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举报
开通vip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姓名:黄园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王建疆 2009-05 II 摘摘摘摘 要要要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休闲文化中审美因素的探究,总结出了唐时期丰富繁荣的休 闲活动与人们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现代人的休闲活动给予了审美层面上的 启示。 唐代的休闲活动大致可分为运动休闲与养性休闲两种,前者涉及到马球、蹴 鞠等运动形式,体现了唐代人追求宏大,奔放乐观的审美心态。后者如围棋、品 茗等休闲活动...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姓名:黄园园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王建疆 2009-05 II 摘摘摘摘 要要要要 本文通过对唐代休闲文化中审美因素的探究,总结出了唐时期丰富繁荣的休 闲活动与人们的审美之间的关系,为我们现代人的休闲活动给予了审美层面上的 启示。 唐代的休闲活动大致可分为运动休闲与养性休闲两种,前者涉及到马球、蹴 鞠等运动形式,体现了唐代人追求宏大,奔放乐观的审美心态。后者如围棋、品 茗等休闲活动,则更加富有诗意和禅味,围棋中“道” “技”合一的至高境界, 品茗中所感受的和雅清寂,都体现了唐人形而上的审美情怀。 这些休闲活动还广泛的参与到了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作为审美对象而存在。 蹴鞠、马球、围棋、品茗等休闲活动在唐代的诗歌创作中都作为审美对象出现过, 绘画、制陶、工艺品制作等审美活动也都曾以这些活动为主题。尤其是饮茶,伴 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及文人的大量茶诗创作,再结合民间的传统习俗,共 同构成了传承至今,影响巨大的茶文化,并且涉及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科领域。 唐代的休闲活动是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当时的社会 生活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了人们的体质,加深 了彼此间的了解与感情,而且极大的推动了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增添了人们生 活中的诗意成分,使人在特定的层面上获得解放,进一步提升了人生境界,并使 人生的体验向审美化的方向靠拢。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唐代 休闲文化 审美文化 审美心理 III Abstract As researching into the leisure culture's esthetic factor in Tang Dynasty, it was summarized that prosperous leisure activity in Tang Dynasty harmonized with people's cultural esthetic life and inspired modern leisure. All of that was showed on my article. In Tang Dynasty, the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kinds including sports leisure and nourishing person’s nature leisure. The former showed esthetic psychology that the Tang Dynasty person’s went in for greatness and optimism such as polo, Cuju and some sports. And latter one was more poetic and even with great dhyana significance such as I-go,wasting tea and so on… For example, as to I-go, the highest level was that “Tao” and “Skill” were fused together. Persons could get the feeling “peace”, “elegance”, “lustration” and “lonesomeness”. Esthetic feeling of Tang persons was embodied though the leisure activity. In addition as Esthetic object, all the leisure activities were widely concerned with Esthetic activities. Certainly These activities were often showed in Tang poem. And painting, china and craftwork also themed with these Esthetic activities. Especially tea culture, along with《Tea Classics》wrote by Luyu, there were many poems based on this activity. Adding to traditional convention, it became the famous “tea culture” and as culture Heritage be up to the present time. besides there were more and more relating subject fields. The leisure activity was the main part of tang person’s life and made the big effect on society. It inspired Spiritual life and made person get strong. Persons went deep into being acquaintance and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each other. As result, Literature and Art got the big development and made common life poetic and liberated persons in special layer. That improved the life realm and made the life taste close gradually to