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朱文锋)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朱文锋)

举报
开通vip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朱文锋)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朱文锋 关键词: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辨症论治 病证症诊疗体系 医学诊疗体系是对医学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活动中主导思想的高度 概括,它用最简炼的语言勾画出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医学的主要 特征。中医学是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它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医的诊疗 特征,并全面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朱文锋)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朱文锋 关键词:辨病论治 辨证论治 辨症论治 病证症诊疗体系 医学诊疗体系是对医学在诊断疾病、治疗疾病活动中主导思想的高度 概括,它用最简炼的语言勾画出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反映了医学的主要 特征。中医学是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体系,它能全方位地反映中医的诊疗 特征,并全面指导中医临床,提高诊疗水平。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中医学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是通过辨症、辨证、辨病三个方面来进行的, 要建立中医诊疗体系,必须首先澄清三者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症”包括 症状与体征,是机体患病时所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现的各个现象。“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 中某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征 与规律等本质所作的概括。“症”、“证”、“病”三者,含义各不相同, 但都统一于“疾病”总概念之中,都是由疾病的病理本质所决定。症是辨 证、辨病的主要依据,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病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代表 疾病全过程的根本矛盾,证代表病变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全过程可 以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因而病与证之间是纵 横交错的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与精华,尤其是近 40 年来更是大力倡导, 占据中医临床的主导地位,成为一种公认的诊疗模式。但辨证论治并非诊 疗的唯一途径,过分强调辨证论治的重要性,势必忽略对病认识的深化, 辨证论治的局限性也日益显露。因而很多医家提出了应当辨病论治与辨证 论治相结合[1,2],并从诊断、病机、治疗等方面阐述了辨病论治的重 要性。同时,症状不仅是辨证与诊病的主要依据,有时还成为病变中诊疗 的关键,且疾病过程中还会出现并发症等情况需要加以处理,因而实际上 还存在着辨症论治。早在 80 年代,蒋红玉等曾有“三辨论治”的命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3], 最近欧阳锜先生著有《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一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4],黄培生亦有“新 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的论文[5]。为此,我们特提出建立“病证症相 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国家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的颁布,已基本 建立了病证体系的框架[6]。中医学这一完整诊疗体系的建立,将加深 中医学对疾病的全面认识与正确处理,促进中医学对病、证、症之诊断、 治疗、方药等的系统研究,从而有利于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 此外,中医学现在还有辨体质而治(察体论治)、病因辨治、因人因 地因时诊治、方证论治等提法。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医诊疗的基本思 路,但并非中医诊疗的主导思想和主要特征,究其实质,仍属于辨证论治 的范畴,如“辨体论治”主要是强调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等 素体特征,临床时应据之而进行论治,但“证”是邪正关系综合反应的结 果,患者之所以会形成阳虚证、痰湿证等,本身就包括了体质的因素在内, 故可融于本体系之中。 2 三种辨治的渊源与存在问题 2.1 辨证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辨证论治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经》为 辨证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张仲景以来的历代医家,分别从六经、脏腑、 经络、八纲、病因、气血津液、卫气营血、三焦等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究, 总结出各自的经验,形成了诸多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法。