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很好)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很好)

举报
开通vip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很好)说明文 一.说明内容(对象的把握) 一读 1.读标题 2.读开头、结尾 3.读每段段首段尾 4.没有明确的,根据内容归纳 二读:归纳主旨 三读:题目,圈划题目要求 材料:选材:重科学,为主旨服务 组材:详略得当,点面结合 二.形式(思路、顺序) ㈠表现手法 1.说明某一事物的构造为主的说明层次 2.按事物的行程时间顺序为序 3.科学实验为主的可按实验本身的先后顺序为序 篇 4.以时间、空间为序 1.从现象到本质 ...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很好)
说明文 一.说明内容(对象的把握) 一读 1.读标题 2.读开头、结尾 3.读每段段首段尾 4.没有明确的,根据内容归纳 二读:归纳主旨 三读:题目,圈划题目要求 材料:选材:重科学,为主旨服务 组材:详略得当,点面结合 二.形式(思路、顺序) ㈠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手法 1.说明某一事物的构造为主的说明层次 2.按事物的行程时间顺序为序 3.科学实验为主的可按实验本身的先后顺序为序 篇 4.以时间、空间为序 1.从现象到本质 2.从原因到结果 5.按人的认识规律为序(逻辑顺序) 3.从特点到用途 4.从整体到部分 5.从概括到整体 6.从主要到次要 举例子方法 列数字方法 下定义方法 局(说明方法) 作比较方法 打比方方法 引用说明方法 二.表达方式 举例子说明方式 使抽象事理变得具体,是枯燥内容变得生动 是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列数字说明方式 说明事物特点,从数量给人的是具体准确印象 以说明为主 作比较说明方式 变难懂为易懂,由模糊便清晰,由抽象变为具体 下定义说明方式 准确、严密 打比方说明方式 生动形象把深奥化为浅显,把抽象化为具体 引资料(引用说明)方式 三.修辞(说明文中主要常用的修辞方法)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 设问:1.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2.承上启下过渡 三.语言品味 1、词语(字、词) 角度 作用 : ①概念、术语 ②限制性词语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③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句子 角度 作用 : 1、表判断的句子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打比方的句子 是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3、举例子的句子, 使枯燥内容变得生动 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整散结合→ 易于上口、语势强烈 强烈、准确 鲜明变化、 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鲜明变化、 形式灵活 语音流畅有气势 长句: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 长短结合 10结构类句子 宜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 宜于表达婉娩细腻的感情 错落有致 语势酣畅 短句:言简意赅,生动明快, 短小灵活,节奏性强 各尽其妙 骈偶句:句势整齐,音韵上抑扬顿挫 语意凝练 3、 整体语风 生动说明 平实说明 简洁洗练 议论文 1、 主旨(观点)把握 ----------怎样读懂文章内容 (一)精读 (边读 边圈 边划) 1. 标题、(论点、论题) 2. 开头、结尾 3. 每段的段首、段尾、 4. 例子前后句子(例子圈、) 5. 序号、冒号后面的句子 6. 设问句及自答句 7. 关联句中递进、转折、选择关系后面的内容(不是---就是--) 8. 联想到、认识到、启示到、感悟到后面的内容 9. 解释概念内涵的句子 10. 文末含希望句子 (二)跳读 ( 跳读划、圈的内容,确定段意、文章主旨) (三)研读题目,圈题目要点 由此引出的考点 1、论点(立意)的要求:1.鲜明、正确、概括 ---------------- 议论文的第一性 观点在开头 它的作用: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总领全文 观点在段首 它的作用:观点鲜明,条理清楚 观点在结尾 它的作用:归纳总结,卒章见志 论点(立意)的要求:2、高、新 2、 材料(论据) 事例论据 要求;典型、新颖、 作用;有说服力 取材 引用论据: 要求;有权威性, 作用:有深度,有力度 事例论据 要求:典型、新颖、有权威性 理论论据 作用:丰富论据,加强论证的力度深度、增加文章的文采 2、 形式 1、表现手法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层次分明——卒章见志 篇 并列式 总分式 层进式 考点:结构完整、合理、严密 议论文论证结构的完整性、严密性、合理性 -------------议论文的第二性 例证 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议论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使枯燥内容变得生动 喻证 生动形象把深?