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_民族国家_话语下的近代_中国_认同危机

_民族国家_话语下的近代_中国_认同危机

举报
开通vip

_民族国家_话语下的近代_中国_认同危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8卷第 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9年第 4期 Vol. 28 No. 4        JOURNAL OF XUCHANG UN IVERSITY          No. 4, 2009 [收稿日期 ] 2009 - 01 - 15...

_民族国家_话语下的近代_中国_认同危机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 28卷第 4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9年第 4期 Vol. 28 No. 4        JOURNAL OF XUCHANG UN IVERSITY          No. 4, 2009 [收稿日期 ] 2009 - 01 - 15 [作者简介 ] 陆  勇 (1966 - ) ,男 ,江苏盐城人 ,历史学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 “民族国家 ”话语下的近代“中国 ”认同危机 陆 勇 (盐城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 ] 出于对“亡国灭种 ”的担忧 ,中国近代知识精英反思传统和提倡维新渐成大势 ,传 统中国的“天下与中国 ”、“国家与朝廷 ”这两对关系也由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知识精英以“民族 国家 ”观念中的“主权 ”、“土地 ”、“人民 ”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 ,使“中国 ”认同危机逐步 显现出来。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的背景下 ,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一 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途径 ,是近代知识精英面临的难 快递公司问题件快递公司问题件货款处理关于圆的周长面积重点题型关于解方程组的题及答案关于南海问题 。中国认同危机一直到“大民族 主义 ”思想的形成 ,“中华民族 ”、“五族共和 ”等词语的出现和使用 ,才逐渐得到缓和并最终消解。 [关键词 ] 民族国家 ;“中国 ”认同 ;“黄种 ”;“大民族主义 ” [中图分类号 ] K25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1 - 9824 (2009) 04 - 0093 - 04   近代“中国 ”认同不仅是指对个人“中国 ”人身 份的认同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大一统的政治共同体 的认同。在民族国家话语中 ,“民族 ”显然是最关 键的字眼 ,以民族国家观念审视传统中国 ,首先要 碰到的是中国的“民族 ”问题。多民族的“中国 ”与 理想的单一民族的“民族国家 ”显然存在根本的不 同 , 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以民族国家话语来激发 国人的国家意识 ,不可避免地陷入是整合全体“国 民 ”还是区分不同“民族 ”两难之中。而且 ,更为严 重的是 ,由于时人对于“民族 ”的认知是与“种族 ” 概念交织在一起的 ,因而 ,无论如何选择 ,“中国 ” 认同危机都是无法避免的。19世纪末至 20世纪 初的“中国”认同危机肇始于甲午战争以后国人对 “天下 ”、“国家 ”“王朝 ”的反思。