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举报
开通vip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姓名:丁娜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罗漫 20060515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I 摘 要 继江西诗派之后,“永嘉四灵”成为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本文 以“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四灵对“二妙”、“众妙”的继 承与效法,意在将“四灵”放在南宋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四人的诗歌作品, 以及对四灵所效仿的《二妙集》、《众妙集》的分析,梳理四灵的诗艺特征及其成 因。 全...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中南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姓名:丁娜妮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文艺学 指导教师:罗漫 20060515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I 摘 要 继江西诗派之后,“永嘉四灵”成为南宋诗坛上独树一帜的诗歌流派。本文 以“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为研究对象,侧重探讨四灵对“二妙”、“众妙”的继 承与效法,意在将“四灵”放在南宋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对四人的诗歌作品, 以及对四灵所效仿的《二妙集》、《众妙集》的分析,梳理四灵的诗艺特征及其成 因。 全文共三部份。第一章主要阐述永嘉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四 灵创作的影响,对四灵做一个全局性、深层次的把握。南宋时期,统治集团长期 苟安一隅乃至有意识沉迷享乐,造成时代精神的大面积颓靡,士人心态由冷漠而 麻木。地处江南的永嘉,风光秀丽,使得四灵创作了众多的山水诗,形成清新明 丽、萧散简远的风格。南宋是永嘉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出现了与朱熹为首的道 学派、陆九渊为首的心学派鼎足而三的永嘉学派,叶适是其集大成者,四灵师事 叶适,叶适的文学思想对四灵影响很大,他们对江西末流与理学诗派的理论与创 作深为不满,在诗歌创作上努力标新立异。南宋时的永嘉,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但仍然处于民族、阶级矛盾的阴影之下,一直沉沦下僚的四灵为国家民族的前途 而担忧,对于挣扎在底层而无获的劳苦大众,寄予深切的同情,在其诗作中多有 体现。 第二章主要探究贾岛、姚合对四灵创作的影响,和四灵对二人诗歌艺术的继 承。四灵在创作上刻意模仿贾岛、姚合,并称贾、姚为“二妙”,赵师秀编选二 人之诗为《二妙集》。晚唐与宋末的社会动乱,四灵与“二妙”人生遭遇的相近, 唤起了他们的共同感受与心灵共鸣。《二妙集》对“二妙”诗歌在体裁上、情感 上、风格上的取舍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体现了四灵的诗歌理念。四灵对贾岛、姚合的学习和继 承体现在不同的方面,对贾岛是继承“苦吟”的作诗方式,对姚合是学习“浅近 清新”的诗歌风格,二者之间不存在偏重或轻视的问题。体裁的效法、写作技巧 的学习、句法辞意的模仿,乃是四灵学习“二妙”诗歌的三大方面。 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众妙集》的分析,对四灵的诗歌风格作一个全面的溯源。 《众妙集》所录是除开“二妙”之后,四灵认为值得效仿的唐朝诗人。其中刘长 卿的诗作入选最多,其诗作的意向性选择对四灵有所影响。南宋后期士人们的生 活状态显得平凡琐碎,其心态纤弱而不雄壮,由外向变为内省。为了逃避黑暗、 严酷的政治现实,他们纷纷奔向大自然,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安慰,这点“大历 十才子”和四灵皆有体现,他们的诗作都是忌用事而贵白描,不发议论,但求韵 味。以往学术界大都认为《众妙集》是无序选录,但通过对所选录的唐代边塞诗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II 的考察,我们似乎找到了其中的顺序。 结语部份主要就四灵诗作的贡献及局限进行分析。四灵纠正了江西诗派和理 学诗派的某些缺点,对江湖诗派的出现更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这是四灵的贡献。 四灵的存在及其诗歌创作,既反映了南宋末年一群灵魂深受创伤、生活备尝艰辛 的诗人的苦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起到了上承江西诗派,下启江湖 诗派的作用。但是四灵的审美追求又有矫枉过正之病,因此,四灵一方面固然为 江湖诗派树立了路标,告示着江西诗派的路子走不通,另一方面也给江湖诗派套 上了一副新的镣铐。 关 键 词:永嘉四灵;二妙;众妙;诗艺追求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III Abstract After the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Yongjia four elite” became a unique school of poetry in the poetry circles of the Southern Song. This paper takes the pursuit for poem writing skills of “Yongjia four elite” as the subject of the research and puts emphasis on their inheritance from and following in the footsteps of “two excellences” and “many excellences” in order to exa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poems and the causes through analyzing their poems and the Collection