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福柯的人学思想(孙莎菲)

福柯的人学思想(孙莎菲)

举报
开通vip

福柯的人学思想(孙莎菲)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福柯的人学思想 姓 名: 指导教师: 院系(部所): 专 业: 完成日期: 孙莎菲 王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9年5月 摘要 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中,福柯是一个异端,他提出了 振聋发聩的“人之死”。但这并不代表他要取消人,否定人。恰恰相 反,福柯是辩证法的高手,他以否定的形式表达的是对人的正面肯定。 他游走于正统理论不关注的疯狂、疾病、犯罪和性等“边缘”领域, 然而他射击的靶子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认为知识一权力在不知不...

福柯的人学思想(孙莎菲)
中央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福柯的人学思想 姓 名: 指导教师: 院系(部所): 专 业: 完成日期: 孙莎菲 王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 2009年5月 摘要 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中,福柯是一个异端,他提出了 振聋发聩的“人之死”。但这并不代表他要取消人,否定人。恰恰相 反,福柯是辩证法的高手,他以否定的形式表达的是对人的正面肯定。 他游走于正统理论不关注的疯狂、疾病、犯罪和性等“边缘”领域, 然而他射击的靶子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认为知识一权力在不知不觉 中奴役了人,把人改造成合乎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的“现代人”。他研究“疯人"、“不 正常的人’’,就是为了反观所谓的“正常人"、“现代人”,以此来消解 西方文化传统的“中心’’。 可以说福柯对人和现代人生存境遇的研究是深刻入骨的,学者们 对福柯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话语、权力理论,研究福柯人学的几乎没 有。本文是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在深入解读福柯人学理论 的基础上,探讨了福柯人学思想的重大意义。希望这种尝试能够给我 们进入福柯思想宝库提供~个新的思考向度,也给人学的发展提供一 个新的理论生长点。 本文对福柯人学思想的梳理和论述,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章福柯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介绍了福柯的生平和理论渊 源以及思想概貌,为论述其人学思想进行历史的铺垫。 第二章关于人和人性,作者力图表明:福柯没有直接谈论人性, 他是反对抽象的人性的,反对一切人之为人的一般规定性,但因此也 为人的自由开辟出更广阔的空间。 第三章关于现代人的生存境况,主要论述“现代人"被塑造的机 制,指出福柯从知识一权力的角度入手,分析的是现代自由人是如何 被塑造而浑然不觉的。 第四章人的拯救,展示出福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自由” 和“解放”,并提出作为人实现自由的可能性道路的生存美学。 第五章福柯人学思想评析,分别从福柯的理论贡献、局限以及其 人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出发,探讨福柯人学思想的价值。 关键词:人之死;人学解析;生存美学;现代人 Abstract Amongthemanywesternphilosophersresearchingonhumanity, MichelFoucault,whobroughtforththetheory“deathofmen”,is absolutelyaninfidel.Thetheory,however,doesnotmeantoeliminate men,ortonegatemen.Onthecontrary,Foucaultisamasterondialectic, andhedeclaredhispositivebeliefonhumanityinhisuniqueway. Thoughhislifewasbotheredwithcraziness,illness,crimesandsex,he thoughtthatknowledge—powerhasenslavedmensilently,manmolded peopleintotheSO—called‘‘modemmen",whichistheveryweaknessof westernculture.Hisresearchon‘‘themad’’and‘‘theabnormal’’reflects theflawsofnormalpeopleand“modemmen”.Hededicatedhimselfto destroytheshacklesofconventionsinthetraditionalwesternculture. ThoughFoucault’Sopiniononthedesperateexistenceandlifeof modemmenisveryinsightful,mostresearchersfocusonhisspeechright andpowertheory,andresearchonFoucault’Sthoughtsonhumanityare neglected.TheauthortriestounderstandFoucault’Stheoryonhumanity fromtheangleofmaterialism,anddiscustheimpactofhistheoryon people’Slife.ThisinvestigationprovidesnewinsightintoFoucault’S thought,andmightbringupnewdirectionforresearchanddevelopment onhumanity. ThethesistriestoinvestigateFoucault’Sthoughtsonhumanityfrom 3 thefollowingfiveaspects: Chapter1 presentsFoucault’Sthoughtandtheory.Theauthorgivesa comprehensiveintroductiontoFoucault’Slifeexperienceandtheorigin