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举报
开通vip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幸福六道门: 自我——生命——心灵——关系——真爱——财富 自我之门: 每个人每天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不过是为了找到并活出那个真正的自我。人世间最难的事 情,莫过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当中找到并活出那个真正的自我。而在找到并 活出真正的自我之前,你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我们每往真我靠近一步,即是往幸福靠近 一步。而每个人真正的自我永远比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要伟大得多。寻找真我,迈向真我,这 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命旅程。 生命之门: 人生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发...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 幸福六道门: 自我——生命——心灵——关系——真爱——财富 自我之门: 每个人每天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不过是为了找到并活出那个真正的自我。人世间最难的事 情,莫过于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当中找到并活出那个真正的自我。而在找到并 活出真正的自我之前,你很难体验到真正的幸福。我们每往真我靠近一步,即是往幸福靠近 一步。而每个人真正的自我永远比我们所认为的自我要伟大得多。寻找真我,迈向真我,这 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生命旅程。 生命之门: 人生所做的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发展、丰富和完善我们的生命,为了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 幸福即是对于良好的生命品质和生命状态的描述。生命之树常青,则幸福之花常开。可是,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理解生命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又何谈发展、丰富和完善它呢?什么样的 生命品质和生命状态才能称得上是幸福的呢? 心灵之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看得见的身体和看不见的心灵组成的,看得见的身体就象一座房子一 样,那个看不见的心灵才是这座房子的主人。假如主人不懂得收拾,不懂得生活,成天争来 斗去,房子再大再豪华,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认识我们的心灵,如果我们 的心灵不能真正做主,生命的品质何来保障呢?我们的幸福将从何而来呢? 关系之门: 幸福一定源于关系。离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幸福将无从谈起。假如这个世界就你一个人, 哪怕你应有尽有,可以为所欲为,也谈不得幸福,亦所无谓幸福。人生的受苦通常都是因为 我们的生命被卡在某个关系里。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幸福呢?如何才能建构和谐幸福的关系 呢? 真爱之门: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寻求爱的满足。离开了爱,我们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关系的核心是爱。 幸福就是爱的关系。如果没有人们之间彼此的关爱,人生将变得毫无意义。可是,真正的爱 是怎样的呢?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与真爱同行? 财富之门: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衣食住行的需要。而一切物质财富的真正价值,在于满足生活 需要的同时,能够保障和提升我们的生命品质。财富和幸福本质上应该是正向平衡互动的关 系。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富而无爱、有钱却不幸福呢?如何才能使得积 累和创造财富的过程与我们生命品质的提升和幸福感的增加真正同步呢? 幸福的六道门,每道门其实都是心门。 一切幸福的真理,都在我们的心灵世界。惟有当我们的心灵真正打开的时候,我们才可能真 正领悟到幸福的真谛。 ------------------------------------------------------------ 心灵的世界 一、提升人的知 二、改善人的情 三、净化人的意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共聚一堂,讨论佛法,首先要多谢志莲净苑宏勋法师,亦要多谢美西 佛教会弘法组各位董事,因为由于他们的发起,并得宏勋法师慈悲,提供埸地,举行首次港 美合办的佛学讲座,共同讨论人类的心灵世界,因缘殊胜,令人兴奋,也令人感激。 现在,当我未开始演讲之前,首先要请问各位:是谁创造我们的世界,又是谁在主宰我 们人类的祸福?也许有人说:当然是造物主啦!但,这个造物主是谁呢?是天主?是上帝? 是上帝的儿子耶酥?是谟罕默德?抑或是释迦牟尼佛?我可以告诉各位,都不是。释迦牟尼 佛只是一位觉悟的圣者,本著慈悲的精神来这个世界教导我们,并不是创造我们的世界,更 不可能主宰我们的祸福;真真正正能够创造我们的世界,又能够主宰与统治我们的,该是我 们的心。 请大家想一想,宇宙之大,品物之盛,无论是有情无情,是精神是物质,是植物,是动 物,是矿物,那一样东西,可以超越人的心力,不与人的心有关系呢?例如:世界上物质的 文明,医学的昌明,以及我们日用品的日新月异,都是科学家们精心研究的结果;人类社会 的建设,文化的进步,教育的实施,建筑物的改善,艺术品的创作,政治与经济的发展等等, 亦是专家们精心的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再说:志莲净苑,现在改建成这么幽雅美妙,何尝不是宏熏法师精 心的杰作呢? 