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_趋势和意义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_趋势和意义

举报
开通vip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_趋势和意义 #学术述评#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 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X 殷 杰XX X 本文受到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 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 资助 ( NCET ) 04 ) 0255)。 XX 作者殷杰, 1974年生, 哲学博士,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 究中心教授 (太原 030006)。 ¹ Stephen P. Tu rner, Paul A. Roth, Ph ilosop hy of the S ocial S ci ence s, Bla...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_趋势和意义
#学术述评#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 研究现状、趋势和意义X 殷 杰XX X 本文受到 /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资助项目0 和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0 资助 ( NCET ) 04 ) 0255)。 XX 作者殷杰, 1974年生, 哲学博士,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 究中心教授 (太原 030006)。 ¹ Stephen P. Tu rner, Paul A. Roth, Ph ilosop hy of the S ocial S ci ence s, Blackw ell Pu blish ing, 2003, p. 3. º T ed Benton, Ian Craib , P hilosop hy of S ocial S ci ence , Palgrave, 2001, p. 60. » Michael Mart in, Lee Mcintyre, Reading s in the Phi losop hy of Social S ci ences , M IT, 1994, p. xv. ¼ Step hen T urner, Pau l Roth, Phi losoph y of the S ocial S cie nce , Blackw ell Publ ishing, 2003, p. 2. ½ Gerard Delanty, Piet St rydom, P hilosop hy of S ocial S cie nce , Open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 ) 3. ¾ O. 纽拉特: 5社会科学基础6 , 华夏出版社, 2000 年, 第 103页。 实证主义框架下的社会科学哲学 ( philo sophy o f so cial science) 研究, 其基本主旨就是要将反思自然 科学时所取得的成功方法、规律和观念, 引入到社会 科学的相同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域当中, 而且 / 统一科学0 的这一主 张跟 / 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契合在了一起0 , 用以提 升社会科学学科的 / 科学地位0 , ¹ 这成为 20 世纪前 半期社会科学哲学的基本目标定位。因此, 在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内, 社会科学哲学处在自然科学哲学的阴 影之下, 研究相对沉寂。不过, 1962 年, 库恩 ( T . Kuhn) 的 5科学革命的结构6 一书的出版, 成为科 学哲学 (包括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 发展的 转折点, 其巨大贡献在于 / 把科学信念中历史转换的 认识 (包括科学观本身的转换) , 以及社会过程在科 学共同体产生这种转换过程中的作用, 引入到了争论 的核心0 , º 从而社会科学哲学又作为一个活跃而激动 人心的哲学研究领域重新出现了。对社会科学实践方 法论的自我意识, 对哲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之间密 切关系的认识, 以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关 系的重新定位, 都成为了认识论的中心问题。» 从 这个意义上讲,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 本 质上仍然是广义科学哲学所探索的范围, 只是随着 对传统逻辑实证主义的 /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观点0 及其理想化科 学图景批评的与日俱增, 把科学的各种历史的和实 践的因素引入到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当中, 从而促使 科学哲学的传统论题、方法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 由此, 社会科学哲学开始作为一种独立、甚至并行 于传统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而出现, 并逐渐提出了 自己的学科建制诉求。本文在考察当代西方社会科 学哲学的发展现状、理论特征和普遍趋势的基础 上, 揭示社会科学哲学研究之于科学哲学发展的意 义, 阐明社会科学哲学学科建制化的理论价值。 一、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现状 在当代西方语境下出现的 / 社会科学哲学0, 对其研究的主题、对象和目标的界定, 历来倍受争 议。它是 / 社会 科学0 的哲学 ( philosophy o f so cial science) , 即对社会科学之理论和实践进行的 哲学反思, 或者是 / 社会的0 科学哲学 ( social philosophy o f science) , 即科学哲学研究中社会域面 的凸现, 还是两者兼而有之? 应当说, 在当代西方社 会科学哲学的研究领域中, 比较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用法是前者, 即社会科学哲学 ( philosophy o f social science )。