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突破止观

突破止观

举报
开通vip

突破止观正念之道 突破止观 在缅甸仰光世界佛教峰会 发表的两篇禅法论文 帕奥禅师(Pa-Auk Sayadaw) 敏顶蒙博士(Dr Mehm Tim Mon) 目录 序..................................................................1 突破止禅......................................................2 大纲...... .....................................

突破止观
正念之道 突破止观 在缅甸仰光世界佛教峰会 发表的两篇禅法论文 帕奥禅师(Pa-Auk Sayadaw) 敏顶蒙博士(Dr Mehm Tim Mon) 目录 序..................................................................1 突破止禅......................................................2 大纲 专科护士培训大纲语法等级大纲网络小说大纲模版专职安全员生产检查释经讲道讲章大纲 ...... .......................................................3 论文主体......................................................5 开场白... ......................................................5 需要培育定力.. ...........................................5 修行安般念...................................................7 数息法..... .....................................................8 觉知气息的长度与全息...............................9 平静气息.... ..................................................10 禅相出现... ...................................................10 培育安止. .....................................................11 五禅支.. ........................................................13 五自在...........................................................14 四护卫禅. .....................................................14 培育慈心禅.. ................................................15 佛随念.... ......................................................18 不净观.... ......................................................19 死随念.... ......................................................20 修行遍处来培育定力...................................22 结论... ...........................................................23 突破观禅.. ....................................................25 大纲... ...........................................................25 论文主体. .....................................................26 开场白...........................................................26 净化心.. ........................................................27 把心从邪见中净化出来. .............................28 色业处.. .......................................................28 名业处..... .....................................................30 无我相变得明显...........................................34 名色分别智. .................................................35 度疑清净.......................................................35 辨识产生色法的因.......................................36 辨识产生名法的因.. ....................................36 关于过去 、未来与现在的十六种疑.........36 辨识缘起的因果关系...................................37 