真的,人间一切美恶好丑的分别,人我是非的争执,家庭的纠纷,社会的罪恶,那一件 事不与人的心有关?还有,人世间的欢乐与温暖,固然是善长仁翁们善心的表达,而社会上 很多人为的灾害与祸患,又何尝不是歹徒们恶心的策划与安排?总之,人间的一切善恶,祸 福,苦乐,都不可能脱离人的心,甚至人的今生与来世幸与不幸的际遇,亦是由人自己的心 来决定。所以我说:心,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众生的主宰者;心,不但可以左右人的意志, 可以支配的人行为,还可以操纵人类前途的祸福。可知,心对人类关系是何等的密切,对人 类前途的影响又是何等的重大? 今日世界各地,战火弥漫,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皆因人的心灵污染所致。由于人心灵 世界的空气,充满贪欲与嗔恨,充满骄慢与邪见,充满虚伪与奸诈,妒忌与残暴,所以策动 人的行为,也就恶多善少,甚至超级的恶毒。相信各位都知道,也都不会忘记,去年发生在 美国纽约市的九一一事件。恐怖份子只因个人的妒忌心,只为满足个人统治世界的欲望,竟 然不择手段,将五六千个人的生命,于顷刻间化为灰尘,给二十一世纪的人类,创下了打破 历史纪录的人为灾害。如果,我们不急谋扭转人心的凶恶,不急速进行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 谁能保证历史不会重演呢? 最令人担心的是:假使有一天,不幸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地球村里的居民,势必 全部与科学同归于尽。所以,我们无论是为了避免‘人类发明科学,科学毁灭人类’的厄运, 或是为了创造人类前途的和平与幸福,都急于需要改善人的心灵世界。然欲改善人的心灵世 界,又非开拓人类精神文明,提升人的知,改善人的情,净化人的意不可。 因为人,是由知、情、意综合于一体的高等动物。所以自古以来,人们都著重人类知、 情、意的发展。例如:人类为了充实人的知,所以有文学的发展,哲学的思考,与科学的发 明。为了舒展人的情,所以有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以及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 为了满足人的意,所以有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以及人格的升华。 可惜由于一般知的不真,一般情的不善,一般意的不美,加以近代科学,过份宠爱物质 世界,远离人类精神文明,因此,在科学雄霸时代首席的今天,人类无法取得精神与物质的 协调,更不可能获得身心平衡的发展;致使人类精神日益颓丧,思想偏差,心意毒辣,倾向 邪恶,而社会罪恶,人生苦恼,也与时日俱增。 身为佛弟子的我们,诚应该为人类前途设想,为改善人的心灵世界而努力。因为佛教, 不止是提倡人类精神文明的宗教,亦是促进人性觉悟,领导人的知、情、意止于至真、至善、 至美的道德教育。如果我们能够弘扬佛教的真理,以佛的智慧来提升人的知;实践佛教的慈 悲,来改善人的情;推动佛教正觉的精神,来净化人的意;一定可以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 令人的知、情、意臻于至真,至善,至美最高层次的境界,以达到我们改善心灵世界之目的。 因此,这次为期三升升天的佛学讲座,本人特别以‘心灵的世界’为题,与各位共同讨论, 如何去提升,去改善,去净化人类心灵世界的知、情、意。 一、提升人的知 知,是知识,亦可以说是人类的智慧。是人心对于外界事物由分析而了解的功能。这种 由觉察,进而理解的功能,在眼是见,在耳是闻,在鼻、舌、身是觉,在意是知;人体六根 的见闻觉知,都是属于人心智的作用。由于人内在心智的见闻觉知,面对外界事物时,引生 眼等六识的分别,有深浅不同的层次,加以个人出生的时代背景,以及所受的教育与宗教信 仰不同,故其知识,也高低不等,人类的思想,亦不可能一致,甚至陷于混乱与冲突,致使 人类每因思想的冲突而战争。 我们欲想止息战争,建立和平,必须找寻一种能够令人彻底了解人生真谛的宗教,作为 人类思想的导航,以提升人的知,使人的思想合理而统一,以促进人类的共识和合作,谋求 建立世界永久性的和平。现在,先从一般人限于物理的知说起: (一)限于物理的知 一般人无论是从经验、历史、文学、哲学、或科学各方面得来的知识,都是基于个人识 心的想像与思考,然后加以个人主观的分析与判断。因此,一般人的知,只是对于现象界表 面的了解,无法透过现象界而深达事物的本体;只能了解物理,无法了解真理,更不可能明 白宇宙人生的原理。这种外来的知识,除了能够改善人类生存环境,以及促进物质文明外, 始终无法开拓人类精神的文明,改善人类心灵的世界。 例如:文学的创作,只是人类经验的积累,属于个人主观的遗产,并非真理的发现,故 无法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故古代文学知识,虽然丰富,却被现代人视为思想落后。 哲学的思考,亦只是人类主观的测想,自我意识的表达,属于片面的理论,绝对不能理 解宇宙的原理。加以人类思想不断的演变,古代哲学,往往被抛弃在时代后面。 至于科学的发明,也只是分析宇宙现象界的物理,似理,不断的假设,不断的求证,又 不断的推勫,以及不断的创新;并非宇宙人生不变的真理,根本不可能开发人类内心深处的 智慧,以提升人的知止于至真。 由此可知,一般学说给人传递的知识,缺点是在于不真。人类的思想,既然缺乏真理为 依据,遂失去准的,只凭个人意识对人生作妄想的猜测,而产生种种不合逻辑的成见,偏见, 与邪见;加上人性的固执,人类每因思想的冲突而引发战争,佛教名之为‘见浊’。 见浊既起,其他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亦皆随之 俱来;结果,人类社会,竟然变成五浊恶世,充满三苦、八苦、无量之苦。可惜,人们虽然 陷于众苦交煎的恶劣环境中,却不知谋求解救,反而迷恋物质的享受,心被境牵,向外奔驰。 顺境则贪,逆境则嗔;附我者荣,违我者辱。于是人生舞台,竟然变成强权就是公理,武器 就是力量;而人生的悲剧,也就不断的上演。追究其根源,皆因人类的知不真所致。 (二)启发正智的知 释迦牟尼佛,为了解救众生因知见不正,引起成见与偏见的执著,而造成思想的混乱与 苦恼,特别演说:‘三法印’的真理,以启发人类的正智,使人类对于宇宙人生,有正确的 了解,将一般只限于物理的知,提升为人生真理的知,竖立人间的正知正见。 甚么是三法印呢?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根据佛的智慧观察, 宇宙间所有一切现象,无论是物理,或是心理,都是在因缘条件和合之下而产生,亦是在因 缘条件分散时而幻灭。内则个人的色身,外则山河大地,时刻都在转变流动中。有情的我, 有生、老、病、死;无情的物,有生、住、异、灭;至于世界,也有成、住、坏、空。