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举报
开通vip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同时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稍稍等待学生思考,可集体给出答案:“罗丹”师:(同学的知识面很广啊,没错)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罗丹这句话,来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授课教师:李轶勐新宾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板书:追求生活的真实—&mdas...

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
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同时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稍稍等待学生思考,可集体给出 答案 八年级地理上册填图题岩土工程勘察试题省略号的作用及举例应急救援安全知识车间5s试题及答案 :“罗丹”师:(同学的知识面很广啊,没错)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罗丹这句话,来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授课教师:李轶勐新宾满族自治县高级中学板书: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一、现实主义 原是指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是19世纪中期前后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思潮。 美术中的现实主义,是以法国为中心,影响遍及全欧洲。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等人首先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现实主义?多媒体出示文字:现实主义名词解释。师:同学们只有理解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接下来接触的杰出作品的深刻含义,哪位同学读一下?板书:“一、定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师:哪位同学再读一下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现实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各种社会弊端也随之日益显露和激化,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积极鼓吹的“自由、平等、博爱”并未得到实现。这就促使人们不得不开始用冷静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现实。 与此同时,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唯物主义思想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广泛传播,也促使人们打破传统的观念和幻想,开始用比较客观的眼光观察世界,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一些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鉴赏来了解现实主义?*库尔贝(1819年—1877年)被誉为现实主义旗手,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美术运动的领袖式人物。他在绘画创作上反对当时墨守陈规的学院派绘画,也反对浪漫主义画派的幻想,主张描绘从亲身经历的现实生活中寻找的题材。他的艺术作品中描绘的人物都是普通老百姓,以表明他相信真诚和真情只能存在于劳动人民之中。现实主义旗手师:第一位代表人物是美术界被誉为现实主义旗手的——库尔贝板书:“二、代表人物1、库尔贝”师:1855年,库尔贝送往官方美术展的两幅油画《画室》和《奥南的葬礼》被拒。库尔贝在展览会的对面举行对抗性的个人作品展出,并公开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我们来看一下展示他现实主义艺术观的重要作品。多媒体出示:《画室》图片*库尔贝《画室》 (油画,361×598厘米,1855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原题目:《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代表无邪的眼睛堂堂正正地坐在画面正中间的库尔贝,以此突出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裸体女子代表库尔贝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赤裸裸的真实库尔贝在巴黎生活经常来往的人物,在思想上支持库尔贝的人库尔贝绘画主要表现的对象,农民工人、猎人牧师等师: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原来的题目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正坐在画布前作画。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真实的画室中可能会出现这么多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的人么?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事实上,他们是库尔贝在绘画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库尔贝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象征这当时社会现状的这群形形色色的人。中间的库尔贝突出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子代表库尔贝倡导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赤裸裸的真实(即画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右边是在思想上支持库尔贝的人。