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

举报
开通vip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高 奋 鲁 彦 Ξ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近 20 年来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已经翻译出版了伍尔夫几乎全部的作品 ;从小说理论、创作实践、 女性主义、主题、形式等多个方面对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在今后的研究 中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批评中的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 ,关注研究视野和观点的创 新 ,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述评  问题 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弗...

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高 奋 鲁 彦 Ξ 内容提要 :本文从译介出版、总体研究、作品研究三个方面回顾了我国学术界近 20 年来 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已经翻译出版了伍尔夫几乎全部的作品 ;从小说理论、创作实践、 女性主义、主题、形式等多个方面对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进行了研究和解读。在今后的研究 中应该重视几个方面的问题 :确立批评中的本土意识和主体意识 ,关注研究视野和观点的创 新 ,加强对国外研究成果的翻译和引进。 关键词 :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  述评  问题 著名现代主义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较早引起中国文坛注意的英美作家之一 ,也是 对中国现代创作产生较大影响的外国作家之一。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 ,我国学者叶公超就 翻译了伍尔夫的作品《墙上一点痕迹》,将其刊登在《新月》1932 年第 4 卷第 1 期上 ,并作了简 短的评论。随后 ,金东雷在自己编写的《英国文学史》(1937)中对伍尔夫作了评论 ,冯亦代通 过翻译英国人莫蒂美的《伍尔夫论》(1944)再度将伍尔夫介绍给国人。伍尔夫对 30、40 年代 我国现代小说家的影响则更为显著 ,当时国内许多现代作家 ,比如徐志摩、林徽因、李健吾 等 ,在阅读伍尔夫的英文版原著后 ,都尝试着将意识流创作技巧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①。 抗战爆发后直至文革结束 ,由于种种原因 ,我们对伍尔夫的介绍和研究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 ,伍尔夫再度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 ,经过 20 多年的努力 ,我们对伍尔 夫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对我国 20 年来的伍尔夫研究作简要的述 评。 一、伍尔夫作品及其研究的译介出版 虽然早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我国学者已经开始介绍伍尔夫 ,但对她的翻译和研究主要 是从 80 年初开展起来的。1981 年《外国文艺》第 3 期率先刊发了舒心翻译的《邱园记事》和 赵少伟翻译的《现代小说》。1982 年出版的《外国现代作品》(第 2 册) (袁可嘉等选编) 收录 了《墙上的斑点》和《达罗威夫人》(节译) 。1986 年 ,唐在龙和尹建新翻译出版了伍尔夫的 《黑夜与白天》(湖南人民出版社) ,瞿世镜翻译出版了《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8 年 ,孙梁、苏美、瞿世镜翻译了《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年 ,三 联书店出版了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 。 进入 90 年代 ,伍尔夫的主要长篇小说和散文相继出版。比如 ,《伍尔夫作品精粹》(李乃 坤选编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0 年) 、《伍尔芙随笔集》(孙小炯等译 ,海天出版社 ,1993 年) 、 ·63·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Ξ 高奋 ,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教授 ,主要研究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西方文论 ;鲁彦 ,浙江大学外语 学院硕士研究生。 《奥兰多》(韦虹等译 ,哈尔滨出版社 ,1994 年) 、《书和画像》(刘炳善译 ,三联书店 ,1995 年) 、 《维吉尼亚·伍尔夫文学书简》(王正文等译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6 年) 、《达洛维夫人 ,到灯 塔去 ,海浪》(谷启楠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年) 、《伍尔夫日记选》(戴红珍、宋炳辉译 ,百 花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岁月》(金光兰译 ,敦煌文艺出版社 ,1997 年) 、《伍尔夫随笔》(伍厚 恺 ,王晓路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8 年) 、《伍尔夫批评散文》(瞿世镜选编 ,上海文艺出版 社 ,1999 年) 、《一间自己的屋子》(王环译 ,沈阳出版社 ,1999 年) 。 