但 是, 它的研究内容却并不限于此, 因为这个领域 / 把 交叉的争论和论题比较宽泛的结合在一起0 , ¼所以, 它实际上包含了如下三种基本的理论定位½ 。 其一, 社会科学哲学隶属于广义科学哲学 , 是后 者的亚领域。这一观点形成于实证主义统治时期, 尤 其是随着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之后, 社会科学的学科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受到了自然科学的强烈 影响, 并以自然科学为楷模来构造自己的学科体系和 研究方法, 因此, 社会科学对自然科学具有广泛的从 属性。这一主张在逻辑实证主义时期, 达到了巅峰, 以纽拉特 ( O. Neurath) 等人为代表, 试图把社会科 学统一在自然科学中, 并最终还原为 / 统一的物理主 义语言0。¾作为 20 世纪前半期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 #26# 主流观念, 这一以实证主义为标签的观点, 从正反不 同的方向上, 促成了其后各种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流派 的出现。 其二, 社会科学哲学是哲学学科的分支, 跟传统 科学哲学具有同等的学科地位。伴随着反对自然科学 的霸主地位和社会科学本身的发展, 尤其是库恩 / 学 科范式不可通约0 思想的影响, 古典实证主义走向崩 溃, 出现了一系列实证主义的替代理论。这一观点普 遍坚持反自然主义的立场, 认为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 对象具有独特的性质, 无论是社会事实还是具有自由 意志的社会个体, 无法获得像处理自然事实时的那种 精确知识。虽然自然科学先于社会科学而产生, 但 / 在某种意义上, 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哲学同时诞 生0。¹ 因此, 社会科学哲学应当形成自己独立的领 地, 更多关注的不应当是寻求普遍规律或进行精准预 测, 而应将之定位于概率性的概括和规则的制订。更 为重要的是, 在该观点的引导下, 社会科学哲学的研 究已经逐渐摆脱了认识论局限, 开始与普遍的科学知 识生产、社会实践等更为广泛的论题结合起来。这一 方向上延伸出多个思想流派, 它们构成了 20 世纪后 半期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的主导路径。 其三, 社会科学哲学是对社会研究实践进行反思 的元理论研究。这是一种以社会科学的独立学科建制 为基本定位的观点, 它把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视为社 会科学本身的内容。比如, 特定的理论或方法论的选 择是否适合于去说明社会现象, 历史规律是否存在, 知识亲知的模式, 理论选择和说明模型的解释力, 等 等诸如此类的问题。º 该观点认为, 社会科学更接近 于其领域内, 诸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的研究 对象, 而非实验的和自然的科学 , 从而, 这一类型的 社会科学哲学家拒绝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社会科学 的普遍指导作用, 其哲学在于反思社会科学学科当中 的社会科学实践, 寻求具体学科本身的普遍原则和理 论。因此, 这一方向实际上主要与具体的社会科学学 科结合在了一起。 综上可见, 不能孤立地来理解社会科学哲学, 而 应将之视为融合了上述三种理论定位的一种新的对话 平台。之所以会有这种融合的可能性以及平台地位的 建立, 核心原因就在于对 / 科学知识0 认识的转变。 如果说在第一种理论定位下, 需要求解的是 / 社会知 识的科学地位0 问题的话, 那么在第二种理论定位 下, 人们已经认识到, 相关于社会系统的一切因素 (社会的、经济的、历史的、语言的等) , 不仅是影响 科学知识形成的重要方面, 而且它们本身就是科学知 识。正是在此基础上, 凸显这些因素的各门具体的社 会科学, 诸如社会学、经济学、史学、语言学等, 作 为科学知识的分支, 共同提出了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具 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哲学论题。这三种界定之间, 既 有历史和逻辑上的关联性, 又有论题和范围上的差异 性, 共同构成了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主题。 所以, 这三种界定的演变, 本质上反映了社会科 学哲学研究逐渐走向自为和成熟的动态过程。从作为 广义科学哲学的亚领域, 到提出独立学科建制的理论 诉求, 进而以成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向具体社会科学 学科的渗透, 这一发展充分表明, 当代社会科学哲学 正在由作为认知的体系向作为社会化的体制迈进。诸 如, 当前社会科学的公众角色出现的危机, 涉及专家 系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 科学知识在社会当中的 地位问题, 以及科学的社会建制和专家在生产知识中 的关系问题。这就是说, / 科学在多大程度上具有社 会的自主性? 如何来理解现代社会中, 作为认知体系 的科学 (即知识体系) 和作为制度体系的科学之间的 关系?0 » 这些都是当代社会科学, 从而也是社会科 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所以, 理解当代西方社会 科学哲学, 既要将之视为源于科学哲学而发展起来的 知识领域, 又需将之置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当中。从 这一线索上看,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形成了如 下的流派。 1. 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在孔德 ( A . Comte) 于 19世纪发明 /实证主义0 的时候, 为了把知识体系跟信仰体系区别开, 就已经 开始倡导在科学的基础上来进行人类社会生活的研究 了。在这一信念的指导下, 他建立了 / 社会物理学0、 / 社会学0 等作为科学的学科。由此, 从孔德时代开 始, 实证主义这一术语, 被广泛地用来描述社会科学 方法的特点。其基本信念就是, 在经验科学当中所使 用的那些方法, 能够而且应该被扩展到人类智力与社 会生活的研究当中, 从而把这些关于社会研究的领域 确立为科学学科。 其后, 穆勒 ( J. M ill) 试图用人类的行为科学来 模拟物理学。