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举报
开通vip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专题特稿版 中国青年研究→ 04/2006 12 从社会人、经济人的品行形象或从生活周围发生的事 件中嫁接的,以此用来构成自己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3.应当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并非是一下子形成的,也 不是恒常不变的。这种易变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不 成熟性与可塑性,也取决于真理的实践性、相对性和 事物的发展性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连续性。因此,其形 成与演变也具有一定的渐进性,表现在对价值的认 识和选择上有一个积累、选择和矫正的过程。在整体 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一定时期会有停滞或倒退,也 有些人会蜕化和...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特稿版 中国青年研究→ 04/2006 12 从社会人、经济人的品行形象或从生活周围发生的事 件中嫁接的,以此用来构成自己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 3.应当坚持发展的观点 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并非是一下子形成的,也 不是恒常不变的。这种易变性不仅取决于自身的不 成熟性与可塑性,也取决于真理的实践性、相对性和 事物的发展性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连续性。因此,其形 成与演变也具有一定的渐进性,表现在对价值的认 识和选择上有一个积累、选择和矫正的过程。在整体 前进的过程中难免有一定时期会有停滞或倒退,也 有些人会蜕化和堕落,但总的趋向是在曲折中前进 和发展。 总之,在加速城市化进程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 把新生代农民工的价值观状况置于不断变化发展的社 会背景中进行辩证地思考、理智地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剖析其核心 内容,把握其心理运行轨迹,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去 引导、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他们,使其自觉摒弃、清除思想意识中的 负面因素,在他们身上铸就一种符合时代发展和改革 精神的文化性格,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实现城市化和非 农化的转移,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和谐地发展。■ 何瑞鑫: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副院长 傅慧芳: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王珑玲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深入,社 会结构日趋开放,城乡交流日益频繁,在时代潮流的 冲击下,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教育水平、社会阅历、 观念和行为等方面,都与第一代农民工有了明显的差 别。尽管中国实行了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但城乡二元 格局没有得到实质性突破,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 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的社会适应问题逐 渐显现出来。该群体的社会适应状况直接关系到其生 活质量,关系到城乡居民关系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 谐,因此,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1.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 问题凸现 多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有 很大的差别:第一代农民工由于与农村生活境况相比 参考文献: [1] 周宝明.城市滞留型青年农民工的文化适应与身份认同[J].社会,2004(5):9. [2] 刘丽英.农民工:一个新阶层的权利主张[N].中国新闻周刊,2004-12-27(27). [3] 于海.价值观和多元化与道德教育的多层次[J].复旦教育论坛,2005(3):14.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4. □ 李立文 余 冲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 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和城乡间文化的冲突,使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城市后产生 社会适应问题。本文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经验研究,对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 几点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社会和谐 摘 要: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 应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Te Bie Qi Hua 中国青年研究→ 04/2006 13 特别企划 较,对于城市中的社会不公平往往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或忍耐力;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提高,具有较 强的公平意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一般是从学校 直接到打工经商,没有务农的经历,他们对于生活满 意度的参照群体主要是流入地的市民,而非流出地的 农民,对生活的满足感低于第一代农民工。同时,与 市民的生活水平、地位及差距,使他们产生更多的被 歧视感和被剥夺感,强烈要求享有与市民同等的权利, 因此,新生代农民工面对不平等缺乏忍耐性,若这种 需求得不到回应往往会采取比较激烈的对抗性行为, 直接或间接地表达他们的不满。 于是,“生存理性”和“农村中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的存在而造成的普遍贫困化”的外出动因,已不能很 好地解释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内因,“社会理性”和 “追求自我实现”的解释将对新生代农民工流动的动因 有很大的解释力,尽管他们在城市生活中的屡屡受挫、 对现状的满意程度低,但仍希望继续留在城市,成为 城市中的一员。