化为浅显,把抽象化为具体 局 类比 寻求共性,强调相似性 引证 增加文化含量,论据有依据,丰富文章内容 对比 实显观点 2、表达方式 以议论、记叙为主 A、 议论 几种议论方式 作用 例证 论理充分,有说服力 喻证 生动形象的把深奥道理化为浅显,把抽象化为具体 类比 寻求共性,强调相似性 引证 增加文化含量,论据有依据,增强观点的权威性 对比 实显观点 B、记叙 例证的语言要概叙,简明扼要,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 #:虽说是议论文,但并没有板起面孔说教,而是循循善诱或本议论文很有说 服力那是因为用了多种议论方式(例证、正反对比论证等) c、描写 议中描写,目的不在画形象,而是通过描写使观点更鲜明 d、说明 议中说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目的,是为了得出最后的结论 e、抒情 会使议论更加有力,更加深入人心 3、修辞 几种修辞 作用 1、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通俗易懂 2、借代 突出形象使之生动形象 3、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4、设问 使论证层层深入,脉络清楚 5、反问 突显强调主旨,加强语势 四.语言品味 1、词语 角度 作用 ①概念、术语 ②限制性词语 做到-----明确,准确,严密 ③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数字 4、关联词 做到推理严密,准确 5 成语 概括生动 2、句子 角度 作用 1判断的句子, 判断合理 2打比方的句子 生动性形象性 生动形象把深?化为浅显,把抽象化为具体 3举例子的句子 说理充分,有说服力。议论事物具体化 、形象化,使枯燥内容变得生动 4引证句子 增加文化含量,论据有依据 4谚语、歇后语 生动性、形象性 5多变的句式 多变灵活 6例证、引证、正反对比论证 有力度、有深度 7类比句子 寻求共性,强调相似点 8对比 突现观点 双重否定 语气强烈 反问 加强语势 反复 强调语意 9语气类句子 疑问句 语气较弱 否定句表示意思相同的肯定意思 这件事不是(不难)容易解决 语意委婉 陈述句(肯定) 这件事很容易解决 语意较强、真切 语气较弱 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整散结合→ 易于上口、语势强烈 强烈、准确 鲜明变化、 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鲜明变化、 形式灵活 语音流畅有气势 长句: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 长短结合 10构类句子 宜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 宜于表达婉娩细腻的感情 错落有致 语势酣畅 短句:言简意赅,生动明快, 短小灵活,节奏性强 各尽其妙 骈偶句:句势整齐,音韵上抑扬顿挫 语意凝练 疑问句形式的独字句 菜?是不可能的。 称代复指叠加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变式句(注意语序:尤其是倒装句) 《〈包身工〉》 3、语体风格 议论文几个性 议论文的鲜明性---------------------指论点 概括性 议论文的严密性---------------------运行思路(论证过程(篇、局的结构)、限制性词语 准确性---------------------概念、术语、限制性、例数字说明方法中的数字 议论文的生动性---------------------比喻、举例子、谚语、歇后语 形象性 议论文的概括性---------------------指引叙的事件简明、扼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 一、 考点: 1. 认读理解 2. 分析综合 3. 鉴赏评析 认读、理解 一 认读能力的考察重点 a.分明中外文学名家名篇 b.掌握中国文学基本常识 c.考察文化底蕴和积累 二 理解能力考察的内容 1.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a.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b.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意义 c.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d. 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2.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a. 理解文章的中心句 b. 理解文章中心句、总摄句、收束句 c. 理解文章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或特殊定义的句子 d. 理解重要词句的深重含义 3. 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a. 理解科技说明文的内容 b. 理解社会科学论文的思想内容,写作背景,作者的观念,态度等 c. 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主旨,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认别修辞在文中的运用,理解及其表达效果 比喻 生动、 形象写出本体+本、喻体的相似点 比拟 生动、形象 夸张 突出事物、形象 ? 特征,使之(扩大、缩小、超前) 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借代 突出事物、形象 ? 特征,使之生动 对偶 语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具有音乐美 对比 使对比的方面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对比常用于议论 衬托 先写与之相关的事物叫衬托。