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学语文一《诗经》

大学语文一《诗经》

举报
开通vip

大学语文一《诗经》《大学语文》教案文化传播系林新华2011-09-18个人简介林新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文化传播系副主任,主讲《文艺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审美文化导论》、《出版经营管理》、《新闻评论》等课程。Email:xhlin@hdu.edu.cnMob:13588491310《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王风·黍离》先秦诗歌之《诗经》篇教学内容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

大学语文一《诗经》
《大学语文》教案文化传播系林新华2011-09-18个人简介林新华复旦大学文学博士,副教授,文化传播系副主任,主讲《文艺学》、《西方文艺理论》、《当代审美文化导论》、《出版经营管理》、《新闻评论》等课程。Email:xhlin@hdu.edu.cnMob:13588491310《诗经·卫风·伯兮》 《诗经·王风·黍离》先秦诗歌之《诗经》篇教学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小雅·采薇》《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诗的起源《诗经》的篇数《诗经》的作者《诗经》的采集编订《诗经》的编排方式诗三百篇成为经和《诗经》的传授(一)诗的起源诗的起源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歌的起源和劳动有关系。西汉时代的典籍《淮南子·道应训》里有这样的记载:   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鲁迅曾把这种喊着“杭育杭育”声音的劳动号子称作最早的诗歌,并风趣地说这就是“杭育杭育”派。诗歌的起源还同宗教和娱乐有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葛天氏是传说中的古代部落。他们的宗教兼娱乐活动是,由三个人拿着牛尾巴,边跳舞,边唱歌,歌辞有八段。诗起先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后来先和舞蹈脱离,再渐渐脱离曲调,成为朗诵和阅读的诗歌,但仍保留着音乐性,即有节奏和韵律。诗又称“诗歌”,就 说明 关于失联党员情况说明岗位说明总经理岗位说明书会计岗位说明书行政主管岗位说明书 了它与音乐的关系。《诗经》——中国诗歌的源头中国最早的诗歌起源于何时以及是什么样子,由于根据不足,已经说不很清楚了。东汉时代的《吴越春秋》记载了传说这是黄帝时代的歌谣,但无法证明:断竹续竹,飞土逐宍。早在公元前6世纪,我国就编成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它实际上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二)《诗经》的篇数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编成时间约在春秋后期。收录了从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约500年间的诗歌,现存305篇。实际为311篇,有6篇有目无诗,叫“笙诗”。产生笙诗的原因:一说原有词,后亡佚,毛诗持第一说;另一说原来就没有词,好象伴奏中的过门,朱熹持第二说。这些诗主要产生于黄河、长江和汉水流域,包括今天的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及湖北北部地区。(三)《诗经》的作者1. 民间作者:恋歌、结婚歌、悼歌、贺歌、农歌2. 贵族乐歌:宗庙乐歌、颂神歌、祈祷歌、宴会歌、田猎歌、战事歌3. 当时的诗人:有一些诗可以考证作者是谁,如《鄘风•载驰》作者是许穆夫人,但大部分作者无法知道是谁。(四)《诗经》的采集编订采诗说孔子删诗说采诗说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汉离周不远,此说法还比较可信。《诗经》采集后,有人进行了整理加工,有些诗有修改、拼凑的痕迹。孔子删诗说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删诗说唐以后有人怀疑此说:1. 三千篇去其重,一定有很多佚诗,但史书中佚诗并不多;2. 孔子认为郑声不合于礼仪,郑风却不曾删;3. 孔子删诗时,已自卫返鲁,69岁以后,但《论语》中常常提到“诗三百”;4. 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到鲁观诗,排列顺序与今本《诗经》大致相同。此时为公元前554年,孔子8岁。《诗经》的版本与流传汉初传授《诗经》的四家:齐人辕固生传齐诗;鲁人申培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鲁人(一说赵人)毛亨、毛苌传毛诗。齐诗、鲁诗、韩诗今已失传,今天看到的《诗经》为毛诗一派的传本。(五)《诗经》的编排方式诗305,其中:十五国风160:周南11,召南14,邶风19,鄘风10,卫风10,王风10,郑风21,齐风11,魏风7,唐风12,秦风10,陈风10,桧风4,曹风4,豳风7;雅105:小雅74,大雅31;颂40:周颂31,鲁颂4,商颂5。