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必修I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4节

必修I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4节

举报
开通vip

必修I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4节必修I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09-9-7【课标要求】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010江苏考纲】(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

必修I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4节
必修I专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009-9-7【课标要求】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010江苏考纲】(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唐朝三省六部制;元朝的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历史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第3节、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第4节、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复习要点】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初郡国并行制①错误地吸取秦二世而亡的教训,部分地恢复了分封制。②西汉初,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二制并行。③汉景帝至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采取,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封国名存实亡。(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唐朝三省六部制的概况:①唐朝设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②设掌审议,审核政令;③设负责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④在尚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作用:①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③。(三)元朝的行省制度1、原因:国土辽阔,为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2、概况:①河北、山东、山西由中书省直接管理,管理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②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拥有大权,其之下为路、府、州、县③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3、作用:行省的设置加强,巩固,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四)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1、中央政治制度演变:(1)特点:,。(2)史实:①汉武帝设立“”,实际削弱了丞相权力。②唐朝实行,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等同于宰相,实际上分散了相权。③宋朝曾增设“”作为副相以分割相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④元设、、,元加强皇权最大措施在于注重从宗教方面加强控制。2、地方 管理制度 档案管理制度下载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下载三类维修管理制度下载财务管理制度免费下载安全设施管理制度下载 演变:(1)特点:,。(2)史实:①西汉初地方实行,后逐步削弱王国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作为监察区,设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②宋朝派做地方官;元朝地方实行制度。二、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09新增)1、察举制:(1)为适应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两汉时期推行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西汉时主要是以才能和品德为推荐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东汉初重孝廉;但发展到东汉后期,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依据,使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形成并发展起来。(2):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世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3):①建立: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发展: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③作用: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A、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三、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1、废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宰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2)概况:1380年,杀丞相胡惟庸,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并规定,以后不许再立丞相,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3)影响: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导致了内阁制的创立。2、设内阁:(1)概况:①废除宰相制度后,因皇帝政务繁忙,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②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形成;③明宣宗时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2)特点: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内侍机构;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3)评价:①无独立决策权、行政权,完全依附于皇帝;②内阁大学士随时因皇帝个人爱憎而升降;③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构成制约作用;(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三)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⑴有利于防止割据,抵御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统一;⑵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⑶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⑷有利于从事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持久性。消极影响:①绝对的君主专制,难免出现失误;②助长了官场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③地方人浮于事,没有相应的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④实行文化专制主义,钳制思想,摧残了文化;⑤尤其是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注意: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疑难解惑】1、比较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内阁制度、英国内阁制宰相制度:宰相是皇帝的助手,被赋予决策大权,对皇权具有制约作用;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内阁制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职权大小由皇帝决定,没有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不是法定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英国内阁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是权力和民主的象征,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中西方内阁之区别:①性质:中国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而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西方内阁是行政机构。②官吏任免:中国明朝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而西方由议会选举中获胜的最大党组织内阁;对议会负责。③实质:中国明朝内阁制是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产物;而西方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2、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世纪金榜P7点拨2、P12单元归纳一)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不同点 盛行时间 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西周。 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 确立于元,行至今 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 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 影响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 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认识 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3、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1.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2.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确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巩固:西汉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完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5.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副相)、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6.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7.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8.结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练习检测】(本课学习效果的检测)1、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与之有关的措施有: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有关唐朝的中央机构,《资治通鉴》载:“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一材料只能说明A、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检察职能B、唐朝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C、唐朝依据分权和制衡的原则来行使权力D、唐朝的中央机构相互牵制和监督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A.加强朝廷对地方诸侯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诸侯王C.鼓励臣民去建功立业D.安抚汉初以来的有功之臣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制B.完善中央集权制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保证决策的合理性5、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中进士,先后做过苏州通判,常州知州等地方官,公元1069年被提拔为参知政事。以下对王安石仕途中职位的描述,错误的是A.通判负责监督知州B.知州管理地方行政C.通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D.参知政事行使地方监察权6、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7、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不断完善和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同职能分组不正确的是A.御史大夫、刺史B.丞相、参知政事C.太尉、军机处D.郡县、行省8、《元史》载:“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材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A.改变了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B.