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10自辩考前复习

2010自辩考前复习

举报
开通vip

2010自辩考前复习 绪论 1、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第一章 1、科学与技术有何异同? 2、科学家的共同行为规范是什么 3、什么是科学精神?你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5、科学与伪科学有何区别? 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 7、科学划界标准。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 9、简述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10、大科学的特征是...

2010自辩考前复习
绪论 1、恩格斯著作《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0世纪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是什么? 4、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第一章 1、科学与技术有何异同? 2、科学家的共同行为规范是什么 3、什么是科学精神?你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5、科学与伪科学有何区别? 6、简述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 标准 excel标准偏差excel标准偏差函数exl标准差函数国标检验抽样标准表免费下载红头文件格式标准下载 7、科学划界标准。 8、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 9、简述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 10、大科学的特征是什么? 第二章 1、人工物的分类。符号人工物与实物型人工物有何区别? 2、系统的四种规定是什么?为什么说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结构、要素和环境? 3、什么是新质?为什么说有相干性关系中才有新质的突现? 4、什么是系统的涨落? 5、层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进化速度快,成功几率高的结构形式? 6、什么是层级结构的结合度?层级结构中的信息流具有怎样的特点? 7、演化的两个分支是什么?演化的根据和条件是什么? 第三章 1、什么是科学发现?其基本环节是什么? 2、逻辑判断和实践检验及其在检验科学理论中的作用。 3、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4、“观察渗透理论”与“观察的客观性” 5、科学方法中的简约性原理 6、科学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7、科学事实获取的方式 8、什么是科学假说,它有哪些特点? 9、全称性定理和统计性定理各有哪些特点?以这两个定理为前提所作的科学解释有何区别? 第四章 1、比较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 2、技术研究有何特点? 3、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4、技术研究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5、技术 设计 领导形象设计圆作业设计ao工艺污水处理厂设计附属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清扫机器人结构设计 中的目的手段分析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技术发明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第五章 1、技术创新的、技术发明、科学发现有何区别? 2、技术创新模型 3、技术创新与一般经济活动如何分界? 4、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是什么? 5、技术创新的市场激励和产权激励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6、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7、简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 8、技术创新的经济环境有何特点? 第六章 1、科学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2、由于社会分配的不公,科学共同体的结构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为什么说社会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5、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哪些? 6、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方式有哪些? 第七章    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怎样的? 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应遵循哪些原则? 4、什么是知识经济?什么是生态文明?  2010级《自然辩证法新论》复习参考答案 1、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有哪些主要内容?(P2-8) 答: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19世纪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研讨的哲学著作。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1)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恩格斯经过对十九世纪众多科学发现反复的研究,从自然观的高度提出了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1)运动变化可划分为若干种运动形式;2)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着;3)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4)按运动形式的复杂程度,恩格斯主张区分出简单的低级的运动形式和复杂的高级的运动形式。恩格斯关于运动形式的学说提供了一种观察研究自然的哲学方式,启示人们从运动形式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演化发展,将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过程集合体。 (2)假说和实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假说方法被普遍应用,标志了19世纪科学研究的明显进步。