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举报
开通vip

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 ????????????? ??????? 上一章討論了「國家」的性質與型態,本章將針對其中的君臣關係的 課題,再予以析論。如本書所強調,欲理解皇帝制度的權力結構,須探究 此結構中的主要人際關係的型態與其性質。故君臣關係是理解中國中古政 治史的關鍵課題,此問題的深入研究是有其必要的。另一方面,也藉此課 題探究歷史上中國的人際關係的類型與特質。 三綱、五倫是中國社會的主要人際關係及其規範,近年來不同學科的 學者皆強調人際關係研究對於理解中國社會...

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
?????????????????????? ????????????? ??????? 上一章討論了「國家」的性質與型態,本章將針對其中的君臣關係的 課題,再予以析論。如本書所強調,欲理解皇帝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權力結構,須探究 此結構中的主要人際關係的型態與其性質。故君臣關係是理解中國中古政 治史的關鍵課題,此問題的深入研究是有其必要的。另一方面,也藉此課 題探究歷史上中國的人際關係的類型與特質。 三綱、五倫是中國社會的主要人際關係及其規範,近年來不同學科的 學者皆強調人際關係研究對於理解中國社會的重要性,提出「關係」的概 念是理解傳統中國社會的關鍵。1本文除了解決中國中古史的問題之外,也 試圖從歷史學的角度反省人際關係研究的課題。此課題的研究當是跨領域 且須科際整合的,如心理學、社會學等。而所謂歷史學的角度,是強調現 今世界的形成是歷史中的人的行動所造成的結果,而且是在時間序列中的 眾多行動所匯集的不斷的事件所造成的。且人的行動不是任何理論模式可 以預測的,它們是歷史中的人根據其所擁有的文化資源,在特定的時空脈 絡下,受制於其所能運用的資源,並基於其策略與目的,所造成的結果。 即使人不是隨心所欲的行動,至少沒有一定的方向性,其結果也不是可以 預測的。以本文欲論的三綱中的君臣關係而言,學者多強調它對於中國的 政治社會的影響。但在此同時,我們也不應預設君臣關係的型態與內涵在 歷史中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中的行動者在面對特定的歷史環境或經歷特定 的歷史事件後,基於其策略與目的,也會運用既有的文化資源,創造出新 的人際關係。 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所處的歷史脈絡,重要者有二,一是選舉制度的 成立,二是「士大夫社會」的成立。就前者而言,西漢中期以來,中國歷 史的一大轉折點是選舉制度的形成,即通稱之「察舉」制度。有關這段歷 * ????????????????????????????????21?1997 ? 12 ??? ???????????????? 1 ????????????????????? 64-85??????????????????? ? ???????????????????????????12?1999??????????? ?????????????? 2 史的演變,論者多矣,名家輩出,不待詳述。2漢初繼承秦朝的皇帝制度, 在體制上也主張「天下一家」、「普天王臣」。然而,隨著國家的政治力量進 入基層社會,漢朝勢必吸納地方的菁英進入政府,其結果是重組統治階級 的成員,具體的制度呈現在西漢中後起的選舉制度。於是地方上的菁英可 以藉由制度化的選舉管道,由民間社會升入國家。就當時皇帝制度下的君 臣關係的一面而言,這些出身地方的官員是天子之臣,但由於先秦以來的 制度認為君臣關係的締構須藉由固定且具共識的儀式,所謂「策名委質」。 3龐太的官僚群不可能與皇帝都舉行稱臣之禮,則他們與皇帝的關係為何, 此問題在漢代已成為重大爭議。易言之,當官僚制度在漢代逐漸完備之後, 4漢朝面臨絕大多數的官員是來自於皇帝的家外,官員與皇帝的關係是否能 再保存舊有的家臣型態,或國家如何轉型,皆成為當時的歷史課題。 再就「士大夫社會」而言。所謂「士大夫社會」,是指各地的士大夫 跨地域的結合,而形成一個全國性的集體與社會網絡。他們有共同的文化 價值觀、相近的生活習慣,並彼此互相認同。在中國歷史上,此類「士大 夫社會」成立於漢晉之際。5君臣關係不只是一種政治制度,也是社會關係, 故深受「士大夫社會」成立後的社會結構、價值觀的影響。6在建構「士大 夫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創造新型態的人際關係。人際關係的確立卻不是 任何個人可以任意決定的,甚至不是人際關係的互動雙方可以自行決定 的。它必須奠基於當時的制度,即具有共識的一套遊戲規則。7而制度的成 立是歷史的結果,是歷史中的行動者運動的結果。就人際關係而言,中古 士人運用當時具有共識的儒家經典的內容,尤其是與人際關係定義最有關 係的禮經,藉由經典詮釋的行動,創造出有利於當代「士大夫社會」運作 的人際關係的類型。著例如本書第十章所論的「舊君」、「故吏」關係的成 立。 概言之,東漢以來,為了「士大夫社會」的成立,士大夫便開始尋求 對於「士大夫社會」之內的人際關係規範的界定。其共識的取得方法之一 2 ??????????????????????????????????????????? 1976???????????????????????????????????????? ??1982????????????????????????????????1980???? ?????????????????????????? 