the aesthetic target. Key words: Tang Dynasty Leisure culture Aesthetic culture Aesthetic psychology I 独创性独创性独创性独创性声声声声明明明明 作者郑重声明:本硕士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 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 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 序论序论序论序论 一一一一、、、、 休闲文化阐释休闲文化阐释休闲文化阐释休闲文化阐释 所谓休闲文化是指人在业余闲暇之时,经过纯粹的兴趣倾向和充分自由的选 择,用于自身愉悦、享受、调整和发展的态度、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将休 闲活动提升到文化的范畴,其价值不仅仅在于消除人们身体的疲劳,带来实际的 利益,更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在自由中历经道德的、审美的、创造的、超越的体 验和享受,获得心灵愉悦和滋养,获得一定意义上的人生自由和解放。休闲文化 真正把人置于核心的地位,关照人的身心需要,尊重人的情感意志,关注人的发 展完善,是一种充满着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文化。 休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有悠久的历史。从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开始,西方就有关于休闲的理论,亚里士多德把休闲誉为“一 切事物环绕的中心”和“哲学、艺术和科学诞生的基本条件之一”。①这一赞誉 使休闲登上了大雅之堂,也促成了后来西方休闲文化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兴盛。 在中国,几千年前的圣贤们,对休闲文化也有了积极的崇尚与追求,从《诗经》、 《易经》等文献典籍中,从老庄散文、唐诗宋词中,可以看出 记录 混凝土 养护记录下载土方回填监理旁站记录免费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集备记录下载 休闲活动的内 容十分丰富。虽然在《诗经》、《易经》中,关于休闲活动的记录还不能称之为 是人们主动追求的文化,但作为诗歌吟咏的对象,已经开始与审美靠近,使休闲 后来发展成为文化现象具有了可能性。当然,中西休闲文化有着不同的理念。在 西方,宽广的爱琴海孕育了热情浪漫的西方文化,毫无疑问这与地域文化有的差 别有很大关系。西方的休闲文化毫无例外地具有其母文化的色彩“主‘动’重‘畅’” ②,崇尚进取,热衷争斗和冒险,休闲活动于动中求静。根植于中庸、平和的中国 传统文化土壤中的中国休闲文化“主‘静’重‘养’”③,在农业经济的影响下, 中国人的休闲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的纯洁与安宁。 可以说,当休闲发展成为在全社会都蔚为壮观的文化现象时,便不仅仅是人 的一种生存形式了。它包含了更多的社会人文因素,涉及到了社会学,经济学, 心理学和美学等多学科领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精神状态。 二二二二、、、、 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休闲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文化 作为生命的一种形式,休闲在人类文化史、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 ①马惠娣.刘耳《西方休闲学研究论述》,《新华文摘》2001年第八期,170页~173页。 ②转引自彭文革《论中西休闲文化的异同》,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七期,5页。 ③同上。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2 一种富有审美意味的生命形式,是优雅人生的一种美学形态,也是审美人格的一 种崇高境界,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底蕴,其功能特点旨在强调通过审美化的休闲 理念的确立,使生命、生活富有高质量、高品位,使人能够从世俗的功利性事务 中摆脱出来,通过休闲的审美方式,补偿、慰藉、修复受羁押、压抑和分裂的人 性,改善人生,提升人生,丰富人生,在主体的人与客体的对象之间,也即在人 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保持平衡,保持和谐,让生命获得 文化审美意义上的充实和丰盈。因此,当休闲文化中的审美因素开始与人生结合, 便与更多的领域融合,形成一种审美文化现象。 当然,中西文化和美学对于休闲审美因素的认识、把握与阐释,由于民族文 化的差异性,各自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之下,中国文化和美学对休闲人 生的和谐之美的强调,更侧重于人的心灵情感和理智方面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和 美学更侧重于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秩序方面的和谐。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在休闲美学方面,有着独特 的理解方式和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的休闲文化在老子思想的影响下,便开始具有侧重于修养内心的特 色,老子主张,人要获得人生的自在状态,最重要便在于心性要悠然散淡。他在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遵循自然法则,自然而然为之。因此,中国人推崇:“君 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魏晋.诸 葛亮《诫子书》),赞誉“体静心闲”(唐.司马承祯《坐忘论》)。陶渊明“采 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便是中国古代最经典的休闲审美境界的写照,非常 有代表性地表达了中国人对休闲之境界的体验及审美观——内在心性与天地自 然的交流与融合,体悟到了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的休闲实践,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孔子说: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依于仁,游于艺”(《论 语.述而》)。