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_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_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举报
开通vip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_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2009年 1月 第 25卷第 1期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nal Jan. 2009 Vol. 25 No. 1 收稿日期 : 2008 - 10 - 20 作者简介 :杨为刚 (1975—) ,男 ,山东即墨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 ———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杨为刚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摘  要 :槐树是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 ,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色彩而具有 特定的人文含义。文章以白居易...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_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2009年 1月 第 25卷第 1期 唐 都 学 刊 Tangdu Journal Jan. 2009 Vol. 25 No. 1 收稿日期 : 2008 - 10 - 20 作者简介 :杨为刚 (1975—) ,男 ,山东即墨人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 ———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 杨为刚 (复旦大学 中文系 ,上海  200433) 摘  要 :槐树是唐代长安一道颇具都城色彩的自然景观 ,在其形成的过程中逐渐浸染上帝都文化色彩而具有 特定的人文含义。文章以白居易为中心 ,通过其不同时期诗歌中槐树意象所具有的不同含义 ,来考察中唐新兴知 识分子在长安的生活经历及生存状态。由此进一步研究在科举文化背景下槐树所具有的时代含义 ,以及由此反映 的科举士子在长安的生活情状 ,从一个特殊的视角观照中古时期由以经学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到以文学为中心的科 举文化转变的过程。 关键词 : 槐树景观 ;长安 ;科举文化 中图分类号 : I207. 22; K242.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0300 (2009) 01 - 0078 - 04   在唐人诗歌中 ,柳树应该是最常见的树木 ,唐代的柳诗 文、柳习俗、柳文化早已引起学人的注意与研究。然而 ,同样 在唐人诗文中经常出现的槐树却被研读者忽略了。在唐代 , 槐树与柳树并称“槐柳 ”,无论在唐人诗文中还是生活中 ,槐 树的地位不亚于柳树 ,尤其在唐代的两京长安与洛阳 ,槐树 形成了具有帝都特色的景观与文化含义 ,而其形成与变迁的 背后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首先要从长安槐树景观 形成史说起。 槐树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树种之一 ,也是古代城市与驿 道绿化的主要树种。据文献 ,长安城种植槐树的历史可追溯 到原汉长安城时期。前秦时期 ,“自长安至于诸州 ,皆夹路树 槐柳 , ⋯⋯百姓歌之曰 :‘长安大街 ,夹树杨槐。下走朱轮 ,上 有鸾栖。英彦云集 ,诲我萌黎。’”[ 1 ] (卷 113) 隋文帝开皇二年 (582)在原长安城东南建立新都大兴城 ,即后来的长安城。 隋代享国日短 ,对长安的绿化不可能长期有规划地进行。唐 承隋祚后 ,两京格局没有改变 ,长安和洛阳的城市绿化也得 以持续进行。