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桂林古本_伤寒杂病论_研究述评

桂林古本_伤寒杂病论_研究述评

举报
开通vip

桂林古本_伤寒杂病论_研究述评 国医 论坛 年 第 卷 第 期 总 期 · 张仲景学说研 究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研究述评 河南省淮滨县人 民医院 魏雪舫 陈 忠琳 主题词 张机 《伤 寒杂病论 》 古 版 书 述评 古本《伤寒杂病论 》发现较晚 真伪间题难 以 确考 落实 然古本所载对通行本条文确能纠误补阅 释疑 解难 并经医家验证 其方药用之卓有成效 。 既可作研 究《伤寒论 》、《金匾要略 》之参考 又能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医书不同于“ 文物 ” , 属于质 品即失去本来价 值 。 而医籍不论出于何时何地 , 果能 “ ...

桂林古本_伤寒杂病论_研究述评
国医 论坛 年 第 卷 第 期 总 期 · 张仲景学说研 究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研究述评 河南省淮滨县人 民医院 魏雪舫 陈 忠琳 主题词 张机 《伤 寒杂病论 》 古 版 书 述评 古本《伤寒杂病论 》发现较晚 真伪间题难 以 确考 落实 然古本所载对通行本条文确能纠误补阅 释疑 解难 并经医家验证 其方药用之卓有成效 。 既可作研 究《伤寒论 》、《金匾要略 》之参考 又能指导临床实践 我们认为医书不同于“ 文物 ” , 属于质 品即失去本来价 值 。 而医籍不论出于何时何地 , 果能 “ 说理真实 应用 有效 ” 即不可忽视其科学价值和实际作用 近年以来 对桂林古本进行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与研究者颇 多 笔者 曾于 年《河南 中医 》杂志第 期中 就案头所及将 年 年之间研究古本伤寒的概况 作过 简介 数载 以来又陆续读了一些研究桂林古本的论文和著作 , 不 论对古本伤寒的认识和 实质 内容的探讨都 比 以前较 为全面和深入 故再作评述 以 资研讨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的来源与刊布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原称《伤寒论十二 稿 》 为桂林名医罗哲初珍藏其师左盛德 修之 年所 授之手抄秘本 。 年冬 黄竹斋到宁波天一阁访求 仲景佚书未得 因而过访当地 医 界名流 、 诗坛 主盟周 岐隐 。 时罗哲初在宁波行医 , 极负盛名 与岐隐先生交 往至笃 , 乃 为介绍与罗君相见 并怂恿罗君 出示其师 左 修之所授仲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 。 年春 , 竹斋先生介聘罗君至南京中央国医馆共事 得 以手录“ 十二稿 ”副本 后值战祸兴起 南京沦陷 罗返 桂林 黄携手录副本赴陕西故里 , 至 年方克筹资 将手抄《伤寒论十二稿 》在西安刻版印刷 , 称白云 阁藏 本《伤寒杂病论 》 。 因印数较少 流传不广 。 建国后 年桂林 中医 罗继 寿献出其父 罗哲初 先 生 原抄正 本 年 广西 人 民 出版社据 以 正 式 出版 定名 为桂林 古本《伤寒杂病论 金 年改原直排为横排本再次 出版 此书才得以盛行 。 