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儒家思想文化PPT

儒家思想文化PPT

举报
开通vip

儒家思想文化PPT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文化 一、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祭祀司仪;以六艺教民者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孔、孟与儒家思想2、焚书坑儒的影响3、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4、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与儒家思想的衰微总体特点: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西周的礼乐传统,重血亲人伦,追求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 君权神授“...

儒家思想文化PPT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文化 一、起源与发展 (一)起源:祭祀司仪;以六艺教民者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1、孔、孟与儒家思想2、焚书坑儒的影响3、董仲舒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4、南北朝佛教的盛行与儒家思想的衰微总体特点: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西周的礼乐传统,重血亲人伦,追求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 君权神授“三纲五常”“性三品”的人性论:影响:禁锢着人民的头脑,桎梏着历史的发展,同时,又使儒学定于一尊,董为儒学发展的功臣5、唐代“三教”并行政策与儒家的抗争6、宋明儒学的复兴与演变7、新儒学的兴起韩愈朱熹(二)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朱熹:外在权威的宇宙法则转化为 ---道德自觉的心性理论影响:一方面,存天理,灭人欲;另一方面强化了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尊孔崇儒,推重“心性之学”主张“文明对话”“文化中国”“援西学入儒” (三)儒家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人物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颐、朱熹、王阳明、曾国藩 (四)儒学经典著作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 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礼记》中一篇)、《论语》、《孟子》,五经则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儒家发展的几个阶段 1、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主要内容都是关于“士”的修身方面的道德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和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都是十分具体的、为人处世中践行的规范和原则,而不是一般的抽象的形上学原理 2、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董仲舒认为,孔子作《春秋》“为汉帝制法”,是为“素王”,把儒学宗教化。 3、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  性理学以继承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孟的道统和复兴儒学为己任,复兴伦理道德、身心修养层面的儒学,积极吸收和融合玄学、佛教、道教(和道家)的理论为己所用,使得许多本来属于伦理修养层面的问题与政治制度层面的问题纠缠在一起而分割不清,使得本来建立在自觉原则上的规范,变而为强制人们接受的律条。 4、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 康有为借儒家孔、孟思想来 宣传 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期保健知识宣传1冬季预防流感知识宣传手足口病防知识宣传森林防火宣传内容 西方近代的民主思想,此后新儒家不仅汇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玄的思想、方法,而且也广采博纳近代西方新康德主义、柏格森主义等理论内容,努力完成“光大道统”、“继续政统”、“建立学统”的文化使命。三、儒家思想基本观念 1、仁的观念:内涵:仁者爱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程颢) 表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朱熹注曰:“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是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 方法:孝。《中庸》:“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2、义的观念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者宜也”。(《中庸》)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行而宜之之为义”(韩愈《原道》) “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3、礼的观念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传·隐公十一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 文天祥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4、智的观念 “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王阳明《传习录》上) 为学的工夫,并不是获得知识,而是使良知、良能发扬光大的过程。“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王阳明《传习录》中) 5、信的观念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6、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是儒学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属内圣范畴,齐家”“治国”“平天下”属外王范畴。 《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就是说外物在人的内心有了正确的位置,亦即破除了外物在人内心的不正确位置(王阳明所谓“破心中贼”),使人的内心能够不接受外物的不正确或不正当的诱导和诱惑,这样人的良知就会显现。 “知至而后意诚”——就是说人的良知显现出来以后,自然就会坚定自己修学圣贤之道的决心,而不会只是做样子给别人看,自欺欺人。 “意诚而后心正”——就是说人有了坚定的决心以后,自然就会对修学圣贤之道过程中的任何困难,都可以“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对任何可能导致自己放弃修学圣贤之道的东西,都“不好乐”。 “心正而后身修”——就是说人有了“不忿懥”“不恐惧”“不忧患”“不好乐”之心,不受任何干扰之后,就会自觉的将圣贤之道贯彻于自己的一切行为之中,并使自己成为圣贤一样的人,最终实现“身修”的目的。 格物、致知是“内圣”的第一阶:即“明本性”;诚意正心是“内圣”的第二阶:即“坚道心”;修身是内圣的第三阶:即“行圣道”。 其中格物、致知是内圣的基础阶段,即“破心中贼”的阶段;修身是内圣的发挥阶段,也就是将“破心中贼”的成果发挥于外在行动的阶段。诚意、正心则是联接“基础阶段”与“发挥阶段”的重要保障。 仁礼一体和“以礼为体,以法为用”构成分层践行的礼法体系,超越社会形态、超越阶级形态的促进社会长治久安、永久和谐的科学完善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方略。 “内圣外王”涵盖了“塑造人”的理论和“塑造人群(含人群、社会和国家、世界)”的理论两个方面,事实上也就是涵盖了整个社会学的全部领域。四、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 1、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 2、“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 3、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 4、“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 5、“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 6、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 7、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 儒教——孔庙——圣教、儒学——书院——文教、儒仕——国子监——政教,儒门一家三教孔子的教育思想1、教育平等:有教无类2、态度端正,学无止境3、讲求方法,学会思考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三人行必有我师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仕而悠则学,学而悠则仕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五、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儒学中的体现 1.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我们中华民族是宗族融合而形成的,融合于中华民族的宗族,历代都有增加,但融合的动力是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而不是武力,融合的方法是同化而不是征服。”中国全体国民都有他“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崇高伦理观念,与博大的仁爱精神,共同构建和谐之社会。儒学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理性和谐社会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凝聚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关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儒家提倡“中庸”,即“和而不同”和“过犹不及”,实质是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强调通过事物之变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凝聚之学的科学精神。 2.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兼容之精神。  3.