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恩格斯对此作了一些原则性见解:1)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一步确证;3)假说相互排挤和迅速更替并不表明事物本质不可认识,而是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 此外,恩格斯还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特别强调了:1)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2)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恩格斯既把科学看成一种知识体系和活动体系,由此出发研究与知识内容相关的自然观问题,以及与活动方式相关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也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自然辩证法》代表着19世纪崭新的自然哲学和科学哲学,既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世界观的基础,又是它的推广应用。 2、20世纪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9-19) 答:(1)自然哲学。把蕴含在科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中的科学思想作为研究的重点。相对论中的时空观问题、量子理论中的因果性问题、控制论中的目的性问题、信息论中的不确定性问题、一般系统论中的等级结构问题、自组织理论中的非线性和随机性问题等,都是20世纪自然哲学所关注的内容。其着眼点不是要阐明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以及为什么是这样,而是阐明20世纪的科学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世界,这种观点在什么意义上是合理的以及是否需要补充和完善;并不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 (2)科学哲学。各流派关注的问题大体相同:1)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2)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3)科学理论的发现问题;4)科学理论的解释评价问题;5)科学理论的进步标志问题;6)科学理论的社会承认问题。 (3)技术哲学。从哲学的高度研讨与技术活动有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研究称为技术哲学。 3、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P20-30) 答:科学技术哲学是在科学技术一体化的视角,从整体上讨论,对科学技术进行统一哲学研究其相关问题。它把科学和技术看成一种知识体系、一种活动体系、一种社会建制和社会现象,进而对其进行整体性的哲学研究。主要研究范围为: (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本体论是关于世界的本质、本原、存在的根据等问题的见解。科学技术哲学中所研究的自然观,既包括天然物,也包括人工物,并力图用同一的观点阐释它们的存在和演化。1)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人工物与天然物并无原则性差别,它们按同样的自然规律存在和演化;2)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之间往往贯通;3)在当今人类生活的地球上,主要由科学知识表征的天然物与主要由技术知识表征的人工物已复合为一个整体。 (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所有这些研究活动都密切关注科技研究的具体实践,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认识论分析。科学技术活动不仅包括认知活动,还包括大量的非认知因素。从认知以及认知与非认知相互影响视角上所形成的对科学技术活动的总体理解,称之为“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并不涉及某种科学方法或技术方法的细节,而是着力研究在科学技术活动中普遍使用的各种方法起作用的条件、制约因素以及它们的总体结构。 (3)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在价值论分析中,科学技术被视为价值客体,人类社会被视为价值主体,从主体借助中介而和客体发生的交互作用中讨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及其意义。价值论分析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评价研究;(2)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动力及其社会控制的研究。立足于价值论分析而形成的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社会功能、以及社会调解的总体见解,被称为“科学技术观”。 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内容中可以看出,它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直接研究领域的哲学学科,属于领域哲学。科学技术领域中的重大进步,必然会引起科学技术哲学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其具有明显的历史性特点。在不同历史条件和不同科学技术背景下,科学技术哲学会有不同的内容和形式。 4、 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本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对19世纪的科学方法进行哲学研讨的哲学著作。用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观点对当时自然科学中重大发现进行哲学分析。 科学技术以天然物或人工物为研究对象,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它们如何存在、如何演化,进而对它们进行理论解释和行为预测。属于实证性研究。其目的在于获得经过确证了的规律性知识。 科学技术哲学以科学技术本身为研究对象,探究科技以何种观点看待世界(自然观);科技以何种方法研究世界(科技方法论);科技的社会效应及其社会价值。 5、科学和技术的异同分析。(P32-64) 答:同:(1)二者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体系和知识体系,都属于知识范畴; (2)二者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生产力要素,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3)科学的发现科技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引导。 (4)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异:(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追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知识,它把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可以用规范语言、编码表述;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 设计方案 关于薪酬设计方案通用技术作品设计方案停车场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室设计方案农贸市场设计方案 。