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料(2)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料(2)

举报
开通vip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料(2)第一部分 环境的一般概念:   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通常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人类环境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环境的区别。   生态...

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料(2)
第一部分 环境的一般概念:   人们在一般意义上使用环境这一词汇时,通常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即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空间、条件和状况,便构成某一中心事物的“环境”。   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是一个相对的、可变的概念,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和范围。   人类环境   “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的。   人类环境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人类环境与生态学中环境的区别。   生态学所讲的环境,是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为主体,围绕生物界并构成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如大气、水、土壤、阳光及其他无生命物质等,是生物的生存环境,也称为“生境”。作为主体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   人类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为主体的,除了无生命的自然因素以外,还包括人类以外的生物界。   人类环境的分类   1、按环境要素的形成,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两大类。(环境科学中最常用的分类)   自然环境,是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如大气、水、土壤、日光辐射、生物等。   人工环境,也叫人为环境、经人工改造过的环境,是人类为了提高物质和文化生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劳动的改造或加工而创造出来的,如城市、居民点、水库、名胜古迹、风景浏览区等。   2、按环境的功能不同,分为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宪法)   3、按环境范围的大小,分为室内环境、村镇环境、城市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宇宙环境。   4、按环境的不同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等。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关于环境的定义和范围   我国《环境保护法》把“环境”定义为“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但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定的环境的范围同环境科学中环境的范围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把环境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看待的,其概念和范围必须明确和具体,不能用环境科学中水圈、生物圈之类抽象、概括的概念,而必须把环境所包括的主要因素作为法律的保护对象,尽可能具体、明确地作出列举规定。   2、从环境科学的理论来说,一切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素、成分、状态都是人类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都是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整个自然界和无限的宇宙空间不可能都成为法律保护的客体。作为法律保护的客体,除了必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生影响以外,还必须是人类的行为和活动(包括利用经济和科学技术手段)所能影响、调节和支配的那些环境要素,否则法律的保护便没有实际意义。   3、人类环境的结构具有相关性。各种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完整体系,这就是地球表面的人类生命维持系统。把人类环境作为法律保护的对象,其最根本的目的是从整体上保护生命维持系统的功能,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   某些自然物在它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成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但当它脱离自然界失去环境要素的功能时,就不再属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保护的对象。例如马戏团里的驯兽,人工饲养的各种动物,人工种植的庄稼、果树等等。它们不再被看作环境要素,而视为一种财产,成为民法所有权保护的客体。   自然资源   是在一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土壤、阳光、水、空气、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矿藏等等。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取决于当时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水平。   人们把已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称为“资源”,把将来可能被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称为“潜在资源”。   按照自然资源的分布量和被人类利用时间的长短,可分为有限资源和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1、可更新资源,即可以更新再被利用的,如土壤、淡水、动物、植物等。人类利用可更新资源的数量和速度,不能超过资源本身的更新速度,否则,会造成资源的枯竭而不能永续利用;   2、不可更新资源,是指数量有限又不可再生,终究会被用尽的资源,如煤、石油、各种金属与非金属矿藏等。   无限资源,指用之不竭的资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海水等。   很多自然资源如土壤、阳光、水、草原、森林、野生动植物等具有两重性:它们既是自然环境要素,又是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是密不可分的。环境保护要求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同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密切结合起来。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   揭示人类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是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可以作两个方面的最基本的概括: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要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通过社会生产活动来利用和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人类是环境的产物   我们可以举几个明显的例子说明生物和人类完全依赖自然环境才能生存和发展。   ⑴地表大气中氧的形成。   ⑵臭 氧层的形成。   ⑶对人体血液成分所作的科学测定表明:人体血液含有60多种化学元素,而且其平均含量同地壳各种元素的含量在比例上惊人地近似。这是说明人是环境产物的最明显的例证。   2、人类又是环境的改造者   人类在依赖自然环境生存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十分复杂的人类——环境系统互相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体现着二种规律——社会经济规律、自然生态规律交织、融合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挥作用。   为了维持人类环境系统的动态的平衡,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必须不超过两个界限:   ⑴从自然界取出的各种资源,不能超过自然界的再生增殖能力;   ⑵排放到环境里的废弃物不能超过环境的纳圬量,即环境的自净能力。   人类的经济再生产过程同自然再生产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自然再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过程的基础,经济再生产过程是影响自然再生产过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人类改造自然的规模不断扩大,向环境大规模地“取出”和“投入”,其结果,一方面是通过对环境的改造使环境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破坏环境系统的动态平衡,出现环境问题。   生态学基本知识   生态学是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环境保护应该遵循的自然规律主要是生态学的规律。   生态学的概念,是德国人伊o海克尔在1866年提出的。   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人与生物圈”的研究列为全球性课题,强调从宏观上研究人与环境的生态学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这种关系基本上包括两方面:   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环境为生物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并且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生物,使其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另一方面,生物界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中,又给环境以反作用,特别是人类出现以后,对环境的改造所表现的反作用更为巨大。   