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幻灯片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幻灯片

举报
开通vip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幻灯片nullnull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null本章主要内容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 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 分配方式7.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1.1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

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幻灯片
nullnull第七章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基本经济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null本章主要内容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 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 分配方式7.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1.1 中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便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这个特定的初级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即50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定含义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特指中国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而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阶段。null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 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已占主体地位,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必须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共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中没有明确的论述。他们只是提出了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阶段论,即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背景资料)关于初级阶段的提法(背景资料)关于初级阶段的提法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2年党的十二大 报告 软件系统测试报告下载sgs报告如何下载关于路面塌陷情况报告535n,sgs报告怎么下载竣工报告下载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问题作了进一步的论述。 1987年8月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则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再认识的巨大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国情和出发点。中国最大的实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中国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它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一切问题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原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原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历史条件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可以超越,但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是不可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在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规定性的同时,存在着既不同于“过渡时期”,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null第一,生产力水平低。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多层次的生产力。生产社会化程度从整体上看也不够高,科学技术比较落后,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存在大量的小生产,从而决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成熟性。null第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应当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根本不同的。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份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现阶段 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中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条件下的并存,而过渡时期是以私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是私有制经济处于被改造条件下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null第三,在分配结构与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制度,使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者、资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各按其提供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分配,取得工资、利润、利息、地租等收入)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和多种经营方式,按劳分配只是社会主义经济内部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基本原则,而不是唯一的分配原则。除了存在按劳分配以外,还存在着非按劳分配形式,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7.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原则构想不等于现成模式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各国国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设想了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原则,但他们并没有对未来社会规定现成的模式,并反复强调,未来社会是一幅什么图景,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这完全应当由各国共产党人根据具体的条件来决定。中国的探索与失误中国的探索与失误我国建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上照搬了苏联模式。 到5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使中共党的领导人开始意识到苏联体制的弊端以及斯大林有关社会主义的理论观念不完全符合中国实际。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开始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提出以苏联为鉴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在50年代提出的“通过技术革命,加速现代化、工业化”,“走出一条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等思想,显示出毛泽东当时已察觉不能不顾中国国情而照搬苏联模式。 null1956年毛泽东写作《论十大关系》的起因就在于剖析苏联模式,总结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路子。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化必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旨在探索一条不同于西欧和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提出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要走自己的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与工人在一起毛泽东与工人在一起null党的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发展和变化,指出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及时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轨道上来。 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中,又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明确提出“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是后来由于“左”的失误而中断。 改革开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1978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 “把马克思的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系统地论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基本经济制度 7.2.1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以国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结构的概念所有制结构的概念亦称“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一定社会形态下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构成。除原始公社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外,各种社会形态一般都同时并存着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这是由一国范围内各地区、各部门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所决定。 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其中占主体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社会的性质。 在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包括: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以及劳动者个体所有制、中外合营企业等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等形式。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因我国现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因为: 第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因此,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中占居主体地位,才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第二,只有以公有制为主体,才能有利于调动广大职工和劳动者的积极性,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要有量的优势,更应该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发挥主导作用主要体现控制力上。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迅速,国有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是国有经济仍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公有制经济仍然占主体。今后,随着多种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有经济的比重还可能会减少一些,但是,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不会改变。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为了促进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积极探寻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地利用。