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举报
开通vip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第7卷 第4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7No.4 2005年12月 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 Dec.2005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褚艳(1980- ),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研究。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褚 艳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中国是茶最早的栽培国,也是古老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和南北...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第7卷 第4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Vol.7No.4 2005年12月 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 Dec.2005 收稿日期:2005-01-28 作者简介:褚艳(1980- ),女,浙江宁波人,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研究。 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褚 艳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 金华321004) 摘 要:中国是茶最早的栽培国,也是古老茶文化的发源地。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开始,历经西汉、三国、两晋和南北 朝,到了唐代饮茶的风俗空前兴盛。宋元明清到现在,饮茶的风俗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并发展成中国特色的“茶艺”。在中 国唐朝时代扎根的茶文化,在日本的奈良时代至平安时代初期由谴唐使传入了日本,在日本生根,并发展出属于日本形貌的 “茶道”文化。从中日茶文化的区别和习惯的不同,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在“道”、美意识、及民族性格上的差异。 关键词:茶艺;茶道;“道”;美意识;民族性格 中图分类号:TS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60(2005)04-0061-04 1 引言 所谓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 和”;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文化作为一种 历史现象,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与了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以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茶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则是专指 其“精神财富”部分。王玲是主张狭义说的,她强调指出:“研究茶文化,不是研究茶的生长、培植、制作、化 学成份、药学原理、卫生保健作用等自然现象,这是自然科学家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把茶叶学加上茶叶 考古和茶的发展史。我们的任务,是研究茶在被应用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现象。”[2] 在人类历史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和日本的茶文化也在陆续发展着,相互影响并各具特色。 2 中国的茶文化 2.1 中国古代饮茶的历史 茶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特产,也是中国人民最早发现的饮料之一。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的古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中就已经记载了关于茶的史料。“茶”在古代原先写作“荼”,后来才写作“茶”。据说,最早发现茶的是神 农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最初饮茶的时期可以追溯到三国。据《三国志》记载,吴的孙皓皇帝在宴会的酒席上,由于大臣韦翟 不会饮酒而赐于茶。到了西晋,江南地区土著富豪的宴会上已经可以看到茶了。东晋、南北朝时,饮茶 的风俗广为流传,当时的知识人士崇尚清谈,聚集时总是喝茶。 中国古代饮茶的普及是在唐朝。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的自然 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中唐后约52年 间,唐王朝共四次颁布了有关茶的法令。此后,饮茶的习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及。 16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总第26期) 明清时出现了蒸青、炒青、烘青等各类茶,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 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中国四大名著 之一的《红楼梦》中一共有262回提到饮茶,由此可见当时饮茶的盛况。清代时又推出了茶的新制造法,集 合了六大茶类: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饮茶的风俗自明朝开始盛行,到处可见茶馆,茶楼。 2.2 中国的茶艺 在中国的茶文化中,茶艺是不可磨灭的艺术。茶艺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 及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3],其过程体现了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 在唐代,茶的制造法是先把茶叶的整片碾成粉再用水调成糨糊状再喝,古书中也称为“吃茶”。日本 的茶道中也保留了“吃茶”的方式,称为“抹茶”。唐朝末期发明了“蒸青散茶”,即日本现在的“碾茶”。