诗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1、风诗风诗也叫国风,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15《国风》就是15个地方的土风歌谣。“风”的意思是民间曲调,“风诗”就是各地的民歌。风诗下面又分: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即分属这些地域的民歌。国风是下层人民的集体创作,“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何休《公羊传解诂》),直接反映了人民生活和喜怒哀乐的感情,语言生动,形式活泼,文学价值很高,是《诗经》中最精华的部分。1、风诗按其思想内容,又可将它分为三小类。(1)反映恋爱和婚姻生活的诗    爱情和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最易发生种种纠葛,引起感情波澜,《国风》中这类诗最多。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译文:你送我一只木瓜,我赠你一块佩玉。不是简单地报答,是为了永远相爱呀。1、风诗(2)反映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下,劳苦百姓生活和感情的诗《豳风·七月》是这类诗的代表,它叙述了农奴们从春耕到采桑、狩猎、秋收、过冬等全年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满着艰辛和酸楚的情调。诗的第一段说: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译文:七月里大火星向西落,九月里发下过冬衣。冬月里寒风噼叭响,腊月冻得人打战栗。可怜没有衣服穿,这年末的日子怎过去!正月里开始备农具,二月里抬脚去下地,老婆孩子一齐忙,送饭到南边田地里。田官看见很欢喜。诗中季节的称呼用的是古代的豳历:一之日相当夏历十一月,二之日相当夏历十二月,三之日相当夏历正月,四之日相当夏历二月。2005年7月12日新党主席郁慕明在中国演讲,纪宝成致欢迎词:七月流火,但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今天我们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以火一般的热情在这里欢迎郁慕明先生一行,以及聆听郁慕明即将带给我们的精彩演讲。郁慕明先生生于大陆,长于台湾,喝两岸水、怀两岸情,少学聪明,博学多才,关注民生、立足统一,豪气干云。周朝沿用夏历,即现在的阴历。 3000--4000年前的七月,其实相当于现在九月。 “流火”:水往低处曰“流”,天上的星星往西运动亦谓之“流”。至于“火”,乃是天上的大火星,这可不是我们太阳系中的那个不久前还被探测器探测了的火星。据《 辞海》缩印本第952页释义:“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时暑热开始减退。”有网友评论:纪宝成以一个大学校长,并且一贯提倡以“重倡国学,延续中国文脉”为己任的人,其国学底子尚且如此不堪,把“七月流火”如此运用。再联想到还是在欢迎台湾客人的会上,清华大学校长念错了赠送人家的书法作品的字,真不怪人说国学的正宗在港台。(3)讥刺统治者腐朽生活的诗如《鄘风·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埽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丑也。译文:墙上的蒺藜,扫不掉呀。宫中的传言,没法说呀。若是说出来呀,那可真是丑死啦。据说这首诗是讽刺春秋时卫宣公家族乱伦丑事的。卫宣公为他的儿子从齐国娶来一个女人,看到她长得美,便据为己有,这就是宣姜。卫宣公死后,宣姜又与卫宣公的庶子私通,生了五个孩子,这首诗就是讽刺这件事的(事见《左传》闵公二年)。这首诗是否就是为卫宣公家族作的,现在无从断定,但它斥骂统治者的糜烂生活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2、雅诗《雅》:“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请×雅正),有《大雅》、《小雅》之分。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如《小雅》中的《采薇》一篇,向来被称道,它写了一个人出征同玁狁(即后世的匈奴)打仗,经历了长期艰苦的生活,最后回到家乡的心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译文:回想我出征的时候,杨柳也露出惜别的情意。现在我回来了啊,飘落的雪花铺天盖地。一步步走在路上,渴干嗓子饿扁了肚皮。我心里满怀悲伤,没有人理解我的愁绪。王夫之以“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高度评价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个诗句,是以“杨柳依依”的乐景衬托出征离家的不舍、生死未卜的忧虑的哀情,以“雨雪霏霏”的哀景衬托九死一生从战场归来,能与家人团聚的乐情,情景对比,所以说“一倍增其哀乐”。——我的世界开始下雪3、颂诗颂就是歌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颂诗又分三部分:《周颂》31首,是周天子专用的;《鲁颂》4首,是鲁国诸侯专用的;《商颂》5首,是宋国诸侯歌颂其祖先的,因宋国是武王灭商后,由商民族建立的诸侯国,所以称商颂。颂诗是统治者的庙堂歌辞,所以都呆板平直,绝少诗味,是《诗经》中文学价值最低的部分,但有史料价值。(六)诗三百篇成为经和《诗经》的传授诗在先秦的作用:赋诗言志。