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道德经(1)

道德经(1)

举报
开通vip

道德经(1)首先要知道的是,人生活有两个方面,做事与做人。《道德经》主要谈论做人。 恒:就是达到一种终极状态。这里主要指正确人生行为要达到极致状态。 欲:就是有欠缺,换句话说就是离极致状态还有距离。这个距离不分长短,只要有距离不论长短都不是极致状态。 常:就是懂得了人生极致状态。 明:就是按照常生活,就是看清了世界的真相。 知:就是没有达到极致状态的人,这种人给人感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由于这种人自身的错误,以及给人什么都懂的印象,所以这样的人会使人走入歧途。这里所说的是做人方面。现在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知道,就是懂得“道”的...

道德经(1)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生活有两个方面,做事与做人。《道德经》主要谈论做人。 恒:就是达到一种终极状态。这里主要指正确人生行为要达到极致状态。 欲:就是有欠缺,换句话说就是离极致状态还有距离。这个距离不分长短,只要有距离不论长短都不是极致状态。 常:就是懂得了人生极致状态。 明:就是按照常生活,就是看清了世界的真相。 知:就是没有达到极致状态的人,这种人给人感觉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由于这种人自身的错误,以及给人什么都懂的印象,所以这样的人会使人走入歧途。这里所说的是做人方面。现在我们就懂得了什么叫知道,就是懂得“道”的道理,才是真正的知道。 事:就是没事的时候,总是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行为,与知相对。 无事:就是没事的时候,不要有乱七八糟的行为。也就是说,人生是为他人而活着的,但不是随时都有为他人的行为。也就是没有这些行为的时候,就不要有什么想法了,此时有的任何想法都是为自己,而不是为他人。 为:就是做事情,前面讲了,人活着就是为他人,此为就是为他人服务。 无为:就是在为他人服务的时候,不要有什么为自己的想法,不要有什么得到之心。 懂得了这些就是懂得了《道德经》的全部含义。其实就是做人要达到一种极致状态,而这种机制状态并不是什么超凡脱俗的状态,而是达到真正的人的状态,而现在的人们并没有达到真正的根本的做人的状态。(关于此问题请参考李兵注《人生基础必修》)而如何达到这种状态那?就是只为他人服务(即为无为)而不求任何回报(即事无事),而知是事的起源,所以要去除。《道德经》中所有道理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所讲的。所以要想做一个真正的人,就要学习《道德经》 下面我就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详细讲解《道德经》,让每个人都可以读懂它。为了便于阅读与理解,在讲解的章节加了 总结 初级经济法重点总结下载党员个人总结TXt高中句型全总结.doc高中句型全总结.doc理论力学知识点总结pdf 性的便于记忆的题目。对于每一章的讲解,都分为四个部分:一、原文。二、字词解释。三、直译。四、讲解。五、总结。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一章 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始(李兵注:此处其它版本是“天地始”而马王堆出土的是“万物始”而《道德经》后面有天地长久之说,也就是天地没有开始,所以此处用“万物始”);有名,万物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名词解释: 道:正确的人生行为。 名:正确的对人生观、世界观的看法,也就是正确的思想。 可〈动〉会意。从口,从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为“歌”字的古文。 恒:<形>(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这里也代表达到绝对状态。此处许多版本用“常”而“常”字在《道德经》中有特指,而此“恒”同样有特指,所以该用“恒”就要用“恒”,该用“常”就要用“常”,不能混淆。 欲:人们理解是欲望,此处有另外的含义,就是没有达到绝对的极致,或者说欠缺之意。 徼:〈动〉窃取,抄袭。 妙:可以看到事物的本质。 玄:事物的本质,即事物的本来面目。 直译: 道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道,是没有到达极致的道,或者说是没有到达标准的道。名如果是用来被歌颂的名,是没有到达极致的名。没有“名”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有了“名”以后,万物就是他的母亲。所以要达到一种极致的状态,而没有一点点的欠缺,才能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如果不能达到这种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表面现象了。“道”和“名”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叫法不一样。它们都是事物的根本,到达极致就是懂得这些根本,就是通往看清世间事物本质的的道路。 讲解: 第一章 为什么要讲《道德经》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是正确的行为方式。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被人们赞扬的正确人生行为,就一定是没有到达道的极致,所以也就不是真正的道。 而正确的思想,如果是被人们歌颂的,或者说是得到人们赞扬的正确思想,就一定是没有到达极致的正确思想。所以没有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正确思想。 此句告诉人们,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让人们感到他在做好事,而去赞扬他,那么他的思想与行为就一定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正确人生行为。 那么什么是到达极致的正确的人生思想与行为那?就是一个人做了好事,让人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这种行为,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此《道德经》就是告诉人们如何做到根本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 如果对此还是不理解就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华佗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代名医,传说他们家兄弟三人都是行医的。 有一天曹操问华佗:“你的医术很高明,会开刀做手术,受到人们的敬仰与赞叹。在你们哥仨中一定是医术最高明的” 华佗说:“不是我,我二哥比我医术高明。他常常在疾病还处在初期阶段就可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在疾病没有扩大之前,让病人吃一些药病就可以好了,根本用不着开刀。