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美学教案

美学教案

举报
开通vip

美学教案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教学大纲 课程主旨: 1. 回顾人类在美与艺术方面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理论成就,阐明其伟大意义。 2. 突出美与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它们是伴随着人与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人与社会的...

美学教案
教学大纲 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大纲中式烹调师教学大纲家畜饲养工教学计划新概念3教学大纲1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教学大纲 课程主旨: 1. 回顾人类在美与艺术方面的主要思想、观点及其理论成就,阐明其伟大意义。 2. 突出美与艺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说明它们是伴随着人与社会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人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 论述美与艺术在人文学科中的重要地位,使学员了解美与艺术,喜爱美与艺术,而且能够学会欣赏美与艺术,善于去发现美,以便更好地创造美。 基本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创新性思维。 2、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在继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继承,在讲解前人的观点、思想时,培养学员们的思考批判能力,从而在学知识时,注重能力培养。 3、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注重分析与综合的结合,注重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4、知识是凝固的,也是已经有的,然而我们不能满足前人的探索,也不要满足于现成的了解,而是要通过思考,培养发现问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的能力,以提高学员的创新要求。 5、注重实例分析、讨论,贯彻启发式教学。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提高学员的审美素质与审美能力。 教学方式: 1、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学员自己读参考书,自己发现问题,教学相长。 2、充分利用讨论课时间,提倡课堂消化,重点准备发言,可以计平时成绩。 3、注重启发式、讨论式。多出思考题,鼓励提问,调动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思考,参与对话,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员独立思考、分析批判的能力。 4、注重作品分析,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欣赏艺术的水平。 5、注重趣味教学,生动活泼。 参考书目: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民出版社 197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 康德:《判断力批判》 上卷 商务印书馆 1964 柏克:《崇高与美》 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0 黑格尔:《美学》 三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柏格森:《笑.滑稽之研究》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80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 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海德格尔:《诗.语言.思》 黄河文艺出版社 1989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7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美学四讲》 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4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杨恩寰、李范:《美学教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司有仑:《新编美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张法:《美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彭吉象:《中国艺术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 刘绕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 山东文化出版社 1982 朱荻:《艺术的起源》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 中华书局 1981 《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 商务印书馆 1982 马奇:《西方美学思想资料汇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沃尔夫冈 韦尔施《重构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李建盛:《后现代转向中的美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 彭富春: 《 哲学美学导论》 人民出版社2005     授课老师:方珊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制作:费安翔 Copyright 2007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二章 什么是美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贤哲柏拉图提出了“什么是美”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提出,固然把人们对美的渴求鲜明地表现出来,但也带来了一个难以解开的谜,以至于柏拉图在讨论中,也不由得发出“美是难的”的感叹。