百日维新失败以 后 ,在民族国家观念东渐的背景下 ,这种反思逐渐 演变成近代知识精英对大一统中国的认同危机 ,而 且 ,伴随着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 ,“中国 ”认同 危机逐步加深。 一 传统的“中国 ”认同是建立在以儒家文化为核 心的中原文化基础上的“天下 ”认同 ,这种“天下 ” 共同体“既是一个现实世界有教化与蛮夷之分的 等级共同体 ,又代 关于同志近三年现实表现材料材料类招标技术评分表图表与交易pdf视力表打印pdf用图表说话 pdf 了儒家的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 追求 ”。[ 1 ] ( P251)“国家 ”是次于“天下 ”系统下的政 治共同体 ,国家的体现者是“中原王朝 ”,国家是以 王朝命名 ,王朝的合法性资源来自于“天下归仁 ” 的道德理想。在儒家文化的绝对权威下 ,“王朝 ” 国家兴亡并不影响传统的“中国 ”认同。由于带有 普世主义的“天下 ”只是一种理想或追求 ,事实上 , “天下 ”共同体仅仅作为一种观念存在于士大夫的 精神世界 ,所以“天下 ”、“国家 ”、“王朝 ”在一定的 历史时期是混同的 ,以“中国 ”为中心构成的包括 四边属国在内的“世界 ”被认为是“天下 ”。在这个 “华夷秩序 ”建构的国际体系中 ,虽然没有民族国 家话语下的“民族 ”、“主权 ”、“疆域 ”等概念 ,但并 不表明传统中国就没有类似的观念。晚清时期 ,随 着地理知识的传播和西方列强的入侵 ,华夷体系逐 渐崩溃。华夷体制的破灭 ,是“天下观念 ”让位于 国家观念的重要标志。从《尼布楚条约 》到《马关 条约 》,传统中国逐渐完成了“天下 ”观念到国家观 念的转变 ,清王朝完成了从“天下 ”之共主向近代 ·3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国家政府的角色转换。① 同时 ,在儒家文化为核心 的中原文化中 ,“天下 ”、“国家 ”、“王朝 ”混同的 “天下 ”理想 ,是传统中国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必然也随着近代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而逐渐 调整。但是 ,中原文化是传统大一统国家凝聚力的 核心之一 ,从制度文化上调整传统的“天下 ”理想 , 以适应“天下 ”观念到国家观念的转变 ,本身就可 能孕育了对传统的大一统“中国 ”的认同危机。近 代中国在制度文化上的这种调整是在文化的歧 出②与对自信心的损伤的特殊背景下 ,以西方列国 为参照物 ,通过域外反观中国方式启动的。 甲午战争以后 ,出于对“亡国灭种 ”的担忧 ,反 思传统、提倡维新成为一种大势。在这种大势中 , “天下与中国 ”、“国家与朝廷 ”这两对关系在发生 深刻的变化。 一是“天下 ”与“中国 ”的分离 ,“万国林立 ”的 观念被接受。梁启超指出 ,“中国自古一统 ,环列 皆小蛮夷 ,但虞内忧 ,不患外侮 ,故防弊之意多而兴 利之意少 ,怀安之念重而虑危之念轻 ,秦后至今 ,垂 二千年 ,时局匪有大殊 ,故治法亦可不改。”现在是 “泰西诸国并立 ,大小以数十计 ,狡焉思启 ,互相猜 忌 ,稍不自振 ,则灭亡随之矣 ”,中国只是列国之 一 ,“故广设学校 ,奖励学会 ,惧人才不足 ,而国无 与立也 ;振兴工艺 ,保护商业 ,惧利源为人所夺 ,而 国以穷蹙也 ;将必知学 ,兵必识字 ,日夜训练 ,如临 大敌 ,船械新制 ,争相驾尚 ,惧兵力稍弱 ,一败而不 可振也。”[ 2 ] ( P20 - 21) 樊锥在《湘报 》上撰文指出 ,天 下“万国森列 ”,“未有舍天而立者 ,圆颅方趾横目 之族 ,治之以天则顺而服 ,治之以非天则逆而不服。 自然之性 ,欧、亚符合 ,乌得以我独有天 ,彼独无天 乎 ,又乌得以我之天独是 ,彼之天独不是乎 ?”因 而 ,“天之义从公 ,地之质从通 ,人之性从同 ;一人 孤生 ,不成其为人 ;一国孤据 ,不成其为国 ;一洲孤 立 ,不成其为地球。”[ 3 ] ( P13 - 15)传统的天下主义不仅 在事实上 ,而且从观念上瓦解。 二是“国家 ”与“朝廷 ”被区分 ,所谓“国者君与 民之公称 ,非一家一姓之私业 ”, ③国家权力与君主 权力不是混同的。