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

举报
开通vip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methods of sociology)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式(也称研究法)、具体方法与技术的总称。社会学方法论处于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从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规定着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的理论与逻辑基础。研究方式处于方法体系的中层。具体方法与技术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是在研究各阶段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与一定的研究方式相适应。   方法论 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 社会学方法(methods of sociology)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研究方式(也称研究法)、具体方法与技术的总称。社会学方法论处于社会学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它从属于一般科学方法,规定着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的理论与逻辑基础。研究方式处于方法体系的中层。具体方法与技术则处于较低的层次,是在研究各阶段中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使用的技术手段。具体方法的选择必须与一定的研究方式相适应。   方法论 关于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包括研究的立场、方位、视角、基本观点,以及认识和解剖对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逻辑程序。例如,中国的社会学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方法论是一种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原理和逻辑而不涉及具体的事实;学科理论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方法论也不同于研究方式与具体方法,它是对研究方式方法一般原理的系统探讨与评价。   社会学方法论所探讨的问题主要是:①有关社会与人类行为的知识问题。如是否有真实、客观的社会知识?社会学研究能否获得客观真理?通过何种途径或来源才能获得这种真理?判断真理的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是什么?②社会现象的性质问题。如社会现象是否与自然现象有本质区别?是否存在客观的社会规律?社会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是什么?③社会研究的性质问题。如社会研究是旨在发现普遍的因果规律,还是试图说明或阐释历史事件的独特性?如何建立社会学理论,即如何才能把有关经验事实的知识组织在一个具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之中?社会学理论是否具有阶级性?研究者本人的价值判断是否会影响研究结论的客观性?④研究方法的问题。如发现与检验真理的逻辑方法是什么?社会学研究中应采用哪些方式或方法?各种研究方法有哪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与自然科学方法有哪些异同?如何搜集与分析资料?如何才能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与科学性?   像其他学科一样,社会学方法论也是受哲学思想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作为方法论的指导原则。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则依据各自的哲学思想提出方法论原则。由于指导思想的不同,社会学家们对方法论问题存在着各种对立的观点。在哲学观点上,有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唯名论与唯实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在研究的思路上,有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归纳逻辑与演绎逻辑、客观方法与主观方法、方法论个体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的对立。20世纪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反实证主义也有很大影响。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现象学学派和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兴起,极大地动摇了实证主义方法论在社会学中的地位。英国科学哲学家K.R.波普尔和美国科学史学家T.S.库恩等人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既不是统一、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方法论同理论一样,都是对科学研究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是在实践中发展变化的。同时,受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发展水平的制约。   研究方式 指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策略和方法。社会研究首先要根据研究课题和研究目的确定一定的研究类型,然后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选择研究的实施方式。   研究类型 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划分。例如,依据课题的性质,分为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依据研究目的,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依据研究角度,分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依据研究的逻辑模式,分为理论构建研究与理论检验研究;依据研究资料的性质,分为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等等。   研究程序 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课题选择、研究设计、资料搜集、资料分析和撰写研究报告。但不同类型的研究或不同的研究方式在具体步骤上不尽相同,在每一阶段中还有更具体的技术程序。   研究设计 对各种研究策略和程序加以选择,并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研究设计最主要的任务是确定研究方法。在实证研究中,研究设计还包括对研究假设操作化,确定适当的抽样方法(见抽样调查)和测量方法(见社会测量)。