几千年来,许多思想家一直在殚思极虑地试图解开“什么是美”之谜,但遗憾的是,尽管每个探讨者都有自己的答案,仍然是莫衷一是,难以定论。 当然,20世纪以来,尤其是后现代思潮已经在质疑“什么是美”这一问题,认为它本是一个假问题。但也有思想家如海德格尔认为,美的本质是存在的,但不能定义,不能用语言来表达。 对于“什么是美”的问题,实际上并不能因为得不到公认的答案而否定,因为它在美学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美的本质说的提出者——柏拉图 1.为美学产生奠基; 2.意味着“什么是美”与“什么东西是美”的区别; 3.意味着人对美的无限渴求。 历史上关于美的争论,为我们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发我们对美的思考。无论否定还是肯定,关于美的争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章概要: 本章旨在通过对美学史上有关什么是美争论的回顾与考察,揭示什么是美这一问题在美学史上的重要性,任何人都难以回避。然后通过对主观派、客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后实践派等答案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分析,揭示这些答案的各自长处与不足。最后我们可以以自己的眼睛来看美,谈谈自己对美的看法。 本章关键概念: 美 客观派 主观派 主客观统一派别 实践派 后实践派 讲授提纲: 什么是美 主观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客观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主客观统一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实践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后实践派及其代表人物观点 一、什么是美 柏拉图为什么会提出什么是美?这当然要联系到古希腊人当时是如何看美的。显然柏拉图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的缘由是在古希腊人的文化精神财富中。 柏拉图提出这一问题有否意义?这是需要我们着重思考的。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 1、客观派 他们认为美在于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之中,与人的主观意识无关,与人无关。 这种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存在大致有两种: 1).客观对象本身的性质,如自然属性, 2).一种是超出人之外的某种精神实体,如理式。 持第二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柏拉图。他认为,现实的客观世界是不真实的,虚幻的;理式世界才是真实的。 前者是后者的影子,后者才是万事万物的真实本体。因而,他所要追求的美,是一种美本身,美本体,只要把它加到任何事物之上才能有美,它是至善至美,它既超越于物质世界,又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持第一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应从具体事物出发,去寻找美是怎样现实地、具体地包含在事物的自然属性之中。他把美归结为“秩序、匀称、明确”,也就是事物的整一性。 此派观点影响很大,但他们的长处与不足亦是很明显。 坚持了美的客观性,但忽视了美的主观性,所谓见物不见人。 客观派认为美是事物的一种属性,就如同色彩和形状一样 柏拉图为代表的客观派认为存在一种抽象的美的理念,事物因为分享了这种理念才美 2、主观派 他们认为审美对象是人的主观意识,意志,情感,欲望,感情等所创造的,美只能是主观的。美也就是美感。也分二类: 1).把美等同于美感,注重从人的主观意识来研究美,这大部分是哲学家,如康德,克罗齐,休谟。 2).把美感等同于美,注重研究人的审美感,审美经验,认为只有从人的审美心理中才能找到美的真正原因。这大部分是审美心理学派。如移情说等。 第一类的代表人物休谟认为,美就是一种快感。他坚决否定美是事物客观属性的看法,否定美的客观性,认为快感是构成美的本质,而痛感是构成丑的本质。 第二类的代表是移情说,它认为美其实就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即移情现象,是人自己把情感移入到外物中去的结果。 此派观点影响亦很大,特别近代以来,哲学研究重心转向认识论,加上心理学的兴起,深刻地影响到美学的发展。此派中坚持了美的主观性,但又忽视了美的客观性,所谓见人不见物。 主观派强调美是一种心理感受 3、主客观统一派 他们认为美既不是纯粹主观的,又不是纯粹客观的,它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的某种性质相统一的结果。 狄德罗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认为:美是关系。此关系的含义有三: 1)一事物本身各部分所组成的关系。 实在的美。 2)一事物与它物的关系。 见到的美。 3)人的想象关系,虚构关系。 想象的美,虚构的美。 关系的含义笼统,宽泛,但确是力图把主观与客观相统一。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他认为要从现实出发来探求美,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宝贵的东西,这种东西即为生活,所以美是生活。 生活有二义:一是我所喜欢的生活,二是生命。他把这两种含义混淆起来。但他的这一观点在中国影响较大。 狄德罗 车尔尼雪夫斯基 朱光潜 4、在我国,自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爱国知识分子去西方求学,引进了美学 解放前,主观派占上风,也有客观派。 解放后,主观派是以吕荧、高尔太为代表;客观派是以蔡仪为代表,朱光潜从解放前的主观派转为主客观统一派,李泽厚则提出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实践论来解说美。 八十年代后,中国主流美学统一在实践派上。 美是在人类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劳动创造了美。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此观点被认为是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而来,但在近年受到各种质疑: 1)把美的起源与美的性质混淆了, 2)把美泛化了。 5、后实践派 他们认为,实践派美学导致美学陷于困境。突破实践派美学,只有从“生命”或“生存”入手。 实践只是部分,生命存在是整体; 实践只重群体性、物质性、理性与现实性,忽视了人类生存的个体性、精神性、超理性和超现实性。 此观点虽是要突破,超越实践美学,但也受到质疑: 1) 离开实践,何谓生命、生存? 2) 误解了实践。 思考题: 1.什么是美,谈谈你眼中的美。 1. 你对实践派与后实践派的争论有何看法? 2. 