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翻译学的名与实

翻译学的名与实

举报
开通vip

翻译学的名与实 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的名与实 牛云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71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翻译学”经过多年沉浮终于成为公认的学科名称。中外学者关于翻译学体系构建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为本学科的迅 速发展创造了声势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翻译学名实难符的境况。从逻辑学角度看 ,这是因为学界在“翻译学”概念的理解上存 在偏差。本文从厘清概念入手 ,运用形式逻辑基本原理 ,在广泛借鉴中外众家方案的基础上 ,采用主体客体二分法的研究方 式 ,提出了一个以翻译现象中...

翻译学的名与实
翻译学研究 翻译学的名与实 牛云平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北京  100871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翻译学”经过多年沉浮终于成为公认的学科名称。中外学者关于翻译学体系构建的百家争鸣一方面为本学科的迅 速发展创造了声势 ,另一方面也揭示了翻译学名实难符的境况。从逻辑学角度看 ,这是因为学界在“翻译学”概念的理解上存 在偏差。本文从厘清概念入手 ,运用形式逻辑基本原理 ,在广泛借鉴中外众家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的基础上 ,采用主体客体二分法的研究方 式 ,提出了一个以翻译现象中的人、事、物为具体研究对象 ,层次封闭与开放相结合的翻译学架构新设想。 关键词 :翻译  学科  主体  客体 作者简介 :牛云平 (1974 —) ,女 ,河北灵寿人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 ,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 :翻译学与比 较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 :H315.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378(2007) 05 - 0129 - 06    收稿日期 :2007 - 06 - 20 一、翻译学之名 (一)“翻译学”沿革 在中国 ,“翻译学”/“译学”这个名词很早就已出现。 1898 年 5 月 ,张之洞刊出《劝学篇》,其中《外篇·广译》就提到 了“译学”和“翻译之 学”[1 ] (pp127 - 128) 。1920 年 代 , 梁 启 超[2 ] (p115) 、蒋翼振[3 ] (p1) 、林语堂[4 ] (pp6 - 7) ; [5 ] 、艾伟[6 ]等学者也 纷纷使用了“译学”一词。建国后 ,董秋斯[7 ] (p543) 又提出了 “中国翻译学”之说。然而 ,他们都不是从当代意义的学科名 称角度来使用这个词的。 1983 年 ,罗新璋称 :“我国的译论 ,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 统美学的一股支流 ,慢慢由合而分 ,逐渐游离独立 ,正在形成 一门新兴的学科 ———翻译学”。[8 ] (p603) 据笔者目前所知 ,这是 中国最早以“翻译学”来明确命名一门学科的说法。董宗杰 也倡议采用“翻译学”为学科名称[9 ] 。此后 ,“翻译学”这一学 科名称迅速获得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例如 ,仅在 1980 年代的其余几年就有桂乾元[10 ] 、田菱[11 ] 、谭载喜和 Nida[12 ] 、 谭载喜[13 ] ; [14 ] 、金 [15 ] 、黄龙[16 ] ; [17 ] 、吴明华[18 ] 、徐盛桓[19 ] 、 杨自俭[20 ]等多位学者采纳“翻译学”之名 ,撰文著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探讨翻 译学科的构建问题。 在西方 ,问题则异常复杂 :“翻译学”之“学”是“science”? “ - ology”?“theory”? 还是“studies”等等 ? 这些词语西方学者 见仁见智 ,都有使用 ,都可用来指称系统描述和阐释翻译现 象的知识分支 ,只是出现时间、侧重点和使用者范围有 别[21 ] (p27) ; [22 ] (p3) ; [23 ] (pp148 - 149 , pp174 - 175 , pp183 - 188) ; [24 ] (p174) ; [25 ] ; [26 ] (pix) 。因此我们可以如金 [15 ] (p4) 所说 ,发挥汉语的优 越性 ,统统以“学”称之。 目前 ,“翻译学”作为学科名称已经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公 认和官方的认可。例如 ,2004 年 2 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正式 获准建立了我国内地第一个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二级学 科) 。在我国港台地区和海外 ,很多高等教育和研究机构也 均设有独立的翻译学学位点 ,在“翻译学”名下从事着相关教 学和研究 :据柯平、鲍川运[27 ]有选择的调查研究 ,全球有 26 个国家和地区的 112 所高校都开设有翻译专业和研究机构 , 在积极开展翻译教学与研究和翻译学科建设。另有调查称 , “在国际上已有 250 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正式的翻译教学和 研究机构 ,并设立了独立的、可授予翻译学硕士或博士学位 的翻译学学位点。”