生态学的任务就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生态系统的概念   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研究的中心课题。   所谓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里由生物群体和一定的空间环境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体系。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生物圈里包含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各式各样的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就是生物界活动的基本单元。人类便处于由各种生态系统组成的生物圈内。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四部分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及单细胞藻类。生产者决定着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的大小,构成生态系统的基础,因而在生态系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   消费者。是指所有的动物。   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如牛、羊、兔、蝗虫等为一级消费者;   以草食动物为食的食肉动物,如狼、狐狸等为二级消费者;   以二级消费者为食的食肉动物为三级消费者。   有的动物包括人类是杂食者,既食植物又食动物,称为混合消费者。   消费者虽然不是有机物的直接生产者,但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转化过程中处于中间环节,因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指有分解能力的各种微生物,也包括一些腐生性动物,如白蚁、蚯蚓等。   分解者的作用是保证生态系统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无生命物质。包括自然界中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自然因素,如阳光、水、土壤、空气等。这些无生命物质为生物提供了必需的生存条件。   生态系统的功能   1、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全部生命需要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十分复杂,有的相互交错,形成一种网状关系,即所谓食物网。   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动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在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称为营养级。   在同一环节上起同样作用的一群生物,属于同一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一个生态系统一般有四——五个营养级,达到七个营养级的生态系统是很少见的。   1/10定律:低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通过自身新陈代谢要消耗一部分,而剩余的能量又只有1/10被上一营养级所利用(即1/10定律),因此高位营养级在数量上远少于低位营养级,这样逐级递减,形成了所谓生物量金字塔和生产率金字塔。   生物放大:进入环境里的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的富集。在环境科学里,把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生物体内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有机体大约有四十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碳、氢、氧、氮、磷、硫,他们在自然界以水、二氧化碳、硝酸盐、磷酸等形式存在。   每一种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都有各自的循环途径和特点,构成一个复杂的循环体系。其中最主要的是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生态平衡   在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和各种种群的比例以及不断进行着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学上把这种相对稳定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种。   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的任务,就是要研究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范围,以及人类干扰的限度,以保持人类与环境系统的正常的平衡关系。   环境问题的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灾害,这就是环境问题。   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原生环境问题或第一环境问题。   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称为次生环境问题或第二环境问题,有的国家称为“公害”。   人类活动就其同环境的关系来说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通过改造环境使其更适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又因利用环境不当而损害环境,产生各种环境问题。    广义的环境问题包括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和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两类。   狭义的环境问题仅指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环境科学主要研究第二环境问题。   第二环境问题又可以分为两类:   1、自然环境的破坏   由于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或进行大型工程建设,使自然环境和资源遭到破坏,引起一系统环境问题。   2、 环境污染   主要是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把大量污染物排入环境。   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又有密切联系,二者具有复合效应。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发展   大体可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1、人类社会早期的环境问题   2、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环境污染表现还不突出。)   3、产业革命以后到20世纪50年代   首先是出现了大规模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的严重环境污染导致“公害”病和重大公害事件出现。1873到1892年的英国伦敦的五次毒雾事件、1952的烟雾事件、1930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43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   其次是自然环境的破坏。(开始出现区域性生态平衡失调现象。)   4、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正以一种新的形态在发展。)   2002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有一千多名科学家联合撰写的2002年度《全球环境展望》,对1972年以来的全球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估,并对未来30年全球环境与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报告指出全球环境状况在过去30年里持续恶化,环境条件变得更加脆弱。环境污染出现了难以防范、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的特点。   大气污染出现全球性的并直接影响整个生物圈的某些机制和平衡的三大问题即酸雨、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的破坏。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对森林、土壤、水体具有严重的损害,主要是因为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氮氧化物造成。   自然环境和资源越来越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城市化的巨大压力。   环境、资源、人口和发展之间的关系   1、 资源   自然资源具有两重性,即使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又是环境要素;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2、人口问题   环境问题和人口问题有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   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值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增长过快,会刺激需求和生产,从而破坏人类环境系统的总平衡。非洲自然环境破坏引起的大灾荒,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口激增。针对这种情况,有人提出“贫穷污染”的概念。贫穷即使环境的问题的原因,又是环境问题的结果。   3、 发展与环境   发展包括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两方面,而基础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 保障和改善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需要是发展的主要目标。   在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生态学的原理来看实际上是人类——环境系统所进行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又是三种再生产,即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人口增长)、自然的再生产(资源增殖)和经济再生产(经济发展)相互结合和制约的关系。