of Two Excellences as well as Collection of Many Excellences by putting “four elite” into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s of the Southern Song. The paper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mainly elaborates on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scenery, history and culture, as well as social contexts to “four elite” in order to get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During the Southern Song period, the ruling class stayed in a remote place and led life of pleasure, which caused the psychology of people with official duties became indifferent and numb. Yongjia, situated in the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had beautiful scenery. It inspired “four elite” to write many landscape poems and form a refreshing and concise style. The Southern Song was the prime ti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Yongjia culture; at that period appeared three major schools: the school of Taoism,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Yongjia school. “Four elite” learned from Ye Shi, who epitomized Yongjia school and had great influence on them. They showed great disapproval of the theories and creation of Jiangxi minor schools and the principle school of poetry, so they made great efforts in innovating poem writ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Southern Song, Yongjia had development in social economy, but it was still under the shadow of ethnic and class contradictions. “Four elite” expressed sympathy to poor lower-class people and revealed their concern for the country in their poems.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Jia Dao and Yao He on the poem writing of “four elite”, as well as the inheritance of poem writing skills from two poets. “Four elite” intentionally imitated Jia Dao and Yao He during the process of poem writing. What’s more, they regarded these two poets as “two excellences” and Zhao Shixiu compiled the Collection of Two Excellences from their poems. Social upheaval and similar personal experience evoked the same feelings and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IV resonance from them. The Collection of Two Excellences embodied the conception of poetry of “four elite” through presenting the yardstick of two poets concerning literary genre, feeling and style. “Four elite” learned and inherited from “two excellences” in different aspects: for example, they learned the pattern from Jia Dao and the refreshing poetry style from Yao He. They laid equal emphasis on these two facets. It could be categorized that they learned from “two excellences” mainly in three aspects: following the literary genre, learning the writing techniques and imitation of the syntax. Chapter three makes a thorough tracing back to the writing style of “four elite” through analyzing the Collection of Many Excellences. In the Collection of Many Excellences, “four elite” selected many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 they believed most beneficial to imitate besides “two excellences”. Among these poets, most poems of Liu Changqin were selected because Liu’s choices of aspiration had influence on “four elite”.