在儒家文化传统中,“游憩”有深奥的“礼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 游于艺”的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这里的“游”并非游戏 之意,而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闲适与自由,是审美主体从容淡定的休闲状态。 这种完全美学化的人生境界,需要在“艺”的体验实践中,得到不断的完善。孔 子虽然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但“中和”的思想 贯穿始终,任何休闲的实践都要合乎“礼”的 规范 编程规范下载gsp规范下载钢格栅规范下载警徽规范下载建设厅规范下载 ,不能超越道德的约束。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3 中国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一脉相承的传承性,这不同于西方的断裂式累积。 但是,毋庸置疑,审美及文化本身必然是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中国文化在大体 相似的轨道运行中,在每个朝代,每段历史时期,会呈现其独特的一面,打上深 深的时代烙印,如唐代推崇的丰腴明艳,宋代崇尚的苦瘦幽婉,都是其所在时代 的主流美学特征。休闲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审美现象出现,必然也与其所处时代 的背景密切相关。而唐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开放的包容性容纳了 更多的文化及审美形态,并且经济的繁荣,允许了休闲活动的盛行。唐代休闲审 美文化继承了古代的传统,同时,其独特的时代风貌,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唐代休闲文化的透视,把握唐代的主流审美心态,还 原其传统而独特的审美风尚,以期能在文化层面上丰富现代人的运动休闲活动, 提升人生境界。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4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唐代唐代唐代唐代休闲休闲休闲休闲审美审美审美审美文化概述文化概述文化概述文化概述 一一一一、、、、唐代社会文化氛围唐代社会文化氛围唐代社会文化氛围唐代社会文化氛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唐文化广泛吸收和 借鉴了一切有益于自身的文化因素,正确处理了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从而在中国 历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唐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甚至对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文化有以下特点: 其一,政治自主、经济自强所形成的自奋精神。 唐太宗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后,实行了许多利民政策,如均田制和租、庸、 调等,减轻人民摇役负担,大大改善了生产关系。贞观年间,社会生产和封建经 济便得到恢复和发展,从而使社会趋向稳定。到了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济 的发展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经济繁荣,府库充实,财力雄厚,对 外贸易广泛的长期安定景象。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社会生产和经济结构,必然影 响那个时期文化的文化发展面貌。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文学和艺术都是以经济 为基础的。唐文化就是在唐代经济和政治全面复兴的交互作用中,在历史因素和 现实因素诸多方面的联系中,造成文化上恢宏的气度,雄奇奔放的气势。 其二,唐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传统文化之精华,而 且有力地吸取外来文化营养以丰富自己。如唐文化和西域各民族文化在相互交流 中,既有彼此排斥的矛盾,也有相互同化的关系。唐代以博大的气魄,雄厚的实 力,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西域文化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从而丰富和发展了自身的 文化内涵。在中国的美学思想中,那种“寓刚于柔” ,“外柔内刚” 的思想特 点,就蕴含着深厚的内在力量。唐文化侧重于抒情含蓄,静穆柔美,这不是什么 居弱之态,而是含力不外露,是由外在的柔弱转化为内在的阳刚,进而迸发出巨 大的活力。 其三,多样化的文化格局。 唐代在文化方面的开放政策,在一定程度打破了大一统单一化的封闭文化体 系。他们实行取精去劣,采撷精华的方法,积极引进外来文化,这方面以宗教文 化最为突出。唐代对宗教采取开放政策,这个政策使得多种宗教传入唐朝。唐朝 人们信奉宗教的思想特别兴盛,但是唐朝人的宗教观有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入 世主义和自由思想所呈现的乐观、积极的现实主义精神,注入宗教文化之中。 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唐代休闲活动也呈现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点。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5 展示出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并且,这些休闲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 的联系在一起,在精神层面上对人的生存状态产生影响,广泛渗透到人们的日常 生活、文学创作、哲学探索等领域,已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审美现象。 二二二二、、、、 唐代唐代唐代唐代休闲方式休闲方式休闲方式休闲方式及其及其及其及其审美审美审美审美文化形态的文化形态的文化形态的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形成形成 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使唐人的社会生活也十分丰富多彩,斑斓多 姿。对美好社会生活的追求,使休闲活动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无论是盛极一时的 由它民族引进的马球,还是产生于本土的蹴鞠、围棋,或是文雅的饮茶,都在这 一时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成为唐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这些休闲方式,一 些属于运动休闲,如蹴鞠、马球等,另外一些则属养性休闲,如围棋、品茗等。 