[28 ]有西方学者认为 ,1990 年代口笔译员 培训项目在西方高校的设立标志着翻译学科的真正建 立。[29 ] (pxiii) (二)“翻译学”名理探 西方学者关于学科名的争论有其学术背景、语言文化上 的诸多原因 ,但参照译学研究的现状 ,对我们也有着非常重 要的提示意义 :“翻译学”概念有何内涵、外延 ? “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的学科 ,这似乎一目了然、毋须 多言。如果“翻译”和“学”的概念是两个常量 ,那么“翻译”+ “学”=“翻译学”,其内涵和外延就很容易确定。然而 ,只要 深入思考一下 ,问题马上就出现了 :何谓“翻译”? 何谓“学”? 它们都是常量性概念吗 ? 按照汉 语文 八上语文短文两篇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部编版八上语文文学常识部编八上语文文学常识二年级语文一匹出色的马课件 词组分类法 ,“翻译学”是个偏正词组 ,“翻 译”在前 ,是修饰词 ,为“偏”语素 ;“学”在后 ,是中心词 ,为 “正”语素。先考察中心词“学”。“‘学’字意味着一整套概括 性很强的概念系统及独具学科特点的知识框架”。[30 ] (p10) 一 门“学”是一个能揭示研究对象一般规律的整体架构 ,在内部 要有层类分支且彼此之间要相互关联 ,在外部要既区别又联 系其他的“学”;换言之 ,必然要具有系统概括性、规律描述 性、内部区分性、内部关联性、外部区别性和外部融通性。在 本文中 ,“学”的外延就是指具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概念系统及 知识框架。我们可将“学”看作常量 ,把“翻译学”解为 :一套 描述和阐释“翻译”的概念系统及知识框架。这样 ,“偏”语素 ·921· 2007 年第 5 期 第 32 卷 (总第 137 期)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Vol . 32 No. 5 Oct . ,2007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翻译”反而成了确定“翻译学”内涵与外延的关键。 关于“翻译”这个最基本的术语 ,一方面学界随意使用 , 似乎早有共识 ;另一方面 ,几乎所有认真研究翻译的著述都 要对它重新界定 ,说明“‘翻译’作为译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至 今缺乏学科意义上的 [ ⋯⋯]公认一致的定义”。[31 ] (p119) 此处 只需管窥一部主要用汉语写成的工具书即可证到全局。《译 学词典》(下文简称《词典》)“翻译 translating/ translation”词条 称 :“是多义词 ,用英文可区别出的不同含义和不同用法 ,主 要有以下五义 :1. 翻译过程 (translating) ;2. 翻译行为 (trans2 late / interpret [ ⋯⋯] ; 3. 翻 译 者 ( translator / interpreter [ ⋯⋯]) ;4. 译文或译语 (translation / interpretation [ ⋯⋯]) ;5. 翻译工作 (事业) (translation [ ⋯⋯]) 现按‘翻译过程’定义如 下[ ⋯⋯] :翻译是按社会认知需要、在具有不同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的符号 系统之间传递信息的语言文化活动。”[32 ] (p9) 翻译 翻译学 = 描述阐释 翻译过程 翻译行为 译文或译语 翻译工作/ 事业 语言、文字、符码 任意互换表意 ( ⋯⋯) 译者      ( ⋯⋯) “客体” 因素 “主体” 因素 一切反应 沟通认知 理解行为 的概念系统 及知识框架 同一个语词“翻译”既是“过程”、“行为”、“工作”,又是“译 者”,还是“产品”;既是抽象概念 ,又是具体实物 ;既指人 ,又 指事物。形式逻辑指出 :同一个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来表 达 ;同一个语词在不同语境中 ,可以用来表达几个不同概念。 在同一《词典》的同一词条中 ,“翻译”指示了五种不同概念 , 词条中所举的两个英文词也根本不能涵盖释义中为区别含 义所举的多个英文词。这已足可证明 ,至少在现阶段 ,“翻 译”决非一个常量性概念 ,而是一个变量 ,可以有不同取值。 在这种情况下 ,《词典》显然无法就“翻译”给出一个清晰明确 的界 说 , 尽 管 这 有 违 术 语 学 最 为 强 调 的 单 义 性 原 则[33 ] (p19) ; [31 ] (p118) 。另查《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下文简称 《现汉》)“翻译”词条第一解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 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 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 ;把代表语言文字 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34 ] (p345) 于是“翻 译”一词又多了一种概念 :语言、文字、符码任意互换表意 (动 作) 。这样 ,仅从《词典》和《现汉》两部工具书中 ,就提取出 “翻译”表达的 6 种概念。可以推知 ,如果考察更多的译学著 述 ,会发现“翻译”这个变量域的取值更加丰富。如果如许多 学者所论 ,把“翻译”的本质特征精简为“转换”的话 ,那么其 外延会大至“一切物质世界中运动着的物质之间的必不可少 的相互反应、沟通、认知与理解的行为”[35 ] (p24) ; [36 ] ,“翻译学” 因而形成一个宏伟浩繁的体系 ,在最高的层次上与哲学学理 悄然会通。可以用右边的关系式来简示“翻译学”的外延 ,其 中 ( ⋯⋯)表示实际还有其他内容。显然 ,“翻译”是一种囊括 了人、事、物的普遍现象 ,“翻译学”就是描述和阐释这些现象 的概念系统和知识体系。