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Southern Song, living state of people with official duties appeared to be trivial and monotonous; their psychology became fragile and conservative. In order to escape from the dark and harsh reality, they sought consolation from nature. This characteristic could be found in poems of “four elite” and “ten gifted scholars of Da Li Year”. In their poems, they usually used description instead of comments or criticism to achieve rhyme. Previously,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poems in the Collection of Many Excellences were arranged without any order, but now we could find the order through observation of the frontier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 selected in the collection. The concluding part of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 as well as limitations of “four elite”. On the one hand, they made contribution in rectifying some weak points of Jiangxi school of poetry and principle school of poetry as well as leading the path of rivers and lakes school of poetry. The existence of “four elite” and their poem writing reflected the sufferings of poets and the harsh reality of that time.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d limitations too: their aesthetic judgment was hypercorrect, so the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s and lakes school of poetry. Key words: Yonjia four elite; two excellences; many excellences, pursuit for poem writing skills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1 第 1章 绪 论 温州古称永嘉,地处浙江东部,不仅以经济发达而闻名,并且以人文丰厚而 著称。区域资源的积累、传承与滋润,为温州诗歌长河的扩展与奔涌提供了永不 枯竭的水源。到了南宋时期,永嘉诗歌进入了突破性的阶段,树起了地区诗史的 又一座里程碑——永嘉“四灵”。四灵即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 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四人旨趣相投,诗风相近,自成一派,故世称“永嘉 四灵”。本文即以四灵诗艺的渊源、背景、特征等为研究对象,在前贤和时哲高 见的启发下提出一孔之见,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及各位师友不吝赐教。 1.1“四灵”的研究现状 古人评四灵诗,除了叶适奖掖有加之外,后人的批评多于赞赏,如《四库提 要》卷162说:“盖四灵之诗,虽镂心鉥肾,刻意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 尖酸之病。”20世纪的学者,有同意此说,也有认为应该提高对四灵的认识。持 否定态度的学者中,或认为四灵之诗“价值不高”,[1]成就“极有限”,[2]或认为 四灵“既清高自负又有卑下狭小心理”,他们“最好的诗也都是清寒幽深的,散 发出淡淡的禅气,透出狭窄的心理,却少有尘世的悲欢、人间的现实、冲动的激 情,深切的幽愤”。[3] 鉴于以往对“四灵”评价的偏低,进入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主张对四灵的评 价应该提高。陈增杰《南宋四灵简论》在四灵诗派成因分析上,不仅注意到四灵 诗派的产生对江西诗派的反拨,更是把“不满于理学家的诗论”,作为一个原因 提出来(《浙江师范学院学报》1984.1)。马兴荣《四灵诗述评》一文从四灵的生 平、思想以及他们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的个性与共性、他们诗歌的渊源、影响等方 面分别作了探索,得出四灵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宋诗的特征并且风靡一时的结 论(《文学遗产》1987.2)。 进入21世纪,学界对四灵的评价又有了进一步提高。杨振执在《略论“永嘉 四灵”诗歌积极用世的一面》(《电大教学》2001.5)一文中,指出四灵诗的积极 用世包涵三个方面:1、四灵能直面时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精神;2、体 察民间疾苦,关注百姓命运;3、盼望建功立业,表达为国效力的志向。赵敏、 崔霞《论永嘉四灵对晚唐诗风的选择》(《嘉应大学学报》2003.4)中更认为,正 是由于四灵的努力,才使得晚唐诗风在与江西诗风的对垒中取得了决定性的优 势,显赫一时的江西诗风的自此式微,这一力量的消长又给了江湖诗派一个崛起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2 的契机。其中难能可贵的是,在对四灵山水诗创作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就。