缘摄受智.. ....................................................41 道非道智见清净.. ........................................41 修行观禅.......................................................41 修行观禅的四十种思惟法..........................44 依缘起修行观禅...........................................44 七色观法与七非色观法...............................44 培育生灭智...................................................45 出现观的随烦恼...........................................46 道非道智.......................................................46 行道智见清净..............................................46 修行四种随观……………………….….....47 威仪正知......................................................48 坏灭随观......................................................48 修行所知智观禅………………………......50 生起怖畏智………………………………..51 生起过患智..................................................51 生起厌离智..................................................51 生起欲解脱智..............................................52 生起审察智..................................................52 生起行舍智....................................................53 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55 智见清净........................................................57 结论................................................................58 所有的参考附注都採用第六次经典结集的缅甸版巴利圣典。以下 是书中缩写代表的圣典: A Anguttara Nikaya 增支部 Abh.A Abhidhamma commentary 阿毗达摩注 D Digha Nikaya 长部 DA Digha Nikaya Commentary 长部疏钞 D.Ti Dhammapada 法句经 M Majjhima Nikaya 中部 MA Majjhima Nikaya Commentary 中部注 S Samyutta Nikaya 相应部 SA Samyutta Nikaya Commentary 相应部注 Ps Patisambhidamagga 无碍解道 Vbh Vibhanga 分别论 Vs Visuddhimagga 清净道论 Vs Ti Visuddhimagga Subcommentary 清净道论疏钞 序 为了利益那些想要了解佛教止观实修方法之概要的大众,在此把 2004 年 12 月 9 日到 11 日期间,在缅甸仰光举办的世界佛教峰会里发表及热忱讨论的两篇论文「突破止禅」与「突破观禅」付梓成书。 事实上,这两篇论文是缅甸全国帕奥禅修中心里所采用,严格地遵循佛陀所教的祥尽止观禅法的概要。 此书介绍读者有关佛陀所教的止观禅法的正确修行方法,培育正定以透视究竞法,精确地依相、作用、现起与近因来分别每一种究竞法,辫识开释生死轮回的缘起因果关系,及以种种方法视照内在的、外在的、过去的、现在的与未来的名色与因果为无常、苦、无我。 这两篇论文的内容清楚地显示,在缅甸里,止视禅法获得完整地流流传下来与修行,还保留其原貌。事实上,缅甸保存了佛陀的一切教法,包括教理与修行,能够和世人分享它们,以便一切人类能够获得幸福。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突破止禅 大纲 「定学」(samādhi-sikkha)的目的是清净心中的五盖(nīvarana)及其他烦恼(kilesā),以便速到「心清净」(cittavisuddhi) ,令心变得非常强大,能够有效地修行观禅。 根据《光明经》 ( Aloka Sutta )与《睡意经》 (Pacalāyamāna) ,即使是与遍作定(Parikamma samādhi) 相应的智慧也已经开始散发光明。我们发现,随著定力提升,光就变得越明亮。在近行定(upacāra samādhi) 的层次,它变得明亮到具有透视力,能够透视内臓,乃至究竟法(Paramatth)。在各种层次的定力当中,色界第四禅是修行观禅的最有效工具。但是如果没有正定 (sammāsamādhi) ,就不能够以直接透视的智慧观察到究竞法,因此不能够正确地修行观禅。 修行止禅以培育正定,及修行观禅以培育智慧到最高的程度,就是走在最圣洁道路上一一导向称为涅架的永恒宁静与寂乐的道路。欢迎大家来参与这项可喜的圣洁工作,它肯定会在今生带来极大的利益。 佛陀所教的四十种止禅业处都能够产生正定。根据观察,安般念 (anapasati)适合许多禅修者培育定力达到第四禅。跟其他禅修业处不一样,安般念(的目标)在层次越高时就变得越微细,直到变得不明显,乃至觉察不到。因此强大的正念与敏锐的智慧是必要的。