中国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 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儒家学说则更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者和传播者。六、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化化的积极影响 第一、儒家提出一系列道德范畴、命题、思想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宝库。 儒家文化属人伦文化,它提出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节、耻等,蕴含量十分丰富,每个字都能写一篇大文章。如果抽象出它们的一般意义,加以选择、加工、发挥,就能成为精华。如“仁”,是儒家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仁者仁也”,强调了人的社会属性和本质;“仁者爱人”,反映了利他精神;“克己复礼为仁”,要求人应该有道德自律意识;“杀身成仁”,彰显了坚守信念、不怕牺牲的决心。又如“忠”,抛开它的忠君和愚忠的具体含义之外,可贵之处在于忠于职守、勇于负责,完全可以把它用在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方面上。又如“孝”,是任何人、任何社会都应具有的美德,封建社会过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而忽视父母对子女的“慈”;现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家家体现的是过度的“慈”,很容易丢掉传统的“孝”,所以,当今更需要强调“孝”。此外,“义”即正直、正义,“礼”即礼貌、礼仪,“信”即诚信、信誉,“温”即和蔼、平易,“恭”即谦虚、敬人,“俭”即勤俭节约,“让”即宽容忍让,“廉”即清正廉洁,“节”即骨气、气节,“耻”即自尊自爱等,它们的一般意义都可以继承并发扬光大,为我们的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服务。 第二、“民为邦本”的民本主义体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 儒家思想历来十分重视老百姓的作用,认为百姓是国家安宁的根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里的“贵”就是作用重大,即“民可载舟,亦可覆舟”之义。重视老百姓的作用,首先要重视老百姓的生计。所以,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君子要有“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情怀,把个人安身立命与百姓福祉联系起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同时还要“教民”;要“解民于倒悬”,“厝天下于衽席之上”。为此,就要修身,要“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做事本领,目的是为了经世致用,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思想的民本主义前提是英雄史观。中国共产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以人为本,这是儒家思想的民本主义所不能比拟的,但注重民生、为民造福的社会责任感是相通的。 第三、儒家丰富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主要内容,对现代素质教育仍有启迪意义。 孔子首先是一位教育家,儒家继承孔子的办学传统,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主要是由儒家承担的。孔子的“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都是可贵的教育经验总结。之后,孟子提出“教亦多术”,荀子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和“锲而不舍”,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都成为后世学子的格言,即使现在,对我们的素质教育仍有启发价值。针对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状况,我们的教育既需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也需要继承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优良传统。 第四、.儒家思想中的许多优秀成分溶入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处闪烁着儒家思想的光辉。如爱国主义,儒家思想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克己”是为了“复礼”;强调家国合一,国是家的放大,忠是孝的放大;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又如团结统一,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很浓,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西汉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儒家的“内圣外王”强调君子修身、“齐家”的目的就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这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观念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历史上,分裂不得人心,统一人心所向,这已成为我们反对民族分裂的广泛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又如爱好和平,儒家讲“礼之用,和为贵”,讲“和而不同”,讲“厚德载物”,讲“忠恕”,要求人们在处理君臣、父子、夫妻、邻里、朋友等“五伦”关系时,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里,最可贵的就是要设身处地地站到对方想一想,以增进理解,营造宽容,多达共识,形成合力。 现在,在国内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在国际提出和谐世界理念,坚持友邻、睦邻、富邻政策,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目标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儒家“和”的思想能发挥更大作用。又如自强不息,儒家和道家、佛教最大的不同就是强调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要求人们“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子就是一个十分勤奋的人,干起事来,“不知老之将至”,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儒家认为,人生在世应有“三立”,即“立德、立功、立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精神,毛主席作过发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精神的概括。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承、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继承、弘扬了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同时,结合时代要求,增加了新的内容,如“三大作风”,两个“务必”,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等,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丰富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七、儒家文化对现代文化化的负面影响 第一、重道轻器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器”。《礼记·王制》说:“凡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中国有一种思想极为根深蒂固,即正确的道德品质比细致的科学知识更重要。这种思想源于儒家的传统”。罗素《中国问题》 第二、“重人情贵亲疏”对现代化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 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五伦,亲亲”,在利益上“公”、“私”不分,在心理上“人”、“己”难离 第三、儒家文化重整体,倡协同的特点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荀子:“(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群体主义要求每一个人都“忘己”、消融于群体之中,而且却并不主张平等,而恰恰是要保持等级。 因袭惯例、迷信权威、盲目服从、思想刻板、听天由命、与世无争、安分守己、处事老成、明哲保身的处世态度,以及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保守性格。 第四、儒家“中庸”思想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过犹不及”、“允执其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久而久之,使中国人陷入了害怕矛盾、冲突和竞争状态。并且扼杀了人的个性,使人寡言少语,吞吞吐吐,行为不露锋芒,明哲保身,进而使中国人缺乏怀疑、开拓、创造、接受新生事物的精神,并进一步阻滞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国人的发展。总结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血与水、源与流的关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总得说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儒学体现,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秀的儒家文化价值理念,“以儒治世“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现实的需要,促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价值选择,用历史的眼光和时代的精神去更好的保留、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中国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中国之未来而奋斗。
本文档为【儒家思想文化PP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王小宝007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10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9-06-26
浏览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