Africa) ; 7. 热带亚洲 (即热带东南亚至印度 - 马来 , 太平洋诸岛) ( Trop . Asia = Trop . SE. Asia + Indo2Malaya + Trop . S. & SW. Pacific Isl . ) ; 8. 北温带 (N. Temp. ) ; 9. 东亚及北美间断 ( E. Asia &N. Amer. disjuncted) ; 10. 旧世界温带 (Old World Temp. = Temp. Eurasia) ; 7423 期           吴征镒等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1. 温带亚洲 (Temp. Asia) ; 12. 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 (Medit . , W. to C. Asia) ; 13. 中亚 (C. Asia) ; 14. 东亚 ( E. Asia) ; 15. 中国特有 ( Endemic to China) ; (16) . 南半球热带以外间断或星散分布 (Extratropical S. Hemisphere disjuncted or dispersed) ; (17) . 热带非洲 - 热带美洲间断 (Trop . Africa & Trop . America disjuncted) ; (18) . 泛南极 (Holantarctic) 。 以上正型均中英文对照。兹又分别连同其变型列举如下 , 所有变型均附属于其有关的 间断分布或连续分布的原型下 ; 凡未分布到中国本土的均加 ( ) 以示区别 (下同) 。1 型 仅有正型 , 无变型 , 但在分布倾向上有所偏重 , 且与 8~4 有紧密联系。 2 ———2 型的变型 3 个 : 2 - 1. 热带亚洲 - 大洋洲和热带美洲 (南美洲或Π和墨西哥) ( Trop . Asia2Australasia and Trop . Amer. (S. Amer. orΠand Mexico) ) ; 2 - 2. 热带亚洲 - 热带非洲 - 热带美洲 (南美洲) (Trop . Asia2Trop . Afr . 2Trop . Am2 er. (S. Amer. ) ) , 本型显然与 3 型和 17 型都有联系 ; 2S. 以南半球为主的泛热带 (Pantropic especially S. Hemisphere) 。 3 ———3 型除间断于热带亚洲者为正型外 , 限在中、南美热带至温带的广大区域而未 分布到旧世界 (包括中国) 的有 9 个变型 : ( 3a) . 圭亚那高地 (至附近邻邦) ( Guyana Highland (and adjacent countries) ) ; ( 3b) . 热带、亚热带中美至南美 (含墨西哥中部及西印度群岛) ( Trop . & Subtr. C. to S. Amer. , including C. Mexico & W. I. ) ; ( 3c) . 阿马逊河盆地 (Amazon Basin) ; ( 3d) . 热带南美 (南至巴西、秘鲁) , 北至西印度群岛和美国南部 (Trop . S. Amer. , s. to Peru , Brazil , n. to W. I. & S. USA) , 亦可简称环加勒比海 (Circum2Caribbean) ; ( 3e) . 中、南智利低地至邻近的阿根廷 (Lowland , C. to S. Chile lowland (and adjacent Argentina) ) ; ( 3f) . 南美西部 , 特以安底斯山为主 (W. S. Amer. esp . Andes) ; ( 3g) . 巴西 , 乌拉圭 , 智利 , 阿根廷南部 (温带) ( S. Brazil , Uruguay , Argentina , Chile (Temp. ) ) ; ( 3h) . 胡安 - 费尔南德斯岛 (Juan Fernandez Isl . ) ; (3i) . 热带以外的中、南美 (沿安底斯山脉) (Extratropical C. & S. Amer. , Trans2Andean) 。 4 ———4 型除正型外有 1 个变形 , 4 - 1. 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或星散分布 (Trop . Asia , Trop . Afr. and Trop . Australasia disjuncted or diffused) 。 5 ———5 型以热带亚洲至热带澳洲洲际连续或间断分布为原型 , 原有 5 - 1 变型即中国 (西南) 亚热带和新西兰间断 (Chinese (SW) Subtropics &N. Z. disjuncted) , 但科一级无反 映。其仅在澳洲本土出现的变型有 ( 5a) , ( 5b) , ( 5c) , ( 5d) , ( 5e) 等 5 个加上 ( 5Π7) , ( 5Π6) 共 7 个变形。 84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 5Π7) . 由于 5 型的原定义为澳亚分布 , 但其西界达到马达加斯加 , 而不达非洲本土 , 故马达加斯加特有 (endemic to Madagasca) 处理为 ( 5Π7) 变型。 ( 5Π6) . 