人们看到吃点药就好了,认为自己得的不是什么大病,所以人们都认为我二哥医术一般,只能治疗一些小病。” 曹操又问华佗:“那还有比你二哥医术高明的吗?” 华佗说:“有,就是我大哥。他常常在人们自己还没有感觉到自己有病的时候,通过‘望、闻’就能知道这个人存在潜伏期的病症。然后告诉病人在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应该吃什么。人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使自己的病症在潜伏期就被医治好了,病症没有出现。所以人们都没有认为自己是病人,也不认为我大哥是医生,更不会有人赞叹他。” 后面章节中的“道褒无名”讲的也是这个问题。 无名,万物始; 为什么前两句所讲的,让人们看出来的就不是达到极致的行为与思想哪?这两句就是解释。 在没有人类思维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就已经存在了。 《道德经》中用天地代表宇宙的永恒,用万物代表我们生存的环境。 有名,万物母。 有了思维的以后,也就是说人类出现以后,万物就像是正确思想的母亲。 也就是说,要想达到极致状态就要与万物一样。也就是脱离普通人类思想的束缚,而回归人类思想的本源。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 所以只有到达一种极致的状态,也就是没有一点点欠缺的状态,才是回归人性本源,才能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此处的欲,不是欲望的意思,是没有达到的意思。即没有达到永恒的状态。无欲即达到了极致状态,有欲即没有达到极致状态。 恒有欲,以观其徼。 而如果没有到达永恒的极致状态,就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或者说是事物的虚假现象,而看不到事物的本质。 举个例子就容易理解了,恒就像山顶,有欲就是没有到达山顶,只能听到别人对你讲的山顶风光。如果自己到达山顶了,自己就可以看清整个面目了。为什么说人类没有达到山顶那?也就是人类没有到达人类的认识的极限那?就是因为万物是先于人类产生的,所以人类不容易看清本来面目。如果想要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就要达到做人的极致状态,如果达到那?此《道德经》就是答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我要讲的正确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虽然看似两个概念,也就是道与名。其实都讲的是一种事情。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两点都要到达极致状态,如果都达到了极致状态,就可以看清世间所有事物的本来面目。 总结: 此章告诉人们,如果被人们感觉出来的正确人生的行为,或者说受到人们赞扬与夸奖的行为,不是达到极致的正确人生行为。正确的行为与思想,只有到达了一种极致状态,才是真正的正确的行为与思想,才可以看清世间所有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是正确的人生。而人们对于正确人生有些认识不够,有些根本就不懂如何做。如果没有达到极致,就不是真正的正确行为与思想,那么生活中就无法看清事物的本质,当然会犯错误,就会带来人生的坎坷。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二章 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夫唯居,是以不去。 名词解释: 斯:意:劈;砍。此处为断除 恃:音:是。 意:依靠,依赖,倚仗。 直译: 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断除了恶。都知,善之所以为善,是断除了不善。所以有和无互相所生,难和易相互造成,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低相互倾斜,音和声在一起,前和后相互跟随。全是这样的。所以圣人做无为的事情,行不言之教教育他人。自然万物,做了不去张扬,生出什么不据为己有,做的时候也不去依靠它,做成了也不会停止不前。人只要有前面讲的不应有的追求,就不会达到人生的终极状态。 讲解: 二章 用什么方法达到极致状态 讲解: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叫美,是因为没有一点点的恶,也就是没有一点点的缺点,也就是达到了美的极致状态才叫作可以叫做美。都知道“善”之所以叫做“善”是因为断除了不“善”。也就是说在他身上一点点的不善良的情况都不会发生,如果他做所有的事情都是按照“善”的标准去做的,但是他有一次当着人们的面故意的踩死了一只蚂蚁的话,那么人们就不会说他“善”了,尽管他一直做到很好。 第一章中告诉人们要到达到一种极致状态,此两句就是解释什么是极致状态。《道德经》中美与恶相对,善与不善相对应。也就是要想达到绝对的美,就不要有一点点的恶,就是到达了美的极致,用《道德经》中的字就是到达了恒美。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所以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比如只有拥有了才可以变成没有,难做的事情是因为和简单的事情相比较才感觉的到,长和短、多和少、声和音、前后都是一样的道理。要想完全的得到其中之一就要完全的去掉对立的另外一个,才可以完美的得到另一个。 此两句讲了一个问题,就是绝对的问题,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两方面组成的,要想绝对的得到其一,就要绝对的去处另外一个方面。下面简单讲一下这个问题。 人们大多不承认有绝对的事情。这在佛学当中叫做“边见”一种错误认知世界的行为,就是只承认相对,而不承认绝对。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绝对的事情那?下面我就说一段对话,是我与一名不承认有绝对事情的人都对话。我问他:“你说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事情吗?”他说:“没有。”我又问:“绝对没有吗?”他说:“绝对没有。”他用绝对论,否定了绝对论。 这里面探讨的不是物质世界的绝对与相对,而是探讨心灵世界的绝对与相对。老子第一句话告诉人们是有绝对事情的。也就是说圣人,首先承认的是绝对,而现实中人们都生活在相对当中。打个比方,老师在课堂上表扬一名同学学习有进步,正确的想法是,应该以绝对心理对待。就是大家的头脑中都认同这个这个同学的进步,而没有其他想法。但是人们由于都生活在相对当中,当老师表扬一位同学时,其他同学就会想到,老师说他好,那么就是说我不好了。但是老师并没有说谁不好。再比如我这个注解,我说是史上唯一正解,许多人不是想的:“奥,史上唯一正解,我要学习学习。”而是想到,你李兵有什么牛的呀,你怎么保证就是正解呀。这两个例子说明在人的头脑中存在着相对的思想,当听到表扬他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表扬他人就是说自己不好了。第一个例子容易理解一些,第二个理解比较难。这就是人类的缺点只生活在相对当中,当说一个人好的时候,就会想他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当说一个人美的时候,就会想他有什么丑的地方。