这一动一静,构成了审美文化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而后者更具有诗意、禅意和哲 学意味。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热衷于各种休闲活动,由此,唐代 休闲活动呈现出了空前兴盛的局面。 ((((一一一一)))) 蹴鞠蹴鞠蹴鞠蹴鞠及蹴鞠及蹴鞠及蹴鞠及蹴鞠审美审美审美审美文化文化文化文化 蹴鞠运动在唐代时已十分流行,作为一种运动休闲方式,这一运动形式广泛 地参与到民间,形成了“寒食蹴鞠”的民俗,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围绕这一 民俗,文人墨客进行了大量的文学创作,使蹴鞠这一休闲活动走进了审美领域, 文人的才情使它更具有文学意义上的美感,并渐渐被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风靡 一时的审美文化。 蹴鞠是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殷商时期在用于占卜的甲骨文中已有关于蹴鞠 的文字记载,有的古籍中甚至将我国的蹴鞠起源一直有推到上古时代。从现有的 资料来看,蹴鞠活动在商周时期已经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十分普及。魏汉 时期蹴鞠活动受到皇帝和官僚士族们的极大宠幸,出现了专门用于蹴鞠的场地 “鞠城”,并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专著《蹴鞠二十五篇》,①蹴鞠活动还 被用于军事训练中。到了唐宋时期,随着充气鞠的出现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的繁荣发展,蹴鞠活动发展至颠峰。从前流行于皇室宫廷中的蹴 鞠之戏开始走 向民间,并出现了女子蹴鞠,许多专门从事蹴鞠活动的民间组织如“圆社”、“蹴 鞠打球社”等也相继产生。 在唐代以前,我国古代蹴鞠用的球均为实心球。好一点的用一块皮革缝制或 用动物内脏做胞衣,里面塞满羽毛或毛发。简单的干脆用细绳织成小网囊,塞入 毛发即成。到了唐代发明了一种充气球,用加工过的皮革按一定规格进行裁剪, ①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 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后失传。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6 缝合成圆球形外壳,然后塞进一个体积同外壳相当的动物膀胱作球胆,再向球胆 里吹气或打气使之膨胀,最后分别把内胆和外壳缝合就完成了。 唐代充气球的出现给古代蹴鞠带来重大变化,促进了古代蹴鞠活动的发展。 新型的活动方法应运而生,从而使蹴鞠活动的运动技术和规则发生突破性进展。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当时出现了双球门蹴鞠、单球门蹴鞠、无球门蹴鞠等花样翻 新的踢法。较之以前,新一代的蹴鞠更加复杂多变,更加充满趣味性,技术难度 和运动强度都有所增强,蹴鞠活动从此进入了更高的规范化、多样化、技巧化阶 段。 先秦、汉魏时期主要流行于皇室宫廷中的蹴鞠活动到了唐代开始走向民间。 据史籍记载,唐代长安城就有永崇坊、光福坊、靖恭坊、平康坊等球场二十二个。 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命脉,唐代农业的空前发展就为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最 根本的保证,并且使更多的人从终日谋生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可以去进 行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蹴鞠活动也就不仅在上流社会中盛行,而且也开始在民 间活跃起来。 “唐代社会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蹴鞠活动 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①唐代时,蹴鞠是一项很普遍的运动,融入社会风 俗之中。在唐朝,寒食节②进行蹴鞠运动的风气逐渐变得兴盛。唐代“寒食蹴鞠” 习俗有扫墓、郊外野餐,并进行蹴鞠、秋千等娱乐游艺活动。 可以说,“寒食蹴鞠”在当时已发展成为一种民俗文化,深入到人们的社会 文化生活之中,其竞技性大大减弱,娱乐性增强。唐代有关蹴鞠运动的诗赋差不 多都与寒食节相提并论,围绕这一文化现象,文人墨客们的诗歌辞赋把蹴鞠活动 作为审美对象,蹴鞠活动开始走进文人们的审美视野,从而更赋予了蹴鞠文化以 美学的色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蹴鞠审美文化。 大诗人白居易在《洛阳寒食节日作十韵》中提到洛阳城也在寒食节盛行蹴鞠 运动。诗云:“上苑风烟好,中桥道路平。蹴球尘不起,泼火雨新晴。宿醉头仍 重,晨游眼乍明。老慵虽省事,春诱尚多情。遇客踟蹰立,寻花取次行。连钱嚼 金勒,凿落泻银罂。府酝伤教送,官娃喜要迎。舞腰那及柳,歌舌不如莺。乡国 真堪恋,光险合可轻? 三年遇寒食,尽在洛阳城。” 连续三年的寒食节日,诗人均在洛阳城度过。在寒食节期间,杨柳依依,莺 ①许友根《汉唐时期的蹴鞠》,《华夏文化》2002 年第三期。 ②寒食节是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农历清明一、二日(或称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禁止那一天生火 煮食,只吃冷食,叫做寒食禁火。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7 歌燕舞,诗人这位异乡他客,生出阵阵思乡幽情,“蹴球尘起”,洛阳人在雨后 初晴的寒食节所进行欢乐的蹴鞠运动,也是感染诗人思乡情结的原因之一。 又如大诗人杜甫的《清明》写道:“此身飘泊若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 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画空。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旅雁上云 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秀中。风水春来洞庭阔, 白萍愁杀白头翁。”诗人刚刚上岸,恰逢清明寒食节,不由想起以往在家园蹴鞠、 荡秋千的欢乐情景来,想到自己年老体衰尚飘泊不定,面对烟波浩淼的洞庭湖, 悲愁不已。 唐代蹴鞠作为一种热烈欢愉的活动,在文学中的表现,自然也不乏表现欢乐 情感的篇章。早春时节,万物复生,春光明媚,美好的景色,热闹的节日,更使 蹴鞠活动增添了几分惬意。 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绿蒲涵白芷。