梁启超认为 ,自秦以来“君权则 日盛 ,国威则日损 ”,指出 ,“人人有自主之权。何 谓自主之权 ? 各尽其所当为之事 ,各得其所应有之 利 ,公莫大焉 ,如此则天下平矣 ”。“地者积人而 成 ,国者积权而立 ,故全权之国强 ,缺权之国殃 ,无 权之国亡。何谓全权 ? 国人各行其固有之权。何 谓缺权 ? 国人有有权者 ,有不能自有其权者。何谓 无权 ? 不知权之所在也 ”。[ 4 ] ( P83)毕永年在其《存华 篇 》认为 ,“人人皆承天地之气以为命 ,即人人皆有 自主之权以立命。权也者 ,我与王侯卿相共之者 也 ,国也者 ,非独王侯卿相之国 ,即我群士群民共有 之国也。既为群士群民共有之国 ,则为之上者 ,必 无私国于己、私权于国之心 ,而后可以绵绵延延 ,巩 祚如磐石。下亦必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心 ,而 歧视其国为乘銮服冕者之国 ,然后可以同心合作 , 上下一心 ,保神明之胄于一线 ,捄累卵之危于泰 山。”[ 5 ] ( P254 - 255)这里不仅“国家 ”与“朝廷 ”不再混 同 ,而且隐含“群士群民 ”由“臣民 ”向“国民 ”身份 的变化。 摒弃中国“天下中心 ”主义 ,确立万国并立观 念 ,区分国家与朝廷 ,鼓吹“民权 ”,引发国人爱国 之心 ,这是维新志士的主旨 ,事实上他们成功了 , 19 世纪与 20世纪之交中国的维新变法热潮充分证明 了这一点。但是这里所隐含的“中国 ”认同危机 , 却是当时很少有人意识到 :即 ,天下观念去除后的 中国“边际 ”在何处 ,换句话 ,列国并列之中的“中 国 ”到底有多大 ? 国家与朝廷分开以后 ,谁是国家 的实体体现者 ,国民还是君主 ? 尽管主张维新变法 的知识精英似乎还无暇考虑这些问题 ,但 1894年 冬天成立的兴中会却以反满革命的方式首先问答 了这些问题。“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合众政 府 ”,这是兴中会的誓词 ,在这里 ,要驱除的“鞑虏 ” 正占据“帝位和清朝的一切高级文武职位 ,都是外 国人 ”; [ 6 ] ( P88)要恢复的“中华 ”至少在当时 ,按孙中 ·49· ① ② ③ 《尼布楚条约 》明确划分了中俄之间东西边界问题 ,从“中国观念 ”而言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天下 ”的边缘与“大一统 ”国 家边界的区分 ,表明康熙时 ,“边界 ”这一个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的近代概念已经逐步形成 ,清政府虽然对何谓“主权 ”的 西方概念并不熟习 ,但是在与俄罗斯的交往谈判中所涉及到的划界、逃人、蒙古归属、通商等问题上的据理力争 ,却一点也 不乏类似近代领土“主权 ”观念。近代中国国家观念是伴随主权的危机和传统“属国 ”的丧失逐步完成的 ,《马关条约 》签 定以后朝鲜“自主 ”,意味着传统中国最后一个藩属国家解除了与中国的宗藩关系 ,清王朝完成了从“天下 ”之共主向近代 国家政府的角色转换。 “文化歧出 ”是新儒家常用来描述中国文化危机的一个概念。文化危机包括文化的疲惫、文化的歧出与文化的变质三个 方面 ,其中 ,文化的歧出是指本民族文化发展方向偏离了本民族文化的正统或正轨 ,向另外的非正统文化或异文化的方向 演变发展。参见蒋庆、盛洪著《以善致善 :蒋庆与盛洪对话 》,三联 关于书的成语关于读书的排比句社区图书漂流公约怎么写关于读书的小报汉书pdf 店 2004年版。 见《国闻报 》第 197期《书保国会题名记后 》。转引自李光华著《索我之中华 ———中国近代国家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安徽 教育出版社 , 2005年版 ,第 239页。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山的理解 ,应是自“清虏入寇 ,明社丘墟 ,中国文明 沦于野蛮 ”[ 7 ] ( P277) 之前的中原 ;要创立的“合众政 府 ”是由“道地中国人 ”建立起来的“纯洁的政 治 ”。