除 此之外,还有“抹茶”,饼茶(民间流行)等制作方法。宋朝时,茶会成为风行一时的潮流,其中最瞩目的是 一种称为“斗茶”的竞技游戏式的茶会。所谓“斗茶”,就是比较茶的颜色、香气、味道等各方面品质的竞 赛。茶的水色、香气、味道、水泡等各方面最佳的茶取得最后的胜利。 现代民众的茶文化得到了发展。普通百姓家也喜欢饮茶,各地的制作法也有各自的创造性。京师 盖碗茶,潮汕工夫茶等也分别兴起。这些复杂的程序不仅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了伦理性、礼仪性等儒家精神,而且还表 现了精神和物质、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性。 3 日本的茶文化 3.1 茶的引入和茶道的起源 饮茶的风俗最初是在平安初期由入唐僧传到日本的。日本天台宗的创始者最澄在804年(唐德宗 贞元二十年)来到中国,次年将佛教的经典和茶种带到了日本。他是开拓日本植茶技术的第一人。镰仓 初期,荣西(1141-1215)再次从中国带回了茶,并著作了《吃茶养生记》二卷。此后,茶作为一般的饮料 在日本得到普及,《吃茶养生记》也被看作是日本的《茶经》,成为日本茶道的根本。 在此条件下,到了室町时代,形成了茶道这种独特的日本艺术。所谓茶道,“是通过饮茶来进行精神 修养,使人进入静寂闲雅的境界之道,也是培养日本式的礼节之道。”[4]从南北朝到室町时代,在平民间 类似“斗茶”的茶会已经出现,“斗茶”的场所叫做“茶寄合”。“斗茶”也叫做“云脚茶会”,是一种带有赌博 性质的游戏。参加者通过饮茶,判断茶的品质及产地。 在此期间,奈良称名寺有位叫村田珠光的僧人创设了叫做“闲寂茶”的饮茶方式。他在斗茶的基础 上加入了禅宗的某些做法,把饮茶和坐禅结合起来,创立了茶道的雏形。此后,武野绍鸥又给茶道带来 了更深的改革。他在村田珠光茶道的基础上提出了“茶具简略化”的主张。绍鸥的弟子千利休(1522- 1592)是完成茶道艺术的最高深的人物。他在闲寂茶的基础上又吸收了武士和贵族的书道院茶的做法, 把茶道的发展努力向精神修养的方向推进。因此千利休被认为是茶道的创始人。同时,千利休确立起 了嫡系相承的“家元制度”。 3.2 茶道的 规则 编码规则下载淘宝规则下载天猫规则下载麻将竞赛规则pdf麻将竞赛规则pdf 茶道的规则是由禅宗寺庙吃点心的规则而来的。僧侣们每天只吃早餐和晚餐,饥饿难耐而开始饮茶。而 茶中单宁质含量较高对胃不好,因此必须吃些怀石。这里的怀石指简单的食物和点心,也叫“怀石料理”。 现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积不大、清雅别致的茶室里进行。室内有珍贵古玩、名家书画。茶室中间放 着供烧水的陶炭(风)炉、茶锅(釜)。炉前排列着专供茶道用的各种沏茶、品茶用具。具体的规则是:客 人按照一、二、三、四的顺序从茶室的入口进入到茶席。参观完壁龛内的轴画和其他摆设品后入座。接 着参观主人点茶,吃完仆人送来的怀石料理。然后走出去,在内茶庭里坐下休息片刻,直至主人招呼后 再次入席。这叫做“再入席”。客人参观完壁龛内的插花(茶花)后入座。主人准备好浓茶,拿出干点心, 接着捧出盛浓茶的茶碗先敬正客,然后再敬二客、三客等。最后的一名客人喝完之后在正客的建议下陪 伴主人同喝。然后,更换茶席,食用干点心,每人再喝一碗主人招待的薄茶,正客代表其他人一起向主人 道谢,最后客人一同退席。 26 书书书 褚艳: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 品茶时要吸气,并发出吱吱声音,表示对主人茶品的赞赏。当喝尽茶汤后,可用大拇指和洁净的纸 擦干茶碗,仔细欣赏茶具,且边看边赞“好茶!”以表敬意。或者一边交谈一边打听茶碗的来历。这是因 为茶道所用之茶碗皆有来历,非一般的普通茶碗之故。饮茶完毕之后,应安静地稍坐片刻,每人吃些点 心后结束,客人鞠躬告辞,主人跪坐门侧相送。一次大约二至三个小时。 4 中日茶文化的主要区别 4.1 “道” 中国的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三家的精华,强调“中庸”、“禅茶一味”、“天人合一”,形成了自己的精 神。中国文化又遵循“儒道互补”,儒家的“礼、义、仁、德”和中庸和谐的观念以及道家的“无为、自然”思想 对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中国的茶文化崇尚自然美,不象日本那样注重严格的仪式,只有广泛性和大众 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虽然也有茶道却没有生成日本式的茶“道”,应该说称之为茶艺更为合适。 与此相对,中国茶一进入日本的同时就具有禅的意味,这与被尊为“茶神”的陆羽有着颇大的渊源, 《茶经》同日本的茶道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日本的茶道又同中国的庄周玄学深刻地结合在一起。 茶道创始人千利休是大德寺古溪和尚的弟子,从武野绍鸥到珠光接受了茶法,完成茶道,和禅门都有着 缘分。茶道大家千利休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宗旨”[5],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 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沟通,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因此,“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 处、互相谦让,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造成一种空灵 静寂的意境,给人以熏陶。由此可见,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较为缺乏一个宽松、自由 的氛围。另外,茶道与政治相结合,并发展成为日本的主流文化,影响着日本民俗、艺术、宗教等几乎一 切传统精神生活。因此茶道可以说是日本文化的象征之一。 4.2 美意识 在中国首推道家的五行调和和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原则。中国的茶具都是做工极其细致的陶瓷器, 要求完美无缺。比如,饮茶用的壶通常是由紫砂,瓷器等贵重茶具。而且,在茶具的造型、花纹、颜色、材 料、美感等方面也有严格要求。 而在日本,通过茶道中的不均衡来暗示现实的不平等。[6]日本人的美意识中青睐不均衡,比起偶数 来更喜欢奇数。这也是禅的本质。美的主旨就是“朴素”,即不平衡,朴素,孤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 茶碗,茶罐及叫做“枣”(即茶筒,因外型象枣而得名)的陶瓷器都凝聚了茶人的哲学思想。例如,“书道院 茶”的人们非常重视茶具,风炉、茶碗、茶筒等及平台都是武士和贵族家中不可缺少的装饰物。珠光重视 朴素的美,主张饮茶应该使用日本自产的茶具。他改革了茶室的装饰,努力把茶室改造成朴素,高雅,幽 静,带禅宗色彩的茶室。据珠光所言,破屋子(粗略)和名马(豪华)的激烈对比中方能突现美。利休超越 对立这种现象,不受既成美意识的束缚,制成极小的只有一张席子大小的茶室,称之为精品。他引入朝 鲜制的陶瓷器,自己制作竹制的花瓶和茶杓,在茶具观上实现了下克上。在庭院的配置方面,也全力主 张草庵的平民化。利休自己的茶室也是朴素而优雅。 