溪上人家 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已。” 这里,作者描写了长安城郊几户人家在寒食节踢蹴鞠、荡秋千的娱乐活动情 况。这群女子对眼前飘来飞去的蹴鞠想来不会无动于衷,在春光融融、欢乐无限 的寒食节气氛中,理当欣欣然以向往之了。 诗人韦庄还提到边远地区鄜州亦在寒食节期间进行蹴鞠运动,如《丙辰年鄜 州遇寒食城外醉吟》:“雨丝烟柳欲清明,金屋人间暖凤笙。永日迢迢无一事, 隔街闻筑气球声。” 鄜州即今陕西富县,在陕西中北部。这里的人们在细雨蒙蒙的寒食节,仍在 进行激烈的蹴鞠运动,将蹴鞠踢得砰砰作响,以致隔条街都能听得见球声,也足 见其寒食蹴鞠兴致之高了。 再如韦应物《寒食》诗:“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 温庭筠《寒食日作》 诗:“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寒食节日寄楚望》诗:“彩绳拂庭 柯,轻球落邻圃。” 仲无颇《气毬赋》:“广场春霁,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 喧阗。” 这一系列的诗文表明,在唐代,蹴鞠在文学中已成为一种审美意象,思乡的 情感,欢愉的心情,都凝结于此。就如中秋的月亮,春节的红灯笼一样,都被赋 予了人性化的情感,成为一种审美情感的载体,并且在整个社会上被普遍认可和 接纳,成为具有独特意蕴的审美形象而存在。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8 ((((二二二二))))马球及马球审美文化马球及马球审美文化马球及马球审美文化马球及马球审美文化 马球运动在唐代的兴盛程度在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这一在贵族阶层中广泛 流行的项目虽未在民间普及,但其中所渗透的文化精神却影响广泛,尤其是当其 与审美融合,成为一种审美文化时,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起来,升华为一种气势 与精神的象征,被人们作为时代之美进行推崇。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打球或击球,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 形式。马球的由来至少有三种说法,即波斯起源说、吐蕃起源说及中原起源说, 这三种学说各有论证,至今无法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运动的兴盛程度在 唐代达到了顶峰,十分普及,极具特色。 唐代的许多统治者本身就是马球运动的高手,唐玄宗李隆基在为临淄王时, 就曾经与吐蕃的来访者进行过马球竞技,并有相当出色的表现。其后的穆宗、敬 宗、宣宗、僖宗也都十分爱好马球运动。值得注意的是,马球比赛在唐代已不再 仅是男人的运动,很多宫庭女子也驰骋于球场,进行角逐,马球运动的兴盛由此 可见一斑。 唐代马球场都宽广,平坦,就像韩愈诗中所说:“筑场千步平如削”。①唐 代宫廷的马球场十分讲究,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②中说的“亲扫球场如砥平” 就将球场的平整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阎宽的《温汤球赋》中也写道:“广场惟新, 扫除克净,平望者服,下看犹镜”,作者从“平望”和“下看”两个视点切入, 并用夸张的语言谈球场甚至像镜子般可见人影,这更说明了马球场的考究。 “月灯阁球会”就是吏部为经过殿试之后的新科进士举行的庆祝活动,用球 赛的方式庆祝进士及第,以后便成了惯例,在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这种繁荣景 象可在1972 年于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球图》(见下图)壁画 中,可以得到直观的印证。 ① 《全唐诗》卷 338,《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786 页。 ② 《全唐诗》卷 333,《观打球有作》,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726 页。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9 (来源于网络:www.zgwxzz.com) (《马球图》 孟凡乐) 在唐人眼里,马球不仅是一种运动,还是雄壮、勇猛、矫健的象征,是唐人 精神风貌的展现和张扬。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由统治阶级倡导的精神风 貌,反映出唐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唐代的马球以及所形成的马球文化 对唐文化和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唐文化的开 放性,也反映了唐人恢宏的气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马球运动和马球 文化的发展对唐代的生活和军事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唐文化的各方面产生 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这一文化形态同时还广泛参与到审美生活中,形成了独具 特色的马球审美文化。 曾在江苏出土的一面唐代打马球画像的菱花铜镜(见图),外形为八瓣菱花, 镜背正中置圆钮,直径 18.5 厘米,浮雕图案,外区为蜜蜂及折枝花各 4 幅,每 瓣一幅,相间排列;内区为 4 人打马球图,每人骑一骏马,挥舞前端呈钩状的球 棒奋力击球,4 人姿态各异,活跃灵动,图案空隙处点缀折枝花等。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0 (来源于网络:www.pep.com.cn) 暂且不论这面铜镜在工艺上的美学价值,仅就唐代这种独具特色的马球运动 而言,有如当今社会的足球一样,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是唐人生活富裕,追求 享乐的真实反映。也可以说,这种贵族阶级享有的体育运动,其所传播的精神实 质已被普通民众接受,并且被作为一种值得崇尚的美,散播在社会生活的每个角 落。 最难能可贵的是,唐代的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不少描写马球活动的佳诗妙 句。仅《全唐诗》就收录有二十首关于马球运动的诗文,可以说,这些诗文是唐 代马球活动的集中反映。其中宫廷马球诗占了大部分,其次有反映军队、文人学 士、豪侠少年和宫娥打球的诗文。这些诗作者的笔调清雅秀美,如图似画,绘声 绘色地描绘了唐人打马球的情景。这些诗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整 体上都反映了当时崇尚奔放、飘逸的审美风尚。 唐代诗人杨巨源的一首《观打球有作》:“亲扫球场如砥平,龙骧骤马晓光 晴。