尽管他看到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 从 而认识到了对具有自由意志的人类进行行为预测的困 难, 但是, 他指出, 即便所谓的自然科学, 实际上也 无法达到精确预测, 因此, 绝对精确预测并非科学之 #27# 学术述评 ¹ º » Stephen Turner, Paul Roth, Philosophy of the Social S cience, Blackw ell Publishing, 2003, p. 2. Patr ick Baerk, Philosop hy of the Social Sciences : T ow ards P ragmatism , Po lit y Pr ess, 2005, p. 1. Gerard Delanty, Social Science: B eyond Cons tr ucti vism and Realism , Open Univer sity P ress, 1997, p. 4. 标准。涂尔干 ( E. Durkheim) 表述了相同的看法, 他认为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蓝本。因为社会科学 的对象, 诸如社会事实之类, 具有客观实在的特征, 具有强制性力量来规范个体的自由行为, 会迫使他们 在特定的环境来实施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 社会事实 就类似于自然科学所面对的自然事实。亨普尔 ( C. Hempel) 也指出, 社会科学中的说明和预测, 具有 类似于物理学中那样的逻辑构造, 人类行为完全可以 像自然现象那样, 通过发现适当的规律得到说明。可 以说, 实证主义普遍认识到, / 成就一门科学的不是 它的结果, 而是目标。如果其目标是要建立自然属性 之间的普遍联系, 当对一种关系的真理检验最终依赖 于数据本身, 且该数据不是纯粹人造的时, 那么该学 科就是科学0 ¹。 应当看到, 实证主义的这一探索人类行为之路 径, 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人类的思想和感觉, 从而 所引发的行为都是自然世界的不可分割部分。这一基 本立场成为后经验主义批判的出发点。这之后, 尽管 各流派提出了不同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 但反自然主 义的传统成为基本共识。 2. 解释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解释主义的研究路径源于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之目标的认识差异, 也就是 / 说明0 ( explanat ion) 和 / 理解0 ( under standing) 的区别, 即认为自然科学追 求的是说明, 而社会科学则只适用于理解或解释。基 于这样的认识, 在该方向上, 形成了两条不同的解释 主义传统。 第一个是大陆传统, 以新康德哲学为代表。从狄 尔泰 ( W. D ilt hey ) 系统探索用 /精神科学0 来区分 自然科学为开始, 到韦伯 ( M . Weber) 时形成了比 较成熟的解释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理论。韦伯把社会 视为是由相互作用的个体所构成的, 个体所实施的是 有理性的社会行为, 行为者通过自己的意志, 赋予行 为以意义, 从而在面对其他行为人时达到自己的目 标。所以社会科学所关注的主要就是意义, 或者说有 意义的行为。为此, 出于跟实证主义相对抗的目的, 韦伯提出了 / 理想类型0 ( ideal type) 作为工具, 并 将之看作社会科学研究其对象的独有方法。正因为理 性的思维过程会产生出知识来 , 所以, 通过 / 理想 化0 的理想类型, 人们就可以对所研究对象应当具有 的最合理形式给出解释。总体上看, 这一传统坚持客 观主义的认识定位, 希望通过对人类意义的研究来认 识客观现实, 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开始导向更深的文 化层次。 第二个是英美传统, 以语言哲学为代表。在这一 方向上, 温奇 ( P. Winch) 秉承了维特根斯坦 ( L. Witt genst ein) 的后期思想, 将 / 语言维度0 引入到 了社会科学哲学的研究当中。温奇也谈论理解和说明 的区分, 也指出了 / 我们理解自然现象是按照因果观 念, 而我们理解社会现象涉及行为的动机和理由的范 畴0 º , 从而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做出区分。不过, 对于温奇来说, 更为重要的东西是语言, 只有通过语 言的使用, 才能决定事物的存在, 所以, / 理解就是 一种我们如何使用语词以及如何认识到用正确的方式 使用语词的事情0 »。每一种语言都各有一套看待世 界的方式, 从而有理解世界的不同方法, 因此就有了 遵守规则的事情, 也就是说, 只有在特定的规则当 中, 才能够理解社会行为。这样, 当具有了社会规则 的知识, 同时又理解了该规则的使用时, 就可以预测 人们的行为。由此, 温奇就把解释主义的观念跟语言 游戏连接在了一起, 当人们理解了特定行为群体的语 言游戏之后, 就能够进而理解他们的生活形式 , 甚至 文化。 总体上看, 解释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更多的对人 类行为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认为社会科学是跟有意义 的人类行为相关联的, 而这种关联则在特定的语言游 戏、生活形式、传统或者共同体中进行。 3. 批判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批判主义的批判理论 ( crit ical theo ry ) 主要是在 德国理性传统语境中形成, 包括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法兰克福学派时期。自黑格尔起, 到后来的马克思, 批判理论批判了实证主义价值中立 的观念, 而把整个世界和历史都看作是一种辩证的运 动过程, 因此, 社会认识或社会科学之目标应当不仅 仅是理解或解释社会及构成, 而应当是解放人类并确 立他们的主权。因此, /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 社 会科学知识必须是批判的知识, 因为实证主义的知识 或单纯的理解, 都是对现存社会的断言。批判内在地 相关于解放,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之目标就在 于, 通过深化社会自身的意识来改造社会0 ¼。这一 基本信念由后来的霍克海默 ( M . H orkheimer )、马 尔库塞 ( H. Marcuse) 等为代表的老一代法兰克福 学派学者所发扬。其核心就是把社会视为批判的整 体, 充分贯彻辩证方法, 揭示社会矛盾运动的本质。 #28#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¹ º » ¼ Geo rge H omans, The Natur e of Social Science, Har court Brace and World, 1967, p. 4. 彼得# 温奇: 5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 的关系6 , 张庆雄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 第 3 页。 Ted Benton, Ian Craib,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 Palgr ave, 2001, p. 95. Gerard Delanty, Social Science: B eyond Cons tr ucti vism and Realism , Open Univer sity P ress, 1997, p. 60. 这一工作使得社会科学被定位在批判实践的基础上, 从而走向意识形态的社会批判。 第二个阶段是新法兰克福学派时期。以哈贝马斯 ( J. Habermas) 和阿佩尔 ( K. Apel) 为代表, 他们 从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对社会批判的悲观主义情绪中 走了出来, 更多关注于 / 如何规范地建构社会科学的 理论事实0 , 或者说社会科学的规范基础的问题。与 老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成员相比, 他们的社会科学哲学 思想的前提有了明显的不同。正如哈贝马斯所言, / 语言问题在今天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意识问题: 语言 的先验批判已经取代了意识批判0 ¹ 。这种语言哲学 的视角把交往行为定位于认识社会的新起点, 从而既 摆脱了工具理性的束缚, 又为社会科学的以解放为旨 趣、进行批判反思的目标提供了可能。由此, 他们所 主张的社会科学哲学, 是一种建立在语言交往行为基 础上的社会理论, 是一种 / 重构0 的社会科学, 即试 图提供一种综合性的科学哲学, 从而把理解的和说明 的方法论融合起来。 4. 后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 如果说解释主义和批判主义以解释传统和批判理 论分别介入到社会科学哲学当中, 形成了另外一种研 究社会科学哲学的路径的话, 那么后经验主义则直接 以反实证主义为基本立场, 目的就是要打破实证主义 的科学统一观、科学方法的整体论等观念, 推翻自然 科学知识具有权威性和普遍有效的解释与预测功能等 信仰, 事实上, 也就是要祛除实证主义的科学神话 观, 转而将科学的理性和逻辑, 看作与科学的社会、 历史、文化、制度、组织等外在因素具有同等的地 位。后经验主义的这一目标, 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取 向, 诸如建构主义、女性主义、批判实在论、社会认 识论等。虽然在理论定位、研究层面和方法论手段上 都不同, 但它们无疑都是对实证主义思想进行的替代 性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 共同构成了 / 后实证主义0 或 / 后经验主 义0 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 伴随着后经验主义社会科学哲学在基本策略、主 导观念等发生的认识转向, 它所包含的建构主义、社 会认识论等不同取向, 也发生了相应的理论变化。它 们在总体上已经超越了最初简单的 / 说明 ) 理解0 之 争, 呈现出以 / 建构 ) 解构0、/ 实在论 ) 建构论0 等 为典型的争论º , 使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呈现出新 的理论特征, 进入到一个多元化的发展时期。 二、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的理论特征 作为一种对科学进行的反思性实践活动, 社会科 学哲学本身的研究论域和理论定位一直处在不断的变 化中。实证主义的终结, 尤其是与库恩的范式理论相 关而发展起来的后经验主义, 从构成社会科学的那些 认知实践和过程中来看待社会科学, 从而社会科学哲 学成为了关于社会科学实践的反思性话语, 它不再纯 粹是认识论的, 而变成了与认知和知识相关的更广泛 论题。社会科学哲学基本观念的这一演变, 是在它的 一系列认识转向过程中完成的» 。 1. 逻辑转向 ( log ical turn) 不同于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对经验的狭隘关 注, 新实证主义 (包括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 义) 引入逻辑的维度, 在逻辑的和经验的维度之间做 出了非常明确的区别。因为逻辑代表的是由科学语言 所表征的知识形式, 而经验则关涉于世界的知识基 础, 两者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新实证主义的这 一认识为其用自然科学来统一社会科学的客观主义的 / 统一科学0 纲领开启了理论可能, 因为既然语言和 实在之间存在着一种同构的或映射的关系, / 实在依 赖于语言0, 那么思维着的行为主体在认识中就成为 无足轻重的了¼。制造理想的科学语言, 用演绎的逻 辑推理替代经验的归纳, 为所有知识 (包括社会知 识) 寻求逻辑基础, 成为了这一时期科学哲学的基本 目标, 由此, 新实证主义的思想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 科学的正统观念。 2. 语言转向 ( linguistic turn) 逻辑转向引发了语言转向。语言转向以语言的本 质、意义、理解以及交流为主要问题点, 把语言本身 的一种理性知识提升到了哲学基本问题的地位上。语 言转向的整个过程涉及三个阶段, 包括 / 以句法形式 为取向的语形学阶段, 形成了逻辑 ) 语形分析 ; 以言 说对象为取向的语义学阶段, 形成了本体论 ) 语义分 析; 以语言使用者为取向的语用学阶段, 形成了认识 #29# 学术述评 ¹ º » ¼ J. H abermas, On the L ogic of the Social Science, Po lity P ress, 1988, p. 117. Gerard Delanty, Social Science: B eyond Cons tr ucti vism and Realism , Open Univer sity P ress, 1997, p. 110. Gerard Delanty , P iet Str ydom,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Open Univ ersity P ress, 2003, pp. 8) 10. W. Yourg rau, A . Breck ( eds. ) , P hy s ics, L ogic and H istor y , New Yo rk-London: Plenum Press, 1970, p. 94. 