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举报
开通vip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总第 期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郭 齐 勇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作者简介 郭齐勇 一 , 男 , 湖北武汉人 ,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儒家哲学 。 内容提要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 。 人的性情 , 察赋 自天 。 神秘的天道天德 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 。 肯定人 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 , 以情言性 , 即心 言性 , 是楚简与 《孟子 》的相同之点 。 在存心养性 、 “ 仁内义...

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总第 期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郭 齐 勇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 湖北 武汉 作者简介 郭齐勇 一 , 男 , 湖北武汉人 , 武汉大学人文科学学院哲学系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研究儒家哲学 。 内容提要 郭店儒家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 。 人的性情 , 察赋 自天 。 神秘的天道天德 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 。 肯定人 的情气和内在生命有为善的趋势 , 以情言性 , 即心 言性 , 是楚简与 《孟子 》的相同之点 。 在存心养性 、 “ 仁内义外 ”的问题上 , 二者有所 区别 。 孟子对他 以前的心性论作 了理论的提升和推进 。 理解“ 情” 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 “ 四端七情 ”恰恰是 天人之际的纽带 。 性善论 既是道德理性普遍主义的提扬 , 又不排斤情 、 才 、 气性 。 在心 志的引导下 , 道德情感可 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力量 。 关 键 词 郭店楚简 孟子 心性论 情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郭店楚简大大丰富了先秦心性论的资料 , 因此 格外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 但目前有一种说法 , 似乎郭 店楚简是主情的 , 而《孟子 》是排情的 , 孟子至当代新 儒家的“ 天命 ”的道德形上学的阐释 , 需要重新考虑 等等 。 ①本文不同意这一看法 , 而将郭店楚简心性论 看作是孟子心性论的前史 , 其间存有内在联系 。 一 、 楚简之人性天命说 郭店儒家简诸篇并不属于一家一派 , 将其全部 或大部视作《子思子 , 似难以令人信服 。 笔者不是 把它作为某一学派的资料 , 而是把它视作孔子 、 七十 子及其后学的部分言论与论文的汇编 、 集合 , 亦即某 一时段 孔子与孟子之间 的思想史料来处理的 。 