印度洋诸岛 , 即科摩罗 Comoro , 毛里求斯 Mauritius , 留尼旺 Réunion (此二者合 称马斯克林 (Mascarene) ) 和塞舌耳群岛 Seychelles ( Isl . of Indian Ocean) , 以上 2 变型为5 , 6 , 7 三型间的过渡。用 ( 5Π6) 表示此变型。个别可达马达加斯加及东非 , 则已跨入 ( 6 , 5Π7) ; 此变型中特别是 ( 5a) 多与 7 型相联系 , 而以重复变型表示之 , 如 5a ( 7a) , 5a ( 5c) 等。 ( 5a) . 澳大利亚东部和Π或东北部 ( E. andΠor NE. Australia) ; ( 5b) . 澳大利亚西南部 (和Π或西部) (SW. andΠor W. Australia) ; ( 5c) . 澳大利亚南部和塔斯马尼亚 (S. Australia and Tasmania) ; ( 5d) . 塔斯马尼亚 (及新西兰、温带澳大利亚) 间断 ( Tasmania (and N. Z. , Temp. Australia) disjuncted) 。此变型实与 (18) 型有联系 ; ( 5e) . 塔斯马尼亚及新喀里多尼亚间断 (Tasmania and N. Caledonia disjuncted) 。 6 ———6 型的原型是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连续或间断分布。共有 9 个变型。 6 - 1. 华南、西南至印度和热带非洲 (S. , SW. China to India & Trop . Afr. disjuncted) 6 - 2. 热带亚洲和东非或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 (Trop . Asia & E. Afr. or Madagasca dis2 juncted) ; ( 6 , 5Π7) . 在非洲南部和Π或东部 , 至马达加斯加间断分布的作为变型 , 以 ( 6 , 5Π7) 表示 ( Trop . S. andΠor E. Afr. &Madag. disjuncted) , 此变型亦为 5 , 6 , 7 三型间过渡 ; ( 6a) . 热带东至东北非及阿拉伯半岛或索科特拉岛 (Socotra) 间断 ( Trop . E. to NE. Afr. and Arabian Peninsula or Socotra disjuncted) ; ( 6b) . 热带非洲 (Sahara 以南至南非) (Trop . Afr. (S. Sahara to S. Afr. ) ) ; ( 6c) . 中至西南或东南非洲 , 多在稀树草原地区 (C. to SW. or SE. Afr. , mainly Sa2 vanna Region) ; ( 6d) . 南非 (主要是好望角) (S. Afr. , chiefly Cape) ; ( 6e) . 热带 (或赤道) 西部非洲 (Trop . or Equatorial W. Afr. ) ; ( 6f) . 西南非洲荒漠 (Desert of SW. Afr. ) 。 7 ———热带亚洲 (Trop . Asia , Indochina , with Thailand or including Malaysia) 的含义是广 义的 , 即包括热带东南亚 ( Trop . SE. Asia) 、印度 - 马来 ( Indo2Malaya) 和西南太平洋诸 岛 (SW. Pacific Isl . ) 。以前在属的分布区类型下亚型未加细分 , 现结合科的分布区细分为 12 个变型如下 : 7 - 1. 爪哇 (或苏门答腊) , 喜马拉雅间断或星散分布到华南、西南 (Java or Sumatra , Himalaya to S. , SW. China disjuncted or diffused) ; 7 - 2. 热带印度至华南 ( 尤其云南南部) 分布 ( Trop . India to S. China ( especially S. Yunnan) ) ; 7 - 3. 缅甸、泰国至华西南分布 ( Myanmar , Thailand to SW. China) ; 7 - 4. 越南 (或中南半岛) 至华南或西南分布 ( Vietnam or Indochinese Peninsula to S. or SW. China) ; 7 - 5. 菲律宾、海南和台湾间断 ( Philippines , Hainan and Taiwan disjuncted) , 此在科一 9423 期           吴征镒等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级无反映 ; ( 7a) . 西马来 , 基本上在新华莱斯线以西 (W. Malesia beyond New Wallace line) 北可 达中南半岛或印东北或热带喜马拉雅 , 南达苏门答腊 ; ( 7b) . 中马来 (C. Malesia) , 爪哇以东 , 加里曼丹至菲律宾一线以内 ; ( 7c) . 东马来 ( E. Malesia) , 即新华莱斯线以东 , 但不包括新几内亚及东侧岛屿。 以上变型北界均可如 7a , 如东界为菲律宾则可以 7ab 示之 , 如南界达东马来则以 7ac 示之 , 如有明显间断 , 则以 7aΠc , 7abΠc , 7aΠbc 等示之 , 7aΠc 表示西马来东马来间断分布。 ( 7d) . 全分布区东达新几内亚 (New Geainea) , 余同前 , 新几内亚特有可以用(7d)示之。 ( 7e) . 全分布区东南达西太平洋诸岛弧 , 包括新喀里多尼亚 (N Galedonia) 和斐济。 ( 7f) . 新喀里多尼亚特有 (endemic to New Caledonia) 。 ( 7g) . 菲济特有 (endemic to Fiji) 。 8 ———8 型为北温带广布 (N. Temp . ) , 此型由于历史因素 , 将下列 7 个变型包括在内 : 8 - 1. 环极 (环北极 , 环两极) ( Circumpolar , Circumarctic &Amphipolar) ; 8 - 2. 北极 - 高山分布 ( Arctic2Alpine) ; 8 - 3. 北极至阿尔泰和北美洲间断分布 ( Arctic to Altai & N. Amer. disjuncted) , 此在 科一级无反映 ; 8 - 4. 北温带和南温带间断分布 ( N. Temp . &S. Temp . disjuncted) , 此型实与 3 , 9 型 有联系 , 为其垂直分布的表现 ; 8 - 5. 欧亚和南美洲温带间断 ( Eurasia & Temp . S. Amer. disjuncted) ; 8 - 6. 地中海、东亚、新西兰和墨西哥 - 智利间断分布 ( Mediterranea , E. Asia , N. Z. and Mexico - Chile disjuncted) ; 此型实为东西的地中海 - 东亚和南北的新西兰 - 墨西哥 至智利的综合表现即 12 型和 16 型的综合。 8 - 7. 北美、澳大利亚东部及新几内亚间断分布 ( N. Amer. , E. Australia & N. Guin2 ea disjuncted) 。 9 ———9 型原型为东亚和北美间断分布 ( E. Asia & N. Amer. disjuncted) , 共有 7 个变 型如下 : ( 9) . 其仅在北美 (N. Amer. ) 出现者即北美特有以 (9) 表示。 ( 9 , 14J) . 其仅在北美及日本间断分布 (N. Amer. &Japan disjuncted) 者以 (9 , 14J) 表示。 在属分布区类型系统中原有 1 个变型 , 即 : 9 - 1. 东亚和墨西哥间断分布 ( E. Asia &Mexico disjuncted) , 此变型在科一级无反映 ; 现增加 4 个变型 , 均为中国本土所不见 , 亦即 : ( 9 - 1) . 墨西哥高山 ( High mts. of Mexico) , 与 9 - 1 相应 , 而不见于东亚 ; ( 9 - 2) . 北美西、西南部 (以加洲为中心) 至邻近的墨西哥或Π和中美 ( W. & SW. N. Amer. , centered in California to adjacent Mexico orΠand C. Amer. ) , 亦可简称为马得雷区系成分 ( Madrean element) ; ( 9 , 3) . 落矶山经墨西哥至安底斯 ( Rocky mts. thro Mexico to Andes) 间断分布 ; ( 9Π3) . 北美 ( 东和Π或西南) , 圭亚那高地 ( E. andΠor SW. , N. Amer. ; Guyana High2 land) 间断 ; 05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0 ———10 型为欧亚温带 ( Temp. Eurasia) 型。在属分布区类型系统中原有 3 个变型 , 在科一级均有反映。即 : 10 - 1. 地中海区 , 至西亚 ( 或中亚) 和东亚间断分布 ( Mediterranea , W. Asia ( or C. Asia) & E. Asia disjuncted) ; 10 - 2. 地中海区和喜马拉雅间断分布 ( Mediterranea & Himalaya disjuncted) , 此变型相 当于原在属分布区类型系统中的 10 - 2 和 12 - 4 , 后者即地中海区至热带非洲和喜马拉雅 间断分布 , 现将二者归并 , 地中海区取广义 , 包括相邻的热带非洲。 10 - 3. 欧亚和南非 (有时也在澳大利亚) ( Eurasia & S. Afr. ( sometimes also Australia) disjuncted) 。 11 ———11 型无变型和 14 型联系较密切。 12 ———12 型有 7 个变形。变形在科一级中均反映较少 , 但须增加环地中海分布即 ( 12) s. s. 。 ( 12) s. s. 地中海区 , 狭义或环地中海 ( Mediterranea , s. s. or Circum2Medit . ) , 即以 近代地中海为中心的欧洲 , 北非和西亚部分 , 但仅达伊朗 - 吐兰区 ( Iran2Turanian) 边缘 而不达中亚者 ; 12 - 1. 地中海区至中亚和南非洲和Π或大洋洲间断分布 ( Mediterranea to C. Asia and S. Afr. andΠor Australasia disjuncted) ; 12 - 2. 地中海区至西亚或中亚和墨西哥或古巴间断 ( Mediterranea to W. or C. Asia & Mexico or Cuba disjuncted) ; 12 - 3. 