一般做不到用规范语言、编码表述。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正确与否);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有效与否)。 (4)与社会的相关度不同。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到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是B”或“由于A所以B”;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方法则出现B结果”。 (6)科学研究关于事实原理、定理;技术是研究技能、诀窍及社会关系的。 (7)科学是不会过时的;技术是可以过时的。 (8)科学是发现,将以前的知识创造复制;技术是发明,创造以前未有的。 (9)科学比较深奥;技术比较复杂。 6、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是什么?(P46-47) 答:从一般意义上说,支配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基本精神原则有以下四点: (1)普遍主义。科学的普遍主义的直接表达就是科学理论的客观基础性,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假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人为的标准,该标准是与观察和原先已经证实的知识一致的。 (2)公有主义。科学界承认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并被分配给社会全体成员,是全社会的共同财产。科学家对其发现拥有的唯一权利,就是获得科学共同体内部对其发现的承认和尊重。 (3)利他主义。科学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追求真理,仅仅在次要意义上才是谋生的手段。 (4)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科学家不应盲目接受任何东西,科学向包括潜在性在内的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每一方面的事实提出疑问。这种怀疑是借助经验的和逻辑的标准所进行的理性分析。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进行怀疑。 3、 什么是科学精神?你所理解的科学精神的养成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7、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是什么?(P48-50) 答:伪科学区别于科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本质特征方面: (1)主观性是指伪科学的不可检验性。伪科学的核心是一种由主观体验支撑起来的信念。具体来说,至少有三方面使它不具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品格:1)伪科学极端蔑视现象知识的客观性地位;2)伪科学无法科学地说明它所覆盖的现象知识,因为它提供不出科学所需要的规范,使观念知识合理地回归现象世界;3)伪科学无法做出可供检验的预见。 (2)特设性是指伪科学解释力的贫乏性。通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为科学思想往往是直观、抽象、空洞的,所以往往企图通过对一巧合个别事件的分析来印证自己的理论。2)伪科学者热衷于各种异常现象。 (3)孤立性是指伪科学同科学背景的不相容性。伪科学背离当代科学的知识背景,使用一套不同于科学共同体的概念系统。 (4)神秘性是指伪科学的超自然属性。1)伪科学实体具有超验性。伪科学喜欢用超自然的东西说明自然,因而其本质上是超验的;2)伪科学思维具有非理性;3)伪科学表述形式具有非逻辑性。 (5)反规范性是指伪科学者故意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1)他们反对普遍主义原则;2)他们反对公有主义和利他主义原则;3)他们反对理性主义原则。 伪科学与科学活动中的不成熟乃至失误根本不同。科学中的失误不仅允许,而且难免,它是走向科学真理的一种试探。而伪科学则是背离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道德的倒行逆施。 伪科学的特征: 主观性:即不可检验性。是人的主观臆想。 特殊性:只对异常事件适用,解释缺乏普遍性。 孤立性:与当时的科学背景知识不相容。 神秘性:非理性、非逻辑性。 反规范性:故意违反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如反对理性,鼓吹盲从。 6、 简述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标准? 科学划界是指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是科学与其他人类精神现象的区别 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非科学是指那些与科学统一文化体系不同于科学认识对象的其他文化部门(如西方文化中的宗教、哲学和艺术等)以及与科学处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没有按照科学的认识方式认识事物的文化部门(如道家文化、儒家文化和中医等)。它们同科学一样,在人类社会中有自己不可被剥夺的生存权。非科学同科学一样是人们对周围自然事物的有效认识。它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生存权。但是,如果它们被当成科学来发展和应用,那么最终会损害这些被当成科学的非科学自身。 8、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一体化? 1、 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研究提出课题并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手段 2、 科学研究和科学成果可以指导技术发展,科学可以成为技术的先导并转化为技术。 实质上,绝大多数科学技术研究介于这两者之间,很难严格把它们区分开。现代的科学和技术相互融通,呈一体化趋势。 从近代以来发生的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中,可以明显的看到科学与技术日益密切的结合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和生产三者的一体化的互动趋势。 科技一体化 科技发展的总进程表现出进化和革命的辩证统一 科技积累与继承---渐进、量变 创新---质变 科学技术化:现代科学需要技术支持系统(仪器、设备、工具、人员) 技术科学化:现代技术建立在科学理论体系上 表现: 科技结合日益紧密(技术为科学提供手段,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科技研究对象互相交叉(天然、人工) 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交叉和渗透,周期缩短 现代科学有技术支柱,现代技术以科学为灵魂 科技知识相互贯通;科技活动相互渗透;科技组织相互融合 8、简述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过程。(P65-73) 答:(1)从前科学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1)科学的萌芽和文艺复兴:在古文明国家里,积累了大量构成后来科学重要前提的知识。