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 》“外郭城 ”注引韦述 《两京新记 》曰 :“ (洛阳 )自端门至定鼎门七里一百三十七 步 ,隋时种樱树、石榴、榆、柳 ,中为御道 ,通泉流渠 ,今杂植 槐、柳等树两行。”[ 2 ] (卷 5)可见李唐政府对两京街道的树木进 行了汰选 ,留有柳树 ,增加槐树 ,槐树、柳树成为“官树 ”。根 据文献记载来看 ,槐树的数量和重要性明显高于柳树 ,原因 是槐树具有其他树种所不具备的特殊含义。《旧唐书 ·吴凑 传 》:“官街树缺 ,所司植榆以补之 ,凑曰 :‘榆非九衢之玩。’ 亟命易之以槐。及槐阴成而凑卒 ,人指树而怀之。”[ 3 ] (卷 183) 又《唐国史补 》记“贞元中 ,度支欲斫取两京道中槐树造车 , 更栽小树。先符牒渭南县尉张造 ,造批其牒曰 :‘近奉文牒 , 令伐官槐 ,若欲造车 ,岂无良木 ? 恭惟此树 ,其来久远。东西 列植 ,南北成行。辉映秦中 ,光临关外 ,不惟用资行者 ,抑亦 曾荫学徒。拔本塞源 ,虽有一时之利 ;深根固蒂 ,须存百代之 规 ⋯⋯。’遂罢 ”[ 4 ] (卷上 )因为有追怀先人的含义 ,槐树由此得 到唐人的垂青。据题宋陶谷《清异录 》载 :“懿宗时 ,求老槐 于城北笔头谷李殊 ,庄亦不下百年矣。树腰刻小字 ,一曰锦 心氏 ,一曰绣腹郎。云殊之祖爱甚 ,故刻记之。”[ 5 ] (卷上 )不但 京城的槐树得到追捧 ,即使馆驿也以有槐树为荣 ,甚至为了 得到一枝半叶而动用行政手段。《太平广记 》“夏州槐 ”记 , “夏州 唯 一 邮。有 槐 树 数 株 , 盐 州 或 要 叶 , 行 牒 求 之。”[ 6 ] (卷 406)官方的认可使得槐树更具价值 ,《中朝故事 》记 : “天街两畔槐树 ,俗号为槐衙。曲江池畔多柳 ,亦号为柳衙 , 意谓其成行列如排衙也。”[ 7 ] (卷上 )由此可见 ,整齐森茂的槐树 与长安整齐划一的空间布局相配合 ,与具有象征意义的礼制 建筑相呼应 ,成为帝都威严与秩序不可缺少的象征性景观。 到武后时期 ,长安城已经成为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老 城 ,随着唐代文化繁荣局面的到来 ,槐树进入了文人的视野 , 他们的诗文再现了帝都所特有的槐树景观。首先 ,长安纵横 交错的街道与槐树联系在一起 ,树称街槐 ,街则称槐街或槐 衢。沈佺期有句曰 :“楼阁九衢春 ,车马千门旦。绿槐开复 合 ,红尘聚还散 ”[ 8 ] (卷 95)卢照邻有“弱柳青槐拂地垂 ,佳气红 ·8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尘暗天起 ”句。[ 8 ] (卷 41)王维有曰 :“聊上君兮高楼 ,飞甍鳞次兮 在下。俯十二兮通衢 ,绿槐参差兮车马。”[ 8 ] (卷 125)其次 ,里坊 庭院种有槐树 ,称为庭槐 ,刘长卿有“萧索庭槐空闭合 ,旧人 谁到翟公门 ”句。[ 8 ] (卷 151)而那些将相贵戚的深宅大院更是古 槐参天 ,秦韬玉有“石  通渠引御波 ,绿槐阴里五侯家 ” 句。[ 8 ] (卷 670)翁洮有“侯门处处槐花 □,献赋何时遇至公 ” 句。[ 8 ] (卷 667)再有 ,宫城、皇城种有槐树 ,称为宫槐。沈佺期有 “御柳垂仙掖 ,公槐覆礼闱 ”句。[ 8 ] (卷 97)白居易有“忆昔在东 掖 ,宫槐花下听 ”句。[ 8 ] (卷 433)笔记中也有记载 ,《因话录 》记尚 书省“都堂南门东道 ,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 音 ,省中即有人入相者 ,俗谓之音声树。”[ 9 ] (卷 5)而驿路上或 馆驿中的槐树为驿槐 ,李贺有“春热张鹤盖 ,兔目官槐小 ” 句。[ 8 ] (卷 392)项斯有“湖波晴见雁 ,槐驿晚无蝉 ”句。[ 8 ] (卷 554) 在唐代诗人中 ,白居易是享年最高、存世诗作最多的诗 人之一。他曾长期在两京居住 ,而且对生活甚至生命的迁变 极其敏感。因此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处处可见的槐树必然 是最为常见的意象。日本学者妹尾达彦通过白居易在长安 卜宅房里的变迁揭示了 9世纪的长安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 化。[ 10 ]实际上 ,白居易在长安的生存状态与心态也可以通过 诗歌中的槐树意象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得以观照 ,以此可以作 为妹尾达彦研究的一个补充。 