日本的茶道中可以发现四种主要的美---自然美、缺陷美、协调美及瞬间美。所谓自然美,可以从 庭园、建筑、插花、点心等的配置中引人注目。缺陷美,即不要求完美,以“ ”(缺陷)的思想为中心。例 如,不欢迎造型精巧完美陶瓷制的茶碗,反而鄙视它。粗糙的茶碗,尤其是砂还露在表面的,或者是留有 陶工指纹的茶碗反而被认为是上品。协调美就是茶事中每一样茶具共同构成美的世界,没有艺术品、非 艺术品之分。瞬间美即不提倡永恒的美。花的生命短暂,炭从黑燃烧至白(灰烬),嗅觉和听觉是不留痕 迹的美。现世是短暂的,入寂是永恒的。 4.3 民族性格 所谓民族性格,就是一个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 36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总第26期) 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是文化精神的外化表现。众所周知,日本是岛国,面积小而人口却快速增 长,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并非易事。因此,日本人尊崇武士道精神,努力在苦寂中发展,人际关系协调也 强调“忍”,重视自我克制和坚强的意志训练。从茶室入口的狭窄需俯身而入也可以看出日本人的隐忍 精神。其次,自然条件的恶劣也促成日本人有更强的集团意识和协作精神,表现在茶道上就是集体参于 茶事,共同营造和谐的氛围。再次,日本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特别重视规范和礼仪。因此,茶道中也是 非常重视特定而严格的程序,整个过程中还必须在形式上和礼节上说些尊敬、客套的话。可见,茶道的 目的并非真正饮茶,而是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一种礼法教育,是进行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 茶道虽说是一种精神修养,但却过于拘泥于形式,茶道的四大流派实际上相互实质性的区别很少。 这种重视形式而不重视实际的文化发展到极端的话,会限制人与人之间的自然交往,定会养成遵循古代 沿袭的礼节,重视形式的国民性格。 饮茶这种习惯中国比日本普及,且早好几个世纪,然而却没有形成日本形式的茶道。与此相反,随 着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却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茶艺。中国的茶艺虽然没有日本茶道那样拘泥于形式,然而 也有盖碗茶、工夫茶等精细复杂的茶艺形式。而且,日本茶道对于服装、茶室的设置及自然景色有严格 的规定,而中国却几乎看不到。中国是礼仪之邦,茶表现了亲友和朋友的情谊,以茶交友的方式不仅深 入普通百姓家,也应用于集团、国家的礼仪。新年之际,公司、工厂常常召开茶话会,领导向员工的一年 辛劳表示感谢。因此,中国的茶表示礼仪,又象征友谊。对中国人来说既不能理解日本的茶道,也不喜 欢它。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人更重实际,讲实用。[7]对中国人来说,喝上自己喜欢的茶远比在茶室里遵 循礼仪小心饮茶来得畅快得多。中国的亲友间也不拘泥于礼仪及形式,比起礼仪及形式更重视“义”。 5 结语 总之,中日两国的茶文化即有相通的地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尤其是日本的茶道,受中国茶文化的影 响深远,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精神,成为展现日本文化的一个独特的窗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2]王玲.中国茶文化[M].北京:中国书店,1992,(12). [3]陈椽.论茶与文化[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5). [4]于长敏.日本文化史略[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5]王勇,王宝平.日本文化的历史踪迹[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6]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8). [7]施由明.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比较略论[J].农业考古,2002,(2):317-321. On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JapaneseTeaCulture CHUYan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ZhejingNormalUniversity,Jinhua321004,China) Abstract:Chinaistheearliestcountrythatplantedteaandalsotheoriginalplaceforteaculture.From thetaleofShenNong(thefirstmanwhodiscoveredtea),throughtheWesternHan,ThreeKing- doms,theJinDynastyandtheNorthernandSouthernDynasties,duringtheTangDynasty,thecus- tomofdrinkingteaboomed.Fromthenon,thiscustomwaspasseddownfromonegenerationtoan- otheranddevelopedintoteaart.Theteaculture,rootedinChina'sTangDynasty,wasbroughtinto JapanbyJapaneseenvoysduringtheNaraandHeianPeriodandlaterdevelopedintoSadoculture(tea ceremony)featuringJapanesecharacteristics.From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aandJapan'steacul- tures,wecaninfertheirarts,aestheticsenseandnationalcharacteristicsarealsodifferent. Keywords:teaart;teaceremony;arts;aestheticsense;nationalcharacteristic (责任编辑 余群) 46
本文档为【解读中日茶文化的异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0086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3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9-30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