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产生了第一批理论体系,这些萌芽状态的体系与深化相反,力图用自然本身的原则解释自然世界。在中世纪,东方阿拉伯和中亚地区学者对科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一系列知识领域中充实了古希腊的传统,并保存和发展了它。在欧洲,基督教统治却使这个传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演化成中世纪特有的哲学形态-经院哲学,科学成了宗教的奴婢。文艺复兴运动为近代科学的产生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空气和阳光”,它不只是一场复兴古典文化的运动,更是一场新时代的启蒙运动,对近代科学思想产生了积极影响。 2)近代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一次: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标志着人类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从“前科学”阶段迈进了“科学”时代,开创了第一次科学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牛顿力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并以蒸气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二次:19世纪法拉第创造“场”概念,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构造出一幅以“电磁场”概念为基础的电磁世界图象,赫兹的实验证明“电磁场”的客观实在性,开创了的第二次科学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电磁学理论为基础,以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关键电力设备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第三次:随着以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所表征的实在的世界图景趋于完善,量子力学的创立者们意识到量子力学的统计性规律是一个比以往的决定论因果性规律更普遍的构架,是对“因果观念的合理推广”,从而实现对过去全部科学基础的因果性假说的辩证否定,成为第三次科学革命的重要标志。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一场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为基础理论,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为标志,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 3)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首先,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加速度增长的趋势。其次,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再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进程表现进化和革命的辩证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任何时代的科学技术都是在前人创造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 (2)从小科学到大科学:近代科学在小科学的模式中所经历的17、18、19三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已经蕴含了突破小科学的因素: 1)科学问题的深度和难度,特别是研究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财力巨大,都向科学家个人研究的小成产方式提出了挑战。 2)科学家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干预都越来越加强,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联日益明显和普遍。 3)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组织雏形,以后又以工业研究所等多种形式在工厂企业中扩散,现实出强大的生命力。 9、大科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P73-75) 答:大科学具有的本质特征是: (1)大科学是大规模社会建制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的产物; (2)大科学是科学与技术一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产物; (3)大科学是系统化、整体化的科学,是科学整体化和技术群体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4)大科学还是科技、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科学。 科技一体化: 科学技术化:现代科学需要技术支持系统(仪器、设备、工具、人员) 技术科学化:现代技术建立在科学理论体系上 表现:科技结合日益紧密(技术为科学提供手段,科学为技术提供理论基础) 科技研究对象互相交叉(天然、人工) 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技术创新的过程交叉和渗透,周期缩短 现代科学有技术支柱,现代技术以科学为灵魂 科技、经济、社会、环境一体化 科技利于经济发展,并获得经济支持 面向市场开发,市场-技术-理论—创造市场 科技利于社会进步,解决社会中的矛盾(失业) 科技保护环境,兼顾人类长远和当前利益 10、技术所创造的人工物的种类?实物性与符号性人工物有什么区别?(P94-102) 答:人工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运用技术手段重组天然物所形成的人工制品。按人工物用以满足人的需要的类型,可将其区分为两个序列:一是用于满足物质需要的实物序列,它们构成社会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二是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要的符号序列,它们构成社会中的信息流。 实物人工物以其固有属性被直接使用为特点,虽然它们也往往具有表征和指代意义,但是组建它们的主要目的却是用用其固有属性满足社会的物质需要。人工物的实物序列可分为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和还原资料三大类别。 符号人工物则以其指代意义被直接使用为特点,虽然符号载体作为一种物质形态也同样有自身的实用意义,但作为符号使用后其自身的实用意义将退居次要地位。作为人工物的符号有语言、文字、图形、电码、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等。社会中的符号及生产、储存、传输符号的系统日益完善起来,它们构成了人工物的符号序列。 11、系统的四种规定是什么?(P116-121) 答:系统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相互作用着的若干要素所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其包括要素、结构、环境、功能四种规定: (1)要素。