世间 一切凡有形象的东西,无一不是新陈代谢,自然演变,终归于灭,原非永恒,所以佛说:‘诸 行无常’。 世间因缘生法,不止无常,而且无我。我是甚么?我是人类生命的代名词,在科学家认 为,人的身体是由众多的碳、氢、氮、氧、硫、钾、钙、铁、磷等元素构成;佛教则说人的 生命,不外是由四大、五蕴组合而成的假形象,世人皆执著此假形象为自我,执著外界无常 变坏的事物为我所有,于是为了自我的扩展,为了我所有物的增值,不得不努力搏斗;结果, 只知有我,不知有人,甚至演变成人人为我,我为自己。其实,人由四大五蕴所组合的身体, 属于因缘生法,只是真理生命的影子,根本没有生命的主宰,时刻都在转变、移动、走向灭 亡,最后一口气不来,就是生命的终点,根本就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故佛说:‘诸法无 我’。 虽然,佛说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这只是从诸法的现象界言,如果透过诸法 现象,深达诸法的本体,则在无常变坏的诸法现象中,却含藏著不生不灭真常永恒的本性。 换句话说:人的色身虽然是无常,无我,但人的本性,却是真常不变;即此真常不变的本性, 就是佛性,就是真理生命‘涅槃寂静’的真我。 所以佛教的人生观,表面上看来,似乎是悲观、消极,厌世与舍离;其实,只是由消极 跨进积极,由悲观走向乐观,由舍离苦恼短暂的世间,进而趣向快乐而永恒的真理生命。故 佛教认为,人生的意义,不是在于假我物质的享受与占有,而是在于涅槃真我的开拓与证得。 学佛人接受佛说‘三法印’真理的启示,认识器世间现象界‘诸行无常’,明白有情世 间‘诸法无我’,信解正觉世间‘涅槃寂静’;就会自动自觉放弃物质世界的追求,而积极转 向精神文明进军,谋求扩展精神领域,改善心灵世界,以摆脱人世间的苦恼,获得‘涅槃寂 静’真理生命的归宿。结果,由只限于了解物理的知,提升至对于宇宙人生正确理解的正知 正见。 (三)不断提升的知 佛弟子修学佛法,启发正智,理解世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对于人生有了 ‘正知正见’之后,进而追究人生无常、无我的原因,找寻人生苦恼的来源,以及解除苦恼, 获得真理生命的方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可以将人间正知正见的智慧,提升 至明白真空理性的知。 然而,苦集灭道是甚么呢?苦集灭道,就是佛为二乘圣人所说的四谛法——苦谛,集谛, 灭谛,与道谛。 苦谛:是根据人类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种种逼迫与恼害的事情说:可以分为八苦与 三苦。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冤憎会苦,五阴炽盛等八 种。 三种苦是:一来自自然界的寒暑风雨,水火雷电,海啸地震等天灾之苦;与来自人事界, 嫉妒怨恨,侮辱侵犯,毁谤伤害,盗劫仇杀,拘禁刑罚等人祸之苦;令人苦上加苦,就是‘苦 苦’。其次是世事沧桑,好景不永,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月不常明’,当人乐极生悲之时, 就是‘坏苦’。即使是四季平安,没有天灾人祸的伤害,也没有意外破财,事业倒闭的危机, 真的是万事如意,可是世间诸行无常,寒暑迁流,青春不再,百岁光阴一刹那,那就是‘行 苦’。 人的一生,时刻都被众苦包围,恒受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煎熬,无论寿命长短,都 是在苦难中度过,所以佛说:世间一切,真实是苦,不可令乐,是名‘苦谛’。 集谛:是指人心中烦恼的积集,作为招感众苦的主要原因。故说:‘众生之苦,因集而 有。’众生由于内心积集贪、嗔、痴、慢、疑、与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而引生嫉妒、覆藏、 忿、恨、恼、悭、诳、谄、害、憍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二种中随烦恼;掉举、昏忱、 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等八种大随烦恼;以及悔、眠、寻、伺等四种不定的 烦恼。不管是小随、中随、大随、不定,或是根本烦恼,都是人的心理毛病,都能恼乱人的 思想与意志,令人身心烦躁不安,策动于行为,必然恶多于善,害多于利;结果,人生的遭 遇,也就苦多于乐。所以佛说:集谛是世间的苦因,苦谛是世间的苦果。我们欲想不受苦果, 当断苦因;苦因既断,则苦果不生,自然可以取消人生苦恼的一面。 灭谛:是消灭了人生的苦恼之后,所展现人生快乐、永恒的另一面,佛教专有的名词是 ‘涅槃’。涅槃又是甚么呢?杂阿含经说:‘贪欲永尽,嗔恚永尽,一切诸烦恼永尽,名为涅 槃。’可知涅槃就是消灭苦集二谛后,所获得的一种寂静、轻安、自由自在的人生境界,也 就是真理生命的真我,名为灭谛,又名解脱。 道谛:是离苦得乐的方法,亦是通往涅槃解脱的管道。我们欲想灭除苦因,取消苦果, 证得真理生命的快乐,必须依照佛所说的道理,切实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连根拔除能招致 苦果的烦恼,自然可以扭转恶劣的命运,走向涅槃,获证永恒快乐的真理生命。 这种离苦得乐的方法是甚么?在小乘说:是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菩提分,八正道等三十七道品。综合而言,不外是戒定慧三无漏学。学佛的人,出家修行, 首先就要受持佛的制戒,收摄身心,然后以清净的身心,修习禅定,取消见解上的错误,澄 清思想上的混乱,将心中见思烦恼的沙石都去除了,就可以引生无漏的智慧,证得我空的真 理,成就声闻人解脱之道。 或有一类学佛人,因闻佛说十二因缘的道理,知无明烦恼,是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本;世 间一切苦因苦果,皆起源于无明。 无明是甚么?无明就是不明,不明就是迷,迷就是不觉,不觉的反面就是本觉,起信论 说:‘依本觉故而有不觉’。本觉是众生的真心,亦即是楞严经所说的如来藏性,起信论名之 为心真如门。不觉就是无明妄想,起信论名之为心生灭门。心真如门是体,心生灭门是用; 众生迷本觉心真如门的本体,而起不觉心生灭门的妄念,故有无明。 众生由于无明的不觉,引发内在自我主观的执著,对外境起智分别,善恶好丑,产生喜 怒哀乐爱恶欲种种情绪,继而贪求财、色、名、食、睡等五欲尘劳,契而不舍,千般百计, 欲据为己有,甚至唯达目的,不择手段。由于各种不善的心理,策动于行为,造作种种恶业, 因业感果,遂招致无量生死的苦恼,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 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所以,无明是众生生死的 根本,亦是一切烦恼的祖宗。 