行省设丞相,拥有行政大权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D.官职有明确分工并相互协调9、下列诗句中反映古代选是A.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B.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C.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D.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10、唐朝时“刑家之子、工贾殊类”不可参加科举考试,这一现象说明唐朝科举制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成为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C、士族势力已经走向衰亡         D、严格控制参加考试的人数11、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这一论断的是A.实施行省制度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立内阁制D.增没军机处12、《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13、明朝的“三司”与汉代的“三公”①都分管行政、军政和监察②行政级别相同③权力大小不同④都直接听命于皇帝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14、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高考资源网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高考资源网15、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C.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D.弥合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16、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17、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18、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19、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王朝一方面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另一方面又想方设法削弱宰相的权力。下列与之有关的措施是①西汉设置“中朝”②唐朝实行三省制③明朝设立内阁④清朝设置军机处A.②B.①②C.①②③D.③④20、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1、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A.唐朝设政事堂B.元朝设中书省C.明朝废除宰相制D.清朝设军机处【活动探究】(本课知识点的运用)22、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如图)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辰、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檐曝杂记》材料四:人民民主专政、、、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评述唐朝的政治制度改革?(2)材料二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3)材料三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内容发展反映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4)材料四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请在空白初填上适当的内容。和材料一、材料三相比,材料四反映的政治制度具有哪些重要特征?23、阅渎以下材料:高考资源网材料一周人以西方的一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高考资源网—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高考资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高考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高考资源网材料三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一一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然一一诸侯原本以大,末流滥以致溢,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四若元(元朝),则起逆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一《元史•地理志》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分封制度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秦朝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制度在当时的主要作用。(3)根据材料三指出汉初又分封王侯的原因及影响,并就此作简要评价。(4)根据材料四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特征。24、(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阅后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材料三观察右面一幅图片(3)根据材料三中的图片,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这一制度流行于中国古代的哪一时期?材料四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4)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需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贞观政要》材料三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丞相地位官职所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期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常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相当于顾问、秘书班子材料四当代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五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中国政府只有在施用棍棒才能让人民做些事情,政府与其说是管理民政,毋宁说是管理家政。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在处理君权与相权关系问题上,秦朝与唐朝统治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2)请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列举明清时期中枢机构大循环的表现,并说明其反映的本质问题。(3)你同意材料五中孟德斯鸠的观点吗?当时中国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3、(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明史》材料三凡京奏,禁中称文书,必发阁臣票拟。阁票用本、纸、小贴、墨字,内照票拟,或皇上御笔,或宦官代书,具在文书上面用朱字。阁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笔削或发下改票,阁臣随即封上,间有执政强争,也多曲折。         ——叶凤毛《内阁小识》材料四“光荣革命”以后,国王经常召集重要大臣一起开会,以征求他们对一些政治问题的意见。当时,因为这种会议在一个小房间中举行,所以人们就称这个会议为内阁会议,不过,在1714年以前,内阁还不是一个法定的组织,它只是少数主要大臣参加的会议。此后国王也没否决过内阁的决议。于是有的重要大臣就出来主持内阁会议,并把内阁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国王 汇报 关于vocs治理的情况汇报每日工作汇报下载教师国培汇报文档下载思想汇报Word下载qcc成果汇报ppt免费下载 ,这样,他的位置就日益突出,慢慢成为后来人们所称的首相。内阁制就这样逐渐形成并完善起来。 ——《世界史资料丛刊》请回答:(1)据图1指出,唐太宗如果欲下令治理黄河,负责起草诏令的应是哪个职能部门?图1和图2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朝内阁的特点是什么?(3)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4)概要说明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制的本质区别。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落,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能有荣辱人,能生死者。——清·乾隆帝材料三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权利法案》材料四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黄宗羲(1)材料一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怎样运作的?其意义如何?(2)材料二中乾隆的言论反映出我国古代君臣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政治具有什么基本特征?(3)根据材料三说明,与乾隆帝相比,英国国王的权力有何不同?并简述其原因。(4)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黄宗羲的观点?试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22、(1)三省六部相互监督和牵制,提高了政府的新政效率,进一步削弱宰相权力,加强了皇权;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2分)(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实行行省制是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3分)(3)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趋势:皇权逐渐加强(2分)(4)(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特征: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人民掌握权力;实行民族团结、平等和共同繁荣的原则。(5分)23、(1)原因:西周疆域广大,兵力单薄(或不足以统治东方各族)。(1分)(2)制度:郡县制。(1分)作用:加强中央集权,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统一。(2分)(3)原因: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或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1分)影响:地方割据、叛乱,影响中央集权。(1分)评价:汉初错误地吸取了秦灭亡的教训;分封王侯是历史的倒退。(2分)(4)状况:疆域辽阔。(1分)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2分)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任答两点2分)(5)特征:不断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强化中央集权。(或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1分)24、(1)世袭。(1分)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分)【评分说明:本小题学生在答题时,如果摘抄材料,也酌情给分。】(2)察举制度。(1分)推荐。(如果学生回答“推举”、“举”等,都给分。1分)(3)九品中正制度。(1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学生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可给分,1分)(4)隋唐时期。(答:隋朝、隋炀帝时期均可给分,1分)考试。(1分)明清时期。(1分)(5)影响: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3分)【评分说明:学生如果回答:“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中外选拔人才和官员选拔制度提供了借鉴”。“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等等,均酌情给分。】25、(1)秦朝设三公九卿,不给丞相兵权,以御史大夫牵制丞相;唐朝设三省六部,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2分)共同点:限制相权,加强皇权。(2分)(2)明朝废除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事;建立内阁制,成为皇帝的内侍机构;清增设军机处,挑选亲信充任。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专制皇权加强,发展到顶峰。(4分)(3)同意。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独裁手段维护统治,表明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4分)26、(12分)(1)中书省。(1分)本质不上相同。(1分)美国三权分立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特点,而中国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则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2分)(2)明朝内阁虽为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备顾问而无真正的决策权。(2分)(3)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的。(2分)(4)本质区别: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英国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产物,两者社会属性不同。(427、(12分)(1)运作:先由中书省草拟政令,然后交门下省审核,再交尚书省具体的某一部去执行。