从原则上说,凡是构成系统的组分和组元都可以称为要素。但是,在一定分析水平上,要素特指构成系统的基本组元,而不进一步追溯这些组元又由哪些组分构成。要素总是带着特定属性进入系统的,要素分析的描述性特点表明,对要素而言重要的是其属性。只要能满足相应的属性,都可以成为系统的要素。 (2)结构。结构是要素之间各种关系的总称。这些关系既包括形式性的数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更包括实质性的交互作用关系。与之相应,系统的结构也包括数量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相互作用结构。相互作用是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而实现的。结构本质上是要素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方式。而交换只在有差异的情况下发生。因此,结构意味着差异、非平衡和对称破缺。 (3)环境。从原则上说,凡是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而又不属于系统的所有事物都是系统的环境。但在一般情况下,系统的环境指直接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的诸因素。环境与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稳定下来的。环境的这种作用相当于一种选择机制,使得特殊的环境中才会出现特有的系统(适者生存)。环境对系统的选择作用意味着控制系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控制环境。 (4)功能。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能。功能与要素有关,然而又不能简单还原为要素属性的叠加,要素是通过结构影响功能的。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功能是要素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结构对功能的承载并不具有单值对应的性质,某一种功能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种结构可以承载多种功能,一种功能也可以由许多结构实现。 为什么说系统的功能取决于系统的要素、结构和环境?(P121-123) 功能是系统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性能。功能也是一种属性,但不是要素的属性,也不是某个部分的属性,而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系统整体所具有的属性。 功能与要素有关。要素的属性不同或数量不同都会影响系统的功能。然而功能不能简单还原为要素属性的叠加,要素是通过结构影响功能的。同样数量或同样属性的要素,如果处于不同的结构关系中,它们所形成的系统功能将不会相同。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功能是要素相互作用的宏观结果。结构对功能的承载并不具有单值对应的性质,一种结构往往蕴含多种可能的功能,即环境向系统提供什么样的输入以及接受什么样的输出。究竟哪些功能成为现实还取决于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结构蕴含着功能的可能性,环境则把可能变为现实。与一种结构可以承载多种功能相应,一种功能也可以由许多结构实现。 上述分析表明,系统的功能既取决于要素及其结构,又取决于环境。从要素及其结构出发对功能做出解释,可以称为功能的内部解释,从环境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出发对功能做出解释,则可称为功能的外部解释。二者统一,功能才具有完整意义。系统分析的要求是把功能看成要素、结构、环境所共同决定的一种整体属性。 12、什么是系统的新质?为什么说相干性关系中才有新质突现?(P124-128) 答:“突现”是指新质随同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确立而同时出现。新质突现的外部条件由系统的环境提供,而内部根据则来自系统中的相干性关系。 相干性具有如下特点:1)交互影响;2)长程相关;3)反馈调节。相干性的交互影响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相互约束,长程相关特点意味着要素之间协同一致,反馈调节特点则强化着约束和协同。它们交错重叠共同成为新质突现的内部根据。 (1)约束限制。交互影响就是交互限制,被影响方将按影响的性质和强度而调整活动方式,表现为活动自由度的减少和活动方式的定向化。 (2)协同一致。被约束限制了的大量要素,在长程相关中会表现出大范围的非线性协同一致,所有要素都按“统一指令”活动,成为一种有序的集体活动模式。 系统的特征不是可加性,而是相干性造成的新质突现。如果没有任何一种新质突现,系统概念将成为多余。如果刻画系统特征的新质消失,就意味着系统解体。 13、什么是系统的涨落?(P130) 答:对系统而言,涨落是指与系统整体特征相对应的定态,与此相应的涨落则表示与系统整体特征有所区别的新活动模式。一般而言,除决定系统整体特征的那种相干性关系外,系统中其他自由度均以涨落形式表现出来。他随时间而放大,随时间而衰减,在定态容许范围内随时间而振荡。 5、 层级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进化速度快、成功几率高的结构模式? 1 低层次是高层次的构成基础,但高层次对低层次起支配调节作用。 ①自然系统的不同层次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 ②同一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相干性关系。 2 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结合度呈递减趋势。 ①所谓结合度,是指某一层次物质系统由其低一级层次物质结合在一起的稳定程度。 ②结合度的特点:层次结构的结合能与层次尺度成反比。 3 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相互关系。 ⅰ.高层次系统的结构、属性和运动形式是从低层次系统及其运动形式经突变而产生出来的。 ⅱ.高层次一旦产生,就与低层次有本质的区别。 ⅲ.作为高层次系统组成要素的低层次系统与单独存在的低层次系统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14、什么是层级结构的结合度?(P138-141) 答:层级结构是指由下而上逐级构成的结构;是层层相干、层层有新质突现的结构。 结合度泛指相互作用的强度,可以用势能、结合能、键合力、信息量等加以计量。在以交换物质、能量为主的相互作用中,空间上邻近的对象之间通常结合度较大;在以信息为主的相互作用中,结合度的大小不受空间临近程度的限制。 在层级结构中,各层级的结合度彼此不同,其一般趋势是,随着层级由低到高推进,结合度也由大而小递减。 结合度递减的存在论意义:结合度递减是层级结构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结合度递减,下层子系统才会以单体稳定的方式发生相干性效应,从而造成上层系统的出现。结合度递减意味着上层系统稳定存在的范围较下层系统狭小。 结合度递减的进化论意义:结合度递减还为层级结构的进化提供了有利方式。即使在高层系统解体的情况下,低层子系统的稳定性也不一定丧失,有可能在稳定的低层子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构型,出现构型变化过程中的稳定转变。 层级结构中的信息流有什么特点?(P141-145) (1)信息及其逐级集约。在层级结构中,由于低层子系的结合度较大,它们进入系统后依旧保持着其单体稳定性,子系之间相对微弱的联系仅能使各子系相互制约和协同,而不至从根本上改变每个子系的运演机理。