这样 ,“翻译学就是研究翻译的科 学”实际上是同语重复 ;“翻译学”也绝非仅仅“研究双语转 换”而已。 二、翻译学之实 在实际构建过程中 ,不同学者出于文化传统、学术背景、 个性兴趣等多种原因 ,会赋予“翻译”不同的值 ①,采纳不同 的研究范式 ,构想出不同种类的翻译学。本文所说的范式指 在上述翻译学等式观照下 ,以“翻译”变量的特定取值为研究 对象的学科体系模式。一种范式对“翻译”的取值如果等于 或多于上述 6 种变量 ,就可称为全景式视角下的翻译学范 式 ;如果少于上述 6 种变量 ,则可称为局域式视角下的翻译 学范式。前者倾向于为学科作整体立论 ,力图勾勒出翻译学 的总框架 ,在博览众多相关学科的基础上 ,创建本学科的结 构体系和研究秩序 ,规划研究工作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地带 ; 后者往往或者以相对成熟的特定学科 (如语言学) 为依托 ,试 图在其基础上建立翻译学的概念系统和知识框架 ,或者从其 他特定学科的视角出发研究翻译学 ,带有鲜明的学科交叉特 点 ,形成翻译学框架下的特定分支。 (一)全景式视角下的翻译学范式 在翻译学领域 ,国外学者人才辈出 ,而在学科体系的宏 观构建方面却寥寥可数 , 只有 James Holmes 堪称代表。 Holmes的 1972 年蓝图[24 ]囊括且超过了上文翻译学等式中 “翻译变量”的 6 种取值 ,影响广远 ,成为西方迄今最具权威 的翻译学架构[38 ] 。许多中外学者如 Andre Lefevere[39 ] ; [40 ] 、 Susan Bassnett[41 ] 、Theo Hermans[42 ] ; [43 ] 、Gideon Toury[44 ] 、张南 峰[45 ] ; [46 ] ; [47 ]等人都在 Holmes 开创的翻译学版图上裂土而 治 ,辛勤耕耘。他们或将 Holmes 体系的一支付诸实施并有所 发展 ,或对 Holmes 体系做出枝节上的修改调整 ,没有提出另 外的宏观构想。 在中国 ,情况则大不一样。根据笔者目前考察过的资 料 ,董宗杰[9 ] ②、金 [15 ] 、谭载喜[14 ] 、刘宓庆[48 ] ; [49 ] 、范守 义[50 ] 、杜建慧[51 ] 、杨自俭[52 ] 、张成柱[53 ] 、辜正坤[54 ] 、方梦 之[55 ]等学者纷纷从全景式视角出发 ,依照不同分类法提出 了自己的建议。不过 ,始自 1980 年代的这场翻译学大讨论 至今也未达成比较一致的意见。[56 ] (p379) (二)局域式视角下的翻译学范式 Otto Kade[57 ] 、Werner Koller[58 ] 、Wolfram Wilss[59 ]等真诚拥 护 Eugene A. Nida 的 Science of Translating之说的德国学者虽 然抱定雄心要将翻译学建成一门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独立 学科 bersetzungswissenschaft 或 Translationswissenschaft ,但因立 ·031· ① ② 董先生虽然无法避免当时语境的影响 ,认定语言学对翻译学居于绝对的宗主地位 ,但其敏锐的学术知觉又使他注意到翻译学的文艺 学性质及其与哲学、心理学、机器制造等多学科的密切关联 ,从而勾勒了一种不拘于语言学框架、涵盖了 6 种“翻译”取值的崭新学科概貌 ,因此 本文把董氏体系列入此处。 如赵德全 [37 ]的举例。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5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论视野和方法所限 ,他们实际将翻译学置于应用语言学的 附属学科地位[60 ] (p14) ; [23 ] (p149) 。Peter Newmark 认为 :“翻译 学 ①的主要任务是为最大可能范围的文本或文本类型确定 适当的翻译方法。其次 ,翻译学是一套用于文本翻译和译作 批评的 ,由理论、限定规则和注意事项组成的框架结构 ,一套 解决问题的背景知识。”[61 ] (p19) 其议论代表了很多语言学派 学者的意见 ,如 Eugene A. Nida & Charles R. Taber[62] 、Mary Snell2Hornby[63] 、Roger Bell[64] 、程永生[65]等人。对此 ,Theo Her2 mans [43] (pp151 - 152)也持与本文类似的看法。 在中国 ,徐盛桓[19 ] 、杨自俭[20 ] 、金文俊[66 ] 、田菱[67 ] 、王秉 钦[68 ] 、张柏然和姜秋霞[69 ] 、张泽乾[70 ] 、柯平[71 ] 、林璋[72 ] 、阎 德胜[73 ] 、彭卓吾[74 ] 、郑海凌[75 ] 、萧立明[76 ] 、黄忠廉和李亚 舒[77 ]等学者也从不同立场、运用不同方法提出了各具特色 的翻译学设想。 中西方学者的学科设想有同有异 ,从不同角度推动了翻 译学科的发展。本文目的并非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 ,而是在 广泛借鉴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 ,遵从逻辑一致性原则 ,根据 上文的翻译学等式提出相应的框架设计。 (三)翻译学框架构想 本文提出的方案以与语言文字符码转换现象相关的人、 事、物为主要研究对象 ,涵盖了上文翻译学等式中“翻译”的 6 种取值 ,属于全景式视角下的翻译学范式 ,详见图 1 所示。 其中 ,实线方框表示该层次封闭 ,不可添加其他项目 ;虚线方 框表示该层次不封闭 ,可以扩充和修改 ;连线表示元素构成 和层级支持关系。 本设计有别于前述众家设计 ,说明如下 : (1) 本设想借鉴了哲学认识论分类方法。“哲 , 知 也”[78 ] (p57) 。出于分类简便考虑 ,本文使用了哲学传统认识 论的主体客体二分法 ,把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划为 “主体”,把作为其认识对象和活动对象的事与物划为“客 体”。这样 ,把对从作者至翻译学者的研究都归在翻译“主 体”学之下 ,而把对语言文字符码、翻译成果、翻译事业等物、 事的研究均归于翻译“客体”学之中。