从 2000 到 2003 年的 4 年时间内 ,对伍尔夫作品的出版从零星转入系统。2001 年 ,由中 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4 卷本《伍尔芙随笔全集》(石云龙、刘炳善等译) 收录了伍尔夫几 乎全部的散文随笔 ,而 2003 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吴尔夫文集”则出版了伍尔夫全部 的长篇小说和大部分散文随笔。这两套文集的出版大大方便了国内读者和学者对伍尔夫作 品的阅读和研究。此外 ,上海译文出版社也于 2000 年出版了弗吉尼亚·伍尔夫文集 ,包括 《达洛卫夫人》(孙梁、苏美译) 、《到灯塔去》(瞿世镜译) 、《海浪》(曹元勇译) 、《论小说与小说 家》(瞿世镜译) 、《爱犬富莱西》(方平译) 等 5 种。另外 ,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伍尔夫散 文》(黄梅等译 ,2001 年) 、《墙上的斑点 :弗吉尼亚·伍尔夫小说》(黄梅等译 ,2002 年) ,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伍尔夫散文》(刘炳善译 ,2000 年) ,译林出版社出版了《达洛卫夫人、 到灯塔去、雅各布之屋》(王家湘译 ,2001 年) ,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吴尔夫精选集》(2002 年) ,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吴尔夫经典散文选》(2000 年) 。上面的统计充分说明了近年 来我国出版界和学术界对伍尔夫的关注和读者对伍尔夫的接受。 与伍尔夫作品翻译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伍尔夫研究资料翻译和引进的匮乏。从 80 年代到现在 ,我们翻译和引进的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资料主要有 3 种 :瞿世镜选编的 《伍尔夫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 年) ,该书汇集了国外从 20 世纪 20 年代到 80 年代的 有关伍尔夫的研究论文 ,作为“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书”之一 ,对我国学者研究伍尔夫产生了 很大的影响 ;英国学者林德尔·戈登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一个作家的生命历程》(伍厚恺译 ,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该书主要论述了伍尔夫的生命历程 ,认为她的一生是一个作家 对自我进行创造和再创造的一生 ,她的创作与她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罗伊和塞勒斯选编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英文版)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年) ,分别从文化、政治、社会、历 史、语言、心理学、女性主义等视角出发 ,全面分析和解读了伍尔夫及其作品。我们对伍尔夫 研究资料的翻译和引进的滞后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伍尔夫研究的深入和拓展。 二、伍尔夫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 我国学者对伍尔夫思想和创作的总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 ,伍尔夫创 作实践研究 ,和伍尔夫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三个方面 ,所发表的研究论文约占全部论文的 50 %左右。三个部分之间的论文数比例大致相等。 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伍尔夫有关小说理论的文章和观点的述评、解 读和分析上。瞿世镜是最早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进行介绍和述评的学者。1982 年 ,他选译 了伍尔夫有关小说与小说创作的散文十余篇 ,编成一个集子《论小说与小说家》,并撰写了论 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该论文采用述评的方法 ,首先从七个方面概括了伍尔夫 的小说理论 ,即 :时代变迁论、主观真实论、人物中心论、突破传统框子论、论实验主义、论未 来小说和对文学理想的见解 ;然后从三个方面归纳了伍尔夫的批评方法 ,即 :印象式的批评 ·73·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方式、掌握作家的透视方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 ;最后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 论为指导原则 ,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局限启示作用和历史地位作了评价。郑重指出对于伍 尔夫这样一位“掌握了西方小说发展趋势”的小说家和理论家 ,“我们是值得认真加以研究 的”(瞿世镜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389) 。此文发表后 ,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研究产 生较大影响。2000 年 ,殷企平在瞿世镜研究的基础上 ,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作了进一步的 梳理和分析 ,并对瞿世镜论文中的个别定性词提出质疑。论文对伍尔夫的小说理论作出了 更为简明的概括 ,认为“尽管伍尔夫的小说理论呈现出五光十色 ,然而我们一旦抓住了生活 决定论这条主要脉络 ,就能顺藤摸瓜 ,理出头绪”(殷企平 39) 。