白居易诗歌中 ,出现槐树的有三十余首 ,而在他的早期 诗作中只有两首诗与槐树有关。一首是和元稹《松树 》的 《和松树 》,作为借物咏志的咏物诗 ,两诗用意相同 ,都认为 两京驿道上的槐树品质不如华山上的松树 ,而槐树却偏偏生 长在丰腴的要道两旁。元稹诗有“槐树夹道植 ”、“何不种松 树 ”、“可怜孤松意 ,不与槐树同 ”句。[ 8 ] (卷 396)措辞较为温和 , 而白氏的言辞却偏激得多 ,有“八月白露降 ,槐叶次第黄 ”, “此 如 小 人 面 , 变 态 随 炎 凉。”[ 8 ] (卷 425 ) 另 一 首 是《官 牛 》, [ 8 ] (卷 427 )批评官府为方便宰相滥用民力“绿槐阴下铺沙 堤 ”的行为。唐长安城是土路 ,雨天泥泞难行。但拜相者有 优遇 ,政府在其上朝的路旁植有槐树 ,铺上白沙 ,谓之沙堤 , 这本是很平常的事情 ,韦肇《沙堤赋 》就是以“隐以金椎 ,树 之青槐为韵 ”。[ 11 ] (卷 439 )但白居易认为这是弊政 ,因而加以批 评。这两首都是白氏早期的讽喻诗 ,此时白氏入长安时间不 长 ,职位不高。但年少气盛 ,有一种为生民请命的责任感。 尽管这两首诗中的槐树只是借代 ,有指桑骂槐的味道 ,但无 疑都是负面形象。 作为一位外乡人 ,初入长安的白居易生活并不如意。 《唐摭言 》记 :“白乐天初举 ,名未振 ,以歌诗谒顾况。况谑之 曰 :‘长安百物贵 ,居大不易。’及读至《赋得原上草送友人 诗 》曰‘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况叹之曰 :‘有句如此 , 居天下有甚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12 ] (卷 7)这件事未必是真 事 ,却反映了下层文士在长安生存的不易。南贬之前 ,白居 易微职薄俸 ,一直过着赁居生活。《昭国闲居 》可见其心境 , 诗曰 :“贫闲日高起 ,门巷昼寂寂。时暑放朝参 ,天阴少人客。 槐花满田地 ,仅绝人行迹。独在一床眠 ,清凉风雨夕。勿嫌 坊曲远 ,近即多牵役。勿嫌禄俸薄 ,厚即多忧责。平生尚恬 旷 ,老大宜安适。何以养吾真 ,官闲居处僻。”[ 8 ] (卷 429)《永崇 里观居 》也有“永崇里巷静 ,华阳观院幽。轩车不到处 ,满地 槐花秋 ”句。[ 8 ] (卷 428)寂寥的槐树衬托出诗人郁郁不得志的心 境。在这一时期的诗作中 ,上朝早 ,坐骑痩 ,路难行 ,是他经 常抱怨的事情。不久 ,因为宰相武元衡被刺事件 ,白居易越 位上谏 ,贬官忠州。南贬的经历是白氏人生观的一个转折 点 ,诗中的槐树形象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南贬的第四 年 ,即元和十四年 (798) ,白居易作了一首《庭槐 》寄托故思 , 诗曰 :“南方饶竹树 ,唯有青槐稀。十种七八死 ,纵活亦支离。 何此郡庭下 ,一株独华滋。蒙蒙碧烟叶 ,袅袅黄花枝。我家 渭水上 ,此树荫前墀。忽向天涯见 ,忆在故园时。人生有情 感 ,遇物牵所思。树木犹复尔 ,况见旧亲知。”[ 8 ] (卷 434)《大唐 传载 》:“白宾客居易云 :忠州有荔枝一株 ,槐一株 ,自忠之 南 ,更无槐 ,自忠之北更无荔枝。”[ 13 ]因为槐树的生长体现 出明显的地域差别 ,槐树由此成为诗人寄托相思的对象 ,同 时也间接地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了重返北土的渴望。 起复回京以后 ,白氏的仕宦生涯虽有沉浮 ,但官位越作 越高 ,官途越走越稳。在新昌里拥有了自己的宅第。白氏日 益满足于帝都生活的安定与舒适 ,诗中槐树形象又一变。作 于长庆元年 ( 821)的《行简初授拾遗同早朝入阁因示十二 韵 》诗曰 :“夜色尚苍苍 ,槐阴夹路长。听钟出长乐 ,传鼓到 新昌。宿雨沙堤润 ,秋风桦烛香。马骄欺地软 ,人健得天 凉。”[ 8 ] (卷 442)作于长庆二年 ,时任中书舍人的《七言十二句赠 驾部吴郎中七兄 》诗曰 :“四月天气和且清 ,绿槐阴合沙堤 平。独骑善马衔镫稳 ,初著单衣肢体轻。”[ 8 ] (卷 442)作于大和 二年 ,时任刑部侍郎的《早朝 》诗云 :“鼓动出新昌 ,鸡鸣赴建 章。翩翩稳鞍马 ,楚楚健衣裳。宫漏传残夜 ,城阴送早凉。 月堤槐露气 ,风烛桦烟香。”[ 8 ] (卷 448)在早年的白氏眼中 ,“槐 阴沙堤平 ”本是一种滥用民力的腐败行为 ,但在此时 ,“轻 衣 ”、“稳马 ”、“槐阴 ”构成其长安惬意生活的象征。 到了晚年 ,白居易放弃西京要职 ,分司东都 ,开始半官半 隐的“中隐 ”生活。此时白氏定居履道坊 ,其生活状态及心 态由《赠皇甫宾客 》可见 ,诗云 :“轻衣稳马槐阴路 ,渐近东来 渐少尘。