衬托常用于描写 反问 强调语意,表达强列感情,加强语气 反复 强调语意,表达强列感情,加强语气 设问 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承上启下 用典 用来使形象(内容)丰满,意境深邃,表意含蓄蕴籍,引发读者思考 记叙类文体(复杂记叙文、小说) 掌握现代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小说(复杂记叙文)相关的知识: 1、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说的三要素(人、情节、环境) 3、小说的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一、主旨的把握 (一) 读题目 有时候,从题目中就可以了解全文思想内容(题眼) (二) 读人物 ①先读主要人物 (考虑 记了哪个人物 记了该人物的哪几件事 通过这几件事反映了该人物是个怎样的人 ②再读次要人物 (考虑其作用) 记了哪几个次要人物 记了这几个次要人物的几件事 作者写这些次要人物的作用 (三)读句子 a. 边读边划出单独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 抒情议论的句子,想象是否与主旨有关 b. 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品味其作用 (四)读段落(尤其是首、尾) 注意揭示主旨的句子或词语,写作目的的句子。 首尾呼应的句子。 (五)除此之外,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个人经历、处境, 进一步完善 (六)归纳概述主旨 文章一到手,在做题前必须阅读三遍,我们叫做三读 通读第一遍 1、大圈主要人物;右括主要人物事件;并概述其事件 2、大框次要人物;左括次要人物事件,并概述其事件 3、直线划出单独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 4、括号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或段落 5、曲线划出开头、结尾中表达主旨的句子或词语或解释 写作目的的句子;首尾呼应的句子、委婉含蓄的句子 通读第二遍(圈划的内容) 合并同类项,归纳概述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 三读题目, 圈画出题目中注意事项 做题目之前,还要掌握现代语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及小说( 复杂记叙文)相关的知识 主旨的考点,思想内容的考点角度 1、主旨是否深刻,有什么意义(现实定义) 2、思考内容的倾向性(是否反映主流) 3、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4、材料(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中心思想 1、本文通过对… 的记叙,塑造了…… 形象,表达------------思想内容,抒发--------- 感情 2、本文通过对… 的描写,塑造了…… 形象,表达------------思想内容,抒发--------- 感情 二、形式(表达技巧、艺术特色、表现手法、写作特色等) 1、表达方式 在记叙类文体中,5种表达方式是兼用的。但用的多的(考试中常考的)是描写、记叙、抒情、议论。 描写的内容: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 描写的方法: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人物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式(方法) 景物描写有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方式(方法) (考点)、 记叙类文体(尤其是写人)人物描写以及景物描写与中心有关环境描写是重点。 A、 人物描写 描写内容(对象) 方法 描写作用 语言 如见其人, 性格、 如闻其声, 人物 动作 人的------精神 生动形象, 思趣 栩栩如生 直接 神态 心绪 绘形绘色 (正) 肖像 以形传神 细节 以形传神 人 心理 细腻传神 (他人) 对比衬托 1 对比突出主要人物的------- 间接 (景) 衬托 2 渲染 ?氛围,烘托人物------- (侧) 3 渲染 ?氛围,揭示文章 ?主旨 (物) 衬托 4反映人物情趣,志向,揭示人物……, #: 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映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衬托)。 考点 a.人物鉴赏、人物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b.景物描写的作用 B、景物描写 描写对象 描写角度 描写作用 1景物的特征描写 1、生动形象地描绘了 景物的 ------特征 2视觉角度描写 抒发对景物……的情感 突出……的主旨 3听觉角度描写 2、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感情 (触觉、嗅觉等) 突出主旨作铺垫 为行文作铺垫蓄势 细腻描写 4色彩角度描写 3、深化主旨,升华感情 (细描) 5声音角度描写 4、全文的线索 6虚、实角度描写 5、推动情节发展 直接 7动、静角度描写 6、 揭示时代背主旨 (动态静态描写) 8 点、面角度描写 自然环境 9 简笔勾勒 (白描) 如果是一组 则是一组名词组合 10(环境) 衬托 景物 间接 11(他人) 衬托 (映衬) 民俗风情 社会习俗 历史背景 12 社会环境 家庭摆设 场面描写 点面结合 社会家庭 阶级职业 Eg. 已知景物(主要景物)有些了其他景物,那么其作用是什么推论:已知景物从……角度描写,作用 主旨、情感 记叙 记叙方式 记叙的作用 顺序 清楚展现事物全貌,条理清楚 倒叙 造成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插叙 情节曲折起伏,结构多变化,可以使内容充实,主旨深化 补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旨 在记人的文章中,如果只有记叙,尤其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而无描写,那么人物形象是苍白的,不鲜明的。