4??????????1970??? 3 ??????????? 4 ?????????????????????????? 5 ???????????????????????????????????????? 6 ??????????????????????????????????????? 7 ????????institution?????????????????????????????? ?????????????????????????????????????????? ?????????????????????????????????????????? ????D. North,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Institution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 142, 1986? 3 是透過當時士人共有的文化資源,即古典禮學與禮制的運用,尤其是禮制 所蘊涵的名分觀念。在當時,界定人際關係所能運用的文化資源中,以喪 服禮最突出,故從東漢後期起,便出現官員之間的喪服禮。當時士大夫重 視官員間的喪服關係,可以有幾個面向。一,藉著援引禮經,可確認這些 新人際關係的正當性,尤其是當門生故吏等名分受到國家體制的質疑時。 二,藉由禮制的肯定,使得門生故吏等人際關係不只是人們隨意的認定, 進而成為一項制度,包含既定的規範。唯有經歷這種制度化的過程,人際 關係才會產生力量。8 由於士大夫社會的發展,漢晉之際的士人意識到人間有三個領域,一 是儒學,二是士大夫社會,三是國家。如漢末建安年間,曹操祭祀盧植文 中曰: ?????????????????????????????9 盧植分別是學(儒)、士、國的領導人或楷模。中國歷史演進的一面 可從國家、士大夫社會之間的互動發展觀之,又儒學提供了國家與士大夫 社會的文化資源。10本文討論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時,是將此項人際關係 置於國家、士大夫社會與儒學這三項歷史脈絡下考察。 君臣關係的類型雖源自上古,但其人際關係的性質卻因為不同的歷史 脈絡而有所變化。如學界認為君臣關係是一種「家父長」式的人際關係, 它並非一成不變,其本身應該是一個歷史學的課題。這也是本文的出發點, 即我們不能預設君臣關係為已知的前題,以此推論相關的歷史問題,反而 是要預設人際關係會在時間序列中演變,不同時代的人們在不同的歷史脈 絡下,有不同的看法與作法。人際關係的確立是在特定的歷史情境下,由 人們溝通討論出來的,不是先天注定的。 ??????????????? 由於本文涉及中古政治團體的研究,故先對相關學說作一簡略的學說 史回顧。在中古政治團體的相關研究中,士族學說影響深遠。歷來有關這 個課題所形成的研究可歸納如下。 8 ????????????????????????????辺??????????? ??????????????????1995??? 9 ?????? 64?? 2119??????????????????????????????? ???? 10 ?????????????????????????????????????????? ????????????????????9?1982? 12???????????????? ???????????????????教???????????????1989 ??? 4 一是強調士族基於文化教養所形成的文化認同,尤重家學門風的探 討。11 二是分析統治集團的社會屬性,包括政治黨派與社會集團的關係。陳 寅恪自三十年代起便將這些概念引入士族研究中,促使不少學者致力於探 討中古統治階級的社會成分、政權如何獲取士族的支持等課題。12 三是重視士族權力的社會基礎。這個取向又發展出不同的學派,如強 調士族之所以為社會領袖是因為擁有廣大的土地與依附人口,採用此角度 的研究者重視士族在地方上與其依附者之間的支配關係。13又有日本學者 強調士族權力具有「自律性」,這種自律性是源自於以地域社會為場域所生 的輿論評價,士族權力是植基於他們在地域社會的名望,而這種名望的形 成主要不是透過政治支配與生產關係(如地主、佃農等),而是人格的力量。 14 上述諸說對於理解中古士族有著重大的貢獻,但從本文的立場而言, 仍有以下的問題可以繼續探討。一,上述諸說較重視士族與地域社會的關 係,本文則側重士族之所以為士族,並與地方級的土豪相對立,是因為他 們具有「全國性」的性質。這種「全國性」士大夫身分的獲得,除了經由 鄉里輿論賦予士大夫身分之外,一個全國性的「士大夫社會」在漢末形成, 士人必須在此間獲得肯定的環結也是不容忽視的。15二,士族作為中古的 統治集團,其成員間的結合關係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只靠官僚制度的 職位關係,而是以士族為主體的士大夫社會發展出自己的人際結合制度, 如門生故吏等。 有些中古士族的研究預設士人之間的結合是一自然的過程,所謂自然 是指人們會因為地緣、血緣的關係,或日常生活的親近性而選擇成為一個 團體;或因為文化價值理念的相同而彼此認同,進而結合為一個團體。 11 ?????????????????????????????????????????? ????????????????????????????1977 ???????????? ??????????????????????????????????1996??????? ????????????????????1978???????????????????? ?????????1987??? 