耳闹久憎闻俗事 ,眼明初喜见闲人。”[ 8 ] (卷 450 )“轻衣 稳马槐阴路 ”成为他生活的追求 ,也是东都生活的写照。又 《Ò出寻人不遇 》云 :“篮舆不乘乘晚凉 ,相寻不遇亦无妨。 轻衣稳马槐阴下 ,自要闲行一两坊。”[ 8 ] (卷 451)《Ò归府 》诗云 : “Ò从履道来归府 ,街路虽长尹不嫌。马上凉于床上坐 ,绿槐 风透紫蕉衫。[ 8 ] (卷 450)《府西亭纳凉归 》诗云 :“避暑府西亭 , Ò 归有闲思。夏浅蝉未多 ,绿槐阴满地。带宽衫解领 ,马稳人 拢辔。”[ 8 ] (卷 452)在这种心态下 ,两京路上的驿槐也顺眼得多 , 西归省亲的《寿安歇马重吟 》诗云 :“春衫细薄马蹄轻 ,一日 迟迟进一程。野枣花含新蜜气 ,山禽语带破匏声。垂鞭晚就 槐阴歇 ,低唱闲冲柳絮行。忽忆家园须速去 ,樱桃欲熟笋应 生。”[ 14 ] (卷上 )从早年《和松树 》中槐树的“此如小人面 ”到现 在“轻衣稳马槐阴路 ”的转变 ,白居易花了几十年的时间。 与同时代的多数人一样 ,白居易以外乡人的身份进入长安 , 通过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选拨 ,又经过铨选制度的遴选 ,几经沉浮 ,最 终挤入社会上层 ,在两京卜宅安居。因此 ,白居易的经历一 定程度上代表了新兴知识分子所经历的人生道路 ,“轻衣稳 ·97·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马槐阴路 ”既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态 度 ,同时又是当时知识分子尤其是下层士子所期望达到的人 生目标。孟郊有云 :“长安车马道 ,高槐结浮阴。下有名利 人 ,一人千万心。”[ 8 ] (卷 379)韩偓也有“争似槐花九衢里 ,马蹄 安稳慢垂鞭 ”句。[ 8 ] (卷 681)“高槐结浮阴 ”的长安路就是奔往名 利场的功利路 ,谁能走稳了这条路 ,就意味着他可以挤入到 等级金字塔的上端 ,真正地融入长安世界。 白氏生活跨度为 8世纪末至 9世纪中叶 ,处于门阀世族 社会向科举官僚社会的转变时期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成熟为 门第败落或者庶民出身的新兴知识分子跻身社会上层提供 了机遇 ,而长安作为政治文化中心 ,成为士子汇集寻求政治 出身的圣地。在这种背景下 ,白氏诗歌中槐树意象不但反映 出个人的生存状态 ,也折射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文 化。实际上 ,由于生长在帝京的缘故 ,在唐前的典籍中 ,槐树 就被赋予特殊含义。《周礼 ·秋官 ·士礼 》:“朝士掌建邦外 朝之法 ,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 ,群士在其后。右九棘 ,公侯伯 子男位焉 ,群吏在其后。面三槐 ,三公位焉。”释为“槐之言 怀也 ,怀来人于此 ,欲与之谋。”[ 15 ] (卷 35)顾炎武《日知录 》“官 树 ”条以此作为后代崇槐的原因。[ 16 ] (卷 12)后代以“三槐 ”指代 三公 ”,唐太宗有“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 ”[ 3 ] (卷 50) 的话 语。李峤有诗曰 :“暮律移寒火 ,春宫长旧栽。叶生驰道侧 , 花落凤庭隈。烈士怀忠触 ,鸿儒访业来。何当赤墀下 ,疏干 拟三台。”[ 8 ] (卷 60)在这层意义上 ,唐代又出现“槐省 ”说法 ,指 代省部宰辅。如李洞有诗“槐省老郞蒙主弃 ,月陂孤客望谁 怜 ”。[ 8 ] (卷 723)黄滔诗有“自顾幽沈槐省迹 ,得陪清显谏垣臣 ” 句。[ 8 ] (卷 705)槐树由指代三公到指代三省体现了贵族官僚体 制到科举官僚体制的演变。如果说这种变化还不明显的话 , 通过槐树与生徒的联系可以进一步显示文化体制的演变所 赋予槐树的新文化含义。 长安的槐树与生徒联系起来应该是汉代 ,《艺文类聚 》 引《三辅黄图 》曰 :“元始四年 ,起明堂辟雍 ,为博士舍三十 区 ,为会市 ,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 ,各持其郡所 出物及经书 , 相与买卖。雍雍揖让 , 论议树下 , 侃侃誾 誾。”[ 17 ] (卷 88)由此产生的“槐市 ”典故唐代还用到。刘禹锡有 “槐市诸生夜读书 ,北窗分明辨鲁鱼 ”句。[ 8 ] (卷 356)白居易也有 “散麫遮槐市 ,堆花压柳桥 ”句。