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2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举报
开通vip

2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新史學十四卷二期 二○○三年六月 241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369頁。 劉祥光* 本書作者高明士教授長久以來對於中國教育史的關心是有目共 睹的,研究中國教育史的人想必都會感謝高教授多年來在這領域的努 力。這本《中國教育制度史論》是新作之一,顧名思義,談...

2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新史學十四卷二期 二○○三年六月 241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9。369頁。 劉祥光* 本書作者高明士教授長久以來對於中國教育史的關心是有目共 睹的,研究中國教育史的人想必都會感謝高教授多年來在這領域的努 力。這本《中國教育制度史論》是新作之一,顧名思義,談的是制度 方面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有五章專論這方面的問題。 作者在本書揭櫫的最重要一個論點是,「一部中國教育史,可說 是由『學』到『廟學』的發展過程」(頁 46),中國傳統學校可說是 以「廟學制」為中心。因此書中對「廟學制」的特色與重要性多所闡 述,可謂發前人所未發者。其中作者以書院的「廟學化」說明書院受 官學的影響,使我們對不少學者所主張的「書院官學化」更為具體地 又多一層理解。這是本書的一個重要貢獻。而佔本書篇幅一半以上的 附錄,是作者仔細由地方志中輯出有關傳統官學與書院的資料加以整 理而成,更見作者對中國教育史的用心。 然而,在「廟學」這一大概念下,作者也留下了若干空間讓對這 領域有興趣的人能繼續努力,以下是筆者的一些看法。 在導論部分的「教育理想的具象化」小節中作者說:「學校教育 透過『廟學』形制的規範,使為師者身兼經師與人師,可視為聖賢的 化身,學生學習的榜樣;而學子平時與廟中聖賢為鄰,又瞻仰為師之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242 劉祥光 新史學十四卷二期 人格、學問,乃體會步登聖賢堂奧之境是有可能的。」(頁 30)這段 話確有其道理,因為這是中國傳統教育的理想。不過,論制度似須略 談其實際運作狀況。假如我們理解傳統學校的功能有極大的部分是 「為國儲(選)才」,也就是說,許多進入學校的士人最終目的是取 得功名。那麼從這個角度而言,學校(甚至包括後來的書院)可能是(在 某個角度而言)充滿功利動機的地方。士子到地方學校的一個重要── 可能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考中進士;就此而言,學校裡所 教的,有相當的比例就是教人如何中舉的技巧。所以士子在學所讀的 內容,有相當的比例是「時文」──即宋代通過經義及策論考試的文 章,到了明清就是八股文。而如進一步把明清時代學校的月書、季考、 歲考,乃至科考等考試一併考慮,則以考試為重的教學就很明顯了。 就這點而言,傳統地方學校的理想性,由於在科舉的籠罩下,有其相 當的侷限。 作者也注意到了學校內部的建築。有棟建築作者在附錄中列舉, 但在正文中未著墨的,就是魁星閣(有時別寫成「奎」星樓)。「奎星」 是中國古代神話中主文運及文章的星宿。後改「奎星」為「魁星」。 而「魁星」是北斗七星中的第一顆星,在過去被引喻為考科舉拔得頭 籌,因此許多地方學校立有魁星閣,其意不言可喻。這個建制從什麼 時候開始,有待詳考。然而從其名稱可知立此閣之目的在於祝福士子 考得進士。由此可見得學校教育的重心有相當的部分是擺在科舉上。 如果我們再注意到至少從宋代開始,地方官員與地方人士很留心學校 的風水問題,會為了科舉問題而遷移某個門或某棟建築的位置,甚或 另擇他址,則更可理解傳統學校教育中所隱含的功利心態。 再就教官一職而論,宋以後,教官之職事實上是「冷官」或「冷 職」。許多人任教職,是出於無奈,只把這個職位當成是人生的一個 過渡階段。有些人考中進士後,其長輩甚至勸他不要出任教職,可見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243 教職在士大夫心目中的份量。那麼不得已出任該職者會認真其事嗎? 這方面有許多史料可佐証。到了明代中葉以後,出任教官一職之人, 許多是有一定年紀的貢生。這些人之所以會成為貢生,一方面當然是 因為是科舉制度下的「遺才」;另方面,從功利的角度而言,他們是 「失敗者」。