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

举报
开通vip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第四讲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 14.1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 14.1.1网络产业的概念 24.3.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 34.1.3纵向结构的类型 54.2网络产业的特征 74.3国内外研究概况 124.4网络产业分析方法——案例研究 124.5网络产业分析方法——SCP 124.6网络产业分析方法——博弈论 124.6.1博弈论的概念和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 134.6.2博弈模型构建举例:兼容竞争 184.6.3博弈模型构建举例:纵向结构 214.7网络产业改革的思路 ...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
第四讲 网络产业及其改革 14.1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 14.1.1网络产业的概念 24.3.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 34.1.3纵向结构的类型 54.2网络产业的特征 74.3国内外研究概况 124.4网络产业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方法——案例研究 124.5网络产业分析方法——SCP 124.6网络产业分析方法——博弈论 124.6.1博弈论的概念和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 134.6.2博弈模型构建举例:兼容竞争 184.6.3博弈模型构建举例:纵向结构 214.7网络产业改革的思路 214.7.1非网络环节:竞争基础上的民营 264.7.2网络环节:开放接入、多元股权 284.7.3监管环节:健全机构、明确职责 31参考文献 4.1网络产业的概念与结构 4.1.1网络产业的概念 网络产业(network industries)是指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输、分销和用户消费等环节具有很强纵向关系,生产厂商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传递给用户,用户也必须借助于传输网络才能使用厂商生产的产品或服务。或者说,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传输、分销和用户消费等环节具有很强的纵向关系,是网络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基本特征。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有线电视、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等均具有网络产业的性质。 网络产业最初是利用原创发明,利用私人资本发展起来的。 网络产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全国性网络和以区域性网络为基础的网络产业。电力、电信、邮政、铁路等产业已经形成了覆盖全国的网络,这些产业一般由全国性企业来经营,并主要由中央政府的机构来监管。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有线电视等产业的网络具有区域性的特点,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网络,这些产业一般由地方企业在市、县、乡镇行政区域内经营,并主要由地方政府机构监管。 4.3.2网络产业的基本构成 典型的网络产业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厂商; ——网络设施; ——终端用户。 当产品和服务生产厂商,或产品和服务供给厂商,同时经营网络设施,这个厂商一般被定义为垂直一体化厂商。 当产品和服务生产厂商,或产品和服务供给厂商,不经营网络设施,这个厂商一般被定义为独立厂商。 网络经营者可以从网络设施的任何一端获得垄断收益,既可以从上游接入者也可以从下游用户获得垄断收益。 在分析网络产业时,可以根据网络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对非网络环节、网络环节和监管环节分别进行分析。 SHAPE \* MERGEFORMAT 4.1.3纵向结构的类型 网络产业供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类型: ——纵向一体化和垄断:一个厂商经营网络设施和上游生产、下游服务供给业务; ——纵向一体化和上游、下游竞争:纵向一体化厂商,但上游生产和下游供给环节存在竞争厂商; ——纵向分离和上游、下游竞争:经营网络设施的厂商不经营上游、下游业务,上游、下游业务由多个厂商经营; ——联合持股(joint ownership):网络设施由经营上游、下游业务的厂商共同拥有所有权; ——网络设施竞争: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网络设施,并由不同厂商经营。 纵向一体化还是纵向分离是上述供给方式的主要区别。 纵向一体化是把各个环节整合在一个企业,其实质是利用厂商内部或行政手段来处理业务。 纵向分离是分割能够产生竞争的环节(非网络环节),不能分割的环节(网络环节)继续维持垄断,通过市场竞争和监管取代厂商内部或行政手段,实现两类环节之间的衔接。 如何改革纵向关系,是否允许纵向一体化企业存在,事关网络产业的市场结构和企业行为,关系到产业绩效和改革路径。了解网络产业结构有助于清晰地描述如何在网络产业领域推进市场化改革,以及网络环节与非网络环节监管的差异。 纵向分离虽然有助于在网络产业形成竞争性结构,却并非总是有效率的,纵向一体化与非纵向一体化各有优缺点。纵向一体化经营能够使网络产业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也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网络产业究竟应该采用纵向一体化还是非纵向一体化结构,没有非此即彼的标准答案,而是取决于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阶段、市场规模、技术经济特点、监管能力等因素。一般而言,规模较大、监督计量手段较先进、管制法规较健全的城市在一些环节形成竞争性结构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对于规模较小的城市在生产环节引入多个企业相互竞争可能得不偿失。就自来水产业而言,可以首先在水的生产、污水处理、查表收费和管道维修等环节引入竞争机制,视市场规模大小由若干家企业相互竞争,但传输管网仍由一家企业垄断经营。需要注意的是,将原本一体化的自来水生产和传输两个环节相互分离会产生一些新的问题。由多家企业竞争性地共同生产自来水,需要管制者对每个生产企业输入传输管网的自来水的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的、经常性的监督和计量。 图表0-2 网络产业纵向一体化与纵向结构分解的比较 纵向一体化 纵向结构分解 优点: 优点: 有利于各环节统筹建设经营,减少协调和衔接成本,简化计量; 各环节能够共同分担部分固定成本、共享技术和经验; 节省生产环节的监管成本。 