[ 8 ] (卷 447)然而 ,槐市只是一个 典故 ,随着唐代科举制度的逐步成熟 ,大量新兴知识分子涌 进京城寻求政治出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作为帝京自然景 观的槐树在应试或待仕士子的都市书写中又被赋予新的时 代内容和象征意义 ,表现出鲜明的科举文化特征。 每年春天 ,各地举士汇集长安城。对于初次来到长安的 举子 ,槐阴笼罩下的帝京对他们产生极大的诱惑。荆冬倩诗 曰 :“路辟天光远 ,春还月道临。草浓河畔色 ,槐结路边阴。 未映 君 王 史 , 先 标 胄 子 襟。经 明 如 可 拾 , 自 有 致 云 心。”[ 8 ] (卷 203)就艺术技巧上讲 ,这是一首很平常的诗歌。但 从应试的角度看 ,应试者以槐树为托物言志对象 ,既扣紧了 咏青的题目 ,又语带双关 ,表达了融入长安社会的愿望。王 贞白诗“一带御沟水 ,绿槐相荫清。此中涵帝泽 ,无处濯尘 缨。鸟道来虽险 ,龙池到自平。朝宗本心切 ,愿向急流 倾。”[ 8 ] (卷 701)以及朱庆余的 “绿槐花堕御沟边 ,步出都门雨 后天 ”[ 8 ] (卷 515)都是同样的用意。 考试揭榜时间正是槐树花期。郑谷《槐花 》再现举子看 榜时惊心动魄的情景 ,诗曰 :“毵毵金蕊扑晴空 ,举子魂惊落 照中。今日老郎犹有恨 ,昔年相虐十秋风。”[ 8 ] (卷 676)但对于 中第者来说 ,情景大不一样 ,翁承赞《擢探花使三首 》之一诗 曰 :“九重烟暖折槐芽 ,自是升平好物华。今日始知春气味 , 长安虚过四年花。”[ 8 ] (卷 703)擢花使是中第者中负责采集宴庆 所用花卉的人 ,具有象征意义的槐花自然应是首选。京城宴 庆之后 ,中第者又在一路槐花的辉映下归乡荣亲 ,黄滔有诗 “一枝仙桂已攀援 ,归去烟涛浦口村。虽恨别离还有意 ,槐花 黄日出青门。”[ 8 ] (卷 706)郑古有诗“苦辛垂二纪 ,擢第却沾裳。 春榜到春 Ò ,一家荣一乡。题名登塔喜 ,醵宴为花忙。好是 东归日 ,高槐蕊半黄。”[ 8 ] (卷 674)但对落第者来说 ,沿途的槐树 只能延续他们失利的痛苦 ,李中诗曰 :“影未沈山水面红 ,遥 天雨过促征鸿。魂销举子不回首 , 闲照槐花驿路中。” [ 8 ] (卷 747)被驿槐无限延续的痛苦就如被夕阳无限延伸的身影 一样回避不了也挥之不去 ,这种感受可以用杜荀鹤的两句诗 加以表达 ,“槐柳路长愁杀我 ,一枝蝉到一枝蝉。”[ 8 ] (卷 693) 更多落第者选择留京 ,成为京漂族 ,准备来年的考试。 《南部新书 》记 :“长安举子 ,自六月已后 ,落第者不出京 ,谓 之‘过夏 ’。多借静坊庙院及闲宅居住 ,作新文章 ,谓之‘夏 课 ’。亦有十人五人醵率酒馔 ,请题目于知己朝达 ,谓之‘私 试 ’。七月后 ,投献新课 ,并于诸州府拔解。人为语曰 :‘槐 花黄 ,举人忙。’”[ 18 ] (乙 )此记载也见《绀珠集 》引李绰《秦中岁 时记 》:“进士下第 ,当年七月复献新文 ,求拔解 ,故曰‘槐花 黄 ,举子忙 ’。”[ 19 ] (卷 10)但无论是待试还是待选 ,漂流京城绝 非易事。他们多是蜗居京城偏远的孤馆、深巷、甚至破庙 ,处 处可见的槐树成为寒士们形影相吊的清客。钱起有句曰 : “高槐暗苦雨 ,长剑生秋寒。旅食还为客 ,饥年亦尽欢。” [ 8 ] (卷 236)罗隐有句云 :“清镜流年急 ,高槐旅舍寒。侏儒亦何 有 ,饱食向长安。”[ 8 ] (卷 659)同在槐阴下 ,朱门豪宅的歌舞管弦 只能增加他们作为异乡人的愤懑与自伤。韦庄有“寂寂无钟 鼓 ,槐行接紫宸 ”句。[ 8 ] (卷 695)黄滔有“听歌桂席阑 ,下马槐烟 里。豪门腐粱肉 ,穷巷思糠粃 ”句。[ 8 ] (卷 704)卢纶诗有云 :“紫 陌夜深槐露滴 ,碧空云尽火星流。清风刻漏传三殿 ,甲第歌 钟乐五侯。”(一作陈羽诗 ) [ 8 ] (卷 280)黄滔有“侯门莫问曾游 处 ,槐柳影中肝胆倾 ”句。[ 8 ] (卷 705)因此 ,这种情形下的槐树不 但不能让他们感到帝乡的亲切与亲近 ,反而引发了无尽的乡 愁与乡思 ,李频有“槐街劳白日 ,桂路在青天。取第殊无序 , 还乡可有缘。”[ 8 ] (卷 589)雍陶有诗云 :“古槐烟薄晚鸦愁 ,独向 黄昏立御沟。南国望中生远思 ,一行新雁去汀洲。”[ 8 ] (卷 518) 甚至由此产生江湖之思 ,韦庄诗有“不向烟波狎钓舟 ,强亲文 墨事儒邱。长安十二槐花陌 ,曾负秋风多少秋 ”句。[ 8 ] (卷 695) 刘驾有句云 :“青门有归路 ,坦坦高槐下。贫贱自耻归 ,此地 谁留我。门开送客去 ,落日懒回马。旅食帝城中 ,不如远游 者。”[ 8 ] (卷 585) 大约在中唐以后 ,槐花开落与举子应试联系在一起 ,槐 花黄成为大考在即的讯号和代称。