股份制是一种现代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股份制企业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目前我国城乡出现的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是改革中的新事物,是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值得提倡。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表现国有经济掌握着国民经济命脉,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主要经济基础。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 在我国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的条件下,它是保证集体所有制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保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及其他经济形式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的决定性条件。null第二,国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和设备。它的巩固和发展,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加快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三,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最重要的来源,国家财政收入的60%是由国有企业提供的。null第四,它的生产经营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绝大部分的消费品,商业企业沟通着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物资交流,调节全国的商品流向,这对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起着重要作用。国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对于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经济主导地位与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公有制经济的全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所谓控制力,主要表现在: 一是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主要是指控制那些能够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产业; 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控制力,决定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控制力。 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 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途径 为了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 第一,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控制力主要体现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适当集中国有资产,重点加强那些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和领域,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质量。在此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null第二,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 长期以来,我国在所有制问题上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搞“一大二公”,使国有经济的范围过宽,比重过大,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具体途径是:null首先,国有经济必须从过于宽泛的一些竞争性行业和一般性行业中退出,国有资产通过资产重组和 结构调整,加强重点, 提高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益; 其次,国有 企业之间通过兼并、联合以至破产等形式,围绕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以实现规模生产,获得规模效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null再次,对小型国有企业放开搞活。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使大量的中小企业获得新的生机和发展,以满足社会的多样化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这些措施都会提高国有资产整体素质,使国有资产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从而更好地坚持国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国企改革步伐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加快7.2.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7.2.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客观上要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所必要的。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个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个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个体经济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设备落后,规模狭小,力量单薄,是一种小私有经济。 在我国现阶段,个体所有制经济主要存在于城乡的手工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和服务业中,是同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使用手工工具进行手工操作和分散经营相适应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个体经济的作用个体经济的作用个体经济在经营方式和布点方面具有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经营时间长等特点。 它可以在较小的规模里充分利用零星资源,灵活发展生产,扩大社会服务,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弥补公有制经济的不足,方便群众,较好地满足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它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闲散的、辅助的劳动力,有利于众多的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增加劳动人民的收入。这些作用都是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无法替代的。个体经济的性质个体经济的性质个体经济在许多社会形态中都存在,一直是一种依附于特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经济形式的所有制类型。 在我国,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绝对优势,个体经济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它的经营活动,都必然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相联系。而且国家还通过立法、税收、行政管理等手段,指导和监督它的经营方向,使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私营经济的概念私营经济的概念私人经济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有制经济。 私人经济的性质私人经济的性质从本质上说,它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但它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差别: 从外部关系看,它要受社会主义国家的监督、管理,受到强大的公有制经济的制约,居于从属的地位; 从内部关系看,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劳动者,作为全民所有制成员之一,不是完全丧失生产资料的无产阶级,他们主要是为了得到就业机会或较多的收入而受雇于私营企业的。他们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保护,与雇主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对雇主的经营活动有监督的权利,可以检举它们的过度剥削和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私营经济必然同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因此,它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经济是有益的,国家应保护其合法权益,鼓励它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的发展。私人经济的作用私人经济的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条件下,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第一,它可以集中和利用一部分私人掌握的资金,生产社会短缺的产品,组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通, 满足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第二,与个体经济相比,它拥有较多的资金,较强的技术,规模较大,劳动生产率也比较高,尤其是沿海省份的一些私营企业,利用海外引进的较先进的技术,开发新型产品。 第三,它能够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使一些退休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继续施展所长,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人经济的消极影响私人经济的消极影响私营经济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如生产和经营具有较大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与社会主义经济存在着矛盾的一面。有的企业采取违法活动牟取暴利,扰乱市场,偷漏税收,损害国家、消费者和雇工的利益等。 对这些消极作用,一方面要通过完善国家的政策、法令对它们加以引导、限制和监督,促进它们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竞争中促其健康的共同发展。 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 通常统称为“三资”企业,即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是我国在实行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吸收外资而形成的经济形式。 “三资”企业是根据我国法律,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经我国政府批准,在尊重我国主权,接受我国政府监督和管理的前提下,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在中外合资和合作企业中,我方还掌握了部分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某些社会主义的经营原则。null这些企业在性质上虽有一定的差别,但总的看来,属于国家能够加以限制,能够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主义。因此,从本质上说,它们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null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原则,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与中国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出资举办的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在中国境内与中国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和经营的企业。 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亦称“外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单独投资或联合投资,依照中国法律并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企业。不包括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的分支机构。