主题也不真实,情节自然也不会感人 如果有记叙,尤其是第三人称的记叙,而有描写,那么人物形象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受到艺术感染,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抒情(记叙) 几种抒情方式 抒情作用 直接抒情 把某种感情喷薄而出, 抒发的淋漓尽致 先景后情,触景生情 情景关系(正): 先情后景,以情染景 情景交融,景语皆情语 南歌子 借景抒情 以乐景衬哀情,倍增哀情 望江南(李煜) 情景关系(反) 以哀景衬乐情、倍增乐情 题多景楼(王琮 (豪情、激情) 委婉含蓄 借物抒情(物我合一) 抒发情感 陆游咏梅 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借典抒情 文天祥金陵驿 融情于理 二泉映月 融情于事 祭妹文 1 直接抒情: 主要是直接抒情的句子 ---- -直抒胸意,淋漓尽致 2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融情于事 通过对事物的记叙来抒发感情 融情于物 通过对意象的描写来抒发感情 感情的抒发较委婉 融情于理 通过对道理的议论来抒发感情 1、 间接抒情的特点:1、感情的抒发较曲折、委婉 2、 间接抒情的虽然借助于记叙描写议论, 但记叙描写议论有区别: 1、间接抒情首先是抒情,因而总是带有浓厚的主观因素和感情色彩 2、间接抒情要选择好所记叙的事、(生动感人的事) 间接抒情要选择好利于生情的景 间接抒情要选择好利于生发自然、意生情切理 (第二次冒险)有记叙描写议论 议论(记叙) 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仅通过具体的记叙来表现,还借助于议论来表达,议论是对记叙的内容直接表明见解,或者作出判断,尤其是记叙后议论的句子。我们称这样的句子为点睛之笔 几种议论方式 议论作用 叙后议论 揭示事件 ?意义(主旨),具有画龙点睛作用 说明(记叙) 记叙中适当的加以说明、举例等说明性文字,可以使记叙的内容更简明,使文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是内容更具体、细致,增加文章生动性 几种说明的方式 说明的作用 举例子说明 使抽象事理变得具体,是枯燥内容变得生动 是被说明事物具体化、形象化 可以使记叙的内容更简明,使文章形成鲜明对比 打比方说明 生动形象把深奥化为浅显,把抽象化为具体 可以突出主题,是内容更具体、细致,增加文章生动性 引资料(引用说明) 具有权威性,增加文化含量(丰富文章内容) 2、表现手法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发展、结局 小说的三要素(人、情节、环境) 小说的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篇 1.出乎意料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一条线索(线索可以是一件事、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样物、一个细节) 4.明暗两条线索 5.以感情为线索 6.以时间空间为线索 7.抑扬 8.对比 局 9.首尾呼应 10.比喻起兴(起兴)(孔雀东南飞---) 11.伏笔照应 12.巧妙过渡 13.直接抒情 14.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理、融情于事、融情于物) 15.直接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细节、肖像、神态、心理 环境:景物特征、动态、静态、声音、色彩、虚写、实写 远近高低(视觉听觉)、点面结合)---具体见前面 16.间接描写(衬托) 人物:他人衬托、他景衬托 景物:他景衬托 17.联想想象(虚写) (虚写、实写) 18、渲染烘托(渲染 ?烘托?) 19.铺垫蓄势(?铺垫蓄势) 20.人称 第一人称:感到亲切,反映事实真相。如果是反面的、讽刺性的文章,那么更是讽刺 第二人称: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及抒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能客观叙事、议论 开头的作用: 1、渲染烘托 1 开头如果是景物(自然景物)描写, 那么它的作用 1、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的 ?, 开头如果是景物(自然景物)描写, 那么它的作用 2、渲染 ?气氛,揭示文章的 ?主旨(内容) 2、铺垫蓄势 2开头如果是言它物(或者是他人活动等)而没有直接写文章的主要内容, 那么它的作用:为下面描写主要内容(或者说为行文)作铺垫蓄势 3、悬念式 3开头如果是悬念,那么它的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做铺垫(《一碗阳春面》) 4、开篇点题 4开头如果有类似题目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它的作用是: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5、开宗明义 5开头如果是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或词语,那么它的作用是:开宗明义,揭示文章的主旨 6 开头如果是叙述事件起因,那么它的作用是:引出事件发生的原因,推动情节发展 结局的作用: 2 首尾呼应,尾段是首段的延伸 3 出意料的结局又在情理之中 4 点明中心(主旨),卒章显志 5 篇末点题、卒章显志 6 深化主旨、升华感情 7 言有尽而意无穷,委婉含蓄 8 戛然而止,意味无穷 中间的作用: 1 设置悬念,曲折有致 2 铺垫为抒发情感而蓄势 伏笔照应 如果是句子 1、、如果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情节线索形成回环往复 升华感情,深化主旨 过渡 一句话单独成段 文意转化或强调文章主旨的方面 过渡 中间段首句 文意转换 1、句子的语境下的意义 2、句子的意义理解 2、句子的比喻意义 句子的言外之意(双关意义) 句子的深刻意义(自然---社会、人生) 3、修辞 比喻 生动、 形象写出本体+本、喻体的相似点 比拟 生动、形象 夸张 突出事物、形象 ? 