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 “主体”、“客体”两术语加了引号 ,表示二者只是权宜之称 ,不 代表人与事、物绝对分立 ,而是“彼是方生”[79 ] (p12) 、相形相成 的关系。在此系统中 ,“主体”也是一类认识和研究对象 ,实 际与语言文字符码、翻译成果等物、事同为客体。 (2)本体系的运作原理。从上文等式可知 ,翻译变量的 取值不止 6 种 ,这即是说 ,翻译学的元素构成不可限定。如 前引多家方案所言 ,本体系也是开放的。若借电脑术语作 比 ,“翻译学”就是根目录 ,下有四级子目录 ,一为首 ,四为尾。 “首尾”是方便说法 ,尾层下仍可细分。本体系一、二层是封 闭的 ,不可另加内容 ;三、四层是开放的 ,可吸纳其他构成因 素。本体系内部层次之间的线段表示元素构成和层级支持 关系 ,但这并不是说不能同时进行多元素、跨层次研究。事 实上 ,具体研究操作往往涉及多种元素、贯穿所有层次。主、 客体之间是互生互构、互彰互显的关系 ,上下层次之间也是 如此。前文已经指出 : (1)“翻译”的外延可以大至一切物质 世界中运动着的物质之间必不可少的相互反应、沟通、认知、 理解行为 ; (2)“学”的本质特征包括外部融通性和内部关联 性 ,因此 ,“翻译学”体系决不是僵化的。实际上 ,本体系的运 作原理恰如一株植物活体的生理学原理。植物体各部分之 间通过营养物质和信息物质的传递与竞争 ,形成了相互依 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植物的根与叶分处不同环境之中 ,由 维管束进行联络 ,实现物质交换 ,促进植株发展。这种根叶 一体、融通互生的原理也正是本体系不同层次之间的联通原 理。 (3)关于“玄翻译学/ 翻译哲学”。本体系所用术语虽有 半数 (作者学等 10 个)为笔者提出 ,但大都意思显豁 ,毋庸赘 言。不过 ,必须声明的是 ,本体系高端层次的命名借用了辜 正坤和张泽乾两位先生的术语“玄翻译学”和“翻译哲学”。 这是因为它们能够最佳地表达本文上述哲学立场 :“‘玄翻译 学’就是翻译理论的一种哲学”[36 ] (p4) ; [80 ] (p5) ;“翻译哲学 [ ⋯⋯]构成了翻译科学的最高层次”[70 ] (p464) 。不过 ,本文用 意与两先生的本意也有所不同。辜先生给“玄翻译学 [ ⋯⋯] 下了个描述性的定义 :玄翻译学的第一要旨在于阐明何种术 语在理论上合法 ,何种不合法。它探讨的是 ,在用某个术语 或概 念 归 纳 某 种 翻 译 现 象 之 前 , 应 当 采 取 何 种 步 骤。”[36 ] (p3) ; [80 ] (p4)其义高明精致 ,可操作性强。张先生对翻 译哲学的描述是 :“本体论、认识论、主体论、实践论、方法论 等都是翻译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与主要内容 ,它们是互相联 系、不可分割的统一体 ,其中主体性思想应成为翻译哲学研 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环。”[70 ] (p465) 内容宏阔抽象 ,容纳性 强。因此 ,本文对两术语钦羡难舍 ,便兼采其华 ,用来表示同 一概念 ,即 :运用理智直观对本体系以及包括本位层在内的 各层“学”进行融贯思辨所得的结论系统。玄翻译学/ 翻译哲 学具有公理性。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就像一组高悬的明镜 , 既可照见本体系众层次的长短 ,也可映出相邻学科的得失与 变迁。 (4) 本体系摒除“理论”与“实践”二词。以 Holmes 方案 为代表的许多方案中特别列出“翻译理论”或者“理论翻译 学”为译学构架之一支。本体系与此有别。《现汉》第 774 页“理论”条第一解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2 porary English (New Edition) theory 词条第二解 :“(the part of a science or art that deals with) general principles and knowledge as opposed to practical methods or skills [ ⋯]。”[81 ] (p1100) 两者的拗口 各有千秋 ,但对照来看 ,可提炼出其共核 : (1)“理论”与“实 践”相分相对。这样 ,如果“翻译学”中有一个“翻译理论”分 支 ,根据形式逻辑和分类学原理 ,同层次上就有且只有一个 与之属性相斥的“翻译实践”分支 ;同理 ,与“理论翻译学”相 对的就应是“实践翻译学”。而这种情况在有关方案中都不 曾见到。这是因为 ,我们反复申说过 ,“学”乃是一套概念系 统和知识框架 ,但“实践”与此背道而驰 ,其所指为“人们改造 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34 ] (p1145) ,既非概念 ,也非 知识 ,而是具体事件 ,根本镶嵌不进“学”去。可以说“实践” 是“学”的具体研究对象 ,而不是“学”的分支。(2)“理论”是 一套知识系统。它与“学”是不同层次的概念 ,在逻辑上形成 了属种包含关系。“学”必然是“理论”,而“理论”不必然是 “学”,就如“人”必然是“动物”,而“动物”不必然是“人”。“翻 译理论”就是“翻译知识系统”,在“翻译学”框架下与之互斥 ·131· ① 尽管 Newmark [61 ] (p19)深以 - ology 为恶 ,本文却只能按照汉语规范将其 translation theory 称作翻译学。 翻译学研究 牛云平 :翻译学的名与实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成对的应该是“翻译概念系统”,可在有关方案中都找不到后 者。从词义上讲 ,“理论翻译学”就等于说“知识系统描述、阐 释‘翻译’的概念体系和知识框架”,这样的词组恐怕连力荐 读者“费牙嚼一嚼”[82 ] (p16) 新式译文的鲁迅先生也会铩齿而 退、望之兴叹。综此二点 ,本文认为 ,“理论”和“实践”两词不 宜列入翻译学框架。 图 1  翻译学结构横置树形图 三、结语 “翻译学”之说从 19 世纪末出现 ,到 21 世纪初期成为中 国官方认可和学术界公认的一门学科 ,历经一百多年的浮沉 与变迁。