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举报
开通vip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姓名:左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杨存昌 20040427 独创声明 Y潮65S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山东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MATCH_ word word文档格式规范word作业纸小票打印word模板word简历模板免费word简历 _1714047109468_0 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 姓名:左蕾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杨存昌 20040427 独创声明 Y潮65S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 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 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 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004年让月≯弘 签字日期:2004 袁经作者、导盯同意 扭厶甘j3。—b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 授权 个人房产授权委托书公司各类授权委托书模版医师授权办法餐饮分店授权书产品代理授权书范本 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出盔』坚范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出盎垣菹太堂可以将学位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 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中文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系统发掘和辨证分析,将其“活性因子”移 植到现代美育理论的建构中来,以期为现代社会中入的发展提供借鉴。 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论。简要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认为孔子美育思想是现代 人思考美育问题的具有重大理论价值的传统文化资源。 第二部分是关于美育问题本身的检讨与思考,为全面分析孔子美育思想及其 现实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美育是一种多元立体的综合式感性教育。美育的价值在 于给人类生活提供一个理想的价值指向、塑造完美人格途径,使人们的生活充满 诗意。 第三部分是对孔子美育思想的系统阐释。 1.介绍孔于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孔子生活在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 转型的春秋晚期。这是—个混乱无序、欲望膨胀、动荡不安的时代,又是一个人 文精神跃动和忧患意识觉醒的时代。这种时代特征为孔子提出和思考包括美育在 内的人的问题提供了社会条件。 2.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分析。孔子之“仁”既是本体论又是功用 论,在高层次上“仁”指精神境界,从功用层次上“仁”的根本是“孝弟”。孔 子仁学的本质是人学。孔子仁学是以道德情感为核心来关注人的生命成长与完 善,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与价值、人与世界的关系,其指向是价值形而上学。“求 仁得仁”必须通过外在教育和内在修养,从而下学上达直至天人舍一的人生境界。 “仁”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自由的审美境界,从此意义上讲,求仁即美育。 3.孔子美育思想。孔子美育思想是其42.q=的发展和延伸。“人文化成”是孔 子美育思想的写照。“文”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文”指文化、文明,它 提升人的感性,使人从粗鄙性、兽性中升华提高,它是“仁”的外在表现,蕴涵 着人类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在孔子那里,“文”主要表现为礼乐文化。诗、礼、 乐再加上“文”化的自然是孔子主要的化育之途。通过外在的“文”的教育,唤 醒、点拨、涵养、维护人之仁心,形成文化——心理结构,培养以“仁”为核心 的君子人格,“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旨归。我们把孔子美育思想特点概括为 2 人文导向、实践理性倾向及生态意识,具体表现为感性与理性的圆融、居尘与超 尘的贯通,实践理性与价值理f生的结合,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部分孔子美育思想 评价 LEC评价法下载LEC评价法下载评价量规免费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学院评价表文档下载 。孔子美育思想是儒家美育思想的源头与核心, 奠定了中国传统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礼乐相济”的原 则大法和培养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美育价值观。在涵养高尚情操、促进人 际关系和谐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是,正因为主张将个性情感纳入社会性的伦理规 范之中,孔子对美育在个性情感的解放、发展创造性的作用重视不够。 孔子美育思想中蕴涵的人文意识、整体意识、和合精神及融合式理念是治疗 当前感性泛滥与工具理性肆虐并峙发展、入文精神失落时代病的~剂良药,对现 代美育理论的建构、发展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正是我们研究此问题的意义所在。 结语部分 阐释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孔子,但本文力图尽可能地还原孔子,发现孔 子美育思想中的“活性”因子,借鉴到现代社会中来。 