《孟子 · 告子上 》记载的告子“ 生之谓性 ” 、 “ 仁内 义外 ”的主张 , 孟子弟子公都子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的彼时流行的人 性论的诸种看法 , 例如告子之“ 性无善无不善 ”论 , 可 能是世硕的“ 性可 以为善 , 可以为不善 ”论 , 无名氏之 “ 有性善 , 有性不善 ”论 , 在楚简中都得到充分反映 。 前述第二种看法所 以说可能是 或接近于 世硕的 , 根据是王充的《论衡 · 本性 》。 王充说世硕主张“ 性有 · · 善有恶 ” , 至于人趋向善或恶 , 取决于所养 , 即后天的 环境 、 教育的影响 。 据王充说 , 毖子贱 、 漆雕开 、 公孙 尼子等都主张性有善有恶 。 世硕“ 所养 ”之说 , 在楚简 与《孟子 》中都有反映 。 楚简中除了强调后天人为教育的 内容外 , 还有 很多关于 以血气 、 爱欲 、 好恶等来描述人性的说法 , 认为喜 、 怒 、 哀 、 悲 、乐 、 虑 、 欲 、 智等皆源于性 。 以上均 得到各位论者的充分注意 , 故不赘引 。 但是 , 楚简中是不是完全找不到“ 性善论 ”的根 芽 、资源呢 楚简 中是不是完全没有涉及 “ 性 与天 道 ”的问题呢 人们现在很看重《性 自命出 》以情气释性 的 内 容 , 这无疑是重要的 。但该篇在以“ 喜怒哀悲之气 ”和 “ 好恶 ”来界定“ 性 ”的同时 , 申言此性是天命的 , 是 内 在 的 , 实际预涵了此能好人的 、 能恶人 的“ 好恶 ”之 “ 情 ” 即是“ 仁 ”与“ 义 ”的可能 , “ 仁 ”“ 义 ”是内在察赋 的内容 。 如此诊释 , 会不会犯“ 诊释过度 ”的毛病呢 不会 。请看《性 自命出 》是怎么说的 “ 喜怒哀悲之气 , 性也 。 及其见于外 , 则物取之也 。 性 自命出 , 命 自天 降 。 道始于情 , 情生于性 。 始者近情 , 终者近义 。 知 郭齐勇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情者能出之 , 知义者能人之 。 好恶 , 性也 。 所好所恶 , 物也 。 善 、 不善 〕, 口也 , 所善所不善 , 势也 。 凡性为 主 , 物取之也 。 ’, ③这里所脱的三字 , 裘锡圭先生补 了 “ 不善 ”二字 , 剩下一字 , 疑是“ 性 ” 。 这里的确有 “ 性有善有不善 ”的意思 , 至于经验 事实上 、 人的行为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达上究竟是善还是不善 , 依赖于 客观外在力量的诱导 、 制约等 。 但这里并没有完全排 拒 ,’清气 ”好恶中的“ 善端 ” 。 这就为后世的性善论埋 下了伏笔 。 以上整句的意思是说 , 人性的察赋来 自天 之所降的命 。 此与生俱来的好好恶恶的情感偏向 , 就 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 。 好恶是内在本能 , 也就是内 蕴的喜怒哀乐之气 。 人的情绪情感的表达 , 是由对象 化的事物引起的 , 是表现在外的 。质朴的好恶之心所 引发 、 所牵动 、所作用的对象虽然是外在的客观的物 事 、 现象 、 力量 、 动势等等 , 但内在的主宰或主导 , 还 是天命所降之人性 。人性脱离不了情气 , 且附着于情 气之上 , 但性与情气仍有区别 。 请注意 , 情气不仅仅 指 自然情欲 , 也指道德情感 。 尔后孟子着力发挥的 , 正是天赋的道德情感 , 并由此上升为道德理性 。 《性 自命出 》强调通过观看《大夏 》、《韶 》、《大武 》 之舞乐 , 听闻古乐之声 , 陶冶情操 , 修养 自己 , 庶几可 以“ 反善复始 ” 从反善复始 、 原始反终的立场回过头 去看前引该篇的“ 始者近情 , 终者近义 , 知情者能出 之 , 知义者能人之 ” , 则不难体会此处两“ 情 ”字即是 “ 仁 ”这种情 , 此处的“ 始终出人代其实即是指的仁与 义的对举 。本始的 、 最贴近人之察赋的 、 能表达 、推广 出来的性情是什么呢 恰恰是爱亲之仁 达成的 、 实 现出来的 、 能使之进人 的是什么 呢 恰恰是 “ 恶不 仁 ”之义 。 