有利于生产等非网路环节引入竞争; 有利于传输网络非歧视开放; 管制者只需取得传输等垄断环节的信息,从而降低了管制者获取信息的难度。 缺点: 缺点: 一体化厂商和独立厂商并存,难以实现公平竞争; 网络环节的监管成本较高; 生产与传输成本捆绑,监管者难以获取成本信息。 需要管制者对每个生产企业投入传输系统的产品质量和数量进行严格监督和计量,监督计量成本较高; 需要完善的法规来解决各环节分离可能产生的负的外部效果; 协调与衔接成本较高,经验和技术难以共享。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由此产生的一个管制问题是,是否应该和能够将网络基础设施的提供者与借助于这些基础设施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厂商相分离。由于技术原因,固定设施与运营其上的产品或服务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结合程度不同,这种分离在一些产业较易于做到,在另一些产业中则难于实现。只要网络产业的经营活动具有自然垄断性或依赖具有垄断特征的传输网络,市场机制便无法使垄断环节有效地提供服务。在将具有垄断性的传输网络与产业链中的竞争性环节中分离出来的同时,必须制定法规以保证运营者公平地与传输网络连接,但此类法规的作用对象只能限于市场不能有效运转的垄断环节,对于产业链的其它环节则应该依靠竞争机制的作用。考虑到长期以来对传输设施采取的限制进入政策没有反映设施的实际利用程度,也没有为进一步有效利用这些设施提供激励,对于具有垄断特征的传输网络环节应制定一个易于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输设施的使用敏感的准入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网络产业多采取纵向一体化的结构,即厂商垄断整个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输送和销售的所有环节。三维分析框架从纵向一体化结构入手,把纵向产业链上产品或服务的生产从长距离输送和市内分销等网络环节中独立出来,从而可以分别对网络环节与非网络环节进行分析,在非网络环节率先引入竞争机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革。这个分析框架的目的是为更清晰地分析网络产业改革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一种分析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定要进行纵向结构分解。 4.2网络产业的特征 网络产业的供给方式,必须充分考虑其技术经济特征,并与技术经济特征的变化相适应。 第一,民生必须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网络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多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乃至维持生存以及从事其他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任何人,无论穷富,都必需满足其这些方面基本的消费需求。这个特征说明,网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应普遍向所有居民提供,不像普通产品有特定的消费群体。网络产业的经营者有广泛而公平地向其经营区域内的所有用户提供基本服务的义务,同时政府对提供网络产业产品和服务具有最终责任。人们对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往往缺乏弹性,既不会因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导致需求的大幅度波动,也不会因为居民收入的增减而导致需求的大幅度波动,所以一个家庭对于网络产业所提供商品的需求量,虽然会根据该商品价格的变化和该家庭收入的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增减,但只是在一个比较有限的的范围内调整。当网络产业的价格出现上涨时,对于高收入家庭来说,此项支出的增加对其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太大影响,而对低收入家庭,尤其是最低收入家庭来说,该项支出的增加则很可能会造成较重的生活负担。在许多国家,网络产业费率制定政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调整社会分配的手段。 第二,对传输网络的依赖性。网络产业的运营与其它自然垄断产业一样,需借助于能覆盖其市场范围的传输、分销网络,如自来水和燃气管道,生产者才能将其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最终用户。离开传输网络,消费者将很难甚至不能取得产品或服务。网络提供的传输服务可替代程度低,网络建设在经济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准入障碍。网络依赖性使用户选择权受到限制——最终消费者往往不是与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直接交易,而是通过中间商(一般为网络经营者)直接交易。其结果是,尽管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的生产可能有多家厂商竞争,但最终用户仍然面临垄断的卖方,网络产业经营者可能凭借网络设施掠夺消费者。近年来的技术革新开始削弱某些网络产业产品或服务对传输网络的依赖,但还没有根本摆脱这种依赖。 第三,网络的外部性和内部协调性。网络通常指由许多互相交错的分支组成的系统。在有形的网络中,结点之间的连接是物理连接,如铁轨和通信线路。网络具有一个基本的经济特征,每个用户连接到一个网络的价值取决于已经或预期连接到该网络的其它用户的数量,或者说连接到一个较大的网络优于连接到一个较小的网络。这就是网络外部性,也叫需求方规模经济。传输系统形成网络以后,与之相配套的产品或服务流量以及网络各部分对于充分发挥整个网络的功能至关重要,这就是网络的内部协调性。网络的外部性和内部协调性说明用户评估某个网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上用户数量的多少。也就是说,某个网络的用户越多,越能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这个网络,而新用户的加入又使原有的用户在不用增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连接性,这种外部性叫做俱乐部外部性(Club externality)。新用户加入过多,原有用户效用可能受到不利影响,俱乐部外部性就转换为拥挤外部性(Congestion)。原来拥有基础网络的厂商就可能利用甚至人为地制造竞争对手的网络与自己的网络不兼容这个性质,通过“锁定”原有用户来排挤新厂商,增加其与现有网络连接的难度和成本,阻止新用户加入新企业拥有的网络。 第四,投资的专用性和沉淀性。网络产业是通过传输网络系统,如管道、输电网、天然气管线、电信线路、铁路路轨等传输设施提供服务的,是传输设施和作用于其上的产品或服务的结合,其中传输设施的投资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和沉淀性,传输、分销网路一旦形成几乎不能变更用途,投资者不可能在不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撤回全部投资。