关键词:孔子美育思想现实价值 分类号:G40—014 EnglishAbstract ThispaperanalyzesConfucius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indetailand transplants“activefactor'’intotheconstructionofmodem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 theorysothatitwillusethereferencef研thedevelopmentofmodemsociety. Thepaperiscomposedoffiveparts. Thefirstpartistheintroduction,whichintroducesthepresentsituationof research.Ittakes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astheimportanttheoreticalreference forthecontemporaryaestheticeducationtheoryandpractice. Thesecondpartisthediscussionaboutaestheticeducationitself.Thediscussion offersatheoreticalfoundationforacompleteanalysisonConfuciusthoughton aestheticeducationanditsmodemvalue.Theaestheticeducationispluralistic, stereoscopicandcomprehensive.Thevalveofaestheticeducationistoprovidean idealguidinglinetOmakepeopleperfectandliveapoeticlife. Thethirdpartistheexplanation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 1.Itintroducesthebackground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Confuciusrived inthelateSpringandAutumnperiodwhichtransitfromslavesocietytofeudal society.Theperiodisadisorder,greedyandturbulentperiod.Anditisalsothetimeof humanspiritspringingandsufferingconsciousnessawakening. 2.Thebasis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istheanalysisofbenevolence. Confucian.BenevolenceisthenoumenonaSwellaSthefunction.AsfaraSthehigh levelisconcerned,Benevolenceisthespiritualword.However,fromthepointview offunction。meanspietytoone’sparentsandloveandrespecttoone’selderbrothers. TheessenceofConfucianBenevolericetakesthemoralsentimentasitsCOre.concefB.S abouthuman’S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andconsiderslivingsignificancevalue andrelationshipbetweenhumanandtheworld.Thepointisvaluemetalphysits. ‘'pursuingBenevolence.achievingBenevolence’’shouldbethrou【ghtheexternal educationandinneraccomplishmentSOthatthehigheststateof‘'heavenandhuman willcometoone”willbeobtained.Thehigheststateof‘'Benevolence'’isaesthetic. 3.1tistheanalysisofConfucianaestheticthoughtisthedevelopingand extendingofhisBenevolence.‘‘Humanculture”isthedescriptionofConfucian 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Culture’’istheCOreconceptofConfucianaesthetic educationthought.“Culture”meanscivilization,whichpromoteshumanperception andmakespeopleimprovefromthevulgarandtruelstate.Anditalsomeansthe outsideexpressionofBenevolenceandconceivesthehumanidealsandvalue 4 pursuing.InConfuciuspointofview,‘'culture”expressesasthecourtesyandmusic culture.ThemaineducationalwayofConfuciusispoetry,courtesy,musicand ·'culture”.Bvtheeducationalwayofeternal“culture”,Benevolenceofhumanis awakened,conceivedanddefendedSOthat“culture—psychology”constructionis formedandgentlemancharacterofBenevolencecoleiscultivated,i.e.‘'transforming’’ isthefinalpurpose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Wegeneralizethe features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ashumanculture—oriented.practical ration—orientedandecologicalconsciousness.Thefeaturesaremanifestedconcretely; theharmonyofsenseandration,andthevalueration,humanandnature. Thefourthpartistheevaluation。