以下紧接着说的“ 好恶 , 性也 ” , 在一定的意 义和范围之内 , 是说的能好人 , 能恶人 , “ 好仁而恶不 仁 ” 。 天所赋予的初始之善 , 人之 自然的切近之情是 亲爱亲人 该篇接着说 “ 笃 , 仁之方也 。 仁 , 性之方 也 。 性或生之 。 忠 , 信之方也 。 信 , 情之方也 。 情出 于性 。 爱类七 , 唯性爱为近仁 。 智类五 , 唯义道为近 忠 。 恶类三 , 唯恶不仁为近义 。 所为道者四 , 唯人道 为 可道也 。 ”这里很 明显地把“ 好恶 ”之性点醒 了出 来 。 在众多的爱中 , 笃诚的爱 、 真情真性是仁爱 。 当 下的 、 发 自内心的爱近乎仁 , 此即“ 好好 ” 当下的 、 厌 恶不仁的情感或行为近乎义 , 此即“ 恶恶 ” 。 仁义忠信 是人道之最重要的内涵 , 盖出之于天赋的性情 。 《语 丛三 》“ 爱亲则其方爱人 。 ”“ 丧 , 仁也 。 义 , 宜也 。 爱 , 仁也 。 义处之也 , 礼行之也 。 ”“ 丧 ”为仁之端 , 此也是 以情来说性 , 说仁 , 犹如孟子以“ 恻隐 ”说仁之端 。 可 见 , 在先秦 自然人性论之中 , “ 情 ”的内涵之一 , 指的 是仁爱之情 。 这也是人性之一 , 而不在人性之外 。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五行 》“ 不悦不戚 , 不戚不 亲 , 不亲不爱 , 不爱不仁 。 ’,’’颜色容貌温 , 变也 。 以其 中心与人交 , 悦也 。 中心悦〔焉 , 迁 〕于兄弟 , 戚也 。 戚 而信之 , 亲 也 〕。 亲而笃之 , 爱也 。 爱父 , 其 枚 爱人 , 仁也 。 ”“ 枚 ”在这里是“ 进 ”或“ 继 ”的意思 。 这也是性 情学说 。 如果说郭店儒简是所谓“ 主情 ” , 那么此处人 心之 ,’, 悦、 戚 、 亲 、 爱 、仁 ”正是其所主之“ 情 ” 。 它是从 哪里来的呢 按《五行 》终始德圣之说 , 人道来 自天 道 , 人善来 自天德 “ 〔君 〕子之为善也 , 有与始 , 有 与 终也 。 君子之为德也 , 〔有与始 , 无与 」终也 。 金声而 玉振之 , 有德者也 。 金声 、 善也 玉音 , 圣也 。 善 , 人道 也 德 , 天〔道也 〕。 〔唯 〕有德者 , 然后能金声而玉振 之 。 ”按 , “ 德 ”“ 善 ”之论是《五行 》的中心和主线 , 是抽 象的 、 高层次的 。 相应地 , 其下一层次是“ 圣 ’川智 ”之 论 。 ④《孟子 · 万章下 》的“ 金声玉振 ”的“ 智圣 ”之论 , 即来源于此 。孟子仁义礼智四端之说 , 与《五行 》有直 接联系 。 就“ 德 ” 、 “ 善 ”这一层说 《五行 》开篇即分别指 出 “ 仁 、 义 、 礼 、 智 、 圣 ” , “ 形于 内谓之德之行 ” , “ 不行于 内谓之行 ” 。 “ 形于 内谓之德之行 ” , 属 于“ 德 , 天道 也 ” , 是神性意义的天德流行 , 形之于 、 贯注于人心的 内容 , 也 即是人的察赋 。 “ 不行于 内谓之行 ” , 属于 “ 善 , 人道也 ” , 是人的道德行为 。 楚简《五行 》又说 “ 德之行五 , 和谓之德 四行 , 和谓之善 。 善 , 人道也 德 , 天道也 。 ”这也是分成两层说的 。 仁 , 义 、 礼 、 智 、 圣 , 是人心得之于天道的 , 或者说是天赋于人 的 、 内 化于人心之中的 , 可形可感 , 可以实现的 。 这五种德 行内在地和谐化了 , 就是天道之德 。 其表现在外的 仁 、 义 、 礼 、 智之行为 , 相互和合 , 就是人道之善 。 这里 有天与人之分 , 分而后合 。 就“ 圣 ’,’’智 ”这一层说 “ 闻君子道 , 聪也 。 闻而知 之 , 圣也 。 圣人知天道也 。 知而行之 , 义也 。 行之而 时 , 德也 。 见贤人 , 明也 。 见而知之 , 智也 。 知而安之 , 仁也 。 安而敬之 , 礼也 。 圣 、 智 , 礼乐之所由生也 , 五 行之所和 〕也 。 ”“ 聪明圣智 ”之说见于《中庸 》。 圣智 之论源出于子思 , 当不会有大误 。 