陶 文鹏、韦凤娟主编的《中国古代山水诗史》认为四灵的山水诗,虽不刻意经营, 但新颖灵巧,清通流畅,圆美自然,富于情趣。[4] 总的来说,人们认识到,四灵诗虽有局限,但在当时自成一格,含有诗史上 的“变”的因素和价值,在文学史上可谓是功过参半。 1.2选题的理由 (1)由宁宗嘉泰元年至元初,历时近百年,是宋诗的飘零期。[5]宁宗开禧二 年,韩侂胄北伐之举遭到严重挫败,南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南宋诗坛进入了最 后的飘零期。“永嘉四灵”是这一时期诗风的主要代表。前期大诗人陆游、范成 大、杨万里以及朱熹、周必大、镂钥等人相继辞世,显示了以激昂、丰富、多样 为特点的宋诗第二艺术高峰的结束。代之而起的永嘉四灵乃至江湖诗派对诗坛的 主宰,构成了宋诗史最后一个阶段的主要内容与发展线索。[6] (2)从宁宗开禧二年到南宋灭亡,宋金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反映到诗歌创 作上,诗人豪迈悲壮的歌声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吟咏风月,抒写性情之作, “有口不须谈世事,无机惟合卧山林”(翁卷《行药作》)是这一时期众多诗人的 实况。不过,这时期诗坛并不寂寞,活跃着大量的中小诗人,《四库全书》本《江 湖小集》和《江湖后集》合计有 109家,将其与汲古阁等诸本核对,除去重复, 又有不见于库本的 10 多种,总数在 120 家以上,[7]可见当时盛况;再者,南宋 后期国势的衰颓,多数知识分子的命运不济,由杨万里初倡至叶适而定向的以贾 岛、姚合的清冷诗风、狭小意境为标志的晚唐诗风炽然盛行,所谓“四灵”出而 “唐诗由此复行矣”(叶适《水心文集》卷 21)。弃旧趋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之一,四灵与由其直接开启的江湖诗派成为这一整个时期诗坛的主调。 (3)从表面上看,四灵的创作是宋初晚唐诗风的回复,但绝对不是简单的 历史重现,四灵崇尚的晚唐体,是不满于江西诗派与理学诗派而另辟蹊径,具有 自身的时代特点,带有革新的意味。在这一时期的诗史中,随着南宋“中兴”主 要代表诗人的相继去世,四灵的晚唐体作为南宋新起的诗派,在创作上给人带来 新鲜感。诗人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诗歌的风格意境是时代精神的一面镜子,四灵诗 不仅客观上与江湖诗派存在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关系,而且以四灵实际作用与 影响的真正显露为标志,更应当视为这一时期诗坛的重要内容。 1.3选题的意义 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主流意见对四灵的评价不高,一些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 著作虽然都论及了四灵派,有的还辟专章予以论述,但是限于体例和篇幅,这些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3 论述都比较简略,而且对四灵派的缺点和消极影响谈得较多,对它在文学史上的 适当地位则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四灵中,翁卷终生布衣,其余三人都沉沦下僚。 四人一生贫病交加,生活无着,政治上找不到出路,但在诗歌创作上却颇有成就。 他们几乎是用生命和心血,惨淡经营,苦吟成篇。与当时的大诗人陆游、杨万里、 范成大等人的诗歌相比较,四灵诗缺乏深广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精神,但在 艺术表现方面,却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四灵派不像西昆体诗人、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那样人数众多,却自成一个比 较有特色的派别,这在宋代诗歌发展史上是没有的,在整个诗歌发展史上也是少 见的。并且四灵派的产生和创作直接影响了一个诗派(江湖诗派)的产生。正如 像江西诗派是为反对西昆体而产生的一样,四灵也是为反对江西诗派和理学诗派 的创作而诞生的,而且四灵的创作还直接融入了江湖诗派,因为江湖诗人先是接 受四灵诗艺,然后才继续向前发展的。 笔者认为,如果不对“四灵”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不但会影响对四灵本身作 出公允的评价,而且也会影响对整个宋代诗歌状况的研究。因为,一、如果不把 “四灵”的来龙去脉弄清楚,就无法了解唐诗发展到宋代,宋诗又是如何穿过江 西诗派和程朱理学的制约继续向前发展。二、四灵派在当时和后代都产生了一定 的影响,如果不把四灵派研究清楚,也就无法对受它影响较深的南宋后期的诗坛 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研究四灵,将有助于深化对诗歌发展进程的理解。 1.4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探讨四灵对“二妙”、“众妙”的继承与效法,梳理四灵诗艺特征及其成因, 是本文所要研究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意在将四灵放在南宋末年特定的社会环境, 以及通过对他们产生主要影响的《二妙集》、《众妙集》的分析,来考察其人其诗 其艺。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4 第 2章 永嘉与四灵 一个文学流派的产生,不外取决于三方面的原因,即社会时代的状况、文学 本身的继承发展和作家的遭遇、思想、艺术好尚。“四灵”不甚关心政治,专心 吟咏,这与南宋相对稳定的政局有关。江西诗派经过极盛时期,其生涩粗劲的诗 风,日益使人生厌,形成一股反对江西诗派的强大潮流。理学家对诗歌的攻击、 歪曲及其味同嚼蜡的诗风,也给诗歌造成厄运。而杨万里提倡晚唐,“四灵”的 同乡潘柽先已继宋初九僧、寇准的遗响,重振晚唐体,于是“四灵体”应运而生。 “四灵”以贾岛、姚合为楷模,以反拨江西诗派和理学诗派为宗旨,由于叶适的 提倡和他们创作实绩,“于是‘四灵’天下莫不闻”(赵汝回《瓜庐诗序》)。 2.1 永嘉四灵 2.1.1徐照 徐照(?~1211),字道晖,一字灵晖,永嘉人。曹学佺说徐照“隐居未仕”。[1] 实际他为生计所迫,曾先后在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的幕府工作过,后来才回乡 家居。他自己在《石门庵》诗中也说:“众物清相映,吾生隐未能。”宋宁宗嘉 定四年(1211)闰二月贫病而死,他的好友赵师秀等为之料理后事,将他葬在永 嘉塔山、林额两乡之间。徐照的《芳兰轩集》现存诗 259首,是四灵中存诗最多 的一个。 