2003 年 ,盛宁的“关于伍尔夫 的‘1910 年的 12 月’”对伍尔夫的一句名言“1910 年的 12 月 ,或在此前后 ,人性发生了变化” 作了历史的、社会的、文本的等多层面的考察②。可以说 ,我们对伍尔夫小说理论的研究经 历了一个从全面的述评到细致的专题研究 ,从细致的文本解读和归纳到深入的互文分析的 过程。但总体而言 ,我们对这一专题的研究还有很大空间可以开拓。 对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的研究相对集中在对伍尔夫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和伍尔夫作品 的结构的考察和分析上。瞿世镜先生依然是最先对伍尔夫的创作手法作全面概括和分析的 国内学者。1987 年 ,他在“伍尔夫·意识流·综合艺术”③一文不仅全面论述了伍尔夫的创作 特色 ,而且突出了伍尔夫创作实践中的独创性和综合性 ,以及其创作观中的多元和开放意 识 ,对推进国内伍尔夫研究有开山之石的作用。90 年代开始 ,学者们开始对伍尔夫创作的 各个方面作专题研究。韩世轶④对伍尔夫小说叙事角度与话语模式作了探讨 ,他借用法国 文论家热奈特的叙事理论 ,指出伍尔夫在其主要作品中采用了以零聚焦为辅 ,内聚焦为主 , 人物视角灵活转换为特点的叙事模式 ,和转换话语模式。闫保平⑤通过分析伍尔夫三篇典 型的意识流小说 ,指出伍尔夫作品的艺术整体感是建立在她所选定的某个超现实的意象之 上的 ,比如 ,斑点、灯塔。程倩⑥讨论了伍尔夫小说的美学机制 ,认为伍尔夫在创作中创造了 一系列全新的结构 ,比如 ,自然循环、立体辐射、多点聚光、双重复式。张薇⑦探讨了伍尔夫 小说的诗化特点 ,指出伍尔夫在创作中大量采用了诗歌的透视法、象征性、比喻、联想、音乐 性 ,因此诗意才是伍尔夫创作的核心。项风靖⑧分析了伍尔夫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 , 认为印象派绘画对伍尔夫的重要影响是使她致力于在作品中表现对生活的瞬间印象。在这 部分的研究中 ,学者们在探讨意识流技巧 ,特别是关于内心独白、人物视角转换等方面出现 了一些观点趋同的现象 ,但总体而言 ,对伍尔夫创作实践研究的视角还是较为开阔的。 对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的批评和研究兴起于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 ,关注的焦点相对 集中于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和伍尔夫的女性立场等问题上。姜云飞的“‘双性同体’与创 造力问题”探讨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 ,指出伍尔夫的理论侧重于揭示艺术家的双性化与 艺术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因此与西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阐发的双性同体理论有联系又有区 别。论文通过分析和考察当代中国女作家张洁、王安忆、残雪等的双性人格与其创造力的关 系 ,对伍尔夫的理论提出了补充和批评 ,认为伍尔夫双性同体理论的局限在于 :“隐喻化的描 述方式”、“排斥冲突的倾向”(姜云飞 38 —39) 和“只是强调创造力的一级原初过程”所导致 的昙花一现现象。李娟的“转喻与隐喻”从文体的角度探讨了伍尔夫作品中“两性共存”意识 的生成过程 ,认为伍尔夫小说通过运用转喻和隐喻两种叙述语言形式 ,分别表达了男性和女 性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论文指出 ,伍尔夫“不仅表现了人物乃至人类自身阴阳两面的转化 是自然、无意识的 ,更取得了两种性别不同认知方式间的平衡”(李娟 16) 。 ·83·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对伍尔夫的女性立场的研究主要是从解读她的思想和写作观两个方面展开的。王建 香⑨解读了伍尔夫有关女性主义的文章 ,指出伍尔夫最根本的女性立场是“成为自己”。林 树明 λυ从伍尔夫对战争的批判的视角解读了她的女性立场 ,指出伍尔夫对战争的批判的独 到之处在于她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男权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童燕萍的“路在何方”解读 并质疑了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提出的有关女性写作的主要观点 :女性缺乏物质基 础影响她们的写作 ,女性生理的特殊性妨碍她们的写作 ,女性作家需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创 作评判标准 ,女性理想的创作心态是“阴阳合一”(18) 。论文以平和的语气 ,引经据典 ,与伍 尔夫作了饶有趣味的对话。王洁群和王建香 λϖ分析了伍尔夫的写作观 ,认为伍尔夫为女性 写作设定的基本条件是 :具备必要的物质基础 ,拥有女性自己的文化传统 ,和谐利用头脑中 的双性特质 ,充分发挥女性独特的创造力。吕洪灵 λω探讨了伍尔夫对于情感在妇女写作中 的地位的认识 ,指出伍尔夫主张妇女在写作中摈弃愤怒 ,并不意味着她否定情感在创作中的 重要性 ,而是为了更恰当地表达情感。张舒予 λξ通过研究大量的文学与历史资料 ,提出伍尔 夫在心灵和创作上与勃朗特姐妹之间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 从已经发表的论文看 ,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下旬到本世纪初 ,国内兴起了一股小小的伍尔 夫研究中的女性主义批评热潮 ,这与西方伍尔夫研究自 80 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批评的繁荣有 一定的关系 ,西方女性主义所关注的双性同体理论和女性立场问题同样成为我国学者关注 的焦点问题 ;这也与近年来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在我国的发展有关。伍尔夫无疑是对我国 女性文学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之一。