《汉书·艺文志》:“古者诸侯卿大夫,交接邻国,以微言相感,当揖让之时,必称诗以喻其志,盖以别贤不肖而观盛衰焉。故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也。’”汉代:诗由文学变成“经”《诗经》在先秦时代称为“诗”,孔子称之为“诗三百”,并无“经”的名目。到汉代“独尊儒术”之后,都立学官,称博士,使诗由文学作品变为经,才被称为《诗经》,成为封建社会的神圣经典之一,在封建社会文化中具有崇高的地位。隋代以后确立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诗经》是考试内容之一,读书人都认真研究它,对它十分熟悉。《诗经》奠定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以后历代诗人都自觉地学习《诗经》,继承这个传统,用他们的创作去反映社会现实。如唐代的陈子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都积极提倡《诗经》讽谕怨刺的精神,主张用诗歌干预政治。诗变成经过程中:对风雅颂的解释有不同从体制来解释——毛诗序:“风,风(讽)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从诗歌内容上来解释:朱熹《诗集传》“风者,多处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行也。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故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正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会朝之乐,受厘陈戒之辞也。故或欢欣和悦,以尽群下之情;或恭敬齐庄,以发先王之德,词气不同,音节亦异,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这两种说法都有片面性。风中有贵族作品,如许穆夫人《鄘风·载驰》;雅中也有少数民歌。从诗与音乐的关系来分析:公木诗三百篇原来都是可以唱的乐歌,风雅颂的区别都是音乐曲调上的区别:风是民间曲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曲调。雅是正声,庄重。余冠英:先有一雅,后又有一种雅韵,前为大,后为小。颂是祭祀的乐歌,声调舒缓平板。《诗经》的注本和参考书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毛诗正义》宋·朱熹《诗集传》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涣《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余冠英《诗经选》作家出版社《诗经研究论文集》二、《诗经》的艺术成就: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在音乐上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在表现手法上的总结。对赋比兴,过去有很多解释:朱自清《诗言志辨》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风、赋、比、兴、雅、颂,似乎原来都是乐歌的名称。……”赋应该出于《左传》的赋诗,是自唱或让乐工唱的古诗;比原来大概也是乐歌名,是变调唱新词;兴似乎本来也是乐歌名,疑是和乐开始唱的新歌。从汉代开始,赋比兴成为学者对《诗经》表现手法的总结。这个总结适合于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一)赋郑玄《周礼注》“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朱熹《诗集传》“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铺陈:铺叙陈述。直言:直接地叙述描写,不借助比喻,不用象征的手法。也就是白描,这是最基本的。赋这种艺术手法往往是主体直接观照、体验和再现客观世界的诗化表达,它可以写景、叙事、记言、说理,还可以直抒胸臆,其艺术效果一般都明白而确切、充实而流畅、透彻而明晰。刘勰说赋法是“体物写志”,李仲蒙说赋法是“叙物以言情”。这以后又藉荀卿赋、屈原赋而开出后世赋体一脉。《豳风·七月》、《伐檀》(二)比郑玄《周礼注》“见今之事,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朱熹《诗集传》“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实际就是比喻,用鲜明的形象表达出来,比的目的是增加形象性。比喻的方式明喻:用“如”“像”“似”把两种事物联系起来。《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隐喻:不用比喻词,用事实相比。被比喻的本体不在诗中出现,也起到比喻作用。《豳风·伐柯》:“伐柯如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的方式博喻:用多种形象来比喻一件事物,使这件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邶风·柏舟》“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三)兴毛传:“兴者,起也。”朱熹《诗集传》“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李仲蒙:“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这些说法都强调了“起”字——开头的表现手法。