ofhisphilosophicalthoughts.ReadersmayfindthecluestoFoucault’S thoughtsonhumanity. Chapter2isaboutmanandhumanity.Theauthortriestoarguethat Foucaultdidn’ttalkedabouthumanitydirectly,whereasheobjectstreat humanityasanabstractconcept,thereforeleadspeopletowardsamore openlandscapeofliberty. Chapter3talksabouttheexistenceofmodempeople.Theprocedure andmechanismofhow“modemmen"aremoldediSdiscussedinthis chapter.Theauthortriestoconvincethereadersthatmodemfreemenare moldedquietlyandinvisiblybythe“knowledge—power'’theorybrought forthbyFoucault. Chapter4talksabouttherescueofmodempeople.Theauthorrevisits Foucault’Sopinionson‘‘freedom’’and“liberty'’,andtheaestheticsof surviveasameantowardsmen’sliberty. Chapter5summarizesandconcludesFoucault’Scontribution,aswell ashisconfinementonhumanity.Moreover,theimpactsofFoucault’S theorytomodempeople’Slife,andtothedevelopmentofhumanity,are alsodiscussedinthischapter. 4 Keywords:deathofmen,analyticalhumanity,aestheticsofsurvive, modemhuman 5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本人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 得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 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论文中除了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本人同意学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 法》等有关规定将本人学位论文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资料库送交论 文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央民族大学可 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 内容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消防安全演练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印手段和汇编学位论文(保 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碑 日期:学年上月y-日 己I吉 ]- 口 福柯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也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化最引人注目的 离经叛道者,在西方思想界,福柯被视为一个斯芬克斯,一个谜样的人物。福柯 之谜的产生源于福柯思想的变化多端和难以归类性,以及福柯生活的云谲波诡。 福柯有意赋予他的作品一种不受约束的特征,同时他又不断的自我否定、不断的 超越自身,他的思想也横跨历史、哲学、政治、文学,这就使得解读福柯困难重 重。笔者认为,要理解福柯,必须看到福柯毕生关注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矛盾和危 机,始终关切人的生存境况,对人的关切是他诸多作品的一条主线,人是他思想 的出发点,也是他思想的最终落脚点。福柯学术生涯的主旋律是:以人为中心, 揭示造成“我们自身”的“主体化”现状的运作机制,以及寻求我们自身摆脱主 体化规范的出路。因此从人学角度出发,探索福柯的思想宝库无疑是一条根本而 又清新的道路。 第一章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 米歇尔·福柯(MichelFoucault,1926—1984)是20世纪法国一位具有传 奇色彩的后现代哲学家。其行为乖张,思想怪异,被人称为是“难以捉摸的人物”。 他的学说跨度和反叛精神使他成为一个非历史的历史学家,一个反人本主义的人 文科学家,一个反结构主义的结构主义者。他曾说“毫无疑问我并不是惟一个以 写作来模糊自己面孔的人。不要问我是谁,也不要希望我会保持不变。’’①的确, 福柯思想内涵的深刻性、凝缩性、艺术性和极端游动性,使试图把握他思想的任 何人,都难免会时时陷入困惑和面临瓶颈。福柯一向把思想和生活融为一体,在 实践中,饯行自己的哲学理论,所以,对其生平、思想概貌有个大致的了解,对 于理解福柯的人学思想是有益的。本章主要讨论福柯的生平和思想概貌。 ①【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17页. ‘ 1 第一节、生平 福柯生于法国西南部普瓦提埃的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福柯所出生的年 代正是两次世界大战的间歇期。然而好景不长,二战的的阴影笼罩了法兰西,年 幼的福柯直接面对战争所造成的死亡、痛苦和哀伤,他回忆道“我记得小时候经 历过一个绝对骇人的世界,它能把我们吓死”。不光是战争,学校教育也没有给 福柯留下美好的回忆,福柯在谈论自己的过去时曾说过:“作为一个青少年而在 一种必须约束,不论好坏,必须走向另一个世界的情况下生活过,势必会产生这 样的印象,似乎整个孩提时代都是在黑暗中,在对黎明的企盼中度过的。那种对 另一个世界的期望是我们那一代人所特有的,而且我们都怀着也许过了头一种世 界末日般的恐怖之梦”。① 虽然痛恨学校教育,福柯的成绩却总是名列前茅,1946年,福柯以第四名 的优异成绩考上巴黎高师,师从结构主义大师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赛。