对于徐照的诗,叶适说:“斫思尤奇,皆横绝歘起,冰悬雪跨,使读者变踔 憀傈,首肯吟叹不自已;然无异语,皆能所知也,人不能道尔。”[2]徐玑也说: “悟得玄虚理,能令句律精。”(《读徐道晖集》)就徐照现存的诗来看,叶适、 徐玑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如他的《怀赵紫芝》和《和翁灵舒冬日书事》诗都具有 “无异语”、“不能道”的特点: 一别一百日,无者直至今。几回成夜梦,独自废秋吟。 小雪衣犹绤,荒年米似金。知音人亦有,不若尔知心。 石缝敲冰水,凌寒自煮茶。梅边思闰月,枫远误春花。 贫喜田新长,吟令鬓已华。城中寻小屋,虽晚欲还家。 还有如“不来相送处,愁有独归时”(《送徐玑》),构思新奇,语言自然,耐人 寻味,颇得清代文学家赵翼的赞赏。[3]正由于徐照诗的内容和艺术都颇有可取之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5 处,所以在当时,他的诗是受到人们欢迎的。赵师秀有诗云:“君诗如贾岛,劲 笔斡天巧。昔为人所称,今为人所宝。”(《哀山民》)便是明证。 2.1.2徐玑 徐玑(1162~1214),字文渊,一字致中,号灵渊,永嘉人。徐玑出身官宦之 家,原籍福建晋江。父徐定曾任太平州通判、潮州太守。徐玑是徐定的第三子, 受父“致仕恩”得职,[4]曾先后任建安、永州、龙溪等地的主薄等官职。后改长 泰令,未至官即去世,卒于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葬于永嘉建牙乡郭溪。徐 玑有《泉山集》,已佚。徐玑的《二薇亭集》现存诗 166 首,在四灵中存诗仅次 于徐照。 徐玑诗,除了像《送太守傅尚书易镇当涂二十韵》、《传胡报二十韵》、《送 蔡侍郎镇建宁》、《送张尚书出镇建宁》等接触国事,《监造御茶有所争执》揭露 贪官之外,较多的诗都是表现长期离家担任卑官微职的酸辛和思想感情的变化, 如《送徐照先回江西》: 骨体先如鹤,离家岁已周。欲知诗思远,曾共楚乡游。 《绿波亭寄泊晨起有感》: 初因薄宦成羁旅,忽伴轻鸥落渚汀。安得数年居此地,稻花香里计归程。 又如《古郡》、《亥月》、《新春书事》等。同时也有一定数量的绝句,特别是他的 绝句诗,如《建剑道中》:“云麓烟峦知几层,一湾溪转一湾清。行人只在溪湾里, 尽日松声杂水声。”写得自然流畅,富有画意,读来令人神往不已。方回《瀛奎 律髓》评徐玑的诗说:“予许其诗在四灵中当居丁位,学者细考之,则信予言。” 丁位即末位,此评看来不甚恰当,但排座次也是一件十分困难之事。当然,徐玑 诗题材狭窄、雕琢太过的缺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2.1.3翁卷 翁卷,字续古,又字灵舒,永嘉人。宋理宗淳佑三年(1243)领乡荐。后来 在江淮前线帅幕供过职,也曾从事教馆之业。翁卷一生落拓江湖,活了六十多岁, 布衣终身,是四灵中最后去世的。 翁卷的生卒年均不详,四灵好友永嘉薛师石《寄题赵紫芝墓》中有“世上如 今一句无,一灵独存势欲孤”的说法,可见翁卷是四灵中最后逝世的。翁卷在淳 佑三年领过乡荐,则逝世当在此之后。著有《西岩集》和《苇碧轩集》。翁卷的 《苇碧轩集》现存诗 138首,是四灵中存诗最少的一个。 对于翁卷的诗,刘克庄评论说:“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有时千载事, 只在一联中。”[5]刘克庄这里所说的“唐风”是指他学贾岛、姚合的五律;“选体” 是指学《文选》中的五言古诗。翁卷集中只有极少数古体诗,如《思远客》、《送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6 刘几道》、《山中采药》、《酬友人》等,酷似《文选》中的汉魏五言诗,但缺乏个 人特色,更多的还是近体诗。翁卷写诗注意锻字炼句,特别是律诗的中间两联, 他是用功琢磨的,虽时有佳句,但看不出有什么“千载事”,被方回《瀛奎律髓》 卷 16评为“十分佳也”的“宿雨消花气,惊雷长荻芽”(《梦回》)、“石老苔为貌, 松寒薜作衣”(《隐者所居》)、“一阶春草碧,几片落花轻”(《春日和刘明远》)之 类来看,虽然比较好,也仅仅是吟咏景物而已。所以说,翁卷之诗虽有好句,但 语意俱工、完整动人的不多。 2.1.4赵师秀 赵师秀(1170~1219),字紫芝,又称灵芝,号天乐,又号灵秀,宋太祖八世 孙,永嘉人。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任上元(今江苏江宁)等地主簿、 推官等地方官职,嘉定十二年(1219)卒于临安。有《赵师秀集》和《天乐堂集》。 赵师秀的《清苑斋集》现存诗 140首。赵师秀是“永嘉四灵”中较出色的作家, 其主张和创作都能代表四灵的特色。 四灵诗以句斟字酌著名,赵师秀也不例外。赵师秀多写五言近体,为了在有 限的篇幅里开辟出新的领地,他在创作时总是反复推敲,不轻易下笔。这从他的 “一篇幸止四十字,更增一字,吾未得如之何矣”[6]的诗学体悟可以想见。“苦 吟肩常痩”(薛师石《寄赵紫芝》),“吟苦事俱废”(张弋《豫章别紫芝》),这些 不无夸张之词,形象地反映了赵师秀的创作态度。 赵师秀诗多咏景物,情调萧散,意境清灵,富有野逸之趣。韦居安《梅礀诗 话》卷中云:“杜小山耒尝问句法于赵紫芝,答之云:‘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 玲珑,自能作诗。’”《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162据此认为“其诗主于野逸清瘦”。 如《刘隐君山居》:“嫌在城中住,全家入翠微。开松通月过,接竹引泉归。虑淡 头无白,诗清貌不肥。必无车马至,犹掩向岩扉。”全诗描写隐居的情趣,平淡 无奇的生活,委云任化的自适,枯淡中带有几分清灵。 方回说:“四灵诗,赵紫芝为之冠”。[7]刘克庄《哭赵紫芝》云:“夺到斯人 处,词林亦可悲。世上空有字,人间更无诗。”戴复古也有《哭赵紫芝》云:“呜 呼赵紫芝,其命止于斯。东晋时人物,晚唐数家诗。”从诗的内容和艺术两个方 面来看,说赵师秀诗在四灵诗中首屈一指,似可定论。 2.2永嘉自然山水与四灵 2.2.1秀丽的自然风光 永嘉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有“东南邹鲁”之称,它依山傍海,素有“东南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7 山水甲天下”之美誉。郭璞对永嘉情有独钟,《山海经·海内南经》云:“瓯居海 中。”郭璞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歧海中。”据清光绪《永嘉县志》载: 郭璞“尝客瓯,为卜郡城。”永嘉建城后,书圣王羲之的墨迹风痕熏陶了永嘉浓 浓的人文精神气象;晋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诗风灵气,氤氲于永嘉山水之间; “山中宰相”陶宏景的“岭上多白云”的道学隐士风采,弥漫在永嘉宗教之间。 