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举报
开通vip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 4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 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 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 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 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 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 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 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 寄托。 社会变迁与会馆流变 有人把汉代的邸舍看作是会馆的 前身,有人把宋时杭州的商人组织“团 行”看成是会馆的雏形。无论如何,会 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较长的时期, 作分阶段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会馆是明清...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 4 会馆是明以来同乡人士在各地设 立的一种社会组织,它适应社会的变 迁而产生,又不断改变着自己的形态。 会馆凝聚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在数百 年来中国的社会动荡中,作为“乡土之 链”,始终呵护着侨寓异地的商人游 子,特别是在战乱等多事之秋,会馆为 同籍人士提供了生活的依靠和精神的 寄托。 社会变迁与会馆流变 有人把汉代的邸舍看作是会馆的 前身,有人把宋时杭州的商人组织“团 行”看成是会馆的雏形。无论如何,会 馆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较长的时期, 作分阶段的分析是很有意义的。 会馆是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变迁的特定产物,它不仅是明清时期 商品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亦与明清 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明清时期 交通的便捷、生产力的发展为贩运商 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南来北 往的商人推进了国内物资的流通,可 是由地域文化熏染出的不同语言、文 化习俗又构成了商人们谋求发展的障 碍,同籍商人的会馆由此有了内驱力, 他们起而模仿官绅会馆并发扬光大之。 官绅会馆始见于明初永乐年间,安徽 芜湖人俞谟捐自己的房子作为同乡官 绅的集居场所,成为砥砺性行的所在。 科举制度的发展助长了地方主义观念 的盛行,人们为谋求本地入官数的增 多,不惜由官捐、商捐来建立会馆,为 本籍应试子弟提供尽量周全的服务。 在移民集中的区域,会馆则成为克服 土客矛盾、客客矛盾的场所。 在社会功能上,会馆最初是作为 同籍在京之人聚集之所而出现的,其 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功能日益增加 并规范化,“祀神、合乐、义举、公约” 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 □王日根 5 ← 是其基本功能。神灵崇拜为会馆树立 了集体象征和精神纽带,合乐为流寓 人士提供了集会和娱乐的空间,人们 会在节日期间“一堂谈笑,皆作乡音, 雍雍如也”。义举则不仅为生者在身处 逆境时由此解脱,更注重给死者创造 暂厝、归葬的条件。而公约则要求会员 遵循规章制度,维护集体利益,从而维 护社会秩序的安定。有的人于会馆建 立之初便要求会馆能发挥编户齐民、 辅助治化的功能。立足于此,会馆有时 还可以在解决内外纠纷以及反抗外国 资本主义的压迫方面发挥作用。 会馆的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形式多种多样。从范 围上看,除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外,还 有因经商的地区相同而建的会馆,如 泉郊会馆、厦郊会馆;又有同业组织为 应付当地土著的压迫和保护自己利益 而组合的会馆,如颜料行会馆、药行会 馆等;从建构看,有的会馆仅为一小 室,以供一神或数神为满足,有的会馆 则规模较大;从经费来源看,有官捐、 商捐、喜金、租金、抽厘、放债生息等 名目,各个会馆又各有侧重;再从内部 管理看,有的是官绅掌印,有的是商人 主管,有的还可能是手工业者或者农 民自理。 在新加坡,设置了乡土神灵的天 福宫很快变成了福建会馆的办公场所。 坟山的职能融入其中,同时殖民当局 亦直接以之为基层的社会管理组织, 使之具备了政治职能。