而圣人不是这样的,当说一个人美的时候,圣人首先是要看看他是不是真的美,要是真的美就赞同,看看有没有自己可以学习的优点,要不是真美就不会去理会了。 第一章讲的是要达到道的极致状态,才是真正的道。前面这几句告诉人们如何达到极致,就是要想得到美,不是去追求美,而是去除所有的不美就可以了。所以说要想得到道,不是去追求道,而是要追求去除所有的不道。这一点一定要记住,后面章节的“以其无私而成其私”就很容易明白了。就是要想为自己,不是追求为自己,而是追求不为自己,也就是追求为他人,当没有一点点的为自己之心的时候,就是达到了为自己的极致状态。 那么什么是去除所有的不道的行为那,整个《道德经》讲的都是如何去除不道,而后面这句是整体说明什么是去除不道。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所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这里第一次提到圣人,人们对圣人的理解,都知道是对品德高尚人的称呼,那么什么是圣人?其实很好理解,简单讲就是达到了道与名的终极状态的人就是圣人,而用什么方法达到那?此《道德经》就是方法。完全按照去做,你就是圣人。 什么是“无为”此章最后一句就是无为的状态。这里简单讲一下为什么要做无为之事。居即全部安照去做。无为即没有得到之心,也就是没有任何希求之心,包括人生中所有的自己想要得到的财物、地位、名誉。为什么要做的没有任何希求之心那?因为第一章讲了人要达到一种恒的状态,即极致状态,没有任何缺陷的状态。那么此章前两句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极致状态,就要去除与之相对应的另外一个方面。那么与恒相对应的就是欲,要去除全部的欲,就可以达到恒了。如何去除欲那?就是生活中要达到没有任何希求之心,当达到做事情没有任何希求之心了,就是无为的行为,就可以达到无欲,即恒的状态,所以要做的无为。 什么是无言之教?就是告诉人们天下道理的本质,而不是告诉人们具体的事情。由于看清了本质,事情自认不会做错。由于没有直接告诉人们事情的表面现象,就好像没有教导一样,所以叫做不言之教。 比如数学老师教我们算数,他并没有直接讲解十斤大饼怎么算账,而是告诉人们道理,人们懂得了道理就可以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第一次举例,《道德经》中举了很多例子。这里讲解一下什么是举例说明:举例说明的例子不是真理,是用生活中人们熟知的一些事情,截取有利于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 这里的“言教”与“不言之教”不要理解成说与不说的教育。其实“不言之教”有时比“言教”还要说更多的话,比如本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如果“言教”的话,就很简单了,就告诉大家:“要按照自然法则去做就可以很好的生活。”使得人们都很迷茫,不知道怎样做才是按照自然法则去做了。本书就是“不言之教”,要用许多的语言告诉人们怎样做才能与自然法则相同,才能生活的快乐。所以读此书人们不容易懂,因为人们都受到的是“言教”,用“言教”的思想读“不言之教”的书,当然不容易理解,有时候还要向相反方向理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 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曾经夸奖他说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意思是:“颜回家里很穷,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小巷子里。这么艰苦的生活对别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而颜回却能够自得其乐。” 孔子就是要告诉世人在逆境之中要快乐的生活。道理是对的,但是没有说明该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个效果,这个就是“言教”,就会使人产生无所适从的心理。那些处在逆境当中的人就会说:“我也想快乐,但是我现在连饭都吃不上了,我不知道怎样做才可以使我快乐起来。”这个就是“言教”的缺点,使人知道道理是好的,但是不知道该怎样去做。 就像空气净化喷雾剂,表面看似乎空气清新了,其实污浊的空气不但没有去除,还会令人麻木,使人继续呼吸污浊空气而不知,最终不但没有呼吸到新鲜空气,还要呼吸净化剂中的化学物质。但是使人感到了清新,人们只看到了它的优点,没有看到缺点,所以都认为这个是件好事。 行“不言之教”的人看到处在逆境当中的人很郁闷,不会直接对他说:“你要快乐的生活。”会对他讲许多可以使他心情好起来的方法,这个时候郁闷的人运用这些方法使自己心情好了起来。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 第一章讲了,我们没有思想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人类的时候,万物已经开始了。而有了人类以后,万物就像是人类的母亲。所以人类的思想要按照万物的思想标准去做,此句就是告诉人们万物是怎样做的。这句话同时解释了什么是无为,也就是说这样做了,就可以去除所有的不道的行为,而达到恒道的人生状态。 当硕果累累的时候,万物不曾炫耀。有人说春天百花争艳就是在炫耀。其实这个只是按照人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自然了,所以说现在的人出于自然却背离了自然。百花争艳只是为了让蜜蜂、蝴蝶之类的昆虫容易发现自己,其一、为它们提供了食物。其二、为自己传播了花粉,用以更好的生存。 当秋天到来的时候,植物结满了果实。但是这些果实不是占为己有,而是无偿的提供给了其它的动物植物。这些事情万物都是默默的去做的,不会去张扬。当鸟类在树上蹦蹦跳跳欢快的吃果实以后,如果在树上拉了屎,树也不会去责怪鸟的,并且还会同样的对待它。有人会说因为树不会动,所以才不会把鸟赶走。我要告诉你就算树会动也不会赶走鸟的,因为这个是自然法则。万物用自己的果实使其它的动物、植物得以生存,它们也不会认为这个是自己的功劳,而停止不前,来年它们还会同样的开花结果。其实树这样做自己最终的繁衍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些也是讲明问题所说的,作为苹果树来讲,它开花就是开花,结果就是结果,没有其它的任何想法,这个就是圣人所做的“无为之事”这个浅显的道理人们都应该明白。 万物按照这种自然法则去做,万物才得以生生不息,持续繁荣。这个就是自然法则,这个就是“道”,这个就是无为,用今天的话讲,即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情,而丝毫不考虑自己。 夫唯居,是以不去。 前一句讲了要不居,而人都是不是按照前一句所讲的去做,都是居于自己的得到、希求之心,就不会达到人生的终极状态。 此处用的是夫,即没有人生追求的一般人。这样的人都是对上面提到的不要追求的而去追求,所以无法达到人生的极致状态。 总结: 头两章很容易理解,而理解头两章后面就容易理解了。简单讲第一章告诉人们要达到正确人生的极致状态,人生才能不犯错误,也就是没有坎坷与不幸。此章告诉人们要想达到极致,不是去追求好的方面,而是要断除不好的方面就可以了。而人都是错误的认为想要得到什么就要去追求什么,所以永远无法到达极致状态。也就是说想要得到什么不是去追求想要得到的事物,而是要去除不想得到的所有,才能得到想要得到事物的极致状态。 要在生活中达到思想与行为的极致状态,才能很好的生活。用什么方法那?不是去追求正确,而是要去除所有的错误。怎样就是去除所有的错误了那?就是要行无为之事,教育要用不言之教,就可以达到这种正确人生的终极状态。