12 ????????????????????????????????????? 13 ??????????????????????????????????1:9??1935 ? 11 ?????????????????????11:4?1936 ???????????????? ??? 14 ?????????????????????????????????????????1987 ???? 53-61??????????????????? 15 ?????????????????????????????????????????? ?????????????????????????????????????????? ?????????????????????????????????????????? ?????????????????????????????????????????? ????1988??????? 82? 5 地域性與鄉里關係對於中古社會而言是一重要的特質,故史學界發展 出「地域集團」與「地域社會」的學說,前者中最著名的當推「關隴集團」 的理論。16此研究取向使學者在探討中古時期的政治社會史時,認為同鄉 關係是當時人際結合的基本關係,並預設士族在擴張權力時的重要憑藉是 同鄉關係。17 筆者承認人際間的初級紐帶,如地緣、血緣關係,對於集團的形成具 有一定的作用力;對自己身分的「認同」也誠然是人際結合的動力之一。 地域集團理論對於我們理解中古的政治社會十分有幫助,但在這些研究的 基礎上,我們應注意人們如何在這類初級的人際紐帶之上建立起制度化的 結合關係。人的屬性與特徵的相同,如士大夫身分、潁川人、汝南人、博 陵崔氏、蘭陵蕭氏等,並不能保證人們就可以結合為一個團體。這其間還 有二個環結須重視,一是各地士大夫究竟是透過何種管道與媒介而彼此在 實際生活上發生交往。18二是偶然性的人際交往只會形成所謂烏合之眾, 具有集體行動能力的團體必須是其成員之間具有確定的人際紐帶。人際關 係確立的方式會因時空情境而不同,我們可以將之視為一文化問題。19如 前述喪服禮就是一項文化制度,人們藉著喪服的等級與喪期的長短來界定 各種人際關係,如父子、君臣等,以及人際間的親疏尊卑的等差。 換個角度說,確定的人際關係通常要經過某些人為的儀式。如中古時 期長官僚佐之間的君臣關係的建立必須要透過確實的作為,而不能單憑自 然的名分,這種儀式依上古的傳統,稱之為「策名委質」。其具體的內容當 是君主方面的辟召,而應召的僚佐將自己的名字寫於策表上,獻給君主, 然後名字被登記在君主的名簿上。唯有透過這種「策名委質」的程序與儀 式,長官與僚佐之間才算締結了某種君臣關係。這類君臣關係也唯有透過 這項儀式而予以制度化,才能產生一定的規範性。20 就中古史而言,士人之間通過地域社會的媒介而結合的情形誠然值得 重視,但欲理解士人如何成為一個集體行動的單位,則軍府組織的構成也 16 ?????????????????????????????????????????? ????????????????????????????28?1982????? ?????????????????????????????????????????? 1995???????????????????????????????????????? ?????????????????????????????????????????? 1990??? 17 ???????????? ???????????????????????1987 ??? ?????????????????????????????????????????? ????84:1?2?1992??? 18 ?????????????????????????????????????????? ???????????????????????????? 19 ???????????????????????????1992???? 5-6? 20 ???????????????????????? 6 不可忽略。這類的人際結合主要是士人以軍府為媒介及場所,而締構府主 僚佐與舊君故吏等制度性的人際關係。21由於這類關係在中古時期被認為 是某種的君臣關係,基於三綱的信念,它成為當代強而有力的人際結合紐 帶。有鑑於此,探討中古政治團體中的君臣結合關係應該是一個有意義的 課題。 ?????????? ????????????? 通說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皇帝制度正式成立。然而,皇帝制度中的 諸元素,如郡縣制、官僚制等,並非自秦始皇時代以來一成不變。換個角 度而言,若推論秦始皇是依照一個具共識的皇帝制度的創立藍圖而開創出 新制度,恐亦言過其實。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自認為「壹家天下」。如上一章所論,所謂「一 家」是指秦始皇所領導的原戰國時代的秦國的「國家」消滅了戰國的東方 六國的所有的「家」,尤其是六國的「國家」。終至「天下」只剩下一家。 於是,「天下」的人民與土地,也皆歸隸於此僅存的「國家」。即使秦及漢 初的統治者懷抱如此的政治理念,「天下一家」、「普天王臣」的落實仍必須 有其他政治社會的條件配合。然而,我們須注意這些條件沒有驟然隨著秦 始皇征服戰爭的獲勝而到來。 就君臣關係而言,上古以來的「家」內的君臣關係及其秩序的原理, 仍強固的存在於秦始皇之後的政治社會中。雖然我們可以在漢代政治制度 中推論出當時的政治規範是禁止皇帝之下的臣民彼此之間締結君臣關係, 22但這項規範顯然不會立刻就成為當時政治社會的共識,士人階層與民間 仍然認為君臣關係的締結須通過一定的儀式,而且執行過一定的儀式的雙 方則可締結君臣關係。 