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修戒

修戒

举报
开通vip

修戒 修戒 恭接 著書玉旨::::::::一 為修戒作序::::::::::三 第一章 慳吝:::::::::四 第二章 戒不供養:::::::五 第三章 戒不悲行:::::::七 第四章 修解脫煩惱::::::九 第五章 修覺知::::::::十 修智慧:::::::十一 修菩提品::::::十二 第八章 發願::::::::十四 第九章 名義菩薩::::::十五 第十章 金剛菩薩::::::十六 第十一章 自利利他:::::十七 第十二章 自他莊嚴:::::十八 第十三章 修莊嚴::::::二十 第十四章 修攝取...

修戒
修戒 恭接 著書玉旨::::::::一 為修戒作序::::::::::三 第一章 慳吝:::::::::四 第二章 戒不供養:::::::五 第三章 戒不悲行:::::::七 第四章 修解脫煩惱::::::九 第五章 修覺知::::::::十 修智慧:::::::十一 修菩提品::::::十二 第八章 發願::::::::十四 第九章 名義菩薩::::::十五 第十章 金剛菩薩::::::十六 第十一章 自利利他:::::十七 第十二章 自他莊嚴:::::十八 第十三章 修莊嚴::::::二十 第十四章 修攝取::::::廿一 第十五章 修忍辱::::::廿三 第十六章 修精進::::::廿四 第十七章 修禪定::::::廿六 第十八章 修供養三寶::::廿七 第十九章 戒貪:::::::廿九 第二十章 戒嗔:::::::三十 第廿一章 戒愚痴::::::卅一 第廿二章 戒殺生::::::卅二 第廿三章 戒偷盜::::::卅四 第廿四章 戒淫:::::::卅六 第廿五章 戒妄語::::::卅七 第廿六章 戒惡口::::::卅八 第廿七章 戒兩舌::::::四十 第廿八章 戒綺語::::::四二 第廿九章 戒酒:::::::四三 第三十章 戒妒心::::::四四 1 第卅一章 修無常心:::::四六 第卅二章 修懺悔心:::::四六 第卅三章 修感恩心:::::四八 第卅四章 修安貧樂道::::五十 第卅五章 除我慢心:::::五二 第卅六章 修孝心::::::五四 恭接完書玉旨::::::::五八恭接著書玉旨 本堂主席關 登臺 聖示:今夜恭接玉詔,諸生接駕勿失禮儀,命本堂福神十里外接駕,命 本堂城隍五里外接駕,其餘神人排班候駕。 欽差玉清內相許真君 降 詩曰: 細雨紛紛氣熱塵。難除悒悶事如新。 鸞門普化無辭責。眾志成城感聖神。 聖示:吾今夜降蒞貴堂,乃頒玉詔也! 玉旨宣讀,神人俯伏。 欽 奉 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詔曰: 朕居凌霄,痌瘝萬眾,無時不以蒼生為念。查爾臺疆懿敕拱衡堂建設道 場,期期闡教,普化眾生,建功厥偉,鸞音傳佈,引迷入悟,著書指箴, 蒼黎奉為圭臬,拔度眾生於罪惡歧途,幡然向善,允為濁世樹立明燈之 良範。有此建樹,堂中神人居功匪淺。正鸞傳真著書成冊,以此共結文 字善緣。 朕心大悅,續予畀命,今聘由佛門大師蓮池菩薩,著由己卯年八月初六 日起,每逢星期三鸞期,期期降駕著書,命由懿敕拱衡堂正鸞生宣筆邱 原章為主著正鸞,書顏曰:【修戒】。以此一年為期,書成普化,再為 論功昇賞。 欽哉勿忽,叩首謝恩! 天運己卯年八月初六日 拱發愿心祈鑒納 衡量善德錫恩庥   無盡意菩薩 降 為修戒作序 詩曰: 七情六慾化苦辛。修戒用心性換新。 功果欲圓慎規律。菩提薩埵種真因。 2 烏雲密佈,天施甘霖,遍灑大地,在此暗夜新雨淅瀝之時,慶賀拱衡道 場又添一新書,亦盼新書之著得以再為蒼黎增一醒迷入悟、養性進德之 福音。 書名【修戒】,顧名思義乃在於闡明戒律之重要性。戒者不只言身戒, 尤重乎心戒。何以故?即以戒心以抑制心之蠢動,免於植入意識;若深 植心識,一旦觸緣,將可能導致犯戒觸規;故身戒、心戒缺一不可也! 而修道子平時修功、累德、進學,亦莫輕忽小戒律之重要,世人犯罪多 由小違法積成犯罪心態。修道亦同,莫以為犯小戒無礙修行,因為犯大 戒多由違小戒誘引,故慎之!戒之! 無盡意菩薩 序於懿敕拱衡道場 天運己卯年八月初六日   蓮池菩薩 降 1.慳吝 所謂「慳吝」,即是吝嗇,亦即不肯佈施、不願施捨之意。 慳吝之人必孤寂,不得人緣而獨行於世,而又少得助力。因慳吝之故, 福運不臻,一生孤行,是故後世必以貧窮困賤受報,屆時呼天喚地,亦 獨受苦報,又有誰來過問?是以平時戒除慳吝而廣做施捨助苦、濟急扶 貧之慈悲善舉,能如此常施為樂,於後世中若我落陷,方得十方助援扶 持。 再者,慳吝聚財,佛云:得地獄報也、得貧窮報也。再云財者,五家之 所共有,遇水水漂;逢火火燒;如逢盜賊恐性命亦難保;遭貪官污吏只 恐破財又受誣,禁囚枉亡;若生得不肖子孫勢必散家財於煙花賭毒之中。 故慳吝一生不如喜捨於一時,助人又利己,一來為己身積福德,再者蔭 子孫於萬一。人生無常,誰也不知己身於下一分鐘會遭逢何事故,是以 為善常樂,慳吝常憂,故喜樂憂愁必由自身抉擇也。 末世無常,縱然家產遍天下,一旦福臻隕沒,恐萬貫家財消失於一瞬, 屆時唯有業隨身,處處逢絕境,皆因慳吝故。是以平日樂於助人,喜捨 施濟,如若福星隱退亦必得貴人顯助也。富貴貧窮人人皆有機會,就看 平時是否慳吝,難捨於助人,或平時樂善好施,廣種福田,以決定富貴 貧窮之受報也! 勉世人慈悲喜捨,戒慳吝。   蓮池菩薩 降 第二章 戒不供養 3 彼時外道眾生言:【若人晨朝敬禮六方,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何以故? 東方之天屬於帝釋,若供養者,彼釋提桓因則為護助。南方之天屬於閻 羅王,若供養者,彼閻羅王則為護助。西方之天屬婆婁那天,有供養者, 彼婆婁那則為護助。北方之天屬拘毗羅天,有供養者,彼拘毗羅則為護 助。下方之天屬於火天,有供養者則火為護助。上方之天屬於風天,有 供養者則風為護助。】 佛言:我佛法中亦有六方,所謂【六度波羅蜜】。東方即檀波羅密,何 以故?始初出者,出智慧光因緣故,能供養檀波羅密者則得增長壽命與 財。南方即尸波羅蜜,何以故?尸波羅蜜名為右,能供養者則得增長壽 命與財。西方即羼提波羅蜜,何以故?西方者名為後,一切惡法棄之於 後,能供養者則得增長壽命與財。北方即毗梨那波羅蜜,何以故?北方 者名為勝諸一切惡法,能供養者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下方即禪波羅蜜, 何以故?能正觀察三惡道,故能供養者則得增長壽命與財。上方即般若 波羅蜜,何以故?無上無生故,能供養者則得增長壽命與財。是六方屬 眾生心,誰能供養,唯有菩薩乃能供養。