实证研究的关键在于操作化,即把研究假设与概念转换成可以进行经验观测的具体假设和指标的过程。   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①社会调查。通过调查搜集资料来考察社会现象的科学活动。调查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其中抽样调查是社会学研究中运用较广泛的调查方法。②实验。即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情景和影响因素,然后操纵原因变量,考察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社会研究中,实验法主要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和小群体研究。③个案研究。是对少量社会单位如个人、团体、社区等,作长期、深入的考察,了解其详细状况和发展过程的方法。它包括对个人、群体的生活史或发展史的考察,对行为动机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理解以及对社会单位与整个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联系的分析。个案研究常与长期的参与观察相结合。④间接研究。是利用第二手资料考察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也有人称之为文献研究。它包括历史文献的考据,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比较,统计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理论文献的阐释,以及对文字资料中的信息内容进行数量化分析等等。间接研究方法常用于理论研究和社会变迁研究。   研究方式是与一定的资料搜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相联系的,但一项研究中可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和方法。   具体方法与技术 包括搜集资料与分析资料的方法,以及在研究各阶段中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搜集资料的方法 资料的主要来源是观察记录、询问记录和文献。搜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①观察法。是搜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初步的方法,被各学科广泛采用。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类,直接观察又可分为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②访谈法。通过交谈、询问来搜集被访者的意见和看法,所获得的资料内容一般都较丰富、深入(见访问)。③问卷法。是搜集定量资料的主要手段,操作步骤为:通过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表格,请被访者回答,然后将这种回答定量化,用以量度或评定被访者的有关特征。通过量表与测验获得的资料也是一种定量化的测量记录,该方法尤其适用于精确测量个人特征。近几十年来,问卷法在社会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④文献法。文献资料是间接的、第二手资料,它在研究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究者一般是通过查阅公开出版物和有关组织或个人的档案来获取。   分析资料的方法 资料可分为数据资料和文字资料两大类。分析数据资料的主要方法是统计方法、数理方法和模拟法。分析文字资料的一般方法是比较法和构造类型法。所谓构造类型是指依据经验或思辨从资料中抽象出理论概念,然后利用这种概念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权威类型、角色类型等。社会研究还使用各种特殊的定性分析方法,如结构分析、功能分析、社区分析、阶级分析、角色分析等等。任何研究都离不开定性分析,但具体采用哪些分析方法是由研究目的和理论假设决定的。   研究的技术手段 包括测量技术、调查技术、资料整理与加工技术, 以及研究所需的工具、设备等等。例如,问卷和测验表格的制作技术,间接测量个人心理的投射技术,观测记录仪器,实验设备,录音、录相设备,电子计算机和统计技术等。   社会学方法发展史 社会学没有统一、规范的方法。在这门学科的形成时期就呈现出方法的多样性。这一方面是由于研究对象的多样性,但更主要的是由于学科来源的多样性。社会学直接脱胎于社会哲学,但它的建立又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有密切联系。因此,它在理论和方法上一直受到多学科和不同研究传统的影响。   形成时期 社会学的创始人受到欧洲启蒙运动和自然科学发展的直接影响,他们主张建立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为目的的科学。创始人之一A.孔德提出,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上的实证主义方法。另一创始人K.马克思则将辩证法和唯物史观应用到社会发展的研究中,为社会学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分析手段。科学与实证精神的引入使社会学从社会哲学中独立出来,社会研究从而摆脱了神学和经院哲学的思辨传统。   早期的社会学基本上是沿着理论研究与经验社会调查这两个平行的、很少联系的方向上发展的。在理论研究方面,不少社会学家们主要是借鉴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来发展社会理论,如H.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H.T.巴克尔、F.拉采尔等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A.科斯特的人口决定论,J.-A.de戈比诺的种族人类学理论,P.von利林费尔德的“社会病理学”等。而另外一些社会学家或社会哲学家,如A.de托克维尔、W.狄尔泰、V.帕雷托、A.W.斯莫尔、C.H.库利等人则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的方法来建立社会理论。多种学科方法的引入促进了社会学的发展,同时又使社会学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流派和研究传统。   到19世纪,社会学的经验调查方法已得到很大发展。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由此促进了经验社会调查的发展。早期以社会管理和社会改良为目的的社会调查是从17世纪英国W.配第的《政治算术》(1660)和法国政府的实地调查开始的。配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他首先运用定量方法来分析社会经济与政治问题,并在研究中采用了统计分组法、图表法和一些社会经济指标。法国的B.柯尔柏最早将人口统计学用于行政管理。这些统计调查为19世纪社会学的经验调查方法奠定了基础。   经验社会学的创始人是比利时的L.A.凯特莱和英国的C.布思。凯特莱认为社会现象具有统计规律性,因而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引入社会研究,并依据“统计均值”的概念提出“平均人”的概念,为研究集体行为和人群特征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布思的巨著《伦敦居民的生活和劳动》(17卷本,1889~1903)汇集了18年的实地调查成果。