當西漢中期以後,漢朝推動選舉制度,即所謂察舉,或謂辟召。察舉 與辟召的原理是皇帝授權高層官員可以推舉人才進入國家。23我們可以從 21 ?????????????????????????????????????????? ???????????????1987????????????????????????? ?????????????????????????????????????????? ???????????? 22 ?????????????????????????????????????? ??1979??? 23 ?????????????????????????????????????の????? ??????1988???????????????????????????????? ?????????178 ?1954 ????????????????──????? 7 以下的角度理解這段有關皇帝制度發展的歷史。秦及漢初雖然在政體上強 調「天下一家」,但其所建構的政治支配是一種虛像。其實國家權力並沒有 能力伸入基層社會。西漢中期起,盤據中央的統治者藉由選舉制度,以州 郡等地方長官為媒介,利用了既存的君臣關係的制度,由州郡長官辟召在 地的菁英。再透過長官與被辟召者之間的君臣關係,使皇權能夠藉由這層 人際關係的網絡,由朝廷擴展及於基層社會。24 就現有的史料來看,在兩漢之際,當時人已認為因察舉或辟召而締結 的長官僚佐、舊君故吏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君臣關係。如郅惲為縣吏,為友 人報仇而殺人,事後向縣令自首,他訴說殺人自首的原因: ?????????????????????????????? 25 郅惲訴說其道德的困境。他基於道義必須「為友報讎」而殺人,但此 「私」卻妨礙了其為縣令之「公」,因為縣令必須秉公執法。郅惲為了其私 情,牴觸了其長官的公義,故他必須要自首,以盡「臣節」。郅惲的此段語 言也典出古典《春秋》論事君與為父復仇的矛盾。26由此可推知,郅惲作 為縣吏,自認為他與縣令的關係是君臣,一如古典所載。又其後郅惲為汝 南郡功曹,曾直言進諫太守歐陽歙,認為他任用小人,且其下的僚佐又復 阿諛奉承,他說:「此即無君,又復無臣。」郅惲之舉為人讚譽為:「君明 臣直。」27此亦可見當時人視郡太守與其僚佐之間為君臣關係。 又如東漢彭脩認為太守與僚佐的關係是「賢君」、「忠臣」。28又如西晉 武帝時,向雄在為郡主簿期間,劉毅為太守,故二人有長官僚佐的關係, 其後則當為舊君故吏。但二人因故交惡。後二人又同在門下任官,劉毅又 為向雄的長官。史書說武帝下敕要求二人「復君臣之好」。29 因為官僚制度(尤其是選舉制度)而形成的長官僚佐關係,對於當時 人而言是一種新的人際關係,漢末以來的士人開始尋求對於這類人際關係 及規範的共識,而當時人所用的方法是運用古典的禮學與禮制,尤其是其 中的名分觀念。透過禮儀的確立,如上面所述官員間的喪服禮,這種人際 關係就從提升為一種文化制度。在此同時,禮經中的名分觀念也影響人們 ??──????????3 ?1954 ????????????????????? ???15 ?1989???? 24 ???????????????????????????1988 ???? 391-412???? ?????????????????????????????????????????? ??????????? 25 ?????? 29?? 1027? 26 ??????????????????? 27 ?????? 29?? 1028? 28 ?????? 81?? 2674? 29 ????? 48?? 1335-1336? 8 看待這一類的新人際關係。 ???????????? 在後漢,官員之間因為職位的媒介而產生某種君臣關係已是朝野的共 識,問題在於這類君臣關係產生的要件為何。用當時的語言,君臣之「名」 如何才算確立。這項議題自漢末以來就受到朝野的關注。在漢末,漢朝的 制度規定,凡受辟召者,如果不「謁署」,即應召至長官的官府處進行「策 名委質」之禮,則此人不算是長官的故吏。但也有儒生反對,如孔融認為 只要辟召之命已出,就算締結了舊君故吏的關係。30無論如何,通過辟召 之命才能建構出長官與僚佐之間的某種君臣關係,更嚴格的觀點認為只有 通過「策名委質」之禮才算是君臣。古典君臣關係的建構儀式著重見面禮, 包括君臣見面時的禮儀互動,以及語言文字的交換。而作為君臣關係媒介 的見面禮與語言文字,二者孰輕孰重,引發爭議。但魏晉以後,顯然後者 愈被強調。 東晉簡文帝死後,當時官員討論軍府的上級僚佐(參佐綱紀)如何為 天子服喪。問題在於參佐綱紀一類的僚佐多是由府主所辟召,故與府主間 有某種君臣關係,職是之故,他們與皇帝之間的君臣關係的性質為何,引 發爭議。禮官邵戩援引喪服經傳,認為依封建禮法的原則,軍府僚佐與皇 帝之間沒有君臣關係,但軍府中的上層僚佐因為曾受皇帝「除敕」,即曾接 受皇帝的任命公文,彼此曾行相見之禮,可類比於封建制中的諸侯之卿之 於天子,雖然不是天子「純臣」,不須依臣禮為天子服三年之喪,但可服大 功繐縗。如果軍府僚佐不曾接受天子「除敕」,也未與天子行見面之禮,則 不須為天子服喪。31由此可見府主辟召之僚佐視府主為直接君主,且任命 的公文書與見面禮是君臣關係締構的要件,此見面禮當即包括「策名委質」 之禮。 君臣之名確立的問題在六朝一直有爭議。如劉宋時,庾炳之轉任劉義 康的驃騎將軍府主簿,未赴任即轉調為丹陽丞,於是發生庾炳之與劉義康 之間的禮儀問題,朝廷還為此展開辯論。