菩薩性者無初心及退轉心,以 善業因緣故,發菩提心名菩薩性。眾生勤修一切善法則得增上,不勤修 便退為下。眾生進修善法名為不退,不修進名為退。一切時中為一切無 邊眾生修集善法是菩薩修行大乘。出家菩薩奉持八重,具足清淨,是名 不退;在家菩薩奉持六重,具足清淨,亦名不退。出家者發菩提心不難, 在家者發菩提心不可思議。在家之人發菩提心,從四天王至阿迦尼吒諸 天大為驚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師。】以上可知供養之重要。 然以無所求之心、無住無相之心而行供養,方得如是福德。當知求大智 慧者名為菩薩,欲知一切真實法故、大莊嚴故、心堅固故、多度眾生故、 不惜身命故,名不退轉。 復知,外道斷欲所得福德勝於欲界一切眾生所有福德,四果羅漢更勝於 彼辟支佛,復勝一切阿羅漢果。在家菩薩發菩提心更勝一切辟支佛果。 故知一切善法操之在我,以無相無住而行善道,名【戒有相有漏供養修 善】,戒得有相供養則得無量無邊福德。 若人言六方同六道不予供養,當知人身處五行境,以六道互助故,是名 世間俱受五行所囿,除大善福德因緣故,得免受限五行境,餘一切眾生 當常行供養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三章 戒不悲行 4 善男子!智者深見一切眾生沉沒生死苦惱大海,為欲救濟,是故生悲。 又見眾生雖多怨毒,亦作親想,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迷於正路,無有示 導,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臥五欲泥而不能出,猶如放逸,是故生悲。又 見眾生常為財物妻子纏縛不能捨離,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墜生有界,受 諸苦惱,猶如樂故,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造身口意不善惡業,多受苦果, 猶如樂著,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渴求五欲,如渴飲鹹水,是故生悲。又 見眾生雖欲求樂不造樂因,雖不樂苦,喜造苦因,欲受天樂,不具足戒, 是故生悲。又見眾生雖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業,是故生悲。又見 眾生愛別離苦而不斷愛,是故生悲。又見眾生毀犯禁戒當受地獄餓鬼畜 牲,是故生悲。又見眾生處刀兵劫,更相殘害,惡心增盛,當受無量苦 報之果,是故生悲。又見眾生多有財寶不能捨施,是故生悲。又見眾生 父母、兄弟、妻子、下屬、眷屬、宗室不相愛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應觀非想非非想處,所有定樂如地獄苦,一切眾生等 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時作如是觀,是名為悲;若得道已是名「大悲菩薩」, 有二: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故,是故在家應先修悲; 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羅蜜,不能具足檀波羅蜜,在家之人則能具足, 何以故?一切時中,一切施故,如是在家應先悲。若修悲已,當知是人 能具足戒忍、進定、智慧。一切善法,悲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當知是人能壞惡業如須彌山,不久當得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人多做少許善業,所獲果報如須彌山,是以當知 一切善法悲心第一。【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是因緣故,先修悲,以 斷迷苦為樂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四章 修解脫煩惱 煩惱人人有,但究竟為何?何而煩惱?便要從心識上著手探知,深入的 去了解煩惱何事?如此才能有目標的尋求 方法 快递客服问题件处理详细方法山木方法pdf计算方法pdf华与华方法下载八字理论方法下载 來解決。 世人須知【煩惱即是菩提】,也就是說人的心中一旦產生了煩惱,立即 的探知,以尋求任何解決煩惱的方法,而一旦煩惱處理完畢之後,心中 馬上開朗起來,而經驗又多了許多;如此不但生了智慧,也除去了問題, 在人生的旅程上光輝不少。 世間事物都可令人心生煩惱,諸如金錢、房舍、交通、人際關係、情感、 家庭、生意事業,無不是充滿令人煩惱之處,故欲知煩惱何事,自我深 5 入心識中去審查自我煩惱的事件所在,以便運用各種方法去處理,以達 圓融為止,如此方不失修行之名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五章 修覺知 所謂「覺知」,即乃醒覺,知悉一切事物未發生事前之種種跡象與徵兆。 娑婆世界萬事萬物俱有其起動前之徵兆及現象,故能得知悉一切徵兆與 異象,則可以早些時日醒覺,而得儘早做些防備動作,以避免事端發生。 但如何知悉事物變化前之徵兆與異象,例如:有朝一日突然間自我思想 或言行舉止和平常差別甚大,且有失控之現象,則必為事端起動前之現 象。有時現象會突發性的產生,隨即不久便隱沒,有時現象會持續數日 方才消逝。世人如果能在這些情形產生時隨即醒覺異象,知悉事端將要 起動而適時洞察,能加緊修行腳步,以止心念,以培性德,一切事端必 起於心念有所偏失方才引動。故能適時洞察,便能對徵兆有所醒覺,而 能知悉方法補正偏失之處,則事端或可消弭也! 世人欲止心念難,而起心正念則易也;欲時時正心正念有難,則隨時修 正偏失心念易也!故希世人雖然無法做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之境界,亦要做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 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染塵埃】之修為,能得如此修心養性培德,則處 處可太平,時時無事端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六章 修智慧 所謂「智慧」,即是聰明才識,可以明辨是非善惡,進而言行合乎中道。 