[ 6 ] ( P88)可见 ,至少在革命党人的观念中 ,满人 是被排斥在“中华 ”之外的 ,所以要“再造中华 ,以 复三代之规 ”。尽管革命党人的主张当时并没有 引起多少人的关注 ,但是百日维新失败后 ,随着清 政府统治权威的衰弱和民族国家话语霸权的形成 , 知识精英以“民族国家 ”观念的“主权 ”、“土地 ”、 “人民 ”来比照大一统中国的内外关系 ,“中国 ”认 同危机逐步显现出来 ,成为大一统国家转型的巨大 隐患。 二 在早期的民族国家理论中 ,民族与种族本身就 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族 ” 也常使用民、人、种、部、类等 ,表达家族、种族、品类 等多种意思。民族概念介绍到中国来以后 ,民族 “其含义常与种族或国家概念相混淆 ”。[ 8 ] ( P224) 把 中国人作为一个族 ,即所谓“黄种 ”,这不仅在 19 世纪末的知识界 ,而且在清政府官僚阶层 ,也是一 种共识。梁启超说 ,“彼夫印度之不昌 ,限于种 也”,“唯黄之与白 ,殆不甚远 ,故白人所能之事 ,黄 人无不能 ”,日本能够“规肖西法 ”,是因为“日本之 种 ,本出于我国 ”。[ 2 ] ( P89)张之洞也在其《劝学篇 》中 认为 ,“西人分五大洲之民为五种 ”,亚洲“同为黄 种 ,皆三皇五帝声教之所及 ,神民胄裔种族之所 分 ”。[ 9 ] ( P14)显然 ,“黄人 ”与中国人几乎可以等同。 戊戌维新期间 ,“维新派提倡的不是民族主义 而是黄色种族主义 ”。[ 10 ] ( P11)百日维新以后的维新 派受民族国家观念的影响 ,鼓吹民族主义 ,唤醒国 民意识 ,其实宣扬的仍然是黄、白两种间的“种战 ” 意识。保皇派以救“黄种 ”为主旨 ,声称 ,“夫我中 国非可以国名也 ,不过黄帝相传之一族 ,所谓神明 之裔者 ,凡我黄种皆是也。”[ 11 ] ( P244 - 288)保皇会主旨 就是“以变法救中国救黄种 ”。[ 11 ] ( P258)把中国人视 为一个“黄种 ”对于把一盘散沙的“臣民 ”整合成统 一的“国民 ”,这在理论上似乎能与民族国家“民 族 ”相通 ,所以服膺于民族国家理论的梁启超在其 《新民说 》中 ,一方面以“国民 ”作为国家建构的主 体 ,“天下未有无国民而可以成国者也 ”,部民与国 民之间区别在于“有国家思想 ,能自布政治者 ,谓 之国民 ”; [ 2 ] ( P556) 另一方面 ,把世界民族直接分成 黑、棕、红、白、黄五族 ,“国民 ”包含在“黄色民族 ” 之中 ,无满、汉之分 ,指出 ,“支那之人数 ,实居黄种 十之七八焉 ,然则支那之存亡 ,系于黄种之胜致 ”, 并进而提出“大异种 ”与“小异种 ”之别 ,认为 ,“自 此以往 ,百年之中实黄种与白种人玄黄血战之时 也 ”,“当惟平满汉之界而已 ,直当凡我黄种人之界 而悉平之 ,而支那界 ,而日本界 ,而高丽界 ,而蒙古 界 ,而暹罗界 ,以迄亚洲诸国之界 ,太平洋诸岛之 界 ,而悉平之 ”。[ 2 ] ( P71) 以“黄种民族 ”来把中国零散的“部民 ”整合为 “国民 ”,在亡国灭种的危机想象之中 ,可以激发 “种战 ”的保种激情 ,但是这个“民族 ”显然不是“民 族国家 ”设想中的“国族 ”,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 国的“华 ”族 ,中国观念在“黄种 ”人界限的扩展中 逐渐被淡化。正如后来梁启超反思的那样 ,“保种 者 ,保黄种乎 ? 保华种乎 ? 其界限颇不分明。若云 保黄种也 ,彼日本亦黄种 ,今且浡然兴矣 ,岂其待我 保之 ;若云保华种也 ,吾华四万万人 ,居全球人数三 分之一 , 即为奴隶为牛马 , 亦未见其能灭绝 也。”[ 2 ] ( P1343)“黄种 ”人的身份的识别 ,使近代知识 精英陷入了“民族 ”认同与“中国 ”人身份认同的矛 盾中。 区分不同“民族 ”,把“民族 ”回归到传统中国 的各个“历史民族 ”,不可避免地要回溯、重构“民 族 ”的历史形成过程。19世纪初 ,排满情绪在“民 族国家 ”话语中找到了合法的理由 ,但同时也打开 了“中国 ”认同危机的潘多拉盒子。 在民族国家话语中 ,“民族自决 ”、“民族独立 ” 和建立“民族国家 ”构成基本话语系统 ,民族主义 就是“各地同种族、同言语、同宗教、同习俗之人 , 相视如同胞 ,务独立自治 ,组织完备之政府 ,以谋公 益而御他族是也。”