入门百拜瞻雄势,动地三军唱好声。玉勒回时沾赤汗,花騣分处拂红缨。欲 令四海氛烟静,杖底纤尘不敢生。”①诗反映了唐朝三军将士闲时的马球赛,从 首联看唐军中的马球场如同磨刀石一样平整,一有好天气便聚马比赛,一球入门, 呼声动地,表现出军中马球赛观众多、热情高的特点。热烈的氛围扑面而来,充 满了乐观的情感。 韩愈的一首《汴泗交流赠张仆射》②:“球惊杖奋合且离,红牛缨绂黄金 ①《全唐诗》卷 333,《观打球有作》,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726 页。 ②《全唐诗》卷 338,《汴泗交流赠张仆射》,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3786 页。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1 羁。侧身转臂着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短短四句就很形象地描绘出马 球场上打球的风采。其中首句一个“奋合”,一个“且离”将球杖与球子 互相碰撞、翻飞等很生动地描绘出来。颔联则描述了张建封的坐骑,马绳 是红色的,并用牛皮制成,马鞍为金黄色,可见赛马的装备十分华丽。颈 联和尾联描写的是惊人的马球技术,如“侧身转臂”是指击球时腰和手臂 的运用。“霹雳应手”是说挥臂打球既快速,又恰到好处。如此细致的描 摹,一个英姿飒爽的形象跃然纸上,由此可推断,唐代人对于马球雄奇、矫 健、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之追求,也正是唐人所要追求的体育强身健体之美, 马球的奔放飘逸更是唐人观赏马球的感觉。《唐语林》描写唐宣宗打马球: “每持鞠杖乘势奔跃,运鞠于空中……马驰不止,迅若流电”。①刻画马球击打 时的穿梭来去,忽隐忽现,在唐人笔下更有佳句。沈栓期《观打球应制诗》更是 绝,他在诗里写道“宛转萦香骑,飘飖拂画球。 俯身迎未落,回辔逐傍流。只 为看花鸟,时时误失筹。” 。②那些快如流星的彩球子,如同花鸟上下翻飞,看 得人眼花缘乱,手中的球杖总是碰不到球,机会一次次失去。诗将打马球飘逸的 动感用“飘” 、“ 拂” 、“ 落” 、“ 流”四个字充分表达出来,令人回味 无穷。 正是以上这些以马球为主题的审美活动,共同构成了唐代的马球审美文化, 使马球这一休闲活动在愉悦身心的同时,也走进了人们的审美生活,用一种流行 的文化形式,使人们的审美活动更具有生机和时代气息。 ((((三三三三)))) 围棋与围棋审美文化围棋与围棋审美文化围棋与围棋审美文化围棋与围棋审美文化 围棋不同于上述两项运动,它是脑力运动。围棋运动是我国起源最早的棋类 运动之一,因其“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③围棋又称““““弈”、“手谈”、“烂 柯”、“黑白”、“方圆”等。围棋作为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史上的一块瑰宝,起源于 春秋战国时期,发展于两晋南北朝,盛行于唐宋时代,是我国较有民族特色的传 统体育运动项目。 秦汉时期,围棋在士大夫间甚为流行,精于棋道的人不少。汉代围棋之风更 甚,文人学士乐此不疲。汉代的围棋一般采用石制棋盘,纵横为17线。围棋在中 ①《唐语林》,笔记体唐代文史资料集,编撰者宋代王谠,字正甫,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书 在明初散佚。 ②《全唐诗》卷 96,《观打球应制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268 页。 ③ 《左传•鲁襄公二十五年》,杜预注、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 1980 年版, 卷 36。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2 国后来就具有“烂柯”、“坐隐”之称,而其本意恰恰是让弈者忘却时光的流失, 是排遣消闲、娱乐养性的一种工具。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棋类游戏,在发展中也 具有了一种陶冶身心的功能。 魏晋南北朝时期棋类游戏发展很快,特别是在一般士大夫中广泛流传,为中 国围棋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当时频繁地举行大规模比赛并开始按棋艺的高低将 棋手分为不同的等级。魏晋南北朝,梁武帝为了推进围棋的发展,设立“棋品制”, 当时棋品定为“九品”,这种“九品”后来传到日本,形成现在的“九段”,所 以日本的段位制就是来源于中国的“九品”制。南北朝时已经出现了19线的棋局, 根据敦煌石窟发现的《碁经》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棋是“三百六十一道,仿 周天之度数”,就是说这时候的棋盘已经有19线了,跟现在的一致。在总结下棋 程式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行棋战术原则和思想。当时,还产生了序棋品、 辑棋谱、论棋艺的专著。 唐代时,围棋继续盛行,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和提高。围棋盘定型为19 道361格,沿袭至今。围棋棋路变化多端,极富竞技性和趣味性,是一种高雅的 文体活动,受到了唐人的喜爱。唐太宗就十分喜爱围棋运动,每当闲暇之际,他 都会与亲近大臣对弈。唐代还有许多依靠围棋而取得仕进的人,在唐代的翰林侍 诏中就有围棋方面的人才,唐顺宗时的著名改革家王叔文就是靠围棋来取得进身 之阶的,由此可见唐代围棋运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受重视程度。 (来源于网络:club.sohu.com) 上图为白釉瓷围棋盘,隋代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1959年河南省安阳县 张盛墓出土,高4厘米、边长10×10厘米盘呈正方形,其上纵横各刻19道直线, 共计361个交叉点,中央和四角分别刻出天元和角星,盘面及四侧施白釉。这是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3 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19道围棋盘,与唐代的19道棋盘相仿。 唐太宗本人是个棋迷,各种古籍文献中都有其痴迷下棋的记载,甚至在小说 《西游记》中也写到太宗与魏征下棋的场面,太宗把围棋提到了超越凡俗的高度。 皇帝对围棋的褒扬,自然会影响到社会各阶层特别是文人士大夫对围棋的态度。 由此上行下效,唐代围棋活动越来越繁荣。唐人下围棋,到了不分昼夜的程度, 皇宫、官邸、林间、窗下、庙观、旅店和驿馆,对弈者几乎无处不在,京城长安 下棋更是蔚然成风。 围棋是一种游戏,是一种体育竞技项目,但围棋更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的国粹。“手谈”、“坐隐”、“忘忧”、“烂柯”、 “橘中之乐”之类的雅称很好的反应了围棋的文化精神。“手谈”强调围棋表情 达意的作用,以棋发言,在无声中交流思想。“坐隐”、“忘忧”、“烂柯”之 类,则表现了方寸棋枰对尘俗世间、庸碌人生的超越。