最後的結果是朝廷採納裴松之的 意見,如下: ??????????????????????????????? ????????????????勑????????????? ?????????????????????????32 30 ???????? 31 ????? 41?? 2209???????????????????????????????? ????????????????????? 32 ????? 53?? 1517? 9 即庾炳之在接獲辟召的公文書之後,君吏的名分即已確立,不因為有 無臣吏之間的見面禮。 ???????????????? 國家對於官員之間的君臣關係的態度是曖昧矛盾的。自東漢以來,國 家便承認舊君故吏之間有某種特殊的人際紐帶存在,且這種人際紐帶蘊涵 著道德規範。在政治上,舊君故吏須受連帶的政治法律處分,其例不少, 以下試舉數例。 東漢中期人左雄,曾辟召馮直為其將帥,後馮直坐贓受罪,左雄因此 遭人糾舉。33由此例可見當時人承認舊君與故吏的特殊關係。又如陳禪, 東漢後期人,鄧騭辟召為吏,及鄧騭遭誅廢,陳禪以故吏被免官。34東漢 崔寔曾為梁冀大將軍府司馬,後遇梁冀誅,崔寔以故吏遭免官,禁錮數年。 35楊震為鄧騭所辟召,後鄧氏敗,人稱「且鄧氏故吏,有恚恨之心。」因 此遭廢。36 在漢末的黨錮事件中,所謂「黨人」的認定,門生故吏關係是其要素。 37如黨人中的范滂所用之人被稱為「范黨」,即范滂與其故吏所組成之黨。 38在黨錮事件進展的過程中,熹平五年(196)的詔書中規定: ?????????????????????????????? 39 連坐的範圍主要是門生故吏與家人,並擴及五服親(五屬),其後五 服親的規定稍有放寬。李膺因黨事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 並被禁錮。」40陳蕃被殺後,「徙其家屬於比景(案,地名),宗族、門生、 故吏皆斥免禁錮。」41皇甫規自訴為黨人,其理由是:「臣前薦故大司農張 奐,是附黨也。」42他曾推薦黨人張奐,故也是黨人。 再從喪服禮的角度觀察,魏晉時期的法制一方面承認長官與僚佐間有 超越職務關係之外的私人關係,故允許僚佐在長官死後為其服喪,但有二 33 ?????? 61?? 2022? 34 ?????? 51?? 1686? 35 ?????? 52?? 1730? 36 ?????? 54?? 1766? 37 ?????????????????????????????????????????? ?????????????????????????????1960??? ???? 289-294? 38 ?????? 67?? 2205? 39 ?????? 67?? 2189? 40 ?????? 67?? 2197? 41 ?????? 65?? 2170? 42 ?????? 65?? 2136? 10 項限制,一是服喪期限只到新任長官就任為止;二是只服齊縗,不得服臣 為君之斬縗。此皆表明國家雖然允許僚佐為死去的長官盡私情,但仍然認 為公的規範高於私人的情感,且長官僚佐之間不是君臣關係。故就國家的 制度而言,也只言是「君吏」關係,而非「君臣」。43 在曹魏末年復「五等爵」制後,由於封國的性質更接近古代的封建制, 更受封建禮法的規範,所以封國內的國君與僚佐之間的關係更被普遍視為 君臣關係。雖然當時儒家官僚間仍有爭議,但魏晉的「喪葬令」規定國官 中的上層僚佐必須為國君服斬縗,即承認其間的君臣關係,但喪禮結束即 除服。44 故吏為舊君服喪引起更多的爭議。但一般說來,故吏為舊君服喪在魏 晉時期已是士大夫社會的一種道德。西晉泰始年間在朝廷官員的激烈辯論 下,晉武帝裁示故吏得為舊君服齊縗三月。45這是妥協下的產物,一方面 照顧到當時士大夫社會的道德規範,承認舊君故吏的特殊關係,推測國家 也藉此取得與士大夫社會的和諧關係;但另一方面由於當時士人間有為舊 君依臣禮服三年之喪者,所以朝廷規定只能服齊縗三月,是降低其關係的 重要性。46 ???????????? 長官僚佐或舊君故吏關係的受重視反映了這類關係所蘊涵的強大力 量。在六朝時期,辟召制主要施用於軍府,軍府是重要的政治團體,軍府 內的府主僚佐關係是集體行動的信任基礎。漢末、三國時期的賈詡,曾投 靠董卓、張繡,屬於曹操的敵對陣營。其後,賈詡投靠曹操,但他始終認 為「非太祖舊臣」,因此怕遭到猜疑。47所謂非舊臣,是指其人未曾接受曹 操的辟召而進入曹操的軍府中。在幕府辟召制度實行的時代,這種例子屢 見不鮮。 又如東晉劉宋之際的政權遞禪期間,魯宗之屬劉裕的陣營,但因為「自 以非高祖舊隸」,即不曾任職於劉裕的軍府,亦即不是劉裕的故吏,因此「有 自疑之心」,最後竟然逃亡入羌。48 西魏王思政是宇文泰陣營中地位很高的漢人將領,卻因為「自以非相 府之舊,每不自安。」49即他未任過宇文泰丞相府的僚佐,50故自以為不屬 43 ???????????????????????????????27?1995???? 162-163? 44 ????? 88?? 2417??????????????????? 78?? 2063? 45 ????? 15?? 403-404? 46 ???????????????????? 165-166? 47 ?????? 10??????? 331? 48 ????? 74?? 1922? 49 ?????? 18?? 294? 11 於宇文泰的派系。王思政的疑慮或許是有道理的,他因為與宇文泰沒有舊 君故吏的人際紐帶,故以其在關隴集團的軍階之高,卻在軍旅生涯中都被 派往邊區駐守或作戰,一直沒有機會回到關中本部。51 另外一個著例是漢末臧洪的故事。東漢中平末,太守張超任命臧洪為 功曹,故二人之間有舊君、故吏的關係。後臧洪因故投靠袁紹,袁紹授以 青州刺史、東郡太守。其後曹操圍張超,而當時曹操與袁紹為同一陣營, 但張超自信臧洪必來救。