专用性是指它只能传送一种或一类产品或服务,沉淀性是指投资一旦形成就不能移作它用或转移到其它产业去。一旦付出投资,这部分成本就“沉淀”了。当然,网络产业各环节之间沉淀成本的程度并不相同。例如,在铁路运输产业,对于机车车辆和货物搬运设备的投资而言,成本的沉淀程度要小于对固定设施的投资。其政策含义是,在同一区域重复建设管网,并由多家企业竞争性地经营管网要以巨大的沉淀成本为代价,往往是低效率的。但对于沉淀成本较低的非网络环节,厂商可以更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因而可以存在多家厂商相互竞争。 第五,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的性质,即将特定的个体排除在公共物品的消费或使用之外或者是不可能的,或者需要耗费过高的成本。与公共物品不同,准公共物品只提供给那些付出适当费用的人,任何人不付出此种费用都不可能享受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这就是准公共物品消费的可排他性。可排他性的政策含义是,网络产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可以定价,经济主体按照商业原则和实际需求作出生产或消费的决策和选择。只要预期可以获利,经济主体就会生产和提供该种产品,因而可以利用市场机制由私人部门来供给。当然,私人部门能否在帕累托效率水平上供给这类产品或服务,还取决于包括体制在内的其它因素。 第六,市场范围的地域性。网络产业的产品或服务只能在管网的覆盖范围内提供,除电信、电力等部分行业外,不在全国或国际范围内提供。水的物理性质和重量价值比使其不适合长途运输,区际间竞争几乎成为不可能。相当部分网络产业具有明确的区域范围,较难建立覆盖多个城市的全国性传输、分销网路。同时,由于各城市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政府的财力、居民的消费水平、网络产业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及资源状况互不相同,不同网络产业的供求状况和服务水平可能会因此存在较大的差别。这一特征使网络产业的市场容量受到限制,是许多网络产业采取垄断结构的原因之一。市场范围的地域性也使人们难以评价不同地区网络产业运营企业的成本和效率。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区域间比较竞争理论认为,可以借助于政府的管制机制实现不同地区的受管制企业展开竞争,从而促使各地区的网络产业运营者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七,产品或服务具有较弱的可替代性。由于质量的多维度性质,任何产品或服务都有其替代品,尽管不同产品或服务的可替代程度有很大差异。正常情况下,当一种产品或服务的价格上涨时,消费者将转而消费价格相对便宜的替代品。例如,管输天然气就有电、罐装液化气、煤等替代品,用户对管输天然气的需求要受到它与其替代品间的比价、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影响。又如,虽然居民对自来水的价格弹性较小,但一些工商企业可能只需要较低质量的水,在自来水价格较高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可能会自己建造供水设施直接从水源抽取未经处理的水来满足生产需要。但是,网络产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往往伴随着较高的转换成本,使得用户很难转换使用其它替代品。而且,网络产业的传输设施往往固定在一处,难以移动,它们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无法到别处交易,用户难以从它处得到替代品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可替代性和对替代的阻碍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在新的替代品产生时,固守既有的管制可能会产生扭曲资源配置的后果。对某一网络产业的管制,必需考虑与其具有替代关系的产业造成的影响。 第八,产品或服务供给的连续性和消费的非均衡性。供给的连续性是指在技术上要求产品或服务的提供持续不间断地进行,在经济上持续生产状态下的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成本要比间断生产低。消费的非均衡性是指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不稳定,一年中的不同季节、月份,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时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例如,居民对自来水的需求在夏季远远高于冬季,对天然气的需求冬季通常为夏季的数倍,而不论任何季节一日之内对水和天然气的需求通常存在早、中、晚三个高峰。因此,网络产业的运营者只有按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和建造生产、传输、分销设施才能实现生产或服务的不间断供给;要求网络产业的运营者具有调峰能力,协调消费高峰和生产低谷之间的矛盾,实现供给与消费的平衡。近年来的实践表明,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并不是协调供给的连续性和消费的非均衡性这一矛盾的唯一选择。 第九,产品或服务引起的外部性。网络产业能否及时地提供规定质量的产品或服务,不仅影响用户效用,还会对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环节造成影响。如电信、电力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便利程度,公共交通直接保证居民出行和上下班,城市供水、供气、垃圾回收与处理直接影响居民日常生活,并间接地为区域生活和生产正常运转创造必要条件。此外,煤气和供水的某些环节还存在负的外部性,例如,未经合格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江河、海洋造成的水污染和煤气燃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因此,在网络产业发展初期,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成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一种常见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安排。 第十,供给方集中度高。即使可以引入竞争,由于投资大、沉没成本高,厂商面临无法回收投资的风险,网络产业一般只能容纳少数几家厂商经营,前几家厂商的市场份额也可能相差较大。一般来说,网络产业沉没成本越高,厂商参与意愿越低,市场集中度也越高。主导厂商(incumbency )一般比新进入厂商更了解市场和用户,用户转换厂商具有转换成本,这些构成主导厂商的优势。主导厂商优势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这个特征说明,即使允许自由进入,网络产业也不可能产生充分竞争。消除进入障碍,对网络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可能较小。 网络产业供给和管制方式必须充分考虑上述特征。