近现代又开展了 辨证论治规范化和微观化的研究,加深了对辨证论治规律与本质的认识。 虽然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时应遵循的基本方法,是中医理论的精 髓,但至今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 ①归类辨证论治的方法有七八种之多,相互错杂而不统一; ②证只是病变某阶段的本质,而对疾病全过程的本质认识不足,缺乏 诊疗的预见性; ③有的病情缺少主观症状,而客观检查却有病变,从而形成无症可辨; ④有的病情虽有一定的症状与体征,但病变的位置与性质仍难以明 确,形成无证可辨; ⑤虽然辨证正确而似无误,但按证论治却无效; ⑥过分强调辨证论治,则束缚了其它认识的发展,如所谓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实际上形成重证轻病的误导,而视病为可有可无。 2.2 辨病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早在甲骨文中就有了病的概念,《内经》已提出了 300 余种病名,《金 匮要略》、《诸病源候论》等都是论病为主的著作。因此可以说,中医对 “病”的认识早于对证的认识,诊疗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病”,“证” 只是对内脏疾病难以认识其本质的情况下,而据全身表现进行诊疗的补充 措施。 尽管中医辨病论治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对病本质的认 识存在不足和针对病进行的治疗缺乏有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 面: 一方面是由于中医学的诊察手段原始,通过“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病 情资料有限,只能起到“司外揣内”的作用,难以认识疾病内在本质,因 而许多病名,尤其是内科疾病,不少是据症状而命名,而症状只是现象, 难以明确规定疾病的内涵与外延,因而成为中医诊断的极大薄弱环节。 另一方面,是过分地强调和依靠辨证论治,而视辨病为可有可无,因 而未重视对疾病规律的认识与总结,未重视针对病的治法与方药的探讨, 在现有中医以病为纲的著作中,很难找出真正针对病进行治疗的有效治法 与方药。特别是近代中西医的病证结合,实际上取消了中医的病,更不利 于中医对病的诊疗的深入研究,形成用西医方法诊病、治病,用中医方法 只是辨证、治证。 2.3 辨症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虽然古代无“症”字,仅有证字,而为症证通用。然而在远古时期,应 当说最初只是对症治疗,即解除痛苦,还不可能对疾病的本质——病与证 作出明确的诊断。事实上所谓“审证求因”,其本义应是指探求出现症状 的原因,即据症求因。辨证的本义也是辨症,证据也,辨证论治是根据症 状的不同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治疗。同时,中医临床上总结、积累了丰富的 针对症进行诊疗的有效方法和方药。 由于中医学对内脏疾病认识不够,往往是以症代病,并未真正形成对 症状的鉴别诊断。特别是有一种错误的观点,把对症治疗看成是“头痛医 头,脚痛医脚”,认为是诊疗水平低下的表现,甚至当作是医疗活动的缺 点。因而妨碍了对辨症论治的深入研究。同时症本身也欠规范,存在着一 症多名或一名多症等现象,给临床带来困难。 3 三种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3.1 辨证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辨证论治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几千年来的医疗实践,已为中医界所公 认,主要是能从整体上把握病变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状况,根据每个具体病 情进行灵活处理,其优越性无须赘述。然而现在中医临床上的辨病与辨证 相结合,往往是以西医的病作为诊断,辨出西医病后,再据其所列证型而 对号入座地进行治疗,真正按中医学理论进行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体现辨证论治的精髓 不够。 3.2 辨病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由于辨病能够把握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变化规律,同种疾病应当具有 共同的病因、病理、病状、演变、预后等本质与特征,应有共同的治疗规 律和治法方药,因而辨病论治具有疾病的共性突出,治疗的针对性强等特 点。所以中医学不仅要提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还应补充同病同治、异病 异治或异证同治、同证异治,如此则更有利于对病变的全面、深刻认识。 3.3 辨症论治的优点及必要性 症的出现是疾病本质的外现,它是医生认识疾病的航标和纽带,是辨 病和辨证的主要依据。临床上对症的变化性和多样性不可不辨。辨症论治 具有应急性的优点,临床上一般是以病为本、以症为标,但标本各有缓急, 对于大失血、剧痛、尿闭等严重、危急症,有时已成为整个病情的关键, 即急者为先,此时需要采用止血、止痛、导尿等急则治其标的方法,解决 紧急情况;辨症论治还要求具有灵活性,治法、主方确定以后的所谓“加 减灵活在变通”,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根据主症而加减用药;此外,辨 症论治还具有实用性强的优点,临床上有时病、证一时难以明确,而病情 又不能不进行诊疗,此时则只能根据主症进行暂时性诊断,并作出恰当治 疗。如“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等针灸疗 法,实际在相当程度上是对症处理。 