楚简 六德 》也 以 “ 圣 、 智 、仁 、 义 、 忠 、 信 ”为核心 。 就一般情况而言 , 听 德为聪 , 视德为明 。 由“ 聪 ”出发 , 闻而知君子之道为 “ 圣 ” 由“ 明 ”出发 , 见而知贤人之德为“ 智 ” 。 按马王 堆帛书《五行 》“ 道者圣之藏于耳者也 。 闻而知之 , 圣 也 。 闻之而〔遂 」知其天之道也 , 是圣矣 。 圣人知天之 道 。 ’, ⑤“ 圣 、 智 ”是相对于前述之“ 德 、 善 ”来说的 。 通 · ·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过闻之于圣人来接近天道 。 帛书《五行 》略为修改竹 简 , 日 “ 〔君子 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圣 , 无中心之 圣则无中心之悦 , 无中心之悦则不安 , 不安则不乐 , 不乐则 〔无 〕德 。 ’, 可见君子 内心之 中忧乐好恶 、 道 德情感 它可 以化为道德实践的力量 , 是源于闻而 知之之“ 圣 ” , 源于天道 、 天德的 。《五行 》德 、 善 、 圣 、智 之说 , 完全是道德形上学的内容 , 自然成为孟子的思 想来源 。 其中 天道 —德 —圣 —五行之和 , 是 先验的道德哲学层面 人道 —善 —智 —四行之和 , 是经验的伦理学层面 。 就世俗伦理层面而言 , 郭店楚简《六德 》、《成之 闻之 》诸篇 , 仍不忘天 、 天德和圣的依托 , 以寻找其最 终 的根据 。 如《六德 》把父德称为“ 圣 ” , 子德称 为 “ 仁 ” , “ 父圣 , 子仁 , 夫智 , 妇信 , 君义 , 臣忠 。 圣生仁 , 智率信 , 义使忠 。 ”血缘伦理有其天命根据 。 《成之闻 之 》“ 天降大常 , 以理人伦 。 制为君臣之义 , 著为父子 之亲 , 分为夫妇之辨 。 是故小人乱天常以逆大道 , 君 子治人伦以顺天德 。 ”此处 以上天的普遍法则作为君 臣 、 父子 、 夫妇三伦 , 即社会秩序的依据与背景 。 该篇 亦认为 , 君子之道可近求之于 己身而远证之于天德 “ 唯君子道可近求而可远措也 。昔者君子有言日 ‘圣 人天德 ’易 言慎求之于 己 , 而可以至顺天常矣 。 ’怪 人天德不远乎吾人 , 近从修己中理会 , 远则符合于天 常 。 这就是天上秩序与人间秩序的关系 。 《语丛一 》在“ 凡物由无生 ”之后 , 不断重复“ 有天 有命 , 有物有名 ” 。 又 日 “ 有生有智 , 而后好恶生 。 ” “ 有天有气有地有形 , 有物有容 , 有家有名 。 ”“ 有物 有容 , 有口有厚 , 有美有善 。 ”“ 有仁有智 , 有义有礼 , 有圣有善 。 ”这一系列的散文诗完全可以与《老子 》媲 美 。 而我所关注的是道德的天命论的内容 。 总之 , 楚简有较丰富的人性天命说的内容 , 是孔 子“ 性与天道 ”的发展 。仁义礼智 , 来 自人与生俱来的 好恶之情 好仁与恶不仁 。 人性的获得性遗传 , 与神 秘的天道有关 。 天人之间 , 情为枢纽 。 此种性情 , 察 赋 自天 。 天道天德是人道人性的终极根据 。 “ 性 自命 出 , 命 自天降 ” , “ 始者近情 , 终者近义 ” , “ 反善复始 ” , “ 丧为仁端 ” , 仁义礼智圣“ 形于 内谓之德之形 ” , “ 德 之行五 , 和谓之德 ” , “ 德 , 天道也 ” , “ 善 , 人道也 ” , “ 天 降大常 , 以理人伦 ” , “ 有天有命 , 有仁有智 , 有义有 礼 , 有圣有善 ” , 等等命题 , 毋宁是由《诗 》 、《书 》、孔子 走向孟子道德形上学的桥梁 。 二 、 楚简与《孟子 》的思想联系与区别 上节其实已经说 了二者的主要联系与区别 , 本 · · 节再说三点 。 首先 , “ 情气为善 ” 。 如上文所说 , 楚简 主张情气有为善的趋势 , 如前引《五行 》由颜 色容貌 温 , 谈到中心悦 , 进而戚 、 亲 、 爱 、 仁的一段 , 又如《语 丛二 》“ 爱生于性 , 亲生于爱 ”等 , 即是从情 出发 , 以 情气之善言性 。