臧洪向袁紹求援,袁紹不同意,結果張超戰敗而 死。臧洪因此怨袁紹,二人絕裂,以至兵戎相見。袁紹派兵攻臧洪,屢攻 不下,派人寫信給臧洪,臧洪的回信中,稱袁紹為主人,稱張超為故君。 主人是相對於客。他與袁紹之間是主客關係,與張超則是某種君臣關係, 其關鍵處在於袁紹未辟臧洪為吏。52臧洪戰敗而死,其死因主要是為了「郡 將」,故當臧洪的僚佐陳容質疑:「臧洪發舉為郡將,奈何殺之。」史書說: 「紹慚」。袁紹之慚是因為當時士人普遍承認故吏為舊君効忠的價值觀,袁 紹為己之故而殺一忠臣。 ?????????? 舊君故吏關係的性質為何,曾在日本學界引起爭論。一派認為舊君與 故吏關係是君臣式的,故是一種「家父長式」的隸屬關係。53如前所論, 舊君故吏關係在當時的確被認為是某種君臣關係,但這種君臣關係是否完 全延襲自秦漢以來的傳統而沒有變革,則非不證自明。以下即討論這個時 期君臣關係的性質,首先說明君臣間的權力依賴關係。 ????????? 先從「君臣義合」的觀念說起。自東漢以來出現「君臣義合」的說法, 即君臣之間的結合是一種自願式的。此觀念的正式提出可溯及東漢前期的 「白虎觀經學會議」,54這次會議已提出「君臣義合」的說法,文曰: ?????????????????????????????? 50 ???????????????? 51 ?????????????????????????????????????????? ????????1990???? 185-188? 52 ?????? 58?? 1892? 53 ????????????????????? 54 ?????????????????????????????????????????? ?????????????1992??????????????????????? ???????????????14 ?1962 ?????儁????????????? ??????????????????????????????????????1991??? 12 55 此在說明「委質」之意,「委質」觀念本身也意味著臣這方面在君臣 關係的締構過程中擁有若干主體性。56臣的主體性表現在臣方面可以拒絕 君臣關係的締構,如前引西晉向雄的故事中,晉武帝要求向雄與其舊君、 現任長官劉毅「復君臣之好」,向雄接受君命,前往見劉毅,卻對劉毅說: 「君臣義絕,如何?」說完即離去,其作法竟然獲得晉武帝的同意。57 辟召的制度本身也反映了「義合」的事實。如前所論,君臣關係成立 的禮儀包含辟召之命與謁署,這些禮儀的完成才表示君臣關係的締結。由 於君臣關係需要透過禮的媒介,須經關係人雙方同意,雖然這種關係不能 稱之為契約關係,但也從而顯現出臣的主體性。58這項事實也可從臣方面 拒絕接受辟召的風氣而獲得證實。自漢末以來,拒絕接受辟召的例子屢見 不鮮。59試舉數例。 漢末陳紀,其父陳寔,「黨禁解,四府並命,無所屈就。」60黃瓊,「初 以父任為太子舍人,辭病不就。遭父憂,服闋,五府俱辟,連年不應。」61 鍾皓,漢末人,為郡功曹,辟司徒府。前後九辟公府,皆不就。62劉淑, 漢桓帝時人,「州郡禮請,五府連辟,並不就。永興二年(154),司徒种暠 舉淑賢良方正,辭以疾。」63 所謂「君臣義合」的另層意義是相對於父子之間的「自然」關係。西 晉武帝時,河南功曹龐札等的表中曰: ??????????????????????64 此觀念亦可解釋為君臣關係是人為的。所謂人為的,是指關係人雙方 的人際紐帶的成立是透過確定的儀式。「義合」之詞經常出現在描述夫妻的 婚姻關係,如《唐律疏議》所言:「夫妻義合,義絕則離。」65稱「義」的 原因在於女子進入夫家,與夫家發生親屬關係,是經過制度化的儀式,如 聘財、婚書等。66在當時人的觀念中,此與父(母)子的關係屬於自然發 生的,二者性質有所不同。試舉一例說明。劉宋時,安陸郡發生一件逆倫 55 ??????????? 8?? 9?????????1983????????? 56 ?????????????????????????????????????????? ???????1980???? 289? 57 ????? 48?? 1336? 58 ??????????????????????????????????????????? 59 ?????????????????????????????? 201-216? 60 ?????? 62?? 2067? 61 ?????? 61?? 2032? 62 ?????? 62?? 2064? 63 ?????? 67?? 2190? 64 ????? 50?? 1400? 65 ???????????? 191?? 66 ??????????????????????????????1991???? 75-105? 13 案件。張江陵與妻吳氏在共同辱罵其母時,命令其母黃氏去死,結果黃氏 真的自殺。由於律文中沒有罵父母致死之科,所以引起官僚層的討論。當 時職司司法的尚書比部郎孔淵之認為: ??????????????????????????????? ?????????????????????????????? ?????67 即張江陵處以死刑,而其妻吳氏則可免死。原因在於母子之間的感情 是屬於天屬,因為是自然的關係,所以法律採嚴格對待的態度。相對的, 婆媳之間是以義合,法律對這類人為的情感採取較寬鬆的態度。法官的態 度本文不予論究,僅以此案件為例推論,所謂「天屬」或「義」的關鍵性 差別是人際關係成立是否通過固定的儀式,媳婦進入夫家須經過固定的儀 式,為人子者則否。漢末鄭玄曰:「夫婦以禮義合。」68又曰:「非得禮義, 昏姻不成。」69此處的禮義當通禮儀,故有人為的儀式者,其人際關係為 「義」,不須儀式而關係自然成立者為「天屬」。