论 ) 语用分析0 ¹。逻辑转向跟语形学阶段部分重叠, 仍然处在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框架内, 强调 的是科学语言的逻辑形式, 认为只有世界的逻辑形式 才可得以抽象和把握。在语义学阶段, 波普尔 ( K. Popper) 认识到了 / 对实在的观察是在理论的指导下 进行的0, 亨佩尔也开始用 / 解释0 来替代因果性说 明, 试图超越形式框架来解释科学规律, 因为经验的 意义不仅在于概念和句子当中, 而且在于整个理论的 系统当中。其后, 受维特根斯坦 / 语言意义使用论0 的影响, 语言转向进入到了语用学阶段, 已被抛弃的 主体又重新进入到知识的视域当中, 其最大后果就 是, 借用语言语用学来构筑知识对话的新平台, 为科 学理论的合理性进行辩护, 寻求交流和使用中的语言 的意义, 从而科学逻辑不可逆转地趋向于科学语用 学。 从语形、语义到语用阶段演变的语言转向, 本质 上也是社会科学由从属地位开始向认识论核心领域的 转变过程。语言转向促使人们认识到, 科学知识的生 产、交流、辩护和合法化, 是一种建立社会规范模式 的事情, 而社会规范 / 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游戏规则, 一种质询探索游戏规则。语言通常能够迅速为 -提问 者. 定位, 被问到聆听者, 被提问的 -指涉物. 之身 位, 也随之被迅速定位: 这样一来, 语言游戏规则本 身就是社会规范了。0 º 所以, 语言转向实际上消解 了实证主义 / 用假说的检验、证实或证伪来理解科学 知识发展0 的观念, 也就意味着社会科学哲学脱离了 自然主义的限制, 能够在更大的空间中, 使用理解、 解释、意向、行为、因果关系、规则、整体、社会批 判等范畴, 发挥其对于社会实在和社会知识的反思作 用。 3. 历史 ) 文化转向 ( histo rica-l cultur al turn) / 历史 ) 文化转向0 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源于逻 辑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哲学在应用于社会科学哲学问 题上的失败, 由此引发了另外一个核心问题, / 为什 么在自然科学中是如此成功的那些方法, 当想方设法 应用于各个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目标时, 却是完全失 败的呢?0 » 应当说, 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引进 / 语言的维度0 , 是一种理论上的创新, 因为语言总是 与生活形式结合在一起, 而 / 对人类知识以及与此相 关的诸多概念的哲学阐释, 要求把这些概念置于社会 关系的背景中0 ¼。这样一来, 由于语言是历史的、 社会的和文化的产物, 而科学知识就蕴含在语言当 中, 所以, 语言转向的完全扩展就形成了历史 ) 文化 上的变革, 对科学进行了语境化处理。文化实践中的 冲突就会扩展到科学之中, 科学不再是实证主义意义 上的纯粹自足的理性体系, 而成为由社会和历史所建 构起来的文化的人造物。 / 历史 ) 文化转向0 进一步加强了作为一种自我 解释、自主的社会科学模式的出现。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以狄尔泰为代表的社会研究的 / 解释主义0 路径得 到了加强, 凸现了跟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路径的对 立。由此, 来自于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科学知识观 点, 包括观察的中立性和经验的 / 所予0 , 单一语言 的理想和材料之于理论解释的独立性, 知识条件和理 论选择标准的普遍性的信念等等, 都受到了普遍的质 疑。从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本质的争论, 进一步 扩张到社会科学哲学的其他论题上, / 在方法上, 是 说明和理解之间的区别; 在论域上, 是主体和客体之 间, 或自然和文化之间的区别; 在目标上, 是技术控 制和增进理解之间的区别。0 ½ 科学开始呈现出相对 主义的发展倾向, 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思想流派 , 诸如 女性主义认识论、社会建构论以及社会认识论, 等 等。由此, 如何从科学哲学的逻辑一致性上, 通过凸 现社会科学哲学跟自然科学哲学之间的连贯性 , 从而 把各种具有社会属性的思潮统一在社会科学哲学研究 范式下, 避免相对主义而导致的科学哲学学科边缘 化, 成为当代科学哲学能否继续获得学科发展生命力 的重要论题。 4. 知识转向 ( know ledge turn) / 历史 ) 文化转向0 诱发了出现于 20 世纪末的 / 知识转向0 , 它是一种认知的 ( co gnitive) 或认识论 ( epistemolog ical) 的转向, 本质上是朝向社会科学话 语中知识的一种转向。它凸现了行为人的心理意向特 征, 将知识定位于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知识亲知就是 行为主体 (讲话者和听者) 之间所共有的一种实施言 语行为的过程, 由此 / 导致了对行为中的言语和言语 中的行为的交流和社会研究的繁增0。¾ 事实上, 转 向历史和实践已经把社会科学置于当代科学哲学认识 论的核心。一旦把所有的科学都视为历史的、社会的 和自我反思的实践, 那么产生了科学实践本身的那些 学科, 包括自然的和社会的学科, 就都把知识的社会 #30#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¹ º » ¼ ½ ¾ 殷杰: 5论 / 语用学转向0 及其意义6 , 5中 国社会科学6 2003 年第 3 期, 第 59 页。 J. 利奥塔: 5后现代状况: 关于知识的报 告6, 岛子译, 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6 年, 第 67 页。 W. New ton-Smith, A Comp anion to the Philosop hy of S cience , Blackw ell Publishing, 2000, p. 451. 彼得# 温奇: 5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 的关系6, 第 41 页。 James Bohman, New P 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o lity P ress, 1991, p. 3. B. Ner lich, D. Clarke, L anguage, A ction, A nd Contex t : the Ear ly H istor y of Pragmatics in Europ e and A mer ican 1780 ) 1930 ,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6, p. 6. 