*库尔贝《奥南的葬礼》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库尔贝《奥南的葬礼》 (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媒体出示:《打石工》图片*库尔贝《打石工》(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被火烧毁,今只留复制品)师:打石工是库尔贝另外一幅代表作,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创作完成的。现在请同学们来鉴赏此画。生:库尔贝《打石工》 (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被火烧毁,今只留复制品)(教师引导):1画面内容:(学生可能回答)画面很大,真人大小,阳光下,两个背对着我们的打石工在劳动,(教师引导):2从衣着打扮,搬运石块的动态来看能看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他们的衣服很破旧,工具也不是很好,说明生活贫困,却承受着沉重的劳动。师:库尔贝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普通人的劳动场面,是在为他们呼吁,提出一种社会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与接下来要介绍的拾穗者有着某种共同的内涵。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二、农村风景和农民生活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法国巴比松派画家。以乡村风俗画中感人的人性,在画坛闻名。师: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十九世纪初,受浪漫主义思潮强调表现和歌颂大自然的影响,欧洲一些画家纷纷以农村风景为表现对象,追求真实,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其中一些画家长期定居在法国的巴比松村附近就是代表,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米勒是其中以描绘农民生活的代表板书:2、巴比松画派米勒” 研究与讨论:类比欣赏《拾穗者》与《晚钟》多媒体出示:《拾穗者》与《晚钟》图片*类比欣赏米勒《拾穗者》(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晚钟》(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画面内容、色彩、构图、意境师:这是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与《晚钟》,我们一起来从画面内容、色彩、构图、意境等几个方面分析画面。请同学先讨论分析: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米勒《拾穗者》(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师:(和同学一起)现在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析这两幅作品。米勒《拾穗者》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画面内容:画面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动作不同,画面最右边的妇人,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面小有收获。扎蓝色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拾来的麦穗,敏捷的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在劳作。*色彩: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人物的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 构图分析——微课视频《拾穗者构图的秘密》师:构图分析——微课视频《拾穗者构图的秘密》*米勒《拾穗者》(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意境:米勒《拾穗者》一画通过刻画三个农妇在麦田里拾收割后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容易联想到唐诗名句(等待学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米勒看来,这种真实的在田地里干活的场面,脚踏实地劳动着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米勒只是把平凡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瞬间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作者的画笔下得到了升华。画面中她们没有愤怒,没有埋怨,只有虔诚地捡麦穗。那些干活的农民劳累了一年,也没有带来富裕,还要靠拾麦穗来补充口粮,多么让人心酸的场面。三个农妇在烈日下拾捡麦穗辛勤劳作的画面,使富饶的农村丰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农民题材美术作品在19世纪产生并表现出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师: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评价: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位女神。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鉴赏另一幅名作*米勒《晚钟》(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晚钟》 (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画面内容: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色彩:这幅画运用了大面积赭石的颜色,黄褐色调庄严温暖,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全画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构图: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意境:米勒之所以创作这一作品,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宣扬一种宗教情绪,也不是为了表现农民安于天命的思想,他只是想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晚钟》中所描绘的这对质朴、勤劳、善良的青年农民夫妇及其劳动生活,便是他亲眼目睹并且亲自体验过的。