地中海区至温带 - 热带亚洲 , 大洋洲和Π或北美南部至南美洲间断 ( Mediterra2 nea to Temp . 2Trop . Asia , with Australasia andΠor S. N. to S. Amer. disjuncted) ; ( 12 - 4) . 原有属分区类型中的 12 - 4 与 10 - 2 区别甚微 , 现在科分布区类型系统将 其删去 , 而将 3 Punicaceae 所代表的巴尔干半岛至西喜马拉雅间断于索科特群岛 ( Socotra) 分布 ( Balkan Peninsula to W. Himal . , disjuncted in Socotra) , 替换作 ( 12 - 4) ; 12 - 5. 地中海区至北非 , 中亚 - 蒙古 , 西南非洲 , 西南澳大利亚 , 北美西南部 , 智 利西部 (泛地中海) 星散分布 ( Mediterranea toΠor N. Afr. , C. Asia to Mongolia , SW. Afr. , SW. Australia , SW. Amer. ( California) & W. Chile ( Pan2Mediterranean diffused) ) ; ( 12 - 6) . 马加罗尼西亚 , 地中海欧洲 , 索科特拉 , 西亚 , 南至索马里分布 ( Macaron2 esia , Medit . Eur. , Socotra , W. Asia , s. to Somali) 。 13 ———13 型为中亚特有 (endemic to C. Asia) , 在科级仅 1 科。在属级有 4 个变型 , 但 科一级仅反映有 2 个。 13 - 1. 中亚东部 ( East C. Asia or Asia Media , sensu Russian author) , 科级无反映 , 仅有 亚科级 Zygophyllaceae2Tetraenoideae (四合木亚科) 或可代表 ; 13 - 2. 中亚东部至喜马拉雅和中国西南部 ( E. C. Asia to Himalaya & SW. China) ; 13 - 3. 西亚至喜马拉雅和西藏 ( W. Asia to W. Himalaya & Tibet) ; 13 - 4. 中亚至喜马拉雅 - 阿尔泰和太平洋北美洲间断分布 (C. Asia to Himalaya2Altai & Pacific N. Amer. disjuncted) 。以上 2 者在科级均无反映 , 但在十字花科的属中有反映。 14 ———14 型为东亚 ( E. Asia) , 除正型外原有 3 变型 , 即 : 1523 期           吴征镒等 :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14 - 1 ( 14SH) . 中国 - 喜马拉雅 ( Sino2Himalaya) ; 14 - 2 ( 14SJ) . 中国 - 日本 ( Sino2Japan) ; ( 14J) (新增) , 即日本特有 ( endemic to Japan) 。 15 ———15 型为中国特有 (endemic to China) 。原在属分布区类型系统中无变型 , 仅暂 分为五组 (吴征镒和王荷生 , 1983) , 参考郝日明 (1997) , 略加调整为 4 个变型。 15 - 1. 华东 - 华中 ( E. to C. China) ; 15 - 2. 华南 ( S. China) ; 实与东亚的热带亦即古北大陆的现存热带与 7 型有密切联系 ; 15 - 3. 横断山区 ( Hengduan mts. ) ; 15 - 4. 华北 - 东北 ( N. to NE. China) , 常与 11 型联系 ; (16) ——— (16) 型为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喀里多尼亚、北可达新几内亚至菲律宾和温 带南美 (特别西部) 间断分布 (Australia , N. Z. , N. Caledonia to N. Guinea up to Philippines and Temp . S. Amer. (especially W. ) disjuncted) , 亦可简称为 Extratropical Transpacific disjunction。 ( 17) ——— (17) 型为热带非洲 —南美洲间断分布 ( Trop . to Subtr. , Afro2American dis2 junction) , 或热带、亚热带非洲 —马德雷区 —南美洲间断分布。这一类型不可能分布到东 面以古北大陆东部 , 古南大陆东部为中心的亚 —澳地区。仅个别延至马达加斯加、南非洲 或亚洲西南部 (阿拉伯半岛) , 一般皆在南美洲有大发展 , 而非洲 (常在西部) 仅少量残 留 , 暂未分变型。亦可简称为环大西洋间断分布 (Trans2atlantic disjunction) 。 ( 18) ——— (18) 型为泛南极或全南极分布 (Holantarctic) , 多为星散型。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按吴征镒等 (2002) 的 8 纲系统世界种子植物共 517 科 , 分 18 种分区类型 , 各科的分 布区类型及各分布区类型科的数目如表 1。 