如何修得「智慧」?世人各有其因緣果報及領悟性的高低,所以每一個 人的智慧程度都無法一樣,就連學習的環境也都不一樣。何謂學習?也 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一生當中沒有片刻離開學習的生活,就連舉手投足 之間也必須學習,所以【無量法門誓願學】。 換句話說,就致其知才能格除心物,心物格除,心中自然純白而清明, 智慧油然而生也!心無雜物,才有領悟能力也!是故廣學多聞才有辨別 是非善惡之能力,擇其善而行之,而雖有惡事,如惡得其所,惡得其法, 則雖行惡事亦為善行也。 例如:面對偷盜之人,應該強制嚴辦,亦或慈悲網開一面?許多人會以 為慈悲於偷盜者才是修行有素,而聖人以強制嚴辦偷盜者為佳,何以故? 對偷盜者慈悲,也就對被偷盜者殘忍,更為姑息養奸之罪人;而嚴辦偷 6 盜之人,雖然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面上是不慈悲,實際上卻是大慈悲之人。何以故?以免 偷盜者養大膽量,日後做出重大案件。故何者是智者,端靠世人去領悟!   蓮池菩薩 降 第七章 修菩提品 善男子!菩提有三種:一者從聞而得,二者從思維得 ,三者從修而得。善男子!聲聞之人從聞而得,不名為佛 ,辟支佛人從思維已,少分覺故,名辟支佛。如來無師,不依聞思,依 修而得,覺悟一切,是故名佛。善男子!憭知法性是名為佛。法性二種: 一者總相,二者別相。聲聞之人總相知故不名為佛。辟支佛人同知總相, 不從聞故名辟支佛,不名為佛。如來世尊總相、別相一切覺憭,不依聞 思,無師獨悟,從修而得,故名為佛。 善男子!聲聞緣覺雖知四諦,緣智不具足不得名佛。如來世尊緣智具足, 故得名佛。善男子!如恆河水三獸俱渡,兔、馬、香象,兔不至底,浮 水而過;馬或至底或不至底;香象盡底。善男子!恆河水者,即是十二 因緣也。聲聞渡時猶如彼兔,緣覺渡時猶如彼馬,如來渡時如彼香象, 是故如來得名為佛。善男子!聲聞、緣覺雖斷煩惱,不斷習氣。如來世 尊能拔一切煩惱、習氣、根源,故名為佛。善男子!如來世尊能於一念 破壞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脫障,是故名佛。善男子!具足智因、智 果,是名為佛,為眾生之眼目也。 善男子!寂靜持戒,勤行精進,至於彼岸獲得解脫。出家菩薩分別如是 三者,菩提不難;在家分別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 繞故。由上知悉,無論智慧高低,亦或見悟高低,終抵不過實修實煉來 得實在。雖然悟字在於智慧開覺之程度,但終須實地修煉,去蕪存菁 ,方是真菩提。   蓮池菩薩 降 第八章 發願 所謂【發願】,即是許下心願,亦即期望實現心中所想的事情。 修行人是【發常願】,亦或【常發願】,端靠自我省思。修行人要【發 常願】,就是說一旦發了誓願,便要持恒不斷,且不懈怠的去行持。 例如:有人發了念佛的願,而一遇到事情便忘了此願,等到事情過了才 又想起要念佛,如此又開始另外立願要念佛。像這樣的人永遠在立誓願, 也就是說時常止於【常發願】的狀態,沒有一樣是持恒永久的。 7 而另外的一種人,立了誓願,無論遇上了什麼事情,仍然一心一意以完 成誓願為目標、為志向。故希世人凡事有始必有終,切莫無頭無尾。   蓮池菩薩 降 第九章 名義菩薩 所謂「菩薩」,乃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語,指自覺本性而普渡眾生 的聖者,其位階僅次於佛。 世間人對於「菩薩」之名稱,總以為必須是具有大智慧或能變化多端者, 方稱為菩薩;亦有人以為菩薩必須是受過菩薩戒或佛教中人,方稱菩薩。 菩薩譯自天竺,以漢語乃稱菩薩,原意則為修行者因不做自我修行,乃 廣度有緣,故稱「菩薩」。 世間人諸多空掛修行之名,實者未曾有修行之實,何以故?多言語粗獷, 殺生害命,而口舌挑撥以破和合,惡口以辱佛道,妄語以欺天下,好淫 以敗天德,非僅止一日二日,乃長期如此,且有更甚而無收斂。如此之 修行,空掛菩薩之名而乏菩薩之德,豈不慎哉! 「實義菩薩」雖無修道之名,而有修行之實。世人於國,奉公守法,於 尊有敬,於長有恭,於下有讓,於卑有謙,見賢而能思齊,遇匪奸而自 戒,處事有序、有理,如此者,雖處塵俗,實為「菩薩」,以其有德稱 之。 現今諸多修行者,徒有修行之名,無有修行之實,希戒之。修行不求速 成,煩惱不求枉斷,必須腳踏實地,實修實鍊,漸改漸斷,將心致力於 成為「實義菩薩」。   蓮池菩薩 降 第十章 金剛菩薩 金剛者,堅固也!難摧也!菩薩者,大慈大悲也!救苦救難也! 修行人初入道時,心意誠且愿力大,然而面臨自身困境,面對父母尊長、 兄弟親友,卻易斷初發心。修行人最怕心不堅,心一懈怠退縮,則萬般 煩惱隨後即到。 修行中難免會遇到一些考驗及波折,因為身處凡塵,避免不掉五行束縛。 修行者是凡夫,未修行者亦是凡夫,同是凡夫就有不同之宿命。一般人 隨著命運行走人生,修行人則以學佛菩薩聖神之道,而漸改命數。雖曰 定數、定業每一個人都逃脫不了,但修行者趨吉避凶,以大化小,小化 無而改命數。但修行中避免不了父母尊長、兄弟朋友對修行之諍議,須 要各方圓融,切莫激烈諍論。 8 人人都避免不了,亦會遇到身體上之毛病、事業上之不順、人際關係上 之風波,甚至於修行上之難關等等諸事臨身;世人切莫以為入道修行, 一切身體、事業、人際上都要求順遂。須知人自無始以來,迄今輪迴六 萬餘年,不知造下多少罪業,何以存有入道便要使爾萬事如意之妄想? 世人當知修行就是修【改正過去脾氣毛病】,非但今生,連過去生,都 在此生修行當中求經求懺,以真修始能改運,遇艱難波折而無悔始能立 命。是以故,勉諸行者在行持過程中,必須心堅如金剛,堅定不移。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一章 自利利他 世間人皆以自私自利為人生準則,修行人則以大公無私為人生指南。 自利之人總是想盡辦法謀取財利,修行人則透過各種管道,以濟萬民為 本份。自私自利者只知便己,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以自我思想為思想, 種種決策皆以自我為考量。而修行之人處世皆以便民為本,以眾人福利 為福利,各方思想為思想,諸般考量為考量,以其利人兼而利己,故修 行人處事總能兼顧而不私己。 私己者雖然一時諸事順遂,然而樂私己利是在消福,待福運用盡,厄運 隨之而來。修行之人樂於利人,雖然一時有難行之處,但持之以恒,行 之以誠,則有朝一日事必順遂,以利人利己,故行遍天下通達無礙。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二章 自他莊嚴 莊嚴者,清淨安祥也!