齐己诗曰 :“月月便车奔 ·0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帝阙 ,年年贡士过荆台。如何三度槐花落 ,未见故人携卷 来。”[ 8 ] (卷 847)甚至经过这次考试的人 ,一到槐树开花的季节 就会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翁承赞诗曰 :“雨中妆点望 中黄 ,勾引蝉声送夕阳。忆昔当年随计吏 ,马蹄终日为君 忙。”[ 8 ] (卷 703)罗邺《槐花 》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行宫门外陌铜 驼 ,两畔分栽此最多。欲到清秋近时节 ,争开金蕊向关河。 层楼寄恨飘珠箔 ,骏马怜香撼玉河。愁杀江湖随计者 ,年年 为尔剩奔波。”[ 8 ] (卷 654)宋代仍然沿用这一说法 ,曾巩有“湖水 碧 ,槐花黄 ”句。[ 20 ] (卷 5)朱熹诗云 :“槐花黄尽不关渠 ,老向功 名 意 自 疏。乞 得 山 田 三 百 亩 , 青 灯 彻 夜 课 农 书。”[ 21 ] (《戏赠胜私老友》) 中唐以后一直到宋元的诗文中 ,“三槐 ”与“槐市 ”已经 隐晦不彰 ,经常出现的是“槐省 ”与“槐花黄 ”的典故。由“三 槐 ”到“槐省 ”、“槐市 ”到“槐花黄 ”的变化潜替的过程 ,实际 上从一个特殊的角度反映了中古时期由贵族文化到科举文 化转变的过程。 [参考文献 ] [ 1 ] 房玄龄. 晋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4. [ 2 ] 徐松. 唐两京城坊考 [M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5. [ 3 ] 刘  . 旧唐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5. [ 4 ] 李肇. 唐国史补 [A ].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 C ]. 上海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年. [ 5 ] 陶谷. 清异录 [A ].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C ]. 台 北 :商务印书馆 , 1983. [ 6 ] 李  . 太平广记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1. [ 7 ] 尉迟偓. 中朝故事 [A ].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 C ].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 8 ] 彭定求. 全唐诗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60. [ 9 ] 赵  . 因话录 [A ].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 C ]. 上海 :上 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 10 ] 妹尾达彦. 九世纪的转型 ———以白居易为例 [ J ]. 唐 研究第 11卷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5. [ 11 ] 董诰. 全唐文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0. [ 12 ] 姜汉椿. 唐摭言校注 [M ].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 社 , 2003. [ 13 ] 佚名. 大唐传载 [ A ].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 [ C ]. 上 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0. [ 14 ] 白居易. 白居易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79. [ 15 ] 郑玄注 , 贾公彦疏. 