不管它们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如何错综复杂,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最终都要保持平衡。   第四节 环境科学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1、环境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环境科学是在50年代环境问题严重化的背景下诞生的。   1954年,美国一批学者最早提出“环境科学”这一名词并成立了“环境科学学会”,但当时指的是研究宇宙飞船中的人工环境问题,同现在的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相同。   国际性环境科学机构出现于60年代,1968年国际科学联合理事会设立了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70年代出现了以环境科学为内容的专门著作。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而出版的《只有一个地球》,可以说是环境科学中一部有名的绪论性著作。   50-60年代,环境科学侧重于研究环境污染机理和防治技术。   70-80年代,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明显加强,科学技术、生产、环境与资源这三者的相互作用也明显加强。   2、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地、生物、物理、化学、医、工程、经济、管理学。   3、环境科学的任务   (1)它是一门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2)探索全球环境的的演化规律。(3)研究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 (4)研究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5)研究区域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综合防治措施。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是法学和环境科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渗透的特点。   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最先兴起于西方工业发达国家。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这一新兴部门法为其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和特点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概念    1、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名称   欧洲国家多称“污染控制法”,日本称“公害法。” 俄罗斯和东欧国家称“自然保护法”。我国以前称“环境保护法”。美国一般称“环境法”。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法律院系教学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关于课程设置也采用了“环境法”这一名称,98年在法学二级学科的调整中,将环境法与自然资源法合二为一,统称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定义   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执行的关于保护与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这个定义包含三点主要含义: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法律规范。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是通过防止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协调人类同自然的关系。   3、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所要调整的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特定领域,即人们(包括组织)在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中所产生的同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包括两个主要方面:   ⑴同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环境与资源有关的各种社会关系。   ⑵同防治各种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各种公害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有关的社会关系。强调指出环境资源保护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定领域,是为了说明它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最重要的特征。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和特点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性质   大体有三类主张:1、认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没有阶级性2、强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阶级性3、不否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具有阶级性,但认为阶级性不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唯一本质属性,应该全面把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产生的背景、任务、性质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防止简单化。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特征   1、综合性   保护对象的广泛性和保护方法的多样性,决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一个极其综合化的法律部门。   2、技术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通过调整一定领域的社会关系来协调人同自然的关系。   3、社会性 解决人同自然的矛盾。   4、共同性 污染没有国界的限制,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法》第1条规定:“为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这个规定包括三项任务:   ⑴合理地利用环境与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直接目的)   ⑵建设一个清洁适宜的环境,保护人民健康;(根本任务、立法的出发点和归宿)   ⑶协调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因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内在的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   把发展经济同环境保护、维护人民健康三者联系起来作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三项任务,是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的反映。   概括和比较分析世界各国环境法关于目的性的规定,可以从理论上把环境法的目的分为两种:   一是基础的直接目标,即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环境;   二是最终的发展目标,包括保护人群健康和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目的二元论”,多数国家主张环境法的最终目的,首先是保护人的健康,其次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日本、匈牙利是目的一元论。   目的二元论时基于承认这样的重要事实: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及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首先,二者有相互制约和矛盾的一面。另外,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发展与环境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表现在1、环境保护的任务就是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生产力,维持生态平衡,这就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2、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要求技术革新以减少污染,这样就促进了的技术革新和资源的节约从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3、环境质量的改善会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并有助于现代经济特别是高科技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会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第一、它可以为环境保护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污染防治资金,第二、为环境保护提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把环境与发展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不论片面强调哪一方面,在实践中都是有害的。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目的二元论”就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的基础上的。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就是为了正确处理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我国环境与资源部澳护法关于目的和任务的规定,也体现了这种正确的思想。   