上述特征中,既有阻碍网络产业商业化运营的一面,也有要求网络产业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因素。一些因素削弱了网络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产生一流绩效的能力,另一些因素又给它提供了像其它产业一样进行商业化运营的可能,网络产业无论是引入市场机制还是管制都面临着特殊的技术障碍和问题。由于公共性和企业性并存,网络产业被称为“半途的房子”——既不能离开市场机制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寻求有效的网络产业运营和监管体制成为改革主题。 4.3国内外研究概况 网络产业在现代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他们不仅构成GDP的较大比重,而且作为基本投入要素和生活必需品直接影响经济竞争力和人民生活质量。纵向一体化特许垄断经营和较高的国有化程度,曾经是世界各国网络产业的基本经营模式。自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起,网络产业潜在和现实可竞争性为经济学所认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欧洲等对网络产业进行了以引入竞争机制为核心的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放网络接入,保障各类厂商平等使用瓶颈设施。从此,网络产业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管制在不同程度上为竞争和市场机制所取代。 在网络产业改革中,产生了四个被广泛使用,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概念——管制改革(regulatory reform)、放松管制(deregulation)、自由化(liberalisation)和民营化(privatization)。 管制改革是指管制性质的变化,包括提升绩效,调整管制法规,改变相关的政府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管制改革中的改革,具有修正、废除管制法规和管制机构的含义。 放松管制和自由化是管制改革派生出来的两个术语,其含义均指某个产业管制的部分或完全消除。放松管制是指废除和修改法律法规,增强市场和产业自管治的作用。 自由化是指开放政府控制的垄断产业,将原来由公共部门经营的领域以多种形式交由私有部门经营,允许各类企业进入。 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目的是将竞争引入网络产业,至少在非网络环节强化竞争,提升产业绩效。 作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力的退却,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意味着放松和取消诸多管制条款,包括投资、定价、市场准入、网络开放、用户选择等方面管制的一部分或全部。具体地讲,放松管制具有多种形式,如将有关市场准入、价格、投资等的管制从许可制放松为申报制,将经济性管制的各项条款全部取消,使企业根据商业原则自主决策。 放松管制主要以经济性管制为对象,这是因为社会性管制涉及到人们的健康、安全和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放松不得不慎重行事。放松经济性管制,不论哪种形式,都是以向受管制产业引进竞争机制为目的的,都意味着由直接管制的制度框架向竞争性市场机制的框架全面或部分地过渡,竞争性市场机制起作用的领域就会扩大。例如,放松进入管制和价格管制能够强化而新企业和原有企业以及原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因此,放松管制的目的,是要通过竞争,提供多种新的服务,降低收费水平,使收费体系多样化,并促进技术革新等(植草益,1992,第166-168页)。2003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2003)指出,竞争是美国经济竞争力的根本来源。 经济学对网络产业认识的转变,直接起因于长期的管制实践,网络产业和管制研究的许多成果也直接来源于实践。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学对网络产业的关注集中在自然垄断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放松管制和引入竞争的实践 ,得到了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经济学的支持。 从经济史上看,当人们在19世纪开始设计经济管制时,将其作为最小化市场失灵影响的工具,管制的目的是鼓励受管制产业向自然垄断或寡头垄断结构转变。长期以来,新古典经济理论认为,无论竞争程度如何,垄断厂商和完全竞争厂商都在技术有效的生产边界线经营。这个逻辑的缺陷是,没有考虑现实经济中受管制厂商的特殊状态。尽管受管制厂商可以选择他们的技术,但这种选择是在价格、进入、退出等方面受到管制的情况下做出的,与竞争环境下的决策不同。尽管存在规模经济,但竞争仍然可能改进社会福利。 20世纪60年代起,网络产业的两个问题开始受到普遍关注。一是服务质量没有随着技术进步得到改进,二是管制者无法了解受管制企业的真实成本,网络产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由于一些实证研究所揭示的垄断产业低效率,许多研究开始挑战经济理论的一个定论,即认为通过管制,政府能够解决网络产业因为垄断产生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社会福利的最优或次优。Averch和Johnson (1962)提出的A-J效应使人们了解到,许可收益率管制下的收益水平以预期的成本为基础,厂商会产生扩大资本存量和过度投资的动机。这篇论文直接导致人们对经济自由化的研究。Alchian(1965)实证出网络产业公营存在内生的(inherent)效率问题。Leibenstein(1966)提出的X-非效率解释了垄断的低效率,认为理论上假定的厂商行为和实际观察到的行为不同,垄断厂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用户,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这个时期,许多实证分析企图计算垄断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Arnold Harberger的研究,认为1929年垄断给美国制造业造成的福利损失占GNP的0.1%(Ekelund and Tollison,1986;222)。Richard Posner(1975)的研究表明,1970年代中期垄断造成的损失占GNP的3%,Weidenbaum的研究将这一比例提高到5%(Gwartney and Stroup,1980;475)。Laband and Sophecleus(1987;127)的计算表明,1985年垄断的社会福利损失占美国GNP的22.6%。这些研究得出的具体比例差异很大,但垄断和管制给消费者和整个国民经济带来损失则为经济学家普遍认可。Nickell (1996)以实证方法论证了竞争者数量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高度相关。 经济学对网络产业效率的关注始于Averch and Johnson (1962)对垄断产业边际成本定价的辩论和Stigler(1962)的开创性研究。