λψ可喜的是 ,国内学者在对 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的解读和评论中体现出良好的质疑和批判的精神 ,这与伍尔夫思想 的精髓一脉相承。 国内学者对伍尔夫的生平、思想、创作的系统研究专著数量不多 ,主要著作有 4 部 :瞿世 镜的《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年) ,本书在论述伍尔夫的生平、创作背 景及其文学理想的基础上 ,细致解读了伍尔夫主要的作品并对伍尔夫的小说艺术提出了自 己的思考和估评 ;陆扬、李定清的《伍尔夫是怎样读书写作的》(长江文艺出版社 ,1998 年) , 以读书为线索 ,生动地介绍了伍尔夫的生平和作品 ;伍厚恺的《弗吉尼亚·伍尔夫 :存在的瞬 间》(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9 年) ,深入研究了伍尔夫的思想和作品 ;易晓明的《优美与疯癫 : 弗吉尼亚·伍尔夫》(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2 年) ,着力表现了伍尔夫的艺术人生。这些评传 和传记为我们深入了解伍尔夫及其创作 ,了解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开启了别开生面的窗口。 三、伍尔夫主要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对伍尔夫的作品解读和研究主要集中在《到灯塔去》和《达罗威夫人》两部。从论文的数 量上看 ,对前者的研究略多于后者。 1982 年 ,瞿世镜在《外国文学报道》上发表了“伍尔夫的《到灯塔去》”,首次介绍和评析 了该小说。论文指出小说的主题在于探讨人生的意义和自我之本质 ,即“爱战胜了死 ,人类 的奋斗战胜了岁月的流逝”(33) ;同时论文指出小说具备四大艺术特征 ,即 ,叙事的主观性、 象征性、抒情性及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的对比。白晓冬 λζ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 ,指出《到灯 塔去》的主题是自我超越 ,是对功名、生死和性爱的超越 ,这种超越就是爱。葛桂录 λ{选取莉 丽作为解读小说的中心视角 ,认为小说通过莉丽 ,一个边缘人物 ,不断颠覆和解构以拉姆齐 夫人为中心的话语霸权 ,以阐明边缘人物的合理价值和从边缘走向中心的过程。杨跃华 λ| ·93·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指出拉姆齐夫人代表了女性原则 ,拉姆齐先生代表了男性原则 ,而莉丽则代表了男女两性融 合的过程 ,因此小说表达了作者希望男性和女性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理想。申富英 λ}认为《到 灯塔去》反映了现代人对如何走出虚无 ,消除孤独和逃脱异化的途径的探索。束永珍 λ∼从女 性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了解读 ,指出小说通过反映男女性别的对立、区别和提出解决困境的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揭示了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段艳丽 µυ分析了莉丽从最初抛弃女性气质到认可并 超越女性气质的心路历程 ,认为小说揭示了女性艺术家在男性占主导的社会中为实现自己 的理想所经历的艰辛和困惑 ,指出双性同体是妇女解放的出路。王丽丽µϖ 对认为《到灯塔 去》是一首高唱拉姆齐夫人高尚精神的赞歌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她通过分析伍尔夫在小说 中对时间的运用和安排 ,以及在这一时间框架中对人物意识的叙述 ,指出《到灯塔去》是对逻 各斯中心主义的批判 ,是对自我缺失的女性历史的再现。 与主题研究相比较 ,研究《到灯塔去》的创作技巧的论文数量较少 ,研究焦点大都集中在 对小说中意识流技巧具体特征的分析上。比如 ,李森 µω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 ,探讨了伍尔夫 在《到灯塔去》中使用的间接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手法、时间蒙太奇和多视角叙述方式 五种创作技巧。秦红 µξ在两篇文章中分别探讨了《到灯塔去》的“间接内心独白”和“顿悟”。 朱望 µψ运用读者接受理论从情节、人物和叙事方式三方面分析了《到灯塔去》超前的审美价 值 ,指出《到灯塔去》在“否定”初读者原始的审美习惯的同时 ,对建构读者新的审美价值发挥 了促进作用。 对《达罗威夫人》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创作形式的探讨上。瞿世镜 µζ分析了《达罗威夫 人》的主要人物克莱丽莎的塑造 ,指出小说的主题是要表现生与死 ,同时批判这个社会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 认为小说结构上呈现出立体的网状特征。张烽 µ{探讨了《达罗威夫人》的艺术整体感和意识 流小说的结构 ,着重分析了小说中内容与形式相互渗透的特征。朱望和杜文燕 µ|指出《达罗 威夫人》具有表层和深层两重情节结构 ,前者在小说中发挥交代故事背景和提供转换人物与 事件焦点的线索的功能 ,后者发挥着追溯人物心路历程和折射并批判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价 值观的功能。王贵明 µ}通过研究《达罗威夫人》的叙述视角和表现人物话语的引用方式 ,探 讨了伍尔夫独创的隧洞挖掘法的叙述话语特征。陈静 µ∼以肖特的现代文体学理论为基础 , 重点分析了《达罗威夫人》中主要人物的对话和思维表现形式与语言艺术功能之间的关系。 指出 :伍尔夫在小说中大量使用自由间接引语来表现人物的对话和思维活动 ,充分发挥了自 由间接引语所特有的模糊性 ,因此创造了叙述视角的不确定性和叙述视角转换的灵活性 ,并 成功地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对伍尔夫其他小说 ,如《雅各的房间》、《岁月》、《奥兰多》、《远航》、《幕间》、《夜与日》以及 对伍尔夫的散文的研究论文的数量相当少 ,有的甚至连介绍类的文章也没有。