永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山以雁荡为佳,水以楠溪为妙。雁荡分 南北,南雁荡在今温州平阳西南;北雁荡在今温州乐清东,绝顶有湖,长年不涸。 大雁常留期间,故名雁荡,以峰、洞、石、泉称胜,在月夜星光的点缀下,更是 别具风味,素来被人誉为“海上名山”、“寰中绝胜”;楠溪江横穿永嘉县境内, 如少女般柔美,两岸是优美的田园山水风光,瓯越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造就了瓯 越文化,至今仍能见到古塔、古桥、古牌坊以及借五行风水构想而建的芙蓉村、 苍城村等古村落。永嘉临海,水上风光亦是惹人心醉,南边的南麂列岛和洞头群 岛充满了自然的神韵和神话般的魅力。 这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和美仑美奂的山光水色,给四灵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 感。纵观四灵诗,他们在社会美和自然美这两大审美对象上,更多地选择了自然 美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他们一生足迹几乎遍及永嘉的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元 人刘埙评四灵诗云:“贵精不求多,得意不恋事,可艳可淡,可巧可拙。”[8]四灵 山水诗的风格,正是呈现出这种“可艳可淡,可巧可拙”的多样化的特色,但以 清新明丽、萧散简远最为明显。而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又体现了他们审美情趣的广 泛性和丰富性。 2.2.2清新明丽之作 四灵山水诗中清新明丽之作,数量虽不多,但艺术成就较高。这类诗的审美 对象多以自然界的春景、晨昏为主,诗人多着笔于目之所及的江南湖光山色,又 从多变的视觉角度,选择那些色彩最鲜明的优美景物加以色彩的调配,并从声、 光、意、态等方面把握物象,从而构成清新明丽的审美意境。如徐照的《溪上》: 十日清溪上,新春细雨天。绿柳随棹起,白鸟望舟眠。 麦秀初如草,云浓半是烟。却愁山路险,明日舍溪船。 此诗写溪上雨中春景。首联总写溪上舟行情况,交代时令、地点。诗人于溪上舟 行十日,因正赶上万物萌动、细雨催耕的新春天气,而无羁旅之感,反倒显得十 分惬意。中间两联着重从诗人舟行中多变的视觉角度,写出清溪两岸烟雨凄迷中 丽景:绿柳依依随着船棹上下起伏;白鸟含情地目送诗人行舟远去而又安然入眠; 田野里的麦苗郁郁葱葱,正像春草一样滋生猛长;远处天地一色,积云越来越浓, 那其中有一半是由迷朦的烟雨所生成。末联诗人为翌日远溪山行的担忧心情。全 诗写得有层次、有变化。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清溪两岸的优美景色,也可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8 约略摸到诗人感情由喜到愁的细微变化。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饰,却写得真切 生动,情趣横生。尤为突出的是诗人注意了色彩对比,绿柳对白鸟、麦秀对云烟, 绿、白相间,使得画面显得明丽多姿、春意盎然。 再如徐玑的《连江官湖》: 众山围绕渌团圆,官木参差古道边。行尽浓烟全不了,一湖飞雨带轻烟。 翁卷的《东湖行》: 湖水添时宿雨晴,野禽无处不春声。万株杨柳青如昨,全是东风染得成。 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前两首诗均为诗人游赏江南湖光山色即景。所不同的是,前首为连江官湖雨中烟 雨迷朦景象,后首为东湖雨后鸟语柳青景色。两首诗写得明快、跳荡,意象绵渺, 别具特色。其妙出在于即景寓情,“得意不恋事”,写出了一派融和駘宕的春意, 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第三首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写 雨夜怀人,表现期待的细微心理。屋外的雨蛙声与屋内的静寂形成强烈的对照, 而屋内的静寂又以棋子单调的声响加以烘托,寂寞思念之情见于言外,写得含蓄 而耐人寻味。 2.2.3萧散简远之作 四灵萧散简远之作,在他们各自的山水诗中,所占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名篇 佳作。这类诗的审美对象多以自然界的哀秋、残冬为主,诗人仍多着笔于江南山 水,但给山水景观涂上了一层淡淡的寒意和幽意。由于诗人多追求一种野兴逸趣, 诗中多流露出自适、闲放、超旷之情,从而构成萧散简远的审美意境。如徐玑的 《山居》: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门开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自迟。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此诗是诗人山居生活的写照。首两句写诗人居室的位置和周遭的景色:茅茨坐落 在一个池塘边上,周围是长满绿柳和翠竹的花坞。三、四句,通过开门使燕子受 惊和汲水就能得到鱼儿两个动态的描绘,有力烘托出山中人迹罕至的幽僻境界。 五、六句为议论,是诗人山居生活的感受。末两句,写山禽啼飞,亦在表现山中 之幽僻寂静。全诗在写山居生活的静谧萧散,侧重又在写静美,在幽静的基调上 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充溢着野逸的情趣。 又如翁卷的《野望》:“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闲上山来看野水, 忽于水底见青山。”此诗写望中所见江南山光水色,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末两 句朦胧而缥缈,使人如坠仙境一般。再如徐照的《中夕》:“中夕独依依,闲行未 掩扉。水边山出月,松上雨沾衣。棹响初如近,莹光渐欲稀。不甘尘内事,长与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9 此心违。”此诗写诗人中夜出门闲行赏月的感怀。全诗虽造语无奇,但境界自出, 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信步闲行观赏夜景之人是如 此的安适自得。 四灵以闲淡自如的抒情方式,创作了清新明丽、萧散简远的山水诗艺术风格。 诗中流露出的自适潇洒之态和野逸之趣,实际是诗人在人生苦闷之追求精神解脱 的一种自我表现。四灵的才思学力比较浅薄,他们的山水诗极少深厚开阔的气象, 但他们有一颗敏感的诗心。他们走出书斋,面向自然,寄情山水,捕捉了大自然 在一瞬间的变幻,一个颇有诗意的镜头,留下了使读者获得审美愉悦的山水小诗, 使身处南宋偏安的小格局中的人们多少能获得一丝快慰。