到陈嘉庚时,福 建会馆“逐渐脱离帮的局限性与狭隘 性,开始搞社会国家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有关的运动” (杨进发:《战前新加坡的福建会馆》, 载新加坡《星洲日报》1976年4月21 日)。 会馆存在于中国社会的许多地区, 又有许多具体的表现形式,在京师省 城、工商城市、移民区域,姿态各异, 功能亦各有侧重,但内在仍有共同性。 四民等级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阶层, 但实际上四民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 的,阶层间的流动在不同的时期或多 或少地表现出来;地区间的阶层流动 和职业流动亦经常发生,有时甚至是 大规模的;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 也可能导致职业的变动或阶层的变动。 总的看来,像科举制度、人口迁移、商 业发展等因素都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 要因素。人口的流动总是不断打破稳 定的社会格局,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重 组,如能沿着健康的轨迹运行,可以使 社会上各阶层都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铁旗杆 → 6 状态,如果这些流动处于无序状态,社 会的不稳定就会到来,有时是王朝的 更替。而会馆在管理流动人口方面独 擅其长,依据的正是同乡间的“熟人” 纽带。 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一、城乡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有人说中国的城乡分化一直很不 明显,有人说城市化的过程就是现代 化的过程。其实,会馆往往能将城市与 乡村连接起来。会馆经常是流入城市 的同乡们为适应城市环境而设置的, 有时乡村人也模仿这种形式在农村设 置会馆,因此,我们把会馆看成是适应 社会形势和追求进步的产物也许更为 合适。 二、土客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的发展呈现 出中原文化向周边扩散的态势,客籍 与土著之间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 等方面冲突颇多,会馆可以被看成是 首先为了保护自己、继而谋求协调土 客矛盾乃至进行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 流的一种有效的组织。 三、雅俗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中国传统社会一直有雅文化与俗 文化的区分,一般区分为士绅文化与 庶民文化,其中士绅文化较多儒家学 说,庶民文化则又包含了许多道家、佛 家的因素。其实,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 从来就是相互交融和彼此取与的,会 馆基本上可以说是提供了实施这种交 融和互摄的场所。会馆戏台成为雅俗 文化互渗的最佳场所。 会馆越向后发展,越谋求封建政 府的承认,有的申请备案,有的求其庇 护。会馆的神灵崇拜也从初发期的单 纯乡土神的崇拜日渐过渡到崇祀乡贤、 名士的阶段,从单纯地寻找纽带发展 到进一步谋求教化。同时,封建政府亦 多给各地乡贤名士以封赠或崇其祀典。 从这个意义上说,明清会馆神灵画廊 之内容的不断丰富实质上是封建统治 者对处于流动状态中的人们的管理的 加强,使他们接受士绅文化的教化。封 建王朝历朝都有对神灵的敕封,不断 地把造神运动推向极致,譬如像林默 娘,从一介民女成为海上保护神、医药 保护神直至全智全能的通神,这恰好 适应了普通百姓对圣贤全智全能的心 理要求。于是会馆便神上加神,日显复 杂,通过这众多神灵的设置,士绅文化 中的忠、孝、节、义便悄然地融入庶民 河南社旗山陕会馆的戏楼—悬鉴楼 7 ← 文化之中。会馆一般都把戏台设于其 显著位置,各地戏曲娱乐活动得以在 节日的会馆戏台上一展其姿,这既推 进了戏曲说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是 士绅文化与庶民文化相互交融的载体。 这些均为雅文化与俗文化碰撞与对接 的生动反映。 四、海陆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历史上 确乎存在着海洋文化的因子,沿海与 内陆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本身就 有许多不同,商业文明一直在中国历 史的发展中产生着巨大影响,沿海人 把会馆设到内地,内地人把会馆设到 沿海,无疑推进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 文化交流。 首先,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 着内陆地区的人民向沿海方向流动以 谋求发展,于是沿海地区便出现了大 批来自内陆地区商人设置的会馆。