清淨身口意於身,遠離煙酒公害。 何以【遠離煙】?蓋因「煙」字,係為火燒西方淨土。耶戒曰【戒煙 草】,何以戒煙草?蓋因煙草味辛剌鼻,煙入腑臟傷及脾肺,阻及肝腎; 再則煙之令人心神混沌茫然,故耶曰【戒煙草】。 何以【戒酒】?耶曰:【除紅葡萄酒外,其餘不可。】佛云:【酒易亂 人心性,而易造淫事。】故佛家禁酒。子曰:【酒之不可近,不可觸 也。】其中強身補體之酒品未禁,但亦須少量為宜,是故修道之人必先 凡體清淨湮酒,古之明訓。李太白斗酒詩百篇,卻要河中摘明月,自此 詩仙去不回,徒留詩歌在人間。故知酒之入肚,命在旦夕。 何由【清淨口】?蓋因口中常出穢語,易造是非;常做兩舌,多出綺語, 廣造妄言,一切奸巧詐騙拐,無不由口出,易致禍從口出。 何須【清淨意】?蓋因心識多變化,知人知面不知心。古云:【口是心 非】,思想與身口常不配合,故常有思想叛亂之罪名出現。 9 末法眾生,心多不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世人須知【十 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 是故君子必慎其獨也!獨處為修身基,誠於中而行於外,正己而後能律 人,嚴己而後能寬人。是故君子,孔云:【必莊嚴自身而下化眾人】; 是故佛曰:【行菩薩道者必自他莊嚴】。子曰:【身口意清淨名為莊嚴 凡體。】莊嚴凡體者,名為菩薩摩訶薩。佛云:【出家之人凡體莊嚴不 難,在家之人凡體莊嚴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 故。 總之,道場欲莊嚴,修子須凡體先莊嚴以顯映。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三章 修莊嚴 善男子!菩薩能得二法,便得自他利益,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薩修 集六波羅蜜,能得二種莊嚴,戒、施、精進,名福莊嚴;定、智慧、禪, 名智莊嚴。復有六念,念佛、法、僧,名智莊嚴;念戒、施、天,名福 莊嚴。 菩薩得如是二種莊嚴具足,為諸眾生受大苦惱,是其內心不生憂悔,能 得自他利益。菩薩為諸眾生廣學世法,出世法,以是因緣名智莊嚴,為 諸眾生不吝施捨名福莊嚴,為度眾生廣納百法名智莊嚴,為諸眾生廣植 福田名福莊嚴,是菩薩修集善道能得自他利益。是諸眾生若有求時,不 慮乃施,名福莊嚴;諸緣示現,應機度化,名智莊嚴;菩薩為諸眾生宣 說世法及出世法名自利利他。菩薩不吝施捨一切金錢、財寶、田宅、屋 舍、智慧為諸眾生樂施一切,不生嗔心,名自利利他。 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得如是二種莊嚴不難,在家 菩薩得如是二種莊嚴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蓮池菩薩 降 第十四章 修攝取 滾滾紅塵,庸庸碌碌,人生在世多為名利,鮮少有人真心利眾,有為名 利而至友反目、手足成仇,乃不知人生真義矣! 然人群之中亦不乏真誠心者,默默行持,以利益群眾;不求名,亦不求 利,但誠心付出;有利眾之行,而心實不覺且不執有利於眾,乃盡一己 心力,順緣而做,無覺有利眾事於己而出也!須知對於父母、師長、親 友常存恭敬心,不怠慢,即是真菩薩。 10 善男子!對於國家社會必須遵其政令,莫有違也!一切政經但做關切, 莫有評語,而不動心識也。 善男子!常施金銀等物,捨與眾生,心不懊悔,是義菩薩。一切恭敬供 養,至心而做,儀禮首足,方可化人儀禮之中。道氣凜然,攝納無量三 千眾生,須知儀禮由心而發,顯乎外,氣度出於無形,世人達此可得震 攝,神人以為親近,乃菩薩行義,統攝所得,名為真實義。是菩薩常行 仁義,乃得應供,眾生施供,莫自做我無德力,不敢受供。 善男子!莫做是念,我無所福德力,而不敢接受他人供養!何以故?因 夙緣故,因施供者有所於彼得利故,以此當至誠受供,而普供眾生也。 善男子!莫做是念,我未明心見性,不敢與人宣說法益耳!何以故?末 法眾生根性太劣,雖正法難以調伏,雖見性之人亦難施調。但有菩薩雖 未至徹理透義,有施一法可令調伏頑強眾生,可引惡者心向善道,何以 故?乃因夙緣故,是以廣結善緣,普施法緣,自始而終,無有怠惰也! 出家菩薩行如是法義不難,在家菩薩行如是法義是乃為難,何以故?在 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五章 修忍辱 修道之人必修忍辱,若不忍辱難以成道。古來忍辱負重成就者不在少數, 有云:【忍一時無憂無慮】。 昔時世尊曾做忍辱大仙,因修忍辱,故無怨恨、妒心,故成就大事業者 必以忍字做工夫。忍得短暫之屈辱,方得千古之功勳。韓信忍辱知精進, 方得將相身,是以可知忍辱之重要性。反觀今時世風日下,能修忍辱者 已是渺渺無幾,有者亦只是私心而已。遍觀世間人難忍口舌之爭,故而 因口舌成禍事者不在少數。 忍辱工夫須於父母師長、夫妻、善友、兒女,也唯有修得忍辱才能得平 等心、恭敬心、謙卑心。若不忍辱則道難行,何以故?蓋因修行路上多 苦磨,多波折阻礙。修道之人須經得起嘲諷、輕視、惡語、誹謗,修道 子能修是法,則近道矣! 面對父母、師長、夫妻、兒女、善友必和婉以對,低聲下氣,若遇不如 意事當即反省自我所行、所為、所言是否通達眾意,若僅有孤意則必修 正之,如此成道不難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十六章 修精進 11 娑婆世界,芸芸眾生,自無始以來不知輪迴多少世,如今猶沉迷於五濁 惡世,不知醒覺。世間人個個散漫,不知精進,其中包括對於社會、民 族、父母、尊長、夫妻、兒女、親友……等無不是層層考驗。然而面對 種種不如意事,皆以報怨之心態去面對人生,曾幾何時有人真正的低下 心來,反觀省思自我所面臨之不如意事起因為何?如何去解決? 須知世間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凡是身處在人世間,絕少有十全十美之 事,而絕大部份乃處於不如意中,而不如意事亦非絕對都是不如意,何 以如此言?蓋因人之從有識以來,經六萬餘載歲月之轉世輪迴,不知在 生生世世當中曾造下多少罪惡過錯,淪沈至此世,累積了多少罪業在身。 舉例之: ‧有人曾於過去世中造下賭博,糟蹋五穀食物,今生必處貧窮人家, 或雖不至於貧窮,但以行乞討食為生,或雖不淪為乞丐,但食而不 知飽也。 ‧有一種人曾於過去生中造下以計謀陷阱謀算他人財物、房舍、妻女, 其人今生必定遭逢同樣命運。 ‧有一種人專門以誘惑拐騙算計他人,今生必將使錢財、房舍、妻女、 身體受他人算計謀奪。 ‧有一種人曾於過去世中造下輕視下人、輕視國家、輕視尊長、輕視 宗教(正教),今生必定出生處於邊疆或貧窮落後之國家,如共產國 家、非洲等地域。 ‧有一種人雖然不甚富裕,但為人慈善悲行,知足常樂,待人恭謙有 禮,此人於後世必身處宗教家庭(正教),不富亦貴,富者指錢財, 貴者指權勢,若有福德機緣可不受輪迴六道之苦,則其人必定得生 各佛淨土、各洞天福地。 世人須知所謂六道,乃泛指天道、人道、阿修羅道(此為三善道)、地獄 道、惡鬼道、畜牲道(此為三惡道)。而三善道,若生天道,因享福不盡, 易生退墮心,故有道之士多不願於此。而阿修羅道亦享福不盡,但多嗔 恨嫉妒之心,有道之士亦不願於此。唯有人道苦樂參半,有道之士樂於 往生。而往生此人道,因有隔胎之迷,雖大愿力亦常迷失本性,故而天 地之間默默運作,常使教化工作綿綿不斷。 世人須知一個國家想要興盛,其國內宗教必然興盛,而宗教沒落,其國 家必定漸漸衰耗貧窮。何以故?因人心自私自利大於慈悲關愛,故其國 必漸趨於貧窮;而充滿慈悲及愛心的國家,因人民互相肯拿出愛來扶持, 故其國必興盛,家庭亦同。是以精進修行,把恭敬心、慈悲心、愛心修 出來,人人如此,則人間淨土也! 12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七章 修禪定 禪者,機也;定者,安也。禪定乃一心不亂之稱。 昔曰:【禪定在靜中】,非單指也。今論禪定含心也,禪定含識也,禪 定含觀也,禪定含觸也!故知禪定遍指一切,非單論靜也! 所謂一心不亂,乃定力之功夫,或言專注,或言忘我,只因一心專注, 故心無旁鶩,達心清淨也。心欲清淨,須除五蘊、滅三毒、輕七情、少 六欲,日夜行持,二六時中不失本戒,四威儀中不觸微過,以過業無, 故心得清淨。心淨即能識明,識明即能身正,身正即能靈清,靈清則神 合,神合必通三界,三界通達無所障礙,是為禪定之功深也! 眼觀一切不起思念,心自不亂,心即不亂則為清淨,身觸一切不起念想, 念既不生則心清淨,耳聞世語不入識,無識則心清淨,凡遇一切處之泰 然,是清淨之功也。 禪定即為無擾心也!無處得擾,是禪定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十八章 修供養三寶 所謂「三寶」,乃指佛、法、僧。 善男子!供養三寶出於恭敬心,心生恭敬而行供養,利益甚大。 何以供養佛?佛者,大覺大智大悟之人,上以無學於三曹,下以普化於 十方,因無學而得覺智,慈憫眾生,故教化於閻浮。時顯威德,救濟四 民,又稱大慈;因不忍蒼黎沉淪五濁惡世,故名大慈;不忍蒼黎深處水 火,故常行濟度,是名大悲;平等法中無緣以大慈,同體以大悲,是故 當供養。 供養法者出於至心,法為古聖於世道歷練萬苦磨難,悟証結晶心血所得, 以承傳後世。法之不可得也,在於經歷過程遍佈艱辛,飽受苦磨乃得, 故當供養。 僧者,和尚,亦稱合和之團體。合和之不可得,在於人各其心不一,其 志或有不同,是以合和之難得也!而能得合和之團體實不可思議,為 【上求智慧,下化眾生】之橋樑,能得合和非只於出家,在家之人合和 為上,亦名僧團。無論在家、出家合和之眾當供養也! 人身亦有三寶,名為精、氣、神,唯人身之三寶,一動則三寶皆動。須 知固其元精,可滿腎水,腎水足則脊腰補,脊腰足滿則必養氣,氣足則 13 體健神清。如不常守其元精,腎水常洩,則脊腰必損,勢必使其氣虛、 體弱而元神沌,是故人身三寶當供養之。   蓮池菩薩 降 第十九章 戒貪 俗云:「貪字,貧之殼」,貪字反寫則成貧,亦即提醒世人,如若種下 嚴重之「貪」,易導致「貧」之果。 所謂貪得無厭,世人總喜錢財房舍愈多愈好,故而便處心積慮為求得錢 財做算計。有人專喜謀奪他人財物,有人專門強奪國財,有人則是專佔 親人財物以為快,無論何者總是貪字作祟。 貪心常使人失去慈悲、仁愛、信義,甚至於親情友誼。世間財物總是嫌 少,所謂【人心不足蛇吞象】,得一欲十欲百,心的欲望無窮盡,愈愛 錢財對於窮困人家愈是輕視,愈是不肯施濟,是故今生富而慳貪,後世 淪為貧苦。而貧困之人如又不知修行慈悲之心、憐憫之心,後世必更為 困苦。世間上有多少人本為富戶,因貪得無厭終究使富而瞬間化為貧困 潦倒。是以欲得自在,必戒貪也! 每一位賭徒總在贏錢之時欲贏更多,而在輸時愈想翻本,以至於成為貧 人,故知貪字不可得,人心知足總常樂。 戒之在貪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二十章 戒瞋 瞋者,敗德之源也!佛云:「火燒功德林。」瞋為怨之積,久之必成恨 意而埋藏於心。而瞋重之人乃心中常不平,故而積怨。欲消其瞋心,必 先平其心,而靜其性,方能合其氣,而慮其意,行以中庸於人際。 好怒之人必散氣、損德、弱志、不得人緣。而為上首者易怒,必離輔弼 之將,基業不保矣! 為人平心不易,故常生瞋。欲消瞋者當先明因果,因果既明,瞋由何而 生也?凡處世必有其前因而後得果,故逢事必甘心做,而歡喜受。遇事 甘心且歡喜,心中何事不平乎!瞋心何生乎! 遇事靜心思慮,必生智慧,謀事於天下無往不利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二十一章 戒愚痴 14 何謂「愚痴」?就是沒有智慧,也就是沒有經過自我的判斷與思考於任 何一件事物,或者根本就沒有自我的判斷能力、思考能力,一味的從他 處相傳而來,稱之為「愚痴」。 俗云:【流言止於智者】,但愚痴之人根本不管流言是真是假,只是聽 聞或者聽聞其中一段,不知其頭尾,便認為自己所聽到的全是真實,而 遇到別人便輾轉相傳下去,如此之人乃是愚痴而無智慧。 在現今社會裡,處處充滿了危機,處處都在考驗智慧。拐騙為何會存在? 只因為世人無智慧,只因為欲望佔據了智慧的思考能力;只因為貪心充 滿了判斷是非善惡的空間,有實在智慧的人絕對經得起任何考驗,任何 的騙術、拐人的技倆是無法欺瞞智慧之人。只有愚痴的人才會經不起隨 便一項騙術的欺瞞。 要如何去除愚痴?那便是先讓自我欲望減低,並時時讓自我沉浸於經書 當中,藉以不斷吸收新的知識,也就是世人必須廣學多聞,才不會有愚 痴的表現,才會有智慧的彰顯。 對於事物絕對不可以盲目的尾隨他人而做,必須要有充分的了解緣由起 始才可以去做,若是在做任何事之前,先充分了解事情的緣由,才判斷 要不要去做,如此便是有智慧的人。 對任何事物不可有先入為主的自我觀念,若先入為主,即易落入所知障; 是以古人常說【虛心請教】。對於所不知道的事物要虛心真誠的去請教 他人,就算是自己早已有所知悉的事物也不要忘記虛心去請教他人,因 為請教他人可以獲得新的知識;而自作聰明有時反而會被取笑。是以故, 愚痴或智慧全憑世人用心多少而已!   蓮池菩薩 降 第廿二章 戒殺生 何謂「殺生」?乃以殺害生命言之。