在高师求 学期间,福柯大量阅读柏拉图、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尼采、马克思等人的 著作,学习了心理学、精神病理学,为他一生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福柯毕业后,就成为了高师的教师和入学考试的评审人。此后,他在多所大 学任教,他的事业也蒸蒸日上,多次出任外交部文化参赞、教育部副司长、大学 改革委员会委员、哲学系主任之类的职务。 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爆发,福柯回到法国,支持学生运动,他参加各 种游行示威,发表各种宣言。据目击者说,福柯在与警察搏斗的时候“非常勇敢", 因此也赢得了人们的钦佩。每遇不平之事,福柯总是拍案而起,为一些可怜的人、 无权的人仗义执言、打抱不平,比如法国的囚犯、阿尔及利亚移民、波兰工人、 越南难民。福柯的研究也大多与弱势人群相关,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丑恶 进行无情的揭露。1970年,福柯被评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达到学术荣誉的顶 峰,也被公认为萨特的继承人。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福柯对美国的多元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曾在旧金 山进行多次“极限体验"。1984年,福柯死于艾滋病。 福柯的作品晦涩难懂,但又充满着震撼性,每一次发表都造成学术界的轰 动。他的第一部名作是《疯癫与文明》(1960),其后相继发表了《临床医学的诞 。詹姆斯·米勒.福柯的生死爱欲,高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9页 ‘ 2 生》 (1963),《词与物一人文知识考古学》(1966),《知识考古学》(1969)以及 ((规训与惩罚》(1975)和未完成的《性经验史》(1976—1984)的前三部。在这些 著作里,福柯的话题涉及疯狂,医学,性,监狱,学校,教育,理性,历史,哲 学等等,并且这些话题充满着不连贯性和断裂性。从总体上看,福柯主要投入对 现代性的批判之中,对现代性的核心——主体和理性展开强烈猛攻,注重权力的 分析和权力在知识形成和主体塑造中所扮演的角色。可以说,对现代性的批判和 否定中,福柯在对历史的批判中实现了对现代性的瓦解。哈贝马斯曾经和福柯展 开过长期的论战,但他却不无中肯地说:“在我这一代对我们的时代进行诊断的 哲学圈子里,福柯对时代精神的影响最持久。”①可以说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是 深入肌理的,不了解福柯就无法了解现代人的生活命运。 第二节、思想渊源 任何哲学家的思想都不可能凭空产生,除了受到他所处的时代的影响,还要 继承、吸收和发展前人的智慧成果。福柯的思想主要受到了三个伟人的影响:尼 采,弗洛伊德和马克思。 一、尼采 福柯曾多次自称“我是一个尼采主义者”。福柯之所以看重尼采,与他对以 往所有哲学的统统否定有关。对于以往的哲学,福柯持一种根本的怀疑态度。而 在尼采那里,福柯看到的不是一种知识长期积累的结果,不是某种延续性,而是 否定、断裂和一种自由奔放的个性思维,一种自由创造力的迸发。 另外,尼采的权力观启发和影响了福柯。尼采以“权力意志"作为世界的本 体,要求彻底颠覆传统价值观念,重估一切价值,创立“超人”的、“主人的道 德”、“强者的道德”。在他看来“没有什么精神,也没有什么理性,什么思维, 什么意识,什么灵魂,什么意志,什么真理,这一切全是无用的虚构,都是被当 作权力的工具使用的。"②“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观都是人道主义、 资本主义的诡计,生命刃g)Jl流不息的强烈意志不该被阻碍。尼采将一些曾经以为 ①刘北成,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5.序第6页. ②尼采,尼采文集第1卷,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95.234页. 天经地义的价值观、 制度 关于办公室下班关闭电源制度矿山事故隐患举报和奖励制度制度下载人事管理制度doc盘点制度下载 、生活方式的权力根源揭露出来,这深刻地影响了福柯。 福柯认为尼采首先把权力引入人的生命之中:“尼采将权力关系作为哲学话语的 公共焦点加以阐明,而对马克思来说,这一焦点是生产关系,尼采是一位权力哲 学家,他致力于权力的思考,却并不把自己局限在政治理论之中。”@显然福柯最 独到的生命权力理论就是延续了尼采这一道路。 其次,尼采对身体的重新发现也使福柯获益非浅。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到笛卡 儿,包括黑格尔在内,都把哲学建立在身体与灵魂的二元对立之上,人被定义为 有理性的动物,而身体则被当作动物性的存在受到压抑。尼采则开辟了哲学的新 方向,尼采认为基督教以上帝的名义压制的、启蒙哲学以理性的名义漠视的身体, 理应受到重视,成为哲学的中心。“身体完全可以自我作主,它一而不是意识一 根据它自身的力量就可以从各个角度对世界作出解释、估价和透现。"@身体就是 权力意志本身。这就在西方思想中撕开了一个伤口。福柯从身体出发来构造自己 的社会理论,反对意识哲学所带来的深度观念和主体假设,可以说是直接受惠于 尼采。 再次,尼采的艺术化生存乃至最后的疯癫对于福柯也有莫大的吸引力。尼 采自诩自己不是普通人,而是炸药,要炸毁一切,是根本的破坏者。他要求人们 找到失落的悲剧精神,追求狄奥尼索斯式的疯狂体验。尼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他揭示了对现时代整个知识型的冒犯和颠覆是可能的,标示 出个体自由可能达到的限度。福柯在气质上和尼采是类似的,他总是在寻求一种 极限体验,不断地寻求突破和超越,从而把自己的理论包括自己的生活置于危险 境地。他们的理论包括他们的生活本身都不是寻求一个确定不移的基础,一个完 美无缺的体系,而是一次前途未卜的冒险,一次探索,一次尝试。 二、弗洛伊德 福柯由于自身的原因很早就接触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他的第一本 著作《精神疾病与人格》就是对精神病学的研究,而《疯癫与文明》也可以说是 对精神分析学说的一种反思,以至于有人把其称为“反精神病学”,在后期《性 ①阿兰.谢里登,求真意志一密歇尔.福柯的心路历程,尚志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53页. @汪民安,陈永国,后身体一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1页. 4 经验史》中,精神分析学说再次成为其考察和批判的对象,可以说精神分析学说 始终是福柯的对话者和重要的理论来源。