表 1  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 (包括裸子植物) Table 1  Distr ibution patterns of world families of seed plants (incl . Gymnosperm) 1) Chinese families in family sequence ; 2) Families out of China in Italics ; 3) Number of Patterns in Boldface type. 1) 中国有分布的科均列出科号 ; 2) 斜体为中国没有分布的科 ; 3) 黑体为分布区类型 1 84 Orchidaceae 215 Lythraceae 323 Hydrophyllaceae 6 Ceratophyllaceae 101 Cyperaceae 237 Papilionaceae 325 Boraginaceae 7 Hydropeltidaceae 102 Gramineae 246 Oxalidaceae 328 Scrophulariaceae 9 Nymphaeaceae 104 Typhaceae 254 Polygalaceae 337 Lentibulariaceae 25 Portulacaceae 111 Ranunculaceae 261 Rhamnaceae 338 Plantaginaceae 28 Amaranthaceae 132 Myricaceae 271 Viscaceae 344 Labiatae 29 Chenopodiaceae 153 Violaceae 288 Umbelliferae 345 Callitrichaceae 30 Illecebraceae 162 Cruciferae 291 Sambucaceae   Total         63   31 Caryophyllaceae 173 Ulmaceae 294 Valerianaceae 2 32 Polygonaceae 174 Moraceae 300 Campanulaceae 2 Annonaceae 33 Plumbaginaceae 183 Thymelaeaceae 301 Lobeliaceae 3 Myristicaceae 34 Alismataceae 187 Rhodoraceae 304 Menyanthaceae 11 Lauraceae 36 Hydrocharitaceae 199 Primulaceae 305 Compositae 12 Hernandiaceae 40 Potamogetonaceae 201 Crassulaceae 306 Oleaceae 14 Chloranthaceae 42 Juncaginaceae 202 Saxifragaceae 311 Gentianaceae 15 Aristolochiaceae 44 Najadaceae 203 Grossulariaceae 313 Rubiaceae 19 Piperaceae 48 Zannicheliaceae 205 Haloragaceae 319 Solanaceae 26 Basellaceae 52 Lemnaceae 207 Rosaceae 320 Convolvulaceae 35 Limnocharitaceae 70 Alliaceae 213 Onagraceae 321 Cuscutaceae 47 Cymodoceaceae 252                云  南  植  物  研  究                25 卷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续表 1 51 Araceae 258 Rhizophoraceae 23 Aizoaceae    ( 3b) 55 Dioscoreaceae 260 Icacinaceae 27 Molluginaceae Achatocarpaceae 56 Taccaceae 263 Vitaceae 71 Amaryllidaceae Koeberliniaceae 58 Smilacaceae 265 Santalaceae 72 Lomandraceae Brunelliaceae 61 Dracaenaceae 266 Olacaceae 98 Restionaceae Tovariaceae 81 Hypoxidaceae 269 Opiliaceae 210 Proteaceae Krameriaceae 82 Burmanniaceae 272 Balanophoraceae 212 Myrtaceae Metteniusaceae 87 Pontederiaceae 299 Sphenocleacea 270 Loranthaceae Alstroemeriaceae 91 Costaceae 302 Goodeniaceae   Total          10   Eremolepidaceae 92 Marantaceae 303 Stylidiaceae (2S) ( →3或2- 1) Phyllonomaceae 93 Cannaceae 308 Strychnaceae Zamiaceae Goetzeaceae 94 Commelinaceae 310 Spigeliaceae Monimiaceae   Total         10   95 Xyridaceae 312 