周礼注疏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0. [ 16 ] 顾炎武. 日知录集释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6. [ 17 ] 欧阳询. 艺文类聚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 18 ] 钱易. 南部新书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2002. [ 19 ] 朱胜非. 绀珠集 [ A ].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C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 1983. [ 20 ] 曾巩. 曾巩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4. [ 21 ] 朱熹. 朱子全集 [M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责任编辑  赵喜桃 ] The Spectacle of L ocust Trees in Chang’an and the Culture of Im per ia l Exam ina tion s in Tang D yna sty ———Tak ing BA I Ju - y i a s A Sam ple YANG W ei - gang (D ept.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L itera ture, Fudan U niversity, Shangha i 20043, Ch ina) Abstract: The scenery of Locust trees in Chang’an is regarded as a a suggest of natural spectacle in the times of Tang Dynasty, which comes to be imbued with imperial city culture, thus bearing specific connotation of humani2 ties. W ith the focus on Bai - Juyi the paper ismainly intended to p robe the rising intellectuals’life in Chang’an in the M id - Tang Dynasty according to the varied images of Locust trees reflected in his poem s in various periods. W hat’s more, the significance of locust trees is exp lo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mperial exam ination system as well as the lives ofMandarin scholar in Chang’an. Consequently the transformation p rocess from the Noble culture at the core of classicalworks to the imperial exam ination at the core of literature in ancient times is app roached from a newly - discovered perspective. Key words: the spectacle of Locust trees; Chang’an; imperial exam ination ·18·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长安的槐树景观与唐代的科举文化_以白居易为中心的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2960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1-04
浏览量: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