谈谈你对本章授课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书: 1.杨恩寰、李范 《美学教程》第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2. 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 第二、三、四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张法 《美学导论》 第二章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三章 自然美 自然是孕育人类并以其乳汁哺育人类成长的母亲,人类在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脉动中,感到惬意,宁静,和温馨。无论是芳草萋萋,杨柳依依,还是惊雷闪电,狂风暴雨,自然界总是以其变幻莫测的美,使人心驰神往。 然而,自然美的实质是什么?其根据何在?对此有客观派、主观派、主客观统一派、实践派几种观点。 自然美的特点表明,自然的某些属性如色彩,形状,质感等具有重要的审美意义,因而了解自然美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欣赏自然美。 其特点有:天然性、多变性、奇特性、不确定性。 我们如何去欣赏自然美呢?这就需要调动我们的审美感知,并且在进行审美感知时,还需要进一步领悟其意义。 本章概要: 本章旨在通过对自然美的探讨,揭示自然美的实质何在;然后通过对自然美特点的分析,更好地理解自然美;最后谈到对自然美的欣赏问题,希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欣赏自然美,发现自然美,从而更好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视自然为母亲,视自然为自己的家园。 本章关键概念: 自然美 自然美特点 自然美欣赏 自然美功能 讲授提纲: 自然美的实质 自然美的特点 自然美的欣赏 自然美的功能 一.自然美的实质 自然美的根据何在?此问题实际上就是,什么是美在自然美上的延伸,对此问题的回答鲜明地表现出对什么是美的看法。 1、 客观派。他们认为,自然美就在于自然事物本身,是自然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种属性使然,与人无关。 2、 主观派。他们认为,自然本身无所谓美丑,因此自然美不在自然本身,也不在其具有的某种属性,而在于人的主观意识、情感的作用。如一朵花,它是粉红色的,有香味,但若没有人去欣赏,它只是一朵花,并非美。 3、 主客观统一派。他们认为,自然美既离不开事物本身的某种属性,又离不开人的主观作用,是主观和客观相结合的结果。如太阳的美,一方面是太阳具有发光、发热的属性,另一方面是人把这种属性视为光明、温暖的象征。这样,太阳就成为了光明的象征,幸福的使者。 4、 实践派。他们认为,自然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更不在主客观的统一,而在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通过人的改造,自然成为人的可亲可近的对象,才为人所欣赏。 大家觉得这几种观点怎么样?有没有说服力?你们自己有什么不同观点,可以讨论一下。 二.自然美的特点 了解自然美的特点,能够更贴近自然。 1、 天然性。其他美的形态都带有明显的人为痕迹,象艺术美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结晶,而自然美则是自然形态。如泰山之雄,华山之险,桂林之秀,黄山之奇,都是依据其自然风貌。 2、 多变性。自然美无比丰富,多姿多彩。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惔而如睡。”(郭熙:《林泉高致 山川之训》)。 黄山风光 不仅四季,实际上一地之形态会随时而变,一瞬万变。自然美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环境的微小变化,都会使自然美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3、 奇特性。自然美原始而又多变,带有自然天工的神奇诡异。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绝不会完全一样。“上天入地难寻觅”。人们常以“雄”、“险”、“奇”、“幽”等等来形容著名风景区的独特风采。 如“夔门天下雄”的三峡夔门,由于长江急流从山峡穿过,“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故显其雄。 “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四壁陡立,犹如一方天柱,昂然挺立在秦岭之中,由青柯坪向主峰攀登,真是惊险至极。 三峡夔门 4、 不确定性。自然美常因其自然风貌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采,同是奇峰怪石,有的顶天立地,好似玉柱神鞭;有的巍然屹立,好似铜墙铁壁;有的摇摇欲坠,好似晃板垒卵;有的玲珑剔透,好似精巧的盆景。 自然美常因人而异,你看它似人,我看它却似物,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如一山崖,看似人物,有称“夫妻岩”,有人视为“兄妹岩”,有人视为“同胞岩”,有人却把它看作为一对玉兔,称之为“玉兔岩”。 黄山:猴子观海景区 北京的石花洞中,那些奇形怪状的钟乳石,不正是各具风采?从而你看似人,我看似物吗? 由于自然风貌不同,各具风采正是其吸引人处,又由于其特性是多方面的,常会因观者突出其某一方面,而显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加上主体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上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形。 大家可以谈谈自己对自然美特点的认识吗? 三.自然美的欣赏 自然美通常以感性形式见长,故在欣赏时,往往感知的因素较为突出。故有“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宗炳 《画山水序》)。在充分感知自然美的“形”、“色”之时,还要深刻体味自然美的内在意蕴。故有“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畅神而已”( 宗炳 《画山水序》)。 1、 对自然美的感知 人对自然美的感知,离不开自然事物本身具有的各种形式因素,如色彩,声音,形状,线条等。 色彩往往首先映入人的眼帘,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如“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李白)。其颜色的铺排是绿、黄、白、白、白、绿、金黄,五光十色,共同组成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 漓江春色 自然美不能离开这些形式因素。离开了这些形式因素,人的审美感知就很难发生。因此,感觉的敏锐、细腻,是欣赏自然美的基本要求。 审美感知并不是把各种感受要素简单地拼凑在一起,而是进行一种建构活动,包含着选择、解释和情感作用。