of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 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istheSoal"ceandCOleoftheConfucianschool 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seriesthebasicvaiueconceptandideolo毋calwayfor Chinese七aditionalaestheticeducation.Itexpresses‘‘courtesyandmusic”principle andaestheticvalueconcept,whichcultivatessoundpersonalityandpromoteslife state.AnditalsohastheactiveeffectincultivatinghighStateandpromoting harmonioushumanrelationship.However,astheindividualsentimentisputintothe socialmoral,Confuciusdoesn’tpaymuchattentiononthefreedomofindividual sentimentandthedevelopingcreativity. Theconsciousnessofhumanity,unity,harmonyandfusionwhichareconceived in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istheperfectmedicinewhichcoulda11rethe contemporarydiseaseofsexualoverflowing,rationalindulgingandhumanspiritloss. AndSOitwillusereferencefort11econtemporary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of aesthetictheory.Thisisthesignificanceofourresearchingintothisissue. TheendingpartanalyzesConfuciusfromthecontemporarypeople’spointof view.ButthepapertriestocomebacktoConfucius,finds“activefactor”of Confucianaestheticeducationthoughtandprovidesreferencesinthemodemworld. Keyword:Confucius;Thoughtofaestheticeducation;Realisticvalue Category:G40-014 5 引论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他既是一位思想深邃的哲人,也是一个有 血有肉的性情中人。他深谙审美之意旨,立足于生命个体与社会整体的相互调节, 高扬人格的审美表现,在美与善的交融统一中,寻求审美与人生的切合点,为华 夏民族数千年悠久的美育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入文思想基础。 儒家与道家审美教育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美育的主貌,其中尤以儒家 美育思想影响深远。虽然儒家美育思想的具体内容随着时代的流转而变化.但其 特征在孔子时期就已定下基调。孔子美育思想中蕴含着感性与理陛的圆融、居尘 与超尘的贯通之意识,为中国古典美育贯注了浓郁的人文精神。他用“中和”之 美的审美尺度,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主张否弃生硬 的说教,在活泼泼的现实生活中,在自然、社会、艺术中.冶情养性,奠定了中国 古典美育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方法。主要表现为“礼乐相济”的原则大法、情 感陶冶的美育途径及培养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天人合一精神、提升人生 境界的美育价值观。孔子美育思想既具感性光辉又含孕理性色彩,它穿越时空, 成为现代人思考美育问题的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的借鉴。 关于孔子美育思想已有前人和时贤作过不少精湛论述,如本世纪初王国维 的《孔子之美育主义》采用中西比较的方法,以叔本华等人的美学思想为理论背 景阐释孔子的美育思想。张君劢的《德国文学家雪雷之美育论》对席勒美育与孔 予美育进行比较研究。当代美学家、教育家也从不同视角、采用不同方法对孔子 及儒家美育思想进行诠释,诸如:姚全兴的《审美教育的历程》从礼乐流变角度, 以尽善尽美来界定孔子的美育思想;聂振斌的《中国美育思想述要》从教育学视 角论述了孔子的美育思想;祁海文的《礼乐教化——先秦美育思想研究》以礼乐 关系为轴心对孔子的美育思想展开评述;韩钟文的《美善境界的寻求——儒家教 育哲学思想研究》、袁济喜的《传统美育与当代人格》以美育与人格养成为轴心 加以论述。从研究现状看,专著往往把孔子美育思想设为一节,欠缺理论深度, 单篇的期刊文章则不太充分系统,学术观点上多拘泥于孔子的艺术教育思想及其 伦理教化功能。诚然,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美育的主旨在于健全 人性,培养人们以出世的精神做人世的事业,在现实的Et常生活中实践精神上的 审美超越。另外因为目前学术界对美育的理解尚有分歧,或对美育给以狭隘的理 6 解,或用非美育的视角来谈美育的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以《论语》为基本史料, 佐之以当时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从现代美育学角度对孔子美育思想及其现实价值 加以阐释。 一、关于美育 在进入孔子美育思想的分析之前,有必要首先廓清美育概念本身。 美育的基础是美学,而美学(aesthetics)在其字源意义上就是感性学,美 学之父鲍姆嘉通把美学界定为感性认识的完善。当然,鲍姆嘉通是从认识论方面 为其定义的,这也使得感性认识有表面的、粗浅的认识之嫌。我们现在对感性是 从存在论意义上理解的,“从人学的意义上来看,感性乃是对人的生存状况以及人 性、人格而言的。”“1作为美学实践层面的审美教育,是通过对感性的触动达到 育人的目的,它唤醒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增强我们的生命活力,激发我们对人性 的思考。所以美育是针对感性的教育,其首要品格是感性品格,但这种感性并非 动物般的、纯生理的感性,而是一个以情感为核心,贯通了生理与心理、肉体和 精神的概念。美育并非一味地满足人们的感性欲望,而是以理性提升感性,即使 人在保持鲜活个性的同时,摆脱兽性而具有文明和社会的成分,便人性完善、人 格完美。正如李泽厚所说:广义的美育“指一个人在人生境界所达到的最高水准。 它是某种新感性的建立。所谓新感性,包含深刻的理性,它是一种渗透理性达到 的超理性,它把一个人的社会性的东西同生理性的东西融合在心理中。这不仅仅 是道德、功利的境界。它不完全脱离道德境界,但比之更高一层;它不完全脱离 功利,但又是超功利的。在这个意义上,美育就关系到每一个人,关系到每一个 人怎样去追求和建构自己的人生,不仅是追求领会的完美,而且是超过这种完美 的‘天人合一’。””