他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精心地描绘长期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不值得表现的卑贱的农民,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创举。师: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晚钟》与他的其他作品所不同的是,油画所能体现的难得的音乐魅力,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画中所传递出的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怀,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米勒《拾穗者》(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米勒《晚钟》(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师:让我们用一点时间,再来看一下米勒的两幅现实主义经典名作吧。鉴赏与情景再现:师:通过对米勒代表作品的鉴赏,我们初步掌握了欣赏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多媒体出示:《收割的报酬》图片师:现在大家应用这些方法分析鉴赏一下这幅明显受米勒影响的莱尔米特的成名作《收割的报酬》。我要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大家对画面分析鉴赏束后,不只要大家讲。还让大家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画面中的人物,体会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通过一系列的表演之后,最后定格到画中的动作表情,可以给画中人物配上台词,用举手投票的方式比比那组同学对画面分析的深入,体会的深刻,表演的到位。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注意安全,掌握节奏,控制气氛*鉴赏与情景再现:莱尔米特《收割的报酬》(油画,215×272厘米,1882年作,法国蒂埃里堡市政大厅藏)板书:“莱尔米特”学生分组上台表演,采访学生对所表演人物的感受。 学生表演讲评画面内容、含义:画中,辛苦一天的农民,在等待劳动的报酬。显然,劳动是沉重的,报酬是微薄的,左侧的男子已因生活的重压变得表情麻木,手拿巨大的镰刀在休息,等待正在哺乳的女子收完工作一天的似乎不多的报酬,便可以回家去。后排还有两位正在收工钱的男人。而两个付钱的蓝衣中年男人,则统一在相同的色调中,这样处理的画面,层次分明,在红色屋顶和白墙的衬托下,更显得宁静而平和。师:同学们对画面分析的非常到位,体会到了画中含义,大家为他们的表演鼓鼓掌。莱尔米特的绘画题材多以法国农民生活为主。擅长油画的莱尔米特,把他表现在油画的经验与功力应用到粉彩绘画上。农舍、树叶、草地、溪水在真实的户外光线照射下,俐落清新、透明而真实;人物的忙中话家常,姿态生动又自然。他不在乎细节和平滑,而追求画面整体的氛围,有着浓郁而真实的田园生活气息。*卢梭《枫丹白露森林的入口》(油画,142×197.5厘米,1849年—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卢梭《橡树》油画64×100厘米,1850年—1852年作,巴黎卢浮宫藏)*柯罗《茂特芳丹的回忆》(油画,65×89厘米,1864年作,巴黎卢浮宫藏)*杜普荷《挤奶妇》(油画,38.7×55.9厘米,墨西哥西蒙基金会)杜普荷(1851-1910),法国十九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是画农民的生活。创作了一系列《挤奶妇》,杜普荷笔下呈现无比的诗意和几许浪漫,杜普荷的作品以描绘法国乡间农事景象为多,画里有明亮的色彩,流露出优雅气质。和米勒等人一样,杜普荷喜爱将人物摆置于前景,他们或许正在辛勤劳动,或在田野休憩,人物散发出优雅的气质,往往触动观赏者的心灵深处。*勒帕热《垛草》油画180x195cm187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勒帕热唾弃学院派的保守主义,而保留其严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长处,而拒绝其“为艺术而艺术”,排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他以朴实无华的作品,按法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予以描绘反映。作品题材多取自农村,歌颂平凡劳动,具有诗情画意。《垛草》是勒帕热的一幅代表作,《垛草》唤起了人们对遥远的十九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村边田野的树荫下休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农夫,他用一顶旧草帽盖着脸,只露出一撮胡子。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瘦骨嶙峋的躯体,那双鞋则沾满污泥。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也显示了他的劳动的辛苦。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给丈夫送饭来的,现在丈夫吃完了饭,趁着晌午的片刻时分到树荫下来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会儿。看上去她并不老,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容颜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神情麻木发呆,这种漠然的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动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垛草》的精湛技巧也为人们所叹服。