在布思之前,实地社会调查已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开展,如英国J.霍华德的监狱调查、J.辛克莱的苏格兰教区普查、法国F.勒普累的家庭调查、A.帕朗—迪沙特莱的巴黎娼妓调查、德国G.盖雷的工人生活状况调查,以及人类学家L.H.摩尔根、E.B.泰勒等人的实地调查等等。布思借鉴和总结了以往社会调查的丰富经验,在调查中采用了多种调查方法,如人口统计学方法、个案法、访谈法、观察法、问卷法等等。   19世纪社会学方法上的主要缺陷是,理论研究缺乏系统的研究方法,经验社会调查则缺乏理论的指导。   发展时期 理论研究与经验社会调查的结合是以□.迪尔凯姆的《自杀论》(1897)为标志的。在《自杀论》中,迪尔凯姆建立理论假设──经验调查──理论检验这一实证研究程序,他采用了多种统计技术,并将变量分析和多因素相关分析引入社会研究,为如何利用统计调查资料建立社会理论提供了范例。   迪尔凯姆还试图建立社会学方法的一般原则,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一书中提出,社会研究最基本的原则是,把社会事实作为客观事物来看待。这样就能采用自然科学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研究。迪尔凯姆学派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开创了客观分析社会整体及其宏观结构的实证研究传统。   在社会学方法论方面,德国的M.韦伯作出了显著的贡献。韦伯提出了社会学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区别,认为对社会现象虽然不能像对自然现象那样作客观的因果解释,但是通过对行为的意义和动机的理解也同样能认识社会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他所倡导的理解的社会学主张运用“理解类型”和“主观(投入)理解”的方法对社会现象作出历史的因果解释。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05)就是运用这些方法进行历史比较分析的典范。韦伯和迪尔凯姆的方法论思想确立了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独立地位。在他们之后,G.H.米德、B.K.马林诺夫斯基、R.E.帕克、T.帕森斯等人在不同领域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   20世纪以来,社会学的经验调查方法逐步系统化、精确化。这主要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和引进。社会调查技术的主要进展是:①统计调查方法更为完善,统计学的各种方法大量应用到社会研究中。例如,英国古典统计分析创始人R.费希尔的抽样理论和英国现代统计学创始人K.皮尔逊的“相关系数”法,促进了抽样统计调查、问卷调查和民意测验的广泛应用。此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处理和分析大量调查数据,并且使复杂的多变量统计分析成为可能。②借鉴和引入了心理学的实验法和人格测验方法等。实验法在社会研究中起初运用于个人,后来又被美国社会学家R.F.贝尔斯、R.利克特等人用于研究小群体的互动关系和行为特征。基于实验法的思想,社会心理学家J.L.莫雷诺所创建的社会计量法为测量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和结构特征提供了有效的工具。人格测验被应用于精确测量人们的社会态度等方面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③实地调查技术的精密化、系统化。其主要表现是:问卷设计和测量技术的精确化;结构化的访问、观察方法的应用;由人类学和历史学引入的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生活史研究、历史文献分析等方法的系统化;新式调查工具的应用等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调查研究的数量化倾向日益明显。 P.F.拉扎斯菲尔德的 《社会研究的语言》(1955)一书建立了较完善的调查数据分析方法,社会统计学和数理社会学的发展也为社会研究的数量化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社会理论的发展也日益取决于科学方法的应用。例如,路径分析方法促进了社会阶层、社会流动理论的发展,对策论和计算机模拟方法的引入推进了社会组织理论的发展。   尽管社会学家们越来越多地借鉴和引进自然科学方法,但是人文科学的方法在社会学研究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19世纪兴起的理性主义思潮产生怀疑,对社会研究中实证主义方法的局限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些社会学家试图从现象学、语言学、语义哲学等学科中寻求更有效的分析手段或思想方法。H.加芬克尔的民俗学方法论就是这种尝试之一,他强调对人和社会交往关系的主观理解,主张通过日常观察、思辨和阐释来研究社会现象。  从发展过程上看,社会调查技术的精密化,社会研究的数量化确实是社会学方法的主要发展方向,这种发展有助于精确地分析社会现象。但另一方面,历史方法、哲学方法及其他人文科学的方法,在洞察事物本质、理解人及其行为意义方面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研究手段。 社会学方法论(methodology of sociology)     关于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理论,是社会学方法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它主要从哲学角度探讨与学科体系和基本假设有关的一般原理问题,即指导社会研究的原则、逻辑基础以及学科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方法等问题。社会学方法论不同于社会学理论,前者是工具理论,它只涉及科学发现与检验的逻辑及规则,但不涉及具体的社会事实;后者则是包含经验事实的实质理论。社会学方法论也不等同于研究方法或具体技术,它是对研究方法的系统研究和评价。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①社会现象的性质;②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③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学的方法论研究逐渐脱离哲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社会学方法论问题不仅是学科创始人极为关注的主要课题,也是各种理论学派激烈争论的主要焦点之一。   早期的方法论观点 社会学的创始人之一K.马克思认为,对社会的研究可以成为科学,因为社会现象同自然现象一样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之间也同样存在着因果决定性,它们是可以被科学认识的,并且可由普遍规律来说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第一次使科学的社会学的出现成为可能”(列宁语),使社会学与哲学和历史学相分离,并且使社会研究摆脱了传统的思辨哲学方法。   另一创始人A.孔德主张,社会学应当是一门类似自然科学的、以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学科,这门学科应当采用建立在观察基础之上的实证主义方法。他在社会领域中引入了自然科学形成时建立的基本假设,即知识的经验性或实证性、研究的客观性和世界的统一性。