参与者 (主体) 视为理论的出发点, 知识成为日常生 活的基础, 它是意义的制造者, 为社会整合提供了基 本的结构。语用学对讲话者意向性、心理等的关注来 解决科学认知问题。 知识转向或认知转向促成了社会科学哲学中更为 复杂的知识和认知主体概念的出现。通过对主体意向 性、心理等的关注来解决科学认知问题, 使社会科学 哲学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它感兴趣的是运行 于日常生活中的认知过程和结构, 并且普遍认识到, 知识是在一种持续的认知历史发展中形成的, 这些认 知形式包括了研究纲领、传统和科学共同体。但它们 所产生的知识不再仅限于认识实在之类的问题, 而更 注重与世界之间的反思关系。只有通过认知过程、定 义、理解、实践、结构和过程, 以及构成它的实践的 推理, 所产生的社会事实才具有意义。 这四个 / 转向0 共同构成了 20 世纪社会科学哲 学发展的清晰脉络, 它们表明了社会科学哲学从认识 论向知识问题, 以及认知的实践、结构和过程的一种 转变, 正是在这种转变当中, 社会科学哲学得以产 生、建构、转化和应用, 从而揭示了社会科学哲学研 究论域的情景转换, 促成了社会科学哲学基本理论呈 现出新的目标和定位。 社会科学哲学的新的理论定位意味着, 它不再按 照实证主义的要求, 围绕从自然科学哲学那里借来的 论题来进行组织, 而是开创和发展自己的研究范式和 理论目标, 形成了独特的认识论观念。这些观念主要 有以下几点¹ 。 其一, 反实证主义 社会科学哲学研究四大转向的演变发展, 也是实 证主义观念的逐渐消亡和社会历史语境凸现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 首当其冲的结果就是物理主义的终结。 认为所有科学学科都可具有一致的科学语言的 /统一 科学0 观念, 受到了普遍的抛弃。实在, 无论是自然 实在还是社会实在, 并不外在于科学并具有固定的秩 序, 它们并非不变的事实, 也不具有普遍的规律性, 可以从一个中立的角度来进行观察。实在本身具有多 重的发生发展秩序, 是一个多维度的、不断运行变化 的、具有积极创造性的整体, 从而也是自组织的复杂 整体。 其次, 伴随着物理主义终结的是反还原主义立场 的出现。对于后经验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来说, 这里 所反对的, 不仅仅是实证主义的统一科学纲领, 即把 所有科学的语言都还原为理想的物理学语言, 而且还 反对实证主义用直接经验来认识科学知识和现象, 以 及用感觉来经验物理的事情或事件的认识论趋向。事 实上, 因为实在和社会具有多面的本质和特征, 从而 知识是不确定的, 可能的解释也是多样性的, 不可能 做朝向某一学科或语言的简单还原。 反还原主义还导致了反本质主义的观念。实证主 义的本质主义思想试图找到科学独一无二的本质, 从 而为科学的合理性和权威性辩护, 但无论适当的科学 方法、理性程序还是经验验证, 都无法提供科学在当 代社会中的权威性。因为在一个具有语境依赖性的历 史发展秩序中, 社会实在是变化和多面的, 不可能把 社会世界还原为一种固定的和不可变化的基元 , 从而 追求所有事物的绝对统一的本质, 就成为了无法实现 的事情。 最后, 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还导致了偶然性观念 的凸现。既然无法对实在作还原主义和本质主义的要 求, 那么, 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结果的科学及其话语, 要为它寻求一个确定而可信赖的基础, 就成为了不可 能。传统的认识论过分强调了必然性而忽略了偶然性 的认识论地位, 事实上, 偶然性是世界的产物 , 世界 并非必然和决定论的, 社会的所有方面都具有偶然性 的特征。正如罗蒂所言, 社会具有 / 三重偶然性0 的 特征, 包括语言的偶然性、自我的偶然性和自由主义 社会的偶然性º , 那么, 诸如上帝、理性、绝对精 神、人和世界的本质、逻各斯、真理等等传统上一切 普遍有效性的信念, 都被从根本上舍弃了。人的存在 以及社会存在的偶然性, 使得人类的信念与愿望成了 真理的标准, 人的想象力成了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只有在适当的社会和伦理实践的框架中结合起来的科 学知识, 才真正具有实践的科学价值。 其二, 知识的语境化 社会科学哲学的一个显著性的观念就是, 知识, 包括科学知识, 都具有明确的历史性。历史对科学的 介入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真理的相对化。不同于传统认 识论情景下, 具有永恒、超越历史和普遍性的科学真 理, 历史视域中的科学是相对于人类历史语境来定位 的。虽然这并不必然导致对普遍主义的反对, 但正如 科学不再具有永恒的本质一样, 科学真理只能具有有 限的普遍性。无论是库恩的 / 范式0 , 还是福柯 ( M . Foucault) 的 / 话语0 , 真理的相对化的引入, 已经颠 覆了实证主义的静态科学观和科学线形进步的天真认 识, 相反, 心理的、文化的、历史的和社会的因素, 共同构成了科学知识得以生产、运行、传播的基本语 #31# 学术述评 ¹ º Gerard Delanty , P iet Str ydom,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Open Univ ersity P ress, 2003, pp. 366) 369. 参见 R. 罗蒂 5后哲学文化6 (黄勇译, 上 海译文出版社, 2004 年)。 境。 一旦把科学置于历史的定位当中以及导致相应的 真理的相对化, 这就不可避免地开启了科学作为一种 社会语境化知识的观点。转向语境 ( contex t) , 形成 了社会科学哲学认识论当中的各种局域主义、情景主 义和语境主义的主题。这些主题共同构成了当代科学 的社会语境的基本观念。科学作为知识形态, 是人类 整体知识的一个子系统, 是构成社会现象的重要部 分。传统的科学观只看到科学的静态结构, 只关注于 科学的认识系统、知识系统和组织系统。而科学的社 会语境观则把科学放在社会整体中来考察, 看作科学 与社会相关联的互动体。 / 科学不是一个 -独立变 量. , 它是嵌套在社会之中的一个开放的系统, 由非 常稠密的反馈环与社会连接起来。它受到外部环境的 有力影响, 而且一般来说, 它的发展是因为文化接受 了它的统治思想0 ¹ 。事实上,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 始终与其周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处于相互作 用与关联之中。任何科学发现和发明, 任何理论的建 构和提出, 任何科学成果的应用、检验和推广都必然 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中进行的。