在此期间 ,西方翻译研究界在本学科的学科名称和 体系构建问题上 ,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学界论争的积 极结果是 ,翻译学的学科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公认和确 立。然而 ,在关于“翻译”这一学科基础概念的理解和界定 上 ,学界并未达成共识。这直接导致了不同学者对翻译学的 学科体系持有迥然不同的观点 ,使翻译学体系呈现出碎片化 状态和唯技术论倾向。本文认为 ,这种态势具有不可忽视的 消极影响 ,不利于本学科的长足发展。因此 ,本文从厘定“翻 译”这一核心术语出发 ,借鉴中西多家翻译学体系设计之长 , 注重贯彻逻辑一致性原则 ,提出了一个涵盖“翻译”变量多种 取值的学科体系新设想。本文设计的新方案囊括了语言文 字符码转换现象中涉及的人、事、物三大类研究对象 ,划分为 翻译“主体”学和翻译“客体”学两大分支和由抽象思辨到具 象研究的四个层次 ,力求做到概念明确、名实相副、分类简 便、理论性和实用性兼顾。 此外 ,需指出的是 ,因篇幅所限 ,本文仅为翻译学体系的 建设提供了一份图样 ,未就低端层次 ,特别是尾层各分支的 具体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出更详尽的说明 ,术语群和系统 结构也有待继续建设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这两大方面具体 展开。 [参  考  文  献 ] [1 ] 张之洞 . 劝学篇[M] . 李忠兴评注.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 社 ,1998. [2 ] 梁启超 . 翻译文学与佛典[A] . 梁启超 . 中国佛教研究史 [M] . 上海 :三联书店 ,1988. [3 ] 孙迎春 . 前言[A] . 孙迎春 . 译学大辞典[ Z] . 北京 :中国 世界语出版社 ,1999 :1 - 6. [4 ] 林语堂 . 论翻译[A] . 黄嘉德 . 翻译论集[ C] . 上海 :上海 书店 ,1940 :6 - 32. [5 ] 林语堂 . 弁言[A] . 林语堂 . 语言学论丛[M] . 长春 :东北 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 [6 ] 艾伟. 译学问题商榷[J ] [A] . 中央大学半月刊 ,1929 (2) ;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 文集 (1894 - 1948) [ C]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1984 :160 - 180. [7 ] 董秋斯 . 论翻译理论的建设 [J / A ] . 翻译通报 ,1951 (4) ; ·231·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5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罗新璋 . 翻译论集 [ C]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4 :536 - 544. [8 ] 罗新璋. 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J / A ] . 翻译通讯 , 1983(7) , (8) ;《翻译通讯》编辑部 . 翻译研究论文集 (1949 - 1983) [ C]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588 - 604. [9 ] 董宗杰 . 发展翻译学 ,建立专业队伍[J ] . 翻译通讯 ,1984 (8) :37 - 38. [10 ] 桂乾元 . 为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而努力 [J ] . 中 国翻译 ,1986(3) :12 - 15. [11 ] 田菱. 语言学、翻译学、文艺学在文学翻译中的辩证关 系[J ] .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 (S1) : 70 - 73 ,92. [12 ] 谭载喜 ,Eugene A. Nida. 论翻译学的途径[J ] . 外语教学 与研究 ,1987(1) :26 - 28. [13 ] 谭载喜 . 必须建立翻译学[J ] . 中国翻译 ,1987(3) :2 - 7. [14 ] 谭载喜 . 试论翻译学[J ] . 外国语 ,1988(3) :22 - 27. [15 ] 金 . 翻译学与等效论 [A ] . 青岛 :全国翻译理论研讨 会学术报告 ,1987. 金 . 等效翻译探索[M] . 北京 :中国 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9 :3 - 24. [16 ] 黄龙. Translatology [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8. [17 ] 黄龙. 翻译艺术教程 [ M ] .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88. [18 ] 吴明华 . 翻译学研究断想[J ] . 上海科技翻译 ,1989 (3) : 1 - 4. [19 ] 徐盛桓 . 关于翻译学的研究[J ] . 现代外语 ,1989 (1) :10 - 16. [20 ] 杨自俭. 关于建立翻译学的思考 [J ] . 中国翻译 ,1989 (4) :7 - 9. [21 ] 刘重德 . 关于建立翻译学的一些看法 [J ] . 外国语 ,1995 (2) :27 - 31. [22 ] Nida , Eugen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M]. Lei2 den : E. J . Brill , 1964. [23 ] Shuttleworth , Mark & Mary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Z] . 