福柯认为弗洛伊德消除了笼罩在疯狂、 性之上的神秘性,使对精神病的治疗人性化了。他开启了一种和病人交谈的可能 性,在让病人倾诉的同时,就暴露出内在的欲望。但福柯并不完全赞同弗洛伊德 的主张,他认为弗洛伊德引入本能、本我、力比多等概念,虽然破除了以往的单 一的理性主体概念,揭示了人丰富复杂的非理性、无意识的内涵,可是仍然没有 摆脱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倾向,只不过是以一大堆神秘难言的概念替换了理性、主 体、自我等概念而已。而且他赋予了医务人员一种几乎神圣全能的地位,扩大了 医务人员魔术式的职能,使医生成为法官,在各种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凝视和倾听 下,病人成了有待改造的客体,从而使各种权力籍精神分析之名而大行其道,这 也是福柯无法容忍的。福柯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始终若即若离,保持着必 要的张力。 三、马克思 福柯历来被认为是一个反马克思主义者,但福柯曾坦言马克思在哲学中的 地位犹如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中的地位,是只可超越而不可回避的。他说:“成为 一个历史学家和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有什么区别呢?"@的确对于具体历史处境 的强调是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特色,马克思主义认为没有什么抽象的人性、真理、 理性,这些只是意识形态,包括国家、阶级等制度层面的东西都是在历史中产生 的,也将在历史中消失,要受到具体历史环境的制约和控制。马克思消解了历史 中抽象的人的概念,而代之以生产力、阶级、国家,并破除了理性、意识、绝对 精神在历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把历史植根于物质生产中。但是福柯并不赞同 马克思对经济系统优先性的强调,对福柯来说,意识符号系统、司法权力系统、 经济系统都处于同样的权力格局之中,并没有层级附属关系。而对于马克思主义 把政治信仰和哲学结合起来,意图通过赋予无产阶级以自我意识,从而夺取控制 权,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完成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迸发的这种革命思想, 福柯的反应是冷淡的。至于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目的论的理解,更是和福柯多元 的、差异的、断裂的历史观格格不入了。福柯不自觉地引用着许多马克思主义概 。莫伟民,主体的命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42页. 5 念,但在主要观点上又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第三节、思想概貌 福柯在他去世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何谓启蒙》中,谈到了他学术生涯的 整个研究重点,并把它归结为“关于我们自身的历史存在论”。所谓“关于我们 自身的历史存在论”,就是说我们作为人或者现代人,是由具体的历史实践造成 的,不存在一种先验的,连续的,不变的本质。这种反传统“大写的人”的观点 已经是西方当代思想的共识,福柯的贡献在于,他改变了“主体"的研究思路, 不再停留于对主体本质的定义(即主体是什么的问题,这是福柯极力反对的)而 是“主体化"的模式(即主体尤其是现代性主体是如何被构建的问题)。福柯不 再着眼于对启蒙理性的修补。在他看来,不是启蒙理想需要完善和发展,而是应 该彻底从启蒙设计中脱身出来,寻求新的创造的可能性。福柯改变了人和历史关 系的传统理解,反对所谓实在的、普遍的和一致的人性,把人放在历史之中,他 将康德在其《逻辑学》中提出的著名问题:“人是什么?"变成:“人是如何成为 今天这个样子的?”或“人成为当下的形象走过了什么历程?’’他用一生的精力 对我们的现在的多重实践领域进行了历史批判,“揭示我们自己究竟如何通过那 些所经历的事件,使我们自己成为现在这样的主体模式,由此真正发现我们所作 所为、进行思想和说话的‘主体性’的整个被建构和得到确认的过程。”① 福柯把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纳入实践进行考察,福柯把我们的实践领域分为三 大块:对物的控制关系领域、对他人的关系领域、对自身的关系领域。对应着福 柯批判的三大轴线知识轴线、权力轴线和伦理轴线。这种研究不同于传统的认识 论、科学史对知识的研究,不同于传统的权力研究,不同于传统的道德研究,而 采用了考古学和谱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从而达到了对启蒙实践全新的深刻理 解。 因此,福柯的思想发展可以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考古学研究时 期(1970年以前),主要文献包括《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词与物》 和《知识考古学》;第二阶段是权力谱系学研究时期(1970"-'-1976年),主要文 献包括《话语的秩序》、《尼采、谱系学、历史》、《规训与惩罚》和《性经验史》 。高宣扬,当代法国思想五十年.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5.296页. 6 第一卷;第三个阶段是伦理学谱系学或“生存美学"研究时期(1976年以后), 主要文献包括《性经验史》第二卷、第三卷、《主体解释学》和《道德的复归》。 知识考古学时期,福柯运用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精神病学、疯癫、医院、临 床医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进行全新的话语分析,对知识史、思想史、科学史进行 全新的理解,对传统思想史连续性和主体性观念、认识理性、科学的客观性和渐 进性等观念进行批判,揭示科学、知识和思想背后的深层“无意识”或某种结构, 并对知识考古学的认识论、方法论进行总结和阐述。 权力谱系学时期,福柯对知识考古学进行修正,将非话语实践和话语实践分 析结合起来,引入知识一权力分析方法,对精神病学、犯罪学、刑罚理论、监狱、 性和权力理论进行谱系学的分析,从本质上改变以往对权力的否定性看法,而着 眼于对权力的建构功能的微观分析,并对现代知识和权力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阐 释。