如果要成功也培育安般念,强大的信心( saddha )、强大的精进(viriya )、持恒的毅力、坚强的定力( samadlii )、正确的指导与正确的智慧( Panna)也是必要的。 任何脱离佛陀指导的修法都会拖延进展。正确地认知禅相、平衡五根与七觉支、修行每一个禅那的五自在都是必要的。 获得安般念第四禅的支助,禅修者能够很迅速地培育四护卫禅 达到所 要求 对教师党员的评价套管和固井爆破片与爆破装置仓库管理基本要求三甲医院都需要复审吗 的程度,得享它们的一切利益。他也能够修行十遍( kasina ) 达到色界第四禅,进而修行四种无色禅。 四界分别观 ( catudhatuvavatthana )是迅速地培育近行禅那的最有效禅修业处。接着,禅修者可以观照所有三十二身分 ( kothasa ) ,包括内在的与外在的。接着透过作意内在的或外在的骨头 的不净,他能够培育初禅。接着取坐在前面的禅修者的头盖骨的白色作为白遍 他可以培育第四禅。这种禅那所散发出来的光明比安般念第四禅的光明还要明亮,是修行观禅的更有效的工具。 论文主体 开场白 在此我们很欢喜的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我们帕奥禅修中心的许多禅修者都能够透过修行安般念或四界分别观培育正定。他们也能够进而成就所有四护卫禅与十遍处。 需要培育定力 八圣道分包含了戒学(sila-sikkha)、定学(samadhi-sikkha)与慧学(panna-sikkha)。 戒学把心从违犯性烦恼(vitikkama kilesa)中净化出来。定学把心从已经生起的困扰性烦恼(pariyutthana kilesa)中净化出来。慧学把心从潜伏性烦恼(anusaya kilesa)中净化出来。 即使培育及持守了清净戒,包括五盖在内的困扰性烦恼还是会继续困扰心,令心烦躁与散乱。因此佛陀在《法句经》(Dhammapada)里训诫弟子们要培育与降伏心,以便能够获得寂静与快乐: 心难以受到控制, 它非常迅捷轻快, 依喜好飘荡停留。 能够训练心的确很好, 因受训的心带来快乐。 心非常难以察见, 它是极度的微细, 依喜好飘荡停留。 且让智者们守护其心, 因受护的心带来快乐。 在《定经》 (samadhi sutta)里,佛陀训诫诸比丘要培育定以便能够如实如见诸法: ‘Samadhim, bhikkhave, bhavetha;samahito,bhikkhave,bhikkhu yathabhuta pajanati.’---「诸比丘,培育定。诸比丘,有定的比丘能够如实知见诸法(四圣谛)。」 根据我们的经验,除非已经至少达到近行定,否则即使禅修者能够把心持续地专注于禅修业处一个小时或更久,他都不能够透视自己身体内的器官,更别说是究竟法。 在禅修者真的达到近行定或更高层次的定力(禅那)时,他能够透视自己身体内的器官,例如肌肉、健、骨、心脏等等,以及能够进而透视究竟法。所以他能够正确地修行观禅( vipassana)。 因此,为了成就定学,为了培育正定以降伏心,进而正确地修行观禅,我们必须培育定力。 根据佛陀在《念处经》 ( Satipatthana sutta )里所说,正定是与四种色界善禅那心相愿的定。 根据《清净道论》(Visuddhimagga) 所就: 'Cittavisuddhi nama saupacara attha-samapattiyo. '-- 「近行定及与八种禅那相应的定称为心清净。」 所以近行定也包括在正定之内。禅修者运用近行定或禅那定作为观禅的基础,修行观禅,观照名色法为无常( anicca )、苦( dukklia )、无我( anatta )。与观智相应的定称为「刹那定」( khanikasamadhi )。 佛陀教导四十种止禅业处,可以任选当中任何一种来培育正定,但必须在一个合格的禅师指导之下依照佛陀的指示来禅修。 修行安般念 对于要迅速地培育定力,安般念是其中一个最有效的禅修业处。它受到佛陀的高度赞扬 。许多禅修中心都探用它作为 「应用业处」(parihariya kammatthana)来培育定力。如果正确地根据佛陀的指导来禅修,它能够培育心,直到证得四分法的色界第四禅。 根据《 安般念经 》 (Anapasati sutta ) ,应该依照四涸步骤来培育安般念,即:(1)觉知长息; (2)觉知短息; (3)觉知全息: (4)平静气息。遵循注释经典的劝告,在实修时,禅修者被教导先采用「数息法」( ganananaya ) 来觉知入息( assasa )与出息( Passasa ) ,以便迅速地培育正念。 禅修者应该轻松地正直其身而坐,闭上双眼,自然地呼吸,然后只是觉知轻触鼻尖或鼻孔或上唇的出入息,选择当中最明显的地方。 Phutthaputthokase pane satim thapetva bhaven-tasseva bhavana sampajjati,---唯有禅修者把念固定于最明显的接触点上的气息,其(安般念)禅修(与定力)才会成就。 他应该把心专注于一个接触点上的的气息,以便培育一境性(ekaggata)--代表定力的心所。他不应该让心飘荡到其他根门的目标,或任何不属于安般念业处的身体感受。 数息法 数息时,他应该在吸气与呼气后数「一」;吸气与呼气后数「二」 等等,一直数到八,作为恭敬八圣道分。在每次禅坐心都能够平静地专注于气息大约一个小时的时候,禅修者就可以停止数息,进而只是平静的深知气息。在每次禅坐都能够专注于气息一个小时或更久的时候,他应该修行下一个步骤。 觉知气息的长度与全息 气息的长度是根据呼吸的时间长短来决定。如果呼吸的时间长,那就是长息:如果呼吸的时间短,那就是短息。 气息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乃至整个禅坐的时间里都是长或短。无论是怎样,禅修者在觉知气息的长短后,他应该从头到尾觉知接触鼻尖或鼻孔或上唇的气息全身。他不应该跟著气息进出。他应该像个守门人。 看守城门的人不去理会已经走入城里或走出城外的人,而只是留心正在经过城门的行人;同样地,禅修者不一去理会已经进入体内或出去体外的气息,因为这与他无关,只有来到鼻孔门或人中门的出气息才是他要关心的。 