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概念   是指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主体之间,在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与资源的活动中形成的由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社会关系。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产生,同其他法律关系一样,   首先要以现行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的存在为前提,没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关系。   同时,还要有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即法律事实的出现。因为,一般来说,法律规范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特征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又通过人与人的关系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2、环境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社会关系,但决定这种思想关系的除了社会经济基础外,还有自然因素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具有广泛性   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要素   1、 主体   是指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又称“权义主体”或“权利主体”。在我国,包括国家、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   2、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的主体依法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   主体享有的权利,是指某种权能或利益,它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自己作出一定的行为,或相应地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   主体承担的义务是指必须履行某种责任,它表现为必须作出某种行为或不能作出某种行为。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也称“权利客体”或“权义客体”。   一般认为法律关系的客体包括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三种。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的客体一般只有物和行为。   ⑴物。是指可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品或其他物质。在民事法律关系中,把物作为财产权利的对象,因此必须是具有经济价值的物或其他物质财富。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关系中作为权利义务对象的物,是指表现为自然物的各种环境要素。就是说这些自然物必须是人民可以影响和控制的、具有环境功能的自然物。 ⑵行为。是指参加法律关系的主体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   第三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外国环境法的产生和发展    在西方国家,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一般称为环境法。   现代环境法产生于工业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产生、发展、完善三个阶段。   一、环境法的产生阶段(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    这个阶段是公害发生期,也是环境法的产生时期。   工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第一代环境污染。   1873、1880、1891年,英国伦敦三次发生因燃煤造成的霉雾事件,死亡上千人。   1873年,日本二氧化硫造成农业损害。日本足尾矿的有毒废矿石。   1913年,颁布了《煤烟防治法》,其控制对象是制碱业以外各种向大气排放烟尘的污染源,是防止大气污染的早期主要立法。 “公害”一词最早就是在日本《河川法》里提出的。   西方国家早期的环境立法,主要针对当时的环境污染,即大气和水的污染,防止范围比较狭窄,立法措施主要是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治理技术,较少涉及国家对环境的管理。   二、环境法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是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害发展和泛滥的时期。   世界上有名的公害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1930比利时马斯河谷的大气污染事件、40年代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1948年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的光化学烟雾事件,50年代因重金属污染发生在日本的三次公害事件,熊本水俣病、新泻水俣病和富山骨痛病。60年代,日本又发生了大气污染造成的四日市哮喘事件和氯联苯污染造成的“米糠油”事件。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两个重要特点:   1、由于环境问题严重化和国家加强环境管理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加快了环境立法的步伐,制定了大量环境保护的专门法规,从数量上说,远远超过其他的部门法。   2、 除水污染防治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外,又制定了一些新的环境法规,使环境法调整的对象和范围更加广泛。   三、环境法的完备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现在)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有如下特点:(2002年10月,简答)   1、为了提高国家对环境管理的地位,很多国家在宪法里增加了环境保护的内容,有的国家把环境保护规定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   2、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不少国家制定了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   环境保护基本法在各国的出现反映了环境立法从局部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趋势,也反映了各国从单项环境要素的保护和单项治理向全面环境管理及综合防治方向发展,这是环境法向完备阶段发展的重要标志。   3、各国环境政策和环境立法的指导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发生了根本转变,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政策和措施。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各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的环境政策和立法指导思想。在立法上引进了旨在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和预防为主方针的各种法律制度。   4、把环境保护从污染防治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环境的保护,加强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保护的立法。   在日本,被称为公害立法史上里程碑的1970年第六十四届国会,制定和修订了14项环境法规,把环境保护的视野从污染控制扩大到保护环境和资源,防止生态破坏。   5、法律“生态化”的观点在国家立法中受到重视并向其他部门法渗透。   6、环境立法的完备化和对环境保护这一社会关系的全面调整,使环境法从传统法律部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二节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法律规范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殷商时期。   一、中国古代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公元前3世纪,杰出的先秦思想家荀况在《王制》中说:“草本荣华滋硕之时,……。”   西周时期颁布了《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这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保护水源、森林和动物的法令,极为严厉。   秦朝《田律》:“春二月,毋敢伐村木山林及雍堤水……。”   二、中华民国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根据地的自然保护的法规有《闽西苏区山林法令》《晋察冀边区金山办法》《晋察冀边区垦荒单行条例》《陕甘宁边区森林保护条例》《晋察冀兴修农田水利条例》《东北解放区保护暂行条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产生时期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3年全国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的召开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兴起和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孕育和产生时期。   195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业暂行条例》,是我国第一部矿产资源保护法规。   1954年《宪法》规定:矿藏、水流、由法律规定为国有森林、荒地和其他资源,都属于全民所有。第一次把重要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规定为全民所有及国家所有,从所有权方面确立了全民所有的宪法原则。   