4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4.1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应当对现有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 进行分析,同时还要对与辨证论治相关的诊疗方法,如辨体论治等进行挖 掘整理,认识其各自的特点与相互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整理归纳而建立起 统一的辨证体系;其次是要明确构成证名诊断的基本要素,如辨病位与辨 病因病性等,并确定辨证的主要项目,如心、肝、脾、湿、痰、气虚、血 瘀等;第三是要根据辨证基本内容,规范已有的和临床上常见的各种证候 名称;第四是制定每一规范证候的诊断标准,包括常见症状、体征及必要 的检测指标等;第五是确定与每一规范证候相对应的治法、方药、针灸等 疗法;第六是按规范证名进行诊断与治疗方药及疗效的统计处理、分析校 正,从而建立起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 4.2 辨病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建立起中医学的疾病体系,如克服以头痛、发热、咳嗽等以症 为病的现象,确定和分化病种,建立中医系统内科学,对外科等病种则应 规范病名;其次是制定各病的诊断标准,包括发病学资料、病因、主要表 现、检测指标、转归预后等;第三是统计研究单病种的病因病机、诊断治 疗、转归等特点与规律,包括各病的常见证型及演变等,总结病与证之间 的相互关系;第四是总结、寻找和研究创立针对病进行治疗的专法、专方、 专药等,从而加深对病的认识,建立起辨病论治的完整体系;第五是探讨 尽管证名相同,但由于病种不同,其治疗方药的差异性,深化病证结合的 认识。 4.3 辨症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首先是要为辨症论治正名,充分认识辨症论治的意义;第二是症名的 规范,现存在着一症多名,或多症一名,其间是非难辨,应予统一;第三 是建立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学,即每一主症可见于那些病、证,其诊断与 鉴别的依据应当加以明确;第四是进而确定每一症状对有关病、有关证的 贡献度,即对各症与病、证间的诊断关系进行计量刻画,建立起中医计量 诊断学;第五是清理治法、方剂、药物、针灸等中涉及针对症的提法,如 止血、消肿、平喘、退热、透疹等,规范治法功效等用语;第六是整理归 纳针对症进行治疗的有效常用方、常用药、针灸、外治等疗法。 4.4 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 “病”与“证”是不同的诊断概念,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疾病本质 作出判断。通过病名诊断,可以确定该病全过程的病理特点与规律;通过 辨证诊断,可以确定疾病在某一阶段的病理性质。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 充,只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在对病症 诊疗时,或在辨病论治,确定专方、专药的基础上,根据疾病阶段性的不 同,辨别证候的寒热虚实等性质,进行加减用药;或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将治疗疾病的有效专法、专药等运用始终。如瘅病类疾病的病理实质为热, 故清热祛邪为其治疗大法,而不同的瘅病又各有相应的方药,如肺瘅(热 病)之麻杏石甘汤、肝瘅(热病)之茵陈蒿汤、胆瘅之大柴胡汤、肾瘅之八 正散等。又如肺痨,一方面是寻找以杀灭痨虫为主的基本方药,另一方面 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或以清热为主,或以养阴为主,或以益气为主,各随 其证而治之。通过研究,若能完成以上任务,则中医病证症相结合的诊疗 体系已基本建立。临床时不仅要进行辨证论治,并且一定要结合辨病论治, 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辨症论治,三者可有主次,但缺一不可,如此才 能全面认识疾病的本质,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作者简介:朱文锋,男,58 岁,教授,医学博士生导师 参考文献 1 谢建军.略论中医辨病论治的重要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8,21(3):11~12 2 朱文锋,阳 晓,王行宽.辨病论治体系初探.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报,1997,20(6):2~5 3 蒋玉红,刘安国.论中医“三辨论治”新模式.中国医药学报, 1996,11(增):91~94 4 欧阳锜.中医症病证三联诊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 黄培生.新的中医诊疗体系设想.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 15(2):147~148 6 朱文锋,王永炎,唐由之,等.中医临床诊疗术语.北京:中国标 准出版社,1997 (带图片的资料请登陆医学生家园站点) 健康网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1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提出 1.1 症、证、病的概念与关系 1.2 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 2 三种辨治的渊源与存在问题 2.1 辨证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2.2 辨病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2.3 辨症论治的沿革与存在的问题 3 三种诊疗体系的必要性 3.1 辨证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3.2 辨病论治的优点、必要性 3.3 辨症论治的优点及必要性 4 病证症诊疗体系的重点研究内容 4.1 辨证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4.2 辨病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4.3 辨症论治的重点研究内容 4.4 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法 参考文献
本文档为【病证症相结合的中医诊疗体系(朱文锋)】,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8658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8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27
浏览量: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