70唐賈公彥《儀禮‧喪服 經傳》疏中,也以母子是「血屬」,與夫妻是「義合」相對照。71 君臣有「義合」,也有「義絕」。君臣義絕的例子如前述西晉向雄在拒 絕與劉毅復君臣之好時,向劉毅提出:「君臣義絕」的要求。北魏末年高歡 與爾朱兆交惡,爾朱兆責高歡「背己」,而高歡宣言他與爾朱兆「義絕」。72 君臣義合與義絕的理論應源自古典的經書中,後為經學家所發揮。鄭 玄在解釋〈喪服經傳〉規定:「大夫在外,其妻、長子為舊國君」時,認為 這種情境的產生是因為:「君臣有合離之義。」73唐賈公彥所說:「父與母 義合有絕道。」74唐孔穎達也說:「君臣義合,道不行則去。」75這種「義 合」的關係是相對於「親屬之恩」,故「有去之理」,76因之有君臣義絕的 說法。唐朝經學家多認為君臣義絕的發生是因為臣方面三諫不從。77 自東漢中期以來,君臣的關係被界定為「義合」,是通過特定的儀式 所建立起的人際關係,其儀式即所謂「策名委質」,更重要的是當時人普遍 67 ????? 54?? 1534? 68 ????2? 2/10??? 89????????????????????? 69 ????2? 2/9??? 89? 70 ???????????????????????????????????????????? ??????????????????????????????? 71 ????? 30/6??? 354? 72 ?????? 1?? 8? 73 ????31/10??? 368? 74 ????30/7??? 355? 75 ????2? 3/9??? 103? 76 ????2? 1/7-8?? 75? 77 ????????7? 2/5??? 263? 14 認為沒有經過這些儀式便沒有君臣之「名」。既然雙方之「名」是通過儀式, 因此雙方之「分」也應當受到儀式的規範。所以當我們在討論這個時期的 君臣關係時,必須重視「禮」的因素。 ??????????? 由於接受辟召表示某種君臣關係的締構,而這層關係是士人在家外世 界最重要的人倫關係,主吏雙方皆會考量對方的名聲。士人在接受辟召時 會考量辟召者的名望。同樣在君的這方面,他也必須藉著辟召名士而加強 自己的地位,六朝官員多以辟召名士來增強自己的權勢。此即前言所論, 在中古時期,君臣結合的形態受到士大夫社會型態的規範。 如東漢外戚竇武為擴充勢力,「在位多辟名士。」78又如東漢後期,樂 安郡人周璆是當地的「高絜之士」,前後幾位太守辟召皆不就。至陳蕃為太 守,才接受任命。陳蕃也對周璆特殊禮遇,「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 縣之。」79周璆願意與陳蕃締結主吏關係,顯然是因為二人皆為名士,互 蒙其利。 也是陳蕃的例子,東漢安帝時,王龔為汝南太守,任用黃憲、陳蕃。 結果黃憲不就,陳蕃願意出任為吏。當陳蕃第一次去謁見王龔時,王龔沒 有立即召見,陳蕃以為失禮,負氣而去,其後王龔仍厚待陳蕃。推測王龔 不計前嫌之因乃陳蕃為名士,王龔也因為得辟召陳蕃,「由是後進知名之士 莫不歸心焉。」80王龔因為得到名士在其府內,故在士大夫社會中獲致相 當大的聲譽與隨之而來的權力。 孔融亦是一著例。漢末何進升任大將軍,孔融受遣往賀,因為沒有及 時通報,「融即奪謁還府,投劾而去。」事發之後,何進之客勸何進任用孔 融,其詞曰: ?????????????????????????????? ?????????????81 這段話的重點有三:一,孔融乃名士,且名士的力量是來自士大夫社 會的集體性,故得罪孔融會牽動整個士大夫社會,所謂「四方之士」。二, 何進當「禮」遇孔融,結果何進辟召孔融為大將軍府吏,又察舉為高第。 故文中所謂「禮之」是辟召為吏,進而與孔融之間有制度性的人際紐帶。 三,何進藉辟召孔融而爭取到士大夫社會的支持。 78 ?????? 69?? 2239? 79 ?????? 66?? 2159? 80 ?????? 56?? 1820? 81 ?????? 70?? 2262-2263? 15 又如漢末時,蔡邕曾為司徒橋玄辟召,因為蔡邕為當代名士,史書說: 「玄甚敬待之。」82 長官僚佐及其後的舊君故吏是因彼此之「名」的結合,而構成一個彼 此依賴的網絡。由於漢末以來士大夫社會的形成,君臣關係受到士大夫社 會的影響,士人間藉著身分認同而結合的習慣也擴及官府中的主吏關係的 締結。辟召的關係人都重視對方的名聲,其中長官是藉「禮」辟召僚佐, 進而雙方組成一個彼此依賴的網絡。由此觀之,說舊君故吏或長官僚佐間 的關係是家父長式的隸屬關係是不確的,至少沒有點出其時代性。這類關 係雖然蘊涵著臣對君的恭順,但與其說是隸屬關係,毋寧說更重要的特色 是因身分認同而來的依賴關係。 筆者並非主張上古時期君使臣以禮的理念會完全重現在中古,但由於 封建禮法的受重視,當時君臣關係受其影響則是清楚可見的,研究者不當 忽視。中國古禮所界定的人際關係的特色之一是身分的相對性。身分的相 對性並非平等的意思,君尊臣卑的觀念自漢末以來仍然沒有改變。相對性 是源自禮中的「名分」觀念,它是指君臣雙方依照其「名」而各有其「分」。 君與臣是相對的個體,並非絕對的支配隸屬關係。臣的規範是源自於臣名 所蘊涵的「分」,而非君主的命令。83 ????????? 中古君臣關係的重要性質是「恩義」。84這種性質的出現同樣是與當時 政治社會的大環境有關。在六朝時期,漢代所形成的官僚制的力量仍然十 分強大,治史者自不當忽略。官僚制度的確立必然強調客觀的(impersonal) 職位及其所蘊涵的價值觀,此即名分觀與名教的一面。85又從漢末以來, 一種強調人與人之間因為人為的作為而產生的恩義感,也逐漸為士大夫所 強調,而這種人際關係的型態可能是源自戰國以來的「任俠」精神。86恩 義感是在反對無條件接受先天的名分及其所蘊涵的規範,包括官僚制度的 職位關係。