孔德还具体论证了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比较方法和历史方法对社会学的适用性。   法国社会学家E.迪尔凯姆发展了孔德的实证主义,他最先系统、详细地论述了社会学方法论问题。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4)一书中,他把社会现象界定为普遍存在于群体间的、由外界的强制力施加于个人所引起的社会行为、社会思想和社会感受。他认为社会现象既不能归结为个人行为,也不能归结为生物现象和心理现象。社会现象是一种集体的行为和观念,它是可以观察的社会事实。通过这种界定,社会学就能够采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与实证主义观点相对立的是源于哲学、历史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潮。19世纪末期,德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论战,德国社会哲学家W.狄尔泰指出,社会科学的性质及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的不同。他认为,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研究离不开价值判断,社会科学的任务不仅是客观描述社会,还必须涉及伦理、宗教、艺术等价值观念。此外,人具有自由意志,人类行为既没有规律性也无法预测。社会历史现象都是独特的、偶然的,对此无法采用自然科学的“规范”方法加以研究,而只能用人文科学的方法加以阐述和记录。德国社会学家M.韦伯主张社会学研究的对象是个人及其行为,而人的行为是受“合理化”的理性支配的,与行为者的价值是相关的,但同时受环境的制约,理性行为并不是绝对的意志自由,它受着具体的必然因果律支配。因此,他建立的理解的社会学既反对人文学派的主观唯心论,也反对机械的实证论,主张“价值相关”和“价值无涉”(见价值中立和价值参照)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两条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基本原则。     三大方法论倾向 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各个流派及其关于方法论的不同观点,大体可以区分为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反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或主观主义)两大倾向;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则独树一帜。     1.实证主义方法论     2.反实证主义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 研究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的探讨与评价,对利用不同方法所获得的资料的性质和质量的分析,以及对社会研究的逻辑和基本假设的考察。社会学研究最终是以研究者对人和社会性质的假设为基础的,这些基本假设指引整个研究工作,包括课题的选择、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和对结果的解释。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其所获得的资料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基本假设决定的。对具体研究有重大指导意义的两个基本假设是:①关于社会本体的性质;②关于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   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代表了对社会本体的截然不同的假定。唯名论的本质在于否定共性,否定超越于个人之上的一般社会规律。唯名论者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除此没有任何超个人的实体。社会、文化、结构、制度等都是不具有实体性的抽象名词,它们必须由个人的动机和行为来说明和解释,不能由自身的整体性质来解释。韦伯、K.R.波普尔等人以及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和交换理论等学派都在不同程度上坚持社会唯名论的主张。   与此相反,社会唯实论认为,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实在,它存在于个人之中。社会现象只能由抽象的、普遍的本质加以说明而不能归结为个人因素。因为社会中存在着集体意识、集体特征,它们具有外在性和强制性,必须把它当作一种客观事物。唯实论者重视整体研究,主张摒弃个人的主观因素,对社会现象作客观的描述。在他们看来,唯名论由于重视个人而易于陷入主观的和烦琐的细节分析。迪尔凯姆等实证主义者是唯实论的主要代表,结构功能主义、冲突理论、现代结构主义、历史社会学等学派也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唯实论的倾向。   社会学研究的重点之一是考察社会秩序的形成、条件和 机制 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制反恐怖工作机制企业员工晋升机制公司员工晋升机制员工晋升机制图 。社会秩序是社会存在的前提,社会之所以能维持共同生活是有赖于某种客观秩序。社会学家依据对社会秩序的一般假设来研究社会的起源、发展、冲突与变迁。对社会秩序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假设:①强制理论认为社会秩序不外是一种统治与服从的关系,它的维持依赖于权力,特别是国家机器所代表的公共权力。②利益理论认为秩序是通过互惠互利的社会契约而建立的。当这种契约无法满足个人的新的利益时,就会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与社会变迁。③价值共识理论认为社会秩序是以人类对某种价值的共同认识而建立的,而社会变迁是由于在新文化价值的冲击下旧价值体系的瓦解引起的。④惯性理论假定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系统,它是由多种机制和运行过程来维持的。   上述基本假设作为研究的预设决定了研究者对研究起点、研究对象、分析层次和研究方式的选择。在社会学研究中,可作为研究起点的主要有:①具有人格、目标、动机和价值取向的个人;②文化及符号系统;③具有各种独立特征的社会结构,如群体、组织、制度等;④环境和生物因素。从这几种不同的角度出发,都可以对社会秩序的状态和机制作出解释。侧重以个人为研究对象或分析单位来解释社会秩序,这种方式可称为方法论个体主义;以结构、文化、环境等因素来解释社会秩序则称为方法论整体主义。它们分别对应于社会唯名论与社会唯实论。   因基本假设的不同,各理论学派所侧重的分析层次也有所不同。①宏观社会学理论注重研究社会整体与社会结构。例如,孔德、马克思、斯宾塞等人把社会视为一个体系,强调整体分析或功能分析,迪尔凯姆从客观角度对社会分工和自杀等现象进行了实证性研究,马林诺夫斯基、A.R.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提出要以结构功能的观点研究各种文化模式。②微观社会学理论注重在社会心理的层次上分析个人行为和倾向。V.帕雷托认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来自天生的本能,但人往往用虚假的意识来掩饰真实的行为动机,因此社会学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隐藏在表象后面的真实动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等学派都主要从事微观研究。