妇女的面部几乎看不出任何一点用笔的痕迹。那双给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动的结实而瘦倦的手,湿漉漉的头发,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这样真实而精确,人们几乎可以从画面闻到干草的香气,听到农夫睡着的鼾声。*三、相关链接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现实主义美术名作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油画281x131.5cm1870-1873年作俄罗斯博物馆《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康斯太布尔英国《干草车》(油画,129.5×185.5厘米,1821年作,伦敦国家画廊藏)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瑞典佐恩《我们每天的面包》水彩画68x102cm*德国莱伯尔《教堂里的三妇人》木板蛋彩113x77cm1882年作德国汉堡美术馆*四、回顾总结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作品反对:主张:赞美:揭露:风格: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特点僵化、艳俗、空幻描绘真实的现实生活自然、劳动、淳朴社会本质与矛盾浓厚的乡土气息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一、现实主义1、定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2、出现背景:二、库尔贝、巴比松画派、米勒、莱尔米特等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了解了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特点我们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多媒体出示:反对:墨守陈规、幻想主张:描绘现实生活赞美:自然、劳动、淳朴揭露:社会本质与矛盾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五、课后拓展发现和收集身边劳动者的美用你能利用的方式记录下来五、课后拓展: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和收集身边劳动者的美,这两张图就是我们新宾当地农村收水稻时的情景,老太太就是一个拾穗者。大家多去观察发现,用你能利用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写一篇文章,拍一张照片,画一张画等*六、课后预习预习本课第二部分:以罗丹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雕塑*本节课结束!授课教师:李轶勐*同时提问:有谁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稍稍等待学生思考,可集体给出答案:“罗丹”师:(同学的知识面很广啊,没错)是19世纪著名的法国现实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这节课,我们就跟随罗丹这句话,来一起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出示课题,板书课题*板书: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现实主义?多媒体出示文字:现实主义名词解释。师:同学们只有理解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接下来接触的杰出作品的深刻含义,哪位同学读一下?板书:“一、定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师:哪位同学再读一下现实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师: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家逐渐转向现实主义。受这一思潮影响并在绘画领域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首先是法国,其他如俄国、德国等也有重要的成就。接下来,我们通过对一些代表人物、代表作品进行鉴赏来了解现实主义?*师:第一位代表人物是美术界被誉为现实主义旗手的——库尔贝板书:“二、代表人物1、库尔贝”师:1855年,库尔贝送往官方美术展的两幅油画《画室》和《奥南的葬礼》被拒。库尔贝在展览会的对面举行对抗性的个人作品展出,并公开打出“现实主义“的旗号。我们来看一下展示他现实主义艺术观的重要作品。多媒体出示:《画室》图片*师:这是库尔贝的一幅重要代表作。它原来的题目是:《现实的寓意,在某个方面决定了我七年艺术生涯的画室的内部》,因这句子太长,人们简称它为《画室》。从画面上看,它确实描写了一个巨大的画室,库尔贝正坐在画布前作画。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画室中,竟能容纳下如此众多的形形色色的人们。真实的画室中可能会出现这么多不知道在干些什么的人么?很显然,这种场面又是非现实的。一直强调“只能画亲眼所见”的库尔贝,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幅非现实的作品呢?正如原标题中的“现实的寓意”所提醒我们的,库尔贝在这幅作品里是想表现整个社会。因为“社会”不像风景或静物那样看得清,摸得着,所以他采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事实上,他们是库尔贝在绘画中的主要表现对象。库尔贝用寓意的手法来表现象征这当时社会现状的这群形形色色的人。中间的库尔贝突出艺术家具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小孩代表“无邪的眼睛”,裸体女子代表库尔贝倡导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赤裸裸的真实(即画自己亲眼所见的东西),右边是在思想上支持库尔贝的人。*库尔贝《奥南的葬礼》 (油画,315×668厘米,1850年作,巴黎卢浮宫藏)作者最初给它起的题目是《人物画,历史性记录在奥南的葬礼》。它的构图就像它的这一题目那样不合正规,而且画幅惊人的大。所描绘的是库尔贝家乡奥南普通村民的葬礼。这里没有矫揉造作的姿态,画中人物同真人一样大,并且赋予他们以严肃高贵的形象。正是这样,大大地触怒了当时官方的美术家们,使他们感到难以忍受。