因此, 科学是相对独 立性和社会制约性的统一。 科学和知识的社会语境化, 使得科学和社会严格 划界的观念遭到了破坏, 而这恰是实证主义和批判理 性主义的核心假设。当然, 科学中引入社会语境, 不 可避免地会导致反基础主义的观念出现。因为如果所 有的科学都渗透着社会因素的话, 那么科学知识与其 他知识形式之间就没有多大的差别了, 也就不可能为 认识论寻求一种本质同一的可信赖基础, 这也就引发 了关于知识和认识的不确定性论题。 其三, 知识的不确定性 社会科学哲学认识论中的这种历史的、语言的、 文化的以及社会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不是把知识建立 在特定的基础上, 而是认为知识包含着自主性和自反 性的观念, 这就与寻求统一性、普遍性以及科学知识 的最终确定性等一系列旧的知识论假设相背离。由此 就不可避免地把认识论的不确定性论题引入到了科学 的核心当中。这种对传统科学观念的影响, 至少体现 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 科学可错论成为所有科学知识的一个鲜明 特征。这种 / 可错的世界改良论0 使得规范的科学知 识几乎成为不可能º 。由于缺乏构成性上的一致, 现 实世界受到了普遍多元的反映, 科学的世界图景不仅 是对实在世界的客观表达, 更是科学共同体间约定的 语言世界, 科学家所面对的除了自己的言语行为能力 之外, 更身处于自己深嵌其中的社会历史的境况之 中, 这样, 科学理论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 / 叙事知识0 , 相反, 其合法性只有经过科学共同体的 论辩才成为可能。 其次, 理论体现出明确的构成性本质。科学知识 除了以 / 镜喻0 的形式提供外部实在的知识描述之 外, 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起着构造和建构实在的作用。 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人类活动的产物, 是人造的 世界。理论的构造作用, 在后经验主义者库恩、费耶 阿本德 ( P. F eyer abend)、汉森 ( N. H anson )、图 尔明 ( S. T oulmin) 等人那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因为 / 观察是负载着理论的0 , 科学在其首要的认识论和理 论意义上必须构成它的对象。正因为如此, / 理论可 以是不充分的或不确定的。当一个理论失败时 , 它就 是不充分的; 当它未能产生出独特的预测时, 它就是 不确定的0 »。当然, 即便一个理论并非是完全确定 的, 它仍然具有说明力, 因为确定性只是评价理解力 和说明力的适当要素之一, 不论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 学中, 情况都是如此。无论如何, 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的认识取代了传统对确定性的期待。这一点对于当代 大多数实在论观点, 诸如建构主义以及自然化的认识 论等来说, 具有核心的意义。 总体上讲, 社会科学哲学中科学认识论的理论定 位的这些转变, 模糊了自然的、人文的和社会的科学 之间的概念, 无论哪一学科中的科学知识, 与传统上 诉诸于主体、研究方法不同, 更多的受到了核心论 题、伦理 ) 政治以及公共性的影响, 都要求经过科学 共同体, 尤其是社会公众的辩论和介入。虽然公众的 辩论不一定能够产生真理性的陈述, 但至少可以在某 种程度上达成共识, 也就是说, / 一种科学知识, 只 有在其作为知识而存在的根据得到认同时, 才获得了 某种合法性。0 ¼ 这一点已经成为了后经验主义的社 会科学哲学的基本共识。 三、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发展的趋势 回顾科学哲学发展史, 可以清晰地看到, 自逻辑 实证主义诞生, 使科学哲学拥有了其独特的学科地位 之后, 正统的以科学理性为基点的科学哲学传统, 随 #32#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年第 3 期 ¹ º » ¼ 伊# 普里戈金、伊# 斯唐热: 5从混沌到有 序6, 曾庆宏、沈小峰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年, 第 7 页。 G. Skirbekk, Rationality and Modernity : Essay s in Philosop hical Prag matics , Scandinavian U niversit y P ress, 1993, p. 10. James Bohman, New P 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Po lity P ress, 1991, p. 6. 盛晓明: 5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 语用学维 度6, 学林出版社, 2000年, 第 265 页。 着历史和实践的观点的介入, 在其内在发展路径上发 生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科学哲学的发 展所依靠的, 是错误的归纳主义和基础主义的认识 论, 一旦摧毁这些基础, 那么, 科学哲学就无法达到 自己的目标。为此, 必须引入多学科的研究方法, 对 产生科学知识的理性基础和科学认知活动的客观性前 提, 进行普遍质疑和重新定位。另一方面, 具有明显 的大陆特征的科学哲学研究路径, 也深刻地影响了传 统科学哲学的这一转变。开始重申解释和理解在探索 真理和有效性的认识论问题中的地位, 把科学降低为 一种形式的文化实践。 科学哲学发展中的这些内在动因和外部影响, 结 合在一起, 已经显示出了深刻的 / 解释学转向0 的特 征。本质上讲, / 哲学的解释学转向, 是一种实践的 转向, 主张实践在哲学中的核心性0 ¹ , 由此就不再 可能把科学知识产生过程中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 素, 视为是外在因素而置之不理了。解释学转向所带 来的解释的普遍性和解释的语境论特征, 促使科学哲 学已经超越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本质区分, 开始 朝向一种整体科学哲学的方向发展, 凸现了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的意义。具体来说, 标示了后经验主义社会 科学哲学的主要研究取向有以下几点。 1. 建构主义 ( constructiv ism) 总体上讲,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地建构成 的, 就学科来说, 所有的科学都是通过社会行为者所 建构的, 社会科学具有创造实在的力量, 就知识而 言, 科学建构了它的对象, 社会实在以中介的形式出 现于科学中。