此 外 民 国 时 期还 发现 有 两 种古本《伤寒 杂 病 论 》这两种尽管与桂林古本无涉 , 但也属古本范畴 , 故兼略论之如下 ①长沙古本 , 亦称湘古本 , 为湖南浏 阳刘世祯 皮湘 漫游江西时 , 在一 山谷 中遇一张姓老 者所授之书 经其宗人刘瑞 融 仲迈 校后于 年 在长沙石 印公世 。 当刘 比湘受书之 初 , 即师事张老 , “ 凡论中疑义密义 悉质而记之 ” 复与刘仲迈积十余 年之探索 , “ 推本师传之义 , 更互演绎 ” 由仲迈执笔 , 撰《伤寒杂病论义疏 》十六卷 , 亦即为湘古本最早注释 者 于 年印行 长沙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 关于湘 古本 笔者 已在“ 刘仲迈与长沙古本《伤寒杂病论 》”一 文中予以介绍 。 ②四川古本 亦称涪古本 。 为四 川刘熔 经得于涪陵张齐五 称此书于清朝咸丰 、 同治年间 , 由 垫江 医 生袁某 得 自明代垫 邑某洞 石柜所藏 , 题为王 叔和校 孙思邀述 , 亦名《伤寒杂病论 》共十六卷 年刘熔经予 以石印 涪陵刘氏雨春楼石印本 计二册 , 不足 页 。 按 涪 陡 古 本 为海 内仅存孤木 , 现藏 重 庆市 图 书 馆 。 如 欲 查阅 , 收 费极 昂 故无人 问津 。 自该 书 问世至 今 余年 未 闻有论 述 涪 古 本 者 其 内容 不 得 而 知 。 现从黄竹 斋《伤寒 杂 病论 会通 》一 书 中所 据 以 补桂 本 之缺 的 少数 条文 来看 , 亦颇 有参考价 值 。 因此 希望对 涪 陡 古 本应及 时 整理 出 版 以 供读者之 需 。 如 继续 尘 封 , 无人过 问 恐有违 刘 氏印 行之 初 衷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的研究与讨论 关于 罗哲初先生保存古本 的贡献 及其生平事迹 与 医学成就 广西黄祥续 在《广西 中医药 》杂志 。 年第 期中有较详细的介绍 。 年春 , 黄竹斋先生刻 印白云 阁藏本《伤寒杂 病论 》时 肯定该书优胜之处云 “ 若平脉法 , 杂病证治 各篇 条理精密 , 有非后世所能 及 一 由是 久湮 人间 之秘籍得以流通 , 医圣济世之 真传赖其不坠 千余年 承 讹袭谬之刊本有所订正 , 裨益 医林实非浅鲜 。 ” 黄 氏 自序 国 医论坛 年 第 卷 第 期 总 期 据上海金明渊教授介绍 当白云 阁本 问世时 , “ 咸 认 为仲景原稿无疑 ” , 各地 同道 , 纷 函订购 因 木刻版 印数不多 早 已售罄 。 在 年 月 , 上 海新中国医 学院曾予录印 油印本 并广为发卖 。 当时在上 海行 医的周 岐隐特为此次录印撰写 “ 佳林古本伤寒十二稿 概论 “ 一文 。 承蒙金老赐寄所藏周氏“ 概论 ” , 该文对研 究古本伤寒足资参考 , 现择要述之 。 《伤寒十二稿概论 》曰 “ 本书与长沙古本 皆分十 六卷 , 然长沙本无金匾条文 仅将可汗不可汗 可下不 可下各篇凑 合成数 此书则将金匣 中黄疽 、 宿食 、 下 利 、 呕吐哆 、 寒庙 、 消渴等证列入 阳 明 、厥 阴篇中 , 深契 以六经铃百病之 旨 。 其余金匾各篇亦分别罗列 全书 内容较长 沙古本多 出三分之 一 , 名为《伤寒杂病论 》 确是名实相符 。 , 又云 “ 此书之特色甚多 不 及枚举 ” 并与通行本及长沙古本相较 , 订误数条 以见其长 。 ‘ 按 周咬隐 先 生早 在 年 研 究湘 古 本之后 撰 有《伤寒汲 古 》一 书 对 古 本奥义 多所 闭发 。 曾在 自序 中 写道 “ 余 治 伤 寒二 十 余 年 , 著《伤 寒心 解 》十 卷 , 并 制有《伤寒 图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 自谓 颇有 一 得之愚 。 