这说明这幅作品在选择题材和画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多媒体出示:《打石工》图片*师:打石工是库尔贝另外一幅代表作,此画是根据库尔贝亲眼所见的真实情景创作完成的。现在请同学们来鉴赏此画。生:库尔贝《打石工》 (油画,约213×312厘米,1849年作,原藏于德累斯顿绘画陈列馆,现已被火烧毁,今只留复制品)(教师引导):1画面内容:(学生可能回答)画面很大,真人大小,阳光下,两个背对着我们的打石工在劳动,(教师引导):2从衣着打扮,搬运石块的动态来看能看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他们的衣服很破旧,工具也不是很好,说明生活贫困,却承受着沉重的劳动。师:库尔贝用巨大的画幅描绘像采石工人这样的普通人的劳动场面,是在为他们呼吁,提出一种社会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与接下来要介绍的拾穗者有着某种共同的内涵。明确地体现了库尔贝的民主思想和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特征。*师:我们再来看看其它现实主义画家的作品。十九世纪初,受浪漫主义思潮强调表现和歌颂大自然的影响,欧洲一些画家纷纷以农村风景为表现对象,追求真实,成为他们的共同目标。其中一些画家长期定居在法国的巴比松村附近就是代表,他们被称为巴比松画派。米勒是其中以描绘农民生活的代表板书:2、巴比松画派米勒” 研究与讨论:类比欣赏《拾穗者》与《晚钟》多媒体出示:《拾穗者》与《晚钟》图片*师:这是米勒的代表作《拾穗者》与《晚钟》,我们一起来从画面内容、色彩、构图、意境等几个方面分析画面。请同学先讨论分析: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师:(和同学一起)现在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析这两幅作品。米勒《拾穗者》 (油画,83.5×111厘米,1857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画面内容:画面描绘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画面最前方是三个农妇,在画面上斜向排开,动作不同,画面最右边的妇人,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中间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鼓鼓的袋子,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面小有收获。扎蓝色头巾的妇女像是刚过来,左手握着右手拾来的麦穗,敏捷的把它们放在背后,手里只有一小撮,她们拾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唯恐漏掉一个麦穗。背景是一片收割的田地,广袤无垠,麦垛堆积如山,一片收割忙碌的景象,一辆载满麦子的马车正要赶走,右上方还有一个骑在马背上,同时用手指着那些农夫的人还有许多农夫在劳作。*色彩:画面中三位农妇都着头巾,但米勒却使用了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来表现,红、黄、蓝三原色在这里运用得十分巧妙,画面整体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两块沉稳浓郁的色彩融于柔和的黄色调子中,使整个画面安静又庄重。前景中的安静和后景中紧张的劳动形成鲜明对比,同时又把前景同后景的劳动关系紧密联系起来,画面和谐,如同一曲交响乐。米勒笔下的形象都不很细致,五官是模糊的,只以粗线条来勾勒人物的大轮廓,以人物的造型来体现其生动性。**师:构图分析——微课视频《拾穗者构图的秘密》*意境:米勒《拾穗者》一画通过刻画三个农妇在麦田里拾收割后落下来的麦穗这一情节,歌颂了农民劳动的艰辛与崇高。使人容易联想到唐诗名句(等待学生):“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在米勒看来,这种真实的在田地里干活的场面,脚踏实地劳动着的农民形象本身就是美的,米勒只是把平凡生活中最能反映人物内心本质的一瞬间定格下来,拾穗虽然是很常见的动作,却在作者的画笔下得到了升华。画面中她们没有愤怒,没有埋怨,只有虔诚地捡麦穗。那些干活的农民劳累了一年,也没有带来富裕,还要靠拾麦穗来补充口粮,多么让人心酸的场面。三个农妇在烈日下拾捡麦穗辛勤劳作的画面,使富饶的农村丰收景象与农民的辛酸劳动形成了对比,真实地表现了人民生活的艰辛,深刻揭示了背后的阶级矛盾。农民题材美术作品在19世纪产生并表现出深刻的阶级矛盾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 师: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评价: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位女神。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鉴赏另一幅名作*米勒《晚钟》 (油画,55.6×66厘米,1859年作,巴黎卢浮宫藏)画面内容:它描绘了一个平凡而又耐人寻味的生活场景:在荒芜的地平线前,落日余晖洒满天际,辽阔的田野映照着夕阳的金黄,一对正在田里劳动的青年农民夫妇,当暮色降临大地的时候,突然远方传来了教堂里晚钟的声音,他们便站在那里,低着头,默默无语,完全沉浸在虔诚的祷告之中。这时大地一片宁静,只听得见晚钟的声音在空中回荡。简陋的生产工具,左侧一把挖马铃薯的铁杈,两人中间一只盛物的破篮子。色彩:这幅画运用了大面积赭石的颜色,黄褐色调庄严温暖,日落给大地蒙上一层萧瑟的氛围,全画充满了肃穆的气氛,使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构图:而这对伫立田间的农夫剪影与地平线形成的交叉时任隐隐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从而,画中的人物、景物、教堂以及教堂里传出的“钟声”慢慢地融为一体。意境:米勒之所以创作这一作品,既不是像有些人所说的是为了宣扬一种宗教情绪,也不是为了表现农民安于天命的思想,他只是想描绘生活的真实。而《晚钟》中所描绘的这对质朴、勤劳、善良的青年农民夫妇及其劳动生活,便是他亲眼目睹并且亲自体验过的。他怀着深厚的情感,去精心地描绘长期被统治阶级看作是不值得表现的卑贱的农民,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创举。师:米勒曾因为画中的教堂而对亲友说过:“这是晚祷的钟声,你可以听到这钟声。”他曾强调,此画的意境主要是表现钟声。在创作《晚钟》时,他曾回想起童年时代在田间劳动的情景:每当晚钟响起,祖母总要求一家人停下劳作,为逝者祈祷。