因此,进入上层的信息是集约了的信息,是与整体有关的信息,而不包括那些仅与子系内部活动有关的信息。这种信息逐级集约的方式,会使层级结构的内循环信息量变小。信息逐级集约意味着高层系统形成所需的信息条件较为宽松。只要物质、能量条件具备,低层子系聚合为高层系统的成功率会很高。 (2)信息逐级集约与行为逐级控制。信息的逐级集约意味着行为的逐级控制。每个子系在独立消除内部行为不确定性的同时,构成一个控制等级。子系之间不确定性的消除,则构成上一个控制等级。由于上一个控制等激进处理集约了的信息,因而其控制幅度不会很大,调解的复杂性也不会很多。控制方式通常区分为三种:集中控制、分散控制、递阶控制。 (3)信息逐级集约与问题逐级简化。信息逐级集约还提供了一种研究复杂系统的简化方法。两种简化:1)把下层子系的特征简化为少许几个参量作为内部约束条件,而不必考虑这些子系的结构细节及其信息过程,通常称为“黑箱化”;2)把上层系统的制约简化为外部环境条件,而不必考虑上层的结构细节和信息过程,这也是对复杂事物常用的方法。 15、系统演化的两种分支是什么?(P155-159) 答:不可逆过程中的演化既可以导致有序程度的降低,也可以导致有序程度的提高。有序程度降低的不可逆过程构成演化的退化分支,有序程度提高的不可逆过程则构成演化的进化分支。有序程度的变化简称序变,用以表示不可逆过程的初态和末态在组织性上的差异。用熵的增减来表示,可以分为下两个分支: (1)熵增分支。无论从什么样的初始条件出发,不可逆过程总是导致系统内部差异消失,对称性增多,直到有序结构解体成为热平衡状态,此时熵值最大。如果系统是封闭的,那么系统永远停留在熵最大状态上。经典力学称这种趋势为熵增原理。熵增原理中,不可逆过程到达熵最大状态后,系统将追溯不出其初始条件,从而被称为“无记忆”过程。这种过程中不可能有新的更有序结构产生。熵增原理只是描述了不可逆过程的一种趋势。 (2)熵减分支。在远离平衡条件下的不可逆过程会导致无序到有序、低序到高序的变化。在外界物质、能量大量输入时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条件下,系统中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不仅会抵消内部不可逆过程带来的熵增,而且还规整无序,造成自凝聚、自组织的结果。这种有序程度提高的序变称为熵减分支。处于熵减分支上的不可逆过程不仅有演化历史,而且能回溯起初始条件,甚至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 试述演化的根据和条件?(P160-168) (1)演化的内部根据。根据是关于演化趋势和方向的内部规定。相互作用可以对目的性做出解释,其之所以能够成为系统演化的根据是因为:1)相互作用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系统中动态过程得以进行的原因;2)稳定了的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原因;3)相互作用中内含的要素结合方式是结构变换的依据,也是新结构得以出现的依据。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可分为线性相互作用和非线性相互作用两类。 (2)演化的外部条件。要使潜在的趋势成为现实,必须具备条件。重要的条件之一是从外部不断获得物质和能量,即系统是充分开放的。一般而言,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是在系统内部存在着差异的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外部条件的作用就在于恢复差异、保持差异乃至扩大差异,使系统中的宏观过程能够进行下去。外部条件是推动系统演化的一类动力。外部条件的主要作用是选择和调节系统中的相互作用方式。只有充分的外部条件才能使系统处于远离平衡状态,从而使非线性相互作用得以发生。 (3)演化的诱因条件。亦称导因。引起重大结果的微小原因称为诱因。显然不能用诱因来直接对结果进行解释,但可以寻找其放大的机制并与结果连结起来。引起系统向有序方向演化的诱因就是涨落。涨落在系统演化中的三种作用:1)涨落触发系统失稳;2)涨落导引分支选择;3)涨落孕育新结构胚芽。 非平衡(结构)、非线性(功能)和涨落是系统演化中彼此关联的三大因素,错综复杂,很难隔离开来作单一分析,必须从它们的相互关联中获得对演化根据与条件的完整理解。 16、什么科学发现?(P169);其基本环节是什么?(P187-192) 答:科学发现是探索自然现行的规律,并用事实、概念、定律和理论加以表征的过程。 基本环节: (1)归纳主义方法论。1)科学研究始于观察;2)从经验事实中发现普遍原理;3)理论的确认是在经验事实的对照中实现的,如果预见和解释被证实,定律和理论也就被确证。 (2)假说-演绎方法论。强调证明一个假说,必须证明它与其他一些得到充分确证的定律没有矛盾;必须证明它的一些推断与所观察到的是一致的。要证明这两点必须利用演绎论证。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上,前者强调观察和经验事实,而后者则认为观察需在理论指导下进行;2)在提出理论(或假说)的方法上,前者强调归纳方法的重要性,而后者则认为纯粹逻辑方法(包括归纳逻辑)难以做出创造性发现,应发挥想象作用,甚至靠直觉和灵感;3)在理论(或假说)的检验上,前者用经验进行确证,而后者则认为经验是不足以证实一种理论,只能进行伪证。 尽管二者存在着重大差异,然而,在如下基本点上却又是统一的。1)都强调科学方法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行发现以及如何进行验证的问题;2)在发现和验证的问题上,都认为必须首先做出发现进而进行验证。 17、逻辑判断和实践检验及其在检验科学中的作用?(P197-199) 答:(1)逻辑判定是指通过逻辑分析来判断发现的真假,具有前验性质。其主要内容为:作为发现的过程是否违法逻辑,非逻辑过程是允许的,而违反逻辑的错误则是不允许的;发现中是否蕴含着逻辑悖论,包含悖论的发展不可能自洽;推论过程中是否出现与已确认的事实或理论有明显逻辑矛盾的环节,如果出现这种环节而又不能证明先前确认的事实或理论有错误,那么新作出的发现就难以被接受。逻辑判定的方法主要是逻辑方法。 (2)实验验证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取得经验事实,用以和科学发现进行对照,对判别发现的真伪。事实发现多用重演、复核、观测等方法进行检验,属直接验证。概念、理论的发现,则需要经过演绎程序推出可观察的陈述,进而与经验对照,属间接验证。 (3)逻辑判断显然是在逻辑可能世界中分析问题的,它可以把那些违反逻辑的命题排除掉,而把合乎逻辑的命运保留下来。实验验证则是在现实可能世界中分析问题的,它不仅能排除违反逻辑的命题,而且能排除那些虽合乎逻辑但违背物理规律,或虽合乎物理规律但现实条件不具备的命题。如果逻辑判定为真而实验验证为假,那么,依旧应当视之为假命题。这就是实验验证的排他性。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命题,在这个意义上同样适用于科学发现过程。 然而,实验验证毕竟是用个别经验去验证一般理论,这里不仅存在逻辑不对称,而且存在着理论的精确性与实验会包含误差的区别。有时即使经验证明了的内容,人们在理论上还不放心,要求逻辑证明。 由此可见,逻辑判定与实验检验是相互补充的两种验证方式。实验验证所具有的排他性优点使之成为主要得评价手段,而逻辑判定所具有得普遍性优点则使之成为必要的辅助手段。 18、为什么说科学研究始于问题?(P205-207) 答: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但并不是任何疑问都可以成为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具有:历史性、指向性、可解性。其结构要素一般包括:问题域、求解目标、应答域、背景知识。 科学问题的构成意味着它在科学研究中可以起到双重作用:(1)问题的未知部分作为一类内部激励因素,驱动共同体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2)问题的已知部分作为一类定向因素,导引共同体去进行创造性探索,把注意力集中在与问题有关的信息上,及早获得答案。