兴就是兴起,先言他物做个引子。考:兴字,像两人相对,各伸双手托盘起舞之形,本来有性情的兴起和超越之意。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说,兴句最初是“以周围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唤起丰富的驰想。”作为诗意的有机部分,它便是先民在自然怀抱中自由的欢舞歌吟。其兴象如鱼、鸟、树木等,皆歌唱着爱情、信仰、生命力、故园情感和美丽人生。1、借句开头开头的句子只是借用旧调的残句,不必与诗意相关,和诗的表现内容并没有内在联系,只是押韵的需要。《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2、借物、借景开头在思想感情上有了一定的联系,即诗人“触物起情”导致的意义和内容的联结。《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黄梅戏《天仙配》。《诗经·国风·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三、《诗经·卫风·伯兮》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思考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如果按《诗经》传统的表现手法——赋、比、兴加以分类,那么,《伯兮》的第一、二章主要表现手法是赋,着重于描叙女主人公的生活情态。第三、四章则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兴,即如朱熹所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两章的中心句子是“愿言思伯”——深切地思念自己的丈夫。但如果仅此一句,不但不能使读者具体理解女主人公思念的深切,而且我们也很难把它称为诗。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伯,女子称其夫。朅,威武雄壮的样子。邦,邦国、国家。桀,同“杰”,豪杰、英雄,很不一般的人。执,持、拿着。殳,读音(shu),长兵器,杖类,一长二尺。前驱,先锋。以夸赞的口气描叙自己的丈夫,表现了她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对丈夫的真纯的爱恋,为下面抒发深沉的相思感情作了有力的铺垫。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飞蓬,飞扬的蓬草。首如飞蓬:形容头发蓬乱。膏沐,古代人洗发、润发的油露。适,切合、配合。容,梳妆打扮。谁适为容的意思是“谁配得上我为他打扮”或者“梳妆打扮又给谁看呢?”。短短四句,写尽了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的生活情状。“岂无膏沐”是一设问句,这是读者读过上面两句后产生的疑问。“谁适为容”,女主人公简短的回答,不仅是在向读者解释,而且是向读者坦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读者通过生活的表象看到女主人公所承受的离别相思的熬煎。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其,祈求语气助词。杲杲,阳光火红明亮的样子。愿言,同“愿然”,念念不忘的样子。“其雨其雨,杲杲出日”这一起兴也兼有比的作用,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中女主人公极盼丈夫归来而丈夫却没有归来的失望心情。诗人为了强调女主公思念丈夫的深切,却说她甘心情愿这样。——不仅生动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感情的深挚,而且使女主人公如痴似狂的伤心神态跃然纸上。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谖草,即忘忧草或无忧草,学名萱草。言,关联词,而。背,房屋北面。痗,生病。“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北)”,也是一种兼有比喻作用的起兴,“在哪里能找到忘忧的萱草呢?找到我就把它种植于堂屋的北面”,用现实中找不到的萱草作比喻,以表现女主人公无法排遣郁积于胞中的离别的相思。“愿言思伯,使我心痗”这两句的语法结构和第三章的基本相同,但在感情的表现上则较为平易朴实。参考译文:阿哥呵阿哥,保家卫国的英雄豪杰。你紧紧握持着长殳,为我们的王去打前锋。自从哥哥去东征,我满头发丝好比那蓬草随风飞卷。不是没有润发油用来洗头,我打扮得光彩照人又为了取悦谁呢?渴盼着甘霖普降,结果却烈日炎炎。我时时刻刻思念着你,想得头痛也心甘。我到哪里去寻找忘忧的谖草?将它广植在我们住房的北面。我为你魂牵梦萦,,病到心头化不开。主题1、君主或国家役使派遣军人无度,战事绵延而返国失期,以至破坏了军人们的家庭生活。《毛诗序》: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朱熹《诗集传》也说:"妇人以夫久从征役,而作是诗。“2、卫国贵族军属颂扬丈夫英勇、卫师威武雄壮并表达对丈夫深切思念与爱恋、盼望征人早日回家团聚的诗作。卫国建国后的西周时代,成王、康王、穆王、历王、宣王等都曾经对东方的非华夏族群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尤其是东南方向的淮夷、徐夷等土著国家和部落。