他也应该像个锯木者。锯木者只是专注与木头接触的锯齿,而不注意前来或离去的锯齿,尽管他知道们的来去。 当他能够在每次禅坐时都平静地、正念地令心专注于出入息的初、中、后(全息)一个小时或更久的时候,他应该进而修行第四个步骤。 平静气息 当他正念地了知出入息的全身时,他的呼吸变得越来越柔软与微细。其他禅修业处的目标会在层次越高时变得越明显,但是安般念并不是这样。事实上,当他继绩培育它时,在层次越高时它就变得越微细,甚至微细到觉察不到。 觉察不到气息时,禅修者不应该起身离去。他应该继续坐着,暂时以气息平时接触的点来取代真正的气息作为禅修的目标。 如此作意时,他的正念逐渐地提升,不久之后气息就会重现。这个时候,他应该转去注意接触点上的出入息,觉知气息的全身。 禅相出现 修行安般念可以获得所有三种禅相( nimitta ) ,那就是遍作相( Parikamma nimitta )、取相( uggaha nimitta ) 与似相( patibhaga nimitta )。 自然的出入息是遍作相。在定力达到某个程度时出现的灰色禅相也是遍作相。 在定力速到更高层次时出现白如棉花的禅相是取相。这只是一般的说法。其他颜色与形状的禅相也能够出现。对于不同的人会出现不同的禅相是因为 「想」 ( sanna )不同的缘故。 在定力进一步提升时,禅相会变得非常清澈明亮,犹如夜晚的星星。这种禅相是似相。同样地,似相也能够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出现,例如夜星、圆形红宝石、珍珠、棉花子、穗带、烟团、月轮等等。 虽然安般念只是一种禅修业处,但是它能够产生不同的禅相,因为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想,以及因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想会改变的缘故。 一般上,纯白如棉花的禅相称为取相。它还不像玻璃一样透明。当禅相从纯白色变成透明且明亮,犹如夜星或像玻璃一样透明时,它被称为似相。 如果禅相呈现为红宝石的形态,好像不透明的红宝石是取相,好像透明的红宝石是似相。 对于其余的禅相,禅修者应该以同样的方法来理解。 禅相可能会在较前面的步骤便出现,或者出现在面前。禅修者不应该注意这些禅相,因为它们不稳定。禅相应该出现在气息接触鼻孔的接触点上。有些禅相会从鼻孔向外或向内延伸,好像一枝棒。在这种情识里,禅修者不应该让心随着禅相进出,而应该只是让心沉入于禅相最接近鼻孔处的部分。 当禅修的心能够在每次禅坐都平静稳固地专注于禅相一小时、两小时或更久的时候,禅相就会逐渐地变得越来越透明且明亮。禅相非常透明且明亮时,它已经变成似相。 培育安止( appana ) 似相出现时,五盖已经从心中去除。剩余的烦恼已经被镇伏。心变得清净,正念清明地稳贴着安般似相。 在此要举出一伺注意事项。在取相及似相稳固地与出入息结合为一的这两个步骤里,在禅修者尝试对禅相建立起稳固与平静的正念时,他应该避免一时注禅相又一时注意气息。他应该完全不去注意气息,只是把心完全贴着安般禅相。 如果禅相消失了,他应该像之前一样地专注于出入息。当禅相重现且变得稳定时,他应该再尝试只是觉知禅相而已。如果他这样修行,禅相就会稳定,定力也将逐渐地提升到近行定。 正如皇后细心地保护她胎中将来会成为转轮圣王的胎儿,也正如农夫精勤地保护谷粒已成熟的稻田与大麦田,禅修者也应该谨慎地守护安般似相。 他应该不断重复地作意似相许多次。透过重复的作意,他守护近行定,以便它不会衰退 · 他应该以正念来平衡五根( indriya ) :平衡精进根与定根,以及平衡信根与慧根。 他也应该平衡七觉支( bojjhanga)。心缺乏力量专注似相、士气低落时,他应该培育择法( dhalllmavicaya )、精进(viriya )与喜( Plti )这三个觉支。如此修行,他就能够支持心,提升士气。 反之,心因为精进力过强.而导致非常熟忱、烦躁与散乱时,他应该培育轻安( Passaddhi )、定( samadhi ) 与舍( upekkha )这三个觉支。如此修行,禅修者平息热忱与烦躁,以及抑制散乱的心。 念( sati )控制与守护禅修目标,使它不会消失。它也控制与守护禅修的心,使它能够持续不断地觉知禅修目标,不会忘了禅修。因此它是在一切时候( sabbathika ) 都需要的。 当禅修者培育定力到能够平静稳固地专注于非常透明且明亮的似相一小时、两小时或更久的时候,禅相就会在安止定阶段变得极其透明与明亮。从安止定出定后,他应该转向注意在心脏里的心所依处( hadaya vatthu )。这样修行了几次,他就能够较易地以智辨识依靠心所依处生起、明亮的意门(有分心 bhavanga citta ) 。他也能够以智辨识出现在意门的似相。 接着他应该尝试培育更强的定力,同时辫识意门与似相,省察缘取似相为目标的诸禅支。逐渐地,他将能够较易地以智辫识它们。 五禅支: 一、寻(vitakka):将心投入于似相; 二、伺(vicara):保持心持续地投注于及作意似相; 三、喜(piti):喜欢似相; 四、乐(sukha):体验似相时的乐受或快乐; 五、一境性(ekaggata):对似相的一心专注。 圆满地培育了五禅支时,禅修者已经证得了初禅。他应该时常入禅,不要时常省察五禅五。接着他应该培育初禅的五自在。 五自在: 1.转向自在(āvajjanavasī):能够以与意门转向心相应的智慧观察诸禅支。 2.入定自在(samāpajjanavasī):能够于任何时刻随心所欲入定。 3.住定自在(adhitthānavasī,决意自在):能够随自己的意愿注定多久。 4.出定自在(vutthanavasī):能够如所预定的时间出定。 5.省察自在(paccavekkhanavasī):能够随心所欲地以与速行心相应的智慧观察诸禅支。 成就了初禅的五自在后,禅修者可以借著去除寻与伺来培育第二禅。再者,成就了第二禅的五自在后,禅修者可以借着进一步去除喜来培育第三禅。同样地,成就了第三禅的五自在后,禅修者可以借着进一步去除乐来培育第四禅。