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三章 原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 名词解释: 知:此知在《道德经》中有两种解释:①就是这里的意思,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想法与见解。就是生活中有些人,看似什么都知道,什么都懂,其实都是错误的知识。这里特指人生方面。②就是人们普遍理解的知道的意思。此知一定要记住,《道德经》中这个占很重要的地位,与事是一码事。自己认为自己懂得很多,而多事。与静相反。 贤:形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多财。 直译: 不崇尚有钱财的人,人民就没有攀比之心。把与人民息息相关的物价降低,人们就不会去盗窃。不让人们知道那些自身无法达到的事物,人民的心就不会乱。圣人的管理方法是:不让人民考虑许多不该考虑的事情,让人民吃饱了饭,削弱他们的意志,要让他们身体强壮。永远使人民不要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那些无法办到的事情,使那些胡思乱想的人不敢胡作非为,就没有治理不了的了。 讲解: 三章 什么是正确的社会 上一章讲的是每个人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做人,此章讲的是整个社会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才能长治久安。作为一个领导者他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政策既可以使国家安定富强,又可以使人们安居乐业那? 不上贤,使民不争; 首先应当“不上贤”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为:“不崇尚贤能之辈。”其实不是这个道理,有德的人,出类拔萃的人当然要提倡,人们争这个,就对了,就可以有发展了。这里的“不上贤”是说不去宣扬那些物质生活优越的人,就不会使那些处在略势的人产生愤恨、嫉妒的心理。不让人们知道生活条件优越的事情,人们就没有了愤愤之心,就会很好的生活,社会就会安定团结。把这个问题引申开来,同样的道理就是不要把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的越大,人民不平衡心态就越多,就越不利于安定和谐。所以只有贫富差距很小,才能使得人们心态平和的踏踏实实的工作而不去比较。那些确实有能力的人生活的很好,不要去有意的宣传他们的物质生活。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生活的那么优越,自己也就可以安心的工作、生活了,这样做以后就会更好更快的提高生活水平。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其次“不贵难得之货”这句话很多人理解为“不让珍贵的东西值很多钱。”其实这里讲的不是这种“难得之货”珍贵的物品它的价值是本来存在的,但也是离人民生活很远的,人们有没有这些物品照样可以很好的生活。这里所说的盗窃不是那种有针对性的违法犯罪,而是说的“使民不盗”。人什么时候才会去盗窃?这里讲的是盗窃多数人都是因为无法生活下去才去盗窃或者说生活的很艰难的时候才会有盗窃现象的发生。什么情况就会使人无法生活了那?就是人们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时候。这里所讲的“难得之货”就是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物品,比如柴、米、油、盐之类。这些物品在现在看来不是很难得了,但是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这些就是“难得之货”。还有包括所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物品的物品,只有平易了这些物品的价格,人们才可以踏踏实实的生活。换句话说作为领导者就要做到使人们都可以保障基本的正常的生活。人们生活得到保障就不会产生非分的想法,就可以安居乐业。另外这里的“盗”包含了许多不好的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物品的物价很高,也就是老百姓维持不了正常的生活了,才有“盗”的现象出现。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不让人们看到或者知道那些得不到的事物。因为那些达不到的事物知道了也没有用,只能让人们产生追求的心理,而这些追究又无法达到,所以就会给人们增加烦恼。 比如说现在发达国家生活环境很好,这些事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可能一下就让人民拥有像发达国家一样的生活环境,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导者就没有必要去宣传发达国家生活环境多么的好。就像是做家长的,没有必要在自己的孩子面夸讲邻居家的生活是多么多么好,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人们不知道这些自己得不到的事物,就可以让人们安享现状。有人说安享现状是不求进取的表现,这说明他只看到了表面,而没有看到事物的实质,这种想法就是“言教”的产物。安享现状并不代表发展中国家就不去发展了,只有人们安享现状以后,人们头脑中就没有了乱七八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就会用良好的心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这样发展自然就会更快。 以上说明了治理国家总的方针。下面就说到领导具体应该怎样做,当然也是大的方向。 圣人治: 圣人治理国家的方法是这样的。前面说了圣人代表的是正确的方法,是榜样。换句话说就是正确的治理国家应该是这样的: 虚其心, 不让人民知道那些得不到的事物。有人说这是愚民政策,其实不是。愚民政策是不让人民知道自己该知道事情,也就是人民可以享受到的权利与待遇都不让人民知道。比如你生活中应该享有什么样的权利。这些如果不让人民知道才是愚民政策。这里讲的不是这些,这里所讲的是不让人民知道那些得不到的事物。 实其腹, 要保障人民最基本的生活条件,人如果吃喝不愁了,就会安居而乐业。 弱其志, 要削弱人民在生活中争强好胜的心里,这种心理造成的行为,不利于生活与工作。如果人的心中总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稍微有一点点不顺心的事情,自己就会与人争辩。这样做必定会影响到自己对工作的思维,就容易犯错误,影响到自己的工作。甚至会做出违法的事情,也会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安定,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 强其骨。 要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这样才能更好的工作。 恒使民无知无欲, 要长期的使人民不要产生乱七八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让人民知道那么无法达到的事情,人民就没有欲望,就会安居乐业,就会有一个很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和谐了又会使人民心情舒畅,就会踏实工作。