Naucleaceae Haemodoraceae    ( 3c) 96 Eriocaulaceae 316 Apocynaceae Cochlospermaceae Caryocaraceae 105 Palmae 318 Asclepiadaceae Loasaceae Pellicieraceae 110 Menispermaceae 324 Cordiaceae   Total          5   Quiinaceae 137 Theaceae 331 Bignoniaceae 3 Lecythidaceae s1str. 140 Guttiferaceae 336 Acanthaceae G8 Taxodiaceae Peridiscacaceae 142 Elatinaceae 342 Avicenniaceae 10 Euryalaceae Dialypetalanthaceae 148 Flacourtiaceae 343 Viticaceae 16 Mitrastemonaceae Duckeodendraceae 149 Kiggelariaceae   Total          84   21 Nyctaginaceae   Total          7   150 Samydaceae  2 - 1 24 Cactaceae    ( 3d) 151 Passifloraceae 63 Phormiaceae s. l . 62 Agavaceae Cyclanthaceae 154 Cucurbitaceae (incl1Dianellaceae) 108 Lardizabalaceae Marcgraviaceae 155 Begoniaceae 83 Corsiaceae 165 Elaeocarpaceae 3 Bixaceae 160 Capparaceae 99 Centrolepidaceae 185 Sauraujaceae Theophrastaceae 161 Cleomaceae 135 Dilleniaceae 186 Cyrillaceae Alzateaceae 170 Sterculiaceae 194 Symplocaceae 193 Styracaceae Rhadodendraceae 171 Bombacaceae   Total         5   206 Podostemaceae   Total          6   172 Malvaceae ( 2 - 1) 223 Staphyleaceae    ( 3e) 176 Cecropiaceae Winteraceae 224 Tapisciaceae Gomortegaceae 177 Urticaceae Asteliaceae 226 Hippocastanaceae Philesiaceae 178 Euphorbiaceae Bataceae 232 Meliosmaceae ? Aextotoxicaceae 182 Dichapetalaceae   Total          3   259 Aquifoliaceae ( Francoaceae) 195 Sapotaceae  2 - 2 268 Schoepfiaceae Cyphocarpaceae 197 Ebenaceae G11 Gnetaceae 286 Araliaceae   Total     4 ( 5) 198 Myrsinaceae 49 Triuridaceae 287 Hydrocotylaceae    ( 3f) 220 Combretaceae 79 Iridaceae 330 Gesneriaceae Hypseocharidaceae 221 Memecylaceae 143 Ochnaceae 333 Martyniaceae Ledocarpaceae 222 Melastomataceae 144 Sauvagesiaceae 335 Myoporaceae Rhynchothecaceae 225 Sapindaceae 168 Tiliaceae 340 Verbenaceae Desfontainiaceae 229 Burseraceae 235 Caesalpiniaceae   Total          24   Columelliaceae 230 Anacardiaceae 244 Ixonanthaceae    ( 3)   Total          5   234 Connaraceae 326 Buddlejaceae Heliconiaceae    ( 3h) 236 Mimosaceae   Total         9   Tetrameristaceae Lactori
本文档为【世界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系统】,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83897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0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13
分类:理学
上传时间:2013-08-30
浏览量: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