[9] 2.3永嘉历史文化与四灵 2.3.1叶适的文学思想 南宋,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学术繁荣期,也是永嘉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其 标志是永嘉学派的出现,叶适是该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1150-1223),字正 则,号水心居士,永嘉人,是四灵的老师。在哲学方面,叶适与“永嘉学派”的 陈亮一起,以提倡现实功利、反对空谈理性为标志,与朱熹为首的道学派、陆九 渊为首的心学派尖锐对立,形成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学派。在文学方面,叶适被 人称为宋儒中对诗文最为讲究者。作为永嘉学派的宗主兼四灵之师,叶适的文学 思想无疑对四灵有着直接的影响。 四灵在诗坛的地位和影响的提升,也是“水心广纳后辈,颇多称奖”的直接 结果。[10]同时代人赵汝回反复强调:“永嘉自四灵为唐诗一时,水心首见赏异。” “水心先生既啧啧叹赏之,于是四灵天下莫不闻。”(《瓜庐诗序》)韩淲在《昌 甫题徐山民诗集因和》一诗中写道:“眇眇三灵见,萧萧一叶知。”自注云:“三 灵”指徐照以外的三灵,“一叶”指叶适(《涧泉集》)。赵希意《适安藏拙余稿·跋》 也指出:“四灵诗,江湖杰作也,水心先生尝印可之。” 南宋诗坛有两方面弊端是叶适与四灵深所不满的:一是江西末流,一是理学 诗派。前者滥用典故,诗歌生硬拗戾,“连篇累牍,汗漫而无禁”;[11]后者更是把 诗歌作为道德讲演的工具,“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故不暇如昔人 体验声病,俾律吕相宣”。[12]所以,叶适在《徐斯远文集序》中说: 庆历、嘉祐以来,天下以杜甫为师,始黜唐人之学,而江西宗派章焉。 然而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浅深,材有大小。以夫汗漫广莫,徒枵然从 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脰鸣吻决,出毫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故 近岁学者,已复稍趋于唐而有获焉。 这里指出诗人不能跟在江西诗派后面亦步亦趋,随波逐流,而应当根据自己的客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10 观实际选择创作道路,努力标新立异,“出毫芒之奇”。即要想打开局面,其关键 就在于另闯新路,独辟一宗。叶适这种观点,事实上也就是永嘉四灵的观点。 2.3.2江西末流 宁宗之世,江西诗派诗风已成为强弩之末,“四灵诗派”作为江西诗派的对 立面出现,就是为了矫正江西诗派的末流之弊。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提出的 “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13]和“夺胎换骨”[14]是江西诗派的理论核心。黄 庭坚的这套创作理论,起初也许是想清除西昆体靡丽纤弱的余风,企图在北宋诗 坛上别开生面,确实不失为一种新的艺术探索,有其可取之处。但是,一旦形成 条条框框,众多诗人群起效仿,流氛日炽,走上极端,其弊病就暴露出来了。 对于江西诗派末流的这种现象,金人王若虚《滹南诗话》曾尖锐地指出:“鲁 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清人冯班说这是“宋人谬说,只是向古人集中作贼耳”(《钝吟杂录》卷 4)。这 些批评虽然过于刻薄,但诚能切中江西诗派之病痛。如果说,黄庭坚按照他自己 的理论,凭借他本身的才学,创作出了不少好的诗歌,那么作为他后来的追随者 大都走入诗歌创作的死胡同。这就提出了诗风亟待改革的重大课题,只有在江西 诗派之外另辟蹊径,自树一帜。四灵诗派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四灵的创作主张和江西诗派针锋相对。江西诗派宗法杜甫,反对晚唐诗,黄 庭坚《与赵伯充》云:“学老杜诗,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也;学晚唐诸人诗, 所谓‘作法于掠,其敝犹贪,作法于贪,敝将若何!”[15]四灵则提倡晚唐,诗宗 贾岛、姚合,不遗余力。江西诗派学杜甫,方法是“资书以为诗”,[16]重在“无 一字无来处”,四灵学习贾岛、姚合,强调“诗凭景物全”(徐照《舟中》)、“诗 句多于马上成”(赵师秀《六月归途》)、“诗思出门多”(徐玑《凭高》),“主于野 逸清瘦,以矫江西之失”。[17]叶适在《徐斯远文集序》中对此作过说明:江西派 “以杜甫为师”,但是昧于“格有高下,技有工拙,趣有深浅,材有大小”,所以 并没有学到什么;贾、姚等人虽才气不大,却以“苦吟”名家。与其“徒枵然从 之而不足充其所求,曾不如脰鸣吻决,出豪芒之奇,可以运转而无极也”。相较 于江西诗派生硬晦涩之计,四灵那些通俗晓畅、简练生动的诗句,自然一新耳目, 受人欢迎。 2.3.3理学诗派 理学是北宋中期士大夫阶级为振兴日益衰微的儒学以统一思想而兴起的一 个哲学流派。至宋孝宗乾道、淳熙年间,出现一群以真德秀、魏了翁等为代表的 著名理学家,随着他们被统治阶级的重新启用,理学大行于世。理学的研究与争 论出现兴盛局面,加上张栻、吕祖谦、杨万里等名公的大力提倡,理学思潮逐成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11 为南宋中期的文化主潮,从此并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 理学大行,反映在文学上是理学诗的出现。理学诗,又称“康节体”。宋代 理学的创世者邵雍,谥康节,有诗集《伊川击壤集》20卷,对理学影响很大,使 他们在探究“穷理尽性至命”的义理之外,“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 故名,并形成理学诗派。据宋末理学家金履祥编选的《濂洛风雅》所收理学诗有 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杨时、朱熹、陆九渊、真德秀、魏了翁等48家,可 见此派阵容之大并不亚于江西诗派。在南宋后期,经最高统治者的表彰,理学已 成为士人的进身之阶,要在由科举进入仕途的得志文人中找出不受理学思想影响 的诗人来,真是微乎其微了。但正如理想化的圣人政治代替不了现实政治中的权 术一样,这种以道德价值取代文学价值的正统文学思想亦无助于文学的发展。 把人格与文格视为一体,认为有德者必有文,是儒家传统的文学观念。理学 家主张“以道学为诗”,把诗看作吟咏性情、涵养道德的工具,认为诗是“明道”、 “明理义”的,文辞不过是“末技”[18];主张“以物观物”、“虽曰吟咏性情,曾 何累于性情哉”(《伊川击壤集自序》)。