[ 2 ] ( P548 - 549) 余一在《浙江潮 》撰 文指出 ,“非民族的国家 ,所以不能成立 ,盖谓其族 既不同 ,则其志间必不能统一 ,而分裂委弃之事 ,必 不能免也 , ”主张“合同种异种 ,以建立一民族的国 家 ”,并明确提出一国不容二族的思想 ,“一国之内 而容二族 ,则舍奴隶以外 ,无以其一 ,否则灭之 ,否 则融而化之。”[ 12 ] ( P486) 许多人认为 ,“大凡一个国 度 ,总是由同种族的人民组织成功的。一个国度里 头 ,若有两种混合 ,这就不能够称他为完全的国度 了。”[ 13 ]这种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想象 ,是基于清 代中国历史是异族统治下的“亡国 ”史的假想 ,其 后果必然是在否定清政府统治合法性的同时 ,连同 否定了清代的大一统中国。1903年《江苏 》杂志发 表的竟盦的《政体进化论 》集中体现出时人的中国 认同危机 ,在民族国家话语下 ,文章在痛陈“四亿 万人本息于一异族之下 ”的苦难 , 分析 定性数据统计分析pdf销售业绩分析模板建筑结构震害分析销售进度分析表京东商城竞争战略分析 中国“民族 国家 ”建构的所谓“希望 ”,“十八省得天然之地势 , 远胜美之十三州 ,以地理论可独立而为民主 ”, [ 14 ] ·5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显然竟盦以民族国家理论把中国只认同在“十八 省 ”范围之内 ,至于满、蒙、回等地都不属中国之 内。以后排满的革命派正是基于这个逻辑 ,建构其 民族国家的未来 ,这样对“中国 ”的认同 ,就地域、 国民而言 ,又回到了明代的大一统中国。 三 中国认同危机的直接后果 ,可能招致大一统中 国的分崩离析 ,至少 ,满、蒙、回、藏等都会被排斥到 中国之外。这同时又是主张改良维新的知识精英 所不愿看到的。但是 ,在民族国家已形成话语霸权 背景下 ,探寻到既能契合民族国家话语又能消除大 一统中国认同危机的国家建构路径 ,这是他们面临 的难题。 其实 ,康有为早在百日维新时就思考过在“亡 国灭种 ”压力下重构国家认同问题 ,他在《请君民 合治满汉不分折 》中提出 ,“中国向用朝号 ,乃以易 姓改物 ,对于前代耳 ,若其对外交邻 ,自古皆称中 国。今东西国称我 ,皆曰支那 ,而我经典无此二文 , 臣细绎音义 ,支那盖即诸夏之音 ,或即中华之转也。 古称诸夏 ,或曰诸华 ,频见传记 ,盖华夏音近而中诸 音转 ,其蒙、回、卫藏 ,咸令设校 ,教以经书文字语言 风俗 ,悉合同于中土 ,免有歧趋 ,伏惟今定国号 ,因 于外称 ,顺乎文史 ,莫若用中华二字 ”。[ 15 ] ( P342) 梁启超作为“民族主义 ”的积极宣传与倡导 者 ,一度偏离了其师的方向 ,但是现实的中国认同 危机和对西方国家理论的进一步接触 ,他的思想发 生了很大的变化。1903年访美以后回来的梁启超 “言论转趋温 ”,放弃了“破坏主义 ”的激进排满思 想 , [ 16 ]转而提倡其“大民族主义 ”思想 ,他后来回 忆说 ,“雅不欲破坏之说 ,深入青年之脑中 ,又见乎 无限制之自由平等说 ,流弊无穷 ”,“国家财政国民 生计 ,艰窘皆达极点 ,恐事机一发 ,为人劫持 ,或至 亡国。而现在西藏蒙古离畔分摧之噩耗 ,又当时所 日夜念及而引以为戚。自此种思想来往于胸中 ,于 是极端之破坏 ,不敢主张矣 ”。[ 17 ] ( P156 - 157) “大民族主义 ”思想虽然还是借助于“民族国 家 ”话语 ,但是这个“大民族 ”显然是包括满汉蒙回 藏诸族在内的一个共同体 ,这其实不是一个实体性 的民族 ,而是一个概念中的政治民族。大民族主义 的重要意义在于 ,它既保持了传统的大一统国家观 念 ,同时又切合了“民族国家 ”的话语。在“大民族 主义 ”的前提下 ,中华民族不再是狭义的汉民族 , 而是指涵溢了中国境内共同繁衍生息的各民族同 胞 ,“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 ,实内多数民 族混合而成 ”, [ 5 ] ( P1680)而近代中国建构其实并非要 进行“排满 ”的种族革命 ,建立汉民族国家 ,而是要 “变置汉满同病之政府 ”, [ 2 ] ( P454) 实现君主立宪政 体。