今得 古 木伤 寒 不 禁嗒禹 自失 因叹前乎此 者 , 皆 望道 而 未之 见也 。 ” 后 来 见 到 桂 林 古 木 不 仅据 以 订 宋本 之误 且 用 以 正 湘 本之讹 。 周 氏根据 不 同 文 献 实事 求 是进 行 纠误 补 闷 释 疑 解 难 的 治 学态度 是很 值 得我们 学 习 的 。 年秋 叶桔泉先 生重 印 日本炙康平 伤寒论 》 时 “ 承西安黄竹斋同志惠 蹭 其所校 印 白云 阁藏本仲 景十二稿伤寒杂病论 因加 校注其异同之 处于书眉 ” 。 《古本康平伤寒论 · 例言 》 按 叶 氏 引证 白云 阁 本共 条 , 仅据 以 校 勘个 别 字句 于 文 字 出 入较 大者 , 均未 引用 。 年黄竹斋先生 以 桂林古本 为主 集 各家之 说 , 综 合宋 、 桂 、湘 、 涪 四种版本为一书 编 成《伤寒杂 病论会通 》纠误补阅 发皇奥义 。 并 自行写印 分赠海 内 。 《会通 》重印本 年由陕西 省中医药研究院整 理出版 。 米伯让先生为重印《会通 》作序 同时于《陕西 中医 》杂志第 期 又发表了 年所写 的“《伤寒杂 病论会通 》书后 ”一文 对此书 作了详尽的介绍 。 年李富汉等于《国医 论坛 》杂志第 期中指 出 该书的 特点是 “ 竹斋先生对 白云 阁本所作的整理 、 校勘 、 注释 本 ” 。 并对黄 氏“ 独述心 得 创三阴三阳提纲 ”之学说和 “ 汇流成海 集 众论酌参 己 见 ”之 治学 精 神 予 以 高度 评价 。 年 楼定惠等介绍江南 名医 王邀达 学 术经 验时说 “ 在《伤寒论 》考订补网方面 王 氏做了不少工 作 。 五十年代他发现了陕西 白云 阁 秘本 内有通行本 所遗佚的三方 地黄半夏牡蝠酸枣仁汤 、 竹叶石膏黄 芬泽泻半夏汤 、 人参地黄龙骨牡虾黄芬汤 。 前二方治 阳旦病 后方为太 阳 中风误被火劫发汗 以后 , 血气流 溢而变证蜂起的救逆方 。 使历来研究《伤寒论 》争议较 多的阳旦汤证 , 得到 合理的解释 。 后方补充了自成无 己 以下诸家版本对该条文的 简脱 。 救亡补阅 , 功不可 没 。 ” 检读王邀达《汉方 简义 》后 附《汉方补遗 》有 云 “ 近 当编述伤寒论讲义 以 白云 阁本作参考书 见太 阳 上篇 条 载有阳旦病见证并汤方二 。 又太阳中篇 条 , 辨太 阳病 中风误被火 劫 发汗致危 , 有救逆汤方 一 。 均为通行本所遗佚者 兹适《汉方简义 》将再版 , 故 以此三方 , 急予补释 , 附刊于后 。 是则伤寒不止一百十 三方 , 实有一百十六方 。 因之 自惭 见闻朱周 贸然著 述 抱愧 良多 希望阅者同志 藏有秘本 , 更得遗方见 贻 , 以 匡不逮 尤所欣幸 。 ” 按 王 氏对 古 末伤 寒侠 方 昨 常重 视 除 补 闷以 上 三 方外 , 尚 据 白云 阁本所载 禹余粮丸方 ”补入 太 阳 病 中 篇 条之下 。 禹余根四 两 人参三 两 附 子二 枚 五味子 三 合 获荃三 两 干姜三 两 年 , 笔者于《河南中医 》杂志上撰文 , 对存疑 已久的阳旦汤方证进行 了考证 。 由于《伤寒论 》 条 “ 证象阳旦 ” 《金 匾 要略 》妇人 产后病第二十一 “ 阳旦 证续在耳 可与阳旦汤 ” 。 俱未载药 , 究系何证何方 迄 无定论 。 经参校诸书 详加考证 , 始知“ 二旦 ”有大小之 异 方证有寒热之 别 均为一一列 出 。 并据陶弘景《辅 行诀用药法要 》所载 “ 小阳 旦汤 ”方与桂枝汤同 , 从而 确认阳旦汤即桂枝汤 。 