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 2004. [24 ] Holmes , James.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 . Lawrence Venuti. 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 C]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2000 :172 - 185. [25 ] Kelly , Louis G. The True Interpreter :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West [ M ] . Oxford : Basil Black2 well , 1979. [26 ] Gentzler , Edward. Foreword [ A ] . Susan Bassnett &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 . Clevedon :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 1998 : ix - xxii. [27 ] 柯平 ,鲍川运 . 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 [J ] . 中国翻译 ,2002 (4) :59 - 66 , (5) :51 - 59 , (6) :45 - 51. [28 ]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翻译学学位点 [ EB/ OL ] . http :/ / giit . shisu. edu. cn/ itis/ tsprogram. htm , 2006 - 10 - 05. [29 ] Baker ,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 Z] . New York : Routledge , 1998. [30 ] 辜正坤 . 当代翻译学建构理路略论[J ] . 中国翻译 ,2001 (1) :9 - 13. [31 ] 方梦之 . 术语建设与译学进展 [A ] . 杨自俭. 译学新探 [ C]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2 :115 - 123. [32 ] 方梦之. 译学辞典 [ Z].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2004. [33 ] 隆多 ,G. 术语学概论[M] . 刘刚 ,刘健译.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1985. [34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 典 (修订本) [ Z]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8. [35 ] 辜正坤 . 翻译理论著作序文四篇·论翻译与翻译学新定 义[J ] . 中国翻译 ,2000(2) :23 - 27. [36 ] 辜正坤 . Metatranslatology [J ] . 中国翻译 ,2002(4) :3 - 7. [37 ] 赵德全 . 概念功能的传译[J ] .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 科学版) ,2006(5) :132 - 137. [ 38 ] Gentzler , Edward. An International and Interdisciplinary View :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J ] . 外国语 ,2005 (4) :44 - 55. [39 ] Lefevere , Andre. Translation Studies : The Goal of the Disci2 pline [ A ] . James Holmes , JoséLambert , and Raymond van den Broeck.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 C ] . Leuven : Acco , 1978 :234 - 235. [40 ] Lefevere , Andre. Translation , Rewriting , and the Manipula2 tion of Literary Fame [M] . London : Routledge , 1992. [ 41 ] Bassnett ,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 M ] . London : Methuen , 1980. [42 ] Hermans , Theo. Introduction :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 [A] . Theo Hermans.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ture : Studie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 C] . London & Sydney : Croom Helm , 1985 :7 - 15. [43 ] Hermans , Theo. Translation in Systems : Descriptive and Sys2 tem2oriented Approaches Explained [ M ] . Manchester : St. Jerome , 1999. [44 ] Toury ,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 1995. [45 ] 张南峰. 