生活质量提高了,就会更加和谐,社会发展就会更快。 使夫知者不敢为而已,则无不治。 那些不想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的人,总是想胡作非为,总想耍小聪明的人看到这么和谐的环境,也不敢去有意的破坏它。就没有治不了的。 总结: 此章告诉了人们什么是治理国家的标准,以及领导者怎样做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也就是整体达到无为的状态。 以上三章是对全书的概括,第一章讲了为什么要写此书。第二章概括讲了如何绝对正确的做人。第三章讲了如何绝对正确的做领导。 因为人当中有领导者,人在都以正确方法生活当中,领导者不单单要正确的做人,还要正确的做领导。只有这样人生才可以完美,社会才可以完美。以下章节就是就是围绕这些来详细阐述。 再说几句题外话,美国为什么发展迅速就是按照这个道理去做的。 不上贤,使民不争; 美国人民生活水平都很高,虽然美国政府不懂这些道理,但是由于贫富差距不是很大(这里说的是大部分),所以结果就是人民没有可以嫉妒,愤恨的情况。有利于社会发展。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 美国人民的收入都在小康阶层,所以社会稳定,有利于发展。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美国是地球上发达国家,没有再比它强的了,被动造成看不到自己有什么比他人差的地方。人心稳定,有利于社会发展。 以上几点老子定位的稳定、正确的社会,美国基本都占,所以美国发展迅速是必然现象。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又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李兵注:有些版本这里有:“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一句,由于此句与此章没有任何联系,另外此句在其它章节也出现,故删除)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名词解释: 冲:意:向上涌流。这里指很多。 盈: <动> 会意。从皿。《说文》:“满器也。” 直译: “道”理很多,但是用起来又感到不够。说它很高深,好像是万物的根本。说它很容易,好像就存在我们身边。如果有人不知道人类是谁的后代,一个顶天立地的缔造者应该是我的祖先。 讲解: 四章 道理看似高深但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此段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因为此段最后一句被学术界公认为断句,就是失传了。今天可以大白于天下了。 道冲, “道”理似乎很高深,很多。这里使用了一个“冲”字,很好的形容了,道理很多,很充足的样子。 而用之或不盈。 但是做事情的时候,又感觉道理不够使的。盈即水装满的样子,不盈就是不够。“道”理看似很高深,很丰富,但是在生活中运用的时候又会感到不够用的。 渊兮,似万物之宗; 说它很高深,好像它是万物的根本。世间万物都是遵循这个“道”理。 湛兮,似或存。 说它很容易,好像随时都存在于我们身边。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这句话要特别解释一下,其实没有这句话也不影响此章的意义。由于此书是“不言之教”的书籍,所以引用了许多的例子,只是对道理的解释。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先举一个例子。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详细每个人都听说过。 说这个故事是告诉人们中国传统认为盘古是人类的祖先,盘古是一个很身躯的人,而我们是盘古的后代,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要看我们很渺小,顶天立地的盘古是我们的祖先。老子时期也许不知道有盘古之名,也许老子讲的“象帝”另有其人,因为老子在二十五章讲人的祖先与天地同样大,也许那个是老子所说的“象帝”。 中国传统认为人类祖先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很巨大的人。那个开天辟地的人当然就是人之“帝”了。为了体现大的意境而用了“象”字。“象”在当时的人们心中是最大的动物,而且还有最伟大最吉祥的象征,所以用“象”来比喻最大。“帝”就不用解释了,就是统领者,缔造者。“象帝”应该说的是人类开天辟地的祖先。而我们现在的人类,和祖先比起来,一个很大,一个很小。但都是同类。 所以“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有谁不知道我们的祖先是谁,现在我就告诉你,我们的祖先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巨人。 老子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哪?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前面对“道”的解释,“道”理很深奥,是万物之宗。但是又很浅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这里彰显了老子的用心良苦。老子第二章、第三章讲了人应该怎样做的总旨,领导应该怎样做的总旨。但是感觉如果有人感到这个道理很深奥,与自己相去甚远,而对这个道理望而却步,此章就告诉大家这些道理看似很深奥,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而后又举了一个十分形象的例子说明,比如人这么矮小,但是我们的祖先是那么多巨大,所以不要认为道理深奥,我们就做不到。 总结: 此章是针对上两章而讲的,上两章告诉人们做人与做领导者的至善圆满的总旨。老子说了这些道理,在下面详细讲解之前,怕人们以为道理深而不去做,就写了此章。告诉人们“道”理看似很高深,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我们人看起来,不是很大,可是我们的祖先是顶天立地的。两个区别很大,其实都是同类。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五章 原文: 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李兵注:此处多为“多言数穷”,锦书版为“多闻数穷”与本章意思相同,故用“多闻数穷”。 名词解释: 刍:音 除。意:牲畜吃的草。刍狗:这里指用草编的狗。 橐钥(音:驼要) 亦作"橐爚"。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 俞:意 通“愈”。更加;越发。 直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像草做的狗体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像草做的狗体现。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像风箱(李兵注:“与”在《道德经》中多次运用,就是拿这个道理与人们相比较,就说明时举例的意思)。里面什么都没有,但是可以把铁吹化,动就会有很多出来。听多了就没有空间了,不如什么都不知道。 正解: 五章 不正确生活的危害 这里说的不按照正确方法生活的危害,说的是大部分人都不按照正确方法生活,而产生的危害。