它具有完形性、主动性、情感性和互感性。 1) 完形性。人的审美感知活动是获得对象的整体形象的一种独特经验,以一种完整的组织形式迅速地构成某种完整的知觉心象,形成一种“格式塔”。如:人们以“天下奇”来概括黄山的美。 2) 主动性。人的审美感知活动是积极主动地感受对象,有些景物可能看了但等于没看,而有些景物却会让人去关注它,让人久久地凝视,从中看出他想看到的东西。 3) 情感性。人的审美感知活动不是不动心,机械地去看,而是带着鲜明而具体的情感色彩。如赏月,可能会产生愁苦或欣喜的情感,这与月亮的光亮有关,更与人的心情密切相关。 4) 互通性。亦称通感,在审美感知活动中,人的诸感官会发生会通,挪移现象。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 “小星闹若沸”(苏轼《夜行观星》) 其中“闹”字,是视觉向听觉的挪移,互通性要求打通诸感官的通道,使之自动地流通。“耳中见色,眼见闻声”。 2、 对自然美的顿悟 通过对自然美的感知,会产生一种朦胧的审美愉快,审美主体还要通过“完形”,进一步去领悟其意蕴。自然美是多变的、不确定的,主体也有个体差异,领悟会有不同。 一花一鸟,一山一水,无不满载着无限的深意,无边的深情。 自然事物是有多样性的,自然美是无穷尽的,人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也是无穷尽的,人从自然美中所获的启示更是无穷尽的。 从感官形式美走向无限的意境 孔子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以水看人的道德,以玉比德。有“比德”自然审美观。 宗炳有:“应会感神,神超理得”之“畅神”自然审美观。 魏晋南北朝还有把自然美与人整个美的世界相连通。 自然美与人,自然美与艺术。 山水诗,山水画,山水散文,花鸟画,风景画等。 中国审美原则:如“自然”、“意境”、“境生象外”等都与自然美的欣赏相关联。 宋 郭熙 《窠石平远图》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四.自然美的功能 人虽然脱离自然界,然他毕竟来自自然,仍需回归自然,返朴归真。 欣赏自然美实际上就是人回归自然的一种方式,通过欣赏自然美,人走向自然,回归自然。 1、 陶冶性情。自然美肃穆、庄严、伟大,它向爱美的人默默地奉献自己,让人亲切,给人温馨和抚慰。当人面对自然时,现代社会带给人的冷漠、孤独,会烟消云散;人日益贫乏、枯萎的情感,却会得到恢复与发展。人们在自然的怀抱中休养生息。 2、 提升境界。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窥见一个人心灵的世界。功名利禄心重的人,无法发现自然美。 中国艺术家强调,人需“静”、“空”、“养”;人的人格涵养、胸襟、抱负得到提升,才能发现自然的活泼生机和壮阔幽深。 自然美洗涤着人的灵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3、 体味人生。自然美会唤起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孔子看流水,有“逝者如斯”之感。 陶渊明有“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长勤,同一尽于万年,何欢寡而愁殷”之感。 陶渊明的世界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应心心相印,息息相通。大自然以无私、博大的胸怀哺育着人类,人必须与自然和睦相处,做自然的守护神,保护自己可爱的家园,提倡绿色生活,使人与自然却得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美学的主要精神。 九寨沟的水 思考题: 1. 你认为有自然美吗?如果你认为有,理由是什么?如果你认为没有,理由又是什么? 2. 你认为自然美的特点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 你是如何去欣赏自然美的?请举一例详细地谈谈。 4. 你在欣赏自然美时有些什么收获?请结合例子来谈。 5. 生态环境与自然美有关系吗?你的看法如何? 6. 请给本章授课提建议与意见。 参考书: 1. 杨恩寰、李范主编 《美学教程》第六章二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2.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第八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四章 社会美 社会美又称社会生活美,它是美的重要表现形态。然而并非所有社会现象与社会事物都是美的,它须具有一定条件和一定特点。 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生产劳动的美和革命斗争的美,其中人的美是核心。 人的美是人对人自身的欣赏。人的美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身体美、服饰美、人格美三者的统一。 生产劳动的美是劳动者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产品,这是人对生活的美化,对社会的美化。 革命斗争的美,是指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人们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斗争所具有的美。这既包括重大社会变革斗争的美,也包括社会改革的美。 本章关键概念: 社会美,社会美特点,人的美,生产劳动的美,革命斗争的美 讲授提纲: 社会美的内涵与特点 人的美 生产劳动的美 革命斗争的美 一、 社会美的内涵与特点 社会美的内涵是要说明社会美应具有的因素,以把社会事物中审美现象与非审美现象相区别。社会美的特点是把社会美与非社会美相区别。 1、 社会美内涵 社会事物中构成美的现象应具备以下因素: 1) 进步性因素。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类进步理想和愿望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 美。 2) 创造性因素。充分显示人的自由、自觉、创造本性,实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3) 启迪性因素。为人提供人生价值与人生意义,启予人丰富启迪,使人学会选择人生道路的社会事物和现象才是美的。 2、 社会美的特点 了解社会美的特点使我们更切近社会美。围绕我们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有时太熟悉,以至于我们发觉不了它的美,这是一种遗憾。我们应该多多去发现我们周围的美,生活中的美,以唤起我们的热情,并更好地去创造美。使生活更美好,更幸福。 1) 具有强烈的社会性。社会事物、社会现象与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重大区别在于,它的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都是社会性的一种体现。 2) 内容重于形式。美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相比,自然美重在形式,而社会美中在内容。 它更多地包含了善,体现了社会道德的要求。 