权力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征服,而被描述为一种无所不在、人人深陷其中的 “场”,个体身处知识一权力“场”中被重新塑造和被彻底奴役。 伦理学谱系学时期,福柯从性经验领域入手,对伦理、道德以及自我意识组 织方式的演变进行了历史考察,指出了古希腊时代的“生存美学”如何经罗马时 代最终演变成“主体化”过程,即自我意识组织最终被主体观念所左右的过程, 这一过程也就是“以伦理为导向的道德”演变成“以规范为导向的道德"的过程。 福柯进一步从古希腊生存美学中吸取有益的思想,提出了现代生存美学的观念, 试图以“生存美学”思想来解决现代性和现代伦理的困境。 7 第二章关于人和人性 人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困扰着几千年来中外许多思想家,到底什么是人? 人的本性又是什么?众多关注人类命运的思想家从各个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 了探讨,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福柯的回答却是独树一帜的。他认为,人的本质 (假如人有本质的话)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固定的、普遍的东西,而是由许 多带有历史偶然性的规则和准则塑造而成的。 第一节、“人——主体"的历史建构性 福柯以他的“人之死”而著称。值得注意的是,福柯谈及的“人"并不是生 物学或社会学意义上的人,而是人文科学限定的“人”,即有关人的观念、学说 和思想,即抽象人性的集合——“主体”。福柯认为,“人’’是一个历史性的观念 而非自然或精神实体,它有一个产生和消亡的过程。 福柯把“人’’的诞生看成是知识型转变的结果。西方思想文化的历史经历了 从文艺复兴知识型、经古典知识型到现代知识型的转换的过程。古典知识型的断 裂和现代知识型的出现导致了“人”的诞生。 福柯是这样解释知识型的:“我设法阐明的是认识论领域,是认识型,在其 中,撇开所有参照了其理性价值或客观形式的标准而被思考的知识,奠基了自己 的确实性,并因此宣明了一种历史,这并不是愈来愈完善的历史,而是它的可能 性状况的历史;照此叙述,应该显现的是空间内的那些构型,它们产生了各种 各样的经验知识。"①可见,福柯认为知识型是一种支撑某个特定时代的所有的知 识理论的思想基础结构。福柯不把思想史看作一种集体的、累进的学习过程,而 把它看作一支万花筒,里面装着一堆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碎片。它显示出一种图 案,但这图案的形成纯属偶然。从一种“知识型”转入另一种,仿佛就是转动万 花筒从而创造一种新图案。图案的演进不服从任何内在的逻辑,不根据任何普遍 的理性规范,也不表明任何较高的宗旨;正因为如此,它不能被视作一种“进步”, 因为最后一个图案同先前的那些比较起来,既不显得更真,也不显得更假。 ①福柯,词与物,莫伟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10页 8 福柯认为,在古典时期,作为主体的“人’’还没有诞生。在古典时代,知识 的中心是表象,所有的知识和语言都是关于表象和秩序的,而不是关于人的。福 柯考察了古典时期的--I']科学:财富分析(生产)、自然史(生物)、普遍语法(语言), 这三门科学都遵从表征规则,即词能毫无遮挡地表征物,词和物快速而透明地达 成了一致,这种表征和表格的秩序没有给人留下位置。一个人向自身表象与它所 表象的物是通过古典语言直接连接的,“古典语言,作为表象和物之共同话语, 作为自然和人性相互交织的场所,完全排除了能成为‘人之科学’的任何东西。" ∞所以,表象时代对于人性的批判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在古典知识型中, 人是微不足道的,只是表象的工具;所有的知识和语言都是关于表象及其秩序的, 而不是关于人的,人不可能成为占据知识中心的主体,关于人的科学也是不需要 的。 19世纪初,新的知识型出现了,发生了一种从秩序走向历史的转变,事物 摆脱了分类的规定,知识开始专注于内在的规定。例如,在林耐的普遍分类学的 非连续性原则的统领下,一种崭新的生物观悄悄地产生了。这种生物观跳出了博 物学的分类图表的框框,肯定了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连续性。博物学 ——这种不考虑自然历史的知识分支——被生物学取代。语文学取代了古典时期 的一般语法学。语言不再是思想的直接表象,而是被赋予了历史的深度。就经济 学而言,对于生产劳动这一深层现象的分析取代了过去对交换的分析。18世纪 盛行的“财富分析"逐渐被政治经济学所取代。这样,主体被现代知识型建构出 来,因为生命、语言、劳动都与人有关,它们无法摆脱人的特征。因为人的具体 存在可以通过说、生命和需求来判断,也就是说,现代时期的语文学、生物学和 政治经济学正是关注人的语言、生命和劳动,它们的知识内容正是人的秘密所在, 它们的深度正是人的深度所在。因此,它们可以发现人的有限性及秘密,可以发 现人的真理。这三门学科第一次将人作为它的知识客体,作为它的探究对象,作 为它的内容。人也第一次作为一种知识对象进入学科之中。 如果说“人的诞生"是“知识型”变化的结果,“现代知识型”造就了“人", 那么,显然“知识型”的再次变化将导致人的消失,所以福柯强调:“人仅仅是 一个晚近的发明,一个还不到200岁的角色,一个知识中的新弱点。一旦新的知 。福柯,词与物,莫伟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06页 9 识形式被发现了,人就将再次消失。"① 第二节、作为主体的“人刀的双重存在 不同时代对人的理解是不同的,所以,不同时代的人及其实践活动呈现出不 同的样态。在古希腊,对人的认识千差万别,更为重要的是,各种说法之间并没 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所以,希腊人的实践观表现为千差力.别的个体实践,而不是 一致性的主体实践。到了中世纪,一切问题最终都指向神,人及其实践问题也是 如此。也就是说,人归属于神,人的行动接受神的指导,人的实践都是为神服务 的。但是,在中世纪,严格按照基督教道德来行动主要还是教会对僧侣阶层的要 求,教会之外的社会并没有被强制遵循禁欲的、严格的教士道德准则。到了现代, “上帝死了",主体被拔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试图将所有现代个体及其实践 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中。