Williamson (1966)在Boiteux (1949)、Steiner (1957)研究的基础上,将边际成本定价的辩论发展到高峰负荷定价(the peak-load pricing)。差别定价和高峰负荷定价在民航、电力产业得到广泛应用。Baumol、Panzar和Willig (1982)提出了可竞争市场理论,为放松管制提供了基础性理论支持,许多学者将其视为管制经济学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尽管可竞争市场理论遭到了一些概念、理论和实证方面的批评,但其对成本问题、多产品定价和交叉补贴的研究成为管制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Stigler开始对政府管制的经济作用进行深入的研究,首先发表的文章是他与克莱尔·弗里德兰合写的具有开拓意义的“管制者能管制什么?”在这篇文章中,两位作者考察了受管制的和未受管制的网络产业公司所收电费的费率,并得出了管制对价格不存在有意义的作用这一结论。在继此文之后陆续发表的一些有关管制政策的实证性研究论文中,Stigler明确指出了各种管制政策所带来的影响深远和始料未及的副作用(Stigler,1989,第157-178及210-241页)。 许多实证研究表明,政府对网络产业的管制会产生企业内部无效率 ,而且这种企业内部无效率在既实行价格管制又实行进入管制时更为严重。Vickers 与Yarrow(1989)指出四种因管制而产生的无效率:过度投资(Averch-Johnson 效应)、信息不对称、多产品厂商的复杂性及管制者被收买(regulatory capture)。自从经济管制能够带来公共利益的传统观点受到质疑以来,不仅管制目标和通过管制实现这些目标的能力受到挑战,而且经济管制在许多产业是否符合经济效率准则甚至经济管制存在的必要性为微观经济理论所动摇 。结果,被喻为“将政府从人民背上移走”的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工具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日本、英国等主要国家为中心,对电信、电力、铁路、供水、供气、石油、天然气等网络产业都实行了放松管制。 在AT&T被支解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网络经济学集中关注网络垄断的管制问题,以及网络被分解之后所面临的互联和兼容问题。1982年,在美国纽约New Paltz召开了网络产业和受管制产业的一次高级研讨会。1989年管制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创刊。20世纪80年代中期,委托-代理理论、机制设计和信息经济学被纳入管制经济学,改变了管制理论长期以来忽视信息和激励问题的缺陷。这个变化始于Baronand Myerson (1982)的研究,Laffont and Tirole (1994)使人们对激励机制有了新的理解,改变了长期以来管制理论忽视激励问题的弊病,拍卖和竞标理论在网络产业得到广泛应用。Baumol和Sidak (1994)研究了有效的接入定价规则,使接入网络或瓶颈设施成为网络经济学关注的一个问题。放松管制过程中,拥有网络的一体化厂商和不拥有网络的独立厂商,共同向最终用户销售产品并相互竞争时,这个问题更加突出。Nicholas Economides (1996)将网络区分为双向网络("two-way" networks)和单向网络("one-way" networks),例如,电信、邮政、运输属于双向网络,电力、天然气、水属于单向网络。无论双向网络还是单向网络,其各个组成部分具有互补性,关于纵向相关产业的分析可以用于单向网络。 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探索同时解决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激励管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理论。Sappington and Weisman(1996)指出,激励管制是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授权厂商决定公共服务价格,以便达到理想的经济绩效。典型的激励管制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力产业采用的利润分享管制(profit sharing regulation),允许厂商取得部分因为改进管理带来的利润;Littlechild(1983)从改革成本管制的无效率入手,提出了价格上限管制(price cap regulation),政府确定各种服务平均价格的最高限额,企业可以在这个限度内再平衡。此后的20多年间,价格上限管制成为一些国家管制网络产业网络环节的重要手段;Shleifer (1985)提出的标杆管制(yardstick regulation),通过比较各区域垄断厂商的经济绩效,以另外一个区域厂商的成本,来确定本区域厂商的最高价格限制,产生间接竞争;Demsetz (1968)提出的特许经营权竞标(franchise bidding),通过拍卖方式决定特许经营权的获得者;贝叶斯机制设计(bayesian mechanism design),通过政府给厂商提供自选择 合同 劳动合同范本免费下载装修合同范本免费下载租赁合同免费下载房屋买卖合同下载劳务合同范本下载 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在管制引起注意的同时,人们开始从产权角度分析网络产业的效率。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公共企业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例如(Borcherding,Pommerehne and Schneider,1982;Boes and Schneider, 1996),这些研究的重点是揭示公共企业和私有企业的激励差异。从20世纪80年代末,一些研究注意到私有化并不能替代竞争。在Vickers和Yarrow (1988)强调,私有化(privatisation)不等于自由化(liberalisation),网络产业结构重组的利益主要来自增加的竞争,而不是所有权的变动。这两位学者建议,英国电力改革不仅要私有化,而且要实施纵向分离(厂网分离)。Stiglitz (1999)的研究表明,引入竞争和私有化对提高网络产业绩效都起作用,但引入竞争比私有化更重要。Stiglitz (1999)分析了引入竞争和私有化的顺序,他认为竞争是可以单独起作用的因素,在维持垄断的前提下实施私有化往往不能起到改进产业绩效的作用,在私有化之前引入竞争更能改进网络产业绩效。 问题是,在网络产业的网络传输环节引入竞争经常遇到障碍。一些研究开始关注这些变化对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由于网络外部性,竞争导致两个相反效应,即一方面减少厂商的垄断利润,另一方面通过扩大网络规模增加厂商的利润。两者的综合效应主要取决于网络效应强度。Kim (2002)的研究表明,无论网络效应多强,垄断厂商都没有动机向竞争者提供同质产品。只有在竞争者提供差异产品,而且网络效应较弱的情况下,垄断厂商才会邀请新的厂商进入。 自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和市场取向改革的深入,自然垄断产业的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开始注重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电信、电力、民航等行业在实行政企分离、政资分开、业务分拆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学者对网络产业及其管制改革给予了比较多的研究和注意,网络产业改革方面取得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 我国学者对网络产业的研究始于对若干行业及其面临问题的分析。