这样 ,中国认同危机在“大民族主义 ”思想下 逐渐得到缓和。辛亥革命以后 ,“梁启超先生实际 上接受了共和政体 ,同时孙中山先生也采纳了汉、 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的立国原则 ”, [ 18 ] ( P368)随 着“中华民族 ”、“五族共和 ”等国族主义的词语出 现和使用 ,最终消解了民族国家话语霸权所引发的 中国认同危机。 [参  考  文  献 ] [ 1 ] 许纪霖. 在现代性与民族性之间 - 现代中国的自由民 族主义思想 [A ]. 杨国荣. 思想与文化 :第五辑 [ C ]. 上 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5. [ 2 ]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点校 :第一辑 [M ]. 昆明 :云南教 育出版社 , 2001. [ 3 ] 方行. 樊锥集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4. [ 4 ] 梁启超. 饮冰室文集点校 :第三辑 [M ]. 昆明 :云南教 育出版社 , 2001. [ 5 ] 郑大华等.强学 -戊戌时论选 [M ]. 沈阳 :辽宁人民出 版社 , 1994. [ 6 ] 孙中山全集 :第一册 [M ]. 北京 :中华书局 , 1981. [ 7 ] 孙中山. 三民主义 [M ].长沙 :岳麓书社 , 2002. [ 8 ] 徐寒. 世界历史百科全书 :第六卷 [ Z]. 长春 :吉林文史 出版社 , 2005. [ 9 ] 张之洞. 劝学篇 [M ].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02. [ 10 ] [美 ]孙隆基. 历史心理文集 [M ]. 桂林 :广西师范大 学出版社 , 2004. [ 11 ] 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 康有与保皇会 [ Z ]. 上海 :上海 人民出版社 , 1982. [ 12 ] 张楠 ,王忍之.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第一卷 [ C ]. 北京 :三联书店 , 1960. [ 13 ] 白话道人. 说种界 [ N ]. 中国白话报 , 1904 - 03 - 17 (1). [ 14 ] 竟盦. 政体进化论 [ J ]. 江苏 , 1903, (3) : 32. [ 15 ] 汤志钧. 康有为政论集 : 上册 三年级上册必备古诗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下载人教社三年级上册数学 pdf四年级上册口算下载三年级数学教材上册pdf [M ]. 北京 : 中华书 局 , 1981. [ 16 ] 梁启超选集 : 下 卷 [ M ]. 北 京 : 中 国 文 联 出 版 社 , 2006. [ 17 ] 梁启超政论选 [M ]. 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4. [ 18 ]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M ]. 中央民族大学 出版社 , 1999. [责任编辑 :樊建莹 ] ·69·
本文档为【_民族国家_话语下的近代_中国_认同危机】,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该文档来自用户分享,如有侵权行为请发邮件ishare@vip.sina.com联系网站客服,我们会及时删除。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下载需要: 免费 已有0 人下载
最新资料
资料动态
专题动态
is_321049
暂无简介~
格式:pdf
大小:68KB
软件:PDF阅读器
页数:4
分类:哲学
上传时间:2013-07-25
浏览量:56