③互动理论既不从社会整体和社会结构入手,也不从心理层次入手,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侧重分析个人之间、个人与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交换理论也是从人们之间的交往关系入手,以沟通宏观结构与具体行动者的联系。   研究者在选择研究策略,特别是在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时,必然要受其理论假设的影响;尽管各种研究方法并不属于各特定的理论学派专用,但不同的理论学派往往有自己较固定的研究模式以及相应的一套具体方法。实证主义学派和宏观社会学研究常常使用较严格的定量方法(如结构式的问卷调查或统计调查),对数据进行较精确、复杂的统计分析,通过严谨的操作化和逻辑推演来验证理论假设。反实证主义学派和微观社会学研究则常常使用定性方法(如参与观察、访问、个案研究)、文献研究,对资料进行归纳、综合并结合主观思辨或阐释得出研究结论,建构理论假说。使用不同研究模式的社会学家在对不同资料的质量及可靠性、不同证据和解释方式的有效性等问题的认识上往往存在着根本分歧。   与其他学科相比,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更为多样化。这是容易理解的。从历史起源上看,社会学来自思辨与经验这两种传统思想;从目前发展状况上看,社会学包罗了哲学研究、历史研究和实证研究的主题与方法。试图建立统一的方法论尚为时过早,况且许多社会学家对是否有这一必要仍持有疑问。   社会学方法论研究的新的进展与趋势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逐渐普及,以及多变量统计分析和资料搜集技术的发展,实证研究的方法及其定量化程度日益接近科学化的准则要求。但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却无法消除社会学理论—方法论的分歧与困境。按照科学史学家T.S.库恩的观点,一门学科若缺乏统一的研究范式,说明这一学科仍处于“前科学”阶段(见社会学范式)。有人据此认为,社会学的派别林立以及方法论的多样性是这门科学尚未成熟的标志。但许多社会学家认为,不能用自然科学的尺度去衡量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学有其独特的知识模式,它根据不同性质的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研究模式。确实,自社会学产生以来,建立统一方法论的企图无不遭到失败。结构功能主义在20世纪中期由兴盛走向衰落之后,社会学理论—方法论曾向不同方向寻求出路,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结构主义、语义哲学、认知理论都对方法论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到80年代末为止,在西方社会学中没有哪一个学派能占据统治地位。尽管分歧仍然很大,但通过方法论的争论,特别是对实证主义的批判,使社会学理论—方法论中出现了相互补充的现象,产生了一些新的综合。   6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的T.W.阿多诺和J.哈贝马斯为一方,以科学哲学家波普尔和H.阿尔贝特为另一方,围绕着实证主义问题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展开了一场争论。尽管两派在许多问题上存在着根本分歧,但他们从不同角度对逻辑实证主义、规范的科学研究程序进行了批判。70~80年代较引人注目的发展有:哈贝马斯在《沟通行动理论》(1970)中对功能主义、互动论和批判理论的历史—进化分析进行了综合;卢曼的系统功能主义综合了功能主义、符号互动主义和系统分析;A.吉登斯的《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1976)和他提出的“结构化理论”,试图消除社会学中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二元论,改变社会学理论的实证倾向;布劳的宏观结构主义则对演绎理论与经验研究进行了综合,发展了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宏观、实证研究。苏联社会学界经过几次方法论的争论,逐步澄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理论,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发展了学科的方法论和研究方法。   社会学思想方法的发展是与整个科学的发展相一致的。70年代以来,有关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历史发展必然性、知识的客观真理性以及各种决定论的思想观念都遇到了挑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机性、偶然性、主体性在社会中的作用,认识到传统的、“科学的”知识模式需要改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学方法论所面临的任务主要是:①对人类和社会的本性的重新认识;②对社会学学科性质的重新认识;③结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中所呈现的各种两极对立的因素;④把科学的实证精神与社会批判的人道主义精神结合起来。 实证主义方法论    西方社会学家大多在某种程度上坚持由孔德和迪尔凯姆所开创的实证主义方向,其中包括各种理论流派。尽管各派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主张社会学应当成为一门科学。社会学不是探讨“应该如何”,而只是客观地阐明社会“究竟是如何”,它不关注于独特的历史事件,而主要关注于社会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坚持认为社会研究的逻辑方法是假设演绎法,科学假说的陈述必须由经验事实来检验,理论仅当它得到经验证据的完备支持时才是可接受的。获取经验证据需要采用实验、系统观察、调查、访问、文献考察等方法。虽然社会科学在方法、技术的运用上有其特点,但它在理论构建、证据搜集、证据分析与评判、理论检验等方面所运用的方法,与自然科学方法并无本质区别。实证主义者把自然科学方法论作为自己的基本原则,把自然科学当作科学的范例,在他们看来,社会学是符合科学的逻辑的。   在实证主义方法论流派中,较极端的派别是定量主义和数理社会学派。定量主义受心理学的操作主义和生物测量学的影响,强调在任何科学中都必须使用测量和计量的方法。定量主义的倡导者、美国社会学家G.A.伦德伯格主张,任何概念都可以测量,由于定义不明确而无法测量的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是没有用处的。20世纪4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S.A.斯托福、P.F.拉扎斯菲尔德等人进一步发展了社会学的数量分析技术。他们严格遵循经验实证主义的原则,主张用精心设计的方法从资料中推导出理论。数理学派是50~60年代开始发展的,主张以数学的概念、理论、方法和公式来描述和表示社会现象,并运用数学模型或数学符号的运算来模拟真实的社会过程。认为通过数学描述和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发现社会规律并对社会发展作出预测。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H.M.布莱洛克和J.S.科尔曼等人。   美国的芝加哥学派创立了社会学经验研究的传统,早期它侧重对城市生态问题的实证研究,提出“科学的社会学研究”的口号,摒弃一切哲学思考和内省方法。