天然气、铁路、电力是较早引起经济学关注的网络产业。邓翔(1995)分析了天然气产业由输送网络等形成的自然垄断特征及其带来的问题。荣朝和、蒋仁才(1995)提出铁路不具有自然垄断的特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已失去过去的垄断地位,并分析了对铁路垄断特性产生误解的原因和垄断概念混乱带来的危害。刘阳平和叶元煦(1999)对电力产业内发电、输电、配电3个环节的技术经济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电力产业内部不同环节具有不同的自然垄断特征。肖立武(1999)对美国、中国电信产业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中国电信业的垄断,其生成环境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市场经济,而是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可以说是高度集中的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经济体制的一个历史延伸。 与一些学者以某个产业为研究对象不同,王俊豪(1999)对网络产业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进行了系统研究,并试图抽象出各个网络产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中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一书中,王俊豪结合中国电信、电力、自来水、天然气、铁路运输这五个网络产业面临的问题,从协调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的视角,提出了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关键是政企分离,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主题是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基础设施产业实现有效竞争。 在行业研究与分析以及改革实践不断推进的同时,一些研究侧重从理论层面反思自然垄断理论,并探讨网络产业改革的思路和路径,研究重点从政企关系、监管体制到民营化、纵向结构。关于政企关系和监管体制,余晖(1998)对网络产业管制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发现消费者在消费领域扩大的同时,消费的直接成本也在不合理地增加。王俊豪(1998)对自然垄断产业垄断与竞争的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政府在制定管制政策时,应该同时考虑自然垄断产业的成本弱增性和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才能在自然垄断产业实现有效竞争。胡家勇(2003)分析了中国基础设施领域“政企合一”体制的弊端,阐述了开发基础设施领域产权、强化市场竞争和调整政府在基础设施领域职能的改革思路。其中,引进经营权的竞争至关重要 关于民营化与竞争,一些研究强调民营与竞争之间的时序关系,以及有效竞争的条件。陈富良(2000)注意到,尽管英国自然垄断产业效率的提高是在民营化之后取得的,但效率提高不是来自民营化,而是来自竞争。把垄断简单地从公共部门转向私人部门丝毫不会促进竞争。孙建国和李文溥(2002)强调,尽管促进竞争是自然垄断行业改革的方向,但对不同的行业而言,充分竞争的条件是不一样的。有些行业(如电信行业) 只要增加竞争者的数量就可以实现有效竞争,而另一些行业(如电力行业) 实现有效竞争需要更加严格的条件。汪永成(2005)分析了网络产业民营化潜在的政策风险,强调把公共利益置于网络产业改革的首位。 关于纵向结构的研究集中在分拆的效率上。戚聿东(2001)针对我国自然垄断产业分拆式改革的思路,强调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不要轻易动用分拆措施。戚聿东(2002)进一步提出自然垄断产业改革应该立足于改制而不是分拆。其主要根据在于:自然垄断产业多为网络性产业,必须考虑其全程全网联合作业和统一兼容性质;而且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分拆必然导致经济效益的丧失。从总体上看,自然垄断产业的真正症结在于政企不分而不是垄断;就反垄断目标而言,由于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垄断多为行政割据型垄断,而不是经济集中型垄断;经济集中型垄断只是一种垄断结构,与垄断行为没有必然联系,所以我国自然垄断产业的反垄断应该指向包括行政割据型垄断行为在内的各种垄断行为,而不应该指向垄断结构,特别是经济集中型垄断结构。因此,自然垄断产业改革的出路应该立足于改制,而不是分拆。 周振华(2003)观察到,由于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网络及其终端设备的专用性和分离性开始改变,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等部门在数字融合的基础上率先实现了产业融合,产业边界固定化和产业分立的传统看法面临挑战,一种新的产业形态正在形成。其结果是,原先纵向一体化的纵向结构被以内容、包装、传输、处理与终端为内容的横向市场结构所取代。虽然该文的重点在于产业融合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某些分析对于把握产业融合对网络产业的影响提出了若干重要启示。 4.4网络产业分析方法——案例研究 4.5网络产业分析方法——SCP 4.6网络产业分析方法——博弈论 4.6.1博弈论的概念和博弈模型的构成要素 博弈论又被称为对策论(Game Theory),它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按照2005年因对博弈论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的说法,博弈论就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player])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考虑他人的决策,并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strategy)。 标准博弈模型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博弈.参与者(players):在一场竞赛或博弈中,每一个有决策权的参与者成为一个局中人。只有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现象称为两人博弈,而多于两个局中人的博弈称为 多人博弈。   博弈参与者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决策人和跟随者。决策人是在博弈中率先作出决策的一方,这一方往往依据自身的感受、经验和表面状态优先采取一种有方向性的行动。跟随者是在博弈中行动滞后的参与者。   ——每个参与者可供选择的策略集(strategies):一局博弈中,每个参与者都有选择实际可行的完整的行动方案,即方案不是某阶段的行动方案,而是指导整个行动的一个方案,一个局中人的一个可行的自始至终全局筹划的一个行动方案,称为这个局中人的一个策略。如果在一个博弈中,参与者都有有限个策略,则称为有限博弈,否则称为无限博弈。   ——得失(payoffs):一局博弈结局时的结果称为得失。每个参与者在一局博弈结束时的得失,不仅与该参与者自身所选择的策略有关,而且与其他参与者选择的策略有关。所以,一局博弈结束时每个参与者的得失是全体参与者所选定的一组策略集的函数,通常称为支付(payoff)函数。 ——均衡(Equilibrium):均衡是平衡的意思,在经济学中,均衡意即相关量处于稳定值。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是在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状态,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 4.6.2博弈模型构建举例:兼容竞争 在网络效应较强的产业中,技术设置的兼容性是影响厂商行为的一个主要因素。兼容策略如何影响厂商之间的竞争行为,厂商如何根据其所处的市场地位选择正确的兼容策略,是网络产业管制应该考虑的问题。这里,我们构建一个兼容竞争的博弈构式。 现在,我们构建一个双寡头博弈模型来解释和分析企业之间的兼容竞争。博弈的标准式表述包括:⑴博弈的参与者企业 ( );⑵每个参与者可以选择的战略,即兼容程度 和价格 ;⑶针对所有参与者可能选择的战略组合,每个参与者获得的利润 。我们将该博弈构式下的企业竞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两个企业同时决定产品的兼容程度,第二阶段,两个企业根据自己和竞争对手产品的兼容程度同时决定产品的价格 ,如图1所示。我们采用博弈论中的逆向归纳法,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条件,首先讨论第二阶段的价格竞争,再根据价格竞争的结果讨论企业的兼容策略。这种先分析价格竞争再讨论兼容竞争的解法,实际上运用了博弈论中推导单局博弈最优均衡的原则。 产品的兼容策略属于企业的长期行为,产品的价格选择属于企业的短期行为。图1所示的博弈构式强调,两个企业在竞争的第一阶段同时决定产品的兼容程度。一个企业的产品对另一个企业产品的兼容程度,是每一个企业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在第二阶段,两家企业同时确定产品价格,价格高低决定着企业获得的利润。值得注意的是,在逆向归纳法下,企业的两阶段决策并不是互相割裂的,相反,长期行为和短期行为是相互影响和制约的。价格竞争的优胜劣汰会影响企业的产品兼容选择,而合理的兼容程度是企业实现最大利润的条件。 4.6.2.1第二阶段的价格竞争:价格反应函数及其策略意义 企业价格决策的目的在于寻找给定兼容程度下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相应价格。由于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利润不仅取决于自身产品的价格变化,而且为竞争对手的价格决策所影响,企业的产品价格决策实际上是对竞争对手价格决策的最优反应。求解两家企业同时进行价格竞争的均衡状态,可以先求出企业的利润函数,并以利润最大化为条件推导出价格反应函数,两条价格反应函数坐标线的交点即为均衡条件下企业的最优价格决策。 以 表示企业 当前的产品销售量, 表示网络效应的强度(即用户对每个企业产品网络效应的认可度), 表示“移动成本率”(即消费者的主观偏好度), 与用户对产品的消费偏好 的乘积 表示消费者为接受产品而必须“移动”自己的偏好值所牺牲的消费收益。为了简化分析,我们假设两家企业改变产品兼容性能支出的成本相同(即 ),用户对每家企业产品网络效应的认可度相同(即 ),将产量乘以产品的单位价格与成本的差价,可得两家企业的利润为 : 式中 ,表示历史销售产生的竞争优势。对上述利润函数方程按价格 ( )求一阶导数,并令其值为零,整理后可得两家企业的价格反应函数为: 在以上函数式中,若设 ,则 , ,这就是产品的网络效应强度为0,即产品在市场销售中不存在网络效应时的反应函数。 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可得出企业如下的相应策略: 第一,企业的价格决策必须与兼容策略相匹配。竞争强度 取决于网络效应 、产品差异 和兼容程度 三个因素。产品的网络效应越大,产品差异和相互兼容性越小时,市场竞争强度越大。这说明,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保持不变,企业就应该对那些均质的且兼容性能较低的产品制定较低的价格。这种积极的价格政策会加剧市场竞争强度,如果竞争对手的产品不具备价格优势,将在市场价格竞争中被逐步淘汰。相反,如果企业本身不具备价格优势,避免价格竞争的最佳策略是提高与竞争对手产品的差异程度,尽可能改进产品的兼容性能。 第二,企业的历史销售对产品当前的市场价格具有重要影响。用户在购买某一产品时要首先考虑其他用户是否也购买了相同或与此兼容的产品,历史销售量越大,或者产品的兼容程度越高,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企业索要高价照样能够获得消费者的青睐。 4.6.2.2纳什均衡条件及其策略意义 如果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要同时确定产品的价格,在纳什均衡状态下,两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为两条价格反应函数线的交点。如果市场预期的产品未来销售量等于历史销售量,则纳什均衡条件下的产品价格( , )分别为: 根据所得的产品价格,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出产品的产量和市场利润分别为: 在本模型中,产品具有两种横向差异系数,其中 由消费者的主观偏好所决定, 为产品不同的兼容程度。结合产品的这两种横向差异系数对以上各式作进一步分析,可以归纳出企业的若干策略。 第一,由前述表达式不难得出纳什均衡条件下两家企业产品价格、产量和利润的差额为: 可见,在纳什均衡条件下,产品价格、产量和利润差额取决于网络效应强度、历史销售量差额(即网络优势)和产品相对兼容程度。定量关系上,产品销售量差额为价格差额的 倍,利润差额为销售量差额的 倍。 第二,提高用户的主观偏好值 ,是缺乏历史销售优势的在位企业和新进入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策略之一。显然,当 增加时,市场竞争的强度 会减小,提高两家企业产品的纳什均衡价格(由 可证)。不过,当市场竞争强度变小时,产品的均衡产量是否会随之增长并进而导致企业均衡利润的增加,则取决于企业的历史销售优势和产品兼容优势。不具备这两个优势的企业,当 或 增加时,产品在纳什均衡条件下的价格与销售量将增加。与此相反,具备这两个优势的企业则很难使用这一策略来提高其利润,因为 或 增加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均衡价格提高的同时均衡销售量却下降。 值引起的价格效应和产量效应哪一种更强,可以由式 判别,即: 如果该不等式成立,则 值变大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其经济含义是,为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产品销售的网络效应要相对降低,而产品的网络效应则取决于产品之间的排斥力 、网络优势 和兼容优势 三个因素。 