如一个人尽管有残疾,但可能以其精神品质而受人所尊敬和爱戴。有的人尽管长相很好,但可能会以品德恶劣、举止粗俗,而令人厌恶。 3) 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确定性。自然美具有多变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变化较快,而社会美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社会制度与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比气候等的变化要缓慢得多。 油画《父亲》:社会美的内容重于形式 二、 人的美 人的美指人自身的美。它是人体美、服饰美、人格美三者的统一。 人体美能唤起人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对个性的尊重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服饰美是人美化自身,也是人美化生活,美化环境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表现个体的精神、气质、风度。 人格美在人的美中占主要地位。 1、 人体美 它指人的相貌和形体的美,人的长相、形体、肤色、身材等受遗传影响大,不免体现了自然美与形式美的特点。然而它仍鲜明地体现着社会性,蕴涵着深刻的社会内容。人体既是人漫长进化的产物,又是人改造自身的结果,通过它,能窥见人的精神境界的高低和内在人格的健全与否。 1) 审美价值: 人类很早就开始欣赏人体美。古希腊人体雕塑,中国古代《诗经》中的《卫风?硕人》-诗就是明证。 人发现自身的形体美,欣赏它,赞美它,歌颂它,描绘它,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人体美具有审美价值,值得人去欣赏。人体美充分表现了人的生命力、丰满与健康,是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 人体美能显示出人格美,是对人性、人生价值的肯定,所谓“征神见貌,情发于目”(刘劭《人物志》)。 人体美寄寓着人的审美理想,它能激发人们去追求高尚、美好的人生境界。 2) 审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 人体美是各有千秋,千姿百态。人体有差异,人体美也有差异:有个体、年龄、种族、职业、民族、地区等差异,也有某种相同或相似的要求。“健美”较好地体现了人体美的普遍要求,它包含有健康、匀称、和谐、完美等,是这四者的有机统一。 著名雕塑:大卫 3) 审美功能: 人体美反映着人的审美趣味。人人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并按它来有意地改变自己的形体。 它会有助于培养健康的人体美观念,完善人的审美观。 它会有助于引导人去正确欣赏有关人体美的艺术品。 它会有助于人去肯定和发现人的生命价值,有助于人去关心和爱惜个体生命。 2、 服饰美 服饰不仅装扮自身,而且显示个性、气质、风度。 在讲究效率、时间的今天,服饰往往在给人第一印象时,产生强烈效果。 现代人前所未有的注重服饰,注重服饰给人的印象与效果,这关系到人的整体形象。 1) 审美功能: 服饰具有实用、象征与审美功能。服饰的审美功能是推动服饰产生和发展的最强有力的动力。 它表现在: A. 服饰本身的美。这主要体现为形式美。 B. 衬托人体美。它要修饰打扮自己,或掩盖不足,或锦上添花。 C. 创造人的整体形象美。服饰改变着人的年龄、气质、风度,塑造着人的不同形象。 2) 构成要素: 服饰美构成要素有: A. 服饰本身因素:形式美因素。 B. 服饰的社会性因素,如时代性,民族性。 C. 服饰的协调性因素,如与个体协调,与个性协调,与环境协调。 3) 审美作用: 有助于提示人对服饰的审美能力。 有助于社会形成良好的审美趣味。 有助于提高对人的美的审美能力。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4/3120339a.jpg"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4/3120346a.jpg" \* MERGEFORMATINET 服装是人体的延伸 3、 人格美 人格是人的灵魂,它是人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绪反应诸特征的总称。 1) 心灵美是指一个内心世界的美。它表现在人的品质、道德情操、性格、理想追求、精神境界等上。 “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德谟克利特)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2) 语言美。语言是人存在的直接形式,当代更有人把语言视为人存在的家园。 语言根据用法,可分成实用语、诗性语与科学语。 语言美仅指实用语的美。 实用语主要用于人的交际,包括服务行业用语。 用语言来密切人际关系。 用语言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爱、尊重、信任、理解、期望、关心等。 “一句话说得使人恼,一句话说得使人笑。”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语言美不仅是人尊重别人,尊重社会的表现,同时它也是说话者对自己的尊重。 3) 行为美。行为包括个人日常生活行为,也包括社会行为。这也仅指个人日常行为。 日常行为美,就是指人要把美带进自己的生活中去,使自己成为一个活生生的审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4/084s.gif"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4/dafa.jpg"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4/fagas.jpg" \* MERGEFORMATINET 古代哲人们都更为重视内在人格美,甚至反对追求外在美(左起:孔子,庄子,柏拉图,康德) 三、 生产劳动的美 人按美的规律来创造美的产品。生产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的一种确证,是人的自我肯定、自我实现的重要方式。劳动要成为有益于人的身心,有益于社会的自由劳动。 劳动产品要既实用方便,又美观漂亮。 产品的美化又是对生活、对社会的美化。 应热爱劳动,用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美,创造美好的生活。           劳动的过程和产品都可以是美的   四、 革命斗争的美 人类在变革社会,推动历史前进时所体现出来的美。这既有可歌可泣的英勇武装斗争,又有和平时期的社会变革运动。它们都在促使社会发展,以让人们能更好的生活。它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崇高理想、革命精神。 自由引导人民-德拉克罗瓦   思考题: 1. 你认为,人的美应该怎样看?现代青年流行“酷”,你认为它代表了人的美吗? 2. 你认为,人体美、服饰美与人格美的关系怎样? 3. 对本章讲授,你有何意见与建议? 参考书: 1.杨恩寰、李范主编 《美学教程》第六章一节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2.