其包涵之範圍,上至於人,下至於 飛禽走獸、螻蟻、魚蝦等皆是生命。 以因果定律而言,殺生者,必定以血債償。若言動物不殺會過多,孰不 知生物有其生物鏈,會自動平衡其數目。若言動物都自相殘殺,人為何 不殺生?孰不知動物生來四肢,卻沒有人的有手有腳,可以分工合作, 不像人一樣可以用雙手耕種,動物就是沒辦法有手可以耕種,所以只能 以嘴巴來爭食,就是因為殘暴,所以稱之為禽獸。而人為萬物之靈,除 了可以自行耕種以外,就是有頭腦可以思考,可以做任何的計劃,所以 人為萬物之靈。 15 若言殺生,自古便有,何以現今不殺?世人須知,古時所有的事全憑勞 力,而且貧窮居多,那吃得起雞鴨等物?所以只藉著初一、十五或者其 它節日才有機會食用,故而古人有殺生。另一方面,古時兵士長年為國 家爭戰沙場以保國衛民,加上邊防經常有外族侵犯,故而每逢將士沙場 凱旋歸來,君主下令殺豬宰羊,以慰勞三軍將士之辛勤勞苦。古時之殺 生皆有其時序,而今卻處處可見殺生之行業;古人因長年難得食肉,方 藉節日以享口腹之欲,現今之人時時有肉可食用,故而該戒殺生也。 而殺生之過,以殺害大型動物的罪業最大,殺害人命則更大,如若殺害 有修行的動物那更不用說!亦是罪愆一樁;諸此種種,累世緣熟之際, 易成【靈障】,以致諸事乖違不順。況且,殺生之人自身或兒孫必有多 病體弱者,自己或兒孫必常有血光之災或無名病痛或傷害,故而應戒 【殺生】! 此外,殺生乃有身殺與心殺二種,身殺者必多血光、疾病;而心殺者必 常召感惡靈、邪穢,有時常逢惡運,故宜戒除身、心二種殺生。   蓮池菩薩 降 第廿三章 戒偷盜 何謂【偷盜】?凡不是自己的東西,或屬於他人之財物,未經他人許可, 私自取用,稱為偷盜。而此一行為可大可小,大至動用國家財庫,小到 任意取用他人的紙筆、花草、樹木等皆是偷盜。 偷盜有分【身偷】與【心盜】,以身而言,是有形的偷盜;以心而言, 是無形的偷盜。心的偷盜使人不知不覺覺、不痛不癢,但日積月累也可 能會激發身體去做偷盜的行為。而有形的偷盜,因為現實生活中會立即 造成別人的損失,所以一旦遭受偷盜,無不咬牙切齒,惱恨即生,所以 只要捉到了小偷盜賊,無不人人爭相追打,始能消心頭之恨! 偷盜又以偷廟財為重,因為廟財來自十方所佈施,這是積了無數人的願 力在內,所以偷廟宇之財物就等於偷了無數人的錢財一樣。一般而言, 偷別人百元的財物須於來世加倍償還;但偷廟宇者,卻要在來生還上百 千人各百元方能消業,故來生業重,必須將當初所盜財物之數目還給千 萬人方能銷冥案;而偷取他人財物,亦須於來生用倍數的財物來還,才 能抵消。 佛云:【心有偷盜,如同身犯偷盜,其罪如一;而以身行盜,苦楚連連, 苦境無休,若有人身亦處下品,或為賤民,終生行乞延命,或有功德得 轉富身,當償前債。】盼世人慎之!   16 蓮池菩薩 降 第廿四章 戒淫 淫者,男女交歡之事也。夫妻交媾名曰:正色,亦名:正淫也。夫妻共 欲而行交歡,雖言為倫常,實亦乃淫也。因起於心慾之熾盛而為之,故 亦當節制之! 而今所謂【邪淫】者,乃夫妻以外之淫行稱之。世俗人總以為男女交歡, 只要兩相情願便可,孰不知已犯邪淫。世人多慾,故喜有大小妻室,乃 因身好淫事;而女者亦有多男共處之現象,實廉恥喪亡矣! 世間男女在終日之間,僅為此一淫事,則心神為之迷茫,靈性為之混濁, 而致百事無心,淫欲浮現為之當先,故代代熾於一代,好淫之齡早已降 至幼孩,怎不令人感慨!再者世間充斥色情刊物、影片……等等,此類 淫穢之物可說垂手可得。世人每觸及色情資訊,心中便漸起慾念,久而 久之,敢保不犯淫事否?雖然色情資訊處處可見,但只要世人能控制心 性,不令凡體故意去接觸色情物件,則欲心何能作用? 再則,男女每犯慾事,無不是身勞氣虛,渾然無所心力於正事。故而有 情眾生當戒淫欲,在夫妻生活中亦宜節制房事,以保元氣,而得長生也。 彭祖曰:「國之本不可喪也!」所謂國之本即為民也,而人身之本即為 元氣,而元氣生於精液。現今眾生多好淫事,男子精液洩漏於外,故其 本漸失也,至希男眾能戒淫守精固本也。而女眾當自愛其身,女者好淫, 恐多招致墮胎之惡業也!故古云女者罪業重,即在此也! 是以故,至希世間男女各自珍愛,互為設想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廿五章 戒妄語 所謂【妄語】,即是不實之言語。世人經常口出不實之語,亦有口是心 非者,此時妄乃起自心中,而此時之言,無不與實際不符,即稱妄語也。 而修行人所修者即是要口出誠實之語,不欺誑他人之語。 世間罪業,口業佔其半數,妄語常使人受到蒙蔽,受到欺瞞,受者若無 外在之損失,心中亦大感不悅,此時打妄語者,口業即造,罪業即生。 世人在日常生活中即經常犯下此業,久之累積成重大罪業,受到重大果 報,實是大為得不償失。 昔時,在長江一帶有陳甬者,因從事藥材買賣,初時亦頗為篤實,但時 日一久,卻利欲薰心,開始將上等藥材摻於中等藥材中,而以上等價位 賣出,將中等藥材摻雜劣等藥材,而以中等價位賣出,在不為人所知之 下,收入也就增多。如此尚不知止,後來反而乾脆以劣等藥材取代中等 17 藥材,以中等藥材取代上等藥材,更編造一套不實的言語欺瞞藥店。時 至晚年,陳甬突然口不能言,而家人因聽從江湖術士之言,以高價購進 所謂的可使啞口得以言語之藥,孰知陳甬服後,口爛而亡。此事可知妄 語者必受妄言所欺!今時欺人,他日人欺之! 至盼世人能戒除妄語!說真實語!   蓮池菩薩 降 第廿六章 戒惡口 所謂「惡口」,乃為口不擇言地損人或罵人,或言語捏造,甚至於詛咒 等等皆是;惡口者,破相之格也!損福之人也! 世間人相處,不乏惡言相向者,其不但不知廣結善緣,反而不忌與人結 下怨尤之惡緣。在社會各層面之間,無論教育程度如何,多多少少都有 喜好口出惡言之人。這種人對於家庭而言,久必動搖其家中成員之向心 力,家運終將不濟。 世人須知,惡口之人福運必差,因惡口阻斷喜神,喜神不來,福運必不 彰。須知財福皆從合和中來,在衝突怨尤之中,不但財福之緣立斷,且 必立即招致禍患,而惡口正是破合和、招衝突之不智行為。 往昔江南一帶,有李姓者,生來富裕,卻不知謙虛,反而仗著財富,口 不讓人。所謂【財大氣粗】即是,李某經常為了一些芝麻小事對他人惡 口辱罵。一日恰逢清明,其先祖德深,查知李家子孫有災,呈請三官殿 欲示知李某,但李祖一到家中,卻當頭聽得一陣辱言,因此只好無奈的 回三官殿銷案。不久李家莫名起了一場大火,燒掉了將近半數之房舍。 李某自此尚不知收斂,依然惡口如故。一朝財神依例前往慈善家中補財 庫,不料李某正為了一杯水的溫度不合意而破口大罵,惡言聽在財神耳 中不是滋味,便將補財庫的事後延。 有一日李家之工人商議欲請辭他就,經管家勸留才平息下來,不巧李某 莫名的煩躁,對著工人大加辱罵,而原本已去意萌生的眾人,便同時相 邀離去。李某因秋收在即,又跑了工人,而全村之人早已不願與李家打 交道,故而根本請不到工人,只僅有自家人收成,因人力不足,又逢雨 季,只收成不到半數,從此李家一日不如一日。 