至于 “ 阳旦证 ” , 则因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记载 内容与诸书所说的阳旦汤方证 皆 不相同 。 又桂林古本《妇人各病篇 》与《金匣 》近似的条 文 为“ 产后 中风 数 十 日不 解 头痛 恶寒发热 心下 满 干呕 , 续 自微汗出 小柴胡汤主之 ” 。 从此指出 宋 本《伤寒 》 、《金匣 》所说的“ 阳旦证 ”与佳林古本的记载 在性质上有恨本的区别 。 桂本阳旦证属热证 不可误 用辛温攻表发汗 , 与宋本“ 阳 旦汤所主之 阳旦证 ”病机 属 于风寒者 概念不 同 。 而《金匣 》“ 产后 中风 ”一条 桂 本原是柴胡证 , 并非 “ 阳 旦证续 在 ” 更与 阳旦 汤 无关 了 。 年 初 笔 者在《中华 医 史杂志 》所撰写的 “ 黄 桂林古 本《伤寒杂 病论 》研 究述 评 魏雪舫 陈忠琳 竹斋与古本《伤寒杂病论 》”一文 中提 出 由于古本发 现较晚 , 流传不广 , 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 然据 以与诸本辨别疑窦 , 论证是非 , 补宋本之缺佚 则此书 实不可无 。 尤其古本所载之佚文部分 学术价值亦非 常重要 如《平脉法 》云 “病变百端 本原别之 , 欲知病 源 当凭脉变 , 先揣其本 。 本之不齐 在人体躬 相体以 诊 , 病无遁情 。 问 曰 其处方奈何 师 曰 相体虚实 察病轻重 , 采取方法 , 权衡用之 , 则无失也 ” 又《金 匾 要略 》霍乱吐利篇云 “ 霍乱证有虚 实 , 因其人 本有虚 实 证随本变故也 。 “ 等等 , 说明从诊断到 治疗都必须 辨体 。 这与《内经 资所说“ 必先度其形之肥瘦 以调其气 之 虚 实 实则泻之 虚则 补之 ⋯ ⋯无 问 其病 以平 为 期 ”的观点是一致 的 。 其所谓“ 本 ” 即体质 , 不 同体质 决定着发病性质的不同 。 刘 皮湘注 曰 “ 病 由体变 固 百病之通例也 。 ”所 以 王 叔和 说 “ 仲 景 明审 亦候 形 证一毫有疑 则考校 以求验 。 ” 《脉经 · 序 》可见张 仲景对体质与发病的关系 , 非常注意 早有要论 惜俱 散 佚 人所未见 。 又从桂本所载方药部分与《伤寒 》 、 《金匣 》进行比较分析 经初步统计 佳本载方 个 用药 味 除多出 余张 外 还 有不 少方 同药异 , 方异药 同等许多现象 。 而宋本载方 , 桂本所无者 , 亦在 数十张以上 从其异同之处 , 不难看出宋本疑 阀之多 。 同时 , 笔者又 于 年《国 医论坛 》杂志第 期 中 , 对桂本温病篇进行 了探讨 认 为古本所载 “ 春温 、 秋温 、 冬温 、 大温 ”以 及“ 风温 ”和 “ 湿温 ”的病机证治 , 已超出《内经 》“ 冬伤于寒 , 春必病温 ”的认识范畴 其 发病规律与后世所说的温病概念也有所不同 。 古本所 论主要是 伏邪温病 , 以苦寒治温 为主 。 实即阳 亢阴虚 之体 , 瘦而火旺之人 , 患发温邪致病 在病变过程 中极 易化燥伤阴 。 由于阳亢没有表证 而阴虚 则必须救液 故以清热降火 , 凉血解毒 滋阴润燥为治疗大法 。 由此 可知 , “ 伏气变温 ”与“ 传经化热 ” 病因各异 。 温病 自有 其特殊病机 , 既与六淫致病有别 , 更不 同于阳 明病外 邪入里之出现经腑证 , 亦非传经热 邪所致之少阴火化 证 故立温病专章 , 而于六经篇中未再论述治温之 法 。 又根据《伤寒例公 、《平脉法 》中提到多种温病与时行疫 气内容 认为仲景原著本应有温病证治 绝不 会仅“ 详 于 寒而略于温 ” 。 