如果多數士子以中進士為最高目標,他們看到學校中以 貢士出身的教官,多數人心裡會怎麼想? 至於學校生活更是探討這一制度不能忽略之處。有一點值得注意 的是,以我們現在的立場來說,學校生活是我們人生的一個重要階 段。在我們的回憶中, 無論是學校帶給我們的滋味是甜酸苦辣,總是 佔相當的篇幅。反觀過去的文人,他們很少回憶起他們在學校的那段 日子。為什麼?如果地方學校是塑造士子道德理想的重要場所,為什 麼我們看不到這樣的資料?這可能和他們在學校裡的經驗有很大的 關係。 不過誠如作者所說,學校關乎道德風化甚鉅。學校中除了孔廟 外,還有其他的建築也帶有很高的道德理想性,就以作者曾注意到卻 著墨無多的「鄉賢祠」與「名宦祠」為例。這兩個祠在明代開始出現, 是從宋代州學裡的「先賢祠」或「[幾]先生祠」逐漸轉變而來。鄉 賢祠中所奉祀者是本地已故的耆老,他們的道德文章死後被當地人士 公推足為本地楷模;而名宦祠中祭祀的是曾任職本地的官員而死後為 當地人士公推對本地有貢獻者。這兩個祠立在學校裡,目的是為了讓 士子能以這兩種人為榜樣──如果士子考上進士,他們出外任官,能 以這些人為楷模,對當地有異常的貢獻,離職後被人懷念;而如果士 子無法在科舉上有所成就,則希望他們的道德文章能像過去的鄉賢一 樣,被本地人所景仰。這樣的建制其理想性的確不能說不高。 但是這樣的理想在明代後葉卻開始變質。至少在鄉賢祠方面,由 於地方上一些士大夫家族介入鄉賢的選舉,使得入祀者多為地方大族 244 劉祥光 新史學十四卷二期 之祖先。這些入祀者道德文章未必特著,卻只因是大族之故就入選, 自然不符原先規定,其結果就是入祀者浮濫。雖然明代中央政府曾就 此問題三令五申嚴其選,但浮濫的情形到清中葉都還可發現。就這點 而言,其道德教化的理想性也就因地方政治之故而被扭曲了。從這個 建制可看出傳統中國教育制度的確有其理想所在,但實際情況不能光 看字面上的制度描寫,還須觀察其運作。 作者在書中也流露出對傳統教育之珍視,也對其消逝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示惋惜。 晚清以降,西風東漸,傳統教育受到衝擊。就學制而言,傳統的「廟 學制」崩潰,民國以後,學制完全西化。作者的看法是清末太平天國 的反孔,民國成立之後學校不祀孔,「五四」時代的反孔風潮,以及 國民政府將孔廟歸內政部管轄等因素終使廟學制崩解。作者在其中尤 致力於制度上的闡述。由制度結構上來解釋,固然可求得部分原因, 但要得到較全面的瞭解,可能須從教育內容著手。換言之,課程內容 或許是重要因素。說得更明確些,是近代知識份子[及官員]對於知 識的認知的改變影響了學制。比較一下傳統教育的內容和受西力衝擊 而改制的教育內容,可以發現差異相當大。也就是說,新學制下學生 所要學習的內容許多是傳統教育未包括進去的。這表示,無論是清末 或是民國的政府及知識份子,顯然都認識到傳統教育內容不足應付當 時中國所面對的問題。不僅如此,他們也承認傳統學制也不足應付新 的情況,因此到了民國時代,教育的內容與制度可說全面翻新。 新的學制代表的不僅是知識廣度的增加,更是清楚標明知識的進 階性。清季開始的新學制乃至於民國十一年開始的「六三三」制,背 後的假設是知識的學習有其進階性,由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其假 設是:一個完整的小學教育是六年,完整的初級中學教育是三年,完 整的高級中學教育是三年,其間無法躐等。但這並不是說傳統教育沒 有進階性,只不過指出傳統的教育並未將進階性予以明確而全面地制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 245 度化。再加上傳統教育的內容在西力籠罩下顯得廣度不足,以儒學經 典為中心的教育自然受到摧枯拉朽般地衝擊。在這種情況下,「廟學 制」還能屹立不搖就很難了。這也就是說,一旦政府中的決策之士以 及有發言權的知識份子都認為傳統教育不足以建設一個現代國家,並 明確地引入西方學制納進國家教育體制,「廟學制」的地位便一去不 復返了。 整體而言,這是一本有啟發性的書,作者在書中提出了不少富有 啟發性的論點,開拓出許多空間讓將來對於中國教育史有興趣的學者 繼續研究。
本文档为【2 評高明士,《中國教育制度史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290885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207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5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5-08
浏览量: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