后期它又受心理行为主义的影响,只注重对微观社会现象的描述和统计资料的堆积,忽视对宏观现象的把握。   作为20世纪中期社会学主流的结构功能主义,直接继承了迪尔凯姆侧重分析社会结构及文化要素的研究传统。这一学派的创始人T.帕森斯在他的社会行动理论中将社会化决定论与因果关系论作为他的基本假设,认为由社会化而得到的社会规范、道德与价值观,支配、影响着个人行为,强调社会结构与文化的制约性。他还指出,社会学研究应侧重分析文化因素与社会行动之间的因果关系。   社会交换论受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影响,它借鉴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假设,将个人行为视为通过对不同利益与代价的衡量作出理性选择与决策的产物,认为社会学研究的重点是:通过经验与观察来揭示个人接受报酬与付出代价的刺激而形成的行为或互动模式。这一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G.C.霍曼斯与社会学现代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P.M.布劳都主张以严格的逻辑演绎建立公理形式的理论体系。他们认为,科学理论应是一个概括程度不断提高的命题等级系统,所有低层命题都是依据逻辑严格地从高层命题推演得到的。布劳的理论体系包括21个假设、34个主要定理和150个子定理或推论,用以考察和解释社会行动的基本模式。现代功能主义者,如德国社会学家N.卢曼,在构建理论体系时也经常使用演绎方法,即从抽象的假设出发,演绎出一套命题,再从经验世界中寻找验证。 社会学范式(sociological paradigm)   社会学范式是社会学家对他们的研究主题所作的潜在知识假设。   范式概念由美国科学史学家T.S.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一书中首先使用。他把科学的发展过程分为前范式阶段、范式阶段、革命阶段和新范式阶段,并论证了新范式代替旧范式的革命对科学发展的推动作用。按照库恩的论述,范式是由从事某种特定学科的科学家们所共有的世界观构成的。例如,I.牛顿物理学的世界观是一种古典力学的范式,A.爱因斯坦物理学的世界观是一种相对论的范式。这种广义地把人们共有的世界观视为一种范式被称为形而上学的范式。社会学家R.W.弗里德里希按照这种见解把范式规定为一门学科具有的关于其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和潜在的假定。根据这一见解,社会学范式包含社会学家对他们所研究主题的基本意向,用以描述和分析这一主题的概念选择,为观察和调查而对具体现象和问题的挑选,以及在分析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作为一种潜在的知识假设,社会学范式还包括社会学家的基本价值前提,虽然这种基本价值前提并未言明,但它必然要影响到选择什么特定领域作为研究主题。   关于社会学是一种范式还是多重范式的科学的问题,学术界目前尚有争议。一种观点倾向于认为社会学是一种范式的科学,例如在初创阶段,大部分社会学家对社会学研究主题持统一的见解,认为社区—社会、权威—权力、身份—阶级、神圣—世俗、异化—进步是社会学研究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美国社会学家G.瑞泽尔则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多重范式的科学。他区分了3种不同的基本范式:①社会事实范式。其古典样本是E.迪尔凯姆的《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和《自杀论》(1897);研究主题是社会事实,即宏观的社会结构和制度;使用的是问题调查法和历史比较法;属于这种范式的有结构功能论、冲突论,还有系统论和某些新马克思主义流派。②社会界定范式。其经典样本是M.韦伯论述社会行动的著作;研究旨趣在于通过主观意义理解行动、互动及其所导致的后果;主要使用观察法,辅之以问卷调查;属于这种范式的有行动理论、符号互动论、现象学社会学、民俗学方法论以及存在主义社会学等。③社会行动范式。其典型样本是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著作;研究主题集中在个体行为上,尤其关注诱发预期行为的报偿和阻止非预期行为的惩罚;使用实验方法;属于这种范式的有行为主义社会学和交换论。  瑞泽尔强调对上述 3种范式作出区分,他预言未来可能会出现某种范式融合,但建立一种单一的占主导地位的范式看来是不可能的。然而融合或和解的思想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想法,因为 3种范式在社会学认识上都有其合理内容,又都有其偏颇和局限之处。在现阶段,3种范式对社会学认识都是不可或缺的,如不从每种范式中汲取有益的方面,社会现实的任何方面都不可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  经验研究(empirical research)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类型和方法之一。在社会学中,它是与纯理论研究相对而言的。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  对“经验”一词有不同的定义。首先,它是指研究的实证性和操作化。在这个意义上,经验研究不同于下述两种研究:①旨在建立一套概念体系的研究。如T.帕森斯对社会系统和社会行为的考察即属此类。②旨在概括地提出一种理论以解释某种社会现象,但又不去加以验证的研究。在这两种纯理论形式中,概念是分析性的,仅仅指抽象层次上的范畴,如阶级、群体、社会组织。这些范畴的分析性差异是由抽象定义说明的,无需经验的证明。相反,在经验研究中,概念是需要操作化的,即通过操作定义说明概念所指称的、可被观测的经验内容,由此而建立的理论是一种操作化的、并受到经验事实检验的理论。   “经验”的另一种定义是指知识的现实性或实质性。依据这种定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可称为经验科学,因为它们提供的理论是有实质内容的,并且可通过对现实的经验观察来检验;与此相比,数学和逻辑学则是无实质内容的、演绎式的符号体系。这种区别导致了“实质理论”与“形式理论”、综合性陈述与分析性陈述的划分。综合性陈述是关于客观世界的陈述,其效度取决于经验事实;分析性陈述与经验现象无关,其效度只与陈述的逻辑结构有关。   在上述两种定义中,“经验研究”等同于实证研究。实证研究这一术语常用于自然科学中,指采用科学的实证方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实验法)对经验现象所作的研究,它强调知识的经验性和可检验性。在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如果某个关于客观世界的陈述无法被经验证实(或证伪),那么它就被认为是无意义的。传统的形而上学或神学的陈述就属于此类。  在社会科学中,“经验研究”一般是指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社会调查来搜集经验资料的研究,它有别于“图书馆研究”或文献研究。前者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得第一手资料,而后者则间接地搜集第二手资料。在这一用法中,“经验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参与观察和社会实验。   社会研究(social research) 运用科学方法对社会生活现象加以了解、说明和解释的一切活动。它是以人类社会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以解释和预测为目的,以科学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的一个完整的过程。