惟有对《海 浪》有少数的研究论文 ,比如朱蔓 νυ简要介绍了《海浪》的内容、结构、主题及语言风格 ;武跃 速 νϖ从“作家视角”和“人物视角”介入 ,解读了伍尔夫在作品中表达的对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学者们对伍尔夫主要作品的评论文章大都发表在近 10 年 ,尤其是最近的 4 年间 ,这与 近几年伍尔夫作品的大量出版形成一种有趣的对应关系。我们的研究目标虽然比较多地集 中在主题研究和形式研究两个方面 ,但研究的视角日益多元 ,研究的基调开始从认同走向争 议 ,对研究资料的掌握也逐渐丰富。应该说 ,我们对伍尔夫的认识和研究正在逐步深入。 但我们的研究的确还有很多方面值得思考。比如 ,我们需要思考文学研究的本土意识 问题。瞿世镜先生在《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的序言中坦言 ,他之所以选择伍尔夫作为研究 ·04·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对象是因为伍尔夫是小说家又是意识流小说理论的主要阐述者 ,同时她的小说中没有色情、 暴力等消极因素 ,因此“对于我国的作家来说 ,她的技巧比较容易借鉴 ,对于我国的读者来 说 ,她的作品比较容易理解”(13) 。显然 ,瞿先生的研究中始终有一个本土情结在引导和驱 动着他的思考 ,因此他始终能够在一个明确的参照体系下得出独立的结论。这是那些为了 研究而研究的论文无法达到的。因此 ,在我们的研究中 ,“为什么研究”这一问题应该比“如 何研究”更为重要 ,或者说 ,如果我们的研究中始终带着一种对本土的关怀 ,我们的思考就会 显示出其独立性和创造性。显然 ,在我们的批评意识中 ,我们要明确“两个主体的存在”(王 志耕 67) 。比如 ,我们还需要思考文学研究中视角和观点的创新问题。伍尔夫研究 ,与其他 所有外国文学作家在中国的研究一样 ,在研究选题和视角上同样出现趋同现象 ,其结果是 , 我们的研究观点无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问题。当然我们还需要思考研究资料的翻译和引进 的匮乏问题、研究队伍不够稳定的问题等等 ,不过 ,值得高兴的是 ,我们已经用 20 年的时间 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一定会走得更好。 注解【Notes】 ①参见张大明 :《西方文学思潮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史》(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年) 766 —768 及罗婷 李 爱云 :“伍尔夫在中国文坛的接受与影响”,《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5 (2002) :89 —93。 ②盛宁 :“关于伍尔夫的‘1910 年 12 月’”,《外国文学评论》3 (2003) :25 —33。 ③瞿世镜 :“伍尔夫·意识流·综合艺术”,《当代文艺思潮》(兰州) 5 (1987) :132 —146。 ④韩世铁 :“弗·伍尔夫小说叙事角度与对话模式初探”,《外国文学研究》1 (1994) :94 —97 ,114。 ⑤闫保平 :“从‘斑点’到‘灯塔’:弗·沃尔芙小说结构管窥”,《延安大学学报》4 (1996) :75 —77。 ⑥程倩 :“伍尔夫小说结构的美学机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 (2001) :15 —17。 ⑦张薇 :“论伍尔夫小说的诗化”,《上海师范大学学报》3 (2003) :77 —81。 ⑧项凤靖 :“在片刻之间捕捉到永恒 ———析弗吉尼亚·伍尔夫意识流小说中的印象主义艺术手法”,《当代文 坛》1 (2003) :77 —79。 ⑨王建香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 (2000) :28 —32。 ⑩林树明 :“战争阴影下挣扎的弗·伍尔夫”,《外国文学评论》,3 (1996) :67 —73。λϖ 王洁群 王建香 :“实现女性自身的价值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观”,《广东社会科学》6 (2000) : 146 —150。λω吕洪灵 :“走出‘愤怒’的困扰 ———从情感的角度看伍尔夫的妇女写作观”,《外国文学研究》3 (2004) :88 — 92。λξ 张舒予 :“论伍尔夫与勃朗特的心灵与创作之关联”,《安徽师范大学学报》3 (2003) :344 —349。λψ 关于这一点 ,罗婷和李爱云曾撰文探讨了伍尔夫对 20 世纪 30、40 年代的文学创作 ,特别是对当代女性 文学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参见注 ①。λζ白晓冬 :“溶入一片淡淡的色彩 :浅析费吉尼亚·沃尔芙的《去灯塔》”,《读书》3 (1986) :80 —87。λ{ 葛桂录 :“边缘对中心的解构 :伍尔夫《到灯塔去》的另一种阐释视角”,《当代外国文学》2 (1997) :171 — 175。λ| 杨跃华 :“从对立走向对话 :解读《到灯塔去》中主要人物的两性原则及雌雄同体的隐含意义”,《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4 (1998) :30 —35。λ} 申富英 :“评《到灯塔去》中人物的精神奋斗历程”,《外国文学评论》4 (1999) :66 —71。λ∼ 束永珍 :“区别与整合 :《到灯塔去》的女性主义解读”,《外国文学研究》1 (2001) :61 —66。 ·14· 外国文学研究                          2004 年第 5 期 µυ 段艳丽 :“构筑心中的灯塔 ———《到灯塔去》中莉丽·布里斯科的心路历程探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 (2001) :84 —88。µϖ 王丽丽 :“时间的追问 :重读《到灯塔去》”,《外国文学研究》4 (2003) :63 —67。µω李森 :“评弗·伍尔夫《到灯塔去》的意识流技巧”,《外国文学评论》1 (2000) :62 —68。µξ 秦红 :“永恒的瞬间 :《到灯塔去》中的顿悟与叙事时间”,《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 (2002) :37 —40 ;秦红 :“心 灵之旅 :《到灯塔去》中的‘间接内心独白’”,《四川外语学院学报》5 (2002) :57 —60。