1956年的《矿产资源保护试行条例》第一次提出应当对地下水水源进行水文勘探,制定合理的开采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防止地下水遭受破坏;有关部门对于排出的工业、医疗、生活污水,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地下水。   1956年颁布的《工厂安全卫生规程》是我国第一个对防治工业污染做出规定的法规。   这一时期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最多的是关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其次是防止环境破坏,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污染。   2、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发展时期   自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至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艰难发展阶段。这阶段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发展过程为:   1)、官厅水库及北京西郊污染情况的调查和国务院关于防止城市大气污染的批示的发布。《关于官厅水库污染情况和解决意见的报告》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国务院第一次向全国发出注意环境污染的警告,并提出要对区域性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进行规划和治理。   2)、1973年国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把环境保护提上了国家管理的议事日程。拟定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雏形。   3)、 197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沿海水域污染暂行规定》。这是我国第一个防治沿海水域污染的法规。   4)、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对环境保护作出规定,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提供了宪法基础。   5)、一系列环境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制定和颁布。这一时期,我国制定和颁布了一批新的环境标准,使国家的环境管理有了定量指标。主要有: 《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该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了生活饮用水的水质标准等。   《食品卫生标准》,第一次对我国各种食品规定了系统的卫生标准和卫生管理办法。   3、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初步完善时期   自1978年以来,国家的环境保护事业和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初步建立了完整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   1、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这部环境保护基本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进入了法治阶段,也标志着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开始建立。   2、1982年颁布《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工作的决定》是对97年《环境保护法》补充和具体化   3、20世纪80年代起,法制建设最活跃,8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在污染防治方面有《海洋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污染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方面有森林法(98修正)、草原法2000修正、渔业法(2000、2004两次修正)、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2004修正、水法02修正、野生动物保护法2004修正、野生植物保护法、水土保持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在环境管理方面有清洁生产促进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全国环境监测管理条例、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   4、为了加强环境的定量管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颁布了一系列具有规范性的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基础方法标准。   5、在其他一些部门法的立法中,也注意到了环境保护的特点和管理的需要,做了相应的有关规定。   第三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法律部门的历史必然性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其基本的依据和标志是:   1、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有其所调整的明确的、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2、我国近年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发展很快,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已经形成。   划分法律部门的基本依据是其是否有独立的调整对象,即特定的社会关系领域   现代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其必然性的原因。   1、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上很多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以致必须由国家来承担保护和管理环境的职能。   2、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其中特别重要的是法律手段。   3、环境与资源的整体性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必须把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社会关系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保护和调整。   第四章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体系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的系的概念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就是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改善环境的各种法律规范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内部协调一致的统一整体。   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是以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定为基础,并由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系列单行法规和具有规范性的环境标准等组成的完整的体系。   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研究,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从实践意义上说,一个国家有没有比较完备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是衡量该国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和环境管理水平的标志。   从理论意义上说,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影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综合我国现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由下列各部分构成:   ⑴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⑵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⑶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⑷环境标准;   ⑸其他部门法中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规范。 第2节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   宪法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规定,是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基础,是各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立法依据。   《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这一规定是 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总政策,说明了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 第3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除宪法之外占有核心的最高的地位。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实体法。这种立法常常成为一个国家的其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立法依据,因此它是一个国家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方面的基本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在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定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一个发展趋势。   从对局部或单个环境要素的保护发展到把人类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保护。   