走出死胡同 ,建立翻译学 [J ] . 外国语 ,1995 (3) :1 - 3. [46 ] 张南峰 . 从梦想到现实 —对翻译学科的东张西望 [J ] . 外国语 ,1998(3) :40 - 46. [47 ] 张南峰 . 特性与共性 —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J ] . 中国翻译 ,2000(2) :2 - 7. [48 ] 刘宓庆 . 西方翻译理论概评[J / A] . 中国翻译 ,1989 (2) ; 杨自俭 ,刘学云 . 翻译新论 [ C]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 1994 :417 - 429. [49 ] 刘宓庆. 现代翻译理论 [M] . 南昌 :江西教育出版社 , 1990. [50 ] 范守义. 走向科学 :回顾与反思 [J ] . 外语研究 ,1993 (1) :1 - 8 , (2) :48 - 55. [51 ] 杜建慧 . 再论“翻译学”的界定 [J ] .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报 ,1998(4) :93 - 96 ,107. [52 ] 杨自俭. 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和任务 [J ] . 中国翻译 , 2002 (1) :4 - 10. [53 ] 张成柱 . 中国翻译学的基本架构 [A ] . 杨自俭. 译学新 探[ C] .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2 :124 - 130. [54 ] 辜正坤 . 序[A] . 辜正坤 . 译学津原 [M] . 郑州 :文心出 ·331· 翻译学研究 牛云平 :翻译学的名与实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版社 ,2005 :1 - 3. [55 ] 方梦之 . 翻译学的“一体三环”[J ] . 上海翻译 ,2006 (1) : 1 - 6. [56 ] 孟凡君 . 中国翻译学主体性问题研究 [D ] . 北京大学博 士学位论文 ,2006. [57 ] Kade , Otto. Zufall und Gesetzm¾βigkeit in der Βbersetzung [M]. Leipzig : VEB Verlag Enzyklop¾die , 1968. [58 ] Koller , Werner. Grundprobleme der Βbersetzungstheorie. Unter besonderer Berücksichtigung Schwedisch2deutscherΒbersetzungsf¾lle. [M]. Bern : Francke Verlag , 1972. [ 59 ] Wilss. Wolfram. Βbersetzungswissenschaft . Probleme und Methoden [M] , Stuttgart : Klett , 1977. [60 ] Snell2Hornby ,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2 proach (Revised Edition) [M]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 1995. [61 ] Newmark ,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 New York : Pergamon Press , 1981. [62 ] Nida , Eugene A. &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2 tice of Translation [M] . Leiden : E. J . Brill , 1969. [63 ] Snell2Hornby ,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 An Integrated Ap2 proach [M] . Amsterdam : John Benjamins , 1988. [64 ] Bell ,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 Theory and Practice [M] . London and New York : Longman , 1991. [65 ] 程永生. 描写交际翻译学 [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 2001. [66 ] 金文俊 . 翻译理论研究基本取向概述 [J ] . 外语教学与 研究 ,1991(1) :23 - 27. [67 ] 田菱. 翻译学的辩证逻辑学派[J / A] . 外国语 ,1992 (6) ; 杜承南 ,文军. 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 C] . 重庆 :重庆大学 出版社 ,1994 :32 - 40. [68 ] 王秉钦. 文化翻译学 [ M ]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 1995. [69 ] 张柏然 ,姜秋霞 . 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 ] . 中 国翻译 ,1997(2) :7 - 9 ,16. [70 ] 张泽乾 . 翻译百思[A] . 许钧. 翻译思考录 [ C]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63 - 484. [71 ] 柯平. 