众生由过去无明(惑)与行(业)的二支因,引生现在识、名色、六入,触与受等五支 果。再由现在爱、取(惑)、有(业)三支因,招致未来生、老死等二支苦果。如是惑业苦 三,循环不已,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因再感果,果再造因,前后相继,生死不断,遂演变 成三界六道无穷无尽生死之流,而众生的苦恼也就无量无边,这就是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生死洪流,既然始自无明;则欲截生死流,登涅槃岸,自当先断无明。如是无明灭则行 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 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至此,生死尽,轮回息,出三 界,证辟支佛果(缘觉),是名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或有一类善根深厚,宿植德本的人,虽然生不逢佛世,但喜爱孤峰独宿,春观百花开, 秋观黄叶落,因悟世态无常,好景不永,宇宙万有,无不缘起性空,而专修禅定,寻求解脱, 终于断见思烦恼,证得无生理,名为独觉。 不管是声闻,是缘觉或是独觉,都是同断见思烦恼,破我执,亲证偏空理,将世间的正 智,提升至出世间的一切智;能知现象界一切诸法,无常,苦空,无我,进而深入诸法空性, 证知涅槃寂静的真理。 若能回小向大,发菩提心,不停留于个人涅槃寂静的享乐,进修诸佛无量道法,入俗利 生;内则断除尘沙烦恼,伏无明惑以自利;外则观机设教,广度众生以利他,就可以将二乘 圣人的一切智,提升为菩萨的道种智。 道,是指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种,是指众生各种不同的根性;智,是既然能够理解与 修习诸佛所说的无量道法,又能够观察了解众生种种不同根性的智慧。菩萨本此智慧,上求 佛道,下化众生,广修福慧,严净国土,直至福慧圆满,二利究竟,就可以将道种智,提升 至佛道的智慧。 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证真谛理,偏于空;菩萨的道种智,证俗谛理,偏于有;各有所偏, 见理未圆。虽然,内在的智慧,获得不断的提升,但所知仍然有限,还未能够完全开拓精神 的文明,彻底取消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 (四)圆满究竟的知 圆满究竟的知,是指佛的一切种智。一切种智观诸法缘起性空,同于二乘圣人修空观所 证的真谛理,但不落于空,而能超越于空;观诸法性空缘起,如同菩萨修假观所证的俗谛理, 但不著于有,而能超越于有;观诸法相妄性真,圆证中道理,但不滞于中,而能超越于中。 如是双照双遮,而又能够遮照同时,遮照不二,即空有二边就是中道,无须舍二边,然后取 证中道;所以一切二字,是概括一心三观所证的三谛理。种,是指宇宙诸法现象界,种种不 同的差别相;智,是能圆证三谛理,深达诸法实相,同时又能照见诸法现象种种差别相的般 若智慧,合名‘一切种智’。 ‘诸法实相’是甚么?诸法,指宇宙间一切可以接触,或可以想像的事物,是佛权智所 照之境;实相,是宇宙的原理,诸法的本体,也就是众生本具的佛性,是佛实智所证的真理。 宇宙间一切事物虽然很多,但概括而言,不外是十法界众生的依报与正报等因果诸法。在佛 的智慧观察,十法界众生,若圣若凡,内则正报的身心,外则赖以生存的依报世界,无一不 是各自具足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 等差别的现象,以及如是究竟平等的理性。 如是相:是根据世间人与物各别的形象而言,例如:人的形象,不同物的形象;植物的 形象,又不同动物的形象;物相有长短方圆大小不一,人相有高矮肥瘦美丑不同。三善道众 生的长相美丽端庄,三恶道众生的长相丑陋怪异;二乘圣人的相清净无染,佛菩萨的相庄严 无比。十法界有情的圣凡,与无情的诸法,其相貌一定是彼此各异,不可混乱,谓之‘如是 相’。 如是性:是指人与物内在的特性,人性不同物性,物性有寒冷温和燥热不等,人性有善 恶无记各别。例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地以坚为性,风以动为性,六道众生以善恶 无记为性,二乘圣人以解脱为性,佛菩萨以智慧慈悲为性,十法界圣凡中,情与无情,皆各 有其不同的个性。 如是体:是指人与物的体质。人的体质,不同物的体质,植物的体质,又不同矿物、动 物的体质;六道众生由善恶业力招致色心组合的五蕴体质,不同于圣人由道力熏修而成五分 法身的体质,更不同于诸佛菩萨福慧庄严,十力具足的体质;当然,佛所证的法身,报身, 也不同于应身的体质。 如是力:力是力量,能力、功力。物有物的功力,人有人的力量。例如:水的力量可以 解渴,也可以载舟覆舟;火的力量可以照明,也可以烧毁一切;地可以生长,风可以移动, 房屋可以御寒避暑,五谷可以止饥疗饿,这些都是物的功力。至于六道众生,则以能承受苦 乐为力;二乘圣人,以断惑离缚为力;菩萨以菩提心、四摄法为力;佛以智慧,慈悲,弘愿 为力。力虽有大小强弱不等,但诸法无不各具其力;人力不同物力,圣人之力不同凡夫之力, 永远如此,是无法更改的,谓之‘如是力’。 如是作:作是造作,力是潜在的功能,作是表现的动作。日夜转移,四季更改,春花秋 月,夏雨冬雪,皆是物的造作;善恶好丑,是六道众生的造作;戒定慧是二乘圣人的造作; 六度万行,悲智双运,是菩萨的造作;随机垂应,八相成道,说法利生,是诸佛的造作。情 与无情,若凡若圣,无不各有一定的造作。 如是因:因是主因,原因。众生的一切造作,都可以形成一种惯性,作为引生未来生命 或苦或乐的主因。譬喻大地含蓄的种子,是生长万物之因;人类造作善业或恶业,是轮回六 道生死因;二乘圣人造作无漏善业,是出世涅槃因;菩萨发菩提心,广修六度万行,是成就 佛果菩提因。所以世出世间一切的一切,无不各有前因。 如是缘:缘是助缘。事必由因之外,还需要有助缘,然后有结果。例如:植物是以种子 为因,以水土阳光人工等为助缘,始可以萌芽、开花、结果。人则以善恶业为因,以父母为 助缘,或扳缘于色声等六尘境界,所以轮回六道,生死不已。二乘圣人作无漏因,加以出世 善法为助缘,所以能解脱生死,超出轮回。菩萨以般若为因,以善知识及布施持戒等为助缘, 所以能觉悟成佛。诸佛以慈悲愿力为因,众生机感为助缘,所以来应生人间,成佛道、度众 生。由于众生所作之因不同,助缘亦异,结果十法界圣凡苦乐不一。 如是果:果是结果。作如是因,必感如是果,凡夫作有漏因,招感生死果;二乘作无漏 因,得涅槃果;菩萨作成佛因,得菩提果;因果不昧,因果相类,谓之‘如是果’。 如是报:报是受报,果与报不同。例如:五谷的种子是因,水土阳光是缘,五谷丰收是 果,食用五谷时才是报。又如人立志创业是因,学问知识与亲朋的协助是缘,事业成功是果, 享受应得的利润财富才是报。 