(2分)意义: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决策失误;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2)主子与奴才的关系;君主专制。(2分)(3)乾隆帝权力至高无上,而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法律)的制约;(1分)英国“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1分)(4)观点理解: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加重了政治腐败。(1分)根源: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5)政治制度文明与否关系到国家的盛衰,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1分)(君主专制、个人独裁不利于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发展或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的进步)(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本目第一段)。1、汉朝的察举制(1)涵义: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2)目的:广泛搜罗、管理人才(3)选拔的主要途径:举荐孝、廉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1)涵义: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P14注3)(2)选拔标准:门第声望。(3)弊端: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4)衰落: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的发展。(1)涵义: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2)发展演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3)意义:①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贤任能的公平竞争。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社会发展:从废除宰相到设立内阁,建立军机处,封建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封建社会晚期,衰落时期。(二)宰相制度的废除。1、原因:⑴根上上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在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⑵明太祖认为元朝的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⑶废除行中书省后,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随之扩大。(P16历史纵横)⑷宰相胡惟庸骄恣擅权,是其借口。2、目的: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3、废除:(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4、影响: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指导学生阅读P16资料回放)过渡:明太祖废丞相制,职分六部,隶属皇帝。使秦汉以来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废除了,也改变了有史以来君主通过相职管理国家的历史,君主成为国家的行政首脑,极大地加强了皇权。“宰相”之“宰”有主宰之意,“相”意指辅佐,宰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权力过大会威胁君权,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如今“废宰相,权分六部”,则可防止皇权旁落,加强君主权力,这是君相矛盾不可调和的表现和必然产物。但如此一来,还有谁帮助皇帝日理万机呢?(二)内阁的出现(1)原因:不可无辅臣(2)创立与发展3.特点:P17最后一段(3)特点:(1)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2)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认识: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三)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1)原因(必然性):①经济根源:封建经济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统一;②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借助强大的政权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及镇压人民反抗;③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2)总趋势①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②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3)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②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③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a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b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④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世纪金榜P12单元归纳三)(世纪金榜P7点拨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①积极作用: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b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c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②消极作用:a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b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c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3.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三省六部1.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门下省,形成三省体制。2.隋朝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3.唐朝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是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三省长官都为宰相。具体分工为: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作用: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影响: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隋唐时期,在尚书省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和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此后历史朝代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一、汉朝1.汉初在地方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各国,郡国二制并行。2.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13州。州设刺史(秦朝的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3.东汉时期,刺史逐步添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4.东汉末年,州逐渐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由郡县两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二、隋朝1.隋文帝因地方行政机构重叠,废除郡级,形成州县两级三、唐朝1.唐太宗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逐渐变为州之上的行政实体。2.唐朝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权力越来越大,发展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四、宋朝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消减地方节度使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2.宋朝地方政权分州、县两级,又将唐朝的“道”改成“路”,在州县之上。五、元朝1.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记忆表格朝代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郡国二制并行 东汉末年 州、郡、县 隋初 州、县 唐 道、州、县 宋 州、郡、路 元 行省制度,行省之下为路、府、州、县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评价:(1-5积极作用,6局限性)从汉至元,中国政治制度屡经变化,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郡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明朝 清朝 设三司 设内阁、置六部 废中书省和丞相 设南书房 设内阁 设军机处4.1宰相制度的废除背景:明初沿袭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太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内容:1.1376年,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部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秦朝的御史大夫,汉朝的刺史),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合称“三司”2.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4.2内阁的创立内容:丞相废除后,全国重大事务由明太祖亲自处理,深感处理全国事务的疲惫,于是设殿阁大学士,作侍从顾问。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的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又称“内阁”。内阁制度正式成立(明成祖)。明宣宗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替皇帝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权时,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但是内阁只是顾问,票拟的采纳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意义:内阁时郡主专制的强化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4.3君主专制制度的顶峰内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按照部落贵族共同议事的传统,由八国旗主“共治国事”。皇太极极为后,为销弱旗主的力量,增加议政的人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后,将原来的旗主全部封王,议政会议即称为“议政王大臣会议”,同时还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内阁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由于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会议决定的事,皇帝难以更改,皇权受到很大的限制。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替皇上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雍正帝时,又在宫内设置军机处,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写成文,经过皇帝审批后,传达中央各部的地方官员执行。于是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在皇帝的手中,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内阁相继撤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职权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奏章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可以草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特点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地位渐上升,地位变得更加重要。名称设立殿阁大学士设立内阁明太祖明成祖明中后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不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完善继续发展阻碍社会发展违背时代潮流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封建制度的衰落PAGE
本文档为【必修I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4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个人认证用户
友娟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349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企业经营
上传时间:2019-05-24
浏览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