归根结底,围棋代表了人 的生命存在、精神追求的一种方式。这恐怕也是围棋被当做“雅事”、被众多“雅 人”喜爱的原因。 围棋本来是一种竞技性游戏。当这种“技”与“戏”更多地与精神的愉悦、 人生的解悟联系在一起,也就具有了审美的意义,围棋也就成了艺术家族之一员。 其实,除了相对于下棋人这一审美主体,围棋自身便具有其特别的审美特质, 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契合。围棋的美,首先表现为它的形状美。方局圆子,描 摹万物,给人想象的无尽空间;黑白色彩搭配,别有一番情趣,给人清新之感, 悦目之美。其次,结构布局之美。超一流棋士讲究行棋结构的间架匀称、和谐, 力求使之符合力学结构的美学原理,结构美本身就是力的体现,凡是符合力学原 理的结构,都与自然规律相符,具有天然的美感。又如攻守美,是围棋美中最富 魅力的表现形式,围棋是以黑白子代表两军对战的智力竞技。由于对局者棋风不 同,有的偏好于像大力士般强大逼人、有的却如太极推手般棉柔带内藏魅力;抑 或奇妙高远、持重深沉,用尽三十六计,令人如痴如醉,棋手犹如元帅带兵打仗,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唐太宗李世民之所以在戎马生涯安闲之后,如此酷爱 下棋,便是能体悟到围棋的攻守美,使心灵获得满足,享受这其间的快意。 另外,围棋之美,还在于其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中”是围棋形制中 反映传统文化的极重要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念中 最为核心的内容,伦理道德,天文地理,文明礼仪等,都要符合“中”的概念, 因此,围棋形制中的“中”也是极深刻地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在“中”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4 这个概念当中,和谐也是必须要提到的,而围棋之道恰在和谐之美中。无论是自 然的下法形成的技艺与天道的完美融合,还是和谐的棋型、和谐的棋势,都会使 人产生美的感受,同时也是棋手对于棋道精神的终极追求。这也是古人弈亦载道 的思想反映, 是围棋具有无穷魅力的深层原因。 “此局白体用寒瘦,固非劲敌,而黑寄纤稼于淡泊之中,寓神俊于形骸之外, 所谓形人而我无形,庶几空诸所有故能无所不有也。”①“化机流行,无所迹象; 百工造极,咸出自然。则棋之止于中正,犹琴之止于淡雅也。”②这两段话分别出 自清代国手徐星友和施定庵。以诗文的审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来论弈,弈与艺、文,也就取得 了沟通。 文,介乎于道与艺之间,上可以以通天道,下即为技艺。弈最初本来只是技 而已,但因其依乎天理,故能构成天地之文。弈与文,也就取得了沟通。而中国 传统的诗、文、小说、戏曲等,多有对围棋的吟咏、描写。在唐代,这类棋诗不 胜枚举。如白居易对围棋情有独钟,诗中涉及围棋的达几十首之多。如白居易《池 上二绝》(其一):“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寥寥 数字便将一幅山僧弈棋图勾勒得十分明了:一座空旷的山间,一座幽静的寺庙, 寺前乃一汪清澈的池塘,四周则是茂密的竹林映衬,两位僧人摆上古香古色的棋 具坐在池塘前悠闲的对弈着,忘了胜负、忘了时空、忘却世事,竹影掩映,不见 对弈人,只听到不时落下的清脆的棋子声。一幅幽静闲雅的景致跃然眼前,空灵 富于韵致,格调清丽,棋境幽而不寂,隐隐有灵动之气,透出清雅闲适之趣,这 其中的美让人无法言说。白居易的其他棋诗则表现了不同的境界,如“送春唯有 酒,销日不过棋”(《官舍闲题》)、“晚酒一两杯,夜棋三数局”(《问刘十九》)、 “花下放狂冲黑饮,灯前坐起彻明棋”(《独树浦雨夜寄李六郎中》)等等,诗中 所描绘的痴迷程度,大多反映了诗人弈棋取乐的畅快之情,与前面一首迥然相异。 而杜甫的诗句:“楚江巫峡半云雨,清簟疏帘看弈棋”《(七月一日题终明府水楼 二首》其二)构筑得别具匠心,十四字中,有清景:山水相望,烟雨相生,簟凉 帘疏;有清音:水声汩汩,雨声沙沙,棋声丁丁;有清情:旷逸之情,萧闲之情, 恬适之情。将山水之趣与棋趣融为一体,吟诵之余, 如玉枰在目, 清韵绕耳, 使 人胸襟疏旷, 神清气爽,展现了围棋的另一境界之美。再如杜牧的“羸形暗去春 泉在,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送围棋王逢》), ①清.徐星友《兼山堂弈谱》,《中国围棋古谱全集四大古谱》陈祖德、王汝南编,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4 年 版。 ②清.施定庵《<弈理指归>·序》,来源于网络检索。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5 在互相切磋棋艺的对决中,围棋的攻守美,棋艺的精湛,也成为诗人的审美对象 了。 ((((四四四四))))茶与茶文化茶与茶文化茶与茶文化茶与茶文化 茶原产于我国,起源于药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过渡到食用、饮用。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茶逐渐走入文人的视野,渐渐由物质文化而变成非物质文化, 演至唐代以陆羽著《茶经》为标志形成了独立的茶文化。茶文化本质中的清新雅 致与文人追求的审美境界不谋而合,因此,茶文化中的审美特性便使其更加厚重, 并传承至今。 《茶经》既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学巨著,也是在中国茶史上第一次系统地、完 整地将茶学精神与美学精神相结合的重要历史文献。《茶经》内容十分丰富,共 三卷,计十类。上卷分三类:一之源,说明茶树的性状、茶叶的品质与土壤的关 系;二之具,介绍各种采制茶叶的工具;三之造,说明茶叶的种类以及采制方法。 中卷一类:既四之器,介绍煮茶以及饮茶用具,说明各地茶具的优劣、使用之法 及茶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下卷分六类:五之煮,介绍烹茶技术,着重说明煮茶 所用燃料和水质以及煮沸程度、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六之饮,介绍饮茶的 起源和饮茶的基本知识;七之事,记述唐朝以前的有关茶的史籍和史实;八之出, 记述唐朝茶叶的产地和品质高低;九之略,实为《茶经》的摘要;十之图,是将 前述九类写在素绢上,分四幅或六幅悬挂起来,以便全书可以一目了然。然而, 陆羽《茶经》的审美思想最值得注意之处,即是陆羽第一次明确地将传统的食用 茶观念转变为饮用茶观念,实际上,也就是完成了将吃茶的实用性转变成品茶的 审美性的过程,从此,品茶进入了一个审美的领域。 研读《茶经》中的审美成份,从初级层次来说,将茶确定为饮品以后,其审 美意识首先体现在感官的享受上。具体而言,即是对饮茶中色、香、味、行四者 的审美表述。关于茶之色,《茶经》中涉及茶色与汤色两个方面。就茶色而言, 陆羽以为“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茶经.一之源》), 强调自然生长的野茶为优,贡茶“紫笋”色泽较深,是为优。