六道众生作善恶业是因,取舍六尘境界是缘,轮回生死是果,受苦或受乐是报。二乘圣 人作无漏业因,修出世善法是缘,证阿罗汉是果,享受涅槃是报。菩萨广学般若,上求下化 是因,修行施、戒、忍、进、禅等是缘,证无上菩提是果,得大涅槃,常、乐、我、净是报。 因缘果报,是世间事物演变的层次,亦是众生六道升沉的原则;若是有因无缘,绝对不 可能感果受报。十法界有情、无情诸法,虽然各各具足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 果、报等事相差别,彼此互异,但究其根源,不出实相平等之理,所谓:‘事有千差,理无 二致。’因此,名为‘诸法实相’。 诸法现象是事,诸法实相是理;佛的智慧,不但能照见诸法现象差别的事相,还能深入 诸法实相的理性,同时体验到即此理性,就是众生本来具足的佛性。此佛性在圣不增,在凡 不减,平等无二,如金刚经所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此无有高下的平等理性,体虽真 常不变,郤有随缘之用;众生随迷染因缘,而起惑作业,因业受报,受报时又起惑、又作业, 是以生死不断,轮迥不息。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静明体,用诸妄 想,此想不真,故受轮转。’若果能够觉悟世间诸法,相妄性真,又能够舍妄归真,放弃物 质的角逐,扩展精神界的文明,随悟净的因缘,广学般若,自觉觉他,自行化他,自利兼他, 直至二利究竟,就可以证得一切种智,将菩萨的道种智,提升至佛道究竟圆满的智慧。 综上,我们应该知道,普通一般学说,只是能够了解现象界的物理,始终无法认识诸法 本体的真理,更不可能揭示宇宙人生的真相,可以说:只是一种表面的、有限的知识。学佛 人对宇宙人生正确的理解,虽然是属于正知正见,但亦是只知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而已,仍然未能亲证诸法空性的本体。 至于二乘圣人的一切智,虽然能够截断生死洪流,证入偏空涅槃寂静的空理,得一切智, 达到人生自利之目的。但不知此诸法空性,有随缘的作用,而执著涅槃清净的境界,不肯回 小向大,入俗利生,其智慧偏而不圆,精神文明有限,心灵仍然还有法执的毛病。 菩萨的道种智,既然能够亲证诸法空性不变的本体,同时理解诸法空性有随缘的作用。 不但明白宇宙现象,都是‘缘起性空’,不再因迷恋于物质的享受,而执著于有;又明白‘性 空缘起’,知道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而不落于空。因此,本乎同舟共济的精神,入世济世, 广修无量善业,利益无边有情,其知也真,其行既善且美,可是修学未竟,见理不深,精神 文明仍然未能圆满无缺,心灵还有少许无明障蔽,未能够彻底回复心灵世界的清净无染。 唯有佛的一切种智,能够亲证诸法本体的真谛理,又能够了解诸法种种差别相的俗谛理, 更能究尽诸法实相的中道理;精神领域,广大无涯,圆满无缺,心灵世界,也纯净无染。故 佛的智慧,是知的至真,世出世间,无过其上,因此,又名出世间上上智。 今天,我们讨论心灵世界的结果,应该知道:欲想提升人的知,止于至真,非皈依三宝, 亲近善知识研究学佛不可。虽然,我们开始学佛,是绝对不可能即生成佛,立刻获得佛道‘一 切种智’至真无上的智慧;不过,只要我们肯接受佛教正智的启示,将世间一般表面而有限 的知,提升为明白人生真相的正知正见,知道世间‘诸行无常’,就能够寡欲知足,跳出物 欲的陷阱,不再为追求物质的享受,损人利己,作诸恶业,流转生死,枉受种种不必要的苦 恼。 知道‘诸法无我’,就可解除人生的迷惑,不致再被假我的蒙蔽,而能化私我为大我, 乐与天下,忧与天下;一定可以扭转人恶毒的心理,清除心灵世界空气的污染,取消人间种 种成见、偏见与邪见,使人类思想合理而统一,自然止息人类思想的冲突,取消斗争,导致 和平。 若果能够再进一步,修习佛教三无漏学的课程,持戒修定,因定发慧。所谓:‘知若断 集,慕灭修道’,不断发掘人生的真谛,一定可以取消世间的苦因苦果,发现真理的生命, 获得出世‘涅槃寂静’永恒的快乐。然后,再回小向大,自利兼他,不断提升自己的知,终 有一天,证得佛道‘一切种智’的无上智慧,使自己的知到达最高层次,止于至真,不知各 位以为然否? 现在,还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各位可以自由提问题,不过,让我首先声明,本人学识有 限,如果知道的,一定会为各位解答,否则,唯有请各位原谅。 二、改善人的情 人非草木,谁属无情?所以人,不但是万物之灵,而且是情感最丰富的动物。无论古今 中外,人类为了舒展丰富的情感,故有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以及人际与国际间情感的 交流。 可惜时至今日,很多艺术作品,都无法发挥其舒情悦性,陶冶德性,辅导人向善发展的 功能;反而变成色情的媒介,诲盗诲淫。令一般青少年,耳染目濡,小小年纪,就学会骄奢 放纵,吃喝玩乐,学会滥交异性,或吸毒贩毒,甚至学会持械打劫,开枪杀人。而杀害的竟 然是自己的父母,或是师长与同学;作为继往开来的下一代,竟然沦落至如此地步,试问社 会怎得不乱? 至于一般家庭,情感的维系,又是那么脆弱,毫无保障;而人际与国际关系的情感交流, 亦每况愈下。加上人的情感不稳定,往往千变万化,忽善忽恶,不是自私自利,损人利己; 就是滥情溺爱,被情所困,自寻烦恼,害己害人。 甚或有人,因为不能善于处理个人的感情,而导致婚姻破裂,给社会带来困扰,给人生 舞台制造悲剧。我们为了阻止人间悲剧不断上演,更为了扩展人类的爱心,使人与人之间, 和谐共处,互爱互助;非设法改善人的情不可。 人类的情,可以分为自私有限的,推己及人的,以及无我大悲的,三种不同类型。 (一)自私有限的情 人性的情,原本是广大无限,不分彼此的博爱。可惜众生因无明烦恼的障蔽,固执自我, 人人都希望扩大自我,爱惜自己,而被自我所蒙蔽,无法冲出自我所编织的烦恼圈套,无法 跳出自我所制造私欲的陷阱。所以很多人只知爱自己,不懂得去爱别人,关怀别人;致使人 性中的情,变为卑鄙的自私心,尊贵的同情心,也变得那么渺小、有限。而人性原本的博爱, 亦随之缩小为五伦的爱;再由五伦的爱,缩小为只爱自己的爱,不肯爱自己以外的人,反而 要人迁就自己。 投合自己所爱则欢‘喜’,违背自己所爱就嗔‘怒’,失去自己所爱使悲‘哀’不已,随 顺自己所爱心中就快‘乐’无穷,妨害自己所爱则心生厌‘恶’,满足自己所爱则纵‘欲’。 于是在喜怒哀乐爱恶欲等七情六欲驱使下的人生,人圣洁的情,竟然沦落为肉体的爱;再加 上人贪新忘旧的毛病,旧的占有了,新的欲念又产生,不是移情别恋,就是制造色情紏纷, 破坏家庭幸福。 箫伯纳说:‘结婚没有特殊的权力,使夫妇永久结合’。当夫妇之间,情感发生变化时, 昔日的恩爱,变成满怀的仇恨,不是抱恨分手,给社会制造问题儿童;便是‘爱之欲其生, 恶之欲其死’,非置对方于死地不可。 