因此 桂林古本《温病篇 》及六淫各 论 , 可以 说是 “ 开 温病学说之先河 肇六淫辨 治之 起 端 ”的宝贵文献 , 这对 了解温病学说在较早时期 的认 识和发展情况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年 , 柴 中元于《河南中医 》杂志第 期撰文 就讨论《金匾要略 》痉病“ 暴腹胀大 ”一条 , 提出应当重 视古本伤寒的学术价值和 用 以参校宋本的重要性 。 《金 匣 要略 》痉湿喝篇有“ 暴腹胀大者 , 为欲解 。 脉如 故 反伏弦者痉 ”一条 。 历来注家对此或随文顺释 , 说 是“ 患痉病的人 , 忽然发现腹部胀大 , 是病要好转的表 现 ” 。 更多的是主张对此存疑不释 。 也有人认为“ 暴腹 胀大者 ”五字 衍文也 当删之 。 由于注家认识不一 , 造 成理解上的混乱 。 柴氏则云 “ 我认为诸家有一个共同 的间题 , 这就是 在研究本条文时 , 没见到或忽视了一 个最为重要的校本 , 即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尽管 此 书 真 伪间题 “ 很难稽考 , 但这 是一个研究《伤寒 》、 《金 匾 》最为值得注重的校本则无疑 。 该本之论痉病 , 本条接在 ‘其脉如蛇 ’之后 说明唐宗海 、 高学 山 、 陶葆 荪等人认为两节宜合为一节作解这一观点是正确 的 。 惜诸家未见此版本 故于本节仍不免牵强 附会 , 强作 解 人之 失 ” 。 据桂林古本 , “ 暴腹胀大 ”当作“ 暴脉长 大 ” “ 反伏弦者痉 ”当作“ 反伏弦者 , 为未解 ” 。 真所谓 一字之 讹 , 判若天壤 。 年 封太来等在《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第 期 介绍翟冷仙先生学术经验时说 “ 虽毫差高龄 , 犹孜孜 不倦 , 致力校正《伤寒杂病论 》就古本原文 以正通行 本乖蚌 再以十二稿原文 , 以 正古本 湘本 疑滞 。 并附 疏释 验案 , 逾十万言 名 曰《碧荫书屋主 人翟冷仙珍 藏伤寒杂病论集 》 。 足以启迪后学 弥补前人之未逮 。 ” 并举例说 明翟 氏运 用古本伤寒方 “ 大青龙加 附子汤 ” 治愈 “ 乙 脑 ” 、 “ 流 脑 ”属 于太 阳与少 阴俱病之两感证 者 。 同年 又于《江苏中医 》杂志第 期中介绍了翟氏本 古本《伤寒杂病论 》有关 “ 燥病 , 色黄 ”理论 , 同时也介 绍了翟氏曾用 白虎汤加味治愈 余例黄疽型肝炎的 验案 。 按 翟 氏运 用 古 本 伤 寒 方 治 疗 急难 重 证 , 取 得率 效 堪称 研 究古 本 伤寒理 论之 实践 家 , 从 临 床上 验 证 了仲景侠方 的 实用性 和 可 靠性 , 并补 充 了现有温 病 证 治 内容 。 国 医 论坛 年 第 卷 第 期 总 期 主题词 张 机 《伤 寒论 》 失 眠证 病 因 病机 ︽伤寒论︾失眠证治辫析 同时 钱超尘教授在《伤寒论文献通考 》一书 中全 面考证《伤寒论 分传本之后 提出对 “ 黄竹斋先生颇为 推重的白云 阁本《伤寒论 》本亦应加详考 ” 。 可惜的是 未及加以论述 因为“ 本书的篇幅 已经很长了 , 不容再 写下去了 只好留待他 日 ” 。 最后略及古本《伤寒杂病论 》版本载录情况 严世 芸主编《中国 医籍通考 》 年版 于第四卷补编部 分 收录了《伤寒杂病论 义疏 》所有序跋 对了解湘古 本有很大帮助 。 然于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 》, 包括白 云阁本 , 以及与之有关的诸如周 岐隐《伤寒汲古 》, 黄 竹斋《伤寒杂病论 会通 》等俱失载 而《中医大辞典 》 年版 也 只 收 载 刘仲迈《伤寒杂病论 义疏 》一 种 。 