µψ 朱望 :“接受《到灯塔去》:以接受理论试析《到灯塔去》的审美价值”,《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 (1996) :29 — 33。µζ 瞿世镜 :“《达罗威夫人》的人物、主题、结构”,《外国文学研究》1 (1986) :105 —109。µ{ 张烽 :“吴尔夫《黛洛维夫人》的艺术整体感与意识流小说结构”,《外国文学评论》1 (1988) :54 —59。µ| 朱望 杜文燕 :“试析《达洛卫夫人》的两重情节结构”,《外国文学研究》1 (1996) :65 —68。µ} 王贵明 :“《达罗威夫人》中的叙述话语”,《北京理工大学学报》3 (2000) :37 —40。µ∼ 陈静 :“《达罗卫夫人》中的对话和思维表现形式”,《四川外语学院学报》4 (2002) :22 —25。νυ 朱蔓 :“‘波浪’中的意识流动 :浅析伍尔芙的《波浪》”,《辽宁大学学报》6 (2001) :65 —66。νϖ 武跃速 :“宇宙人生的诉说 ———解读伍尔夫的诗小说《海浪》”,《国外文学》1 (2003) :67 —73。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李娟 :“转喻与隐喻 ———吴尔夫的叙述语言和两性共存意识”,《外国文学评论》1 (2004) :17 —24。 [Li Juan. ″Mrs. Dalloway : The Androgynous Consciousness in Woolf’s Narrative Language.”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1 (2004) :17 - 24. ] 姜云飞 :“‘双性同体’与创造力问题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诗学理论批评”,《文艺理论研究》3 (1999) :34 —40。 [Jiang Yunfei. ″Virginia Woolf’s Feminist Poetics : Androgyny and Originarity.″Literary Theory Studies 3 (1999) :34 - 40. ] 瞿世镜 :《意识流小说家伍尔夫》。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9 年。 [Qu Shijing. Virginia Woolf , A Novelist of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Shanghai : Shangha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 1989.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理论”,《论小说与小说家》。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6 年。233 —275。 [222. ″Virginia Woolf’s Theory of Fiction.″On Fiction and Novelists . Shanghai : 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 , 1986. 233 - 75. ] ———:“伍尔夫的《到灯塔去》”,《外国文学报道》6 (1982) :31 —37。 [222. ″On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Foreign Literature Report 6 (1982) : 31 - 7. ] 童燕萍 :“路在何方 ———读弗·伍尔夫的《一个自己的房间》”,《外国文学评论》2 (1995) :13 —19。 [ Tong Yanping. ″On Virginia Woolf’s A Room of One’s Own.″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2 (1995) :13 - 9. ] 王志耕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主体意识”,《外国文学研究》1 (1987) :67 —73。 [Wang Zhigeng. ″Awareness of Subjectivity i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1 (1987) : 67 - 73. ] 殷企平 :“伍尔夫小说观补论”,《杭州师范学院学报》4 (2000) :35 —39。 [ Yin Qiping. ″A Supplementary Study of Virginia Woolf’s Views on Fiction.″Journal of Hangzhou Normal College 4 (2000) :35 - 9. ] 责任编辑 : 杜  娟 ·24· 近 20 年国内弗吉尼亚·伍尔夫研究述评 to discuss briefly , using the newly published period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of the 1920s and 1930s The High Tide of American Literature as an example , its scope definition , theoretical basis , lay2 out and methodology , in the hope that such discussion would give more notice to the value and signifi2 cance of period studies of foreign literatures. Key words : American literature  period study  the twenties  the thirties Author : Yu Jianhua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 specializing in American literature and New Zealand literature. Title :Some Perspectives on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Abstract : Concentrating on the study of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 the article analyzes its history , status , and research trends. As the article suggests , research on ethnic literatures is one of the factors for constructing an integrated American culture , which involves complicated relations. Ethnic litera2 tures grow in an organic circumstance , in which they are products of cultural interactions. Ethnic liter2 atures are writings closely related to literary histor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Through self2adaptation , American main2stream culture is undergoing continuous modulation and modifying contradictions within itself . Therefore ,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enables us to reflect on the issue of ethnic writing , and to see the profound significance underneath the surface of ethnic culture. Key words : American literature  American ethnic literatures  cultural reflection Author :Zhang Qiong is lecturer of English at 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and currently P. h. D can2 didate in the English Department , Fudan University , major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 with special focus on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Title :Virginia Woolf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Late 20 Years Abstract : The paper seeks to giv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Virginia Woolf studies in China in the late 20 year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 translation and publication , general study and text analysis. The paper shows that China has already translated and published almost all of Woolf’s novels and es2 says , and we have explored Woolf’s thought and works from a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 such as theory of fiction , writing techniques , feminist ideology ,etc. However , we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following problems for future studies : to establish our own critical subjectivity , to further broaden our research view and scope , and to increase our translation and introduction of Woolf research achievements in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 : Virginia Woolf studies  review  problems Authors :Gao Fen is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Zhejiang University. Her academic interest ranges over English and American modernist literature ; English and American women literature ; 20th Century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Lu Yan is postgraduate at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 Zhejiang University. ·071·
本文档为【近20年国内弗吉尼亚_伍尔夫研究述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73451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69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8
分类:
上传时间:2009-04-11
浏览量: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