可见,这是一个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充 满着自我矛盾的群体,其城市适应问题较第一代农民 工明显。 2.生活环境的变迁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调整心理和 行为 城乡空间的转换,意味着对土地这种特殊资源支 配权力的丧失,导致“家”的概念与“社区”认同的 分离。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农民社会资源占有量少, 土地不仅为他们提供了基本的生存和发展资料,还满 足了他们对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等多种心理需要, 使农民实现自我认同。因此,农民对土地有着一种特 殊的感情,从中又衍生出对农村社区的天然认同,对 他们而言,农村社区就是自己的“家”。进城后,新生 代农民工不但丧失了土地,而且也很难在城市中拥有 属于自己的空间,甚至很多人居无定所,常有寄人篱 下之感,仿佛漂浮在城市之上。而城市公共领域又将 他们排除在外,除了自己租住的房屋的有限空间之外, 他们无以托身。“家”的概念与“社区”认同的分离, 无形中限制了其活动空间,缩小了其活动半径,孤独、 紧张和压抑情绪无法排遣[1]。 城市人口的异质性,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建立新 的社会支持网络的难度。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以 家庭、亲友为主体的初级支持网络,随着向城市的迁 移,这种具有较强地缘和血缘性的网络逐渐断裂。而 城市人口异质性强,其社会关系网络的建立具有匿名 性、非个性化和以业缘为主等特征,这与农村的社会 支持网形成鲜明的对照,加上正式社会支持(如各种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政策、法律等)的不足,使得农民工的社会支 持处于社会资源相对稀缺、个人的高层次需求长期得 不到满足、正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低水平阶段。 新的社会支持网一时难以建立,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城 市适应性。 城乡文化价值体系差异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融入 城市的关键因素。农村的地域状况、人口特征、生产 方式等,决定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心理状态、思维模 式、生活习惯、价值体系等明显区别于市民。农民重 家庭和邻里关系,主要依赖传统的伦理道德达到社会 整合。而城市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服从工具主义的 理性。尽管新生代农民工更新意识较强,但两种文化 价值体系的巨大差异仍给他们以很大的震撼,进而产 生种种不适应,与市民交往时出现了断裂。有研究表 明,即使进入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仍有相当大比例 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村人[2]。因此,农民工在社会交往上 呈现出内倾性和表层性的特征[3] ;在心理上会感到自身 和市民差异很大,对城市的认同度不高,归属感不强。 3.长期的制度性歧视和部分农民工行为失范的晕 轮效应,固化了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刻板印象 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教育和就业 培训 焊锡培训资料ppt免费下载焊接培训教程 ppt 下载特设培训下载班长管理培训下载培训时间表下载 制度 等正式制度,缺乏对农民工群体的关怀、支持和重视, 成为阻碍他们融入城市的无形壁垒;而文化传统、伦 理道德、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系统也给予他们无形 的歧视。这些歧视造就了两个不同的利益群体,一方 是受益群体市民,另一方是利益受损的农民群体,受 益群体利用制度上给予的特权给农民群体贴上了“低 贱”、“粗俗”等不公正的社会标签,而且这种标签在 我国又具有世代继承性,即使是进城了的农民也很难 撕去这些标签。因此,公民权利和地位的显著不平等, 使得社会互动难以在市民和新生代农民工之间展开, 难以使双方达到相互认可。 此外,利益也是引起市民对农民认识产生偏差的 重要因素。在劳动力市场上,进城的农民工以其价格 低廉、数量多、肯吃苦的精神威胁了部分市民的利益; 一度为市民独享的公共资源(如交通、教育等)被农 民工“侵犯”或“占有”,这就意味着市民既得利益被 部分剥夺了,心理因此而失衡,从而更降低了市民对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认同度。 部分农民工对这种社会和城市居民低认同的反感 和反抗通过越轨甚至犯罪行为体现出来,其犯罪行为 目标出现了由农民工群体内部向城市居民、工矿企业、 专题特稿版 中国青年研究→ 04/2006 14 政府机构转移的趋势[4]。这又进一步使二者关系恶化, 市民把少数人的犯罪行为扩大为对整个群体的认知, 出现晕轮效应,从而固化了市民对他们的刻板印象, 在这个过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进一步被边缘化。 4.城市社区基层组织的行政化是农民工对城市社 会认同较低的重要原因 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的管理呈现出以城乡二元体制 为制度支持,对劳动力流动实行政府计划调控和以治 安管理为重点的防范式管理。这些都体现了城市对他 们的排斥或管理的真空,使他们进一步体会到自己是 城市的“局外人”。尽管他们中有些人开始试着去认同 流入地,“参加当地社会组织的一些集体活动,与当地 人建立经常性交往关系,甚至加入当地的一些社会组 织,渐渐地适应甚至习惯了当地的社会生活和社会环 境,逐渐生发出一种家的感觉,但并没有实现对流入 地社区的认同”[5],更无法自愿认可行政组织。因此,改 变现有社区管理的理念,将他们作为与市民平等的主 体,促使他们从“准市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是 推进城市现代化管理和社区建设的一个正确而明智的 选择。 1.努力推进农民工群体自身的继续社会化进程 首先是对城市的经济适应。从整体上看,无论是 收入水平、住房状况还是在消费支出比重上,市民与 农民工两个群体的差距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因此,要 引导农民工在消费结构上作适当调整,倡导节约、实 用的消费理念,采取健康的休闲方式,重视教育、知 识和技能的学习,开展免费的新知识、技能培训工作, 提高他们对新知识和信息的接收能力和处理能力,从 而增强他们与市民交往的话语能力,减少沟通障碍。 其次是社会适应。这是新生代农民工继续社会化 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在农民工的生活方式和他们与 市民间的互动上。因此,要调动各种资源,增加其娱乐 项目,鼓励其利用大众传媒等现代工具提高休闲质量, 引导他们从对自身的关注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培 养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增强他们 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对城市的社会适应还包括对城 市社会规范的认知和掌握,农民工进城后,原有的风俗 习惯中的陋习也随之带入,这种现象在“城中村”中更 常见。