特征,使之(扩大、缩小、超前) 具体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借代 突出事物、形象 ? 特征,使之生动 对偶 语意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 具有音乐美 对比 使对比的方面显得更加鲜明突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对比常用于议论 衬托 先写与之相关的事物叫衬托。衬托常用于描写 反问 强调语意,表达强列感情,加强语气 反复 强调语意,表达强列感情,加强语气 设问 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承上启下 用典 用来使形象(内容)丰满,意境深邃,表意含蓄蕴籍,引发读者思考 4、语言品味 a、词语品味: 角度1、同义词、近义词 方法1、采用比较法。具体方法如下: ⒈、比较词义范围大小 战争---战役 2、 比较词义轻重程度 叶子与花仿佛在牛 中洗(浸)过一样 3、比较词义的感情色彩 A\ 特定情况下的词语变通用法后带上的感情色彩 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 B\ 加引号的表讽刺的词语 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c\ 反语 慈祥 家肴 4、比较词义的修辞手法 拟人只有几棵大树荫庇 拟物 罐装 保藏 月光如 泻(照) 泉水在林木疏—处,闪过亮亮一弘 叶子底下脉脉流水,-- 5、比较词义的表现手法 月光如 泻(照)--- 6、词的搭配(语序) 见上泻(照) 薄薄的青雾 浮(升)起在菏塘 角度2、限制性词语(副词) 、修饰词语(形容词) 方法2、去除法 1、限制性词语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 角度3、叠音词 A、描摹事物特征, b、抒发----情感,表达----主旨, c、音乐美 b 词语品味的解题步骤1、选择好角度 2、解释词义 3、句义 (文意)-----(有修辞的要写出修辞的作用) #:理解并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义、引伸义、比喻义)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练习 引伸义 练习 比喻义 练习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意义 练习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练习 4、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练习 B、句子品味 句子(角度) 作用 双重否定 语气强烈 反问 加强语势 反复 强调语意 感叹 1、语气类句子 疑问句 语气较弱 否定句表示意思相同的肯定意思 这件事不是(不难)容易解决 语意委婉 陈述句(肯定) 这件事很容易解决 语意较强、真切 语气较弱 整句:节奏鲜明、音调和谐 整散结合→ 易于上口、语势强烈 强烈、准确 鲜明变化、 散句: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鲜明变化、 形式灵活 语音流畅有气势 长句:宜于表达严密、精确的思想, 长短结合 2、结构类句子 宜于表达复杂的思想内容, 宜于表达婉娩细腻的感情 错落有致 语势酣畅 短句:言简意赅,生动明快, 短小灵活,节奏性强 各尽其妙 骈偶句:句势整齐,音韵上抑扬顿挫 语意凝练 描绘类:比喻、拟人、 夸张、借代 鲜明生动,形象而亲切 3、修辞类句子 表达类:反问、设问 增强语气 结构类:对比、 突出主旨或特征,强调情感,文气通畅 对偶、 语意凝练、音韵和谐 排比、反复 4、疑问句形式的独字句 菜?是不可能的。 5、称代复指叠加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6、变式句(注意语序:尤其是倒装句) 《〈包身工〉》 #;句子意义 1、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2、理解文章的中心句 3、理解文章中心句、 总摄句、 收束句 4、理解文章中具有深刻意义的或特殊定义的句 5、理解重要词句的深重含义 练习 三常见的语言风格(整体赏析) 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明快浅显、朴实无华 简洁洗练、明白晓畅 多用口语、明白如话- 浑厚雄壮、悲壮慷慨 豪迈奔放、细腻婉约 沉郁顿挫、幽默讽刺 委婉含蓄、含蓄隽永 俊爽、冲淡、旷达 低沉、舒缓、苍凉、 悲凉、苍劲 具体解说: 1、清新: 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 2、平淡: 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首推陶渊明。 3、绚丽 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李商隐,李贺的 4、明快: 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5、简洁 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 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6、含蓄 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借景抒情的手法都是含蓄 7、自然: 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 8 悲壮慷慨,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 9、冲淡: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 10旷达: 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作家是苏轼。