除了探讨在理解科学中社会的潜在相关 性之外, 建构主义也提出了行为者在知识论中应该扮 演何种角色的问题。 后经验主义时代对逻辑实证主义标准科学观念的 批判, 尤其是对科学的客观性和权威性的质疑, 对科 学和信仰、知识和权力相分离的不满, 都孕育了建构 主义的思想元素。比如, 在波普尔对归纳经验主义的 攻击中, 就认识到没有预设性研究的话, 科学就不可 能进行下去, 而只有在认识论的框架、理论、概念和 方法的帮助下, 科学才构成它的研究对象。 建构主义对科学知识和科学实践的关注, 以及完 全不同于传统反思科学的方式, 极大地改变了实证主 义传统中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在相关于科 学的各个方面都引入了诸如社会的结构、利益、组织 等之类的社会因素, 认识到它们在科学发展中具有的 重要作用; 而且从社会实践的角度来看待科学知识的 产生、评价和使用, 认识到了行为者的各种社会约束 和利益对科学实践的制约, 从而在科学的研究方法、 思维视角和话语表述上, 改变了传统科学哲学的风 格, 开始走向科学实践和文化, 走向经验案例研究方 法, 这都具有颠覆传统的意义。 由此, 根据其建构主张的强弱程度, 建构主义主 要有如下三种形式º 。 其一, 社会构造论 ( social constructionism )。这 是建构主义早期的表现形式, 它认为, 并非只有科学 世界中的才算作知识, 相反, 知识是建立在日常世界 当中的。正是在其中, 社会行为者使用认知结构从认 识上构造了他们的知识世界, 从而社会世界是社会地 被构造的。伯格 ( P eter Ber ger ) 和卢克曼 ( Thomas Luckmann) 在 5实在的社会构造6 中, 对这一观点 作了经典的表述: 人类构造了社会现实, 人类的这种 构造可以使主观过程变得客观化。发生在个体与制度 之间的构造关系是 / 辩证0 (互动) 的, /社会是人类 的产品, 社会是客观现实, 人是社会性的产品0 , 它 们三者结合成了构造的形式。» 其二, 社会建构主义 ( social constr uctivism) (或 科学建构论 scientific constr uctivism)。这是一种比较 强的建构主义主张, 它认为, 科学不只是像知识社会 学和科学社会学认识的那样, 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 响, 而且科学的实际内容, 与其内在形式相反 , 事实 上都是社会地得到建构的, 即科学通过社会行为来建 构。这方面最经典的著作是拉图尔 ( Bruno Latour) 和伍尔加 ( Steve Woolg ar) 的 5实验室生活: 科学事 实的社会建构6 ( 1979) , 以及诺尔-塞蒂纳 ( Kar in Knor r-Cetina) 的 5制造知识: 建构主义和科学的语 境本质6 ( 1981)。所有的这些思想, 都共同把建构主 义的观点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关注于科学的内在 实践, 科学家之间的交流、竞争、冲突和商议所导致 的结果, 诸如概念秩序、理论、图式、实验室现象、 事实和知识, 等等。因此, 对于科学建构主义来说, 真实的东西就是去建构自然和社会世界的能力。 其三, 彻底的建构主义 ( r adical constructiv ism)。 这是建构主义更为激进的一种发展形式, 最早由格拉 斯菲尔德 ( Ernst von Glaser feld) 引入, 他指出, 知 识不是被动接受的, 而是由认知主体来积极建构的。 相应地, 认知的机能就是适应, 它应该有助于主体对 #33# 学术述评 ¹ º » David Hiley, James Bohman, Richard Shusterman, T he Inter p r etive T urn, Co rnell Univer sity Press, 1991, p. 11. Gerard Delanty , P iet Str ydom,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Open Univ ersity P ress, 2003, pp. 372) 373. Peter Berg er, T homas Luckmann, T he Social Constr uction of R eality : A T r eatise in the Sociology of K now ledge, Penguin Books, 1967. 经验世界的组织, 而不只是对某一客观存在的现实的 发现。这样, 彻底 的建 构主 义就 跟 认知 主 义 ( cognitiv ism) 联系了起来, 认识到系统得以建构和组 织, 完全可以在一个闭合形式中来进行, 这种闭合的 自我指称的系统, 是定位于环境当中的, 它创造并控 制自身。 当然, 建构主义不可避免地具有特定的限制。因 为事实上, 科学知识的形成不仅需要社会因素, 还要 求有社会旨趣 ( so cial interest) , 这就依赖于较强的 行为观念, 以及由外在的、社会因素形成的内在结构 的强观念。但这在实际情景中往往很难达到, 因此, 近来出现了很多超越建构主义的思想。比如拉图尔的 行为网络理论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但无论如何, 建构主义为科学提供一种社会分析 框架的目标, 将科学置于一个完全不同的理解平台 上, 将科学知识跟信仰、权力、意识形态、科学批判 等联系起来了, 成为社会科学哲学框架下各种思潮, 诸如女性主义认识论、后殖民主义、社会认识论等的 理论动机。 2. 批判实在论 ( critical realism) 社会科学哲学中出现的建构主义冲击了传统的实 在论 观念, 最 明显 的表 现就 是 / 说明 ) 理 解0 ( explanat ion-understanding ) 之间的争论, 已经由实 在论和建构主义之间的争论所取代。前者强调了分析 和说明, 而后者关注的是解释和理解。实在论承认一 个真实世界的存在, 该世界的存在和行为都独立于我 们关于它的知识和信念, 思想可以认识到它。但实在 是突现的和分层的, 从而不可能简单诉诸于观察。相 应地, 在科学观念上, 实在论认为科学必须把它自己 与其根本的结构相关联, 而且所有科学之关键特征, 就在于说明的目的性。而建构主义则认为实在存在于 科学中, 是通过界定实在的方式来存在的, 因而就是 通过科学中的概念系统的界定来看待实在。这是两者 在实在问题上的不一致。不过, 从社会科学哲学的意 义上看, 它们两者都是对实证主义幻想的重新认识,
本文档为【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现状_趋势和意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8776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6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15
浏览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