第三,改进产品的兼容性能 ,是缺乏历史销售优势的在位企业和新进入者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另一个有效策略。提高产品的兼容性能,会降低市场竞争强度,削弱历史销售带来的网络优势,从而保证那些不具有历史销售优势的企业,在均衡条件下获得较高的价格、销售量和利润。对于具有历史销售优势,并且产品的兼容性能较强的企业来说,产品兼容度的提高并不一定会产生更多的利润,因为随着产品兼容性能的提高,均衡价格会提高但均衡销售量会随着市场竞争度的减弱而降低。 4.6.2.3第一阶段的兼容竞争:兼容反应函数及其策略意义 兼容竞争的内容是求解兼容反应函数。通过对纳什均衡条件下利润的表达式 对 求一阶导数,令 ,可以得出企业的兼容反应函数 和 的表达式,这两个兼容反应函数分别代表两家企业产品的最佳兼容度,两条兼容反应函数线的交点即为纳什均衡解 。由于推导兼容反应函数代数式的过程非常繁琐,我们将纳什均衡状态下企业1的降阶利润函数表示为一般形式,即: 上式可以分析我们的问题——在纳什均衡条件下产品的兼容性能怎样影响企业的利润。根据包络定理,若产品价格发生变化,企业会相应调整产量使市场利润始终保持最大,即 ,因而 ,降阶利润函数的展开式为: 可见,产品兼容性能对市场利润的影响包括直接效应(或需求效应)和间接效应(或策略效应),这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就是产品兼容度对企业市场利润的影响。下面,我们分别讨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影响。 直接效应的正负由产品价格和成本的单位差值( )以及乘数项 决定。由 的代数式对 求一阶导数,有: 显然,乘数项 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值。随着产品兼容性能的改善,不具有历史销售优势的企业可以克服网络劣势,扩大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此时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正。但是,当满足 时,兼容性能改善的同时会削弱市场竞争强度,使具有历史销售优势的企业丧失网络优势,其销售量会减少。因此,对于不具有历史销售优势的企业来说,提高产品兼容性能产生的直接效应为正,对具有历史销售优势的企业来说则不易确定。 间接效应的正负同样由产品价格和成本的单位差值( )以及乘数项 和 的正负所决定。其中, ,意为企业的产量会随着对手产品价格的升高而升高。此外,由 的代数式可知: 该项取值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取值为正说明,企业1提高产品的兼容性能,会降低市场竞争强度,从而使均衡状态下企业2的产品价格上升;取值为负说明,由于企业1产品的兼容性能得以改善,企业1会加强其兼容优势和网络优势,从而促使企业2降低均衡状态的产品价格。所以,就本文定义的模型而言,产品兼容性能变化引起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6.3博弈模型构建举例:纵向结构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从纵向结构出发,揭示网络产业实施纵向分离和在非网络环节引入竞争之后诱发的内在价格上涨驱动,并探讨在网络环节引入竞争机制以及建立有管理的竞争机制的可能性和途径。 网络产业由两个不同环节——上游网络环节和下游服务环节组成,不经过上游网络环节下游厂商就无法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用户。我们构建一个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有差异的产品或服务的模型,这里可以将网络视为由垄断厂商提供的中间投入。 设一个单位的下游产品需求导致一个单位的网络需求,两种差异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分别为 和 ,对网络的总需求为 。网络经营的固定成本为 ,变动成本 随网络经营者的努力程度 的增加而减少,实施努力的成本以 表示。 最终产品供给可以通过下面的两阶段博弈模型来说明。第一阶段网络运营者确定努力程度 和接入费用 和 ,第二阶段下游厂商根据观察到的接入费用确定最终产品的零售价格 和 。网络产业的组织结构有纵向一体化、纵向分离以及一体化厂商开放接入三种基本类型。在纵向一体化结构下,网络运营者拥有这两家下游企业。在纵向分离结构下,禁止管理传输网络的公司提供竞争性服务,网络运营者和两家下游企业各自独立决策。在一体化厂商开放接入情况下,网络运营者拥有一家下游厂商,一体化运营企业和另一家不拥有网络的下游企业(称为独立企业)相互竞争。下面我们以纵向一体化结构为基准,分析三种市场结构下的均衡结果。 4.6.2.1纵向一体化结构 这种结构下,纵向一体化厂商有两个单位服务下游市场,通过每个单位的价格决策实现利润最大化,其利润表达式为: 根据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整理后可得均衡价格的表达式: , 和 式中 为单位 的收入, 为单位 对单位 的产品的价格需求弹性。 4.6.2.2纵向分离 这种结构由一个上游垄断厂商和两个独立的下游厂商组成,每个下游厂商通过选择零售价格实现最大利润。其利润表达式为: 根据一阶条件,下游厂商均衡价格可以表达为: ,式中 厂商 需求的价格弹性。由于下游厂商的价格是接入费用的函数,上游垄断的网络运营商的利润表达式为: 根据一阶条件,整理后可得均衡接入价格表达式为: 和 式中 为零售价格 对接入费用 的弹性, 。 拉姆塞定价告诉我们,对于给定的产品或服务,价格高于边际成本的部分与需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比较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分离结构下均衡价格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纵向分离时下游厂商零售不能内部化价格的外部性,也就是说下游厂商之间的竞争消除了价格内部化的可能性。从这一点看,在给定成本情况下,纵向分离的零售价格可能比纵向一体化的零售价格低。但是,纵向分离还会产生价格上涨效应。 为了分析上述两种效应对零售价格总的影响,我们引入纵向分离比纵向一体化零售价格高的充分条件,即纵向分离时的接入费用至少与纵向一体化时的零售价格一样高。比较纵向一体化时均衡价格和纵向分离时均衡接入价格的表达式,可以得出,纵向分离把市场 需求的价格弹性从纵向一体化时的 改变为 ,这表明垄断的网络厂商通过 对下游厂商定价施加影响。同时,由于两个下游厂商的产品为替代品,每个厂商都不会将接入费用全部转移给消费者,从而使上游垄断的网络厂商感知的价格弹性比纵向一体化时低,相应的网络接入费用也比纵向一体化时高。在纵向分离不减弱价格外部性的条件下,对于给定的努力水平 ,纵向分离时的零售价格比一体化垄断时高。在减弱价格外部性的条件下,以上两种效应对零售价格的影响复杂,但纵向分离以后存在使零售价格上涨的驱动力量则没有疑问。零售价格较低会减少下游产品的总需求,并进而减少对上游垄断的网络服务的需求,这将减少垄断厂商对网络的投资。网络厂商根据较高的边际成本确定接入费用又会加剧上述效应,进
本文档为【网络产业及其改革--刘戒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99563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27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金融/投资/证券
上传时间:2013-08-15
浏览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