社会研究的对象既涉及客观事物,也涉及人的主观动机、态度、心理。无论任何研究对象,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都要按照科学研究的原则和程序,以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排除个人的主观偏见,采用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得出客观、明确的结论。这种研究结果可被他人在相同条件下的重复研究所验证。社会研究分研究方法、研究程序和研究设计三大部分。   社会研究方法 指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行为加以解释和预测的科学方式和手段。社会研究方法具体分为方法论、基本方式、具体方法与技术3个层次。   方法论 居于最高层,是进行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方法论决定研究者如何提出假设,如何解释资料和得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论。在西方社会学研究中,还有其他不同取向的方法论。在认识的起源上,有强调建立演绎式的社会理论体系的唯理论与强调实地研究的经验论;在认识的范围方面,有将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和方法用于解释人类社会的实证主义与反对将社会与自然等同起来,强调对人类行为加以主观理解的反实证主义;在思维方法上,有演绎法与归纳法;等等。凡此种种方法论对社会研究的影响,因时间、问题不同而深浅各异。一般来说,在社会研究中,趋势是倾向经验论、实证主义和归纳法。   基本方式 有实验研究、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   ①实验研究。在实验室对相关变量进行控制和操纵的条件下,对假设进行检验的方法。实验法主要有标准实验与准实验、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标准实验是通过人为控制和改变某些条件,精确观测某些社会现象间的因果关系。准实验即非标准实验,设计与控制不十分严格,且多为自然实验。自然实验不施以人为控制,是在自然状态下观察某一因素对不同组别所起的不同作用,然后进行比较分析。实验法常用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   ②统计调查。指按照统计学的原则,通过搜集、整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数量资料,概括大量社会现象的共性和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现代社会研究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统计调查法对社会现象进行定量调查与分析。   ③实地研究。对生活在特定地理、文化或行政区域的人们的行为、态度、感情等情况进行系统考察的方法,常用于搜集定性材料。统计调查与实地研究也称为社会调查研究。社会调查法是社会研究中运用最广泛的方式。社会调查可分为普查、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类型。   ④比较研究。指对一个或多个社会的某些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探求其异同的方法。历史比较、跨文化比较、类型比较、实验法、共变法等都应用比较的思维方式。在社会学研究中,比较研究通常指对已知的社会事实的分析,有人在此基础上将比较法分为历史法、构造类型法和个案法 3种类型。历史法是利用历史资料进行比较研究。构造类型法是以思辨的方法选择、取舍现存资料,建立抽象的类型或模式,用以与经验现象相比较。个案法是对少数单位(个人、群体、社区或事件等)的各种特征进行深入、全面的考察与比较,了解其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的方法。这些研究方式各有特点:比较研究在于博览、约取、分析、综合、定其异同、塑造典型;实地研究侧重主观理解、洞察,揭示社会生活的本来面目;统计调查着重定量分析,精确了解社会整体的一般状况和各种类型的分布情况;实验研究主要考察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   具体方法与技术 分为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分析资料的技术。依照资料的来源不同,搜集资料的技术有直接观察、询问和文献法 3种类型。直接观察又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询问是由研究者提出问题,请研究对象予以回答的技术。这种技术包括心理测验中的自由联想法、态度量表法、深入访谈法、半结构和结构式访问法等,其中结构式访问已发展成广泛应用的问卷法。文献法是对现存的有关文献进行查阅的方法。分析资料的技术主要以定量的统计分析为主。统计分析除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外,更重要的方法是多变量分析和非参数统计。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统计技术的发展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在社会研究中采用了模拟技术。这种技术兼有实验与分析的作用。其他的分析技术因所研究的问题、搜集资料的技术和应用的工具不同而有区别,诸如内容分析、民俗学方法论与现象学方法、语义分析、结构—功能分析等。   与调查的技术相适应,测量的工具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有观察记录卡片、访问表、问卷、调查表,以及各种测验试卷等等。有效的分析基于适当的研究设计,而适当的研究设计侧重于定量的测量。从广义上说,测量是按数学运算规则把数字、符号指定给所要量度的对象,用以确定对象的性质、等级或数量。测量工具要具有效度和信度。   社会研究程序 社会研究是一个由互相联系的相关步骤组成的完整过程。尽管各项研究的具体程序不完全一样,但基本步骤大致相同。   选择研究课题和建立假设 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第一要素,它指出研究的方向及研究的内容。研究课题部分来自学科内部的理论问题,部分来自社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有些研究课题在调查前已经明确;有些研究课题在开始时并不明确,是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的。   研究课题确定后,研究者应就这一问题作出尽可能详细的假设。假设是关于现象间关系的设想或假说,它能指出研究方向,引导研究者搜集有用的资料。   假设建立后,研究者还需进一步将它从抽象化和概念化的形式中转换成可观察和可度量的形式,即通过对概念的操作定义,将所要研究的问题具体化为一些经验事项,以确定所要分析的变量。变量可分为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四类。   制定研究方案 研究方案是研究进程的蓝图,它包括选择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制订抽样方案,设计调查表格或调查大纲,确定分析单位和资料分析方法,对研究的时间、地点、人财物力的安排等。详细具体的研究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可使研究者正确有效地达到研究目的。这一阶段也称为研究设计。   搜集资料 实施已拟定的研究方案,进行实地调查或文献收集。