以上事例,奉勸世人惡口莫留,善言廣說,【出口成金章,凡夫亦彌 陀】!   蓮池菩薩 降 第廿七章 戒兩舌 18 兩舌者,分裂之源,挑撥之根。 世間人每當遇到事情,總喜歡用兩頭話向東家說一套,向西家又說另外 一套。有時為了隱瞞某些事情,卻編了妄言來做收場。對每一個人總是 說著不同的話,如此經常使他人互起誤解。有時原本和合的一群,卻因 為所聽到的是不同的話,故而也有因此而造成分裂的。但兩舌之人永遠 不會想到,挑撥的話有朝一日將會出現在自己的身上。 很久之前,三重地區有一高姓,家中僅有兄弟二人,為兄者尚稱篤實, 為弟者卻好遊盪,且喜見他人紛爭。 高弟平時頗好妄言,曾經在酒席中向其朋友言道:【爾兄身握家產,何 時才能輪到爾經手,爾永無抬頭之日。】在一番言語挑動之下,其友已 萌生怒意,便返家與兄爭吵。 高弟又對另一友人言道:【爾為人兄長,卻做打雜小事,爾妹卻理重務, 爾顏面何在?】經一番言語灌輸,其友人亦怒氣沖沖的與其妹爭執,高 弟卻心中樂不可支。 有一日,高弟註該走惡運,有一久未見面的朋友向其言道:【爾兄正準 備移民,快回去分財產。】同一時間亦有另一人向高兄密告:【爾弟將 與爾分財產,做特種行業。】高兄乃是正直之人,豈有分產從惡之理, 故未待其弟回家爭產,早已連絡親族開會,待高弟入門,不由分說便被 親族逐出家門。 以上事例,可知兩舌之人不但禍害他人,日久必也貽害自身。   蓮池菩薩 降 第廿八章 戒綺語 綺語者,又作雜穢語、無義語,或是無實語;泛指一切淫意不正之言詞, 如:表面冠冕堂皇卻又不切實際之言詞即是,而色情笑話、男女之穢事 邪語,亦正是所謂之綺語。 而好綺語之人擔不得重任,因為言行常不正,性浮虛華,好樂一時而難 能長久,故為人總是無所作為,卻專於口業之造。 昔時,高雄有一周承來者,因有好機緣而北上就職,但為人卻喜歡奉承, 也常向上司誇口自己能力之好,故一開始常受上司託付大任,但是卻沒 有一次能夠完成自己承諾的工作,久而久之上司早已失望,不但不再托 負重任,就連職務亦有所變動。但周承來屢向家中說北上事事如意,家 人因不知實情,乃常向周承來索取生活費。而周承來一方面好面子,不 敢讓家中知悉自己已不受重用,並且所得已自顧不暇何有寬裕可供家用? 19 一方面苦於自身之困境,竟然想出一套謀財之方法,乃乘夜盜開公司保 險箱,取走一筆不算少數的金錢;如此行徑,一時僥倖尚不為人知。 但有一次公司委託周承來往中部洽談業務,周承來誇口,保証小事一樁, 但周承來一到中部,見了客戶一開口便是浮言,這些言語聽在客戶耳中, 即斷定此人不實在,故當場推辭業務,待周承來回到公司,客戶早已告 知上屬此人不切實際,故其公司隨即解僱周承來。 由以上事例可知,一切事必須在能力所及之範圍內方可言之,而能力不 及者切不可言,因每一句話代表一個人的信譽,若言出無行,則信譽必 差,至希世人注重言行也!   蓮池菩薩 降 第廿九章 戒酒 酒者亂性之物也!古今多少人因酒亂性、多少人酒後誤事,現今更有酒 後肇事者,甚而自誤性命,輕者尚有致殘。彼時李太白斗酒詩百篇,雖 有其特殊過人之才華,但終落得醉眼朦朧,欲往水中摘月,因而枉亡之 軼事。 古時文人因身處政治而宦海浮沉,故而藉酒澆愁,致使愁上加愁,導致 終日興嘆。今人卻有事沒事的學起古人飲酒之陋習,雖言酒有助通筋絡、 活血氣之效能,但有誰能適量酌飲?久之大都無法克制,且有損身體。 數年前,新城一地有卓姓小康,因好酒,常酩酊大醉,臥睡溝渠。有一 日卓某依舊喝得爛醉如泥,倒臥溝中,卻不巧逢水管破裂,致使溝渠水 滿為患,卓某被水淹得幾乎溺死,幸有路人發現,將卓送醫而挽回了一 條性命。 以上事例,可知酗酒害人不淺,至希戒之! 修行者除修道明理之外,亦應注重養生之道,喝酒易傷肝,且能使行者 精神散漫,甚至酒後若有失言、失態而損及他人,亦是有過;諸此種種, 於修行無益;是以故,宜倡導戒除之!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章 戒妒心 世間人總喜歡嫉妒他人,好嫉賢妒聖、嫉善妒良,嫉孝妒慈,嫉妒他人 成就,嫉妒他人和合。世人見他人衰敗,心生歡喜,見他人失和,心生 歡喜。他人離散,自為樂見,如是之人,當知為地獄因,命終之期必墮 地獄,受無量苦磨刑求。 20 修行之人,見他人榮耀,心為之歡喜,見賢聖必思齊之,遇良善必當讚 嘆。見他人成就,心常喜悅;見他人失和,心生悲憫;見他人離散,心 為之悲慟。修行之人,心如是故,當知壽期之日,必生天上,獲福無量, 縱生人天,福德亦不盡。 世間之人,雖未得皈道修行,能行如是,望眾人皆好,雖身未皈道,則 心同修行故,他年必得隆昌。反觀雖身皈道,心好嫉妒,見他人敗散, 則雖身皈道,心乃地獄種,他日必受無量苦報。妒心之貽害人深矣!罪 根重矣!世人當戒之。 世人好嫉妒,他朝縱生人天,必外緣不具,心常懊惱,人事無助力,可 不慎乎!戒妒心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一章 修無常心 修行人須知,人心無常,乃心念時常在變;有時念頭善,有時念頭惡, 有時紊亂,有時清明。無論念頭如何在變,大可知悉,好的念頭不常存 在,而壞的念頭卻經常存在。 是以,只有觀照我心,才能明白念的變化與起源,能得明白念的緣起, 才能降伏心中妄念。並須知一切念頭盡是虛幻不實,而不實妄念卻是干 擾人心最大的仇敵,只有澈底的滅絕妄念,才能使心明徹無染。 而滅妄何其容易?故世人常起心念善,用心以誠,用心平等,更有慈憫 之心、感恩之心、喜捨之心,日日持之,必得不退轉道心。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二章 修懺悔心 修道之人必須知悉,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曾經犯下過錯,然而為人處世不 怕犯錯,只怕不知錯,而不怕不知錯,只怕不肯改過。 世間人想要知道做什麼是對?做什麼是錯?必須有極大的福報。因為有 福報之人,才有機緣與環境能夠獲得來自上天的訊息,及來自聖賢的義 理。能獲得福音之人,才有福報分辨善惡、是非好壞。而沒有福報的人, 必沒有機會與環境去獲得上天的訊息、聖賢的義理,就算勉強有此機會 和環境,定沒有福報能夠接受福音;故而今日諸多見聞此福音,且能夠 信受奉行者,必獲無量福,而見若無聞者,將受無量苦報。 修道子須知懺,乃懺其前愆,因為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所 致;況且宿世之事皆已不知造下多少罪與過錯,諸如:忤逆尊長、欺下 21 犯上、挑撥離間、殺生害命、謀奪偷盜、姦淫擄掠、殺人越貨,無一不 曾犯過,故而今日接受福音,能知懺前愆。 