以范滂、陳蕃的故事為例。當范滂為光祿勳主事時,陳蕃為其 82 ?????? 60??? 1960? 83 ??????G. Hamilton??????????????????????????????? ???????????????1995??????? 82-89? 84 ????????????????????????????? 5??????????? ?? 287-292? 85 ?????????????????????????????????????????? ????? 86 ?????????????????????????????????? ?????????????????????????????????????????? ????? 16 長官(光祿勳)。據史書所載,有一次范滂執「公儀」詣見陳蕃,推測是行 見面禮。然而,陳蕃並不阻止范滂的以公儀行禮,結果「滂懷恨,投版棄 官而去。」87當時所謂的「公儀」主要是指持版(笏)詣見。依照漢朝故 事,尚書丞郎見其長官(八座),必須持版揖。推測在漢末其他官署的官員 見長官時也須持版揖。范滂所恨者是陳蕃在他入閤就坐位後,還沒有拿走 范滂之版。當代人郭泰對此事有下面的評論: ??????????????????????88 以二人的官階言之,范滂理當敬陳蕃,以版求見,實屬應然。但既然 二人同為士大夫之類,則進入內門後便可省去公家之禮,陳蕃應該令范滂 將版收起來,以示對范滂的尊重。此種價值觀強調士人間的身分認同感的 重要性大於士人對政治職務的承諾,本文稱這種發展為「私化」。漢國家的 危機之一即來自這種私化的結果。89 這種私化的現象也反映在當時一些士人重視「恩」的程度大於「名」。 名是強調既有體制所衍申出的既定規範,相對於此,恩是肇因於實際的人 際互動所產生的情感。漢代「任俠」風氣與官僚制度的衝突即為恩與名相 互矛盾的事例之一。90東漢以來,士人重視舊君與故吏之間的恩義情感則 是另一個新的發展。雖然就整體而言,六朝時期恩的作用力是否大於名分, 恐難率爾論斷,但恩的受強調則是這個時代的特色,而且許多士人就陷入 這樣的矛盾,此可舉下列數例以資討論。 六朝時期的官方仍強調名的重要性,此可從當時一些禮制討論中看 出。如南齊明帝建武二年(495)正月,朝廷討論世宗(即文惠太子)忌日 的禮儀。事情的起因是皇位繼承問題,因為就國家的皇位繼承而言,齊明 帝的帝位是繼承自文惠太子;但文惠太子並未正式即位,其廟號是追封的, 且明帝與文惠太子的親屬關係疏遠。又明帝被視為「中興之主」,他與前任 皇帝的名分關係未有定論,故是否應視文惠太子為先帝引發爭議。 這項爭議交由學官、禮官與臺省官員決議。結果有人主張「名立義 生」,即文惠太子既然被追尊為帝,就是明帝的先帝,自然應該依照祭祀先 帝的禮儀辦理。結果這派意見成為朝廷的共識。91這項意見所反映一普遍 原則,即關係人之間的「名」已定,規範與情感自然產生。又名的產生是 基於公共的規範。如在此例中,明帝應尊重「國家」的規範,而不是依照 其私家的人際關係。 87 ?????? 67?? 2204? 88 ????? 15?? 412? 89 ?????????????????????? 90 ???????????????????????1982???? 33-43? 91 ?????? 10?? 164? 17 但在士人之間,名分不必然重於恩義。如在舊君故吏的喪服禮辯論 中,曹魏時期的樂陵太守士孫祖德轉任陳留太守,已受朝廷除授,接到印 綬,卻在未入陳留境之前身亡。於是樂陵與陳留二郡的官員應如何為士孫 祖德服喪成為難題。當時人的意見分為二派,一是認為士孫祖德既然已獲 皇帝的新任命,即為陳留太守,也便與陳留郡的僚佐之間締結了君吏的關 係,而士孫祖德與原樂陵郡僚佐為舊君、故吏的關係。另一派則認為士孫 祖德因實際任事於樂陵,與此郡僚佐有恩義關係,而與陳留郡僚佐只有因 「帝命」而來的「名」。如果陳留郡僚佐之喪服比樂陵郡重,這是不合理的。 92這種強調恩情重於由政治體制而來的名分的觀念,是「名教危機」的重 要層面。93這也是強調君臣關係是義合的產物,故重視君臣間的共事及彼 此的情感交換。????????????????????????? ???????對於以皇帝為代表的官僚體制而言無疑是一個深刻的危 機。因為按照皇帝制度的理念,官員應該依照他的職務規範而行事,如依 律令等,不應有其自由意志,此也可以說是依「名」行事。一旦士人認為 恩情重於名教,即實際生活所建立起的人際關係比體制上的角色規範來得 重要時,私的關係自然會壓過公的規範。以下再舉幾項事例以茲分析。 東晉前期蘇峻之亂時,東晉政權正處不利之際,有人勸桓彝投降,桓 彝拒絕,其詞曰:「吾受國厚恩,義在致死。」後戰死。桓彝曾派遣其手下 俞縱抗拒蘇峻,也有人勸俞縱投降,俞縱拒絕的理由是:「吾受桓侯厚恩, 本以死報。吾之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之不負國也。」遂力戰而死。94桓彝 與俞縱皆以報恩為由戰死。這種報恩的重層結構是六朝政治社會的特色。 又劉宋之例,宋孝武帝與劉誕
本文档为【中國中古時期的君臣關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620441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04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9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07
浏览量: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