要引导他们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摒 弃陋俗,接受新规范,适应城市社会的要求。 再次是心理适应。城乡的二元制度分割使农民工 群体产生“身份认同危机”。身份认同危机直接影响他 们对城市的心理认同,对制度的不满很容易转移到市 民身上,从而很容易引发他们无组织的、个体的反抗, 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发生。因此亟需对他们的心理进行 调适。除了对个别心理异常或具有反社会倾向的农民 工进行个案辅导外,还应积极采用宏观层次的策略, 倡导社会政策的改变,督促有关部门尽快解决农民工 尴尬的身份处境,让他们堂堂正正地在城市中工作和 生活。 2.协助新生代农民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在我国,非正式网络在个人社会支持中仍扮演着 重要角色,尤其对于城市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因此,要 强化个人网络功能,增强社会支持网的利用度,通过 发展兴趣小组、志愿服务小组等微观手段,拓展农民 工之间的互助网络,增强其效能感和归属感,维系非 正式的支持系统。同时,协助建立农民工自己的维权 组织或志愿者服务组织,维护农民工群体的正当权益, 搭建起个人与强大组织或制度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增 强其话语权。 3.市民的宽容、接纳 由于身份、文化职业和居住地点等差异,新生代 农民工的交往圈子主要局限在本群体内,与市民接触 少,这就增加了他们对城市的冷漠和疏离感,使其无 法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而宽容、接纳是一个现代人的 基本特征,市民应调整心态,积极参与到社区活动中 来,积极主动地与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 帮助他们培养城市文明所需的现代思维和意识,将他 们视为享有同等社会权利的成员,帮助其在城市社区 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归属 感。 4.将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整合工作落实到城市社 区的建设中 社区建设是一种组织与教育的行动过程,需要居 民中的领袖和精英参与其中,而农民工是底层的精英, 如果长期居于社会底层,那就会引发社会的失衡、造 成秩序混乱。因此,要将农民工吸收到社区组织和建 设中来。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社区教育,为他们参加 市场的公平竞争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一是开展城市社会适应教育。联合社区的司法、 税务、卫生和工青妇等组织,向社区和农民工开放教 育设施,在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性需求的基础上, 开设“城市生活适应”的课程,如法律和治安教育、计 措施与建议 Te Bie Qi Hua 中国青年研究→ 04/2006 15 特别企划 划生育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提供给他们教 育机会,使其尽快地融入社区,减少与市民的摩擦。 二是开设“教育和技能”课程,开展学历和资格 认证教育,增加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竞争的砝码。尽管 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较第一代有了很大提高,但其 教育水平仍不能适应快速的城市社会变迁,因此,提 高学历,开展职业和成人继续教育及开展职业资格证 书、岗位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工作,可使农民工 成为专业技术人才市场的主力军。 5.社会政策的倡议和支持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中,户籍制度是核心。户籍制 度是一种“社会屏蔽”(social closure)制度,它造成了农 民工群体在城市社区中“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拒斥”的 权利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赋予的主体为了实现自身 利益,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能力, 体现为社会对权利主体获取某些利益的合理性承认。 基于这个研究假设,本文客观描述了新生代农民工群 体权利缺失的现状,并从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分析这 类群体权利缺失的原因,认为完善新生代农民工权利 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立文,余冲.进城农村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探析[J].社会工作,2003(11). [2] 蔻学军.上海市民工对城市社会适应状况的调查[J].社会,2004(8). [3] 朱力.论民工阶层的社会适应[J].战略与管理,2002(6). [4] 束鹏.冲突、排斥和边缘化——当前农民工再社会化困境原因探究[J].求实,2005(2). [5]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3). [6] 陈星博.结构挤压与角色错位——社会转型期我国城市青年农民工群体中“问题化”倾向研究[J].改革,2003(4). 本文深刻剖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缺失的现状、原因,认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 权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缺失 摘 要: 关键词: □ 徐小霞 钟涨宝 职业与身份的错位[6]。因此,要使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 市生活,就需要社会政策的大力支持。社区工作者需 协助新生代农民工发现其普遍性的需求,协助政府或 有关部门评估其需求程度,并积极参与到社会政策的 制定、执行和评估过程中,督促政府解决实际问题,满 足他们的基本需求。■ (本文感谢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黄布教授、芝 加哥Loyola University的Daniel.Lee博士的建议和指 导。) 李立文: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政法系讲师,社会学硕士 余 冲: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王珑玲 新生代农民工 权利缺失现象的理性思考
本文档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99692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10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09-11-12
浏览量: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