这个在佛学来讲叫做“共业”即多数人做错事,而产生的大的危害。而只有个别人做错事在佛学来讲叫做“别业”就是个人做坏事,而对个人产生的危害。这里讲的是对大多数人会产生的危害。 前几章告诉人们生活在没有达到绝对的正确当中,但是有些人就会说“你说我有问题,但是我生活的挺好的,为什么非要改变哪?”所以老子这章告诉大家,如果人们都没有达到绝对的正确方法生活,就会产生大的灾害。如果按照错误的方法生活没有不良后果,老子也不会著此《道德经》的。那么到底有什么危害哪?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如果不仁了,此不仁说的是不做好事,就是自然灾害,以什么来体现出来那?以万物就像草编的狗来体现。 这句话的意思是。草编的狗,看似狗,但是它是假的,起不到狗看家护院的真正作用,但却占着这个位置,以假乱真。就是说如果发生自然灾害,是因为什么引起的哪?就是万物都是以假象存在了。这里举一个例子:比如河流本应是清澈的,水中有各种水生物。并且源源不绝,而滋养流域的万物。但是现在的河流又是什么样子?没有水生物,都是臭水。已经失去了河流的本身含意。虽然还叫河,但是已经不是真正意义的河了,而是以假象存在了。如果自然界都是以假象存在了,就会造成大的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这种假象是从何而来的哪?就是因为人类的错误生活方式带来的。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圣人不仁了,就是圣人不按照圣人的标准生活了,以什么来体现出来那?以人民就像草编的狗来体现。 圣人如果不仁了,也就是圣人开始做圣人不该做的事情了。什么是圣人不该做的事情哪?就是直接指出他人的错误,这本《道德经》就是指出了人们的错误而加以改正的方法。前面已经讲过了,圣人是不会指责他人的。有人问“圣人看到他人的错误,不去指责,不是对他人错误的放任吗?”这么理解是错误的。佛学有一句话叫做“观机逗教,随机说法”说的是圣人看到他人的错误也会教育他人的,只是与普遍人们认识的教育方法不同而已。他们教育别人不是厉声指责,因为这种教育方法不会有什么效果,而是根据情况根据时机,用一种开玩笑似的方法,就教育了他人,而不使他人感觉到被教育,而改正自己的错误。这里讲一个小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精神病医院有一个病人使劲踹铁门,脚都出血了。这时护士跑过来了,厉声呵斥道:“你再踹,我就拿电棍电你。”病人气哼哼的说:“就踹,看你能怎么样我。”继续踹。大夫跑过来了对护士和颜悦色的说:“不用管他,这个门正要拆那,让他踹吧。”虽然声音很小,也不是对病人说的,但是那个病人也听到了,转身就走了,还回头冲着大夫笑了笑说:“你让我踹我就踹,你以为我傻呀。” 这个故事虽然有些极端,但是每个人看看自己是不是也有这种现象存在哪? 再举一个例子: 学生做错了题,好的老师都会说是我的错。这个错并不是老师不会做这个题。学生做错了题,老师就会承担责任。老师为什么要承认错误那?是因为学生有错误出现了。 这个就说明,圣人不仁不是圣人做错事了,是因为自己没有教好学生。 所以老子做此《道德经》打破了圣人的规律,从正面教育人们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做。然而此书还是很慈悲,没有正面指出人们错误的地方,从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来,圣人不说人们有错误,而是说没有达到正确的极致。还是显出了圣人的本质。从另一个方面也体现出了,这个教育的紧迫性。 为什么老子要打破圣人的规律而直接教育人哪?就是因为现在的人都是以假象存在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就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这个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心灵环境。当环境被破坏了以后,天地就会不仁了。就会产生自然灾害,这才是老子做此《道德经》的根本。 当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人们不是从自身找原因。都是埋怨天地的不公平,埋怨天地的行为。然而天地是不会不公平的,天地不公平就不是天地了。圣人也是同样的道理,圣人如果不仁也就不是圣人了。那么这些灾害哪里来的,是因为百姓用“刍狗”的方式生活,也就是大部分人都以虚假形体存在。这种虚假每个人可以从生活在体验出来。也就是社会人为不良现象的多发。 天地是不会不仁的,否则就不是天地了。圣人也不会不仁的,否则就不是圣人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 天地之间的道理,就像炼铁用的风箱。风箱中间什么也没有,但是可以把铁融化。动一动就会有很大的力量。 多闻数穷,不如守中。 本章开始提到的自然灾害如何避免哪?同样是要按照自然规律去做。前一句讲的是自然规律是什么样的,此句告诉人要怎样就是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去做,就不会产生“天地不仁”的后果。怎样就是按照这个自然规律去做了哪? 做人来讲,不要什么都听,什么都信。最好是什么都不听,什么都不信。就像风箱一样,如果什么都听什么都信,就像风箱里面被装满了一样,什么作用都没有了。此处的“多闻”可以带来前面所讲的“知”的结果,所以不提倡。 此句与后面“善为道者,非以明人,将以愚之。”意思相同。 此章简单讲就是,如果万物都以假象而存在,就会发生自然灾害。圣人在这种紧迫关头,也放弃了圣人应有的品质而去直接教育人,因为如果百姓以假象存在了,就会最终引起大的自然灾害。 怎样避免这样的自然灾害哪?保持内心什么都没有。此说的是做人,要达到什么都没有也就是无为的状态。 总结: 此章讲了写这部书的重要性,人的行为方法与思维方法错误了,就会造成自然灾害,此章亦解释了圣人为什么要直接指出人们的错误,虽然此本经书老子尽量没有用指责的语言,但是意思还是指责人们生活在错误中。因为不到万不得已圣人是不会去指责任何人的,说明了这部《道德经》,作为圣人的老子为什么要指出人们的错误行为,因为已经到了万分火急,非指出不可的地步了。 这里我再说几句题外话,《道德经》为什么今天得以出世,就是说明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大家都记得在八十年代以前,我们的河流全部还是清澈的,而今天我们再看我们的河流还有几条清澈哪?(此处亦非谈论政治)以前也许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些艰苦,但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生活并没有大的改变(这里说的是主流),最近十几年环境的恶劣,自然灾害的频发,人们生活中不和谐现象的发生(比如城管本是执法者,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行为是为了维护城市的规整与清洁。但是当城管执法的时候,许多百姓不理解,反而帮助被执法者)。我想这个就是《道德经》今天可以大白于天下的根本原因。 此章告诉人们《道德经》的重要性,因为与“道”相反的现象出现了,也就是假象存在了,造成的后果就是自然灾害的发生。《道德经》今天可以大白于天下难道没有神奇力量的体现吗?(此处亦非谈论迷信,只是这个巧合有些奇特。必定前面已经说过了,一个文言文古人是不可能解释不出来的,但是就是没有正确答案。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大多还是按照自然规律生活的,同样没有环境的污染,虽然有一些自然灾害的发生,但是那些同样是受自然规律限制的,也就是说必然要发生的。