1989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我国的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   作为一部综合性的基本法,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作了全面的规定:   ⒈规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任务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⒉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对象是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等。   这样的列举规定把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全部纳入了保护范围,从而确定了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完整对象。   ⒊规定了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应采用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⒋规定了保护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者的法律义务。   ⒌规定了防治环境污染的基本要求和相应义务。   ⒍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和任务。   ⒎规定了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有监督、检举和控告的权利。   ⒏规定了违反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法律责任,即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第四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   环境与资源保护单行法规是针对特定的保护对象,如某种环境要素或特定的环境社会关系而进行专门调整的立法。它以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为依据,又是宪法和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的具体化。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一般都比较具体详细,是进行环境管理、处理环境纠纷的直接依据。单行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体系中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   按调整的社会关系分为如下四类:   ⑴土地利用规划法; ⑵环境污染防治法 ⑶自然保护法;⑷环境管理行政法等。   一、土地利用规划法   通过国土利用规划实现工业、农业、城镇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与配置,是控制环境污染与破坏的根本途径,也是贯彻防重于治原则的有效措施。包括国土整治、农业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村镇规划等。   1、国土整治法(我国没有)   国土整治法与区域规划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它在土地利用规划法中,居于牵头和基本法的地位。   2、 农业区域规划法   它是一种区域性规划法规,它的任务是对各地区的农业(包括林、牧、副、渔)进行总体规划,以解决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土地的合理利用问题。2004年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专章规定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保护,对农业区域规划予以规制。   3、 城市规划法   是在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计划和各项建设综合部署的法规。它是城市各项建设、工程设计和城市管理的依据。任务是确定城市的规模和发展方向,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的制定城市规划和进行城市建设。   4、村镇规划法   1993年国务院颁布了《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规定村庄、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应当坚持合理布局、节约用地的原则,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建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2000年建设部发布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以规范村镇的编制,提高村镇规划的质量。   二、环境污染防治法   环境污染是环境问题中最突出、最尖锐的部分。 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法是从污染控制法发展而来的。 在单行法规中,污染防治法占的比重最大。   污染防治法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水质保护、噪声控制、废物处置、农药及其他有毒物品的控制与管理,也包括其他公害如振动、恶臭、放射性、电磁辐射、热污染、地面沉降等法规   已陆续发布的有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管理条例等。   三、自然保护法   自然保护就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目的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使自然资源免受破坏,以保持人类的生命维持系统,保存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保证生物资源的永续利用。   从我国当前环境与资源保护的下列情况看,自然保护立法越来越显得重要。   ⑴我国的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很多地区自然生态系统脆弱。   ⑵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农业生产的状况影响到国计民生和整个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   ⑶中国虽然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加之人口基数大,资源水泵不断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这些情况都说明了加强自然保护立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四、环境管理行政法规   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通常表现为行政管理活动,并且通过制定法规的形式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职权、行政管理程序、行政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以及行政处罚程序等作出规定。    第五节 环境标准   我国有五类标准:1、环境质量标准2、污染物排放标准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5、环境基础标准   一、环境质量标准   我国环境质量标准的制订工作,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   二、污染物排放标准   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国家排放标准是1973年制定的《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开始制定综合性和行业标准,综合性排放标准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1世纪以来,国家大力推进行业性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形成了以行业标准为主、综合性标准为辅的排放标准体系。   三、基础标准和方法标准和样品标准   第六节 其他部门法中关于环境与资源保护的法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有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有关规定:   30条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制造、买卖、存储、运输、邮寄、携带、使用、提供、处置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的拘留;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   31条规定: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被盗、被抢或者丢失,未按规定报告的,处5日以下拘留,故意隐瞒不报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   58条规定:违反关于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不改正的,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63条规定: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国家保护的文物、名胜古迹;违反国家规定,在文物保护单位附近进行爆破、挖掘等活动,危及文物安全的,处警告或者2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的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第五章、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   第一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体制与立法规划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有权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认可、修改、补充或废止各种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是指广义的概念,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属于立法范畴,因此必须依照宪法和立法法规定的权限、程序和方法进行   依照我国宪法的规定,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国务院有权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制定行政法规;省级或较大的市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有权按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除此以外,国务院各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适用于本部门的行政规章。