程颢认为“关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 之中而歌动,有‘吾与点也”气象”(《程氏外书》)。为此,在内容上,理学诗派 既反对所谓“溺于情好”之言(《伊川击壤集自序》),反对状物写景的“闲言语”, 也反对“殊无温柔敦厚之气”的“讥诮”(杨时《龟山语录》)。在形式上则反对 追求艺术性,认为只要理义好,便是好诗,不存在什么“工拙之论”(朱熹《答 杨守卿》)。因此,他们作诗不讲究格律诗法,反对苦吟,鄙视晚唐苦吟派,程颐、 程颢《二程语录》云:“可惜一生心,用在五字上。” 理学家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诗歌理论,但由于“二三钜公”特殊地位,他们 的只字片语仍对诗界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当日“贵理学而贱诗”的风气下,诗 坛上有不少粗制滥造之作,所谓“间有篇咏,率是语录讲义之押韵者”;[19]“要 皆经义策论之有韵者”。[20]这种“贱诗”的观点和衰败的诗风,当然是把吟诗当 作一生事业的四灵所不能同意并加以反对的。他们针锋相对地出来反对理学诗派 的理论,认为诗应该是“自吐性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 162),即直抒感 受。四灵还针对理学家反对中晚唐苦吟派而提出尊奉中晚唐贾岛、姚合、方干诸 人,并身体力行,作诗以苦吟著称,刘克庄云:“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惟永嘉 “四灵”复为言苦吟,过于郊、岛,篇帙少而警策多。”(《后村大全集》卷 98) 四灵诗的出现,是对理学诗的一个反动,是在反对理学诗派重道轻文、败坏诗风, 以复兴唐体的一系列诗歌主张指导下进行实践的艺术结晶。 由于身份地位和创作心态的不同,四灵的文学思想与代表官方意志的理学诗 派思想格格不入。四灵属意苦吟,讲体格、论工拙,醉心于诗歌格律和艺术表现 技巧,欲取晚唐体与江西诗派之长而去其短,带有重艺术重审美的倾向。这些都 是正统派文人所鄙弃和反对的,然而就文学思想自身发展而言,这才是当时文学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12 创作思潮的主流。 2.4永嘉社会环境与四灵 2.4.1繁荣与黑暗并存的社会状况 四灵所处时代的永嘉,下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是南方的一个繁 荣城市。南宋时期,由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永嘉社会经济飞跃 发展。西晋末年与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两次汉族大南迁,使永嘉人口激增。徐 照《题赵明叔新居》描写永嘉县内人口:“十万人家城里住,少闻人有对面山。” “十万”可能有些夸大,但可以反映出当时永嘉已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城市。 人口的增加带来城乡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亩产一般年成是“上田收米三 石,次等二石”(陈傅良《桂阳军劝农文》),最高收成可达四、五石米,居全国 前列。手工业方面,永嘉是全国十一个造船中心之一,占着重要的位置,[21]此外, 油漆业、造纸业、陶瓷业、丝织业均居全国最先进地位。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促使城乡商品经济发达。北宋绍圣二年(1095),永嘉知州杨蟠有诗云:“一片繁 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22]北宋熙宁十年(1077),永嘉县税场的商税就已 高达二万五千三百九十一贯六文,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 7倍。[23]南宋永嘉县税 场的商税收入当然比北宋更多,可惜缺乏这方面的正式材料。 永嘉社会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整个国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永 嘉处于民族、阶级矛盾的阴影之下。南宋中期以后,宋、金在军事上处于相对稳 定状态,随着偏安局势的长期化和固定化,统治阶级置国家民族安危于脑后,苟 安于现状,不图恢复,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南宋人民既受金兵铁蹄蹂躏,又受 官僚大地主阶级压迫和剥削,只得四处逃亡或起而反抗。如乾道二年(1166)秋 天,永嘉发大水灾,溺死万余人,政府救济无方,就时有人民下海为“盗”。一 次一股“海盗”不幸被擒,就有许大等 96人(王之望《汉滨集》卷 7)。这些说 明永嘉社会经济虽有长足发展,但人民生活并非安康。 2.4.2社会环境在四灵心中的投影 四灵生活于这样的大背景中,自然不可能毫不感受到时代精神的搏动与民族 存亡的危惧。同时,四灵师事叶适,叶适作为思想家,对外反对和议,主张在充 分准备的基础上收复失地,对内主张改良,实行宽民政策,这就为四灵关注时局 民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渊源。四灵本身对统治阶级一贯奉行的屈辱求和的基本国 策,也并不满意,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而担忧,时时陷入苦闷之中。这在他们 各自的诗作中多有流露。 “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 13 赵师秀原为汴京人南渡时徙居永嘉,时常怀念着故国家园:“北望徒叹惜, 归欤寻故园。”对统治阶级的偏安江左,抱残守缺,不图恢复的国策深为不满: “听说边头事,时贤策在和。”(《抚栏》)还时常忧念边事:“残风忽送吹营角, 声引边愁不可听。”(《多景楼晚望》)徐玑盼望国家能出现汉宣帝那样的中兴英主 和诸葛亮、王佐那样的英才完成收复中原大业:“王佐存诸葛,中兴仰孝宣。”(《传 胡报二十韵》)翁卷对不战不和的时局和报国无门表示忧愤:“兴兵又罢兵,策士 耻无名。闲见秋风起,犹生万里情。”(《赠张亦》)“夕照波上寺,明月戌边楼。 一曲渔家曲,生予无限愁。”(《京口即事
本文档为【“永嘉四灵”的诗艺追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0913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311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2-24
浏览量: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