利用外资的意义利用外资的意义在我国现阶段,允许和鼓励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健康发展,有利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第一,它有利于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有助于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 第二,可以提供资金,特别是外汇资金,可以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第三,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营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null第四,有利于我们开拓国外市场,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五,有利于安排就业,培养一批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所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经营企业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null中共“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共“十六大”则进一步提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革的深化,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出现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发展为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趋势。 7.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7.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说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主要依据主要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就很难巩固和加强,从而就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因此,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决不能动摇。 null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经济是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同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的积极作用。 null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多种所有制及其多样化实现形式都可以运用,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的基础区分开来。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指整个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基础,因而只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基础是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特定阶段的经济基础,除了公有制主体,还包括非公有制经济部分。null二是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区分开来。 社会主义经济指公有制经济,不包括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作用的经济,除公有制经济主体外,非公有制经济即私有制也是市场配置资源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null三是把基本方针和基本经济制度区分开来。 方针是人为制定的,属于上层建筑范畴, 基本经济制度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属于经济基础范畴。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过去提法是长期坚持的方针,现在确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们要按照客观规律调整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结构,消除种种不正确的疑虑。促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促进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第一,要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第二,要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三,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应着力于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首先,要坚持平等保护物权。 其次,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再次,要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各自发挥优势,平等竞争,相互促进。 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表明,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个体私营经济有其灵活适应市场的优势;而对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规模效益明显、社会效益突出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有优势。党和政府的职责在于,创造良好环境,使各种所有制经济能发挥优势、共同发展。 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7.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7.3.1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 个人收入分配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的个人收入分配必然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与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居主体地位,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支配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与这种主体所有制形式相适应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也就必然成为我国现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的含义按劳分配方式的主体地位的含义(1)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在全社会范围内,虽然存在多种分配形式,但由于在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的资产占主要部分,在公有制经济中就业的劳动者占多数,因此,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必然居主体地位。null(2)在公有制企业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公有制企业中的个人收入分配不是纯粹的按劳分配,还存在着其他分配方式,如股息和公司债券利息分配、经营分配以及按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进行的分配。但是,在企业劳动者的收入中,体现公有制本质的按劳分配依然占较大比重,从其他非按劳分配形式中获得的收入只是补充。null(3)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主要依靠按劳分配收入。 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中还有一部分非劳动收入,如股息、债券利息收入等。但劳动者的本职工作是公有制经济中的各种劳动,而不是各种投资活动。购买股票和债券的资金来源于劳动者劳动收入的储蓄,它所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只是全部收入中的一部分。 (4)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的参照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重要意义在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要求。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和必然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标志和实现方配方式。坚持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分配领域就必然表现为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如果否定或削弱按劳分配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中的主体地位,就必须会损害与削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null第二,它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 社会主义的目标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又必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为前提。 如果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改变了,则会出现两极分化。 因此,为了维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随着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发展,逐步提高按劳分配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要控制非劳动收入的增长,防止它冲击乃至取代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7.3.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7.3.2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中共“十六大”在总结“十五大”以来新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这是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为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提供了根据。 null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决定的。null第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除了作为主体的公有制以外,还有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企业等非公有制形式。产品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我国现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方式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必然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null第二,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既可激励生产要素投入者投入的积极性,有可激励生产要素使用者节约的积极性,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的集约增长。 null第三,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 在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贡献可以用其边际生产力来衡量。某一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是指在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和结构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这一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或减少一单位所导致的产品产出的最大变化量。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甚至被视为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延伸和提高。所以,强调各种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不仅不会影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原则,而且是收入分配制度的进步。 null第四,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重要途径。 