即使是夫妇的情,能够天长地久,永远相爱,又能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国吧!但人的 爱,毕竟是自私的、有限的;爱自己的家,就不能爱他人的家,爱自己的国,就不能爱他人 的国。或有人为了爱自己的家,使自己的妻儿幸福,就不惜牺牲他人的幸福;为了爱自己的 国,使自己的国家富强,就不择手段,侵犯他国的权益。目前世界人类,所以无法和平相处, 共存共荣,主要原因,就是爱己害人,爱私害公的人太多。 (二)推己及人的情 古之圣贤,为了改善人间的情,而提倡仁慈博爱,推己及人。例如:孔子说:‘亲亲而 仁民,仁民而爱物。’又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樊迟问:仁是甚 么?子曰:‘爱人’。可知仁慈的发展,就是推爱己之心而爱人。 孟子说:‘恻忍之心,人皆有之,’此恻忍之心,就是人性的挚爱,但人应该以爱己之心 而爱人,故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甚至乐与天下,忧与天下。 其他墨子所主张的兼爱,耶稣所提倡的博爱,都是推己及人之情,希望人的情,走出自 私的范畴,爱及同伦。至于社会上很多乐善好施的善长仁翁,实行扩大爱心,济世益群,给 冷酷的人间,送来无限的温暖;这种爱己而又爱人的情,比较一般自私有限的爱,的确伟大 而又善美。可惜这种爱,仍然未能忘我,往往困于人我是非的圈子里;不能冤亲平等,一视 同仁,更不能恩及禽兽,爱心仍然有限。 (三)无我大悲的情 无我大悲的情,可以分为四点来说明: (1)大悲的含义 无我大悲的情,是指诸佛菩萨,由至真的智慧,与至善的情感综合于一体的慈悲。慈悲 是甚么呢?大智度论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故慈悲是含有拔苦与乐 的意义。 拔苦与乐有不同的层次:凡是因为看见他人痛苦,而产生怜悯同情的心,愿意尽自己的 智力、财力、物力,去帮助别人解除困苦,给予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快乐,都可以说是慈悲。 但这种慈悲,未解我空,未破我执;内见有我,外见有人,人我对立,自然有人我之分,冤 亲之别。拔苦与乐,往往先我后人,先亲后疏,未能平等救济,只是普通人有限度的慈悲, 并不是无我大悲的情。 二乘圣人,只知我空,不知法空,认为众生的痛苦,是来自四大五阴诸法所组合的色身, 因而生起慈悲心,为众生解说:因缘所生的我,是无常的,苦的,空的,不应该执著,更不 应该为短暂的我,造诸恶业,以免招致生死轮回的痛苦;令诸众生,破除我执,断烦恼,了 生死,证涅槃。这种慈悲,亦不是无我大悲的情。 唯有诸佛菩萨,亲证平等的真理,已经冲破人我自他的界限,既没有凡夫自我的执著, 亦断除二乘圣人的法执,故能够将一般人自私有限的情,与推己及人的爱,扩展为无缘大慈 与同体大悲。 这种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以智慧为体,慈悲为用;情中有理,理中有情。 因为理中有情,故智中有悲,能够本著无我大悲的精神,等视众生,犹如赤子,不分种 族,不分人畜,平等的、无条件的,去关怀一切众生,爱护一切众生。以其情中有理,故悲 中有智;能够化私爱为博爱,实行舍己救人,而又能够三轮体空,不生执著。虽然终日舍巳 救人,但不见有能舍之我,和所救之人。 这种情理兼顾,悲智双运的慈悲,就是人性至善的真爱,与至极的同情心,而且是绝对 大公无私,广大无限,清净无染的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2)大悲的心愿 当修学大乘佛法的菩萨,将普通人自私的情,与推巳及人的爱,扩展为无我大悲的无缘 大慈,同体大悲之后,就可以本著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愿,入世救世。不但给予一 切众生物质上的享乐,还给予一切众生佛道生命的快乐。如菩萨藏正法经说:‘常起慈心, 救护世间;以大慈心,弃舍己乐,随与他乐。’由于慈心广大,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故名 为慈无量心。 如果能够进一步实行财施,法施,无畏施;积极参与社会赈灾济贫,赠医施药,…等慈 善工作。拔除一切众生现实生活上的痛苦;或演讲佛法,或发展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以解救 众生精神上贫乏与空虚的苦恼。令一切众生,生活愉快,精神饱满,近则远离现实的灾殃, 远则解脱生死轮回的痛苦,就是悲无量心。 又用无限的欢喜心,随喜赞助十法界众生所有功德。不管是任何人,任何事,但求对国 家,对社会,对群众有利益的,都以欢喜心,歌颂称赞,随喜协助。心常悦愉,面常含笑, 离诸愤怒心,灭诸谄曲意;不妒忌他人的成就,反而乐意帮忙他人建功立业。进而运用种种 权巧方便,使所有人都喜欢修改自己不良的行为;喜欢忍受他人的毁谤辱骂;喜欢协助他人 解除困苦;喜欢执行有益世道人心的任务。进而喜欢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喜欢拔众生苦, 与众生乐,…。因为缘于无量众生生欢喜心,故名喜无量心。 菩萨在拔苦与乐,随喜功德的同时,还能够舍弃人我是非的观念与执著,舍弃贪嗔痴慢 疑的烦恼与习惯,对顺境不喜,对逆境不嗔;对亲属不生爱恋之心,对怨敌不生报复之念。 内则情感与理智保持平衡,不为境转;外则不念旧恶,不憎恶人,而能够怨亲平等,拔苦与 乐。由于众生无量,菩萨平等拔苦与乐的心亦无量,又不分别人我,舍弃是非的争执,就是 舍无量心。 (3)大悲的摄受 菩萨发起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心愿后,再要运用四摄法来接近众生,令众生对自 己敬佩服从,肯接受自己的教化,希望从教化众生的利他行为中,不断改善个人自私的情。 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是: 一布施:布施是一种仁慈的爱心,亦是济世益群的行为。菩萨在强烈的慈悲心、正义感 驱使下,一切都以群众的福利为前提,凡是自己金钱、能力、精神与时间许可的事,无不竭 力以赴。对于苦恼的群众,视如父母、如兄弟、如姐妹,或施与金钱的救济,或施与物质的 援助。对于贫病交迫的人,施以医药的治疗,甚至捐赠器官与内脏;对于知识贫乏,思想落 后的民族,则协助其文化教育的发展,或施以佛法真理的辅导;对于求知欲强盛的人,就用 自己的智力与技能,来灌输他人的知识与学问,或用佛法来开发他人的智慧。对于恐惧不安, 或生命财产受到威胁者,则施以无畏的保障,运用自己的智力与能力,来为他人排难解纷, 消除威胁。所以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 一个真真正正实行布施的菩萨,不但要以财施救济人生活的厄困,以法施解除人精神的 苦闷,还要以无畏的精神,来保障他人的安全。