前者可以称为驱动作用,它提供的是动力刺激;后者可称为导引作用,它提供选择框架。实际上真正能够导致科学发现的研究起点,是引入问题框架之后的观察研究和其他研究。科学的问题不仅是把先前获得的事实材料与已有理论背景组织起来的一种认识形势,也是获取新事实材料和新理论的研究起点。 19、观察渗透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215-217) 答:理论对观察、实验、模拟等感性物质活动的渗透,主要表现在如下环节: (1)理论帮助选择观察实验对象,使之具有典型性。即对所研究问题有足够代表性,便于观察。 (2)理论帮助选择测量系统,使之具有对主、客体的适应性。 (3)理论帮助处理观察实验结果,使之具有确定的理解。 当然,观察渗透理论并不意味着观察不具有客观性,更不意味着观察只是主观行为,而只是意味着观察需借助正确理论的导引才能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对象。 观察方法的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观察中必须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记录和描述事实和材料,既不能根据观察者的主观意愿人为地增加什么因素,也不能随意减少什么因素 ⑴观察的客观性要求人们通过观察所获得的认识要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 理论渗透得越广泛、越深刻,科学的观察就越客观。 ⑵我们要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同时要摆脱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束缚,用辩证法的观点看待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正确的理论是观察客观性的保证,而观察客观性又为新理论的诞生和检验作了保证。 5、 科学方法中的简约性原理? 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简单地说,科学方法就是人类在所有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运用的全部正确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为获得科学认识所采用的规则和手段系统。它是科学认识的成果和必要条件。可分为三个层次:(1)单学科方法,也称专门科学方法;(2)多学科方法,也称一般科学方法,是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般方式、手段和原则;(3)全学科方法,是具有最普遍方法论意义的哲学方法。 6、 科学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 通过逻辑(把意识按照顺序进行排列)进行思考就叫做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其特点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思维的基本形式,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从而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抽象思维既不同于以动作为支柱的动作思维,也不同于以表象为凭借的形象思维,它已摆脱了对感性材料的依赖。抽象思维一般有经验型与理论型两种类型。前者是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上,以实际经验为依据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工人、农民运用生产经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多属于这种类型。后者是以理论为依据,运用科学的概念、原理、定律、公式等进行判断和推理。科学家和理论工作者的思维多属于这种类型。经验型的思维由于常常局限于狭隘的经验,因而其抽象水平较低。 20、科学事实获取的方式有哪些?(P212-215) 答:科学事实的重要性使获取科学事实成为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一个具体研究过程来看,获取事实包括文献检索、同行调研等间接方法。而就整体来看,获取事实需在感性物质活动中进行。其主要方法是观察、实验和模拟。 (1)观察方法。观察方法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有目的、有 计划 项目进度计划表范例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计划下载课程教学计划下载 地感知客观事物,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是1)观察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感性活动;2)观察不是被动、纯客观的感知,而是在感性和理性的渗透中进行的观察;3)与实验相区别,观察是在自然发生条件下或重复出现情况下进行的,被观察对象没有受到直接的变革作用和人为介入而呈现为自在状态;4)与观察的目的性相联系,科学观察力求全面、系统,具有长期性、连续性。进行科学观察时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典型性原则。 (2)实验方法。实验方法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科学仪器和设备)在人为控制或变革客观对象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科学研究方法。其特点有:1)可控性,根本区别于观察方法之处;2)精确性;3)可重复性。科学实验的结构由实验者、实验对象、实验手段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实验方法的作用:1)简化和纯化自然过程,排除干扰;2)强化研究对象;3)规模小,周期短;4)可模拟自然界的运动过程,即模拟。 (3)模拟方法。模拟方法亦称仿真,是以与研究对象有相似关系的模型为中介,通过对模型的实验研究将结果外推于原型的间接研究方法,是实验方法的延伸。两个显著特点:1)以模型为中介,模型既是替代原型的实验对象,又是研究原型的实验手段;2)模拟方法的逻辑基础是类比推理。相似程度在模拟中起重要的作用,它决定了模型对原型的代表程度以及模型实验结果可外推的限度。 21、什么是科学假说?基本特征(P229) 答:凡事基于一定科学事实并有背景理论支持的事实预言,概念的假定,定律假定,理论假定,均可称为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性和假定性的统一。 假说的基本特征: ⑴假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①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是同客观实际相联系的。 ②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前提,经过科学推论而提出来的。 ⑵假说带有推测和假定的性质。 假说在未来科学实践中的两种命运: ①假说被证伪而淘汰。 ②假说被证明基本正确,经修改完善逐步向科学理论转化。 9、 全称性定理和统计性定理各有哪些特点?以这两个定理为前提所做的科学解释有何区别? 按照科学规律所反映的客观规律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全称性定理和统计性定理 全称性定理适用于异类对象的的每一个个体,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出现涨落起伏,有的时候被称为动力学定律。 