《晚钟》与他的其他作品所不同的是,油画所能体现的难得的音乐魅力,注视着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所传来的安详的钟声:这“钟声”好像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画中所传递出的浓郁强烈的宗教情怀,这深沉、悠远、悲壮的诗意境界,这直指人心的精神魔力,如果没有巨大的精神投入和高超出众的绘画技艺,是很难创作出这样的杰作的。 *师:让我们用一点时间,再来看一下米勒的两幅现实主义经典名作吧。鉴赏与情景再现:师:通过对米勒代表作品的鉴赏,我们初步掌握了欣赏分析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的方法,多媒体出示:《收割的报酬》图片师:现在大家应用这些方法分析鉴赏一下这幅明显受米勒影响的莱尔米特的成名作《收割的报酬》。我要给大家增加点难度,大家对画面分析鉴赏束后,不只要大家讲。还让大家分成两组,分别扮演画面中的人物,体会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通过一系列的表演之后,最后定格到画中的动作表情,可以给画中人物配上台词,用举手投票的方式比比那组同学对画面分析的深入,体会的深刻,表演的到位。学生活动:教师深入指导,注意安全,掌握节奏,控制气氛*板书:“莱尔米特”学生分组上台表演,采访学生对所表演人物的感受。 学生表演讲评画面内容、含义:画中,辛苦一天的农民,在等待劳动的报酬。显然,劳动是沉重的,报酬是微薄的,左侧的男子已因生活的重压变得表情麻木,手拿巨大的镰刀在休息,等待正在哺乳的女子收完工作一天的似乎不多的报酬,便可以回家去。后排还有两位正在收工钱的男人。而两个付钱的蓝衣中年男人,则统一在相同的色调中,这样处理的画面,层次分明,在红色屋顶和白墙的衬托下,更显得宁静而平和。师:同学们对画面分析的非常到位,体会到了画中含义,大家为他们的表演鼓鼓掌。莱尔米特的绘画题材多以法国农民生活为主。擅长油画的莱尔米特,把他表现在油画的经验与功力应用到粉彩绘画上。农舍、树叶、草地、溪水在真实的户外光线照射下,俐落清新、透明而真实;人物的忙中话家常,姿态生动又自然。他不在乎细节和平滑,而追求画面整体的氛围,有着浓郁而真实的田园生活气息。****杜普荷(1851-1910),法国十九世纪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是画农民的生活。创作了一系列《挤奶妇》,杜普荷笔下呈现无比的诗意和几许浪漫,杜普荷的作品以描绘法国乡间农事景象为多,画里有明亮的色彩,流露出优雅气质。和米勒等人一样,杜普荷喜爱将人物摆置于前景,他们或许正在辛勤劳动,或在田野休憩,人物散发出优雅的气质,往往触动观赏者的心灵深处。*勒帕热唾弃学院派的保守主义,而保留其严格的造型;吸取印象派的长处,而拒绝其“为艺术而艺术”,排斥艺术的社会功能的观点。他以朴实无华的作品,按法国农村生活的真实面貌,予以描绘反映。作品题材多取自农村,歌颂平凡劳动,具有诗情画意。《垛草》是勒帕热的一幅代表作,《垛草》唤起了人们对遥远的十九世纪法兰西农民生活命运的无限同情。画面上是一对农民夫妇,在村边田野的树荫下休息。躺在草地上酣睡的是垛草的农夫,他用一顶旧草帽盖着脸,只露出一撮胡子。从那松弛着的破旧衣服下显露出瘦骨嶙峋的躯体,那双鞋则沾满污泥。这一切都告诉人们这个农夫的生活状况,也显示了他的劳动的辛苦。坐在旁边的是他的妻子,她是给丈夫送饭来的,现在丈夫吃完了饭,趁着晌午的片刻时分到树荫下来休息,她也就坐着歇一会儿。看上去她并不老,但从弯曲的腰背,可以看出她也是同样的疲劳困乏。生活的重担,使她过早地失去了容颜的光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她的眼神和表情,她凝视着前方,但似乎什么也没看,神情麻木发呆,这种漠然的表情深刻地表现了十九世纪法国农村贫苦的生活现状和辛苦劳动对人的精神的巨大的影响,激起了观众强烈的共鸣。《垛草》的精湛技巧也为人们所叹服。妇女的面部几乎看不出任何一点用笔的痕迹。那双给人感到血液在皮下搏动的结实而瘦倦的手,湿漉漉的头发,困惑而木然的眼神,是这样真实而精确,人们几乎可以从画面闻到干草的香气,听到农夫睡着的鼾声。*《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列宾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在画面上画家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以狭长的横幅展现这群纤夫的行列。*康斯太布尔(1776年—1837年)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之一。他的风景画的重要特点,是忠实于画家自身的视觉感受,真实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尤其是自然界的光、色效果,具有朴实、自然、清新的艺术风格。《干草车》是他最著名的风景画。这是一幅地地道道的英国农村风景画。画面的前景是一条小溪,一辆拉着干草的大车正涉水行进。大车的前方是为阳光所照射着的树丛和茅屋,它们构成了这幅画的中景;远景则是笼罩在阳光下的一条茂密的林带和广阔的田野。明亮的蓝天飘着银白色的云朵。一切显得是那么真实、宁静、和谐、优美而又充满生气,就连大车涉水而过时,惊动了小狗的狂吠声,我们似乎也能听到。画中对空气的表现和绿树上的光泽感,则尤其使人感到钦佩。***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总结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本节课我们了解了一、现实主义1、定义:现实主义是一种文艺思潮2、出现背景:二、库尔贝、巴比松画派、米勒、莱尔米特等现实主义绘画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了解了现实主义美术作品特点我们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多媒体出示:反对:墨守陈规、幻想主张:描绘现实生活赞美:自然、劳动、淳朴揭露:社会本质与矛盾风格:浓厚的乡土气息*五、课后拓展: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和收集身边劳动者的美,这两张图就是我们新宾当地农村收水稻时的情景,老太太就是一个拾穗者。大家多去观察发现,用你能利用的方式记录下来,比如写一篇文章,拍一张照片,画一张画等***
本文档为【第六课追求生活的真实——欧洲现实主义美术】,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12.0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仙人指路88
暂无简介~
格式:ppt
大小:8MB
软件:PowerPoint
页数:0
分类:初中语文
上传时间:2019-11-25
浏览量: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