《性 自命出 》视真情为真性 、 性善 “ 凡 人情为可悦也 。 苟以其情 , 虽过不恶 不 以其情 , 虽难 不贵 。 苟有其情 , 虽未之为 , 斯人信之矣 。 未言而信 , 有美情者也 。 未教而民恒 , 性善者也 。 ”不言而信 , 不 教而恒 , 指 民众生来就有的淳朴的美情 、 善性 。 孟子 从来不排斥情 、 才 、 气性 。 《孟子 · 告子上 》‘ · 乃若其 情 , 则可以为善矣 , 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 , 非才之 罪也 。 ”孟子认为照着人的特殊情状去做 , 自可以为 善 。 他肯定天生资质 , 情 、 才 、 气性的为善 , 主张“ 可欲 之谓善 。 ”至于人在现实上 的不善 良 , 不能归罪于他 的察赋 、 资质 。 孟子主张善在情才之中 , 生命之 中 。 《孟子 · 尽心下 》‘旧之于味也 , 目之于色也 , 耳之于 声也 , 鼻之于臭也 , 四肢之于安佚也 , 性也 , 有命焉 , 君子不谓性也 。 ”这里讲的是实然之性 , 孟子承认之 , 但指出实然之性能否实现 , 自己作不 了主 , 依赖于命 运 , 因此君子不认为这是天性的必然 , 不去强求 。 相 反 , 在另一层面上 , 仁 、 义 、礼 、 智 、 圣之于父子 、 君臣 、 宾主 、 贤者 、 天道来说 , 在现实性上虽仍属于命运 , 但 在应然层面却是具有普遍性的天性之必然 , 君子不 认为“ 仁之于父子 , 义之于君 臣 ”等是属于命运的 , 而 应努力顺从天性 , 求得实现 。 孟子强调 了人性之当 然 , 区别了人之所以异于禽兽的性征 , 对包括楚简在 内的孟子之前的人性论论说 , 是一次巨大的飞跃 。 其次 , “ 即心言性 ”“ 存心养性 ” 。 这是楚简诸篇与 《孟子 》的又一条可以联系的纽带 。 楚简文字构造十 分奇特 , 心 字旁很多 , 如“ 身心 ” 为 “ 仁 ” 、 “ 我 心 ” 为 “ 义 ” 、 “ 直心 ”为“ 德 , , 、 “ 既心 ”为“ 爱 ” 、 “ 各心 ”为“ 欲 ” “ 宝斤心 ”为“ 慎 ”等等 。 不仅如此 , 楚简有大量言心的 资料 。 《性 自命出 》开篇就说 “ 凡人虽有性 , 心亡奠 志 , 待物而后作 , 待悦而后行 , 待习而后奠 。 ”奠即定 。 产 这是强调以心来衡定情绪 , 心志定 , 性则不为外物所 诱动 。 又说 , 人虽然有性 , 但如心不去作用 , 性情也不 能表现出来 , 而心又依赖于“ 志 ” 。 又说 , 天生的好恶 , 其发于外则是情 , 情合于度就是道 。 “ 君子身以为主 心 。 ”“ 其性相近也 , 是故其心不远 。 ”“ 四海之内其性 一也 , 其用心各异 , 教使然也 。 ”故该篇又讲“ 心术 ” “ 凡道 , 心术为主 。 ”此 为人道根本 , 而 内容则是 以 《诗 》《书 礼 乐 》之教来调治 , 来养心 、怡情 、 养性 。 该篇又提出“ 求心 ”这一命题 “ 凡学者求其心为难 , 从其所为 , 近得之矣 , 不如以乐之速也 。 ”“ 虽能其事 , 郭齐勇 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 不能其心 , 不贵 。 求其心有伪也 , 弗得之矣 。 ”这里讲 通过乐教求心 , 求心要诚不能伪等等 。 关于求心之 方 , 以下还讲了很多 , 都具有理性主义的趋向 。 孟子以心善言性善 , 以“ 心 ”来统摄 自然生命的 欲望 , 超越了告子的“ 生之谓性 ”之说 。 楚简之中 , 既 有告子的“ 生之谓性 ”之说 , 又有“ 即心言性 ” 、 “ 存心 养性 ”的萌芽 , 为孟子作了思想准备 。 如简书关于心 志静定的看法 , 与孟子“ 志壹则动气 , 气壹则动志 ”的 “ 志一气 ”统一观就有一定的联系 。 孟子不仅不排斥 气 , 反而提出“ 善养 ”其气的观念 , 以意志为统率 , 使 志与气相辅相成 。 楚简提出“ 养性者 , 习也 ” , 虽然强 调 的是习行实践有益于养性 , 但毕竟提 出了“ 养性 ” 的观念 , 为孟子“ 存其心 、 养其性 , 所以事天也 ”作 了 铺垫 。 