中共十六大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是在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条件下的正确认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实施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例如,允许技术入股和参与分红政策,一方面会刺激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经济增长,为中等收入者比例的扩大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的队伍中来,壮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解(背景资料) 我国经济学界关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理解(背景资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已经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是,对于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一现象,我国经济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所以,社会主义的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做的贡献而给予这些要素所有者的报酬。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是在社会必要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基础上,按各种生产要素在价值形成中所做的贡献进行分配,或简称按贡献分配。(谷书堂主编:《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页)接上页接上页另有学者不同意这种观点,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错误在于混同了价值创造和收入分配问题,硬把取决于生产关系的收入分配说成是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把特定历史阶段上索取权的合法性当作自然的必然性和永恒的合理性”。 (吴易风:《价值理论新见解辩论》,《当代理论界的意见分歧》,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58页)(引自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生产要素主要归公有制经济单位占有和支配,因而主要是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例如,政府部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等单位的公有资产所有权或占有权,出租或让渡土地、矿山、企业等所得的地租、租金等收益,向企业投资入股、购买债券、把货币存入银行等所得的股利、债息、利息等收益,凭自己占有的有利的设备、生产资源等生产条件取得的级差收益等。这些公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必然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实力增强和按劳分配及共同富裕的实现。null除了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外,非公有生产要素同样要参与收入分配。例如,劳动者个人在银行存款、购买债券、投资入股所得利息、债息、股利,私人企业主所得利润,外资企业中外商所得利润等,都属非公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当然,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按生产要素分配,不可避免地获取一定的剥削收入。我国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要依法保 护个人财产所有权及其合法收益。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要素资源,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并行不悖的,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公有制企业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收入和私人企业中劳动者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收入,主要是产品价值中的v。国家、集体、劳动者个人及私人资本所有者等不同投资主体,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主要是产品价值中的m。null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既可以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又可以调动投资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特别是公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的收益,最终归公有制经济单位占有和支配,按劳动者的根本利益进行分配。其中, 一部分通过积累基金形式扩大再生产和基础建设,为劳动者长远利益服务;另一部分通过消费基金形式用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国防等,供全体劳动者共同享用,有利于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上还要考虑作科学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上还要考虑作科学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另外,在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上还要考虑作科学技术以及经营管理劳动的作用。 马克思当时所处的年代为工业化初期,科学技术工作的重要性还远未显现出来。马克思当时关注的重点是使用机器设备、离原料加工最近的直接生产过程的劳动,没有专门论述科学技术工作创造价值的问题。现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对科技工作创造价值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null经营管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正常进行所必需的一项工作,在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中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所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劳动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而且经营管理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 因此,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对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的收入分配应有别于普通的按劳分配,根据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和要求,探索经营管理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新形式,实行技术入股及经理人员年薪制和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 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背景资料)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背景资料)劳动价值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是政治经济学需要认真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的理论,揭示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特点和基本矛盾。现在,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实现人民的富裕和幸福,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个人的财产也逐渐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样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所做的贡献。(引自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7.3.3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7.3.3 收入分配中的公平与效率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与效率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公平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积极性。但公平绝对不是平均分配,搞平均主义。收入分配上搞绝对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过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尤其是非劳动因素造成的收入分配悬殊,也同样会挫伤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经济效率的提高,从而使经济发展严重受挫。null效率指在资源有效配置前提下经济效率的较高增长,也就是投入与产出比率的较快提高。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更好地为实现公平创造物质条件。没有效率作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因此,不能把公平与效率割裂开来或者对立起来。 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认识深化的过程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认识深化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和实践层面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中共十三大明确提出“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改革开放之初,为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要优先强调效率。 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自此正式使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表述。 十五大坚持了这一提法。 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 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科学地界定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按照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这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当前初次分配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当前初次分配不公平现象的表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初期阶段,强化市场机制在初次分配中的作用,在初次分配上更多地体现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为保障公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公平问题就会日益严峻,并可能逐步演变为影响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的重大因素。我国目前在初次分配领域存在诸多的不公平现象,主要表现为: 接上页接上页首先,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初次分配的重要原则,但受劳动力市场的供给过剩和长期以来工资收入水平偏低因素的影响,初次分配仍然存在着资本所得不断提高、劳动所得持续下降的趋势。劳动收益的流失,是初次分配不公平的最突出表现,也是造成社会矛盾加大的重要因素。 其次,初次分配中的不公平还表现在由于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建立所造成的劳动力流动受阻和就业不充分而引起的分配不公平; 由于不合理的行业垄断所形成的企业之间市场竞争环境失衡所导致的分配不公平; 由于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条件的差别而产生的分配不公平; 企业内部资本所有者、经营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分配不公平; 以及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发展失衡、地区发展失衡、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引起的初次分配不公平,等等。 重视公平原则重视公平原则不能一味强调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我国现阶段在初次分配领域也迫切需要确立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观,并以此为标准来评估和纠正现实制度安排与政策措施中的疏漏;迫切需要通过深化社会分配制度改革。 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 十七大则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明确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联系: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是国民收入分配的两个环节。 