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主体实践标准在现代社会 成为笼罩一切人的严厉标准。然而,主体不是神,主体是人对人的认识。在现代, 对人的认识不是一个神学问题,不能靠信仰来解决,而是靠认识来解决。但是, 主体哲学最终不能澄清人。 福柯认为现代知识型构建的人的形象是晦暗不明的、分裂的。他分析了康德 以来的哲学对“人——主体”的建构,得出了这种建构陷入了“三个两面性" 的混乱和矛盾中的结论。 首先人是经验和先验的双重存在。一方面人的具体存在是由生命、劳动和语 言所决定的,这些东西在一个人诞生之前早就存在了。可是另一方面,为了弄清 知识的生理基础和社会演变过程,为了揭示人在地球上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业绩, 我们又不得不用一种先验的理性作为前提,由此来划分真理和谬误、科学和意识 形态,由此来确立知识的外在的评判标准。于是,人——现代知识型中的知识支 柱——就成了一种奇怪的经验先验的双重存在。 其次人是“我思"与“非思"的二元构成。笛卡儿之“我思"力图消除被谬 误或者幻觉困扰的危险,但是,“我思"不能彻底地反思自我意识,“我思”不能 澄清“我思一非思”即非反思性的我思。所以“我思”并不等于“我在", 即便 是我思触及我在之核心,我在仍然有外在于“我思”的沉默领域。“非思”是现 。福柯,词与物,莫伟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505页 lO 代“人’’的“他者”,不存在于“人”之中,而是“人”的孪生兄弟,是与“人’’ 的诞生同时诞生的。 第三个双重存在是关于人的起源的。一方面,人之起源追溯在事物序列上总 是看到“非人’’,换言之,人之起源不是人。人是在生命已经开始、劳动已经产 生和语言已经说出的基础上成其为人的,也就是说,人一经出现就被生命、劳动 和语言所包围,“正是始终在一个早已开始的基础上,人才能思考可用作其起源 的东西。"①那么,人所思考的起源根本不是开端,无论在年代学上如何后退,我 们总是发现人早就在那里,也就是说,起源总是在退却。另一方面,按照现代思 想的人类学思路,历史不过是人的历史,人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书写者, 事物的起源(作为深刻的历史性)当然需要人的重新建构。这样一来,起源又以 一种奇怪的方式不停地返回到人的面前。所以,福柯认为,“人就是毫无起源的 存在,是‘既无故乡,又无日期的’的存在,是其诞生从未可理解的存在,因为 它从未‘发生’过。"②这就是主体起源的隐退与返回的两面性。 作为现代知识中心和基础的主体是混乱的和矛盾的,结束混乱不能寄希望于 寻找新的主体,而是要抛弃人的现代特殊地位,即否定主体。主体必须死亡,西 方文化才能走出困境。 第三节、没有实在的、一致的、普遍的人性本质 “人性论”是传统人道主义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各种人性论的一个共同的理 论前提是肯定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亘古不变的人性、人的本质。整个西方传统人 性论的背后,始终隐含着传统形而上学关于“本质”、“总体性”和“主客体同一 性”的基本原则;正是在这些传统“人性论"的基础上,历代统治者才有可能建 构起稳定的社会文化制度及一系列规范。福柯对形形色色的人性论展开了批判。 福柯批判了“肉体本质说”即把人的肉体看作人的本质的观念。传统观点认 为,人的肉体是实在的、预先给定的东西。无论什么时代、什么地域、什么文化, 人首先拥有肉体才能成其为人,所以,肉体是超时间、超文化的,是人最稳定的 。福柯,词与物,莫伟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30页 国福柯,词与物,莫伟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432页 组成部分,因而是人的本质。福柯认为,这是一种不能证明、有疑问的观念。在 福柯看来,肉体并非什么固定的、素朴的东西,而是社会构成和历史规定的。他 指出:“肉体⋯⋯可以在它上面发现过去事件的烙印⋯⋯肉体总打着历史的印 记;⋯⋯历史破坏着肉体。”①用斯马特的话来说,福柯著作中的肉体并不是一个 生物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根植于社会历史领域,从属于“修饰它、 训练它、锻炼它、强迫它执行任务、出席仪式、创造符号的权力关系”②。 福柯批判了“灵魂本质说”即认为灵魂是人的本质的观念。福柯对此表示怀 疑。他研究了西方文化中重要的忏悔实践,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是忏悔建构了人的 灵魂。在基督教实践中,人们向精神导师或牧师坦白自己的罪过,坦白自己的思 想和欲望,坦白自己的疾病与烦恼。后来,这种坦白世俗化,人们当众忏悔或私 下仟悔,对老师坦白,对心理医生坦白,甚至对情人坦白。在忏悔中,人被强迫 分析自己、认识自己、说出自己。这种忏悔实践帮助形成了灵魂的观念。与其说 忏悔是灵魂和内心的自然流露,倒不如说是一种建构和塑造灵魂的社会实践。所 以,灵魂并不是实在性的客体,而是知识一权力机制建构出来的范畴。 福柯批判了“性本质说”即把性作为人的本质的观念。在这里,他显然针对 的是弗洛伊德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性(力比多)是人生的动力,是人的各种 行为的终极原因。在《性经验史》中,福柯对性进行了剖析。他认为,过去数百 年间西方社会对性的言说,都是对性的一种社会建构。性的观念是从19世纪才 开始的,在此之前,只有肉欲并没有性的观念。他认为,“在19世纪以前,通 常不是从性行为或欲望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的。’’@19世纪性观念的确立并不是 发现了人的本质,而是权力机制建构的产物。他说:“性话语是在权力的范围之 内,作为权力运作的手段起作用的。"④这个性并不是实在的客体,而是一种社会 历史建构,通过对性的建构权力机制开始干涉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达到对现代 人的身体的控制。 由此可以看出福柯并不试图给人性下一个定义,也不承认人的本质就是人的 ①福柯.杜小真编选.福柯集.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53页. @PaulRabinow(ed.).TheFoucaultReader.Harmondsworth:Penguin,1984.3th. @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9页. ④福柯,性经验史,.