统计性定理仅能揭示对象按照定律出现的概率,其中包含涨落起伏,有的时候被称为概率性的定律。即它对对象的解释仅有统计决定的意义。 因为全称性定理断言某一类现象的规则性在所有的时间地点都成立,因而以全称性定理为前提的解释和预言带有演绎的性质。而统计性定理仅能解释现象按照规律出现的概率,因而以统计性定理为前提的解释和预言带有归纳的性质。前者是保真推理,后者是或然推理;前者不出现反例,后者允许反例;前者是完全预测,后者是不完全预测。 22、比较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244-258) 答:科学发现是探索自然现象的规律,并用事实,概念,定律和理论加以表征的过程。技术发明是人类在科学发现的基础上,利用自然规律变革和控制自然的实践活动,是组建和拓展人工物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并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途径。 与科学发现一样,现代的重大技术发明也是在一定研究领域中完成的,这种研究领域与科学研究领域有大体相同的外部环境、内部构成和活动结构,因而有时可以相互重合,特别是那些从事基础应用研究以及应用技术研究的实体,其中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的界限已经十分模糊。尽管如此,两者在价值取向,市场属性和思维方式上仍有不同: (1)价值取向 科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探索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用以解释存在和语言未来,以此向社会提供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使研究者的求知欲,好奇心得到满足。虽然科学成果最终会导致生产应用,但是科学家在作出发现的时候,并没过多考虑发现的实用目的。如果科学中谈功利的话,这种功利主要是精神上的功利(如优先权)。而技术研究一开始就把实际应用作为目标,并根据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估计,来看待研究本身的价值。 (2)市场属性 科学研究不属于市场行为,也不由市场调节,原因在于,科学成果归属全社会所有,任何人都有权无偿使用,不存在科学知识与其他产品交换的问题。虽然科学研究也应当关注市场中提出的问题,采集来自市场的信息,但科学是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成果中相当大部分由某一部分人所有,需要应用这些技术的也是特定人群,这种既存在社会分工又存在不同所有者主体的状况,决定了技术与其他产品的交换会采取商品的形式借助于市场机制而进行。 (3)思维特征 科学研究中奉行理性原则,承认理性,崇拜理性和信仰理性。这种理性首先指世界可理解。这种以可理解为首要内容的科学理性,体现在方法论上,是重视解释与验证的作用,解释是一种理解方式,验证则对它作出真理性评价,体现在行为准则上,则是有条理的怀疑精神,科学不盲从权威,不承认偶像,只接受理性批判。技术研究中也奉行理性原则,但是这种理性表现为实践中目的和手段的合理选择,有时被称为“目的理性”。科学家看待事物时,关注事物的规律性以及对规律性认识的真理性。技术家看待同一事物时,则关注它对特定母的的可用性以及这种应用的有效性。既科学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以求真为重点,而技术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以求用为中心。 23、技术研究的特点是什么?(244-257) 答:技术研究在价值取向、市场属性和思维方式上有着与科学研究不同的特点: (1)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技术功利。科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探索自然奥秘,揭示自然规律,用以解释存在和预言未来,以此向社会提供理论价值和认识价值,并在这个过程中满足研究者的未知欲和好奇心。虽然科学成果最终会导致生产应用,但科学家在做出发现的时候,并不过多考虑这种发现的实用目的。而技术研究在一开始就把实际应用作为目标,并根据对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估计来看待研究本身的价值。不论实际应用目的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明确应用目的总是技术研究的前提条件。这种前提条件的存在,使技术研究的价值取向本质上属于实践性功利,技术是对“善”的追求,技术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奉行功利原则。 (2)技术研究的市场属性:技术商品。科学研究不属于市场行为,也不由市场调节,原因在于,科学成果归全社会所有,任何人都有权无偿使用,不存在科学知识与其他产品交换的问题。虽然科学研究也应当关注市场中提出的问题,采集来自市场的信息,但科学是不能完全推向市场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研究成果中的相当大部分由某一部分人所有,需要应用这些技术的也是特定的人群,这种既存在社会分工又存在不同所有主体的状况,决定了技术与其他产品的交换会采取商品的形式借助于市场机制而进行。 (3)技术研究的思维特征:技术理性。科学研究中奉行理性原则,承认理性、崇拜理性和信仰理性。这种理性体现为世界可理解、可认识、可解释。而技术研究中的理性原则表现为实践中目的和手段的合理选择,有时被称为“目的理性”。技术家看待事物时,关注的是它对特定目的的可用性以及这种应用的有效性,从而使技术研究中的思维方式以求用为中心。 3、 技术预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技术为对象的预测(技术未来发展态势、动向、成果、影响) 基本原理:惯性、相关、类推原理 方法:直觉型(经验、知识、直觉判断)、探索型(根据资料)、规范型(以需求和技术目标为限定条件)、反馈型(将各种方法结合) 人们应用预测方法和技术进行科学预测的一般步骤包括: (1)提出课题和任务 (2)明确预测目标,分析预测对象 (3)收集和研究历史数据 (4)建立预测模型 (5)确定预测方法 (6)评定预测结果 (7)将预测结果交付决策 24、技术研究的基本环节是什么?(P263-279) 答:技术研究特点决定了其一般程序是:在响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技术目标;围绕技术目标进行原理构思和 方案 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pdf气瓶 现场处置方案 .doc见习基地管理方案.doc关于群访事件的化解方案建筑工地扬尘治理专项方案下载 设计;进而对方案进行评价以投入研究试验。有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1)技术目标。技术目标是对技术功能要求的陈述,通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定性陈述,即对技术项目拟达到的技术状态的概念描述;二是定量陈述,即把定性陈述的内容数量化为技术参数。技术目标一般具有层级结构,即总目标是由多级子目标协同后“突现”出来的。 (2)技术设计。技术发明的基本环节是设计及其评价。技术设计有如下特点:
本文档为【2010自辩考前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409219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228KB
软件:Word
页数:0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09
浏览量: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