杨辛、甘霖 《美学原理》第七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五章 科技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不仅使人类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它也越来越具有审美性质。它不仅成为当代人类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对整个审美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 科学美是人类精神领域中的美,它主要通过科学的公式、方程、实验及理论体系来反映自然内部规律的美。 它虽出现较晚,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并未被人自觉地认识,只是当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显得愈来愈重要时,人们才摆脱实用态度。 技术美是技术与美的结合,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 对于科技美我们如何看待?这值得我们思考。 本章概要: 本章旨在指出科技美不仅应当成为审美的重要形态,而且也会促进审美创造及审美活动。然后指出科学美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最后说明技术美的审美特征及审美功能。 本章关键概念: 科学美,科学美的特点,技术美,技术美的特点 讲授提纲: 科技美能否成为美 科技美的特点及其功能 技术美的特点及其功能 一、 科技美能否成为美 科技当然不是为了美而产生的,它的发展也并非是为了成为美而发展的,因而成为美似乎有点勉强。 不过,任何事物之成为美不都是经过一个由实用到审美的过程吗? 石块→打制石块→护身符→项链。 美逐步走向生活,走向普通百姓家。 掌握真才能实现美。 如黄金分割律。 二、 科学美的特点及功能 人为万物之灵,他并非像动物那样去适应自然,而是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达 到改造自然以造福于自己的目的。科学理论是人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后的理论总结,这是人努力探究自然奥秘、揭示奥秘的活动,正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最好肯定。 科学家的那种创造精神、勇于献身真理的精神,正是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一种 生动体现。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之美,既是科学美的重要内容,又是激励人类进行审美创造的巨大动力,也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它使人类从物质生存中解放出来,获得更大的自由。 1、 科学美的特点 人类面对的大千世界,看似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却是依据一定的规律在运动、变化。 天体运行有特定的轨道。 物质结构有一定的形式。 物质变化也有一定的规则。元素周期表、惯性定律、自由落体定律、万有引力定律。 达芬奇研究过黄金分割率等几何规则在造型艺术上的运用 (1)简洁性 科学美在形式美上体现的一个重要特点。 简洁美不意味着单一或单调,而是具有丰富与深邃内涵的简洁之美。 在科学理论中,以最少的符号、最简明的公式来表达一定知识的总和才具有简洁美。 牛顿三定律,相对论。 天文学家开普勒关于行星运动三大定律的第三定律,即T2=D3 黄金分割:a:b=(a+b):a 它是指整体与部分间所有符号的数字比例关系。古希腊人在造型艺术中运用,显出很高的审美价值。 奥卡姆剃刀原理是科学理论的一个共同准则:去掉一切不必要的东西 (2)对称性 物质的形成与变化都按对称、平衡的规律进行。 古希腊时,毕达哥拉斯学派指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行,一切平面图形最美的是圆形。原因在于,它们都是对称的。 维脱鲁威把对称视为建筑学的六要素之一,并指出它也是美的要素。 凯库勒把碳氢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C2H6O,表示为: H H │ │ H – C – C = OH │ │ H H (3)统一性 万物一统。大千世界不论如何纷繁复杂,却统一于物质。 科学发展趋势是:学科越分越细,同时又逐步综合。这就是多样统一的体现。 单调固然不美,多而杂,零而乱,同样不美,只有既多样又统一才美。 这启发着人类从不同方面追求世界的统一性。 如:麦克斯韦,把电、磁、光统一在电磁理论上, 爱因斯坦把牛顿力学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统一在相对论上。 这张图显示了自宇宙大爆炸以来,从各种基本粒子到星系——生命物质——人的演化过程。 2、 科学美的功能 (1)科学美是人类智慧的一种体现,它会启迪人的智慧,科学在于求真,人类对未知的探索未有穷期。 人类的每次科学认识,都是智慧的结晶,并为求真开辟了方向,为美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与前提。 它会激励人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获得对真理的发现和审美享受。 (2)激励人的奋斗精神 科学研究是人类极为艰辛的劳动。它需要人不畏艰险,不断拼搏,去不断开拓,才会有新的发现。 追求真理,探索未知,也要敢于牺牲。 瑞士数学家欧拉,28岁瞎了一只眼,59岁双目失明,但他一生发表了530部专著和论文,后人整理出200多部,平均每年发表10项以上的科学成果。 伽利略、布鲁诺 三、 技术美的特点及其功能 技术美是人类技术活动和技术产品所体现的美。包括人在技术设计中,生产过程中遵循的审美原则及产品的审美实现。 它是产品功能和结构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既是物质产品的一种审美形态,又是人类追求审美理想的一种整体实现。 技术产生于生产劳动,是改造自然的手段与方法,体现于生产工具、生产产品,以及技能、经验、技术知识中。 手工技术——大机器——高新技术 今天的世界逐步变成技术化的世界,人化的世界,全球一体化的世界。 1、 审美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的运用,不仅加速了产品的更新换代,而且也体现了人们审美观、审美趣味的变化。 A、易变性 西方在手工业时代,技术美经历了古风的——古典的——巴洛克三个阶段。在古风时代,实用重于审美;古典时代,追求装饰效果,到巴洛克,装饰到畸形的程度。 技术美反映着社会时尚,体现着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 人类工具、产品的美,是人类历史的见证,也是人类审美发展的见证。 B、 人性化 技术美虽然与器物(生活用具、工具、产品等)有关,但它探讨的中心是人与物之间的和谐问题。 它的出发点是人,目的是为了人。以人为本。 人体工程学为研究人与器物的关系而产生。加强技术美的人性化要求。