结语 纵观近年来对古本《伤寒杂病论 》的研究 的确有 所进展 , 认识也在不断提高 使 自发现后 又沉寂多年 的珍本 其文献价值重新得到重视和肯定 。 尤其是许 多中医前辈并没有因古本“ 真 伪难辨 ”而置之不问 弃 之不用 , 却都是根据古本内容的合理性和 实用性 在 认真地进行着纠误补阅与实践验证 。 因此 借鉴他们 的经验 积极挖掘运 用古本伤寒佚文佚方 深入探讨 所载实质 内容 对加深理解仲景学术思 想 完善伤寒 杂病合论体系 充实方证 内容 指导临床实践 , 均具有 深远意义 。 收稿 日期 一 一 失眠 《伤寒论 》称其为“ 不 得 眠 ” 、 “ 不得卧 ” , 其证情轻者难 以 入寐 , 或眠睡 时 间较短 , 重者 整夜不眠 可单独出现 , 也可与 心悸 、 头痛 、 眩晕 、 健忘等症同时 出现 。 临床上失眠证多由情志所 伤 , 劳逸失调 , 病后体虚 , 阴虚火 旺 , 心失所养 肾阴亏虚等所致 而《伤寒论 》所载多因误治所致 , 其病机涉及热扰胸脆 、 内热炽 盛 、 阴虚火旺 、 胃津亏损 、 阴血亏 虚 以及阴盛阳脱等方面 , 兹分述 如下 。 热扰胸隔 “ 发汗吐下后 虚烦不得 眠 , 若剧者 , 必 反 复 颠 倒 , 心中懊 农 , 桅子豉 汤 主之 。 ”本条所言 “ 不得 眠 ” , 是经攻 邪三法后 表 里实 邪 已去 , 唯余热未尽 , 留扰 辽宁中医学院︵︶谷松 苟文 喂身 卖 完断 《 国 医 论 坛 》编 样 部 存有《国 医 论 坛 》 年 年 合订 木 定价 年 为 元 年 为 元 年 年 均 为 元 年 、 年 为 元 , 年 为 元 每年 另加 邮 寄 费 元 。 另 , 凡 没能通过邮 局 订 到 年《国 医论坛 》者 , 可 直接 向 本 部 索 的 每 期 定 价 元 全 年 元 。 欲购者 可 汇款 至 河南省 南阳 市 卧 龙路 号《国 医论坛 》编辉部 刘玉 三 收 , 邮 编 于胸隔 心神为余热所扰而致 。 正如成无 己所说 “ 发 汗吐下后 邪热乘虚客于胸中 谓之虚烦者 , 热也 胸 中烦热 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 。 热气伏于里者 , 喜 睡 。 今热气伏于上 烦扰阳气 故不得 眠 · ⋯⋯”本证与 一般的火热证如肝火 、 心火 、肺热等不 同 其病机为火 郁而不伸 , 火热之邪蕴郁于胸隔 其轻者 , 心 中烦热 , 不得 眠 重者 , 心中烦郁至甚 , 反复颠倒 , 莫可名状 故 治疗宜“ 火郁发之 ” 用桅子豉汤清宣郁热 。 方中桅子 清透郁热 , 且导火下行 豆豉轻浮上行 , 清表宣热 。 郁 热得宣得散 则心神 自宁 , 胸隔气机通畅 , 气血调和 , 不得眠诸症 自除 。 内热炽盛 “ 阳 明病 脉浮而 紧 咽燥 口 苦 , 腹满而喘 , 发热 汗出 , 不恶寒 , 反恶热 身重 。 若发汗则躁 心馈馈 反 澹语 。 若加温针 , 必休惕 烦躁不得眠 · ⋯⋯”本条证候 原属里热证 今误用温针强发其汗 以 火济热 致使里
本文档为【桂林古本_伤寒杂病论_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063830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3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9-08
浏览量: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