区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初次分配关系主要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 再分配主要是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手段进行,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防止收入差距过大,保障低收入者基本生活。 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应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应注重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机制作用下,初次分配的收入存在一定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有助于效率的提高,但如果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过多,特别是差距过分悬殊的话,再分配很难纠正过来。 因此,在初次分配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十分重要。 除了分配过程要公平,即分配规则和秩序要规范外,还要重视机会的公平,它是初次分配能否公平的基础条件。 再分配具有调节初次分配的功能。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就是要加大税收等经济杠杆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当然,再分配也应注意促进效率。如果把再分配调节力度搞得过大,出现奖懒罚勤效应,就会既损害初次分配的公平性,也会损害效率,反过来影响再分配调节分配差距、建立社会公平的能力。 所以,只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促进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国民收入合理分配,最终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合理分配的含义 合理分配的含义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合理分配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收入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 二是收入分配相对公平,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限制社会各类人员之间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 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一,在传统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下,我国的收入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改革以来,随着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实行,特别是随着资本、土地、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会逐步拉大。 第二,市场经济是以效率为基础通过市场竞争来分配收入的,由于不同企业和不同个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生产能力各不相同,这必然会导致它们之间在效率和收入上的差别,特别是价值规律所具有的激励创新,择优汰劣的作用,往往会把收入分配上的这种差别加以放大。 第三,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社会阶层和不同个人以及城乡之间面临着不同的发展机遇,有的地区、行业和社会阶层得到迅速发展,有的地区、行业则逐步衰落甚至被淘汰,有的社会阶层成为弱势群体。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 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不合理因素 一是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秩序还未完全形成。 二是按劳分配的公平原则没有得到充分贯彻。 三是平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对策 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的对策 ⑴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解决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问题的出发点。 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理顺生产要素的价格,打破不合理的行政和经济的垄断,进一步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引入竞争机制,使收入分配与市场机制接轨。 接上页接上页⑶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⑷加大对非法收入的打击力度。 ⑸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 ⑹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⑺加大农业投入,提高农民增收幅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到1000美元,总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但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还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关乎小康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群体,即中等收入阶层还有待于不断地扩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就必须要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并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形成理想的“橄榄形”的收入分配状况。因为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优化社会结构,也有利于经济的增长。 null增加中等收入者比重是达到共同富裕目标,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加速器”。 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低收入者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办法来提高这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 如认真普及九年至十二年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加大职业技术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展中小企业,鼓励民间投资、大力发展服务业等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与社会共同负责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条件和基本社会需要;经常性建设项目,要向人民生活与公共福利倾斜,建设性财政支出限于非营利性公共建设项目,尤其要关注广大农村的公共建设项目。 7.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7.4.1 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还需要经过一个长期、艰苦和曲折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 及其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长期性 及其原因长期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从建立到成熟并最终代替资本主义,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 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所要完成的历史任务的特殊性。 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是极大地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全民的文化教育水平,建立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新社会,消灭阶级差别,实现真正的社会平等和公正,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这一任务绝不同于其它社会形态所面临的任务,它既崇高宏伟,又艰巨复杂,绝不是短时期里就能完成的,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 null第二,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经济、文化基础的落后性。 从社会主义发展历史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几乎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和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获得成功。这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文化并赶上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过程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是指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它没有成功的经验和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在其发展中,必须与传统的、旧的观念进行斗争,同时要与外部的敌对势力进行不懈的较量。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表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消灭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基础上建立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与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作斗争,要与旧的传统观念实行决裂。这些任务是艰巨而复杂的,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实现。 第二,社会主义是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它必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验的积累,随着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掌握,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地加以调整 。这种调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处于经济实力占优势的国际资本势力的包围之中,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既要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又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这两个任务的极端艰巨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的艰巨性 。 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波浪式前进的路径。 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它自身的成熟和完善,要有一个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建设是史无前例的事物,具有探索性。在这种探索中,既有成功又有挫折和失败。特别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由于客观条件差异和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不足,建设社会主义的难度更大,在工作中出现各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不断修正错误、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但是这种曲折绝不等于整个社会主义历史的最后失败。社会主义在成长时期的曲折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最终必将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7.4.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7.4.2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无
本文档为【第七章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幻灯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12201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729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3-08-25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