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5/pic59603a.jpg" \* MERGEFORMATINET 技术的首要因素应该是——人 C、 功能美 技术美的原则是实用、经济、美观。这三者构成了产品的功能美,它是产品整体效果的综合反映。 功能美的核心是物为我用,而非我为物用。 用时,得心应手, 看时,舒心悦目。 使人在使用时产生一种升华的愉悦,获得一种摆脱物质束缚的精神愉悦。 实用、经济、美观是技术美的原则 2、 功能 今天,技术已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不仅工作、生产、学习,就连娱乐、闲暇,都离不开技术,技术美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功能,深刻地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影响到社会两个文明的建设,影响到人类文化的进程。 A、培养人的审美趣味 那里有人存在,那里就有产品存在,那里就有技术美。它是人类审美趣味,审美观的活的见证,它表明人的审美趣味是如何体现在产品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的。 它在有力地改变着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的审美方式,形成整个社会的时尚。 B、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技术美体现了人对产品与环境的人性化要求。 改造环境,并非是破坏环境,浪费资源,而是使环境更适合于 人生存与发展,使人、产品和环境共处一个和谐的系统之中。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要求。 产品既不能一味追求装饰、豪华,又不能失去人情味。要符合绿色生活。 思考题: 1、 科技有美吗?理由有那些?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2、 以自己的生活实例来说明科技的功能。 3、 你认为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书: 1、 杨恩寰、李范主编,《美学教程》第六章四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 司有仑主编,《新编美学教程》第五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六章 审美门户 人们对美的发现与创造是从形式美开始的,然后通过对形式美的诸法则的掌握,才有艺术美、社会美,而自然美的发现则更晚。作为个体的人,他对美的发现与欣赏也是源于形式美。因而形式美可称为“审美门户”,它一方面显现于审美对象,另一方面又是审美主体的一种发现与运用。 它沟通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为美与审美搭起了桥梁。 本章概要: 本章旨在通过对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了解形式美的特点,然后通过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因素分析,掌握其审美意义,最后对形式美诸法则的了解,以迈进审美的门户。 本章关键概念: 美的形式,形式美,形式美的感性质料,形式美法则 讲授提纲: 何谓形式美 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形式美的法则。 一、何谓形式美 形式与内容是我们经常运用的一对概念。它可以是重要的哲学概念,也是文学中运用 其进行文学分析与批评的重要概念。 二者的辨证关系。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 形式美的特点。 1、形式与内容 一切事物都有形式与内容之分。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其所以是此事物的实质所在。形式是 内容的内部结构(或曰组成方式)以及外观表现。 二者具有辨证关系。 它们虽有区别,但是统一在一起。二者相互依存,却又矛盾地共处一体。 形式分内形式与外形式。 内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的内在结构方式,与内容密不可分,它与内容的联系非常直接。 外形式是与内在结构相联的外观表现,与内容的关系较为间接,它可以与内容相分 离。 如一座建筑,是用土木、砖石来结构,还是用钢铁来结构,它们的不同组合关系就 是建筑的内形式,它们与建筑的使用功能、经济预算等密切相关。而建筑的浮雕、图画等都是外形式。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6/fgfhda.jpg" \* MERGEFORMATINET 德国科隆大教堂:建筑与音乐、抽象造型艺术一样,主要诉诸于形式美感 2、美的形式 美的形式就是指事物的外形式。美的形式创造就是按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美的形式与一般形式的区别: 1)、美的形式指美的事物的形式,一般形式指普通事物的表现形态。 2)、美的形式必须是感性具体的,且符合形式美法则;一般形式可以是感性具体的, 也可能是抽象的。 3)、美的形式为了欣赏,或者把实用与美观相结合;一般形式却是为了实用。 美的形式与形式美的区别: 1)、美的形式不能离开具体内容;形式美可离开具体内容,而且具有独立的审美价 值。 2)、美的形式是具体事物的感性形式,内涵具体而有限;形式美是抽象事物的感性 形式,内涵宽泛而模糊。 3、形式美的特点 形式美源于人类对事物外在形式的长期反复使用,使之流变为一种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化形式的结果。 其特点是:装饰性、抽象的具象、象征性。 如红色、暖色。 中国原始社会常用的装饰形式:鱼纹和波浪纹,这些形式都从早期的对自然的具体描绘中抽象演变而来 二、形式美的感性质料 形式美的形成离不开感性质料,主要有色彩、形状、声音。 1、 色彩 色彩使世界变得辉煌灿烂、绚丽多姿。从科学看,色彩不过是光的波长。宇宙间光 谱的波长可达数英里,但可见光只占其中的不到七十分之一,其他大部分为不可见光。 从光谱上760毫微米到400毫微米,人依次经验到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将它们进行不同组合,还会经验到其他色彩。 然而色彩的科学属性并不能取代美学意义。色彩含蕴着某种人生意味,它与社会、民族、宗教密切相关。 2、形状 形状是事物的一种空间形式,物体的边界线。 它包括点、线、面、体。线是点的移动轨迹,线围绕构成了形,因而线极为重要。 直线——坚硬,又显得单调、呆板; 曲线——流畅,又显得轻飘; 正方形——公正大方,又显得固执; 圆形——柔和自如,又显得圆滑。 俄裔画家康定斯基是运用色彩与形状的大师,他的许多画几乎没有任何明确的内容,完全是各种视觉元素构成的“纯形式”,却可以给人带来形式美感 3、 声音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人类听觉可听见的声音每秒振动20——20000次。低于20次,超过20000次者都是人耳不能听到的。 声音成为形式美,决非因其物理声响的原因,而是其包含的人生意味。声音的高低、 强弱、快慢、纯与不纯都会表达某种情感。 低音凝重深沉、高音亢奋激昂。 