他可以透过观察禅支(舍与一境性)及第四禅的其他特相来确定所证得的是第四禅。 四护卫禅(caturārakkha kammatthāna) 四护卫禅是: 1、慈心观(Mettà Bhàvanà) 2、佛随念(Buddhànussati) 3、不净观(Asubha Kamma??hàna) 4、死随念(Mara?ànussati) 这四种禅修业处是「一切处业处」( sabbatthaka kammatthàna ) ,即是说一切禅修者皆应修行的禅修业处。修行它们可以保护自己,免除内敌(烦恼)与外在的危难。 培育慈心禅 首先,禅修者应以自己作为实例来推己及人,以便培育对别人的关怀。所以他应该先用一段时间向自己散播慈爱,如下: 1 .Aham avero homi, 2 .Abyàpajjo homi, 3 .Anigho homi 4 .Sukhi attànam pariharàmi. 1 .愿我没有仇敌; 2 .愿我没有内心的痛苦; 3 .愿我没有身体的痛苦; 4 .愿我幸福快乐。 接着禅修者应该向与他同性的导师或戒师或像其戒师一样令他敬爱的人培育慈爱。他应该忆起该人的慷慨布施、友善言语等等,以激起慈爱与亲爱,以及激起该人的戒行与博学等等,以激起尊敬与恭敬。接着他应该如下地向该人培育慈爱: 1、Ayam sappuriso avero hotu, 2、Ayam sappuriso avyàpajjo hotu, 3、Ayam sappuriso anigho hotu, 4、Ayam sappuriso sukhi attànam pariharàtu. 1、愿此善士没有仇敌; 2、愿此善士没有内心的痛苦; 3、愿此善士没有身体的痛苦; 4、愿此善士幸福快乐。 如果禅修者已经透过修行安般念证得第四禅,他应该再次先透过专注安般似相培育禅那直到第四禅。在禅定之光变得非常明亮且闪耀时,他应该从第四禅出定,然后把心专注于一个他敬爱的人。该人将会清楚地出现在明亮的光里。他应该想像该人在他面前大约六尺之处,然后专注于该人,以上述的四种方式向他培育慈爱。 如此培育慈爱将会顺利且迅速地进展,因为它有安般念第四禅的强大支持。以四种方式培育慈爱后,禅修者应该选择其中一种方式,例如「愿此善士没有内心的痛苦」。他应该想像该人最快乐的样子,然后重复地作意:「愿此善士没有内心的痛苦。」 当他的心坐得平静、轻安、能很好地专注于敬爱者的映像一小时或更久时,他应该检查意门中的诸禅支。如果所有五禅支都很清楚地显现于其慧眼,就可说他已经证得慈心禅的初禅。他应该修行初禅的五自在,然后培育第二禅与第三禅。 根据 《清净道论》 与《大疏妙》 ( Mahatika)的指导,禅修者应该对每一种人培育慈爱直到证得第三禅:由于有四种培育慈爱的方式,禅修者应该以每一个方式都修到证得第三禅。 达到这样的成就后,禅修者以同样的方式向另一个敬爱者培育慈爱。他应该逐一地向至少十个敬爱者培育慈爱达到第三禅。 接着他应该以同样的方式逐一地向极亲爱的人培育慈爱,包括父母、兄弟、姐妹、亲戚与朋友,但是封象必须是与他同性。他愿该以四种方式都修到证得第三禅。 接着他应该以同样的方式逐一地向至少十个中立者(对之无好恶感者)培育慈爱,然后再向仇敌培育慈爱。在向仇敌培育慈爱之前,他应该先向敬爱者、亲爱者与中立者培育慈爱。在心变得温和、柔软、强大,禅定之光变得非常明亮的时候,他想像该仇敌出现在禅光之中,然后向他培育慈爱。 如果因为对仇敌的瞋恨而不能证得禅那,禅修者必须以《清净道论》 中所说的十种方法来思惟,以便去除瞋恨。他必须如此逐一地对所有的仇敌培育慈爱。 能够向自己、亲爱者(包括敬爱者)、中立者与仇敌这四种人平等地培育慈爱,以及去除了分别他们之间的界限时,禅修者已经达到了破除界限( sīmāsambheda )。 如是禅修者透过破除界限同时证得了禅相与近行。破除了界限,他就能够透过有重复地培育此禅相,轻而易举地以前面的方法证得安止。 根据 《清净道论》 ,唯有已经向四种人培育慈爱速到禅那的人才能够成就破除界限。再者,唯有已经证得安止、达到破除界限的人才能够成就五百二十八种慈爱。现在禅修者能为培育 《无碍解道》 ( Patisambhidāmagga ) 中所说的五百二十八种慈爱,安住于向任何一方散播慈爱的梵住。 佛随念 对于已经证得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他应该再次先培育第四禅,直到其光明非常明亮。以此光明的支助,他回忆或想像一尊他敬爱的佛像。当他在光明中清楚地见到该佛像时,他应该向它礼敬,把它视为真正活著的佛陀。 接着他应该把注意力从佛像转移到佛陀的功德,一再重复地思惟它。他逐一地思惟佛陀的九种功德,然后选一个他最喜欢的功德,重复地思谁它,例如「阿罗汉、阿罗汉」。定力提升时,佛像就会消失,但是他的心还是专注于佛陀的功德。如果是这样,他就不应该再回忆或寻找佛像,只是令心专注于该功德。 透过第四禅定力的强大支助,他能够很快地就证得了佛随念的近行定。当他的心继续平静地专注于佛陀的功德一小时或更久,毫不分心时,他应该检查禅支。他会发现他已经达到近行禅那,因为他能够见到诸禅支已经培育到强大起来。 已经证得佛随念近行禅那的禅修者对佛陀充满信心与恭敬,也拥有良好的正念、智慧及许多的喜乐。他感到好像自己就活在佛陀的面前,因此自然而然地避免不善行。他的身体充满了佛陀的功德,变得犹如舍利塔一般应受礼敬。因此他受到保护,得以免除一切危险。 不净观 不净观也也是一个非常有益的禅修业处。它受到佛陀的高度赞扬,因为它是降伏贪欲( rdga )最有效的禅修业处。事实上,对治贪欲的最佳工具就是不净想( asubha sanna)。 已经证得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能够轻易且迅速地证得不净观初禅。他应该再次先培育安般念第四禅。当与第四禅相应的智慧散发出非常明亮、闪耀的光明,照亮了四周时,禅修者应该回忆起以前曾经见过、最欲厌恶的同性尸体。他致力于在智慧之光照明之下观相该尸体。 当他能够在智慧之光照明之下清楚地见到该尸体时,他令心平静地专注该尸体最厌恶的姿势,尝试依照 《 清净道论 》 的指导来观想该尸体的不净相。 