资料来源有二,一是个人或机关基于某种意图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其中包括:①日记、信件、自传等私人文件;②机关团体的会议记录、文件、档案;③各种统计资料、调查报告和总结材料;④由上述资料制成的第二手资料,如书籍、报刊、文章等。二是研究者通过观察、试验、访问等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   整理与分析资料 为了从搜集到的大量粗糙、杂乱的原始资料中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及内在规律,须对其进行整理与分析。在社会研究中,资料整理首先是对所获资料进行检查、核实,并对错误和遗漏加以修正、补充,然后将其分类编码,再进一步综合简化。资料分析包括统计分析与理论分析。前者主要是定量分析,后者需采用定性分析,包括逻辑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系统分析等。   解释资料与提出研究报告 通过资料分析得出研究结果后,研究者还必须对这些结果进行讨论与解释。解释是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以及一般的推论方法对结果作出推论和概括。   研究报告除了叙述研究过程、方法以及研究结论外,还要说明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并说明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哪些问题尚未解决,同时指出哪些问题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起点。(见图社会研究程序环状图)   社会研究设计 狭义的研究设计仅指实验设计。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设计是指制定研究规划与方案,即选择一定的研究策略和研究方法来完成研究课题。研究设计不仅要详细叙述与课题有关的情况,而且要指明用何种方式搜集、测量和分析资料。社会研究经常受时间与经济条件的限制,故设计还包含对时间和成本的预算。研究设计包括下列要素。   选择研究类型 研究类型的选择是根据研究目的、研究题目的性质、变量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的研究条件来决定的。依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将社会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依据不同的着眼点可分为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研究者还要在调查对象的范围上对研究类型作出选择:若对研究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无一例外地作调查,称为整体调查或普查;若抽取其中部分个体作为调查对象,并由此推论总体,称为抽样调查;若仅调查个别单位则为个案调查或典型调查。   确定分析单位和调查内容 分析单位即所调查的个体,是研究中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的基本单位。研究者通过集合它们的特征,描述包含这些分析单位的较大群体或解释一些抽象的事物。社会学中常用的分析单位有:个人、群体、组织、社区、制度、社会系统。调查内容是由各种分析单位的某些特征和属性构成的,如个人或群体的基本状况、意向性和行为特征。研究者通常是根据所研究的变量来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指标。   确定研究的基本方式和具体方法 基本方式是在实验法、统计调查、实地研究和比较研究中选择和确定,有时是将多种方式结合起来。在选择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技术时,应考虑分析单位和调查内容,然后确定最适当的调查方法、分析技术和测量工具。   抽样设计 内容包括:①确定样本大小和代表性。通常样本越大,代表性越高;样本越小,代表性越低。但样本越大,人财物力消耗亦越大。抽样设计应根据时间、人财物力条件,确定抽取最小而又能得到最可靠资料的样本为原则。②确定抽样方法。抽样分为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两类,前者可通过样本推论总体,但成本较高;后者抽取简单,但代表性不易把握。   分析方案的设计 类似于实验设计,即采用何种方式和程序来分析变量间的关系。社会研究中多使用统计方法进行多元变量分析,其中常用的方法有:控制变量(或交互分类)法、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等。还有一些较复杂的分析技术,如因素分析、聚类分析、网络分析、数理分析。   调查方案的设计 对下列方面作出安排:①调查的时点、流程、各阶段的衔接及所需时间;②调查的地点,以及与现场调查有关的进入问题、协作问题、关系问题等;③调查的人财物力;④调查员的培训及调查工作的细节等。 社会统计分析(social statistical analysis) 统计分析技术在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分统计描述和统计推论两部分。   统计描述 通过统计图和统计表对社会研究中的调查资料作全面精确的分类和频次研究,又称分布研究。在全面研究的同时,对资料的特征作简化的研究。简化研究包括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两种:①集中趋势研究资料的代表性数值。依据测量层次的不同,有众值、中位值和均值 3种。众值是具有频次最多的观察值,主要适用于定类变量的研究。中位值是观察总数中位置居中的值,主要适用于定序变量的研究。   均值适用于定距以上的变量。3种集中值的选择,虽然主要是根据测量层次来决定的,但还要根据数据分布的形状,当分布严重偏态、非对称时,一般采用中位值作为集中趋势的度量。   ②离散趋势研究资料的分散程度。根据测量层次的不同,有异众比例、极差和方差(标准差)3种。异众比例是非众值频次在观察总数中占的比例,主要适用于定类变量的研究。极差是观察中最大值和最小值之差,主要适用于定序变量的研究。方差适用于定距以上的变量。   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在对资料的简化研究上是相互补充的。例如,均值说明资料的代表值是什么,方差或标准差则说明资料围绕均值的分散性如何。两者的对应有:    众 值←→异众比例    中位值←→极差    均 值←→方差、标准差   除了上述两类资料简化研究的数值外,对于分布的特征可作进一步细致的研究。例如,通过偏态值研究分布是否对称,通过峰态值研究分布的顶端是否尖陡。统计描述的分析,对于双变量的调查资料,还可作相关性的研究,以确定变量间变化趋势一致性的程度。   统计推论 根据局部的样本资料推论总体的性质,以及通过样本的描述性分析来估计总体特征的一种方法。包括两部分:①参数估计问题。根据样本的观察值,合理、科学地估计总体的特征值,如均值、成数是什么或在什么范围,并在给出估计范围的同时,指示它可信的程度或置信度是多少。②假设检验问题。要求根据样本资料对总体的假设,作出概率性的选择。在接受总体假设时,要指出可能犯有纳伪的错误;当拒绝总体假设时,又要指出可能犯有弃真的错误。任何一种判断,无不带有概率的性质,都是在非确定性预测中,求得最佳的抉择。
本文档为【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研究方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7190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62KB
软件:Word
页数:12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0-18
浏览量: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