地震、发大水,不是灾害,只有造成人员物品的损失,才是灾害。 今天的状况可以说到了不得不说的境地,如果人们再按照自己错误的方法生活,就会出现灭顶之灾。所以《道德经》今天就要出世,因为告诉人们应该正确的生活,才是顺应“道”,就会减少自然灾害,避免灭顶之灾的发生。老子写《道德经》不是心血来潮,一直无解也不是没有理由,大家自己考虑考虑。作者:李兵2009.5 注解部分版权所有,允许网络转载,转载请注明作者信息。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六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李兵注:此章与第七章合并,因为讲的是一件事情。因此此处为少一章之一。 名词解释: 牝:音 聘。意:雌性。这里指出生,繁殖。 勤:〈动〉形声。右形,左声。本义:劳累,劳苦。 芮 <形>形声。从艸,内声。本义:芮芮。草初生的样子。 直译: 世间生物繁衍不灭,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来繁殖。这个神奇的生的力量,是以天地为根本的。绵绵不断,繁衍生息,不知疲劳。天地长久存在。天地之所以能长存久在,是因为它不是繁衍出来的,所以可以长久。所以圣人把自身利益放在最后,而以自身的行动在前面,用自身的能力去干事情,而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不就是完全的达到了无私的行为对待自己,就可以成就自身绝对的利益。 讲解: 第六章 万物相续,天地永恒 从此章开始,就开始讲人们具体该怎样做。另外为什么有合并的章节,应为老子为了讲明一件事情,都要先举几个例子,而后告诉人们如何按照所举例子去做。所以每个章节都是先讲例子后说道理。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神不死,这里指万物生息繁衍不止,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使它繁衍。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个神奇的生的力量,它的根本就是天地,天地是保持万物相续循环不死的根本。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由于天地是万物生生不息之根本。所以万物一代接一代的生存,而不感觉到疲惫。 这种生的力量是建立在天地的基础之上的,由于有天地的呵护得以生息不断。但是这种建立在天地之上的生存,之所以不死,说的是相续而生的不死,是物种的不死,不是单个物体的不死,不是一个物质永远不死。比如人不死,讲的不是一个人的生命不死,是因为相续繁衍的人类不死。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人们都知道天地是长久的。有的人说地球不能长久总有一天会毁灭的。这里讲的长久是相对于人的生命来说的。天地之所以可以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不是什么东西生出来的,所以就能长久。也就是说,天地与万物不同,万物是生生息息的,而天地不是什么物质繁衍出来的,由于这种不同,所以天地就可以长期存在。 是以圣人 说万物的相续不死,与天地的永恒生存,就是要告诉人们,人如果按照天地的生存方式生活就可以达到永恒的境界。 圣人做事情就是与天地的道理相同,前面说了这里说圣人怎么做就是正确的方法,是教导人们按照圣人的方法去做就是正确的方法。 芮其身而身先, 正确的做事方法,不是为了谋求自身利益,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做事情。这句话有两个身,前一个身代表利益之身,即得到之身。后一个身是付出之身,即我们的行动。 外其身而身存。 只是为了做事情而做,不是为了达到任何自身利益而去做的。 这句的两个身,前一个身是行动的身,后一个是得到荣誉之身。身存就是根本不考虑自身利益。 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 圣人做事情没有获得利益的想法,由于自身的行为完全的达到了用这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来要求自己,所以这个利益就会长久得到。 简单的说,就是要想自己得到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自己不想着得到利益。因为我们没有生出得到之心,所以得到才能永恒,与天地的道理是一样。也就是说要想不欠人家钱,首先不要跟人家借钱。 此章要告诉人们的是。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怎么样才是真正的自私。只有无私才能达到真正的成其私。(自私在现在的人们心目中,是贬义词,而老子不认为是贬义词,只不过是人的本性,也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这个本性与自然相同。当今为什么变成贬义词了哪?就是因为方法不正确,这种不正确的方法,才是真正的贬义。) 总结: 此章通过此章讲的是万物不死,万物不死是假相。 万物与天地生存的不同,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得到,什么是虚假的得到。为了为自己而为自己(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的行为。这里再讲一个个人亲身经历:我在生活中总是说要为他人而不想着自己。有人就语重心长的对我说:“李兵,一个人连自己都不关心,怎么谈为他人哪?”这个就是现在人们普遍的心理状态。其实按照此章的寓意,真正的为自己,唯一的方法就是为他人。),这些人们看似正确,人人也是这么去做的行为,就算有什么样的结果(这里不光指财富,同样有名誉地位等等对自己有利的情况),也是虚假的,也会失去的,不是长久的得到。而人要想长久完全的为自己,唯一的方法就要不为自己。要想真正的绝对的为自己得到利益,唯一的方法就是为他人。 另外再说几句题外话,《道德经》中的道理许多与佛教的道理不谋而合,比如此章讲的相续不死,与佛学六道轮回相似,都说的是以假象存在的道理。而天地永恒与佛教涅磐成佛,达到永恒的境界相同。还有许多与佛学相似的比如“无为”佛学亦有“无为而无所不为”之说等等。 老子与本师释迦牟尼佛生活在相同的年代,都是公元前五百多年。但是没有通讯工具,亦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可以联络。可以说老子与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什么切磋,但是两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这些完全可以互相印证对方说的话是真的,即真实的描写了宇宙人生真相,而不是杜撰。 记住!此两章告诉人们,唯一根本绝对为自己的方法,可以使自己达到一种永恒的境界的方法,就是想方设法的为他人谋福利。此乃天地之道。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七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静,故无尤。 直译: 好的善好像水一样。水利益万物,自己只是默默的去做,没有任何的想法。身处不好的环境中,也要遵循自己的道理。要身居“善”地,心是“善”的根源,与人交往要“善”行,说话要用“善”就有信,管理要用“善”行治理,做事要“善”的方法,“善”的举动要在每时每刻。