卫国是中原大国,地处讨伐东夷的必经之路,被周王动员参与征伐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甚至于是卫师受天子差遣单独出兵。而平王东迁后王权窘促、势力不张,主要是诸侯大国相互争斗,周天子发动的战争屈指可数,方向也对不上号,所以可以基本判断出诗作问世的年代是西周。 诗人一开始就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高度爱恋和崇拜,同时给我们勾画出卫师(参加王师,为王前驱)出征雄赳赳、气昂昂的场面。这位英勇威武的卫邦之杰也许就是卫师统帅也未为可知。第二节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一往情深。丈夫出征后不仅茶不思饭不想,连女性最注重的仪容都毫无心思打理,一心期待前方的消息、盼望将士凯旋。战时迁延,卫师迟迟不还。妻子既盼望王师奏捷、更牵挂丈夫的安全,于是想到头疼、想到心痛,充分地表达了古代军属由于通信不发达而对从征亲人那种通彻心肺的牵挂和关切。《伯兮》——闺怨诗的第一章写男女别后相思的“闺怨”,这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统称“闺怨”诗或“思妇”诗。与其后的“闺怨”“思妇”诗相比较,《伯兮》在思想感情上更为质直朴素,强烈得多;在艺术表现上也显得浑厚平实,直截得多。但也可看到,它的质朴的形容和渲染,鲜明的比兴和反衬,在自豪中见出妩媚,在愁怨中流露深情,都给后来诗人以启发,对后世闺怨诗的思想和艺术产生明显的影响。《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四、《诗经·王风·黍离》(一)《王风》《王风》者,东迁以后,平王之诗,风雅皆具也。朱子云:“平王徙居东都,王室遂卑,与诸侯无异,故其诗不为雅而为风。”(明·许学夷《诗源辨体》卷一)“王风”多离乱之作,特别是《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二)《黍离》的创作背景《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周幽王是西周末代君王,荒淫无道,为博妃子褒姒一笑竟然烽火戏诸侯,未几,西周发生“国人暴动”,西周灭亡。公元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建立东周。而“王风”盛行之地在今河南洛阳一带,洛阳是东周的都城,当时的周大夫路径西周的宗庙古都(即镐京),哀惜西周灭亡,宗周衰竭,叹国之昔盛今衰,遂作《黍离》一首以遣怀。黍离之悲称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三)文本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五谷:通常指稻、黍【小米、谷子、粟、禾】、稷【高粱】、麦、菽【大豆】离离:茂盛的样子。(1)果实累累的样子;(2)庄稼一行行整齐排列的样子。行:道。迈:行。行迈:道上走。靡靡:迟迟、缓慢的样子。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中心:心中。摇摇:心神不宁的样子谓:说。求:寻找。悠悠:遥远的样子。此何人哉:这(指故国沦亡的凄凉景象)是谁造成的呢?/至此颠覆者是什么人?参考译文: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生出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烦闷方寸乱。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抽出穗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昏乱如醉酒。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那黍子长得一排排,那高梁结出粒儿来。离家远行难迈步,心中郁闷如噎食。了解我的知我有忧愁,不了解我的当我有所求。悠悠苍天啊,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四)《黍离》主题假如我们不了解写作背景,你觉得诗中主人公会因何而忧?——忧伤国事之感;世事沧事之叹;物是人非之痛;知音难觅之憾;壮志未酬之恨……《毛诗序》:《黍离》,闵(悯)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周宫室,尽为禾黍,闵宗周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申培《诗说》: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过故宗周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诗,赋也。冯阮君《诗史》:这是写迁都时心中的难受。(五)写法(1)四言为主(2)重章叠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这茂盛的庄稼似乎是国家的希望,然而,是谁将国家弄得如此衰朽?让我这样一个老臣,行迈靡靡,“中心摇摇”、“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然而,我这一颗“老臣心”,“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可悲呀,悠悠苍天!情之至诚,感天动地。(3)韵律和谐(4)起兴手法全诗共三章,每章十句。三章间结构相同,取同一物象不同时间的表现形式完成时间流逝、情景转换、心绪压抑三个方面的发展,在迂回往复之间表现出主人公不胜忧郁之状,“三章只换六字,而一往情深,低回无限(方玉润《诗经原始》)”第二章和第三章,基本场景未变,但“稷苗”已成“稷穗”和“稷实”。