余碧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4页. 12 存在所固有的矛盾性,福柯目的绝不是要恢复所谓的“人的本真”,而是要反对 一切对人的本质先在的看法,福柯认为这会假如有什么关于入的本性的定义的 话,这种定义也只能被理解成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是实体性的定义。福柯曾 谈到“生命观念不是一个科学概念,而是一个起分类、区别作用的知识指示器, 它的功能作用于科学词汇而非客体。⋯⋯我觉得人性观念也属这一类型。"①也就 是说,通过人性观念可以对认识进行知识与意见、科学与非科学以及更细微的知 识实证性等级的区分和定位。换言之,主体、人性都只是一个术语,人们“发明” 它们不过是为了把知识组织起来,把一些观念(主要是所谓人文主义的“人性解 放"等)组织起来。它们都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即不具有科学客体意义上 的实在性。所以,福柯“对于所有那些还在追问人类的本质的人们,我们只能报 以哲学的嘲笑——在某种程度上,一种无声的嘲笑。”②福柯给自己找到了一种极 为艰难的理论事业,这就是设法创造一个更加开放的自由空间,最为重要的是, 拒绝所有的规范性立场,拒绝所有主体模式的替代物。他要重建的价值论并不是 一种普遍的自我知识,也不是一个包含了解放真理和人性规定的“宏大叙事’’, 而是让人不断的创造自己和成为自己。 回福柯,性经验史,.余碧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17页. 雪MichelFoucault,TheOrderofThings.London:Routledge.2002.373. 13 第三章关于现代人的生存境况 总的说来,福柯对现代人历史性境遇的研究有两个特点:第一,碎片化。在 福柯看来,现代人是支离破碎的,并没有所谓实在的、一致的和普遍的本性,这 决定了他对现代人的论述是非总体化的,而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那些长期 被人们所忽略的环境(比如监狱、精神病院、医院等)中进行具体的研究。第二, 间接化。如果“非人”是指被认为丧失人性并被现代社会拒斥的人,福柯恰恰是 通过“非人”来理解现代人的。福柯考察的是疯子、病人、罪犯、“不正常的人”, 通过对这些被排斥、压制和边缘化的人群的研究,间接地考察对立的标准或正常 的现代人。 福柯认为,现代人是知识和权力彻底奴役的产物。传统西方哲学认为,权力 和知识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东西,权力追求利益,知识追求真理,即使两者有关系, 这种关系也是外在的。福柯主张,权力和知识的关系是内在的,两者密不可分。 一方面,权力在知识层面同利益层面一样会产生后果,即“权力产生出知识"; 另一方面,知识以权力的形式发挥其功能,并且传播权力的影响。没有知识,权 力无法运作;真理为权力立言,权力以真理的名义行事。具体说起来,首先,人 文科学的科学知识内在地与权力机制联系在一起,这些学科的主题至少部分地是 被权力机制所建构的。其次,科学话语是通过对非科学的话语的排斥来建立自身 的,它的生产只有依靠作为社会权力网络的知识团体背景才有可能。再者,科学 决策的制定,不可避免地有社会权力卷入,科学是由非科学规定的,而非科学的 兴趣是权力和利益。这种权力和知识一起建构了现代主体,也就是把人主体化的 过程。 福柯认为,现代人是“把人变为主体”的产物,这个过程是通过福柯称为分 类、规训、分析和规范化的技术来完成的。 第一节、分类——区分不合乎标准的人 福柯笔下的现代人并不等于生活在现代的人,而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大多 数,他们按照现代文化所推崇着的生活方式生活着。与之相对的是“非人",“非 人”被现代文化所排斥,并且被主体哲学怀疑其主体身份。如果说主体就是人, 14 那么“非人”就不是人。在《疯癫与文明》、《临床医学的诞生》、《规训与惩罚》、 《性经验史》、《不正常的人》、《必须保卫社会》以及一系列演讲、访谈录中,福 柯对与标准现代人对立的疯子、病人、罪犯、不正常的人等概念进行了研究。 一、疯人 在《疯癫与文明》中,福柯对文艺复兴以来的疯癫史进行了研究。 在文艺复兴时期,疯子开始受到社会的排斥,但是,这种排斥仍然带有一种 精神上的整合。并且,社会排斥并没有单独将疯子独自区分出来,对贫苦流民、 罪犯和疯子的排斥中同样出现。社会以某种奇异的方式和疯癫关联着,疯癫在排 斥和整合的张力中和社会进行着交流。一方面,疯癫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意义、真 理世界的核心地带,独立地起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疯癫现象是与道德、拯 救等主题密切相关的。 福柯认为,从17世纪中期开始,人们开始对疯人施行禁闭。禁闭在古典时 代的欧洲首先是一种治安手段,它是文艺复兴以来为消灭失业、行乞而采取的重 大措施之一。在禁闭所中,疯人也要劳动,被认定是与贫民、游手好闲者是同类。 从此,疯癫不再属于想象的自由王国,理性开始了对疯癫的绝对统治。显然,这 种统治并不认为疯人的问题在于其非理性,而在于疯子不符合资产阶级的经济秩 序和道德秩序。进入古典时代,理性远离了非理性,非理性被归入反自然、威胁 自然秩序、威胁自然的理性的东西,文艺复兴时代常见的要求理性放弃骄傲和自 信以倾听非理性的声音消失了。在古典时代,疯癫是非理性的一种,疯癫只有相 对于非理性才能被理解。 18世纪下半叶,人们对待疯癫的态度发生了转变。医学开始进入禁闭所, 开始介入对疯癫的研究。18世纪末19世纪初,疯人和疯癫开始被人们从非理性 的其他群体中区分出来。医学、哲学、宗教等各种知识对疯癫的研究,开始将疯 癫意识和非理性进行区分。人们开始认为,疯人只能被单独禁闭起来,于是,现 代精神病院诞生了。在精神病院中,疯癫和疯人成为了纯粹的医学认识的对象, 疯癫被认为是一种疾病,不断被监视和审判。在这里,医学变成了司法,治疗变 成了镇压。更为重要的是,在精神病院中医务人员被神化。他们代表了实行禁闭 的权威和进行审判的理性,他们是作为理性存在物而不是简单的人来面对疯癫 15 的。 福柯认为,疯癫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命运,就是知识一权力制度逐渐分离理性 与非理性、疯人与非理性的过程,是理性与疯癫之间的对话逐渐隔绝的过程,是 疯癫最终成为认识对象、成为一种疾病的过程,也是理性征服疯癫、人们排斥疯 人的过程。在精神病院中,医学知识的力量并非是由于其真理性,更是和权力、 秩序勾结在一起才拥有的。在现代精神病院中没有强制措施,并不意味着疯人获 得解放,而是意味着疯癫早已被制服了。在福柯看来,精神病院并没有创立什么 人道的环境,而是达成了理性对疯癫的绝对控制。从此,理性与疯癫的对话完全 停止了,两者之间不再有任何共同语言。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与疯癫不断对话; 古典时期,对话也没有停止,而现代精神病学认为,疯人的语言根本不是语言, 对待疯癫只有沉默。