三、形式美法则 形式美法则是指各感性质料的组合规律,它源于人们在创造美和发现美的活动中对各种形式因素的熟悉与掌握。 1、 整齐划一 它是最单纯的,没有明显的差异与对立。 如皎洁的月光,蔚蓝的天空,整齐的队伍。 2、 对称均衡 它是在差异与对立中达到一致和均势,即相反相成。 对称是指以一线为中轴,左右两侧均等。 人的身体结构,动物的身体结构。 均衡是对称的一种变体,它并不要求中轴的两侧完全等同,但量上大体相当。 如树的树枝、树叶。 3、 调和对比 它指两种(或多种)不同事物的关系而言,调和是异中求同,对比则是异中突出异。 调和: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等都是邻近色。或同一色中的层次变化:浓与淡,深与浅。 对比:“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苏轼) 4、 节奏规律 节奏是指事物在运动中同一中动作按一定时空“距离”反复有序地连续出现。 钟摆、歌的节拍。 节奏是韵律的基础。在节奏上赋予一定的情趣即为韵律。 节奏多与人的生理感应相联,韵律多与人的情感相联。 5、 比例匀称 比例是指事物的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数量关系。合乎某种比例就产生匀称。 长方形的宽边与长边的比例为1:1.618或5:8。 人体以肚脐为界,上下之比为1:1.618。 头部与身高之比为1:7。 中国古代画论:“立七,坐五,盘三半”。 人在不同姿态中,头部与身高之比为1:7,1:5,1:3.5。 还有“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说。 6、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即为和谐,多样性消除了对立而达到协调一致。 如黄蓝两色,在对比中保留着差异,一旦差异消除,变成具体统一,即为和谐。 具体事物既是多样性,又是统一的。 宇宙万物莫不如此。 在康定斯基的这幅画中,具有一定明确的内容,但形式的法则依然被重视,诸如色彩的调和与对比、构图的均衡等。当然,作为现代画家的康定斯基已经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古典主义的形式规则 马远的《踏歌图》,却也符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规则。中国画一般没有西方古典画那样讲究明确的形式规则,而更重视实际上作为一种内容的“意境”,但它也有自己的形式规则,只是有时被潜在地遵从罢了。 思考题: 1、 在你的审美活动中经常运用形式美吗?试举例说明。 2、 形式美的感性构成因素中,你强烈感受到的是哪一种? 3、 形式美的各项法则中,你善于运用那一法则? 参考书: 1、 杨恩寰、李范:《美学教程》,第五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 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九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教学大纲 第一章 什么是美学 第二章 什么是美 第三章 自然美 第四章 社会美 第五章 科技美 第六章 审美门户 第七章 审美范畴 第八章 怎样审美 第九章 什么是艺术 第十章 视觉艺术 第十一章 听觉艺术 第十二章 视听艺术 第十三章 语言艺术 第十四章 美学前沿 背景音乐播放器 第七章 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是人们对美的各种表现形态的一种概念描述, 它与时代的文化精神、审美理想、民族心理紧密相联。 它是人类审美智慧的一种凝结,启发着我们去欣赏各种美的现象,参与各种审美活动。 现代生活的丰富多彩,显示出美的表现形态的多样性,导致审美趣味的多样性,审美范畴的多样化。 本章概要: 本章旨在通过对审美范畴的考察,揭示出审美的多样性,然后通过对审美基本范畴的描述,深入了解西方古典美学的基本状况,再后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范畴的描述,把大家领进中国古典美学的圣殿中,领略中国的审美精神,最后对西方审美范畴的发展,作出简略的介绍,为大家理解20世纪以来的西方美学提供线索。 本章关键概念: 审美基本范畴,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审美范畴的新发展 讲授提纲: 审美基本范畴 中国传统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的新发展 一、 审美基本范畴 它是西方传统美学着重讨论的几个概念,形成的时间早,流传久远,影响重大,是西方传统美学的理论基石。 人们广泛运用它们,描述自己见到的审美现象。 1、 优美与崇高 尽管它们作为审美现象早已被人们所发现,但是从理论上对它们进行比较研究,是英国美学家伯克。 1) 优美的形式特征符合对称、比例等形式美法则。主要表现为单纯、和谐、完整。 在审美的主体看来,它具有具体可感性,让人一目了然。瞬间一种亲切、宁静、轻松的快感油然而生。 优美感的特点:和谐感、爱恋感、松弛感。 《蒙娜丽莎》是优美的代表 2) 崇高与优美相对。它的形式特征往往不符合形式美精神。表现出关系复杂、矛盾冲突。 审美主体面对时,觉得难以感知,无法把握,由紧张、震荡唤起了自己的探索欲、超越性精神,引起了崇敬。这是对自身的一种崇敬,对人类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赞美。 崇高感的特点:紧张感、崇敬感、奋发感。 以哥特式为代表的许多西方建筑都带有崇高的意味 2、 悲剧性与喜剧性 1) 悲剧性与悲、悲剧的区别与联系。它是去询问:悲与悲剧对于人究竟有何意义? 悲剧源于古希腊山羊之歌,由宗教祭仪演化而成。 《报仇神》剧景 《安提戈涅和克瑞翁》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7/untitled27.jpg" \* MERGEFORMATINET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7/untitled28.jpg" \* MERGEFORMATINET 古希腊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 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直至叔本华、尼采都论述到悲剧性。 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悲剧性的社会历史根源。 INCLUDEPICTURE "http://phil.bnu.edu.cn/duomeiti/meixue/image/7/wagner_willich_1862_sandiga.jpg" \* MERGEFORMATINET 在西方,悲剧性与崇高时常结合起来,构成一种独特的精神。古希腊和德国是这种精神的代表。尼采和瓦格纳
本文档为【美学教案】,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553317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5MB
软件:Word
页数:90
分类:其他高等教育
上传时间:2009-03-20
浏览量: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