而又能够破我执,空四相,内不见有能施之 我,外不见有受施之人,于其中间,亦不见有所施之物,如是‘三轮体空’,远离名利心, 放弃是非念;令人乐意亲近,接受教化,所以布施是摄受众生最好方法之一。 二爱语:是说些令人喜欢爱听的话。例如:安慰语,祝贺语,诚实语,殊胜语,利益语 等。语言对于人生关系至大,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意志的传达,思想的交流,无一不 是凭借语言为媒介。若然不善于词令,或口不择言,势必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所谓:‘一 言兴邦,一言丧邦。’不可不慎。 特别是居心仁慈,志在利巳利人的菩萨,说话更要谨慎小心,避免祸从口出;同时还要 随顺世间正法,说契情,契理、契时、契机的话。令众生欢喜信受,去恶修善,调伏身心。 否则,当人办喜事,你说安慰语;人办丧事,你说祝贺语;何止词不达意,而且令人反感, 你的善意,也就变成恶意了。试问谁会喜欢亲近你,谁肯接受你的教化呢?所以爱语,亦是 摄受众生不可或缺的法宝。 三利行:是一种纯为利益众生的行为。可分为三类: 1.是发慈悲心,用财物布施,积极展开社会福利工作,拯溺扶危,解人困厄,令群众改 善现实生活环境,获得安乐与幸福的利益。 2.是运用智慧能力,从事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作育英才;或弘扬佛法,教人止恶行善, 改往修来。由于今日所作的善因,引至他日或来生善果的利益。 3.是本著无畏精神,不畏生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而能常住世间,广度众生;劝人发 菩提心,行菩萨道。或劝人出家修行,主持正法,续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于世,指导迷途中 的众生,都是属于利益众生的行为。 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在行菩萨道时,不但自利利他的事要做,即使利人损己的事也要做。 如梵网经所说:‘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这样,本著自我牺牲的精神,用实际行动来济 世益群,令人景仰,令人感动,令人肯接受自己的教化;所以利行,也是摄受众生方法之一。 四同事:是与众人同事共行。一个以慈悲为怀的菩萨,绝对不会潜迹深山,闭门自修; 而应该本著慈悲济世的精神,深入社会,接触各阶层的人物,找寻机会,施以教化。不但要 学习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学明、工巧明),还要发展五明的事业,从事五明的工作。 菩萨因为要教导文化教育界的众生,所以在文化教育界服务;为了化导军政界的人士, 亦可以弃笔从戎,参与政治活动;为了取消商业场所种种弊端,不妨现身作为一个大企业家; 为了提升医学界人士的道德观念,也不妨做个好医生,或发展医药业务;为了协助贫农,解 除农民的困苦,又不妨作为一个老农,从事农作业的操作。总之,无论士、农、工、商,科 学、哲学、医学、音乐、以及文化教育等,都要学习,都要精通,都要创办。目的是凭借同 行共事的方便,给予各行各业人士的影响与辅导;以提高各行各业人士的质素,取消各行各 业的积弊,解救各行各业的困境,促进各行各业的成功。令人心仪敬佩,然后方便教导,劝 人发菩提心,勤修佛道,谓之同事摄。 菩萨藏正法经说:‘菩萨应当勇猛以四摄事,于长夜中,摄受有情。’菩萨之所以要运用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方法来接近众生,摄受众生,无非是想在于生死长夜中,制造教 导众生的机会,实行鼓励众生和自己一样,修学佛法,实践慈悲,利己利人,共同觉悟成佛, 究竟离苦得乐。以实现:‘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 誓愿成。’的弘愿。 (4)大悲的实践 菩萨在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实行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时,不但要坚持四无 量的心愿,运用四种摄受众生的方法来接近众生,还要实践六波罗密来利己利人,谋求彻底 改善人的情,令止于至善。 梵语波罗密,译名到彼岸。因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种法门,可 以令人渡过生死苦海,到达涅槃彼岸,故名六波罗密。又六度能够度脱人心的六蔽:如布施 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智慧能度愚痴, 故六波罗密又名六度。 一、檀越波罗蜜:梵语擅越,亦名擅那,译为布施,除了前面所说:财施、法施、无畏 施之外,又有净施与不净施两种不同:如果布施的动机,不是为求世间名闻利养,不求人天 福报;而以布施功德,回向菩提,助长善根的是净施。反之,志在求名求利,邀誉于人,或 求人天福报而行布施,皆动机不正,名不净施。 贤愚因缘经说:布施有五种,一施远来人,二施远去者,三施病瘦者,四施饥饿者,五 施智法人。 俱舍论说七种布施:一施作客人,二施旅行人,三施病人,四施侍病或看病者,五施园 林,以园林花果布施给佛教寺院,庄严道场。六施常食:用财物或田地产业,布施给现住僧 或十方僧,作为常食之用。七随时施:于寒暑风雨时,随人所需而施衣食等物。 杂宝藏经亦说有七种布施:常用亲善敬爱,或悲愍同情的眼神,注视父母、师长、及一 切人,或以恭敬心赡仰三宝,是好眼施。 常用和蔼可亲,面带笑容的态度,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和颜悦色施。 常用喜欢语,柔和语,安慰语,对待父母、师长,或歌颂赞叹父母、师长、及一切人的 功德,是言词施。 对父母、师长、恭敬侍奉,执役服劳;或对需要帮助的人,义务协助,不受报酬,是身 施。 用至诚恳切,恭敬友善的心意,对待父母、师长、及一切人,是心施。 对父母、师长,敷座令坐;或敬老尊贤,舟车让座;或舍己床褥,供给父母师长及远至 客人享用,是床座施。 舍私人住宅,建立道场,供佛安僧,或布置美好居住环境,供给父母、师长住宿,是房 舍施。 可知布施,不一定需要很多的金钱,只要我们乐善好施,肯关怀别人,肯为他人著想, 自己的心力、智力、体力,甚至一句说话,一个动作,都可以布施。 布施可以对治悭贪。悭贪,是人类自私自利的根本,亦是世人的通病,芸芸众生,谁能 无贪?贪财、贪色、贪名、贪利、贪我国之富强,贪我家之幸福,贪我个人之享受。在强烈 的贪心驱驶下,不但不顾及他人的幸福,反而将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甚至得 陇望蜀,不夺不餍。 其实,即使你富甲天下,拥有良田万顷,试问日食几何?