他重复地作意该不净相为:「 厌恶、厌恶( patikūla,patikūla)」。在心平静地专注于不净相一小时、两小时或更久的时候,该不净相从取相变成似相。 犹如张开眼晴清楚地见到的尸体是取相,此相显现得很丑恶、可怕及恐怖。 似相生起时,禅修作意(bhāvanā-manasikāra )已经受到良好培育及变得广大,尸相变得平静稳定,所以似相显现得犹如一个肥胖的富翁吃饱了在躺卧著。 观想该似相,禅修者重复作意它许多次为「厌恶、厌恶( patikūla,patikūla)」,直至心平静地专注于该相一小时、两小时或更久。然后他检查五禅支,清楚地见到它们,这样就可说他已经证得了初禅。他应该修行此初禅的五自在。 已经透过探用十种尸体的任何一种来修到证得初禅的禅修者已经证得不净想( asubha - sanna ),能够很好地降伏贪爱( lobha )。所以他没有欲念、贪著、较浮的举止,看来就像阿罗汉一样。 死随念 根据 《清净道论》 与 《大念处经》 ( MahasatiPatthana Stlrta )的指导,已经透过作意尸体的不净成就初禅的禅修者能够轻易地转修死随念。 首先,禅修者再次忆起他已经培育过的尸体取相或似相,作意其不净来培育不净观初禅。从初禅出定后,他如此思惟死亡的本质:「我这身体也必然会毁坏:我肯定会死:我逃不过死亡。」 他应该持续不断地专注于自己的死亡本质,培育死随念,激起有关死亡的悚懼智。不久之后,他将能够以心眼观察到自己可厌的尸体取代了外在的尸体。接着他以智观察自己的尸体命根( jivitindriya)断的本质。 把心专注于命根断这个目标,换句括说就是与命根相应的有分心灭尽,他选用以下他最喜欢的方式来重复地思惟: 1 .Maranam me dhuvam, jīvitam me adhuvam。--我的死亡确定,我的生命不确定。 2 .Maranam me bhavissati。--我肯定会死。 3 .Maranapariyosānam me jīvitam.--我的生命将以死亡来结束。 4 .Maranam, maranam.--死亡、死亡。 他应该热忱、精勤地把心专注于自己的尸体中命根断这个目标一小时、两小时或更久。如果成功,他会发现五禅支变得明显。由于禅修目标是可怕的死亡本质,激起悚懼感( sainVega ) ,所以只能产生近行禅那。 死随念的利益是,禅修者封一切「有」(生命)产生厌恶想与厌离想:他断除了对生命与财富的孰著;他避免恶与收藏太多东西;他培育无常想( anicca sannā) , 进而培育苦想( dtkkha sannā)与我我想( antta sannā)。最终他培育起悚懼感,精进地禅修。 修行遍处来培育定力 已经证得安般念第四禅的禅修者能够较易且迅速地根据 《清净道论》 的指导来修行遍处培育四种色界禅。他不需要为了修行十遍处而准备特别的工具。他可以取任何现有的目标来培育十遍处。 要修行地遍( Pathavl kasina)时,他用一枝材在一块干净的地面上画一个直径一尺或两尺的圆圈。站在离该圆圈适当的距离、能够见到整个圆圈的地方,他再次培育之前已经证得了的安般念第四禅,专注于安般似相直到散分出极其明亮的光明。从禅那出定,他专注于圆圈里的地,重复作意「地、地(Pathavi pathavi)」。 透过第四禅的支助,禅修者拥有超凡的记忆力。他能够在十分种左右便获得地遍的取相。然后他去到禅堂里,作意该取相为「地、地」,直到透明、光滑与明亮的似相出现。当似相稳定时,他透过意志力把它逐渐地扩大,例如「愿似相扩大一寸、两寸等等」,直到它扩大到十方的无量世界。现在他把心专注于已经扩大的似相,作意它为「地、地」,直到证得安止定。接着他修行初禅的五自在,然后培育所有四种色界禅,就像修行安般念时一样。 同样的方法可以用来培育其它九种遍处。修行十遍直到都证得了第四禅之后,除了空遍以外,禅修者可以进而根据《清净道论》 的指导採用其余九种遍处来培育四种无色禅。 他也可以修行十四种御心法来培育五种世间神通(lokiya abhinna)。 结论 如果正确地、精勤地遵照佛陀的指示来修行佛陀所教的止禅,禅修者能够获得得巴利经典中提到的所有利益。 我们发现安般念是一个很好的禅修业处,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培育定力达到第四禅。透过一个禅修业处培育了正定之后,禅修者能够轻易地培育其他禅修业处,只要他不偏离佛陀的指导。 我们也发现四界分别观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育近行定的最有效禅修业处。证得近行定时,禅修者已经速到心清净。根据《光明经》与《睡意经》 ,与近行定相应的心能够产生极其明亮的光明。以此光明的支助,禅修者能够观照自己与别人的所有三十二身分。所以他能够轻易地修行身至念( kayagatasati )来培育初禅。透过把心专注于坐在前面的禅修者的头盖骨的白色,他可以培育白遍(odata kasina )直到证得第四禅。 白遍第四禅所产生的光明比安般念第四禅的还要明亮,所以可作为修行观禅特别优良的基础。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礼敬世尊 阿罗汉 正等正觉者 突破观禅 大纲 观禅的目标是究竟法,必须以与正定相应的智慧来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内外名色法的究竟成分一一心、心所与色,依每一个究竟法的相、作用、现起、近因来辫别它们,以便正确地培育「名色分别智」(nāmarūpaparicchedanāna)与「见清净」(ditthivisuddhi ) 。必须破除名聚与色聚(rūpa kalapa)的密集(ghana-vinibbhoga),以便透视究竟法与无我相。 接着必须以智辨识产生色法的业( kamma)、心 ( citta )、时节( utu )与食(ahara )这四种因,以及辫识产生六门心路过程的种种原因。