苏轼的词除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征。 11、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 12 婉约: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沉 13、沉郁顿挫,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为浓郁之极至。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低沉、苍劲 、舒缓、 苍凉、 悲凉等 考点 (一)理解并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本义、引伸义、比喻义) 1、理解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 练习 引伸义 练习 比喻义 练习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隐含意义 练习 3、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意义 练习 4、理解词语之间的关系 练习 散文 一.散文主旨的把握(写景状物类) 1.读第一遍 圈划 1.划出课文中景语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 2.圈出散文线索的句子 3.划出单独成段的句,多次出现的句子 整句 对偶 排比 4.注意开头结尾段落的语句 5.状物圈出主要物、次要物,以及该物拟人化的词语 6.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完善作品的主旨 2.跳读第二遍 归纳整合中心 3三读题目 圈出题干的注意项 合并同类项,归纳概述内容主旨及思想感情。 *有主旨生发开的考点 .材料 1.取材可以十分广泛自由,但必须散神不散 2.组材(剪裁):详略得当、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使文章内容充实?? . 主旨(思想内容) 立意深刻,角度要新 二. 散文的形式把握 1.表现手法(艺术特色、构思、写法、结构) 篇:⒈以时空为线索 ⒉以事物为线索 ⒊以感情为线索 ⒋以作品中的人物活动(行踪)为线索 ⒌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 ⒍以事理为线索 ⒎托物言志 练习: 山格、芦苇、走进芦苇 、绝壁松 局:⒏首尾呼应 练习: ⒐对比 练习: ⒑映衬 衬托 (以声衬静、以动衬静、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练习:南歌子 ⒒渲染烘托 练习: 12铺垫蓄势 练习: 13联想想象 练习:山的呼唤、 14虚写实写 练习:山的呼唤、二泉映月 15动态描写、 练习:黄昏 16静态描写 练习: 17视觉描写、(远、近、高、低;) 练习:山的呼唤 18听觉描写(声音) 练习:山的呼唤 19色彩渲染 练习: 溪流 20直接抒情 练习:南歌子 21.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理、融情于事、融情于物) 22.直接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细节、肖像、神态、心理 环境:景物特征、动态、静态、声音、色彩、虚写、实写 远近高低(视觉听觉)、点面结合) 23.间接描写(衬托) 人物:他人衬托、他景衬托 景物:他景衬托 24.人称 第一人称:感到亲切,反映事实真相。如果是反面的、讽刺性的文章,那么更是讽刺 第二人称:拉近作者与读者距离,便于感情交流及抒情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能客观叙事、议论 25象征手法 练习: 26意境 (着重讲 见后 ) 举一反三练习 27.巧妙过渡 练习: 28伏笔照应 练习: 29.点、面结合 练习: 30、起兴 *考点 开头:①开篇点题; 开宗明义,揭示文章主旨; 总领全文; ②环境描写(写景) 1、 渲染 ?的气氛, 为行文作铺垫蓄势 2、 渲染 ? 的气氛, 为抒发作者的情感, 突出主旨作铺 3、环境描写,突出时代背景、社会风俗等。以揭示主旨 4、状主要物之前先言他物(多物、人物活动), 1、 句意、文意 2 行文上层层推进,主要是为突出他物的 ?作铺垫 练习: 中间:(字词、句、段) 如果是句子 1、、如果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 情节线索形成回环往复 升华感情,深化主旨 过渡 一句话单独成段 文意转化或强调文章主旨的方面 过渡 中间段首句 文意转换 1、句子的语境下的意义 2、句子的意义理解 2、句子的比喻意义 句子的言外之意(双关意义)
本文档为【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梳理(很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93551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34KB
软件:Word
页数:47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7-24
浏览量: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