1 由于感性涵盖了贯通肉体与精神的广阔领域,因此,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具 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同时具有了人文教育与超越教育的特性。“人文”一词 在古今中外皆有不同的内涵,其概念虽然人言言殊,但都不脱离以人为本的意旨。 随着时代的变迁,以人为本已不再有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意味,其核心指向人 们的精神层面,是对人们现有及未来生存状态的关注,即找寻更符合人性本然和 应然之路,追求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 超越并非舍弃,而是扬弃与提升。美育的超越性主要表现在对功利的超越。 7 审美的无功利性,使审美主体超脱个体的欲望、实用的观念,从有限中看到无限, 从平庸中超脱出来,进入自由澄明之境。美育又是对二元对立的分裂式思维方式 的超越,所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是既超越感性又超越理性,既超越知识又超越实 践,感性与理性、认知与实践高度统一的圆融之境。 综上所述,我们对美育作出如下界定:美育是一种多元立体的综合式感性教 育,它通过富有情感的审美活动,培养能够包容和超越知识与实践的审美心胸、 人生态度和人格结构,使知情意和谐发展,从而趋向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 美育的价值在于给人类生活提供一个理想的价值追求指向、塑造完美人格途径, 使人们充满诗意的生活。 二、孔子的美育思想 (一)、孔子美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晚期是—个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的时期,这是一 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是一个“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l(《论语·季氏》)、 “陪臣执国命”、混乱无序、欲望膨胀、动荡不安的时代。周王室El渐衰落,诸 侯相互攻伐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臣杀君,子杀父的事情时有发生。由巫术礼 仪转化而来,用以维持社会秩序、严明等级的周礼遭到严重破坏而流于形式化, 一个名实不一、重文轻质、纵晴声色,艺术风格趋向庸俗朕浅的时代,又是一个 “人文精神跃动”和“忧患意识”觉醒的时代。春秋时期接续西周由重天到对人 事关注的,面对着现实苦难.人们开始思索人之为人的根本,以及如何能使人得 到幸福自由的生活等问题,对以往的天命观提出质疑,从尊天命到重人事的变奏 是这一时期的主旋律。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孔子怀着对社会现象的忧心与不 满,通过深刻的哲学省思,赋予“仁”以新的精神内涵,创造性地以“仁”释礼, 把“仁”视为礼乐的价值本原和心理依据,高扬人的道德主体性,企图以重塑人 性,建构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的途径步入秩序、和谐的社会。孔子思想的 实质就是一种规范型的“人学”,即如何为人,如何修身,如何生活,如何成为 一个精神丰盈的大写的人。孔子美育思想正蕴涵在他对理想人格的建构中。 (二)孔子美育思想的基础——仁学 孔子思想富有整体意识,涵摄面非常广泛。孤立地去分析孔子的某一方面思 想显然是有悖于历史原则的。“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学界已成定论,所以我 们须先走进其仁学的殿堂才能撩起孔子美育思想的面纱。 孔子仁学是一个多维度,具有复杂内涵的思想体系。后人可以从孔子仁学中 找到中国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美学等思想的身影,毋庸置疑,伦理学的维度 是仁学最主要的内容。但是,在孔子的时代这些学科思想是相融相亲、杂糅于一 体的。 在思维方式上,中西方不同之处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与 “天人相分”。 “天人合一”说向来众说纷纭,但总体上讲由“天人合一”观所获得的理论体系 常常具有整体性、体验性、模糊性等特点。而“天人相分”则往往注重分析|生、 理性、逻辑性,这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之处。就西方哲学而言,重分析、重思辩 是其一贯的传统。随着近代学术的发展,伦理学、美学,甚至逻辑学,都是从所 谓“严格”意义上的哲学中分化出来,而所谓哲学则主要指认识论、知识学。按 照西方的标准,中国古代哲学的诗性智慧明显缺乏逻辑思辩性,甚至不能称为哲 学。所以黑格尔曾说:“我们看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论语》),里面所讲 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里都找得 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 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只有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的教训, 从里面我们不会获得什么特殊的东西。”⋯显然,黑格尔是以西方标准来厘定孔 子思想的。《论语》以对话的方式集成,看似堆满了缺乏逻辑性的“善良的、老 练的、道德的教训”,实则在生活体验中蕴涵了形而上的终极关怀。孔子哲学观 念的表述,基本上是一个思想价值体系境界的彰显。彰显了入的终极性,又与日 常生活世界并不相隔绝,这一点正是中国古人的智慧所在。在西方思想体系中, 知、情、意有比较严明的界阈。孔子则以整体意识来观照世界。在孔子思想中, 知、情、意处于胶着状态,真、善、美是合而为一的。可以说孔子没有独立的认 识论哲学、伦理学、美学,但勿庸置疑,孔子思想包含着丰厚的哲学、伦理学、 美学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又是有机相融在一起的。 目前学术界对孔子之“仁”的界定还存在争议,往往偏执于“仁”的一端。 我们认为孔子的“仁”是一个又着丰富内涵与外延的范畴,本文仅就孔子仁学对 其美育思想影响比较大的方面加以阿释: 1.体用不二之“仁” 9 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了“仁”的范畴,但那时的“仁”只是德行的一种,还 不是一个重要的范畴。孔子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状况,创造性地以“仁”释礼, 将“仁”深化,把“仁”视为礼乐的价值本原和心理依据,赋予它以新的精神内 涵。 《论语》多次言及“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f’.