省级或较大的市的地方人民政府也可以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行政规章。   一、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体制   立法体制是国家对不同类型的立法在国家机关内部所作的立法权限划分而形成的。我国的立法体制是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组成的二级多元体制。   二级多元体制是指我国专门的立法机关(人大及常委会)分为国家和地方两级;多元则是指除了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外,国务院及其部门、地方政府等也在职权范围内享有依法制定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权力。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国家立法权分为全国人大立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两大类   2、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国务院制定的环境方面的法规涉及环境与资源保护事务的各个领域,除了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的实施细则或者实施条例外,还有《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条例》以及《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土地复垦规定》、《野生植物保护条例》。   3、省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以及较大的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在我国地方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规数量很多,如:《四川省环境保护条例》、《北京市实施〈中华人共和国水法〉办法》   4、国务院各部可以制定规章,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地方政府规章   《立法法》规定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可以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规章。如国家环保总局制定的《环境标准管理办法》。   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当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职权范围的事项时,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   在省级人民政府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方面,可以根据法律、行政法规本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规章,就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事项以及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作出规定。如《上海市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办法》、《吉林省生态草建设管理办法》。   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规划   立法规划是立法者对一定时期内立法的项目、议程等事项所作的安排和部署。   制定立法规划的目的,是要在一定时期内明确立法的方向、目标、任务、具体的立法项目以及完成立法规划的措施和保障。   编制和实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规划,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和问题。   首先,应当根据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各种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社会关系发展变化对立法提出的要求来制定立法规划。   其次,国家的法制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制定立法规划时,必须从整体上、从立法的全过程中不断建立和完善国家的法律体系。 一方面要从法的制定、认可、修改、补充和废止的全过程来安排,另一方面要从各项综合性立法之间、各部门法立法之间、甚至各种法的规范之间,进行整体的安排,尽可能减少和避免各法律之间、部门法之间、各种法律规范之间,发生重叠、矛盾甚至冲突的现象。   最后,在立法规划的编制方面应当由具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来进行。 以国家立法为例,按照立法权限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权力机关的立法规划和政府机关的立法规划两大类。   我国的基本法律、一般法律的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其中,修订宪法、制定和修订基本法律的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制定,或者经全国人大授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的立法规划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或者授权国务院拟定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定。 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立法规划,应当由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负责制定。   国务院行政法规、法律实施细则的立法规划应当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制。其中涉及环境污染与生态保护的,可以考虑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主要负责制定;涉及自然资源管理的,可以考虑由自然资源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制定。而国务院所属各部、委的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行政规章的立法规划应当由各部、委自行编制。   第二节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是指为实现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的目标、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起草、制定或修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草案的过程中,对立法者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仅适用于立法的过程中,是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方法论基础。   我国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划的原则;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突出和运用环境经济学方法的原则。   一、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   是指在进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时,应当充分考虑和尊重自然和生态演变的规律,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原理作为制定法律的理论基础。   1、生态学的基本规律   ⑴“物物相关”律。即自然界中各种事物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改变其中的一个事物,必然会对其他事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它要求人们在开发利用环境时应当注意调查研究和统筹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等。   ⑵“相生相克”律 即在生态系统中,每一生物种都占据一定的位置,具有特定的作用,它们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   为了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不能任意地向某一生态系统引进原来没有的物种,也不能杂生态系统中随意除去一物种,两种做法都会使某物种发生种群爆发和灭绝,危及生态平衡。如美国白蛾、鼠-蛇   物种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动植物检疫等法律。   ⑶“能流物复”律。即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在不断地流动,物质在不停地循环。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发展生态农业以及鼓励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活、生产方式的规定。   在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中有关于防止环境污染,尤其是控制有毒有害物质的规定。   ⑷“负载定额”律。 即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大致的负载(承
本文档为【自考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资料(2)】,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44296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50KB
软件:Word
页数:60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8-06
浏览量: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