最后,福柯这样总结道:“疯癫不是一种自然现象,而是一 种文明的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历史,就不会有 疯癫的历史。’’④ 二、不正常的人 作为一组对立的概念,“正常”与“不正常"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的术语,这种运用已经突破了学术或精神病学领域,深入到同常生活当中去了。 在《不正常的人》中,福柯考察了“不正常的人"的谱系学起源,揭示了人被知 识一权力制度区分为正常与不正常的历史过程。 福柯认为,19世纪以来的所谓“不正常的人”有三个源头,这三个源头从 18世纪被分离出来,在19世纪相互融合形成了“不正常的人”。这三个源头是 “畸形人”、“手淫的儿童"、“需要改造的人”。 福柯认为,在古代,畸形不是医学概念,而是法律概念。畸形违反了自然界 限,更重要的是,它给法律的运转带来了困难。因此,直到在18世纪,畸形是 一个法律一自然的困境。19世纪初,道德畸形(monstremoral)的观念出现了, 从此,畸形被认为是属于法律一道德的领域,19世纪的罪犯本质上都被认为是 道德畸形。19世纪上半叶,为了解决“无理由犯罪”问题,司法实践引入了精 神病理学。在司法实践之中,存在着许多“无理由犯罪”,比如系列杀人狂。为 回福柯,疯癫与文明,刘北成,杨远婴.理性时代的疯癫史.北京:生活·读二传·新知三联书 店,2003.封底. 16 了理解这一类犯罪,司法机关转而求助于医学机构。精神病学通过建立疯癫和犯 罪的联系以及发明“本能”概念解决了“无理由犯罪”问题。精神病学对待犯罪 的 办法 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鲁班奖评选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企业年金办法下载 ,就是把它解释成一种疾病,同时是一种危险。精神病学的逻辑是:社会 危险是疾病,而不是相反。这样,司法实践找到了“无理由犯罪”的本质,并且, 由于其危险性有获得了对其进行审判的权力。 “手淫的儿童”在18世纪才出现,其出现与医学介入性问题是紧密联系在 一起的。18世纪中期,由于权力机制的运行,性坦白、性话语激增,对性问题 的关注开始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些性问题的讨论中,手淫的分析成为关注 的中心,“手淫的儿童”这一概念从此出现。对于当时的社会和医学来说,儿童 的手淫不再道德问题,而主要是生理学和医学问题。手淫被虚构为几乎所有疾病 的可能原因,手淫本身被认为是一种不可能治愈的疾病。针对“手淫的儿童”问 题,精神病学发展了“本能”的概念,发明了一个“性本能”的概念。不控制“性 本能’’会带来危险,父母应当高度关注儿童的性问题,并且应该寻求家庭以外的 帮助。于是,在这个家庭医学化过程中,坦白机制被引入,孩子向父母、父母向 专家坦白;同时,家庭权力与医学权力结合起来。于是,医学控制引向个人,引 向儿童,引向身体和行为。 “需要改造的人”出现于17、18世纪。他们出现在家庭、车间、街道、教 堂和警察局中,他们不服从管教,拒绝社会秩序的要求。于是,他们被知识一权 力机构宣布为“不可改造的人’’。对于这个“不可改造的人",权力机关采取措施 对他们进行改造,这个悖论使“不可改造的人”变成了“需要改造的人”,进而 将他们纳入到“不正常的人”的范畴中去。 19世纪中期,建立在“本能”概念上的精神病学权力急速扩张。任何对社 会秩序的偏离和反叛都被视为精神疾病。19世纪下半叶,在“本能”和“性本 能”的精神病学之下,“畸形人”、“需要改造的人"和“手淫的儿童"被整合在 一起,组成了“不正常的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制度化的精神病学建立起来。 察觉行为的一切可能混乱成为了现代精神病学的任务,无纪律、冲动、不驯服、 倔强的性格、感情的缺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被精神病学化了,都被归纳到“不 正常的人’’的范围中。 到底什么是“不正常的人"?福柯写道:“大致从1850年开始,与行为规范 17 的偏离和陷入自动性的程度是两个变量,它们将使人们可以把一种行为或者纳入 精神健康的类别,或者相反纳入精神疾病的类别。”①人们的行为是循规蹈矩和自 觉的,或者说“偏离"和“自动性”最小的时候,就被认为是健康的、正常的。 相反,偏离增加,就处于疾病状态、不正常状态。 福柯通过对疯人和不正常的人的历史学研究,不过想表明对疯人、不正常的 人的区分并不是一种“自然的”的区分,而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知识一权力机 制的产物。疯人、不正常的人并不是一种病理现象,而是知识一权力区分、压制 的产物。 这种区分的目的就是要找出社会中的不合乎标准的人,然后采取措施,从而 维护现代秩序,维护知识一权力机制的运行。所以,这种区分从根本上说是有利 于统治阶级的社会文化统治的。 第二节、规训:改造不合乎标准的人 规训(discipline)是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使用的术语。在英文中, “discipline”既可以当动词用,也可当作名词用;它具有纪律、训诫等意义,又 有课程和学科的含义。福柯正是运用它的多义性,赋予它新的含义,规训的第一 种意义给人以惩罚的联想:如管教一个不听话的孩子。第二种意义和一个技能知 识体系相关:我们有各种学科,如历史学和社会学,我们也可以联系到成为一名 科学家和运动员而需要接受的各种训练。 福柯通过“知识一权力”这一概念将规训的两种意义联系起来。福柯并不认 为知识的发展和掌握能使人更有力量。他摒弃了这些传统观念,认为知识使人臣 服,因为我们必须要借助各种知识体系来理解自身。例如,作为学生,我们都要 学习各种科目,获得各种资格证书和学位证明,以此表明我们适合某些工作。但 是作为学生,也必须让学校知道我们的存在,这样学校才能监控我们的进步情况, 对我们做出判断,并以各种形式塑造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这些途径,“知 识”和“规训”使我们成为某一类人。 规训技术就是用知识、技术手段对人的行为和肉体进
本文档为【福柯的人学思想(孙莎菲)】,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188916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1M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5
分类:
上传时间:2014-01-28
浏览量: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