稷黍成长的过程颇有象征意味,与此相随的是诗人从“中心摇摇”到“如醉”、“如噎”的深化。而每章后半部分的感叹和呼号虽然在形式上完全一样,但在一次次反复中加深了沉郁之气,这是歌唱,更是痛定思痛之后的长歌当哭。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意象派五、《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的光辉的起点。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五百年间的诗歌。在这个时期中,世界上的文学发展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据郑振铎《文学大纲》记载:当时古希腊神话已产生,荷马生于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伊索生活于公元前550年前后,和《诗经》的产生年代大致相同,其他国家还没有文学。《诗经》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很有地位。现已被翻译成日本、俄罗斯和欧洲各国文字。《诗经》在日本受到很大重视,研究版本有六、七种,综合研究超过我国。(二)《诗经》的影响1. 现实主义精神2. 写作方法、文学体裁3. 启发后世文人重视民歌4. 熔铸中华民族性格1. 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中大半是民歌,反映自己的生活遭遇。民歌到汉代发展为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对后代文人作家影响极大。他们继承了《诗经》勇于揭露现实生活的精神。初唐陈子昂抵制六朝形式主义诗风,“追慕风雅”,表现社会重大问题,纠正了绮靡诗风;杜甫更自觉地运用这种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戏为六绝句》提出“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吾师”区别正伪,以风雅为正体。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与元九书》推崇风雅比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 写作方法、文学体裁风、雅、比、兴广泛地为后代诗人运用:有的用在形象创造上,有的用在修辞手法、在寄托、咏物上。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赋到汉代索性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以铺陈为主。刘勰《文心雕龙》说赋“受命于诗人,托体于楚辞”。3、启发后世文人重视民歌周代民歌可入经,所以后人很重视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以双关隐语描写一个女子的复杂心情:对郎的歌声有情还是无情的乍疑乍喜的情态。4、熔铸中华民族性格(1)社会规范、道德方面毛苌《诗大序》说《诗经》担负着“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任务。——这是后来的说法,而在《诗经》产生之初并非如此周初,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恋爱尚少禁忌,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闻一多在《诗经的性欲观》说:“《周礼》讲‘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之无夫家者’……凡没有成婚的男女,都可以到一个僻远的旷野集齐,吃着、喝着、唱着歌、跳着舞,各人自由的互相挑选,双方看中了的,便可以马上交媾起来……《溱洧》是郑诗里第二篇讲性交的。”《周礼》中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所谓的“奔”,也就是后世所说的私奔、野合,其地点往往选择桑树林子,这也就是后世所说的桑林之会。男女聚会的桑林,往往由官府指定,男女在这里结识性伴侣后,马上就可以同居,再走过场似地履行一下手续,就成为婚姻。而更多的男女则不断更换性伴侣。考古发现,商周时代的坟墓,半数以上都是单墓,很少见双墓或合墓的。这也说明当时结婚组建家庭的事例还不甚普遍,结婚也还不够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沿袭着原始社会时期的习俗,不婚或群婚。屈原在《天问》中说大禹“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说的就是大禹和涂山女在台桑这个地方野合,所谓的“台桑”,也应该是生长着很多桑树的地方。《诗经》的时代是以男子为中心的时代,但女子还是有相当大的自由,很少受到束缚,所以《诗经》的国风中有很多清新率直的情诗,诗中有许多泼辣的女子,她们敢爱敢恨,大胆地吟唱着爱情。《郑风》中有二十一首诗,其中“淫奔之诗”有七分之五,而又多为“女惑男之语”,这种情况有两个可能,一是郑国女子特有风情,特别狂放,二是因多年的战争,导致女多男少,所以女子急切追求男子。《郑风·溱洧》便是极具代表性的一篇,诗写的是郑国阴历三月上旬己日男女聚会之事。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艳阳高照,鲜花遍地,众多男女齐集溱水、洧水岸边临水祓禊,祈求美满婚姻。