(《论语‘学而》)“克 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日:‘爱人。”’(《论语‘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巧言令色,鲜仁 矣。”(《论语?学而》)“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刚、毅、木、 讷近仁。”(《论语?子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日:恭、宽、信、敏、惠。” (《论语?微子》)“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对同一个人(如管仲),有时称其仁,有时却称其不仁。“仁”的含混性、神秘性 和不可穷尽性,成为后人笔墨官司焦点之一。李泽厚先生对此加以分析:“仁无 定解,根源仍在此种人性情感乃从原巫术礼仪中高级心理模态理性化而来。它包 容广宽而含混,非概念认识所可确定,因之而具超越一切的‘全德’神秘感。” ”1他认为“‘仁’主要是指一种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仁乃心理本体”“1;徐 复观先生也曾说“仁不是特定的一事物,而系贯彻于每一事物,因而赋予该事物 以意义与价值的精神。””1从而将“仁”归结为生命、人心。如此看来,两位先 生都认为孔子把“仁”提升到本体高度。本体论的帽子是后人的给孔子加上的, 但这应是符合孔子思想原意的。我们认为“仁”是有层次之分的。在最高层次上, “仁”是一种偏于道德伦理的精神境界,是“全德”,至善。另外,“仁”还有功 用层面,这是造成“仁”之概念含混的主要原因。牟宗三先生说:“我们不能说 孔子的那个代表真实生命、代表全德、一切德所出的‘仁’是个经验的概念,是 个后天的心理学的概念。”但是“孔子没有经过超越分解的方式去抽象地反显它, 而只在具体清澈精诚恻怛的真实生命中去表现它,因而仁之为普遍的法则不是抽 象地悬挂起来的普遍法则,而是混融于精诫恻怛之真实生命中而为具体的普遍。” ”1按照这种的说法,孔子已将“仁”预设为一种先验本体,但“体⋯‘用”不二。 因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五行、气、道、神、理、心),无论是唯物论 或唯心论,其特点大都是功能性的概念,而非实体性的概念,中国哲学重视的是 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元素和实体。””】孔子“仁” lO 的范畴亦然,它是本体,又是功用,是“具体的普遍”,即体用不二,因此有当 下生成性的特点。“仁”的精神在现实中流衍到一切相关的生活领域,呈显出现 实性的张力。所以孔子就人就事而谈“仁”,所谈也即“仁之方”,即践仁达仁的 方法或是“仁”在现实中不同层面的表现,使“仁”处于具体的语境中,充满了 生活的丰富和活泼。以体用不二之“仁”为核一tl,的孔子思想必然讲求实用与超越 的统一。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仁”有体用之别,从功用层面即“践仁”上讲,“孝弟”为“仁”的核心 或本源。所以程子说:“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论行仁,则以孝弟为仁之本”。 ““如上所述,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周朝的政治力量逐步衰退,礼乐渐渐流于具文 化、形式化,以致父子相残、兄弟反目的事情时有发生。因此,孔子对东夷部落 的淳厚重情民风特别推崇,认为亲子之爱是一切美德和善行的根本。主张“孝弟”、 “亲亲”、“直德”,其实就是主张人-tl,保持未受后天社会熏染的亲情、真性情。 《论语·子路》中讨论了“直德”问题:子路对孔子说:“我们家乡有个正直的 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而儿子去做证人”,孔子反对这种观点:“我们家乡正 直的人与此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隐瞒里边了。” ““孔子认为“儿子”所谓的大义灭亲是违背人之常腈的,相反,“父为子隐,子 为父隐”才是人真性情的流露。亲子之爱是一切美德和善行的根本,在“其父攘 羊”的情况下以“证”的方式舍去这种爱,去求硬性的、外在的“直”,就是舍 本逐末了。 夏商以降均属宗法制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所以孔子把“仁” 的根本追溯到“孝弟”这种血缘亲情。而孝敬父母、爱护兄长的血缘亲情,是人 所共有的,与生俱来的,所以可以这样推断:“仁”内在于人性深处,是人之为 人的根本,是人性的一部分,如同孟子所言人之“善端”;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 求善的欲望。我们知道孔子重视“仁”、提出“仁”是为了维护和恢复传统礼制。 以“仁”来释“礼”,外部的伦理规范就有了心理依据。“孔子把‘三年之丧’的 传统礼制,直接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的基础直接诉之于心理依 靠,这样,既把整套‘礼’的血缘实质规定为‘孝悌’,又把‘孝悌’建筑在El 常亲子之爱上,这就把‘礼’及‘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tl,的内在要求, 把原来僵硬的强制规定提升为生活的自觉理念,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 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孔子以“仁”释“礼”, 把一整套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一b理结构”,并使之成为人的族类自觉即 自我意识。孔子进一步把这种情感(“孝弟”)延伸扩展为仁民、爱物,以情感为 核心来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人与世界的关系;以感性生活为基础,将认识论、伦 理学同心理的情感体验结合在一起,以内在的心灵和生活去体验、直觉事物,探 求人生的真谛。当然,在孔子的“情感”中占中心地位的是道德情感,当然也有 审美情感和宗教情感的成分。这种情感是可以“上下其说”的,是包容着理性的 情感,可以称之为情理。从此角度来看“仁”本身是柔性的、审美的或者说是具 审美意蕴的,是理性与感性的圆融,是道德情感与道德理性的结晶。 3.仁学即人学 孔子以“仁”释礼意在维护、恢复周礼。虽然后来“仁”与礼在手段与目的 位置上发生了互换,也可以说二者互为手段与目的,但恢复周礼的初衷是没有改 变的。面对诸侯相互攻伐争霸,礼崩乐坏的局面,周天子已是无能为力,因此孔 子把恢复传统礼制的重任交给了氏族贵族的仁人君子,进而把政治伦理教化落实 到理想人格的培养上。因此孔子仁学可以说是纯粹的人学,llJ女I何为人,如何修 身,如何生活,如何成为—个精神丰盈的大写的人。孔子仁学的核;11,是理想人格 的养成,其精髓是做人的道理,并将这些道理知行合一地落实到El常生活中去。 “孔子讲仁是敞开了每一人光明其自己之门,是使每一人精进其德性生命为可 能,是决定了人之精神生命之基本方向,是开辟了理想的、价值之源。”