人只有做到不与人争,才能不被指责。 讲解: 第七章 什么是善 上两章讲的是什么才是真正绝对的为自己,此章讲怎样做就绝对的不被他人指责。这些都是绝对的事情,如果达不到绝对就不是真理。《道德经》第二章讲的就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那么怎样做就绝对的不被他人指责哪? 上善若水。 上“善”是对普通的“善”再有所加强,也就是很好的“善”,就好像是水的品质。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那么水是什么样的品质那?水完全的利益万物,使万物得以生存与繁衍,但是水从来都是默默的奉献,从来没有对哪个得到水的浇灌的万物去索取什么。 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水都是在最低的地方,而人都是想要往高处走,(有句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所以说水所处的地方都是人们不想去的地方。但是水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不管他人喜欢不喜欢,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而按照自己应有的行为规范去做。 此段就是讲解什么是“善”,就是与水的品质差不多。什么是善?以下两点: 1、随时随地利益大众,又不去争名夺利,就是静。 2、按照第一点去做,不要因为别人说什么而改变自己。 什么是善告诉大家了,我们生活中怎么利用善那?下面讲解。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居住要用“善”的方法,也就是把我们居住的地方当做善的根据地。从心底流露出的都是“善”思想,而没有任何不善,也就是我们的思想随时都是善的想法。当与人交往的时候,要用“善”的方法。说话也要“善”,就是说话要言之有信,做得到的就说,做不到的就不要说。管理者也要用“善”的方法管理。做任何事情都要运用“善”的道理,要用“善”来指引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要让“善”存在于人生的每时每刻。 以上说明生活中都要按照善的标准去做。这样你就顺应了自然法则,就好像是顺水行舟,其利自见。 夫唯静,故无尤(音:由。意:过错,指责)。 由于生活中都是按照“善”的方法去做,人只有做到了随时处于人下,随时为他人服务,关键是,这样做了以后,自己又没有任何的想法。这样在生活中就绝对不会被指责。 总结: 此章首先对善下了定义,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善。由此可见“人往高处走,水往地处流。”显然是一句错误的话,可见流传的经典一样会出现错误。此章讲的按照“善”的标准去做事情,人就可以达到绝对的不被指责。 有人会说“那么水灾又怎么讲哪?”第五章已经讲明白了,河流的决口是自然现象,并不是灾害,而只有造成人物的损失才是灾害。水灾,根据第五章的讲解,可以得出结论天灾源自人祸。所以与水没有什么关系。就像警察抓小偷,是因为他的行为自己造成的被制裁,与警察无关。 李兵著“史上唯一正解《道德经》七十八章版”八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盈室,莫之能守。贵富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芮,天之道也。 名词解释: 芮:<形>形声。从艸,内声。本义:芮芮。草初生的样子。 直译: 端着器皿里面装的满满的就会溢出来,不如不装那么多。总是怀揣利器,随时都会出现意外。财产太多,都可以守的住吗?有钱有势就傲气凌人,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祸。功成名就的时候,就要把自己放得很低了,这个是天的道理。 讲解: 第八章 名利的危害以及预防 前面几张讲了如何是真正的为自己,如何做就可以做到无尤。但是有了成绩之后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哪?此章告诉你。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手捧一个盆,盆中装满了水,一边走一边往外撒。走的时候很小心还是撒了许多。另一个人只装半盆水,走的时候很轻松,也没有水流出来。只端半盆水的人,会很快很顺利地到达终点。而那个端满盆水的人,就会速度很慢,还要小心翼翼的,当他到达终点的时候,盆里的水也只剩下半盆了。也就是端满的水,不如不满的对自己有利。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身上总是揣着一把利刃,虽然可以防身,但是也可能刺到自己,所以随时都是提心吊胆的。看似防身,实际上是随时给自己带来危险。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 家中有许多的财宝,全都保得住吗?财宝多了就会招来小偷甚至抢劫犯。多出的这些财宝对于拥有它的人,已经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唯一的后果就是带来灾祸。其实对于有钱人来说钱已经失去了他的本来意义只是一个符号而已,他并不能从中再得到什么,就像身上随时揣着一把利刃一样,虽然可以防身,但是随时都有可能危及到自身的安全。 贵富而骄,自遗其咎。 有名有利了以后,自己很高傲,看不起他人。这样只能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灾难。关于这个问题《道德经》后面还有解释这里就不解释了。 人们得到了之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大部分都是按照上面的方法去做的,财富与地位不但没有给自己带来好处,想反还带来许多危害。 那么有些人会说了我做生意就挣了这么多的钱,我也不能把它扔了呀。你说的没错,成功的人就会拥有许多的财产,关键是怎么利用这些财产,关键是如何去做才能够使人对你的财产不产生侵害心理,这个是最关键的。如果按照这本书中所讲的就可以做到。 以上是老子举了几个人们都很容易明白的例子,这些例子告诉人们,当有了成绩之后,如果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生活同样会带来灾祸。怎么做就可以在取得成绩之后而不发生以上提到的事情那? 功遂身芮,天之道也。 就是功成名就了以后,原文中用的是“身芮”,芮是最小的草。所以不是要人们退隐,而是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比如说一个人当上了省长,不是说就不干了,还要继续干。但是就要收殓自己的言行,就像刚出生的小草一样对待自己,不要炫耀自己,还要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一样看待。这个是就是顺应了自然法则,受到伤害的几率就会减少。 总结: 此章讲的是,人们都知道在得到名利以后会带来相应的危害,比如他人对本人的嫉妒,对所得财产的惦记,等等都会
本文档为【道德经(1)】,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38175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64KB
软件:Word
页数:51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9-28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