翻译随想录[A] . 许钧. 翻译思考录 [ C]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 485 - 494. [72 ] 林璋. 译学理论谈[A] . 许钧. 翻译思考录 [ C] . 武汉 :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562 - 569. [73 ] 阎德胜. 逻辑翻译学构想 [J ]. 外语教学 ,1999 (2) :42 - 48. [74 ] 彭卓吾 . 翻译学 :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M] . 北京 :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 ,2000. [75 ] 郑海凌 . 文学翻译学[M] . 郑州 :文心出版社 ,2000. [76 ] 萧立明 . 新译学论稿 [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 司 ,2001. [77 ] 黄忠廉 ,李亚舒 . 科学翻译学[M] .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 出版公司 ,2004. [78 ] 许慎. 说文解字[M] . 段玉裁注. 上海 :上海书店 ,1992. [79 ] 庄周. 庄子[M] . 郭象注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80 ] 辜正坤 . 玄翻译学引论 [A ] . 辜正坤. 译学津原 [M] . 郑州 :文心出版社 ,2005 :3 - 30. [81 ]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2 porary English (New Edition) [ Z] . Harlow : Longman , 1987. [82 ] 鲁迅. 关于翻译的通信 (并 J . K.来信) [A] . 鲁迅. 二心 集 [M] .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147 - 164.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ology NIU Yun2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Peking University , Beijing 100871 China ;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Hebei University , Baoding 071002 China) Abstract :After years of struggle and competition , Translatology became the discipline. The disputes between translation scholar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reveal the incongruence between its name and nature while giving the discipline an op2 portunity for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 Observations from a logical point of view find that this dilemma arises from mul2 ti - understandings of the concepts the term Translatology denotes , which constitutes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is article. Conforming to formal2logical principles , drawing from extensive literature , and employing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philo2 sophical dichotom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 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a new 42level scheme of Translatology , with its focus on the three kinds of elements of translation phenomena , i . e. participants , events , and tangible materials. Areas for further research are identified. Key words : translation  discipline  Subject  Object [责任编辑  王宏海 ] ·431· 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 5 期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本文档为【翻译学的名与实】,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53663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8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6
分类:
上传时间:2009-10-03
浏览量: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