“”“仁” 是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是做人的根本原则,是做人的极致。它决定了人的精神生 命的方向,因此也决定了人的行为准则,即仁者既要有内一tl,修养的境界又要有实 践的事功。 以“仁”为核·tl,的理想人格是如何养成的呢?孔子说“我欲仁,斯仁至矣” (《论语‘宪问》),“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述而》)“一El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论语·颜渊》)如前所述,“仁”是内在于人性深处,是入之为人 的根本,是人性的一部分,如同孟子所言人之“善端”;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求 善的欲望,那么成仁岂不是非常容易做的事?是否还需要后天的努力与教育?回 答自然是肯定的。 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没有象儒家后学孟子、苟子那样给出明确答复,他只 是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即人在天赋本能上是相近的,如同人 均有孝悌之情,产生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后天的习染,这是孔子重视教育和 人的后天努力的理论根据。 “仁”虽然是内在于人的,是人自身拥有的一种求善的欲望,但这是就可能 性而言的,“仁”要成为人的一种现实性,要想“求仁得仁”必须通过外在教育 和内在修养,所以成仁是需“内修外烁”,要靠自己的努力和主观求仁的态度, 而非依赖他人和上天的赐予。仁的境界非轻易能达到的,孔子一生勤奋治学,“吾 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丽 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尚不敢以“仁”自居,“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 而》)赞赏自己的得意门生颜回也只是“三月不违仁”,原因在于仁的境界是无限 深,无限广的,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无尽过程,如果中断了对仁的追寻,仁就会与 人相隔。所以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学 而》)o 孔子之学是为己之学,也就是说,仁者的修养,主要是靠自我体悟,自我挺 立,提升自己,成就人格,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不是摆摆样子,做给别人看。“博 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要有主体的不懈努力, 因“仁先难而后获”,需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落实在生活实践中,“能近取譬,可 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还需内省不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 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把基于血缘亲 情的伦理情感通过“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向外做无限的扩展,推及他人, 推及社会,推及天地万物,使万物和合于爱,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自然的和谐。从而“下学而上达”(《论语·宪问》),进入——“从心所欲,不逾 矩”(《论语。为政》)、“天下归仁”的天人合一之境。所以有学者指出“这个仁 学的最高境界恰恰不是别的,而是自由的境界,审美的境界”。uu (三)人文化戎——孔子的美育思想 孔子美育思想是其仁学的延伸和发展,以养成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为出发 点和归宿。美育可以说是达仁的途径,即通过美育点拨、唤醒人之仁心,觉识生 活的目的、意义、价值。 虽然孔子没有独立意义上的美学或美育著作,但是在《论语》和其他相关材 料中我们可以揣摩出其美育思想的潜体系。“人文化成”是孔子美育思想的写照。 “文”是孔子美育思想的内容和途径,理想人格的塑造即“化成”则为其美育思 想的旨归。 “人文化成”一词出自《周易·贲卦·彖传k《易传》称:“刚柔交错,天 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 易》分为《易经》和《易传》,相传《易传》为孔子所作。司马迁云:“孔子晚而 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61当前学术界对于《易传》作 者为谁尚有分歧,但对以下观点是认同的:孔子晚年重视对《易经》的研究,对 此从哲学、政治、伦理等方面加以阐释,并将其作为教材传授给学生。如果说《易 传》非孔子亲手所书,也是他的再传弟子在继承其思想的基础上,继续诠释和发 挥编纂而成的。所以以“人文化成”一词来概括孔子的美育思想应是贴切的,是 符合孔子本意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按字面义来讲,就是以人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来 化育天下。人与文是双向互动的,文是人创造的,反过来又成就了人。可见,“人 文化成”一词,意在“以文教化”。“文”在此是狭义的,是偏向于精神方面的。 《周易·贲卦》说的就是文。贲为修饰,贲卦上为艮,艮为山;下为离,离为火。 其卦象为山下有火。高山之下熊熊烈火,一幅光辉景象。从卦象中我们可以看出 “文”不只具文明化的意义,也是重形式的,含审美化的意味。“人文化成”之 “化”者,自然涵泳,涵育熏陶,潜移默化也,虽然有教化之目的,却毫无强制 之意。“成”也即成就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 1.孔子美育思想的内容和途径 孔子认为文明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是仁的表现方式。他异常重视文化对 人的陶冶、塑造作用,认为只有使人文明化,不断地把文明的外衣穿在人的身上, 才是属于入的生活。西周丰富的文化遗产,礼乐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的灿然大备正是蕴育孔子美 育思想的温床。他自觉地学习吸取了夏商两代文明而又有所创新的丰富繁盛的 “周文”,并以周文化的继承者自居,“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 语·八佾》)尹氏注日:“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论语集 14 注》引)“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 “文”成为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概念。