也必须辫识缘起 ( paticcasamuppada )的种种因果,透亲证来解除对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疑惑 ,培育「缘摄受智」 (paccaya-pariggahanana)。《清净道论》 与《阿毗达摩注》 很清楚地往明,如果没有辫识缘起的因果关系,是不可能解脱生死轮回的。 再者,根据《无碍解道》 、 《相应部》 、 《清净道论》 的指导,修行观禅时,一切内外、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名色法与因果都被观照为无常、苦、无我。修行观禅时运用种种分析、辫识、差别诸行的实修方法,是为了能够获得巴利圣典中提到的利益,为了培育十种观智,为了把心净化到更高的层次,以及为了证悟解脱这个至上的目的,这是现在还可以达到的。 在二十一年的期间里( 1983 一 2004 ) ,许多缅甸与外国禅修者在我们的帕奥禅修中心里修行止观,许多人获得大成就而感到很满意。欢迎大家来这些全年开放的禅修中心禅修。 论文主体 开场白 在此我们很欢喜地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在我们的帕奥禅修中心禅修的缅甸与外国禅修者,有许多人都能够根据巴利圣典与《清净道论》中的指导详尽地修行观禅。 借助与正定相应的心产生的、明亮又具有透视力的光明,禅修者能够透视组成名色的各种究竟法,依照相(lakkhana)、作用(kicca)、现起(paccupatthana)与近因(padatthana)来辨别每一个心(citta)、心所(cetasika)与究竟色(rupa),然后辨识产生这些名色法的种种因,包括缘起的因果关系。接着禅修者依照《清净道论》中所教的许多种方法来观照诸行的三相,逐一地、正确地培育观智,以便能够达到修行观禅的究竟目的--证悟涅槃。 净化心 根据《转车经》 与《清净道论》 ,心次第地经过七个阶段的净化: 1、戒清净(sila-visuddhi); 2、心清净(citta-visuddhi); 3、见清净(ditthi-visuddhi); 4、度疑清净(kavkhavitarana-visuddhi); 5、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banadassana-visuddhi); 6、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banadassana-visuddhi); 7、智见清净(banadassana-visuddhi)。 把心从邪见中净化出来 透过精勤地持守「四遍清净戒」( catupārisuddhi sīla)达到戒清净,以及透过培育正定达到心清净后,禅修者应该进而修行第三个阶段的清净一一见清净。他必须去除「身见」( sakkayaditthi )这个邪见,或认为有「我 」、「人」 、「自我」、「灵魂 」存在的「我见」( attaditti )。如果要做到这一点,他必须分析自己身心的究竟成分,辫识每一个究竟色法(地、水、火等等),以及每一种名法(心与心所),以便能够清楚地知见事实上只有五取蕴 (upadanakkhandha)存在,并没有灵魂、自我或我的存在。 从比较容易的开始,我们的禅修中心先教导色业处 ( rupa-kammatthana或rupa-pariggaha 色摄受,即分别色法)。 色业处 根据《大牧牛者经》 (Mahāgopālaka Sutta ) ,必须辫识所有的种色( bhūtarūpa ) 与所造色( upādārūpa) , 以便能够证悟道智( magganāna)。 禅修者再次先培育已经证得的正定,然后修行四界分别视来辫识四界。透过辫识地界的硬、粗、重、软、滑与轻的特相,他分别地界。透过辫识水界粘结与流动的特相,他分别水界。透过辨识火界热与冷的特相,他分别火界。透过辨识风界推动与支持的,他分别风界。 从硬明显的一个身体部分开始,他辫识自己身体每一个部分的硬。他以同样的方法来辫识其余十一种特相 。他重复地、逐一地辫识所有十二种特相,直到能够几乎同时辨识它们全部。接着他把心专注于四界的十二种特相,直到速到近行定。在这时候,他只觉知四界,不再感觉到有身体。 当他继续令心专注于四界时,首先会出现灰色的光,然后白色的光,再然后是好像玻璃或冰块的透明体。这个透明体是种种净色的聚合体。当他继续辨识透明体中的四界时,该透明体会分解成许许多多非常迅速地生灭的微小粒子,称为 「色聚」(rupa-kalapa 色法的聚合体)。他继续以智辨识这些微小粒子中的四界,就像辨识身体中的四界一样。然后他愿应该辨识这些微小粒子中的所造色。他应该根据五门(panca-dvara )来分析这些微小粒子。 (请参考表 l :辨识眼门五十四色。) 他以同样的方法来辨识耳门、鼻门与舌门的五十四色,只是把眼净色换成耳净色、鼻净色与舌净色 。 身门里只有四十四色,因为只有五种色聚,即身十法聚、性根十法聚与三种八法聚。含有净色( pasada-rupa)的色聚是透明的,其他的则不透明。 表 l :辨识眼门五十四色 眼十法聚 身十法聚 性根 十法聚 心生 八法聚 时节生 八法聚 食生 八法聚 1地 2水 3火 4风 5颜色 6香 7味 8食素 9命根 10眼净色 地 水 火 风 颜色 香 味 食素 命根 身净色 地 水 火 风 颜色 香 味 食素 命根 性净色 地 水 火 风 颜色 香 味 食素 地 水 火 风 颜色 香 味 食素 地 水 火 风 颜色 香 味 食素 业生、 透明 业生、 透明 业生、 不透明 心生、 不透明 时节生、 不透明 食生、 不透明 名业处 名法就是心与心所。根据 《 阿毗达摩注 》 ,在一秒钟里,便有数万亿的心一个接一个地生起。心与心所没有形状。所以可能有人会问:「人们怎么辨识名法?」 《阿毗达摩概要》说「有分心」 ( bhavanga citta )是意门,以及意门心路过程能够缘取遇去的欲界所缘,包括心、心所与色法。色法也没有形状。因此,与正定相应的意门心(manodvarika citta)能够了知名法与色法。 