如 广州有云南会馆、四门会馆、新安会 馆,潮州有汀龙会馆,福州有山陕会 馆、河南会馆、湖南会馆、延平会馆、 清城会馆等。内地与沿海地区的相连 使内地的经济文化得到带动发展,同 时,沿海的文化又不断向内地辐射,经 受过沿海文化熏染的人们再把足迹伸 向内陆,自然就推进了内地商业文化 的发展。会馆的建立使内陆与沿海的 市场联系了起来,推进了内陆经济的 发展与国内市场的形成。 其次,沿海的先进生产技术,经营 手段也传入内陆地区。首先是外籍移 民占据厚利,继而本籍土著亦纷纷仿 效,所以经“百年递衍,遂为大宗,县 中富室土户,多以制糖起家” (民国 《南溪县志》卷二《食货·物产》)。在 四川云阳,起初“业烟草者,多闽人, 赖、卢诸姓皆清中叶来,以其业名县 中,利颇饶,今多土人承之,烟草出金 堂诸县,由渝、万转运” (民国《云阳 县志》卷三一《社俗中·商人》)。 再者,沿海与内陆的社会风尚亦 相互渗透。在陕西,“传染南方风气,竞 尚奢华”;在三原,“强半似扬州,习俗 兼南北” 。在这风俗相互迁染的过程 中,会馆是文化互渗的重要基地。 五、中外文化的碰撞与对接 从明清乃至近现代,中国人流往 海外者人数众多,外国人亦时有至中 国从事各种事务者。在中国的通商口 岸,在海外各地,会馆成为中外文化碰 天津的广东会馆 山东聊城的山陕会馆 → 8 撞与对接的基地。李明欢先生说:“海 外会馆之建设是关系纽带制度化的尝 试⋯⋯会馆之运行体现为追求群体效 应的实践,会馆达到了寻求社会资本 的最大价值转化的目的。”(李明欢: 《欧洲华侨华人史》,中国华侨出版社 2002年版) 六、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碰撞 与对接 有人说会馆是传统的,商会是近 代的,会馆代表了落后,商会代表了先 进。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作如是观。我 们认为会馆也有许多与商会一致的追 求,会馆可以成为商会的“合帮会员” 就是明证。在会馆里一样有传统文化 与近代文化的碰撞与对接,在推进中 国社会近代化的过程中,会馆亦功不 可没。 会馆的初建者把对传统美德的继 承放在首位,而会馆的后继者们亦多 受熏染,且信之弥坚,有的人提出“以 光前人之志,禧后人好善向义之端”。 有的提出“是以继续先贤遗志,兢兢业 业,励精图治,而树后人之模型”。所 有这些都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会馆在文化的继承方面 做出了努力,其中亦包含了对明清社 会风气趋向浮靡的一种反拨、一种矫 正,亦弥补了封建政府在这方面的管 理空隙。 会馆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是同籍 人事业成功和弘扬道义的象征,于是 捐助会馆往往编入地方志的义行之中, 捐助能倡导一种向善好义的社会风气, 保持优良文化品德的延续。 会馆文化的追求更新主要体现在 对近代社会变迁的适应上,即如同治 《汀州会馆志》所云:“时势不同,礼以义 起,岂无当变通之处,第以其议自前贤, 则亦仍之而已。且数十年来,同乡之至 京师入会馆者凛遵前例者,亦有罔顾前 规者。苟不自爱,望其规,规守之得乎? 第士君子学古入官,行将出身加民为世 表率,讵甘 越以干物议。”士绅性会馆 力图适应时事变化,为会馆的发展演变 起到表率与仪范的作用。 首先,许多会馆是由商人出资、官 绅管理,其经营体制本身即意味着对 传统四民观的观念更新。其次,明清时 期义利相得是全社会较为风行的新的 价值观,会馆是这种价值观发生和滋 长的一个渊薮。再者,会馆对政治事务 的干预、对社会管理事务的承担都反 映了其不断适应形势所进行的自我更 新。前者如福建会馆曾涉足省长的选 举以及赈济事宜,后者如重庆八省会 馆对重庆整个地方事务的管理,等等。 我们认为,文化继承与文化更新 是会馆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与动力,会 馆是在封建体制的缝隙中不断地开辟 自己的发展道路的。因此,与其把会馆 看成是与明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 展相适应的产物,不如说它也是一种 创造,会馆始终自觉地奉行积极进取 的宗旨,从而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变迁 中既保存了传统,又推进着社会变迁, 因而,会馆在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过程 中是功不可没的,在当今的海外华人 社会中仍继续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 (题图:河南社旗的山陕会馆)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
本文档为【会馆是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社会组织】,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692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4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16
浏览量: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