“文”指文化、文明,它提升人的感 性,使人从粗鄙性、兽性中升华提高。它蕴涵着人类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既有文 采又充满价值理性,从而使人与社会以文明秩序呈现。在孔子那里,文主要表现 为礼乐文化。孔子点醒了、拯救了周代礼乐文明的活的精神,并把它提撕起来, 这就是“仁”的精神!“仁”是礼乐的内核,没有“仁”的礼乐,只是形式躯壳、 虚伪的仪节。 孔子说“里仁为美”(《论语·里仁》),仁为美即文的本质和内容,“礼云礼 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论语·阳货》),礼乐之美不仅仅在于外在的形式,更在于仁体的呈 现。也只有能体现仁的光辉,培养仁人君子理想人格的礼乐之文才能被列入孔子 美育的内容。孔子并非道德说教者,而是深谙审美意旨的人。因此孔子把审美与 道德情感的培养密切相联,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把 美与善结合在一起,认为“尽善尽美”才是理想的人生境界。这并不是以善取代 美,也不是以美取代善,而是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诗、礼、乐再加上“文”化的自然是孔子主要的化育之途。 第一、兴于诗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 艺者七十二人。”在儒学传统中,《诗经》是重要的文献典籍,相传孔子曾对《诗 经》做了整理,《史记·孔予世家》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 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予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 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经过孔子整理之后的《诗经》显然已是其仁学 精神的载体,蕴涵着仁的精神理念。孔子将《诗经》作为教材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并以“兴于诗”做为修身的第一阶段。 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论语·为政》)匡亚 明说:“‘恩无邪’,本是《鲁颂·翱》一诗中形容牧马人吆喝着叫马不要乱跑的 意思(‘思’系虚词,吆喝声,‘邪’同斜,合起来即‘呕唷!不要乱跑!’)却被 用为比喻思想正派。”⋯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思无邪”为:“凡《诗》 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 之正而已。”也就是说诗之用归于培养诚正之情性。又引程子语日:“思无邪,诚 也。⋯‘思无邪”并非专指思想性而言,还包括对《诗》的语言音调及其所包蕴的 情感的中和之美要求。意在以《诗》来涵养人之仁德,使人的情性归于诚正。 孔予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孔子诗教的高度概括。“兴”,朱熹的解释为“感发志意” (《论语集注》),孔安国则解为“引譬连类”“”二者的注释其实并不矛盾,着眼 点不同而已。结合两说,“兴”指诗中蕴涵的审美形象可以使欣赏者也即学诗者 通过“引譬连类”的审美想象达到情志的感动奋发,使人的精神意志得到净化、 感发、升华。这完全是一种自由无限的情感境界,孔子把“兴”放在首位,表明 了孔子对诗的感发作用的深刻理解和高度重视。兴让沉寂落寞的心动起来。因此, 有学者指出“‘兴’在中国美学史E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诗(艺术)应以个别的、 有限的形象自由地、主动地引起人们比这形象本身更为广泛的联想,并使人们在 情感心理上受到感染和教育。”“” “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朱熹注:“考 见得失”(《论语集注》),均是从政治角度切入的。“观”或许还有另一用,即观 人“情志”,进而了悟其人格。而且主体是观人“情志”,因为即便是政治的兴衰 也是通过个体的情志反映出来的。因《诗经》以“思无邪”为宗旨,诗中蕴涵的 人格美亦可感染人之仁心。 “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刘宝楠《论语正义》引)o朱熹注:“和 而不流”(《论语集注》)。也就是讲,诗歌可以使人交流思想情感,从而达到社会 的和谐。《诗经》涉及面非常广泛,孔子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懂得如何正确表达 思想情感,协调各种社会关系,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 “怨”,孔安国、郑玄皆注:“怨刺上政”(刘宝楠《论语正义》引)。朱熹注: “怨而不怒”。二者都认为诗可以抒发对社会政治的不满之|隋。朱熹的“怨而不 怒”说强调对情感宣泄的节制,深得孔子思想之精髓。《诗》之怨远不止于“怨 刺上政”,也有个性情感的抒发,当然是要局限于“怨而不怒”的范围。通过欣 赏抒发怨情的诗歌来消除内心的积郁,达到性情的平和。这一点与亚里斯多德倡 导悲剧的净化作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总而言之,‘‘兴观群怨”首先强调的是情感的抒发和陶冶。这使得孔子诗教 虽承担着社会伦理(“迩之事父”),政治(“远之事君”)及认知(“多识于鸟兽草 木之名”)功用,却始终散发着感性的光辉。 那么,对孔子的诗教有所了解后,再回头看一下孔子为何把诗放在修身的第 一位。为学之初,易对枯燥的道德礼法产生抵触情绪,而通过学习形象性的诗“引 譬连类”,产生广泛联想,感发意志,既抒发情感,陶冶了性情,亦在潜移默化 中懂得社会人生的道理。所以孔子把“兴于诗”作为“人文化成”的基本途径。 第二、立于礼 孔子说仁是为了释礼,是为了维护、捍卫“周礼”。而周礼是对原始巫术礼 仪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在春秋时期虽然已经出现礼与仪的分离,但礼还是应该有 两层含义:一为礼法。没有礼的制约,人们的行为就会丧失自己的适度性,礼有 节制冲动之作用。所以“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恭而无礼则劳, 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二为礼仪。 在上古时期,礼与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仪式则是艺术的萌芽。作为人文修养和 人的行为规范的“礼”,如徐复观所说,它的基本规定是“‘敬文’或‘节文’。 文是文饰,以文饰表达内心的敬意,即谓之‘敬文’。