一对情侣手持香草,穿行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感受着春天的气息,享受着爱情的甜蜜。诗的开头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青年男女手里拿着兰花,一起去春游,寻找到自喜欢的性伴侣,就将兰花送给对方。之所以送兰花,是因为兰花含有性象征意味。按封建卫道士的观点,《溱洧》通篇“皆为惑男之语”,实乃“淫声”,还甚至以“郑卫之声淫”来否定当时的这些事件。然以今天的眼光客观地看,这种未经礼教桎梏的、道学家口中的所谓“淫”,恰恰是自然的人性,是一种活泼生命的体现,是真正意义上的对天地精神的遵从。它标志着和谐、自由、平等,散发着愉快与天真的气息。到了春秋后期,随着礼教规范的形成,男性的性别权力得到强化,女性彻底丧失了性别的优势,也失去了大胆爱的权利,《诗经》中放纵的青春活力和活泼的生命气息不复存在。《卫风•氓》这首诗是弃妇自述不幸的诗作,诗中首先以“芒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甜蜜的语气叙述了他们的相恋、嫁娶以及初婚的美好生活,然后又以悲凉的语气——“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叙述了年华的逝退以及丈夫的变心和丈夫对她的粗暴相向,一种含辛茹苦、人生不幸的感叹以及对青春少年甜美生活的不尽留恋,弥漫在了诗的词句中——而古时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妇女生活的不幸,亦由此可见一斑。“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自由恋爱渐渐受到家庭等各方面的束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许多人不能与心上人结为爱侣,哀怨诗也由此出现!《郑风·将仲子》里的这位女主人公害怕的也正是这些礼教。“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对于仲子的爱和父母、诸兄及国人之言成为少女心中纠缠不清的矛盾,一边是自己所爱的人,另一边是自己的父母兄弟,怎么办呢?几多愁苦,几多矛盾,少女的心事又怎能说清呢?《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写的是单相思,对于所爱的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2)姓名习俗方面中国人信奉“名正言顺”的儒门哲理,非常讲究取名的文化意蕴。情深意远的《诗经》当然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取名的丰富库藏。中国有一句话,取名女诗经,男楚辞。北宋毕升,名出《小雅·无羊》“毕来既升”;宋词宗师周邦彦,名出《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也”;清代学者方苞,名出《大雅·行苇》“方苞方体”;清人翁方纲,名出《大雅·卷阿》“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曾国藩,,名出《大雅·崧高》“四国于藩”;民国作家、学者周作人,名出《大雅·稢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民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名出《商颂·烈祖》“赉我思成”;著名作家、学者黄裳,其名出自《邶风·绿衣》“绿衣黄裳”;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其名与字取自《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台湾作家琼瑶,其名出自《卫风·木瓜》“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画家齐白石,名出《唐风·扬之水》“白石凿凿(zuozuo)”;秦邦宪(博古),名出《小雅·六月》“万邦为宪”;王定国,名出《小雅·六月》“以定王国”;胡乔木,名出《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当代诗人、作家公刘,名出《大雅·公刘》;歌唱家刘秉义,名出《大雅·荡》“而秉义类”;当代诗人臧克家,名出《周颂·桓》“克定厥家”;青年演员王姬,其名出自《召南·何彼秾矣》“王姬之车”。公木、赵雨《插图本中国文学小丛书:《诗经》》p106-107:《诗》三百篇的境界品格,就这样塑造着中国人智慧深沉、友善和平的文化性格,并最终积淀为这个中华民族的“观念、趣味和思想”(马克思语)。
本文档为【大学语文一《诗经》】,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20.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少女天空618
工作细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抗压能力强,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敏感度高,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
格式:ppt
大小:275K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8-05-06
浏览量: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