楚简“ 求其心 ” 的思想与孔子 “ 操则存 , 舍则 亡 ”和孟子“ 求则得之 , 舍则失之 ” , “ 求其放心 ”相近 , 均强调心的自觉 , 以礼乐养心养性 。无论是以习行来 养性还是以存心来养性 , 其实都肯定了内在生命的 善 , 察赋的善 , 并以此为前提 。察赋的善 , 当然与人们 经验事实上的善恶行为完全属不同的层次 , 但楚简 的作者与孟子都肯定心的主导 , 以此“ 求 ”“ 存 ”与生 命才情在一起的善 , 从应然落实到实然中来 。孟子更 强调 了“ 性由心显 ” 。 第三 , “ 仁义内在 ”与“ 仁内义外 ”的纠缠 。 “ 仁义 内在 ”是孟子思想 的主脑 。 孟子 的“ 仁义礼智根于 心 ” , “ 仁义礼智 , 非由外孕乐我也 , 我固有之也 , 弗思 耳矣 ”的思想 , 在楚简《五行 》“ 仁 、 义 、 礼 、 智 、 圣 ”五德 学说中可以找到根芽 。 如前所述 , “ 形于内”的“ 德之 行 ”与“ 不形于内”的“ 行 ”是有区别的 。 那么 , 与“ 仁 ” 一样 , “ 义 ”作为察赋 , 是天生 的 , 是 内在的 作为行 为 , 则是外显的 。 楚简《五行 》又把仁视为义 、礼的源 头 , 指出 “ 仁 , 义礼所由生也 。 ”仁为内容 , 义礼是仁 的展示和表现 。 在楚简中 , 多处提到“ 仁内义外 ”的思 想 。 如《六德 》“ 仁 , 内也 。 义 , 外也 。 礼乐 , 共也 。 内 立父 、 子 、 夫也 , 外立君 、 臣 、 妇也 。 ”意指宗族之 内讲 仁德 , 宗族之外讲义德 。 《语丛一 》“ 仁生于人 , 义生 于道 , 或生于 内 , 或生于外 。 ”“ 人之道 , 或 由中出 , 或 由外人 。 由中出者 , 仁 、 忠 、 信 由外人者 , 口 、口 、口 。 ” 后三字疑为义 、 智 、 礼 。 同样讲“ 仁内义外 ” ,《六德 》 讲的是伦理的层次分别 , 《语丛一 》中的上述语录讲 的是道德哲学的问题 , 但只是限于“ 人之道 ”的层次 , 并没有涉及“ 天之道 ”的层次 。 检视孟子与告子关于义 内义外的论辩 , 告子认 为 , 人的 自然本能的情欲 、 爱悦中 , 不包含“ 义 ”的普 遍性规定 。 孟子则相反 , 认为人的道德普遍性的规 定 , 例如“ 义 ” , 乃内在于“ 敬长 ”等等人的 自然爱悦的 本能 仁义等“ 达之天下 ”的普遍性道德原则 , 源于人 的 自然情感的本能生活 。 ⑦孟子心性论的高明处及 其与楚简的区别就在这里 。 二者的联系还有很多 , 例如孟子的“ 大丈夫 ”精 神 , 孟子论“ 时 ” 、 论“ 禅让 ” 、 论“ 五伦 ”等 , 都可以从楚 简中找到源头和根据 。 孟子关于“ 大体 ”与“ 小体 ”的 思想 , 与帛书《五行 》有密切 的关系 。 例如 帛书《五 行 》之《说 》的部分 , 提出“ 心贵 ” , 视心为“ 人体之大 者 ” 、 “ 君 ” , 即先验的道德本体 , 四行之和则为“ 小体 ” 等等 。 ⑧帛书《五行 》较竹书《五行 》更接近于《孟子 》。 三 、 余论 “ 情 ”与道德形上学 郭店简诸篇所透露出来的继《诗 》、《书 》、 孔子之 后 的“ 性与天道 ”的学说 , 是孟子心性论的先导和基 础 。 天为人性之本 , 是道德行为之所以可能的终极根 据和价值源头 。 至于 以情释性 、 指性为情之说 , 更是 孟子前的主要传统 , 不唯告子 、 世硕如此 。 “ 生之谓 性 ” 、 “ 仁内义外 ”说 , 为孟子的道德形上学提供了论 辩前提和背景 , 为孟子学的登台预作了准备 。孟子 以 扬弃的方式继承了告子学说 。 理解“ 情 ”与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关系是至关 重要的 。 郭店楚简提到“ 七情 ” , 也有 了“ 四端 ”的萌 芽 , 孟子进而 以“ 不忍人之心 ”释仁 , 以侧隐 、 羞恶 、 恭 敬 或辞让 、 是非等“ 四端之心 ”诊释 、 界定道德理性 仁 、 义 、 礼 、 智 。 “ 四端七情 ” , 尔后成为宋明及其后 中 朝 日儒家讨论的焦点 。 