把节制与文饰二者调和在 一起,即能得其中,便谓之‘节文”,因此, “礼的最基本意义,可以说是人 类行为的艺术化、规范化的统一物。”””表现在行礼中的周旋揖让、进退升降之 容本身就具有鲜明的艺术性,给人以美感享受。 ’ 在孔子看来,“礼”首先不是确定的和现成的礼仪规则,“礼云礼云,玉帛云 乎哉?”(《论语·阳货》)而是仁的外部表达,是人格的自觉展现。因此孔子把 三年守孝之礼归结为“亲亲”、“孝弟”之道德清感。守礼成为内心情感的表达, 而非外在的强制规范。礼作为规范化的行为,亦有节制冲动的情感与行为,使之 优美化之功效。梁漱溟曾指出:“礼使人处于诗与艺术之中”,“儒家极重礼乐仪 文,盏谓其能从外而内以诱发、涵养乎情感也。必情感敦厚深醇,有发抒,有节 蓄,喜怒哀乐不失于中和,而后人生以为绵永乃自然稳定。”””在这种意义上“礼 教”亦带有美育意味。因此孔子将“立于礼”作为修身的第二阶段。 徐复观先生认为:“所谓立,乃是自傲决定,自有信心,发乎内心的当然, 而自然能适乎外物的合理趋向,亦即是能把握自己而又涵融群体的生活。要达到 这种生活,只能靠情与理相谐,以得情理之中的礼的修养。”。““立于礼”方 能“成于乐”。 第三、成于乐 孔子可以称地上一个热爱音乐、懂得音乐的艺术家,这使孔子的乐教思想建 立在感性愉悦基础之上,不流于空谈。他沉潜入音乐的能力是惊人的,“子在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是由音乐带来的超 生理、超道德的审美境界;孔子又是深诸乐理的,“子语鲁大师乐;日:其乐可 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皎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的日常生 活是由音乐来谱写的,“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论语·述而》o 孔子经常与弟子们一起弹琴鼓瑟,即使在面临生命危急之时,如在陈蔡绝粮数日, 依然“弦歌不衰”。直到临死前七天,还流着泪对子贡唱了一首:“泰山坏乎?梁 柱摧乎?哲人萎乎?”(《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除了重视音乐的审美愉悦价值外,更重视其内容之仁的体现,他说:“乐 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孔门的音乐是仁的精神的载体。他称 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论语·八佾》),是因为这种音乐表现了虞舜谦 让和平的美德。因子路气质刚勇,鼓瑟不合于中和之律,有杀伐之声。孔子批之: “由之瑟,奚为丘之门?”(《论语-先进》)是故,孔子既反对当时贵族中的僭 越礼乐之风,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又反 对当时流行民间的“郑声”,认为其有伤风化,故主张“放郑声”(《论语·卫灵 公》)。孔子花了许多的精力去“正乐”,“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 各得其所。”(《论语·子罕》)孔子用于教学之乐,自然是经过“正”的硕果,调 式大气和谐、情感的抒发节制,以培养入之仁德为旨归。 在孔子看来,学习音乐不仅仅是掌握一门技艺,更重要的是体悟音乐中所蕴 涵的精神内涵,从而获得人格的培养和熏陶。孔子自身的学乐经历向我们表明了 这一点。《史记-孔子世家》记载: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子,十目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日: ‘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阍,日:‘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日:‘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 ‘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问,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日:‘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 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日:‘师盖云《文王操》也”’。 孔子向师襄子学弹一首琴曲,一连十天不更换新曲目,由曲调到演奏技巧, 由技巧到曲子的志趣神韵,由志趣神韵进而体会作曲者的人格风貌。他经过反复 的研习和参悟,终于体会到这首乐曲所描写的是形象伟岸、目光深远、心胸博大 的周文王。师襄子对此大为惊讶,说此曲的曲名正是《文王操轨徐复观先生说: “孔子对音乐的学习,是要由技术以深入于技术后面的精神,更进而要把握到此 精神具有者的具体人格;这正可以看出—个伟大艺术家的艺术活动的过程。””2: 现实的人们与理想的圣人有时空的阻隔,二者相接,是通过耳的听闻,气的感应, 心的沟通。听是天赋的能力,表示人们与圣人相感通的路径一一接受音乐的熏陶, 通过耳闻,进入心灵。孔子实际上是将人格纳入审美教育中,由美来启善。 正因为对乐有深层次的认识和强烈的兴趣,孔子把乐放在最高的人生修养位 置:“成于乐”(《论语-泰伯》),意味着一个人只有通过乐才能成为完整的人。 刘宝楠说:“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论语正义》),程子日:“古 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采色所以养其目,歌咏所以养其性情,舞蹈所以养其 血脉。”(《论语集注》)“故学者之终,所以至于义精仁熟而自和顺于道德者,必 于此而得之。是学之成也”。(朱熹注语《论语集注》) “成于乐”是指在尊礼好 德之后人的境界的飞跃。音乐是一门时间性的抽象艺术,它没有物质中介,所以 需要欣赏者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世界中,领会乐的精神。乐的本质为“和”,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尧典》),“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记·乐记》)乐的精神与仁的最高境界“天下归仁”是一致的,所以乐与仁 在最高境界中会通于一,故孔子日“成于乐”。 第四、化于自然 孔子没有提出过“化于自然”的命题,但他非常重视自然的审美愉
本文档为【孔子美育思想的现代阐释】,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91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4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25
浏览量: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