陆羽还进而将汤色 与茶具之色的搭配关系,也纳入了审美的视野:“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 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 悉不宜茶。”(《茶经.四之器》)用茶色与茶具的配色,来增强茶美的视觉效 果,这就是纯粹的艺术审美了。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6 (来源于网络:www.gg-art.com) 上图为唐代越窑青瓷茶碗,浙江是我国青瓷的重要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之一, 其中以越窑青瓷最负盛名。越窑青瓷造型新颖,配以滋润的青釉,类冰似玉,可 以更好的映衬茶的本色,即陆羽在《茶经》中认为最“益茶”之器皿。 关于茶之“香”,陆羽反对刻意去追求,他认为茶香是一种自然的清香,此 乃“真香”,非人工矫情所得,如在野外松间泉边,尽可以省略茶具,仅凭清泉 青竹还可以“假其香洁以益茶味”(《茶经.四之器》)。关于茶之“味”,陆羽认为, 入口时苦,咽下去后回味却是甘者,才是真茶品质,或者说是一种“隽永”之味。 关于茶之“形”,陆羽认为茶的自然形态是:“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 (《茶经.一之源》)。总体来说,《茶经》中对茶“色、香、味、形”的论述,既 是茶学理论的总结,又是审美感知的艺术表达。 《茶经》中谈到品茶者“宜精行俭德之人”,从中反映了陆羽对人格美的追 求。但真正反映他审美取向的是他的《茶羡歌》,千羡万羡仅仅只羡西江水,只 求在山水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境界中寻得人生的满足。而唐朝诗人皇甫 冉描写陆羽在超然物外的山野中采茶饮茶时的情景则展现了陆羽的审美取向。在 《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中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 筐白日斜。旧知山寺路,时宿野人家。借问王孙草,何时泛碗花。”①在《送陆 鸿渐山人采茶》中写道“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①《全唐诗》卷 249,《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718 页。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7 幽期山寺远,野饮石泉清。寂寂燃灯夜,相思一磬声”。①这是一种空灵的、超 然脱俗的美的境界,实际上,陆羽一生就是沉浸在这样一种美的境界中,采茶、 制茶、品茶、种茶,从而写出了《茶经》。因而可以说,《茶经》也就是陆羽感 受山水美和茶艺美的成果。 在如此系统的茶文化背景下,又由于饮茶与生活的广泛接触,与之相关的产 生了其他审美形式,如唐代文人的茶诗创作,诗客、僧家为主体的禅茶文化,更 是中国传统修养美学的重要组成。 唐代健全了科举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打破了豪门大族对仕途的垄断,庶族士人脱颖而出。 而进士的考试,又以诗歌为主要内容,且唐人言行较少拘束,思想较活跃,茶风 的大兴,振奋诗人去讴歌,茶事诗歌得以蓬勃发展。《全唐诗》中的茶诗数量不 下三百首,其中包括写茶宴、茶器、茶坞等各种与茶有关的人文活动或是吃茶器 具等,内容多是超然物外的隐逸情怀、闲适愉悦的生活满足感或是高雅脱俗的审 美情趣等。 韦应物《喜园中生茶》②: 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 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 在诗人看来,茶是高洁之物,饮茶可驱逐尘世怨烦。出于对茶的喜爱,在自 己的园子里种上本出山原的茶树,似乎这样,即使是在尘俗世界里,也能为自己 保存一份纯洁不污的自留地;有茶在身边,仿佛自己就身处山原之中,不会为世 俗所染。对茶的崇尚,表现出他对于淳朴山原生活的企羡和洁身自好的思想。诗 人是要从茶树带来的自然、高洁、宁静中获取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因此文人种茶、品茶、咏茶,不仅使茶从单纯的自然物象中分离出人文色彩,而 且更着重突显着茶的“味外味”。在世俗生活中,天生具有浪漫超俗情感的诗人, 因其独有的心灵负累而显得格外孤独和疲惫。于是他们更容易和更愿于亲入深 山,采撷野茶,陶醉在远离城市喧嚣的生活中。在一些描写诗人及朋友入山采茶 的诗歌中,表现出的对山中野茶的喜爱和对山野人家的爱慕透露着诗人对隐逸生 活的向往。 白居易的一些茶诗,如《食后》:“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瓯茶;举头看日影, 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居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③再如《闲 ①《全唐诗》卷 210,《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311 页。 ②《全唐诗》卷 193,《喜园中生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2126 页。 ③ 《全唐诗》卷 430,《食后》,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4016 页。 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 18 眠》:“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①有茶,有自然山水即很满足的生活态度,使人的心灵充满了愉悦感。 皇甫曾所写《送陆鸿渐山人采茶》(上文已提过此诗),所呈现的正是这种 没有人间烟火的特别空灵的境界。在唐代茶诗词中,描写这样境界的茶诗词尤其 多,顾况《过山农家》:“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 晒谷天晴。”②钱起《与赵莒茶宴》:“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 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③这一类的茶诗词是唐代茶诗词的总体特征, 即特别爱好在山、水、茶、云雾、流霞等所构成的空灵境界中流连、沉醉、审美, 这也是唐代文人审美情趣的总体特征。 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 已不再是儒家一家的文化,而是儒释道三家汇合而成
本文档为【唐代休闲文化之审美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91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3-02
浏览量: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