儒家道德形上学是建立在道 德情感之上的 , 而不是排情的 , 相反 , 它力图使道德 情感成为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 。 孟子的性善论既是 道德理性普遍主义的提扬 , 又不排斥情 、 才 、 气性 , 当 然 , 他强调大体与小体的关系 , 强调道德主体 、 道德 意志的引导 , 调节并转化情 、 才 、 气性 。 这是儒家道德 形上学既超越又内在的反映与表现 。孟子心性论 , 乃 至宋明心性论 , 统摄了先验的与经验的两层 。 东方道 德哲学家都注意“ 四端 ”“ 七情 ”的关系及情感的作用 与调节 , 讲志与气的培养 , 是极有意义的 。 同样是 目 的论的 、 义务论的伦理学 , 与西方大不一样 。 现代西 方哲学界有反本质主义思潮 , 因此 , 美国汉学家安乐 哲等人讨论孟子性善论 , 反对将西方本质主义 的解 释强加给孟子 , 指出孟子之 ,’性”是一个关系的 、力动 的 、创造性活动的“ 成就 ”概念 , 这就重视了孟子人性 的重“ 情 ”等非本质主义的一面 。 卜爱莲不太同意安 乐哲的说法 , 强调孟子肯定了“ 共同人性 ” 。孟子其实 也有“ 人心之所同然 ”之说 , 并不否定“ 共同人性 ”和 · 。 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第 期 道德理性的普遍性 。 相反 , 非常成功地建树了道德形 上学体系 。 刘述先教授在评论这场讨论时指出 中国 思想不必非此即彼 , 人在成就上的殊异 、 情感上的多 姿多态与察赋上的共同 , 并不构成必然的矛盾 。孟子 也不否定人在经验 、 实然层面的善善恶恶现象 , 只是 他的思想高于前人一筹 , 提升到先验 、 应然层面讲性 善 。 ⑨在一定意义上 , 孟子 的性善之“ 善 ” , 不与“ 恶 ” 对 , 而是超乎善恶对待之上的 。郭店楚简丰富了我们 对孟子心性论之前史的理解 , 实在是重要的思想史 料 。 由此我们也更能感受到孟子的伟大 , 对孟子心性 论亦可以作出更多 、 更深人的诊释 。 释 李泽厚 《初读郭店竹简印象记要 》载《世纪新梦 》, 安徽 文艺出版社 年 月版 , 第 一 页 。 姜广辉 《郭店楚简与 子思子 》, 载《哲学研究 》 年 第 期 。 ③ 本文所引郭店楚简内容 , 据荆 门市博物馆 《郭店楚墓竹 简 》, 文物出版社 , 年 月第 版 。 引文中 , 方括号 内为补字 圆括号内为前字的正读 , 据裘锡圭先生按语 。 以下不再另注 。 有个别字句和标点略有改动 。 ④ 详见邢文 《 孟子 · 万章 与楚简 五行 》, 载《郭店楚简 研究 》《中国哲学 》第 辑 , 辽宁教育出版社 年 月第 版 。 ⑤ ⑧ 《马王堆汉墓 帛书 壹 文物 出版社 年版 第 、 页 。 ⑦ 参见李景林 《教养的本原 》, 辽宁人民出版社 年 月版 , 第 一 页 。 ⑧ 参见魏启鹏 《德行校释 》, 巴蜀书社 , 年版第 一 页 。 ⑨ 参见刘述先 《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 》, 载《当代中国哲学 论 问题篇 》, 美国八方文化企业公司 年 月版 。 责任编辑 严 真 注①② 一 郭店 “ 一 心性 ” , 罗 , , 一 , , , , , , 一 郭店 , 一 , , , , , “ 一 心 ‘性 ” , , , 一 郭店 “ 一 心性 ” · ·
本文档为【郭齐勇:郭店儒家简与孟子心性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1644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3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工学
上传时间:2009-10-17
浏览量: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