而悔乃事後知其非,而痛下決心改過。悔是今生所犯之罪與過錯,有幸 蒙受上天恩澤,獲得知過的福音,並能夠改正之人有福了!所謂【不貳 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因為接受教導,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則福報必綿延不斷。而許多人明知做錯了許多事,卻一直不肯認錯,一 意孤行,此等人必受天律的審判,無法得到光明,而囚禁在黑暗之中。 不教而殺謂之虐,故而上天給予人們一次又一次的機會,能夠悔改罪與 過錯,可見上天之恩澤也!唯一能回報上天之法,即乃真誠的懺前愆, 老實的不貳過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三章 修感恩心 人為萬物之靈,亦乃群聚,互動性高,是以《去執經》有為功第五有云: 「故食衣住行,總在牽萬緣」,可知世人無法離開團体而獨自存活,且 隱含有各項因緣。 譬如:日常生活中每一項事物,無不是經過多數人所共同完成的。舉凡 筷子,首須有人自山中砍取竹子,亦須有人運送下山至各工廠,再須有 人揀選質料分級,後需有人控制機台以運作,直至成品送至各級大、中、 小盤商家,可知有多少關卡。每一關卡至少須有一人以上工作,故知一 雙筷子傳到使用者手上,不知有多少人付出心力方能完成! 譬如:從小為學至大,究竟有多少恩人?一本書從伐樹至運送到加工, 而成紙張到印刷再裝訂,直到學生手中須經由多少人付出心力,再由教 師授其課業,恩澤於斯人者可知有多少人? 世人經常只有抱怨,沒有感恩。當知時時存有感恩之心的重要,因為不 會感恩的人,充滿煩惱、痛苦及邪惡;而心存感恩之心者,只有快樂、 滿足、和諧。 然而有那些人首要感恩呢?一、感恩父母生身及養育,二、感恩教師授 課,三、感恩維護國家外防內政之付出者,四、感恩五穀雜糧耕作者, 五、感恩商工士賈,六、感恩天地日月水火風雨;尤要感恩陪伴走過人 生旅程之兄弟、姊妹、朋友、夫妻。以上可知,每一個人從小到大,有 多少人施予恩澤於斯人,那敢一刻忘恩背義? 人若離開群體,將無法生存下去,舉凡孤立於人世,周遭皆陌生而無人 寒暄,獨自一人生活毫無樂趣,心靈必為之空虛;而心存感恩者,處處 22 皆朋友,戶戶皆兄弟,生活充滿樂趣,人生光采燦爛,故感恩之重要也! 再則,心存感恩必謙恭有禮,低心下氣而平易近人也。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四章 修安貧樂道 所謂【安貧樂道】,亦即貧困中能安定信心且樂於道德之事。 論語有云:【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 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誰人可以想像,身處在窮苦,僅能 以竹筒代替碗來盛一碗米飯,用瓜瓢來舀水,而居住在矮小又破舊的陋 室中,如此貧苦的生活中,仍能悠然自得,快活自在,樂於學習道德仁 義,不被處身之困苦外境所障礙心志。現今有不少人一旦面臨些許波折, 便心生怨言,甚至失去道德仁義之心,沈於利慾之中,無可自拔。 昔時,聖賢亦云:【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指明人處貧困之間, 不可改變高風亮節之道德修養,於富貴亦不可過於奢侈,更須做到貧而 無怨無諂、富而無驕之氣度。富而無驕易,然而貧而無怨難。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在在言 明上蒼欲將千秋大業的道德聖務託負於人,必定先磨苦其心志,勞動其 筋骨,再而餓其體膚,空其身心,撥亂其作為,藉以增加其人所尚未有 的能力。因為貧困中好修道,富貴中道難修,何以故?蓋因處於順境, 不會去想貧困的境界,故而迷於欲望追求;而貧苦之人才有勤奮的動力, 因為處於貧困知貧之苦,較有追求上進之心,但樂於道德之人總比失德 的人少。 世尊曾云:【希世人四大皆空,要人不以身外物為執著爭奪,甚而寶 藏。】指明萬緣放下,欲望不染,但未曾要人懈怠。因為佛陀開示取得 乃以正當之勞力所得,而非以非正當方法去取得原本不該己得之財物, 故知「安貧樂道」之重要。貧苦中要更積極努力改善生活,因為貧之故 ,所以要更努力作事,因為貧更有時間參修道德,因為貧更要堅定信心 毅力,才能改變人生,步向光明。   蓮池菩薩 降 第三十五章 除我慢心 修行人最忌心生我慢,我慢者必自驕傲中來,而驕傲之人必有所恃才, 方以傲物。 23 昔日,孔子有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 已。】由此可知,遠在數千載之前早已有了警惕之語。昔時之周公是何 等的多才多能,如若當時,其人因恃才而傲,則必無今日周公之美名以 傳世;古人尚知謙恭禮讓,今日之人豈可自恃傲才而不知謙卑,反而稍 有些技能便開始高傲起來。 須知「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愈有才德之人,愈是恭謙卑下, 從不聲張其能。唯有無才之人才會稍微習得些許技倆,逢人便展技誇言, 是故人不可恃才傲物,方有機會充實自我涵養。是故夫子之言是要提醒 才高之人不可有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的毛病。由此可知謙卑何其重要。 易云:【滿招損,謙受益。】更須要有眾人皆為菩薩,唯我一人實為凡 夫之自謙修涵,因為只有自我卑下,他人尊貴,心中才會生起恭敬心, 消除我慢之心。故云【虛心請教】,此虛心是無我執,空我之心,因為 空我才會接受外在的資訊,我執太重必無以接受其他建議與資訊;一切 以自知不足為滿,故他人精進,獨我原地不動。昔時,有一信徒問虛雲 老和尚說:【有一種人信外道,但做人很好,將來會投生那一界?】老 和尚回答說:【這是你們的分別心,在我看來什麼人都是一樣,什麼宗 教都有某種程度的好處,對於社會都有某種層次的利益,而不是我好不
本文档为【修戒】,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997338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483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26
分类:
上传时间:2013-11-25
浏览量: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