拥有大厦千栋,又夜宿几尺? 何必患得患失,惶恐终日,自寻烦恼呢?何况世间财物,五家所共有!何况世事无常,所谓: ‘黄金不是千年业’,‘千年田换八百主’!更何况人命无常呼吸间,当死神降临时,‘万般带 不去,唯有业障身。’然则,多贪所为何事?不如安贫守己,乐善好施,以发扬人类互爱互 助的精神,使自己‘生有益于时,死有利于后。’岂不是更有意义? 所以,佛特别以布施的美德,来改造人类悭贪的心理,取消人自私的情。如果每个人都 能够实行慈悲,激发‘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同情心,培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 助精神,那么,举世都是善长仁翁,社会上何来强夺巧取,偷扼拐骗种种不道德的现象呢! 大般若经教我们:‘应住慈心,与一切有情乐,而行布施;应住悲心,拔一切有情苦, 而行布施;应住喜心,庆有情类,离苦得乐,而行布施;应住舍心,于有情类,平等饶益, 而行布施。’我们果然能够基于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运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等 方法来实行平等布施,一定可以彻底改善人的情,令人的情到达至善的境界,因此布施,名 檀那波罗密。 二、尸罗波罗蜜:尸罗译为戒,亦名防止。是一种规范人不轨行为的纪律,既可以防非 止恶,令人洁身自爱,还可以扩展德性,孕育人至善的情操;所以,人无论是在行为上或心 理上,都有遵守戒律的必要。事实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社团有社团的章则,社会有社 会的秩序。 中国古代的人,每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的道德纪律,来规 范人情感盲目的冲动,的确是有助于人心的改善。可惜,近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在‘打 椡孔家店,推勫旧礼教’,而妄谈自由之下,放浪形骸,无恶不造;于是道德破产了,作奸 犯科可以自由、争权夺利可以自由、扰乱社会秩序也可以自由;甚至为一己之利益,或私人 的仇恨,而残杀无辜亦可以自由。国家法律除了惩罚于已然外,还有甚么办法呢? 佛教,不但以因果定律来规范人的心,使人防患于未然;更制定许多戒律来规律人的身, 令人远离邪恶,增长善行,正行,胜行。使人在戒律严格规范训练下,不但消极地禁止做恶, 身心都不犯罪;更令人积极地修善,凡有利益世道人心的事,都要努力去做。 行住坐卧,一举一动,皆如音律的节奏,吻合道德的轨则;一进一退,都如军队的步伐, 契乎公理,合乎正义。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肯信受佛法,知因果,守戒律,止恶修善的话, 社会一定不治而安;而人类的情,亦不改而善,自然远离毁犯的陷阱,进入幸福的乐园。所 以孙中山先生说:‘佛法可以弥补法律之不足’。 佛教的戒律,有在家、出家、世间、出世间、大乘与小乘种种不同。小乘戒:指五戒、 八戒、十戒、具足戒等四级;其中五戒、八戒,是在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受持清净,可保 持人身不失,或得生天界,属于世间戒,亦即是定共戒。沙弥十戒,与比丘、比丘尼的具足 戒,是出家佛弟子应守的戒律。持戒清净,可断烦恼,了生死,出三界,故名出世间戒,亦 名道共戒。 此四级戒,又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等四科。佛制种种戒律是戒法;师资传授,领 纳于心,能生防非止恶的功德,是戒体;受持戒法、戒体,如法做作,令三业止恶向善的行 为,是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的不同,是戒相。 大乘戒又名菩萨戒。大乘经典说菩萨戒的数与类,各有不同: 梵网经说:菩萨有十重四十八轻戒。 菩萨善戒经说:菩萨有九戒。 华严经说:菩萨有十种戒。 菩萨十地经说:菩萨有十种尸罗波罗密。 文殊千钵经说:大乘有十种清净戒。 佛说菩萨内戒经说:菩萨戒相有四十七种…。 但总括而言:不出善戒经所说的‘三聚净戒’。 小乘四级戒,大乘出家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戒,以及在家菩萨的四重二十八轻戒,只是 三聚净戒中的摄律仪戒。菩萨除了要严持摄律仪戒,调伏身心外,还要受持摄善法戒,及饶 益有情戒。一切时、一切处,愿断一切恶(摄律仪戒),愿修一切善(摄善法戒),愿利益一 切众生(饶益有情戒),若但求自利,不能利益众生,即是犯戒。 发菩提心经论说: ‘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得安乐故; 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厄难故; 持喜心戒,欢喜修善,不懈怠故; 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恚故; 持惠施戒,教化调伏,诸众生故; 持忍辱戒,心常柔和,无嗔碍故; 持精进戒,善业日增,不退还故; 持禅定戒,远离不善,长禅定故; 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 持亲近善知识戒,助成无上菩提故; 持远离恶知识戒,舍离三恶八难处故…。’ 我们果能如是持戒,则世世生生,常生善处,舍诸恶行,三业清净,成就自利功德;若 能自行化他,令他人调伏烦恼,三业清净,即是利他;以此自利利他功德,庄严无上菩提, 是为究竟,名尸罗波罗密。 三、羼堤波罗蜜:羼提译忍辱。是一种能够忍受一切苦乐,不为外境所动的精神。一个 慈悲的菩萨,除了要忍受他人无故毁谤辱骂外,还要忍受逆境的逼害,与顺境的诱惑。不因 众生毁谤辱骂而生嗔恨心,不因众生恭敬供养而生欢喜心;对于顺境或逆境,都能忍受,安 然不动,名生忍。 对于自然界的风雨寒暑,以及生理上的老病等苦,能忍而不怨,对内心的烦恼忧愁,能 忍而不弃;一心办道,不为境转,名法忍。 进而了解诸法自性,原无生灭去来,何来能忍所忍?而能安住于无生理,不为境所动, 名无生法忍。 发菩提心经论:教初发心修的人,不止身要忍,口与意都要忍。 能够忍受他人恶意的侵犯与伤害;见诸众生,危急
本文档为【幸福六道门和心灵的世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47314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33
分类:生活休闲
上传时间:2013-08-17
浏览量: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