为了要辨识名法,禅修者必须先辨识: 1、名法依靠而生起的依处(vatthu),以及 2、心与心所缘取的目标。 为了能够清楚地了知,应该根据六门的心路过程来辨识名法。 根据 《 阿毗达摩注 》 ,色所缘同时呈现于眼门和意门;声所缘同时呈现于耳门和意门 :香所缘同时呈现于鼻门和意门:味所缘同 时呈现于舌门和意门 ;触所缘同时呈现于身门和意门。所以禅修者应该再次先培育正定,直到光明极其明亮与具备透视力。接着他同时辨识眼门(眼净色 cakkhupasada )与意门(有分心),然后辨识同时撞击这两门的色所缘。然后他辨识如下地生起的心路过程: 眼门心路过程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眼门心路过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波动 有分断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确定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彼所缘 有分流 过去有分(atita bhavanga):在色所缘呈现于眼门时,一个有分心已经过去了。 有分波动(bhavanga-calana):色所缘呈现于眼门时,生起在波动的有分心。 有分断(bhavangupaccheda):有分注被切断,在这个心之后,路心开始生起。 五门转向(pabcadvaravajjana):它作意所缘。 眼识(cakkhu-vinnana):它见色所缘。 领受(sampaticchana):它领受所缘。 推度(santirana):它审查所缘。 确定(votthapana):它确定所缘。 速行(javana):它确定所缘是好或坏。 彼所缘(tadarammana):它随在速行之后生起,继续受用所缘。 在相符的所缘各自呈现于耳门、鼻门、舌门、身门时,类似的心路过程也会生起,差别只在于耳识、鼻识、舌识或身识取代了眼识。 在每一种五门心路过程结束之后,接下来会生起几个意门心路过程,缘取过去的所缘,审查所缘的细节(大小、形状、名称)。心就像一台超级电脑,储存著数以亿计的根门资料在心流里,透过和储存的资料对照来认出每一个正在被观察的所缘。 在法所缘呈现于意门时,纯意门心路过程如下地生起: 纯意门心路过程表 ←————纯意门心路过程————→ 有分流 过去有分 有分断 意门转向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速行 彼所缘 有分流 「意门转向心」(manodvaravajjana)就是「确定心」(votthapana)。如果所缘只是清晰所缘,彼所缘不会生起。唯有所缘是极清晰所缘,彼所缘才会生起。 表2:与每个心相应的心所 五门转向 眼识 领受 推度 意门转向 10个心所 7个心所 10个心所 10个心所 11个心所 1心 2触 3受 4想 5思 6一境性 7命根 8作意 9寻 10伺 11胜解 1心 2触 3受 4想 5思 6一境性 7命根 8作意 1心 2触 3受 4想 5思 6一境性 7命根 8作意 9寻 10伺 11胜解 1心 2触 3受 4想 5思 6一境性 7命根 8作意 9寻 10伺 11胜解 12喜* 1心 2触 3受 4想 5思 6一境性 7命根 8作意 9寻 10伺 11胜解 12精进 *若是喜俱就有十一个心所。 辨识了心路过程中的每一个心,禅修者接着辨识每每一个心相应的各种心所。他检查每一侗心是否有「触 」 ( Pllassa )的特相:令心与所缘接触。接着他检查每一个心是否有「受」( vedana)的特相:感受及享受该感受。如此,他辨识与每一个心相应的一切心所,如表 2 。 根据 《 阿毗达摩 》 中所说,与贪根心相应的心所最多可以有二十一个:与瞋恨心相应的心所最多可以有二十个;与有分心相应的心所最多可以有三十三个:与大善心相应的心所最多可以有三十四个。辨识与每一个心相应的每一个心所后,禅修者可以几乎同时辨识每一个心相应的所有心所。 无我相变得明显 分析每个名聚与色聚中的每一种究竟法以便达到破除密集( gliana 一 vinibbhoga ) ,以及知见无我相是非常重要的。 唯有在佛陀的教化期里才能了知无我相;在佛陀的教化期以外无法了知无我相。 无我相不明显与无法了知是因为它被密集复盖。如果能够破除密集,无我相就如实地变得清楚与明显。 辨识了内在自己身心的一切心、心所与色法过后,禅修者以同样的方法辨识外在别人的名色法,以便了知每个人都是由五蕴组合而成。 修行观禅时必须观照的五取蕴(upadanakkhandha)是: 1、色取蕴(rupupàdànakkhandha):二十八种色法。 2、受取蕴(vedanupàdànakkhandha):与八十一种世间心相应的受。 3、想取蕴(sannupàdànakkhandha):与八十一种世间心相应的想。 4、行取蕴(sa?khàrupàdànakkhandha)除了受与想以外的五十种世间心所。 5、识取蕴(vinnà?upàdànakkhandha)八十一种世间心。 当禅修者清楚地了知只有五蕴极其迅速地不断生灭,其中并没有实质可以称为「人」、「我」、「灵魂」或「自我」,他便去除了身见,达到了见清净。 名色分别智 依照相、作用、现起与近因来分别每一种心、心所与色法的智慧称为名色分别智( namarupa-pariccheda-nana)。 度疑清净 分别了内外名色法后,禅修者必须进而辨识产生这些名色法的种种因,否则他会产生怀疑或邪见。所以他辨识产生色法的四种因:业( kamm
本文档为【突破止观】,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866090
暂无简介~
格式:doc
大小:194KB
软件:Word
页数:64
分类:
上传时间:2013-08-08
浏览量: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